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塔铺

刘震云

我从部队复员,回到了家。那是一九七八年,社会上刚兴高考的第二年,我便想去碰碰运气。就这样,我来到镇上中学,进了复习班。

复习班,是学校专门为社会上大龄青年考大学办的。进复习班一看,许多人都认识。于是谈各人复习的动机,王全说,他本不想来凑热闹,都有老婆的人了,还拉扯着两孩子,上个什么学?可看到地方上风气恁坏,贪官污吏尽吃小鸡,便想来复习,将来一旦考中,做个州府县官啥的,也来治治这些人。“磨桌”(豫北土话,形容极矮的人)说,他不想当官,只是不想割麦子,毒日头底下割来割去,把人整个贼死!最后轮到我,我说,一无所有,才来复习。

这所中学的所在镇叫塔铺。镇名的由来,是因为镇后村西坛上,竖着一座歪歪扭扭的砖塔。开学头一天,上语文课,教室后边传来鼾声。老师循声寻入。大家发现是坐在后边的“磨桌”伏在水泥板上睡着了。老师气冲冲走了。教室炸了窝。有起哄的,有笑的,有埋怨“磨桌”的。这时我发现,乱哄哄的教室里,唯有一个人没有参加捣乱,趴在水泥板上认真学习。她是个女生,正和尚入定一般看着眼前的书凝神细声诵读课文。我不禁敬佩,满坑蛤蟆叫,就这一个是好学生。

河边落日将尽,一小束水流,被晚霞染得血红,一声不响慢慢淌着。远处河滩上,有一农家姑娘在用筢子收草。只见那收草姑娘已将一大堆干草收起。这姑娘竟是课堂上那独自埋头背书的女同学李爱莲。我问为什么割草,她脸蛋通红,说家中困难,爹多病,下有两弟一妹,只好割草卖钱,维持学业。我叹息一声,说不容易。她看我一眼,说:“现在好多着呢。以前家里更不容易。记得有一年,我才十五,跟爹到焦作拉煤。那是年关,到了焦作,车胎放了炮,等找人修好车,已是半夜。我们父女在路上拉车,听到附近村里人放炮过年,心里真不是滋味。现在又来上学,总得好好用心,才对得起大人……”

后来我和李爱莲同桌。我给她讲当兵时在部队里如何喂猪,她给我讲小时候自己爬榆树,一早晨爬了八棵,采榆钱回家做饭。家里妈挺善良,爹脾气不好,爱喝酒,喝醉酒就打人。

春天了。柳树吐米芽了。一天晚饭,我在教室吃,李爱莲悄悄推给我一个碗。我低头一看,是几个菜团子,嫩柳叶蒸做的。我感激地看她一眼,急忙尝了尝。竟觉山珍海味一般。

这时发生了一件怪事,瘦得皮包骨头的“磨桌”,突然脸蛋红扑扑的。这秘密终于被我发现了。我到厕所解手,发现地上有几张破纸在烧。火里爬着几个刚出壳的幼蝉。“磨桌”盯着那火,蛮有兴味地一个个捡起往嘴里填。接着就满嘴乱嚼起来。我眼中涌出了泪,上前拉住他,犹如拉住自己的亲兄弟:“磨桌,咱们回去吧。”

“五一”了,学校要改善生活。萝卜炖肉,五毛钱一份。穷年不穷节,同学们纷纷慷慨地各买一碗,“哧溜哧溜”放声吃。我端菜回教室,发现李爱莲独自在课桌前埋头趴着,也不动弹。我猜想她经济又犯紧张,便将那菜吃了两口,推给了她。地抬头看看我,眼圈红了,将那菜接了过去。我既是感动,又有些难过,还无端生出些崇高和想保护谁的念头,眼中涌泪,扭身出了教室。

离高考剩两个月了。这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高考还考世界地理。学校原以为只考中国地理,没想到临到头还考世界地理。大家一下都着了慌。这时我爹送来馍,问是什么书,我简单给他讲了,没想到他双手一拍:“你表姑家的大孩子,在汲县师范教书,说不定他那儿有呢!”我说:“来回要走一百八十里呢!”

第二天早晨,爹从县城回来了。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已开了裂,裂口处泅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爹!”我惊叫。却是哭声。

高考结束了。和王全仅分别了一个月,他却大大变了样。我想起李爱莲,忙问:“李爱莲爹的病怎么样了?她说在新乡考学,考得怎么样?”

