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代,决定文人一生前途的科举考试,其内容自真宗以后集中于儒学,立论必须依据儒学经典,诸子书不合儒学的都不许采用。
“宋学”侧重于儒家学说的新建,不仅力求突破前代儒家们寻章摘句的学风,向义理的纵深处进行探索,而且怀有经世致用的要求。具体而言,“宋学”立足于传统儒学,又从佛道两家摄取偏重于义理和心性修养等方面因素,所以也可把它称为“新儒学”,它与汉唐儒家们时经书的注释繁琐章句之学有着本质不同。
两宋出现的“宋学”自然有着它多方面的政治、思想与文化根源。但出现以后它便时两宋文化观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宋学”的核心是“新儒学”。儒学复兴表现为“崇儒”和“释孺”。崇孺,即以儒家思想作为立国之基,文人学士当然也以儒学为正学;释儒,是指以儒学为本,特别是那经世致用的原则,然后再援佛道两家入儒,尤其偏重于义理和心性修养方面。这种思想上的新气象,必然也带来文化观念的新变化。
“宋学”要求文人自觉地让“心念”成为文化基础。“宋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时“天理”的自觉意识。这就是说,宋人重于把价值的终极基础从宇宙的外在、可见及形式上的理,转向存在自我之中的完整和协调的过程。说句通俗话,宋人似乎在告诫自己:“要学会自己做主。”
这种文化观反映在制度上,便使文人可以断言,学者能够独立于政权来悟“道”。正像有的学者所论述的:“它以此创造了一种纽带,来联系社会和政治以及作为社会基础的自我赓续的地方精英和自我限制、不积极有为的政府。”这一现象也便导致了宋代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分离。
“宋学”在两宋的突出地位,自然难以抹杀它对艺术所产生的影响,这一文化观反映在艺术上便是人文精神的张扬。首先明显重艺术家主体精神的表现。宋代艺术重视主体精神的表现,虽然这种主体精神还有着许多因素的限制,但相比较于前代确实有着较大程度的拓展同时,艺术功用得到进一步拓展此前艺术的功用主要体现在它的社会政治价值上,具有“宣教”之功。宋代也崇尚艺术的“宣教”功用,但这种功用又结合了艺术的形象化语汇(如“心念”)来获得。进一步,宋代画学注意到画有着“心印”的功用,黄山谷说得很清楚:“余谓臻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追求“得妙于心”的艺术,宋代出现了寄情山水、长于抒情的文人画萌芽。
我们在谈论“宋学”对艺术的影响时.似乎关注更多的是士大夫文人。其实,在宋代,艺术既是士人们的行为,更是世俗化、倾向酒楼茶肆等普通文人、画院画家的一种行为,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创作的主体是后者而非前者。
画院画家深受“宋学”影响,自徽宗朝设立“画学”以来,开始时自身修养普遍重视起来,他们加强学习的内容也为儒家之学,这是“宋学”复兴儒家的直接影响。另外在画风上,北宋开始重视荒寒萧硫境界的表现,水墨山水画畅行,花鸟重境界,重幽情逸趣,多画败荷雪雁,枯搓寒禽,远离尘俗,表现出“宋学”的文化辐射。到了南宋,更加追求“形”之外的“理”,从重“形似”到重“意趣”。
【小题1】下列关于“宋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学”突破前代儒学们寻章摘句的学风,本质上不同于汉唐儒学们对经书的注释繁琐章句之学。
B.“宋学”被称为“新儒学”,主要是因为立足于传统儒学,又从佛道两家摄取义理和心性修养等方面因素。
C.两宋出现的“宋学”与它多方面的政治、思想与文化息息相关,出现以后它又直接反作用于两宋文化观念。
D.“宋学”思想上的新气象表现为“崇儒”和“释儒”。即以儒学思想作为立国之基,坚持经世致用的原则,重义理和心性修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心念”这种文化观反映在制度上,便使学者能够独立于政权来悟“道”,导致了宋代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分离。
B.宋人注重存在自我之中的完整和协调的过程,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体精神,不断拓展艺术功用。
C.“新儒学”要求文人自觉地让“心念”成为文化基础,对宋代艺术影响深远.艺术家的人文精神得到张扬。
D.“宋学”复兴儒学的直接影响,就在于画院画家开始对自身修养普遍重视起来,而他们加强学习的内容则是儒家之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自真宗后,科举考试立论必须依据儒学经典,诸子书不合儒学的都不许采用,文人学士不以儒学为正学则不能入闺科考。
B.“宋学”高度强调人对纲常伦理“天理”的自觉意识,强调自我的协调,从而否定了字宙的外在、可见及形式上的理。
C.宋代艺术创作主体是世俗化、倾向酒楼茶肆等普通文人和画院画家,我们在谈论“宋学”对艺术的影响时不应过多关注士人们。
D.宋代追求“得妙于心”的艺术,辐射到北宋画风上是重视表现荒寒萧疏境界,因此弱柳幽雀也应该常常入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5 03:11: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目前,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公布的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是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出来的。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2011年将首次全面参与新一轮世界银行组织的国际比较项目(ICP)活动,使得我国GDP可以通过购买力平价换算,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

