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1)艺术当然不是哲学,而且在一般人看来艺术应该是哲学的反面。但艺术和哲学有一个不应忽略的相似之处,就是它们都不能吃不能穿,即没有功利的效用,可人类就产生了它们,而且文明程度越高,它们的地位也就越高。人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就会追问宇宙和人生的意义,艺术、宗教和哲学是人类追索这类问题的途径。

(2)哲学不是艺术,却也能像艺术一样给人以美感,什么是哲学?康德把哲学分为“学院哲学”和“世界哲学”,前者是大学里教授们的所谓专业哲学,讲究逻辑判断和推理论证,讲究命题演绎和语词分析等等。而世界哲学则不然,它关心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关心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现在和未来。人活着意义何在?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就是基本的哲学问题。世界哲学所关心的问题,并一定要用哲学方式去追求,去探讨,用艺术的方式,同样可以去追求、去探讨。

(3)什么是艺术?艺术一词在西方语言中最初的意思是技艺。中国古代也有艺术一词,对艺术的理解也是技艺、技能。但是人们渐渐明白艺术和技艺不是一回事。艺术不可能是任何一种技艺,艺术家当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门化形式的技能和技巧,他获得这种技巧就和工匠一样,部分是通过个人经验,部分是通过分享他人经验。(  )单凭由此获得的技巧并不会使一个人成为艺术家。( )一个技师可能造就,而一个艺术家却是天生的。对于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很多人会回答艺术就是娱乐。今天,在艺术名下从事的绝大部分活动,其实就是娱乐。但艺术不是娱乐,娱乐只是艺术在某些时候产生的一种效能。艺术家们把艺术看作是他们思索世界和探索人生基本问题的途径。艺术是用诉述感情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同时又是有思想的表达感情,而思想就必然与哲学有关,如小说、影视作品等。

(4)哲学因艺术而可爱,艺术因哲学而伟大,一切伟大的艺术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们以自己的方式体现了某种哲学思想。一切可爱的哲学之所以可爱,就是因为它们以自己的方式体现了某种艺术。

(5)因为哲学,艺术而变得伟大。这里说的哲学当然不是指任何一种特殊的哲学思想或体系,更不是指哲学活动,而是指哲学一般思考的那些基本问题。

(6)歌德说过,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他明确地意识到他自己的信念和思想,认识到自己,并且由此开始也深切地认识到别人的思想感情。艺术家往往比哲学家更有这种天赋。比如莎士比亚,他以非同寻常的能力洞察世界,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见解,并且让读者和他一起在更高的程度上比如莎士比亚。他以非同寻常的能力洞察世界,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见解,并且让读者和他一起在更高的程度上领悟世界。仔细观察莎士比亚的剧本,我们会发现,其中诉诸感性的行为要比表达精神的词句少得多。“生存还是死亡那是一个问题”“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 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以上的台词所表达的绝对是一个哲学问题。当然也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哲学就是起源于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永恒困惑。 我们通过莎士比亚剧本了解了生命真谛和生活意义, 却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的。 人们总是说哲学家和世界精神结伴;莎士比亚也与世界精神结伴,他看透了这个世界。科波拉就要通过《现代启示录》来思考越南战争给人类提出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而不是仅仅拍一部以越南为背景的影片。我们这里说的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艺术家对事物的理解。艺术作品的高下就取决于此,哲学是艺术的灵魂。

(7)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们是不可能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或多或少的在艺术作品中渗透着创作主体的世界观。而作品本身所发出的哲学讯号也成为评判、赏析作品的重要依据,在很多的时候,哲学思想的高低深浅直接体现出作品的优劣深浅。因为起码在接受主体即欣赏者来看,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才是作品本身的最终价值,对作者的哲学思想的领悟程度直接关系着对作品的解读,比如对《逍遥游》的解读必然需要就庄子的哲学思想有整体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领悟文章要表达的主旨。

