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工匠精神”锻造文学语言
文学界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文学创作就是虚构故事,把故事编得好看就行,似乎越来越少有人提及文学语言;兼之网络化、娱乐化用语的大量运用,使得文学语言渐有粗鄙化、简单化和平庸化之嫌。对叙事文学而言,构思故事当然是必需,但故事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语言才是文学的全部肌体,是文学的活的灵魂。
文学之美首先体现为语言之美。一个成熟的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语言使用的方家。作家贾平凹每天练笔,三五个句子,随想随写。其实文学语言就是这么积淀来的。语言积淀另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文学经典。对于有志于文学的人来说,读文学经典,关键在品出语言的味道、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美感。古往今来的经典文学作品,往往一开头就能见出作家语言的功力和语言风格的取向。
譬如鲁迅的《故乡》,开头一段写景,即用了大量具有拟人化特征的词组:深冬、阴晦、冷风、呜呜作响、篷隙、苍黄、荒村、活气、悲凉。这寂静的荒村,马上就活起来了。鲁迅的语言体系,是对绍兴官话和现代白话的融会与改造,虽已属纯然的现代白话,但这白话,并非一般的俗语和口语,而是经过高度修饰、提炼和改造了的文学语言。鲁迅对现代白话进行了文学的改造,并形成了自己风格鲜明的语言范式。
与之相异,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长于情景跳跃式和时空交错式的语言。《百年孤独》的开篇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种荒诞式的情境:“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马尔克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生的事在一句话中呈现,以这种荒诞叙事为开端,奠定了《百年孤独》的文学基调。此种突兀的文学语言,在《百年孤独》中比比皆是。
文学大师就像建筑巨匠,一定对语言有一种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反观我们的语言态度,一个越发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文学语言乃至生活语言,似乎正变得越来越贫乏、干瘪,汉语本身的简洁之美、音律之美和灵动之美,已然十分难得。比如表示“看”这个动作的词汇,今天的文学作品中,一般只有三五种,而在古代汉语中,则有数十种之多,诸如睨、瞟、瞄、眨、瞪、眺、睬、瞥、盯、睹、嘹、眦、嗔、晌、睇、觑等等,且不同词汇皆有微妙的动作差异,生动形象,姿态万千。
那么,如何让文学语言变得鲜活、灵动、丰富呢?文学语言不应丢弃汉语的深厚传统,要善于从现代书面语、地域方言、古代汉语、日用口语等多种语言形态中汲取鲜活丰富的活性元素,熔铸为自成一体的特色文学语言。贾平凹的小说语言,多游走于现代白话、关中话、陕南商州话和古语之间,于《红楼梦》语言借鉴尤多,又汲取了张爱玲的小说语言,近则与沈从文、孙犁相衔接,再加上他的勤奋练笔,于是锻造出了贾氏独特的文学语言。
优秀的文学语言,一定是在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基础上的融会贯通和自我创造,需要一种几十年如一日地平凡劳作的“工匠精神”。语言上没有这样的硬功夫,文学精品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化、娱乐化用语的大量运用,使文学语言慢慢有了粗鄙化、简单化和平庸化的嫌疑。
B.阅读文学经典,关键在品出语言的味道、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美感,这是语言积淀的重要途径之一。
C.文学作品《故乡》《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头,显示出两位作家语言功力的高超和语言风格的取向。
D.继承汉语的深厚传统,融合现代书面语、地域方言、日用口语等多种语言形态,有利于让文学语言变得鲜活、灵动、丰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把文学创作重视锻造文学语言作为立论前提,进而明确了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意义。
B.文章把文学大师与建筑巨匠进行类比,援引中外实例,充分论证了一个成熟的作家是语言使用方家的观点。
C.优秀的文学语言必须将现代书面语、地域方言、古代汉语、日用口语中鲜活丰富的活性元素熔铸为一体,贾平凹独特的文学语言就是最好的明证。
D.对于锻造文学语言,文章先提出问题,接着具体分析,最后明确解决的办法,层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叙事文学而言,语言是文学的全部肌体,是文学的活的灵魂,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仅需要精巧的构思,还需要优秀的文学语言。
B.如果不经过高度修饰、提炼和改造,鲁迅作品的文学语言就很难形成自我鲜明的风格。
C.如果有了对语言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我们的文学语言也会由贫乏、干瘪变得丰富、鲜活。
D.如果能在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基础上的融会贯通和自我创造,拥有一种几十年如一日地平凡劳作的“工匠精神”,文学精品就不会是空中楼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3 09:30: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自觉,根据费孝通先生的解释,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对其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在文化转型过程中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做到文化自觉,这是一个民族(国家)自尊、自重、自信的体现。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觉既是中华民族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之间的共处之道,也是中国社会内部多民族、多种文化之间的共生之道。费先生曾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他对人类社会及其文化未来发展的途径和光明前景的看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个字精辟地阐明了文化自觉的要义。
但是在一些论述中,全球化在文化上的表现往往被描述成变民族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单向过程,这是片面的、静态的单向思维。必须从这种静态思维转向一种双向的动态思维,即把全球化视为一种从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以及从世界文化向民族文化双向的、不断循环往复变化的运动过程。文化变迁或发展说到底,就是选择、吸纳、同化不同系统的文化成分,将其变成自己的构成性要素的过程。因此,文化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着的系统,它的发展、壮大永远离不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也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封闭的概念,其内容显然要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日益丰富发展而不断改变。
