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他们不仅在理论上奠定了散 文创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创作实践上作出了典范。他们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 语言自然音节、自由抒写的文风。他们不仅恢复了散文的历史地位,而且把散文的实用范围 推广了,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表现自己的写景、抒情、言志 的广阔园地。
中唐时代,传奇小说和古文并兴,二者是互为影响的。古文运动解放了文体,使着意好 奇的传奇家,得到更自由的表现形式,因而促进了传奇小说的发展;传奇小说的题材和表现 方法,也给古文家以借鉴,因而也有利于古文运动的推广和成功。韩愈、沈亚之都是把二者 统一起来的。他 们既提倡古文,也写作传奇小说。
但是,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古文运动实际趋向衰落,骈文恢复了统治地位。原来古文运动,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但是骈散文之间并无绝对严格的分界线。韩柳古文并未废除骈词俪句固不必说;在韩愈提倡古文,反对“俗下文字”的当时,裴度就持反对的意见,以为“文之异在气体之高下,思致之深浅,不在磔裂章句,隳废声韵”(《寄李翱书》),就是说,文章重在思想内容,不在骈散的形式。完全从形式着眼来反对骈文,意义是不大的。裴度还批评韩愈“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就是从韩愈古文的内容来批评的。古文运动当时所以发生广泛的影响,是和韩柳文内容的深广有密切的关系的。
韩柳以后,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不仅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无法挽回,而且爆发了农民大起义,道统的宣传既无补于统治阶级的没落和崩溃,士大夫振作有为和希望,也渐趋破灭,后起的古文家乃不得不把古文引上狭小、琐细的道路,古文便成为少数隐者之流的抒写生活情 趣的工具。这些古文虽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内容,但毕竟不够深广,不足以振奋人心,因 而也就自然地不为人所注意了。这样,形式主义的骈文就轻易地恢复了统治地位。
北宋初期,柳开、王禹偁、姚铉、穆修等,都标榜韩柳古文,反对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到了中叶,在新的现实条件下,以欧阳修为首,再 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由于欧、曾、王、苏诸古文大家在创作上的努力和成功,从此韩柳古文遂成为新的传统。明代唐顺之、归有光等的古文和清代“桐城派”的古文,都是对以韩柳为首的唐宋古文新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这个古文新传统,支配中国文坛一千多年,直到“五四”新文学运动才被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语体散文所代替。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
【小题1】下面各项不属于“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的理由的一项是
A.他们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
B.他们在理论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
C.他们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语言自然音节、自由抒写的文风。
D.他们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
【小题2】根据原文信息,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奇小说的题材和表现方法有利于古文运动的推广和成功。
B.对韩愈反对“俗下文字”的做法,裴度是反对的。裴度认为应该提倡“俗下文字”。
C.韩愈提倡古文,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他认为文章在语言运用方面要惟去陈言。
D.裴度认为韩愈不应该只从形式上加以变革,而更应该在思想内容加以革新。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不仅仅只可以著书立说,也可以写景、抒情、言志。
B.韩、柳之后,古文成为少数作家抒写生活情趣的工具。由于这些古文没有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不足以振奋人心,因而渐趋没落。
C.古文运动获成功,不仅由于韩、柳在理论上的贡献,更重要是由于他们写出了许多富于个性、才力和创造性的佳作。
D.宋代以欧阳修为首的一批作家再一次掀起的古文运动与唐代韩、柳提倡的古文运动是一脉相承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8 06:12: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香椿木四方凳
宋以柱
我和张里从一个村里出来,在这个弹丸大的小县城鬼混,已经三年了。我给一个供水点打工,负责几个小区的纯净水供应,天天扛着桶装水上楼上楼,然后是下楼下楼,再上楼再下楼。上午,从翡翠山居117号楼下来,因为只顾着回头看一个女人的背影,一脚踩空,自己一屁股坐在台阶上,手中的水桶应声而出,摔了一道裂缝,回到供水点,被扣罚二十元桶费。晚上,泡了一碗方便面,喝了半斤白酒,正昏睡着,给张里这货叫醒了。
张里脑子活泛,去年买了一辆二手昌河小货车,往人烟稀少的深山里跑,专收旧家具。有时候,他也能走个狗屎运,收到一件两件值钱的旧东西,赚个千儿八百。此时,面前的张里双手卡着腰,两眼通红,瞪着面前一对方木凳发呆。
“怎么了?瞎钱了?”我问他。每次他看走了眼,花了冤枉钱,都是跺脚大喊瞎钱了瞎钱了。
“没有,这对方木凳,是香椿木的,我只花了三十元,怎么着也能卖个千儿八百的。”我一听张里这话,更来气了,这不有病吗?大半夜的,把我折腾来,是故意给我显摆?
