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网络时代本应该是诗歌创作的最佳时机,它预示着诗歌创作民主性时代的到来,然而,纵观当下的新诗创作,许多诗歌根本经不起反复推敲和揣摩,往往成为一次性消费品。

这种现象并不代表我们的诗人缺乏深度思考和表达, 而是诗人们将自己的才智用到了诗歌之外,不从诗歌本体出发,用美好的情感和深邃的思索对诗歌主题进行书写,对生活本质进行追问和挖掘,而是用最为便捷的炒作方式,通过制造轰动效应赚取外界眼球来获取诗名。这种炒作的结果是有关生命的诗歌主题被忽视,诗歌存在的价值消失,诗歌本应该具有的深度写作被空泛化书写取代,导致能够真正潜心创作、有所追求的诗人越来越少,新诗创作中的深度写作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诗歌写作深度缺失在诗歌创作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诗歌语言的随意性。

新诗自白话诗开始,因大量虚词和日常口语的入诗,使诗歌语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古诗相比,它更接近人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习惯。白话诗要求语言明白、易懂,具有鲜明的“口语”特色,胡适在当时提出“作诗如作文”和“生活的语言为表达方式”的诗歌创作主张,为当时的新诗创作者所推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语言本身发主了内在的流变,胡适在白话文运动中提倡的诗歌口语化是出于启蒙和革新的需要,在当下的诗歌创作口语化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它并不是一些口语派诗人所认为得那样,口语化并不是口水话,明白也不是直白和淺白,诗歌语言的口语化和明白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要讲求诗意明了、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的一致,同时它必须保持语言的张力和内蕴,讲求精练,不是随随便便地说话,而是如西方文论家所说的“精致的讲话”。

优秀的新诗文本的语言便是这种“精致的讲话”的直接体现。作为诗歌构成的最基本元件,诗歌创作者对语言的把握和运用至关重要,它是一首诗歌成功与否的关键。新诗近百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脱离语言的诗歌是不存在的,把语言随意安排组合的一首诗成不了一首好诗,甚至不能称之为诗。

然而,我们置身今天的诗歌场域,你会发现很多诗歌作者将语言作为一种炫酷和耍宝的工具,越是离奇的搭配组合似乎越显示出其语言技巧的高超,其诗歌语言极具随意性,一些诗歌甚至反语言。一些诗人还认为,口语就是口头上的表达,越是直白越好。其实不然。早期新诗人陆志伟说:“诗的美必须超乎寻常语言美之上,必须经过一番锻炼的功夫。”所以,要克服语言的随意性,必须对口语语言进行拣择,剔除口语中啰唆、驳杂和粗鄙化的成分,克服其交际功能导致语句的流动和散漫,从而纠正口语书写中的随意性,正如西渡所倡导的那样,“纯洁和改正口头语言,是诗人首要的职责。”

(摘编自姚洪伟《网络时代新诗的困境与出路》,《星星诗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新诗创作中深度写作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随意性成为诗歌语言呈现的唯一特点。
B.相较古文学语言,白话诗的语言因虚词和口语的入诗而更贴近人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习惯。
C.出于启蒙和革新的需要,胡适提出白话诗语言“明白、易懂”的创作主张,被当时新诗创作者推崇。
D.网络时代下,诗歌语言固然有口语化和明白的特点,但保持语言的张力和内蕴仍不可或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阐述了网络时代下新诗创作的现状,并分析了原因,强调了危害。
B.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强调说明新诗语言更口语化和明白,优于古诗。
C.文章引用新诗人陆志韦的话,反驳了某些诗人提出的口语就是口头上的表达的观点。
D.文章首尾都触及了新诗创作的现状,并且在开头点出了原因,结尾指明了出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缺乏深度思考和表达,加之试图用炒作方式获取诗名,网络时代下新诗创作难有优秀作品出现。
B.口语化和明白是特定时期下的诗歌产物,但新诗创作依然要求诗人讲求诗意明了时坚持做到“精致的讲话”。
C.语言是诗歌最基本的构成元件,诗歌创作者能不能做到对语言的把握和运用,关乎诗歌生命力的强弱。
D.诗人肩负纯洁和改正口语的职责,对口语进行拣择,是新诗创作过程中克服语言随意性的重要举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8 03:44: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亲爱的丽丽姑娘

