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食与礼
姚伟钧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不仅培养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而且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日常饮食,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就是说,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国先民把黍米放在火上烧熟,把剖开的小猪放在火上烤熟,在地上挖个坑贮存水,用双手捧着水来喝,用草扎成的槌子敲打地面当作鼓乐,好像用这种简陋的生活方式便可以向鬼神表示敬意,从而得到神的庇护和赐福。这样,最原始的祭礼也就由此产生了。《礼记》中认为原始的礼仪行为就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这便是所谓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人要吃喝,以为神也离不开食物,所以要将自己的食物也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中国的先民们想通过这种简单的仪式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而当这种纪念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有了自己的雏形。这里,我们将“污尊而抔饮”之类的仪式称为“原始的礼”,主要是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种源于饮食的祭礼,是中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的文化创造。中国先民是按照人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的生活的,以为祭祀就是让神吃喝,神吃好喝好以后才能保证大家平安。所以,“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音既相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亦非巧合。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关于礼的起源,国外的一些学者也有浓厚的兴趣,其中以英国学者威廉 •罗伯逊•史密斯的观点影响最大。史密斯认为,图腾制是由一种叫“图腾餐”的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图腾餐”是神与神的崇拜者之间“共餐”,“共餐”的意思就是坐在同一张桌子上进餐。共餐本身就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世界上许多民族礼的起源大都与饮食有关,这对于理解中国礼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说,《礼记》中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与史密斯的“共餐”制的说法有相似之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关于礼的起源的认识与实践是十分类似的。他们都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密莫过于“吃的是同一锅饭”,如中国先民们就将那种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视为另起炉灶、感情淡薄的表现,因而饮食筵宴就成了中国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各种饮食礼节也就产生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礼”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社会,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的“礼”,制约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B.“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先民们毫无保留地向神奉献自己的食物,用简陋的生活方式对鬼神表示敬意,请求神的庇佑。
C.《礼记》中认为原始的礼仪行为就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污尊而抔饮”之类的仪式被称为“原始的礼”,主要是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D.关于“礼”的起源,国外的一些学者也有浓厚的兴趣,英国学者就提出了“共餐”之说。世界上许多民族礼的起源大都与饮食有关,这便可以充分理解中国礼的起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以及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都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B.中国先民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的简单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逐渐形成了。
C.《礼记•礼运》中记载,我国先民“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来表达对鬼神的敬意,希望得到神的庇护和赐福。
D.源于饮食的祭礼,是中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的文化创造,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表现了对现实的重视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社会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活动,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的,所以说,“礼”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B.我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并且按照人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的生活,从而创造了祭礼文化。
C.“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不但音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这种巧合,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D.中国先民们并不赞同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而是十分重视饮食筵宴,并将其作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手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7 10:55: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与芦苇相遇

四 平

①姗姗来迟的春天,终于在5月以后来到新疆阿尔泰山腹地的喀纳斯。转眼之间,鸭泽湖里的芦苇,在纯净的阳光下快速拔节,生长出一片明润的嫩绿,在高天大地之间展露出悦目的生命表情。清明的晨光中,飘逸的晨雾里,这片清静无忧的芦苇,不仅呈现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也使人觉得它们就是山水间那一往情深的“伊人”了。

②芦苇实在是平凡的禾草植物,它们既可以扎根在沼泽、滩涂、湿地,又能够丛生于野塘、湖泊、河沟,无论水色清浊,不管水味酸咸,都可以平静适应而蓬勃向上。

③在漫长的岁月里,芦苇营造出一片片生命的家园。

④从睡梦中醒来的水鸟们,用欢快的呼叫声开始新一天的生活。那些生性活泼、喜欢扎堆的水鸟,热衷在湖面上、苇丛间,欢快地追逐、打闹;也有的水鸟依傍着苇丛,静静仰望天空的流云,露出一副满怀心事的憨态。那些茂盛的芦苇,白天是水鸟们表演的幕布和道具,夜晚就成了它们的纱帐与梦床。到了恋爱、成家或生儿育女的时候,芦苇丛便是它们的浪漫花园、温馨婚房或舒适产房。无数水鸟的生活和爱情故事,就在芦苇的庇护和见证下,一代代地延续着。

⑤黑龙江扎龙湿地保护区,以丹顶鹤的栖息地而闻名,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被吸引到这无边的芦苇世界,在茫茫“荒原”欣赏那些优雅的精灵。而每当游人散去,喧闹过后,丹顶鹤便会在黄昏到来之际,尽兴地在安谧的家园戏耍欢唳,享受着一天里最安逸、最温情的时光。在它们的生命深处,芦苇不仅仅是嬉戏的乐园、安宁的梦乡,更是生存的依靠。