王全叹了一口气:“她根本没参加考试,她出嫁啦!她爹这次病得不一般,要死要活的,一到新乡就大吐血。没五百块钱人家不让住院,不开刀就活不了命。一家人急得什么似的。钱哪里借得来?这时王庄的暴发户吕奇说,只要李爱莲嫁给他,他就出医疗费。你想,人命关天的事,又不能等,于是就……”

后来,我进了我国北方的一所最高学府。玉阶飞檐,湖畔桃李,莘莘学子。但我的眼前始终浮动着、闪现着塔铺的一切,一切。我不敢忘记,我是从那里来的一个农家子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由一些小故事连缀而成,娓娓道来,不紧不慢,将那一段生活、那一群人物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B.王全年龄较大,因对地方官的不满而决定参加高考,以求将来做官可以整治这些让他痛恨的地方官,但后来他改变了主意。
C.小说以顺叙的手法记述了“我”参加高考的过程,叙事波折真实而感人,写出了那一代人的辛酸经历。
D.沈从文的《边城》和刘震云的《塔铺》都把目光投向乡村,歌颂了人性的纯真。
【小题2】小说中两处画线部分写景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李爱莲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2 10:44: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12月2日,一声令下,深圳的无人驾驶公交车正式上路了!这是中国首次,全球首例在开放的道路上进行无人驾驶。
支撑这次无人驾驶的,叫“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系统”,是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系统!为什么取名“阿尔法巴”?这是对美国科技“阿尔法狗”的回应。
目前,已实现自动驾驶下的行人、车辆检测、减速避让、紧急停车、障碍物绕行、变道、自动按站停靠等功能,一旦万无一失,就会向所有企业开放。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科技企业,都在积极推动无人驾驶的最终实现。
百度李彦宏坐着无人驾驶汽车,从北京五环下来之后,就宣布向一汽、东风、奇瑞、长安、长城等开放无人驾驶技术;就在昨天,华为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布:5G商用进入倒计时;马云带着阿里云开始为全国各大城市装上智慧大脑,让人工智能去控制交通……这些都是无人驾驶的前兆!
材料二:

注:①AI:人工智能。②频次:某事物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重复出现的次数。
材料三:
《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显示,截至6月,全球网民总数达38.9亿,普及率为51.7%,其中,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居全球第一。目前全球22%的GDP与涵盖技能和资本的数字经济紧密相关,中国的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三成。过去的十年,中国已在多个领域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引领者。以电子商务为例,十年前中国电商交易额还不到全球总额的1%,如今占比已超40%。据估算已超英、美、日、法、德五国总和。
“高铁、电商、移动支付、共享经济”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其中后三项都是数字经济的佼佼者。2016年,中国与个人消费相关移动支付交易额高达79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1倍。支付宝和微信等移动支付在中国盛行的同时,在国外也已掀起移动支付热潮。共享单车企业ofo和摩拜现已进军新加坡、英国和美国。美图秀秀广受年轻用户青睐,在巴西、印度、美国、英国等地都设立了分公司。
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国的共同参与和有效治理。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互联网治理模式,包括个人隐私保护、数字贸易规范、网络内容管理、规范产业竞争秩序、打击网络犯罪活动等。同时,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已进入多边、多方治理并行阶段。
材料四: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将进一步促进产业间的融合,跨界已是大势所趋。例如未来的汽车行业也许会出现产品设计由谷歌、苹果这样的公司负责,而传统汽车厂商负责生产执行的局面,就像今天的富士康一样;新一代的医疗观,即变传统医疗的病后诊断为病前预测和干预等等。行业应及时觉醒并积极转型,强力推进实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2009年前中国AI专利新申请数还落后于美国,2011年则超过美国,2014年后更大幅抛离美国。
B.从中国AI专利新申请数的增长势头看,中国在人工智能的研发水平上,目前已经大大高于美国。
C.2013年之前,无论是融资规模还是投资频次,中国无人车产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美国的起步早于中国。
D.2015年后中国无人车投资频次呈突进式态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AI专利申请数 2015年后大幅攀升的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深圳无人驾驶巴士正式上路,百度李彦宏乘坐无人驾驶汽车跑北京五环,这标志着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B.无人驾驶公交车要在全国各大城市的道路上实现开放式的行驶,还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数字技术的配套及其进一步完善。
C.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世界经济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化。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正引领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并惠及世界。
D.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将实现跨界的融合,并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我国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的现状。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正义,历来就是一个众说纷纭、各执一端的价值观念。在最早的文字记录中,正义指一般意义上的相当和正当,正义包括全部美德和完好的道德行为模式,后来正义逐渐与平等、慈善区分开来。但正义概念依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同的思想家对其作出不同的界定,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正义就是社会中各个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得其所。亚里士多德相信平等就是正义,但正义又分为“数量相等”和“比值相等”,前者指平均的正义,即在平等的个人之间各人的所得在数目和容量上都相等,后者指分配的正义,即在不平等的个人之间根据各人的价值不等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休谟认为公共福利是正义的唯一源泉。穆勒断定正义是关于人类基本福利的一些道德规则,如此等等。在当代世界,正义依然是人们争论的中心,尤其是在社会发展迅速、矛盾突出和社会大幅度变革的时代。正义问题的争论之所以引起关注,也非源自人们的主观情感,而是因为现代社会存在着大量的不正义现象,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不正义现象并没有因经济的繁荣迎刃而解,反而愈加突出,成为社会冲突层出不穷的一个根源。
罗尔斯正是在这种氛围下致力于正义研究的。他认为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就像真实是思想体系的第一美德一样。一种理论如果是不真实的,那么无论它多么高雅,多么简单扼要,也必然会遭到人们的拒绝或修正:同样,法律和体制如果是不正义的,那么无论它们多么有效,多么有条不紊,也必然会为人们所改革或废除。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建立在正义基础上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福利都不能凌驾其上的。因此,正义否认某个人失去自由会由于别人享有更大的利益而变得理所当然起来。它不承认强加给少数人的牺牲可以由于许多人享有的更大利益而变得无足轻重。使我们默认某种有误的理论的唯一原因,是我们没有一种更好的理论,同样,某种不正义行为之所以能够被容忍,也仅仅是因为我们要避免更大的不正义。作为人类活动的第一美德,真实和正义都是不可调和的。
当然,现存社会很少是井然有序的,因为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这通常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人们对于应由哪些原则来规定他们团体的基本条件,意见也不一致。然而,尽管存在着这种分歧,我们仍然可以说,他们每个人都具有某种正义观。就是说,他们懂得他们需要一系列特定原则,并准备认可这些原则,以便用这些原则来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因此,形形色色的正义观截然不同,是由这些不同的原则、这些不同的观念所共有的作用导致的。
(摘编自罗尔斯《正义论》,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正义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价值观念和人类不断争论的中心问题。
B.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的理论流派对正义有着不同的理解。
C.在早期文字记录中,正义包括美德、道德行为模式,相当于平等和慈善。
D.公共福利是正义的重要之一是休谟和穆勒对正义的认知的相同之处。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运用举例论证阐释了正义内涵的多义性,与此同时也说明正义是个涉及多领域的重要概念。
B.第一段写到:正义问题是当今社会冲突不断的根源之一,这是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研究的现实依据
C.第二段认为正义即公平,公民得到的权利不应受政治交易的支配,也不应受制于社会利益的权衡。
D.第三段论证现存社会很少井然有序的原因,就是每个人的正义观都不相同,也不认同别人的正义。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即平等且分为两种,一种是算数上的平均的正义,一种是比例上的分配的正义。
B.在当今世界,人们对正义问题的研究和争论,可能不再出于纯粹的学术偏好,而是源于社会责任感。
C.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法律和体制若是不道德的,它必然会被人们所改革或废除。
D.正义观是有优劣的,一种正义观如果能让人更合意地分配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那么它则更为可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地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小题3】“金黄的稻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小题4】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个总榜,是指2017年城市阅读指数总排行,对内地36个主要城市(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的阅读指数进行排行,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重庆、武汉、西安、天津、杭州位列前十。