(8)我们必须看到哲学在艺术表现中的巨大作用。司马相如、陆机等的文赋都曾红极一时,洛阳纸贵,但是由于缺乏深刻的哲学魅力而很快在历史潮流中化为平淡,而先秦诸子散文在历经焚书坑儒这样的考验后仍流传几千年,除了政治因素外,文章自身所体现出的伟大哲学思想是其生命力的不竭源泉。
【小题1】请在第三段空格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   ”。
【小题2】第(5)段中“哲学运用汉语语法理解文章内容学一般思考的那些基本问题”在文中是指: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哲学和艺术有相似处。
B.哲学和艺术具有相关性。
C.哲学是艺术的灵魂。
D.哲学不同于艺术。
【小题4】比较第(6)段中“莎士比亚”和“科波拉”两例在文中作用的异同点。
同:
不同:
【小题5】请举一例对第(8)段画曲线的句子加以阐释。
【小题6】这是一篇被节选的文章。根据文章信息推断第(8)段后的内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8 02:05: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医学人文让医生思考人的价值
郭莉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医学在基础医学研究领域和临床治疗领域都获得重大突破。人们在为这些新知识和新技术带来的新能力而欢呼的时候,越来越意识到人的价值和尊严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技术理性的发展正在背离人文精神的需求——生物医学的迅猛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始料未及的伦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医学界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自己的实践和医学教育中存在着价值问题”,只靠他们自己的专业训练来解决这些问题是很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他们需要人文学者的广阔视野。
医学人文最早关注的是医学的本质问题和最基本的人类价值问题。此前,医学生接受的教育要求他们在情感上与病人保持距离,因为医学教育者认为情感具有主观性,会干扰医学实践中的“科学”判断。但美国医学人文教育先驱之一多尼·塞尔夫提出了医学教育要同时培养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观点。他指出,认知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情感包括对患者、同事以及对自己的同情、敏感性和共情,医生的情感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更好地提供病人照护,但是现代医学教育中却忽视了情感能力的培养。
从一开始,美国学者就认为文学是医学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与医学从古典时代起就有亲密的关系,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医学生可以意识到慢性病、残疾、死亡、抑郁和苦难不会屈服于技术和科学,这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问题,需要技术以外的力量和智慧来面对;文学有助于培养想象力,而想象力是作出伦理决策的重要基础(想象自己处在不同的位置会带来不同的视角);此外,文学为医学生提供宝贵的内省机会,只有省察自己才可以了解自己的能力、局限、对苦难和死亡的态度,这些都是好医生需要的品质。
而对没有多少生活经历的年轻医学生来说,文学创造了一个可以近距离探索人的价值、人际关系、人的情绪的模拟环境,关于疾病、衰老、死亡的文学作品可以使年轻健康、没有经历过疾病折磨、甚至没有经历过家人死亡的医学生去感受这些经历给人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反思医生在这些人生关键时刻的作用;阅读并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助于医学生深入病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共情。
面对当前医疗体制改革带来的问题,国内医学界也开始反思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老生常谈的论调和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时,如果病人能够遇到以解决病人的问题为己任、在压抑的环境中愿意倾听他们的痛苦,能够给予他们关爱和希望的医务工作者,病人的求医经历也就会因此得到改善。
(选自2013年12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简要概括文学对于医学具有哪些价值?
【小题3】请联系全文探讨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共享经济是一种将闲置物品、资源、空间、知识等进行相应整合的经济模式。从产权角度来说,就是将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从构成要素来讲,包括供给端愿意分享闲置资源所有者、高效的共享系统、消费端的大众三大组成部分。。
共享经济需要人们用智能手机通过移动互联网下载相应的应用软件,提供自己的地理位置信息,在应用软件上搜索自己想要的资源,实现需求的满足。
共享经济弱化“所有权”,强化“使用权”。其首要逻辑就是使得那些因为私有化而得不到有效利用的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发挥其作为商品本身的有用性,逐渐改变人们对于拥有具体商品的诉求,变成对其使用权的重视,是对中国人思维逻辑的一大颠覆。
所有者和消费者的互相信任,是彼此之间在共享经济下发生商业行为的逻辑起点。现代商业文明建立在互联网这一巨大的虚拟媒介之上,相对于传统经济来说,对社会的信用体系有着更高的要求。服务平台还需要靠供需双方的信用来支撑平台良性发展;对经济行为的监管者——政府来说,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按需分配,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做到即需即用,是共享经济的另一重要逻辑。人们将自己的闲置资源拿出来进行循环利用,需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以低于私有化的成本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在使用之后实现对于产品的立即剥离,真正做到了即需即用,即、用即抛,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最大程度利、用。
共享经济使得之前私人领域的资源为更多的人所利用,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封闭和隔阂,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协作。普通消费者能够获取到原来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资源,极大地满足其心理需求和实际需求,能更多地体现社会公平,从而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共享经济对于国民素质有较高要求。我国民众的基本素质相对于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之监测系统和预防技术的完善,使实现供给端和消费端之间的信任确证有了现实的可能性,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共享经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不过,使用者对于资源本身的维修、保管、清洁等事项不用负责,容易养成不负责任的恶习,因此,无论是共享人、共享平台还是政府等第三方监管者都要采取措施,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提升公民的责任意识。