 ICP是一项全球性统计合作项目,主要目的是测算各种货币的购买力平价(PPP),以便用PPP作为转换系数,将各国国内GDP转换为用统一货币单位表示,从而比较和评价各国的实际经济规模和结构。

与比较某一国家不同时期价格水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不同,购买力平价是比较某一时期两个或多个国家的综合价格水平,即两种或多种货币在不同国家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比率。举例来说,如果在美国花2美元可以买一个麦当劳汉堡,在中国则需要10元人民币,那么美元与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1∶5;在美国平均要花50美元理一次发,而在中国平均只需要20元,那么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5∶2。

按照市场汇率和购买力平价汇率计算出来的GDP结果显然是有差异的,不过,一方面,不论哪种计算方式都不会对GDP的测算系统本身产生影响,一方面,“以购买力平价换算GDP”,可以把CPI、PPP、GDP三个数据有机地统一起来,尽可能地防止GDP数据失真,从而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个人收入提供比较接近真实的参考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单独比较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出的GDP数据,意义并不大。无论以哪种方式计算的GDP,都是总量GDP,而总量GDP只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一个方面。如果从整体经济实力来看,包括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发展阶段、人均GDP等,中国依然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人均GDP也有局限性,它只能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产出值,而不能直接作为普通人生活水平的尺度。其他指标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等都很难测定,而且人均GDP并不能表明财产分配是否平等。所以,即使是用购买力平价换算过的人均GDP数据也要谨慎使用,因为它只是生活质量的众多参考标准之一。

“以购买力平价换算GDP”是针对近年来主要经济体货币汇率波动频繁,用汇率换算GDP存在失真问题越来越突出的规避,是我国继今年初宣布明年起用“调查失业率”取代“登记失业率”之后又一次对统计方法的改进。它可以溶解通货膨胀因素,比较客观地反映国人的实际购买能力,不仅是统计方法的改进,更是评价观念的革新。

 2011年作为全球新一轮ICP活动的调查基准年,全球约180个国家和地区将同时开展ICP调查。参与新一轮ICP活动,将有利于我国经济数据与国际接轨、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有利于更加客观地评价我国的经济规模和国际地位,有利于我国统计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和提升。

【小题1】根据文意,通过购买力平价换算出来的GDP指的是(  )
A.以PPP作为系数转换后用统一货币单位表示的一个国家的总量GDP。
B.以PPP作为系数转换后用统一货币单位表示的一个国家的人均GDP。
C.以PPP作为系数转换后用统一货币单位表示的反映一个国家总购买力的GDP。
D.以PPP作为系数转换后用统一货币单位表示的反映一个国家人均购买力的GDP。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2011年,我国将通过“购买力平价换算GDP”计算方式,使中国的GDP开始能够与世界其他各国进行比较。
B.虽然并不影响GDP总量测算,但是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货币汇率的频繁波动,用汇率换算GDP的统计方式的局限越来越明显。
C.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在按照市场汇率进行计算和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进行计算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体系中,得到的评价应该是不同的。
D.全面参与ICP,有利于我国经济数据与国际接轨,改善宏观经济数据的可比性,有效提高我国的统计能力。
【小题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可以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提高提供比较接近真实的参考依据,我国将用“以购买力平价换算GDP”计算方式取代原来的GDP计算方式。