⑥地处滇西的鹤庆,有一片典型的高原草海,它既是沧海桑田的见证,也是大量留鸟的安定家园、众多候鸟的舒适客栈。漫步草海边,放眼整齐、清俊的芦苇,在水面晕染出一片片曲线优美的色块,水鸟们不时隐身其间,或现身在倒映云天的水面,那种悠游其中的自在,其乐融融的情态,足以让人感动。

⑦生长在草海岸边的一些芦苇,竟然可以长到五六米高,像竹子一样挺拔、坚劲。这些芦苇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释放出难以遏制的活力,也在高原冷峭的风里,抖擞着一身的豪气,不断舒展着坚韧、持久的生命旗帜。有的时候,水鸟会站在高大的芦苇上,安稳地四处张望,嗅着从远处荷塘飘来的馨香,打量着那些竹林掩映的白族村舍,然后愉快地唱一支纯净、真朴的歌。

⑧在很多地方,因为有了芦苇的存在,人们收获到如同他乡遇故知一般的踏实和喜悦。西北巴丹吉林沙漠北缘的居延海,同样自然生长着大量的芦苇,大概因为有了它们,这个大漠深处才有了一个安顿心灵的所在。秋日的天空下,居延海仿佛浓缩了天空的色彩,变成幽深而宁静的水域,经过芦苇曲折有致、浓淡有别的装饰,原本空旷的湖面,就有了灵动的线条、生动的构图,还有了丰富的层次、融融的暖意。芦苇依旧是那样简单、朴素,它们彼此相依、根柢相连,在大漠瀚海之中保持平和的性情,却延续出生生不已的生命风景,并为那些迁徙的候鸟,留下一个清晰的坐标、温情的客栈。

⑨芦苇又常常在不经意间触动着人们的心灵。在一个傍晚来到颐和园,走到昆明湖东南角,落日时分,西边的太阳正向绵延的群山滑落,夕阳落在湖面上,一湖碧水随着微风的不停吹拂,闪耀出无数金针般明灭变幻的光线。突然瞥见靠近湖岸的一丛丛芦苇,还有一束束蓬松的芦花。置身于古典建筑之间、原本就充满了沧桑感的它们,在被夕阳勾勒出明暗有致的轮廓的同时,又为湖面泛动的光影所晕染,悄然营造出一片温暖而质朴的意境。这些芦苇,在这个布局精巧、匠心独具的人文空间里,无声无息地散发着超脱尘俗、宁静自甘的气息,为这座古老的园林带来了旷逸、淡远的韵致,释放出笔墨难尽的意味。