共享经济催生了新型的政府管理方式,有助于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政府对于新兴产业的态度是“先试水,后监管”,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开明的监管策略,给新型经济领域提供了宽松、开放的发展环境,给予了企业更大的自由发发挥和创新的空间,有力促进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是一种把闲置物品、资源、空间、知识整合在一起的经济模式,由供给端、共享系统、消费端三部分构成。
B.共享经济变“所有权”为“使用权”,改变人们拥有具体商品的诉求,颠覆了中国人追求商品拥有权的思维逻辑。
C.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基础之上的,这对政府监管经济行为提出更高要求。
D.共享经济越来越被接受和认可,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使供给端和消费端的信任可能实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共享经济的概念入手,论证了什么是共享经济和共享经济的几个要素,使人明确了论述的对象。
B.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共享经济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使人对共享经济认识更加全面。
C.文章以共享经济的逻辑特点为论述点,分别论证了共享经济的几个重要特点。
D.最后两段从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和对政府管理的促进两个方面来论证共享经济的社会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动互联网是共享经济兴起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媒介,智能手机是共享经济运行的重要条件。
B.即需即用,即用即抛的共享模式,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程度利用,应该放手推广。
C.共享经济使一些“私人领域”转为“公共领域”,有利于人与人的团结协作,有助于社会和谐与公平。
D.中国互联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中国政府开明的监管策略创造的宽松、开放的发展环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史上最重要的“元典”。20世纪初期,《文心雕龙》被黄侃、范文澜、刘永济等国学大师搬上大学讲坛;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对这本书的研究终于形成一门显学,被称为“龙学”。据统计,一百年来,有关专著、专书已达750种,论文一万篇。这是中华文化之幸,但对进一步的研究而言,却是一座横亘在面前的高山,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逾越的。这需要专业研究者对“龙学”海量资料进行全面梳理。
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成果全面检视,需要着重于三个方面:一是对《文心雕龙》文本进行较为彻底的校勘和整理,最终拿出一个更为可靠的具有“定本”性质的文本,以解决尚未有令人满意的文本的问题;二是汇聚古往今来的《文心雕龙》评论和阐释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较为系统的阐释,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文心雕龙》文义;三是对近百年来丰富的“龙学”成果进行全方位集中梳理,来充分展示其巨大成就,亦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不足。
近百年来,“龙学”的发展虽然有着巨大的成就,但其应用范围和领域相对狭窄单一,有些本应发挥的重要作用一直被轻视或忽视。《文心雕龙》虽然在大学讲台上展示了其文艺学的魅力,但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一门选修课,课时量很少。之所以如此,与我们对“龙学”性质的认识有关,也与我们缺乏对“龙学”的大规模清理和全面研究有关。实际上,“龙学”的性质不仅是文艺学,《文心雕龙》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研究的对象,而且与当今大学教育密切相关,如思想文化教育、审美修养、写作训练等方面,《文心雕龙》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我们的认识却非常不够。
近年来,中国文论话语的独特性及其在世界文论话语中的地位问题,已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以《文心雕龙》为典型代表的中国文论资源十分丰富,有着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然而,自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传入以及文学观念的转变,中国文论的完整性和独特性遭受削足适履的伤害。尽管我们数十年来对《文心雕龙》和中国文论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但研究理路、阐释方式以及价值尺度主要还是西学的,《文心雕龙》和中国文论的本来面目和独特价值仍然有待彰显。季羡林先生指出:“我们中国文论家必须改弦更张,先彻底摆脱西方文论的枷锁,回归自我,仔细检查、阐释我们几千年来使用的传统的术语,在这个基础上建构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然后回头来面对西方文论。”对此,我们深以为然。因此,回归中国文论的语境,原原本本地阐释《文心雕龙》,发掘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其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之建构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放眼全球文化和文学,找到中国文论自己的位置,乃是《文心雕龙》与中国文论研究的归宿。
(摘编自戚良德《百年“龙学”与中华文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心雕龙》的研究成果丰富,这与黄侃等国学大师将“龙学”发扬光大有关。
B.全面检视“龙学”研究成果,既要展示其巨大成就,又要指出其存在的不足。
C.《文心雕龙》文艺学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充分发挥,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还不明显。
D.近代以来由于西学的传入,中国文论话语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受到削足适履的伤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阐述“龙学”的发展和丰富的研究成果,提出应对这些成果进行全面梳理。
B.第二段论述要全面检视《文心雕龙》研究成果,并从三个方面指出研究的不足。
C.第三段阐述了对“龙学”的重要作用重视不够,并论及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D.文章引用季羡林的话,阐明中国文论应回归自己的语境,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心雕龙》至今没有一个“定本”性质的文本,会影响“龙学”的进一步发展。
B.加强对《文心雕龙》的全面研究,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大学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C.以“龙学”为主,摆脱西方文论的束缚,才能彰显中国文论话语的独特价值。