陆清时

每次遇到名字叫丽的女孩,我都会深觉这个女孩生来就不受重视,好像就此被打上了平凡的标签一样。
很久以前在我认识陈丽的时候,我就是这么想的。我们从小一起长大,陈丽在学业上毫无天分,和我隔着一条过道坐着,支着脑袋昏睡沉沉,永远睡不醒的样子。她的座位也被越移越后,老师们提起她总像面前有只苍蝇那般不耐烦。
高中总开那种要命的家长会,陈丽和她妈妈坐在角落里,两人一模一样的表情,支着头像要睡觉的样子。我妈奋笔疾书记着老师说的话,忙里偷闲还要嘲笑她们:“有其母必有其女啊。”我没有说什么,但是心里的嘲笑肯定是有的。
因为走得近,班主任总让我帮陈丽补课,好像不让她拖班级后腿是我的义务一样。有时候给她讲数学题,看她心不在焉的样子就忍不住来气,我一生气她就跑到楼下小超市买柠檬奶茶、妙芙蛋糕哄我。陈丽的零用钱总是比我多,她做好多副业,比如代借漫画书、代买电影票、代送鲜花。陈丽为这些小本生意忙得不亦乐乎,拿个小账本在我面前算得格外顺溜,还自己发明了一个类似复式记账的记账方法。
成长总会经历些不可预料的意外,而那时候,陈丽表现得异常坚强。她开出租车的爸爸在她高二那年得肺癌拖了半年去世,她拉着我在小区门口呆坐了两个小时就转头对我说:“我好了,谢谢你陪我。”后来我觉得,可能陈丽就是在那个晚上长大的,她把所有失去的悲伤、对生活的恐惧、对未来的不安都凝结到了一起,转化为对赚钱的热爱,隔壁班有两个女生吃着陈丽大热天跑腿买来的可爱多,还嘲笑她:“你说那个陈丽是不是想赚钱想疯了。”那一瞬,我有点心疼陈丽。当我们不愿意坐公交出门就打出租的时候,陈丽已经因为给快餐店送外卖而对这个城市的道路了如指掌、陈丽绑一个高高的马尾,光亮的额头上总是一层汗。
一小时八块钱的工资,风雨无阻。有几次我问她:“累不累?”她笑了笑,擦擦汗,然后转身就开始忙碌。
高考结束后,陈丽和我都考到了苏州的大学。我学音乐,她念大专的会计专业,时不时她会来看我。要我带她去我们学校的食堂吃饭。食堂的饭莱明明那幺难吃,她却总是吃得津津有味。四年的时间里,我忙着谈恋爱,陈丽忙着赚钱。从一开始的做家教、发传单到之后办兼职中介、办健身教室。毕业的时候我的爱情结束了,工作没有着落。陈丽却成为开店的老板,对于经营生意头头是道。这中间经历的困苦与欺侮,陈丽说起来总是轻描淡写。
毕业的时候,因为在学校毫无建树,我的毕业履历看起来苍白无力。陈丽鼓励我再怎样也要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陈丽用她那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某某妇产科医院,给了我一场个人小提琴独奏会的赞助。我有些不乐意,谁愿意挂名一个妇产科医院啊,想想就觉得丢人。陈丽看着我只说了一句话:“尊严都是自己挣的,那种面子上的自尊不值钱。”
那场看起来有些滑稽可笑的小提琴独奏会为我的大学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掌声响起来的时候,我看向观众席的陈丽。她捧着一束鲜花,笑容真诚而欣慰,好像是我替她完成了什么一样。
我忽然想起我们年少时的那张合影,还是在大院子里,并肩站在葡萄藤架子下,穿着新发的校服蓝裙子,一个笑着,一个皱着眉。照片因为有些曝光过度而显得天光格外亮,格外明媚。我这样望着陈丽,突然想流泪。那是我亲爱的丽丽姑娘。