种种“崇洋媚外’’的现象表明,我们目前尚没有完全进入“各美其美”的阶段,在西方强势文化的软性包围下,很多人连最基本的自我文化认同还没有建立起来。而另一些迷信“21世纪注定是中国的世纪”的人则走向了另一种极端——文化自恋。崇洋与自恋,都是没有文化自觉的表现,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没有自信,就很难有对本民族文化的理性认同和准确定位。所幸的是,这种自觉意识正在苏醒,一个几年前还不被人所知的陌生名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突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本身便是中国社会“文化自觉”的一个标志和反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小题1】下面对“文化自觉”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对其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B.文化自觉的要义就是费孝通先生所概括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C.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或国家选择、吸纳、同化不同系统的文化成分,将其变成自己的构成性要素的过程。
D.文化自觉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封闭的概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其内容要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日益丰富发展而不断改变。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觉不是为了变本民族文化为世界文化,而是为了加强在文化转型过程中的自主能力,以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B.缺乏文化自信的“崇洋媚外”和迷信“21世纪注定是中国的世纪”的自我膨胀,本质上都是对中国文化缺乏准确、理性的认识和定位,都是缺乏文化自觉意识的表现。
C.只有先认识自己的美,经过“各美其美”的阶段,才能够“美人之美”,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最终达到文化自觉的高级阶段“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D.就目前而言,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就是关注并保护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丢掉我们宝贵的文化传统。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相对落后的民族如果能让民众对本民族文化有所了解,具有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信力,就可以摆脱强势文化的包围。
B.全球化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双向的、不断循环往复变化的运动过程,因此,发展、壮大中华文明离不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C.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以过洋节、吃西餐、喝咖啡为时尚,这说明在全球化的今天,要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主性是非常困难的。
D.广电总局向央视下发通知,要求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诸如NBA、GDP等外语缩略词,也可以视为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代隐逸文化与文学的自然情结
陈邵明
①自先秦以来,隐逸行为不断为不同时代封建文人士大夫所效法,逐渐由一种个体行为发展为颇具传承性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独特风景。隐逸不仅表明每个生命个体对人生价值的抉择,同时也渗透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背景、哲学观念、行为方式及审美趣味。
②隐逸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也不乏对各层面文化的吸收,然其最重要的根旨在于对老庄哲学的实践。老子的自守自重的重生观、自然无为朴拙真率的审美追求,庄子所标举的自由精神,迎合了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隐逸心理,并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一种深藏于心的内驱力而影响着他们的创作走向。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隐逸文化为古代文学创作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它转换了文学视野,开拓了文学创作的崭新领域。而另一方面,古代封建政体种种弊端的严酷性,使封建文人士大夫他们深感在这无法自主的时代里,兼济天下的路不但艰难,而且也很危险,而这些人,处在封建时代的知识群,所谓士大夫阶层,或是附合当权者,明哲保身,或是鄙视俗世,超然物外,特立独行,把自然作为虚托自我的对象。寄情自然,投身自然,把自然当作观照自身的对象物,隐逸主体与自然的这种亲近和谐的关系,为发现和表达自然美提供了前提条件。
③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但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正表明了隐逸文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视角。
④在隐逸文人中,陶渊明和谢灵运堪称集大成者。一个是“隐逸文人之宗”,一个被誉为“见游山水诗以康乐为最。”他们的作品集中体现了隐逸文人的审美追求。沈德潜《古诗源》评道,“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陶渊明这种真的隐逸文人观照自然、审视自然美独具匠心的崭新视角,把文学的审美视野伸展到世俗作家无可企及的地方,也达到了此前山水田园诗难以企及的高度。
⑤真,构成了隐逸文人表现自然的审美核心。真,指自然而不失本性。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与真情投入,使自然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世俗人生中无法体察到的。在陶渊明诗中,荒墟草屋、乡村田园、桑麻豆苗、榆柳桃李及乡村民间淳朴和谐的气氛构成了最平凡又最真切的自然景致。陶诗将山水田园中触动心扉的情景事意融为一体,以真为主线贯穿其中,对于审美客体客观的表现,形象准确再现了人与自然的精神与真实风貌。其实,隐逸文人创作时遵循的这种“真”的核心,就是一种脱落世故、超然物外的审美主体本色精神,与道家所倡言的“道法自然”是一贯的。道家认为,在“天下无道”时,个体生命要得到充分的保障与发展,就必须把人世一切得失置之度外,过一种纯任自然,不为功利得失而苦心劳神的生活,摆脱外物对人的奴役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隐逸文人的这种创作心境与真实介入并感受自然的方式,为文学创作题材的转型提供了契机。
⑥总之,隐逸令文人以崭新的视角审视自然,以特有的心境表现自然。表现自然题材的文学作品在隐逸文化的影响下逐步走向全面与成熟。
【小题1】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背景、哲学观念及审美趣味对隐逸者的选择也起到决定性影响。
B.我国古代隐逸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实践了老庄哲学,老庄哲学可以说是隐逸文化的根本。