D.中国文论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应该阐释传统文论术语,建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归隐田园而闻名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不单单因为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还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
B.庄子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并由此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
C.汉代,因为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没有生存的空间,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注重现实功利的初期特征。
D.隐士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古代社会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隐逸思想升华了他们的人格,丰富了他们的社会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文章开篇提出隐逸文化的话题,接着从隐逸文化的起源、发展和衰落方面展开论述,最后进行总结。
B.文章通过解说孔子思想里隐含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由孔子的“道”发展而来,论证了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在孔子。
C.为了证明庄子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文章侧重从庄子的隐逸理论及其作用方面展开论述。
D.文章通过列举不同时期隐逸文化的特点,从而揭示出特定社会环境使得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具有各自的独特之处。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C.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唐代的中隐,宋代的酒隐,明清时期的则是壶天之隐,可见传统隐逸文化一直在向前发展。
D.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它们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由此可见,隐逸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苏格拉底把演讲术归结为“马屁术”,这也许是愤激之言,因为说理和说服不一定是拍马屁,而拍马屁也不一定总是有说服力的。亚里士多德本着务实的精神肯定了演讲术的公共用途与伦理价值。在《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开头,他指出,城邦政治和文明的生活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拥有公民美德和逻辑思考的能力,足以区分是非,区分公正与不公正。这种信念是民主政体的根本基础;如果把人类当作没有头脑的一伙,公民政治就没有必要,和平秩序也就没有前途。
这样看待说理技艺有其重要的公共生活意义,而且也关乎当公民和做人的道理。在雅典的公民大会上,人们用话语,而不是武力影响别人,解决争端。这时候,用语言说服别人就成为公民责任。只有用话语来维持和维护和平的社会人际关系,非暴力的社会秩序才能长久存在。在雅典,公民争取其他公民的尊敬和赞同,离不开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使用语言的技巧和能力这才成为许多人学习的公共需求。学习说话的修辞技巧不仅仅是要变得能说会道,而且还要遵守话语的公共规则。学习说话是一种相对高等的教育,它使人们变得有能力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说话技巧不可能与说话者的心态和目的分开,而说话者是否能以无私的心态和以利他的目的说话,却是一件很难证实、很难确定的事情。所以,人们对修辞总是既感到需要,又有所提防。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质就是质朴,文就是文饰,史就是虚浮不实。孔子是说,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浮,懂得说些漂亮的门面话,甚至引经据典装饰,因而缺乏一份真诚的心意。孔子还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说话不能不借助修辞,但是,过于借助修辞,却会令人生疑,怀疑说话者是否由于说话不能动人以诚,才特别需要依靠技巧;是否因为说话的其他因素(动机、用意、目的)有所欠缺,才特别需要用修辞来掩饰。久而久之,修辞便有了巧言令色、诡辩、强词夺理等负面含义,注重技巧,尤其是过分注重技巧的修辞,便成为一种有道德瑕疵的语言行为。
人们对修辞的戒备不是没有道理的。修辞造成情绪的激动,诉诸情感多于理智。听话的人因被打动而被说服,这种赞同往往与接受真实信息,并认真思考有所不同。这也是柏拉图讨厌修辞的原因,他和苏格拉底称善辩的智者是强词夺理、制造假象的魔术师,他们自己要运用的是论辩术(dialectic),要把论辩纳入真正符合逻辑思维的轨道。柏拉图认为,那些冒充“智者”的诡辩家或蛊惑者很容易用语言操纵公众,让他们失去理智,牵住他们的鼻子,使他们盲目服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观比柏拉图来得现实,但他仍然非常强调修辞伦理的一面。不劝人做坏事,这便是修辞术和说服行为的伦理底线。亚里士多德写道:“如果目的是好的,那么能言善道便是值得称赞的技艺;如果目的是坏的,那就成为一种伎俩。”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雅典公民的公共生活中,说话讲究修辞变得能说会道是许多人的公共需求,所以所有的人都要去学习说话的技巧。
B.说理时注重修辞技巧,一定是由于不能动人以诚,才需要用修辞来掩饰,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C.在雅典的公民大会上,人们用话语来影响别人,解决争端。话语对于维持维护社会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社会秩序的久存有重要作用。
D.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可以挑动听众的情感,情感越强,理性就越弱,所以蛊惑者很容易用语言操控听众,使他们盲目服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演讲术说起,举雅典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对语言行为非常重视的例子,强调语言能帮助人们在社会秩序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B.文章引用了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等人的观点和言论,意在证明东西方的先哲们都关注到了说理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C.本文以雅典公民社会为例,既肯定了使用语言技巧和能力的必要性,又分析了过分注重修辞的负面影响,加深了我们对语言修辞的认识。
D.文章论述了说理语言修辞技巧的重要性,认为注重修辞与人的诚信是对立的,表达了语言技巧必须要以说话人的诚信为基础,要有正当目的的观点。
【小题3】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人们对修辞总是既感到需要,又有所提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