⑩有芦苇生长的地方,总会洋溢着暖意和温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结合文章第②—⑦段,概括芦苇的特点。
【小题2】请赏析文中的画线部分。
【小题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攀登世界角膜移植高峰
——记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
姚玉峰第一任导师是日本眼科玻璃体手术的开创者,世界上第一个开展眼视网膜黄斑转位手术的医生,担任亚太眼科学会主席的田野保雄教授,姚玉峰赢得了田野的喜爱。另一位眼科“巨头”,现代免疫学之父、眼前房关联性免疫偏差现象的发现者、美国哈弗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斯特莱茵也很欣赏他。
1992年春,斯特莱茵来大阪做学术报告,报告结束,刚来的中国留学生姚玉峰要求向大师提问:“如果免疫在眼前房可产生选择性抑制,绕开机理研究的细节,这个机理是否可被用来治疗某些免疫增强性的疾病,比如排斥反应?”
他的提问,出乎斯特莱茵的意料,因为这是另一个方向上的假设。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斯特莱茵沉默片刻,若有所思地说:“我还没有研究过。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值得在这方面探讨!”
更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斯特莱茵突然从台上走下来,走到还有点羞涩的姚玉峰面前,兴奋地对着田野说:“这家伙很厉害!”
作为导师,田野感到自豪,他恳请姚玉峰留下来读学位并帮助他解决奖学金。杨玉峰向导师介绍:中国政府“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他还是希望回到祖国。
回国一个月后,学校就让姚玉峰再回大阪大学继续读博士。
回到阪大,继续师从田野保雄,还有另外两位国际眼科界的泰斗,大桥裕一、井上幸次。
姚玉峰研究的课题是前房关联性免疫偏差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1700年,有医师在埃及尝试角膜移植,失败了;140年后,爱尔兰医师将羚羊眼角膜移植到人的眼球上,也失败了。
1906年,德国医生第一次用人角膜进行移植,成功了。但是,发生了排异。
整个20世纪,世界角膜病专家都试图攻克排异反应这一难关。
1976年,美国角膜病权威理查德成功进行了上皮移植手术,向最后解决角膜移植顽症的目标逼近了一步。但结果遭到质疑:因为没有从理论上阐释上皮移植的机理,仅仅是假说,无法在临床上得到推广。
从此,证明理查德上皮移植机理又成为一道难题。
“一定要无愧学校的选派,为国家、为亲人争光!”姚玉峰在阪大的三年时间,不但证明了困惑世界眼科医学界16年的“理查德上皮移植假说”,而且独创制作了小鼠角膜上皮移植模型,终于揭开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精细机理。
借着勤劳和智慧,姚玉峰设计出术后不发生排斥反应的“姚氏法角膜移植术”。1995年5月20日,他成功地实施在病人身上。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遮蔽了世界整整一个世纪的阴霾,被姚玉峰拨开了!
他继续攀登。
人类的角膜由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层组成,厚度约0.5毫米。实验证明:排斥反应针对的是角膜最后一层的内皮,只有6微米厚。
理论的推导,让姚玉峰明白:只要把患者的6微米内皮层完整保留,逻辑上就不产生排斥反应。
怎样才能让这6微米不在手术中发生破损?
6微米,这是光明与黑暗之间的距离!
6微米,这是攻克角膜移植排异难题的制高点。
6微米,也是横亘在姚玉峰面前的最后难关!
姚玉峰尝试几十种方法进行试验,但均未成功。
在小鼠角膜上做上皮移植,无异于微雕艺术家在头发丝上做雕刻,而头发是死的,小鼠是活的。给小鼠打麻药,打多一点会死,打少了会动。手法已非常娴熟的姚玉峰一天能做12只小鼠的角膜移植手术。
牛顿观苹果落地而悟出万有引力定律。姚玉峰的苹果何时才能掉落?
1995年3月,姚玉峰生命中的苹果终于掉落。
这天早晨,仍停留在实验冥想中的姚玉峰去吃早餐。他拿起鸡蛋轻轻一磕,随手剥开一片蛋壳。
咦?蛋壳剥落,蛋衣竟完好保留!两眼直愣愣地盯着蛋衣……突然,姚玉峰感到醍醐灌顶:若将角膜开一个小口,露出后弹力层与内皮层,让“蛋壳”与“蛋衣”分离。而后,再剥“蛋壳”,剥破“蛋衣”的概率不就可能明显降低吗?
姚玉峰浑身颤抖起来:3年来,众里寻他千百度,世纪难题瞬间有了解决办法。
1995年5月,世界上第一例采用最新剥离术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由姚玉峰主持,在母校附属医院完成。术后无排斥反应,患者三个月后视力达到1.0。
接着是第二、第三例……所有移植均实现零排异!
困扰世界角膜界一个世纪的难题终于被一个中国眼科医生破解。
姚玉峰登上了世界角膜移植的巅峰!这一年,姚玉峰33岁。
(节选自2017年6月3日光明网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提问,出乎斯特莱茵的意料,因为这是另一个方向上的假设。”斯特莱茵的反应,说明姚玉峰的思考很具有前瞻性,“出乎意料”是对姚玉峰的大胆质疑感到既震惊又意外。
B.姚玉峰向导师介绍:中国政府“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主要目的是为下文回国做铺垫,暗示这是其科研的不竭动力。
C.姚玉峰终于揭开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精细机理,主要凭借的是他的勤劳和智慧。
D.“在小鼠角膜上做上皮移植,无异于微雕艺术家在头发丝上做雕刻。”突出微雕艺术家雕刻的艰难。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这则通讯开篇就写到姚玉峰两位导师的医术高明,意在写中国的眼科技术发展落后。
B.从1700年到1995年,人类对眼角膜移植技术的探索从未间断,期间的困难也恰好证明了姚玉峰设计的“姚氏法角膜移植术”的艰辛。
C.姚玉峰是幸运的,通过剥蛋而发现眼角膜剥离的方法纯属偶然,也让他攻克了世界难题。
D.文章通过列举数字、语言描写,突出了姚玉峰学术研究的成就,使通讯内容更准确,更科学,更具说服力。
E. 姚玉峰让一双双失明的眼睛重见天日,为他们带来幸福生活的希望,这是他从小就有的愿望。
【小题3】姚玉峰创造的技术,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被美国眼科学院快讯称为“该领域治疗方法的一个突破!”,写进美国医学教科书。综合全文,分析姚玉峰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也叫言语环境。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语境在戏剧话语意义建构和生成中的重要功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戏剧创作和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戏剧话语意义的建构与生成依赖特殊的言语环境。