C.《诗经》中的山水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如《氓》中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D.隐逸文人追求的表现自然的“真”,指自然而不失本性,譬如陶渊明《归园田居》诗。
【小题2】隐逸文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加以概况。
【小题3】请简要归纳文章第五段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毋庸置疑,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的无节制排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
多种研究结果证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
由于人们不顾环境破坏盲目追求高额利润,使得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但必须要认识到,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各国在共同承担气候变化问题的同时,要有区别的对待;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的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方式,低碳经济主要发生在实体经济中,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在市场经济框架下,必须借助金融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的带动资金和技术向低碳领域发展,因此,必须要认识到构建区域碳交易市场在发展低碳经济、缓解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重大作用。
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必须注重发展问题;发达国家需要加大力度减少其排放量;发展中国家也要参与,但这种参与的方式必须允许以快速、可持续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
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的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低碳金融的首要目标,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气候变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
低碳生活 (low carbon living),正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
有数据显示: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鉴于此,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建立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面临的急迫问题。
选择低碳生活并不代表生活质量的下降,反而会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低碳生活强调节约能源,它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矛盾。这不是生活质量低下的体现,而是科技高度发达之后对全球环境保护的自觉和对自然和谐的尊重。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
B.不顾环境的破坏盲目追求高额利润,使得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选择低碳生活体现了对全球环境保护的自觉和对自然和谐的尊重。
C.低碳生活要求人们减少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普通人是没有能力参加到低碳生活中来的,只需要明白有这种低碳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D.低碳经济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借助金融市场、构建区域碳交易市场等方式来体现其在缓解气候变化问题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选择低碳生活并不代表生活质量的下降”的一项是
A.中国白洋淀地区,使用的明灯都由太阳能提供电源,通过科技智能化控制,实现了白天自动熄灭,晚上定时自动亮灯,无形中节约了能源消耗。
B.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欧洲,近四分之一的城市汽车保有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中产阶级购买的车辆大多选择小排量车。
C.在非洲,有的地区有力地制止了滥砍滥伐的现象,并通过减少火车、汽车的运行次数、降低民众出行频率的方式大量地减少了碳排放量。
D.在荷兰,旅行途中可以灵活地选择搭乘公交、徒步、骑自行车等方式,体验当地多元化的旅游资源;欧洲部分王室成员和政府高官都是骑车出行的带头人。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文章,简要概括在应对气候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哪些误区。(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与代沟

①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②《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出版于欧美20世纪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也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③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④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⑤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们开始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如果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世界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他们这样经历根本性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

⑥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近年来也开始在我国出现。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年轻一代就成了倡导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先锋。我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

(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代沟”现象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代沟”现象指代际间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B.“代沟”现象早在二战后就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C.“代沟”现象之所以出现,首先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其次是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