B.作为生活质量的重要参考标准,用购买力平价换算过的人均GDP数据的不断提高,代表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C.如果选取的用于测算购买力平价汇率的商品样本不同,统计出的PPP就不同,从而会导致不同机构和专家测算出来的购买力平价GDP也是有差异的。
D.采用“以购买力平价换算GDP”的方法,溶解了通货膨胀因素,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实际购买能力,国人的幸福感将由此得到有效提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两汉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族群林立,在大约相当于今天一个省范围的方国内,大小族群就有几十个之多,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使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王朝统治者只有采取特殊的方式,形式上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版图。但要实现这种形式上的统治,就不得不利用当地土著民族首领,让他们保持原来在本民族中的政治经济地位,保持国名、领地封号等;另一方面,中央王朝又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派驻郡县首领,并通过地方土著民族首领,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统治。这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就是羁縻制度。
羁縻郡县制到了唐朝改为羁縻州府县制。此时,中央王朝开始利用地方土著中的贵族担任羁縻州府县的首领,给予各种官职名号。元朝在总结汉、唐、宋各朝羁縻统治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为了克服羁縻统治各少数民族地区形同独立王国的弊端,开始改革羁縻制度,建立土司制度。一是设立各种土司职务,如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负责当地行政、赋税、官司、招兵等事务;二是任用各级土司土官,对有能力、管辖内社会安宁的给予升迁,有罪者则罚而不废;三是规定土司义务,如定期朝贡、纳税等。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四川、湖广、云南等行省共设有大小土司行政机构296处。到了明朝,土司制度逐步完善,土司机构已遍及湖广、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行省,土司制度已成为明朝统治西南诸民族的主要制度。
土司既是当地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掌握着治理辖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诉讼、刑罚等大权。土司在政治上依靠中央王朝,册封世袭,划疆分治;军事上实行土兵制度,以种官田、服兵役的方式把农奴组织成土司武装,维持土司统治和供王朝征调;在经济上,土司是辖境土地的所有者,实行劳役地租、实物地租等经济剥削;文化教育方面,土司不准土民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
土司制度建立后,西南各少数民族在一段时间内与中央王朝保持了相对和平友好的关系,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更加牢固,国家的统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土司制度的建立也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土司定期朝贡以及进朝受职,驿站的设置和道路修通,大规模的移民屯垦,使西南各少数民族与内地的来往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
土司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汉文化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元朝在西南民族中提倡儒学、设立学校、立寺庙、传经史、授学田;明朝在土司地区设立儒学,强制土司应袭子弟入学,优待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就学,并对土人入学给以奖励;清朝在土司地区推行“文教为先”的政策,广建义学、社学,提倡、甚至强制土司子弟入学习礼,开科举之门……这些措施均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土司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动摇了土司制度的统治;与此同时,土司又日益与中央王朝对立,这种有损于中央王朝国家统一的行为自然是不能被容忍的。清代,特别是经过雍正、乾隆两朝的大力“改土归流”后,土司制度已经大大衰落。
(摘编自陈绍举《土司制度的历史传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汉时期,王朝统治者采用羁縻郡县制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从形式上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版图。