从宏观上讲,艺术于生活,戏剧与现实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剧作家所处时代的客观社会环境因素,总会被直接或间接带到戏剧人物语言中来,成为戏剧话语宏观言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语境因素在戏剧话语建构和生成过程中,和其他语言材料一起发挥作用,深刻地表达剧中人物丰富的思想情感,展现多彩的社会生活。剧作家一旦选用所处时代一些特定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建构剧中人物的话语,该戏剧作品就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窦娥冤》女主人翁喊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妄做天!”这种极具时代特征的人物语言,甚至可以穿越时空,让当代的人们体验到剧作家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黑暗无道。语言与社会环境的高度配合使《窦娥冤》这篇戏剧作品获得了极高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从微观上讲,剧中人物的对话或独白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等客观时空环境下进行的。剧中角色各自身份、心理、情感等要素的组合是构成戏剧话语微观言语环境的主观因素。正是这些微观因素可以使剧中人物的话语带上各自的特点,戏剧话语才具有表现人物思想内涵、塑造人物形象的功能。例如,剧作家老舍的《茶馆》将各个阶层的人物尽纳其中,通过极具个性的人物语言展现清末民初时北京的社会风貌。剧作家老舍谙熟人物所处的言语环境,充分考虑了剧中各种人物的语言特色,才使塑造的人物思想性格、风貌神态和内心情感极具个性化特征。该剧中每个人物开口说话,都十分切合他们各自的年龄、身份、出身,并表现出他们各自特有的思想、性格和品质。
语境是戏剧话语建构和生成的基石。语境之所以能够对戏剧话语意义的建构和生成起到制约的作用,关键在于观众可以将戏剧中虚拟模糊的时空背景与真实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并找到它们的相关链接点,从而理解并接受剧中每一个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和意义。例如,马洛戏剧《浮士德的悲剧》最后一场一开始,时钟敲了十一下,浮士德绝望长叹道:“现在你的生命只剩一小时了”;三十行台词说完后,时钟敲十一点半,浮士德无奈地说:“啊,半小时已经过去了,一切很快都会结束”;接着午夜的钟声响起。舞台上虚拟的时间是一小时,实际表演时间大约三分钟。观众之所以能够意识、理解并接受这种虚拟时间和真实时间的差异是因为戏剧时间的压缩充分反映了浮士德来日无多,内心恐惧的心理。可见,时空环境是戏剧艺术特性的重要表现。
戏剧话语中的语境因素再现得越充分,人物语言越有个性,人物形象就会越典型。
(摘编自陈丽霞《戏剧文学话语意义的建构与生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也叫言语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层次来阐述。
B.戏剧语言反映出时代特征,使《窦娥冤》获得极高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C.《茶馆》中大部分人物语言可以表现出他们各自特有的思想、性格和品质。
D.《浮士德的悲剧》中虚拟和真空时间的差异难以为观众意识、理解并接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解释“语境”概念后,指出语境对于戏剧文学话语意义的建构与生成的作用。
B.第二自然段,从宏观角度阐释观点,指出客观社会环境因素是宏观语境的组成部分。
C.第三自然段,从微观角度指出构建话语微观言语环境的主观因素及其具有的作用。
D.从内容上看,第四自然段与前两个自然段是并列关系,阐释语境的另一方面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观众脱离特殊的言语环境,戏剧话语意义的建构与生成是无法实现的。
B.极具时代特征的人物语言是对客观社会环境因素,即宏观语境因素的体现。
C.戏剧中对话或独白表现出人物特有的思想、性格和品质,即微观上的语境。
D.如果人物语言越有个性,又能充分再现语境因素,那么人物形象就会越典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早在1980年,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称为“第三次科技浪潮的华彩乐章”。从2009年起,“大数据”逐渐成为人们争相讨论的词汇之一。如今,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的研究项目中,都能看到大数据的身影。有学者认为对不同的使用者来说,大数据的价值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对于投资人和创业者而言,大数据是热门的融资标签;对于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或工程师来说,大数据意味着对一堆数据进行计算;对于消费者或者互联网用户来说,大数据是商家尽可能搜集的跟终端消费者相关的行为数据……
有学者认为大数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大数据相较于传统数据来说,最大的区别体现在数据规模上,传统的大型数据集规模一般为TB级别,而大数据的规模则呈千倍级的增长,从TB跃升至PB。第二,大数据不再是传统的结构化数据,而是包括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和地理位置信息等多种类型的非结构化信息。第三,大数据本身拥有海量信息,但信息必须通过分析才能实现从数据到价值的转变,而真正可用的数据可能只有很小一部分。第四,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及时,流转快速,能保证大数据的新鲜和价值。