D.“代沟”现象不可能存在于从根本上排除变革与反叛的前喻文化当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从介绍杰弗里·戈若到米德关于“代沟”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入手,具体解释“代沟”概念的内涵,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
B.第②段意在介绍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中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米德研究“代沟”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介绍米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
C.第③④⑤段论述内容与第②段论述内容并列,这三段先阐释了文化传递方式中前喻、并喻与后喻三种文化类型,并深入分析了它们与“代沟”的关系。
D.第⑥段承接第⑤段论述内容,进一步指出与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反哺”现象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归纳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生于欧美20世纪60年代的青年运动为米德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B.在并喻文化中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冲突还只是局部性的。
C.二战以来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经历了时间迁徙的新一代和没有经历时间迁徙的老一代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D.米德所论述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近年来也开始在我国出现,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文化反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增加古诗文背诵不是负担是捷径
唐晓敏
①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加到了72篇。有声音说,这为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如果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从现代语文教育本身看,背诵篇目增加的幅度很大,但若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及民国时期的私塾教育相比,则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也能够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书经》《仪礼》《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甚至背诵的更多,如顾炎武、戴震都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他们也都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谈到,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而王国维则当即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④多感官参加背诵活动过程。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即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还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早就指出:“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因此,如果一个教师想使学生牢牢记住什么东西,那么他就应该注意尽可能让儿童更多的感觉器官,如眼、耳、口、肌肉运动的感觉来参加识记。
⑤最大限度发挥儿童时期听觉记忆的作用。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而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而记住了这些作品。
⑥重视最初的记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背诵的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已经滚瓜烂熟的记忆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巩固基础。心理学家对此也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有一大特点: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将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
⑦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就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不少古诗文的背诵篇目,作者认为加大古诗文背诵的力度不是负担而是捷径。
B.此次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虽然大幅度增加了古诗文背诵篇目,但与我国自有教育以来就要求考生必须把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相比,还是很少的。
C.教师要有意识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朗读活动,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
D.“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要重视最初的记忆”,这些都是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探索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举顾炎武、戴震、梁启超、王国维的事例意在说明我国传统教育对背诵很重视,学生背诵水平高。
B.文章第四自然段引用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的话强调教师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背诵活动,这样做有助于提高背诵效率。
C.朱光潜、赵元任的学习经历都有力说明儿童时期的“听觉”记忆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儿童只有通过“听”,才能背诵优美古诗文。
D.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最初的记忆与后来的形象有关联,最初的东西记得越牢固,以后的形象就会越容易记住。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中课程标准增加的古诗文背诵篇目越多,学生长远的学习就越轻松。
B.参与背诵活动的感觉器官越多,背诵的效率就越高。
C.儿童时期听觉记忆的作用发挥得越大,儿童的背诵潜能就发掘得越深。
D.最初的记忆越牢靠,往后记忆的基础就越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