B.土司既是当地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由中央王朝任命,一经授职,即可世袭,有功者会升迁,有罪者会受惩。
C.唐朝时,中央王朝开始利用地方土著中的贵族担任羁縻州府县的首领,给予各种官职名号,进一步发展了羁縻制度。
D.明朝将土司制度逐步完善,土司机构遍布西南各地,土司制度已成为明朝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主要制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土司制度中,由中央王朝对西南各少数民族首领封以官爵,让其世袭统治原有的各民族人民,中央王朝则通过各民族的首领进行直接的统治。
B.土司制度是在两汉时期羁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夷治夷”的政治制度。
C.土司虽划疆分治,但在政治上依靠中央王朝,需按期缴纳一定的贡赋,承担一部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义务。
D.土司制度在建立之初,适应了当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羁縻制度是基于多民族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而采取的一项政策,其有利于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但也存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形同独立王国的弊端。
B.土司的设立促进了中原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双方生产力的发展,让国家统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C.土司虽然掌握着治理辖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诉讼、刑罚等大权,但仍受中央王朝册封、征调,与其是君臣关系。
D.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司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改土归流”就势在必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在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就业市场黯淡、物价不断上涨、购买力持续下降等重重压力面前,法国人的生活已经轻松不起来,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又让许多法国人的生活雪上加霜。
种种数据和迹象显示,除了金融业首当其冲外,法国的房地产、外贸、旅游、汽车、航空、零售业等,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媒体认为,虽然法国政府出台措施积极救市,但暂且不说3600亿欧元的救市计划能否兑现,即便掏得起这笔钱,亦是杯水车薪。
股市的剧烈震荡使许多上市企业市值大大缩水,减产、裁员、倒闭接踵而至。比如,法国房地产建筑许可证发放量比去年同期锐减23.3%,而房地产投建数量减少8.1%;雷诺和标致雪铁龙公司均已决定在本季度减20%;零售业的家乐福和钢铁业的阿赛洛一米塔尔等巨头都宣布将大幅裁员。再加上出口形势严峻、内需扩大乏力等因素,法国经济已连续几个季度出现负增长。
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直接关系到普通法国人最担心的就业问题。目前法国失业率再次超过7%,失业人口达200万之多。虽然近日萨科齐总统推出了扶助10万人的就业计划,但一项调查表明,约85%的人认为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许多人因此对未来心存不安。
【小题1】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金融海啸”影响下普通法国人生活困境的一项是(  )
A.法国的房地产、外贸、航空等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B.法国政府的救市计划,对拯救经济的作用十分有限。
C.股市的剧烈震荡使得许多上市企业市值大大缩水了。
D.法国的失业率超过7%,失业人口达200万之多。
【小题2】下列对“法国经济已连续几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法国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购买力持续下降,还有出口形势严峻、内需扩大乏力等。
B.法国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购买力持续下降,以及多种产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等。
C.法国的金融业和多种产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出口形势严峻、内需扩大乏力等。
D.法国的金融业和多种产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股市的剧烈震荡、失业率上升等。
【小题3】下列对报道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以简明的语言介绍了法国遭遇“金融海啸”的社会现实。