(有删改)

小说中的“我”在塑造“陈丽”的形象上有怎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
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⑤“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保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⑪“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⑫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⑬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⑭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⑮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⑯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⑰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⑱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⑲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⑳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小题1】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本文第⑬~⑱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概括七岔犄角公鹿的形象特征。
【小题4】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论述类文本阅读

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开启

时下,随着全球科技变革深入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然从高度技术化与学术化的频率中逐步向外延伸,形成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智能化新时代。这些一度让业界人士兴奋与不安,使普通百姓感到陌生和遥远的科技名词,如今正大踏步地走入人们的寻常生活。。

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智能奥秘,是世界三大科学难题。前者研究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后两者探索的是人类产生发展的规律。在后两者之中,生命是智能的物质载体,智能是生命的思想灵魂。由此可见,破解“智能”的奥秘对于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探索自然智能的奥秘和创制具有一定智能水平的机器,都是非常复杂和深奥的问题,而且是典型的交叉科学研究问题,涉及诸如脑科学、生理神经科学、神经解剖学、医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众多领域。若没有这些学科的共同支持,研究和制造智能机器恐怕会“难于上青天”。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以上学科的发展突破,人工智能研究取得了许多激动人心的进展:超过人类医生水平的血液病诊断与治疗系统,与人类专家不分伯仲的地质探矿系统,在速度上无与伦比的数学定理证明系统和气象预报系统等等。甚至,计算机还证明了人类自己都不曾证明出来的四色定理,IBM的深蓝系统多次战胜了最负盛名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等等……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呈现出了美好的前景。

近代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早在1877年他的科幻作品中,就提到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他预言,未来的人类社会中,机器人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大一部分人类的智能将被它们所取代。然而,在大多数人期盼着智能机器为人类提供聪明友好的帮助和服务的同时,也有人想象着未来的智能机器会给人类带来威胁甚至灭顶之灾,把智能机器看作是人类的“掘墓者”。于是,一些令人恐慌的观点应运而生。有人相信,在未来某一天,智能机器将取代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者。

从2016年以来,随着AlphaGo轻松在围棋上战胜人类,无疑,每个人的心中必然萌生出了强烈的信念:人类智能的奥秘不但可以被彻底认识,而且可以被更智慧的东西取代。但是,即便是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技术仍有它基于计算的局限性,而人的意识、情感和思维的选择仍是难以被模仿或被计算的,可以说,对于人类智能和智能科技的研究与探索永远都在路上。

今天,梦想已经照进现实,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开启。也许,攀登科学高峰的旅程注定要探索更多未知的路,但未来总是美好的。不难预见,未来的人人工智能不仅会引发科技的变革,更会演变成社会发展的变革。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2月05日11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逐步向外延伸,使全球科技变革得以深入推进。
B.智能化时代,人们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感到兴奋,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感到不安。
C.“脑科学”“生理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共同支持,为智能机器的研究制造提供了可能。
D.凡尔纳和一部分人很早就曾想象到未来的智能机器会给人类带来威胁甚至灭顶之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工智能为中心展开论述,着重论述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人工智能的美好前景和可能出现的威胁。
B.文章基本上以时间为顺序,提供了不少事实论据,论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过程。
C.文章举“AlphaGo轻松在围棋上战胜人类”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类研究智能技术终将自己挖坟墓。
D.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之利弊,又对其充满信心,相信它会带来一场科技和社会的深刻变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是生命的思想灵魂,如果“智能”奥秘得不到破译,人类的未来发展将寸步难行。
B.“计算机还证明了人类自己都不曾证明出来的四色定理”,足见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为人类提供更大的帮助。
C.智能技术因为有基于计算的局限性,所以不可能取代人而主宰世界。
D.人工智能会演变称社会发展的变革,可见其不仅是技术的力量也是革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