通过比较不同品类图书的数量和比重,从阅读倾向对应城市气质,报告还形成5个分项榜单:喜欢阅读文史哲、音乐、绘画、书法类图书,“最具人文气息”的城市前五名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偏爱旅行、美食、养生、居家类书籍,“最注重生活品质”的城市前五名是上海、杭州、北京、大连、成都。倾向阅读科技、设计、人工智能类图书,“最具创新潜力”的城市是北京、杭州、深圳、上海、南京等。喜欢阅读经济、金融、投资类图书,“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有深圳、杭州、上海、北京、郑州等。喜欢购买教辅、考试、工具书,“最重视教育”的城市前五位是北京、上海、济南、南昌、贵阳。

(摘编自张玉玲、孙小婷《文化赋予数据以思想和灵魂》,《光明日报》2018年04月24日)

材料二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大学生的阅读情况如何?一项针对大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显示,近九成学生喜欢阅读,然而超五成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量较低,近八成学生认为“沉迷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导致阅读量缺乏。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的重要性无须赘述。然而时下大学生读书时间短、读书数量少已成一种普遍现象。很多人对读书的热情,远远不及鼓捣电脑、划拉手机。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量较低,“沉迷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导致阅读量缺乏,有自我反思、自我敦促的积极意义。

同样是电子产品消费大国,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年轻人的整体阅读量比我们高得多,各种时兴的电子产品并没有消解他们的阅读热情。问题关键在于如何避免沉迷于电子产品,影响阅读时间。

(摘编自李思辉《阅读本该比刷手机更有诱惑力》,《中国青年报)2018年04月24习)

材料三

“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65.2%的成年农村居民认为当地有关部门应该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高于城镇居民的比例(63.4%)。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4.8%,与2016年的85.0%基本持平,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增长不明显,0~8周岁儿童略有下降。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i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59.1%,较2016年的58.8%上升了0.3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37.6%,较2016年的39.7%下降了2.1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25.3%,较2016年的26.3%下降了1.0个百分点。