B.第二段强调了法国诸多产业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救市举措完全没有意义。
C.第三段以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钢铁业等现状具体反映了法国的经济形势。
D.第四段指出经济衰退造成失业率高升,并使法国普通民众对未来充满忧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的真实含义是什么?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回答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王筠则曰:“羊大则肥美。”段玉裁进一步说:“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羊大则肥美。”许慎、王筠、段玉裁都试图从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上谈美的字源意义。宋代的徐铉在整理《说文解字》时对许慎关于“美”的解释有个补充,他说:“羊大则美,故从大。”他试图从人们对羊的视觉感受上谈了美字意义的起源。这一解释不应视为对许慎说法的一种否定,应当是对许慎说法的一种补充,从段玉裁的解释中看,他似乎既赞同许慎的味觉说,也赞同徐铉的视觉说。

美的价值取向还来自对羊内在特质的认识,即人们对羊的精神感受。在传统文献里,羊常常被描述为具有各种美德的义畜。《毛诗注疏•小雅•无羊》里说:“尔羊来思,其角濈濈。”郑玄笺注言:“言此者,美畜产得其所。”这里,羊被郑玄视为美畜。《惠氏易说》云:“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羊在这里,又是坚强和顺从的形象。《春秋繁露》则说:“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啼,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故羊之为言犹祥与?”在董仲舒的眼里,羊有角不触人,杀之而不悲啼,跪享母乳,知仁、知义、知礼,集美德于一身,所以是仁人君子学习的榜样。总之,羊的美德反映了人们对羊的精神感受和人们对羊秉性的人格化概括,而正是在这种感受和意象概括中,“羊”与“美”产生了联系,并最终导致“羊大为美”观念的生成。“羊”成为“美”的化身,于是它的美德就具有了人格的意义,而“美”的意义也随之得到了扩展和引申,有了素质优良、价格贵重、完美淳良、巨大功业、志趣高尚、称赞褒奖等意思。

“羊”与“善”的关系,同样来自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视觉感受和精神感受。羊被视为“善”的化身,不仅在于它是人类优秀的生物伙伴和食物,更在于它的品格被人类认同,并融入人的价值观中。羊性情温顺、宽厚仁义、知礼有仪,其美德让人景仰,因此,受到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普遍推崇。羊作为人们祭天祭祖的牺牲,而且具有如此众多的优良品德,这些品性也就成了人格化的道德准则。据文献反映,人们很早已经把“羊”的“道德”视为人的道德准则和榜样。《诗经•召南•羔羊》序曰:“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为什么说人“德如羔羊”?孔颖达的疏中解释道:“羔取其群而不失其类;羔取其群而不党;羔取其贽之不鸣,杀之不号,乳必跪而受之,死义生礼者,此羔羊之德也。”序成于汉代,疏制于唐代,从中看出,羊的品德至迟在汉代已经衍化为人格的道德标准。《后汉书•王涣传》也有类似的说法,其文云:“故洛阳令王涣,秉清修之节,蹈羔羊之义,寻心奉公,务在惠民,功业未遂,不幸早世。”所谓“羔羊之义”,说的也是人格化了的羊的优秀的道德品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对“羊大则肥美”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段玉裁不仅赞同许慎“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的味觉说,同时也赞同徐铉的视觉说。
B.宋代的徐铉在整理《说文解字》时,从人们对羊的视觉感受出发,指出“羊大则美,故从大”,这是对许慎关于“美”的解释的补充。
C.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美”字真实含义的解释与王筠、段玉裁的解释都试图从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上谈“美”的字源意义。
D.在传统文献里,羊常被描述为具有各种美德的义畜。郑玄视羊为美畜,董仲舒将集美德于一身的羊归结为仁人君子学习的榜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人们对羊的精神感受和对羊秉性的人格化的意象概括中, “羊”与“美”产生了联系,从而最终形成了“羊大为美”的观念。
B.“羊”的美德就具有了人格的意义之后,“美”的意义也随之得到扩展和引申,从而具有了“素质优良、价格贵重、完美淳良”等含义。
C.作为人们祭天祭祖的牺牲,羊还具有“温顺、宽厚仁义、知礼有仪”等许多令人们仰慕的美德,这些品性成了人格化的道德准则。
D.“羊”被视为“善”的化身,是因为它是人类优秀的生物伙伴和食物,也是因为人们认同其品格并将之融入人的价值观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美”与“善”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来自于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和视觉感受。而且还来自于人们对羊内在特质的认识的精神感受。