为什么人们对大数据如此关注?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经济学人》杂志数据编辑肯尼思·库克耶在其合著的畅销书《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大数据时代分析的信息量很多,在处理个别现象的数据时不用依赖随机采样。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它让人们关注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只需知道“是什么”,而不用知道“为什么”。这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模式,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对人类的认知方式和交流方式提出了新挑战。
(取材于杨敏等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大数据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规模巨大B.数据类型多样
C.数据可用度高D.数据流转性快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大数据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从1980年到现在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词。
B.大数据广泛应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C.大数据对不同的使用者能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D.大数据在处理个别现象数据时不用依赖随机采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尽心尽性 智圆行方——追记杨敬年先生
1908年11月,杨敬年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一个农民家庭。幼时因父母不和,母亲只好抱着他投靠外祖父黎贞。黎贞是湘浙两省的秀才,在私邸开设经学堂,不但讲授“四书五经”,而且还传授一些新思想。一天,外祖父对杨敬年说:“你文理精通,可以在乡间教书糊口了,不过还是要到城里学校戴个帽子回来更好。”1924年春,杨敬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7年毕业。恰逢大革命时期,他考进黄埔军校长沙分校,准备参加革命。谁知仅仅过了3个月,许克祥在湖南发动了剿灭共产党人的“马日事变”。出身贫苦的他出于对共产党朴素的阶级感情,自动离开了黄埔军校。
1932年,杨敬年又考上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行政系。他选择去那里读书只是因为大学四年不用自己交学费。毕业时,学校分配杨敬年去江苏省民政厅工作,但他拒绝了,这在此前尚无先例。杨敬年“不想当官”。1936年秋,28岁的杨敬年成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第二届研究生。按照杨敬年自己的规划,本打算读完研究生就去考庚款留学,不料“七七事变”爆发,他不得不中断学业。1944年,杨敬年终于考取第八届庚款留学,于1945年10月到达英国,进入牛津大学圣体学院,攻读“政治学哲学经济学专业”。1948年,杨敬年获授哲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时,杨敬年已经40岁了,随后他立即回国。杨敬年觉得,施展才华的时候终于到来了。可是,谁能想到,迎接杨敬年的,却是长达22年的多舛之途。
1957年8月3日,杨敬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一年后,被以历史反革命罪判处管制3年,撤销教授职务。原本207元的四级教授工资,降为每月60元的生活费,维持家用常常需要依靠变卖书籍和衣物。家里实在没啥东西可卖了,杨敬年就把他从海外带回来的英文原版书拿到了劝业场内天祥市场的旧书肆。杨敬年终究不舍得卖掉,又把书带回了家。最后,他把打字机卖了,因为“打字机在国内能买到,而书不是有了钱就可买到的”。
在被迫离开讲台的22年间,南开大学经济系资料室里大量的外文著作成为抚慰杨敬年心灵的“好朋友”。他先后翻译了《垄断资本》《银行家》等8部著作,共计230多万字。1974年,杨敬年的妻子因脑溢血瘫痪。1976年,他唯一的儿子又因急病辞世。他回顾这段住事时总爱引用左宗棠的两句诗:“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1979年3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杨敬年得到“改正”,他自言“获得新生”。此时他已年逾古稀,早该退休了,可却抱着“欲为国家兴教育,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心情,决心有所作为,他似乎要将憋了20余年的劲儿都使出来。
平时勤于阅读、翻译西方学术书刊的杨敬年,发现了一门中国急需的学问——发展经济学。1982年,杨敬年率先在中国的大学里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杨敬年一边授课,一边编写教材。他编写的54万字的《西方发展经济学概论》终于出版,并获得教育部优秀教材奖。
20世纪90年代末,陕西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十本书”,其中经济学方面约请杨敬年翻译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此后,他每天凌晨3点起床,历时11个月,终于完成了74万字的书稿,后来又陆续补充了6万字的索引。杨敬年翻译的《国富论》于2001年出版后,十多年间连印16次,发行十多万册。
曾有许多好奇者问起杨敬年的“长寿秘诀”,他总是回答说,因为自己有所追求,追求新的东西可以让一个人精力集中,生活有目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杨敬年先生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有两大突出成就:一是将发展经济学引入国内,填补了学术空白;另外一项成就,则是翻译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并且成为畅销书。
——南开大学教授王玉茹
②生命的永恒追求,就是追求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追求更多的知识和更大的力量。这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在追求的,即使危及我们的生命,牺牲我们的快乐,亦在所不惜。
——杨敬年
杨敬年的经历是如何体现“智圆行方”的“行方”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