(摘编自孙山、杜园春《成年人接触报刊图书时长不及手机一半》,《中国青年报》2018年04月24日)

材料四

今年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对912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受访者中47.04%来自理工类学料,52.96%来自文史类学科。

调查结果显示,54.82%的受访大学生阅读仍以纸质图书为主,38.27%的受访者选择使用电子阅读器,52.85%的受访大学生选择使用手机进行阅读。值得一提的是,13.38%的受访大学生偏爱有声阅读,具体方式包括收听录音带讲书、微信语音推送、使用语音读书机或有声类App。

在挑选阅读内容时,54.17%的受访者选择考试辅导等实用性强的书籍,而文学书籍和经典书籍所占比重相对较少,分别是23.25%和19.74%:42.11%的受访者希望所选择的书籍可以拓展个人知识面,37.5%的受访者因备考需求而选择阅读内容。

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杜骏飞看来,为了解决当前所需进行功利阅读,书单最短、短期内最有效,但更多时候还应“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好奇,沿着那明灭闪烁的方向一路追寻,直到求真辨疑”。

(摘编自孔德淇、陈喜润、崔崾《54.82%的受访大学生阅读仍以纸质图书为主》,《中国青年报》2018年04月2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17年城市阅读指数的总排行情况以及从阅读倾向对应城市气质的分项榜单来看,一线城市的阅读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城市。
B.从2017年图书综台排名来看,人们阅读较多的是文学类、励志类和童书类的图书;而从增长较快的图书阅读情况来看,绘画类图书增长最快。
C.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成年国民阅读的情况是数字化阅读方式呈上升趋势,而报刊阅读率呈现下降趋势。
D.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文史类学科学生阅读仍以纸质图书为主,还有不少学生偏爱有声阅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城市阅读情况的榜单分别从人文气息、生活品质、创新潜力、经济活力以及重视教育几个方面,反映了内地三十多个主要城市的阅读情况。
B.电子产品并不会影响年轻人的阅读热情,一样是电子产品消费大国的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年轻人的整体阅读量都是很高的。
C.由2017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可知,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是差强人意的,可是未成年国民的阅读量没有明显的提升。
D.根据自己所需进行功利阅读,是无可厚非的,只是还需要“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好奇,沿着那明灭闪烁的方向一路追寻,直到求真辨疑”。
【小题3】现在我国大学生阅读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在中国,“和谐”一词之两字为同义。“和,谐也。”和谐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在各个领域内的行为方式。中国的琴道讲究中正平和,中国的茶艺推崇和静怡真,中国的建筑代表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中国的医学要求五脏调和、七情调和、气血调和,就连进行博弈对决的中国围棋都在寻求中和平衡之道,而追逐营利制胜的中国商业也信奉着和气生财。
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帝命其乐官典乐要做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古人已发现五声、六律六吕、八种乐器的有序配合能产生和谐的音律。古人还把和谐看作自然的法则,并把万物的差异与互补之平衡解释为和。如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事物内部对立的阴阳两气经过斗争达到和谐。这就同样与赫拉克利特论述的“和谐”不谋而合。
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的人文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各家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
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期,“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理想。《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而在道家那里,《老子》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
和谐,体现在国家层面上就是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周易·乾卦》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即主张万邦团结,和睦共处。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儒家讲“致中和”,这个“中”字,就表达了一种不扩张、不过分的原则。
季羡林说,“和谐”的概念不简单,它既包含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与人的和谐,也包含了个人自身的和谐,也就是“天人合一,人人合一,个人合一”,三个层次,缺一不可。“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他认为,今天提倡“和谐”这个概念,有助于全世界人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不要斗争。
(摘编自震江《和谐:古哲先贤的社会理想》)
【小题1】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所论“和谐”内涵的一项是(   )
A.孔子在抨击“苛政猛于虎”的同时,极力主张养民惠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B.佛家主张“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思是,在宇宙中,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神。
C.民间流传的俗谚:“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
D.在创造文字时,我们的祖先认识到战争的危害,《说文解字》的“止戈为武”,即从和平的角度创造“武”字。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谐的思想影响着中国人各个领域内的行为方式,比如琴道、茶艺、医学等。
B.儒、释、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把和谐看作自然的法则,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
C.道家的“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这与赫拉克利特论述的“和谐”不谋而合。
D.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主张国与国的和谐共处,人与人的和谐,即季羡林先生所概括的“人人合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理想,因为在“大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会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
B.“和谐”思想博大精深,追求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个人自身的和谐,对全世界人民的日常行为方式影响都很深。
C.“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的人文精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归宿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D.坚持“和谐”的理念,有助于全世界人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必定能避免相互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