B.依据诸多文献中的记载,“羊大为美”的观念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而人们把“羊”的“道德”视为道德准则和榜样的时间比这还要早。
C.汉代董仲舒认为羊知仁、知义、知礼,唐代孔颖达也认为羊在死的时候有义,活着的时候讲礼,这些都衍化成了人们的人格的道德标准。
D.《诗经•召南•羔羊》序、孔颖达的疏对“德如羔羊”的解释以及《后汉书》中“羔羊之义”的记载,说的都是人格化了的羊的优秀的道德品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6分)
计算机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与发展,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不断完善的进程中,新媒体具有了与传统媒体不同的形态。按照传播学的视阈,新媒体大致包括网络新媒体、手机新媒体、电视新媒体等形态。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形成了信息的开放性、传播的便捷性、传受的互动性等全新的特征。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某些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某些观念。新媒体不仅影响了现代社会的文学创作,也影响了当下社会的文学阅读,让读者的阅读具有了新的特点。
阅读浅泛化,成为新媒体时代阅读的特点之一。网络文学、电子报刊、电子图书、手机文学,让读者的阅读更为自由与随意,地铁里、码头上、公交车里、办公室里,只要有电脑、手机、电子书就可以阅读,翻阅浏览式的阅读,跳跃式的阅读,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阅读,成为新媒体时代阅读的一种现象,便捷、快速浅尝辄止的阅读,成为当下社会浅阅读的基本特征。由于这种阅读方式,形成了大量浏览而缺乏深入的泛阅读,甚至只浏览标题而不细读文本的现象,不在大量文本前驻足,而在吸引眼球的段落词句上留步。
阅读的图像化,成为新媒体时代阅读的特点之二。数字电视、动漫图书、移动电视、DVD影视、3D电影、彩信等,让现代人的阅读图像化了,人们对于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常常凭借影视作品,而非通过名著的文学文本,在读图时代往往又出现了插图本文学作品的出版与流行,甚至也出版了一些图说中国古典哲学名著的系列丛书,在让一些深奥的古典哲学图像化的同时,却也将一些深邃的思想简单化了。追求读图的形象与轻松,追求读图的视觉快感,形成新媒体时代阅读的一种倾向,过于沉溺于读图往往会弱化人们的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
阅读的游戏化,成为新媒体时代阅读的特点之三。在某些小说创作中,明显可以看到电子游戏的痕迹,那种天马行空的奇思幻想,打斗杀戮的场面,除暴扶弱的行为,都与电子游戏十分相似。在文学阅读过程中,与传统的文学阅读接受教益不同,新媒体时代的阅读呈现出游戏化特点,追求愉悦、寻觅刺激、求得快感已成为阅读的某种目的,以至于在一些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跳跃式的浏览式阅读已经成为习惯,选取有刺激的场景与情节,无论是情欲宣泄,还是阴谋算计,无论是偷窥盯梢,还是杀戮火拼,读者们往往在这些夺人眼球的地方滞留,形成了阅读的片断性、零碎化。手机小说的阅读更是如此,那些有色彩的手机小说,往往与性和政治相关,通过手机的一再转发,引起哈哈一笑,在游戏状态中完成了小说的阅读。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阅读,固然与媒体技术发达有关,也与大众文化流行有联系,新媒体时代文学阅读的浅泛化、图像化、游戏化,成为大众文化流行的症候。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新媒体时代阅读特点的表现的一项是(   )
A.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浏览而不求深入的泛阅读,人们甚至只浏览标题而不细读文本,或者只在段落词句上“留步”。
B.数字电视、动漫图书、移动电视等让现代人的阅读图像化了,人们对于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常常凭借影视作品,而非通过名著的文学文本。
C.新媒体时代,追求愉悦、寻觅刺激、求得快感已成为阅读的某种目的,刺激的场景与情节更能吸引人的注意。
D.人们在阅读阅读过程中,跳跃式的浏览式阅读已经成为习惯,无论阴谋算计,还是杀戮火拼,往往能让读者目光滞留,形成了阅读的片段性、零碎化。
【小题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读图可以使阅读更形象更轻松,也会给人以视觉快感,但沉溺于读图往往会弱化人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B.电子游戏中那些天马行空的奇思怪想、打斗杀戮的场面、除暴扶弱的行为,都留有新媒体时代的阅读的痕迹。
C.影视作品代替文学作品的阅读、插图本文学作品的出现与流行、中国古典哲学名著的图说,让阅读变得浅泛化。
D.一些手机小说起初往往会让人哈哈一笑,但通过手机的一再转发,人们却可以在游戏状态中完成对小说的认真阅读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