“这对方木凳至少也得有五十年了,但是,你看,严丝合缝,没有一点儿损伤,四只脚一点儿也不松动。”张里不再两手卡腰。他环抱着胳膊,一只手捏着下巴,像是自己和自己说话,又像是说给我听。
“这两只凳子,看着做工很简单,实际上相当讲究。”的确是,表面有点儿掉漆,有点儿发黑,倒显得其他部位的红漆那么鲜艳。凳子略显笨拙,却瓷实,大方,四平八稳,是很适宜乡下农家使用的家具。
“而且,是用香椿木做的,从古至今,用香椿木做凳子的很少。香椿木太硬,做家具太费时,工费要超过木头钱好几倍。”张里干了这一段时间,懂得了不少。
我点上一支烟,慢条斯理地吐烟圈,等张里自己说。
张里把目光挪到我手中,抢过烟去,抽了几口,又给我塞回来。
“我这次去的村子叫柴甘村。那个村子离这里八十公里,离他们的镇子三十多公里,十几户人家,却见不到几个人,只有几位老人,和咱们村差不多。”张里从床头摸出一盒烟,点上一支,咳嗽了一声。
“我准备走的时候,胡同里拐出一位老头儿,瘦弱,牙齿几乎掉没了,有近七十岁的样子。他一手提着一只方木凳问我要不要。我正因为没见到东西沮丧呢,看到那对方木凳,我眼前一亮,虽不是老货,却是旧货,花很少钱就能到手,转手就赚千儿八百。
“这时,我听到了隔墙传来的哭声,是一个女人的哭声。其间,还夹杂着骂声,听不清她哭骂什么。那哭声很愤怒,像是失去了至爱亲人一样。我对他说只能卖二十块钱,老人犹豫了半晌,提起凳子往回走。我赶忙拉住他的手说,要给他加十元钱。果然,他放下凳子,接过三十元钱走了。我没再停留,往墙上贴了一张收旧家具的广告,就开车回来了。
“但是,我心里一直不安,就是因为那没有见面的女人的哭声,我觉得与这两个凳子有关。”张里的眉头拧着疙瘩。
第二天中午,张里约我在他租住屋隔壁的“乡下菜”喝辣酒,我知道他还没放下那件事,就一个劲地吃喝,不说话。
这时,有人给张里打电话。不长时间,一个年轻人站在我们桌子前。他和张里握了握手,说:“卖给你凳子的老人是我叔。我婶子让我找到你,让我求你把凳子还给她。”
年轻人说着,从钱夹里拿出三百元,说:“来回油钱我也给你出了。我婶子一辈子不容易,这凳子是她出嫁时的嫁妆。娘家那边没人了,这对凳子是她唯一的念想了。”
我和张里都愣住了。张里先反应过来,把钱推回去。小伙子一下子攥住了张里的手腕,有点儿急了:“这位大哥,你还有啥要求,我全答应,但凳子我一定带走。”
张里看了看我说:“钱不要了,凳子你带走。”小伙子再三推让,张里一直不松口,坚决不收小伙子的钱。
张里自己和自己说:“幸亏在村里墙上留了电话。”
“钱瞎了。”我端着酒杯碰了碰他的杯子。
“这次不是瞎了。”他很快碰了一下我的杯子,一口喝下去。
隔一天,还是半夜,又响起张里兴奋的声音:“柱哥,我又去了一趟柴甘村,我见到凳子的主人了,是一位很慈祥的老太太,我给她买了蛋糕,还有衣服。过几天,我还会去。”
这家伙!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称张里“这货”以及骂张里大半夜“和我显摆”纯属“有病”等,可以看出“我”对张里的为人不认可。
B.在与张里一同欣赏香椿木四方凳的过程中,“我”几乎一言不发,但实际上“我”很钦佩张里的经济眼光。
C.在张里的叙述中,“我听到了隔壁传来的哭声”这一细节,为下文有人找到张里要回香椿木四方凳做了必要的铺垫。
D.小说虽短,但是主题明确,主要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生活哲理:有果必有因,看似随意的一个举动都有它发生的原因。
【小题2】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请分点作答)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张里这一人物形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宽容骑士
何满子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近年出现了一些宽容骑士。人数不多,却舌端花生,笔底波澜,颇能引人驻目停耳。如议论某人某事某现象,其公式大抵是: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要肯定其积极面,也不能忽视其消极面。因此主张对万事万物要大度能容,说起来娓娓动人。初视之,仿佛在主张老黑格尔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一例题;细辨之,则是在鼓吹均衡论,亦即“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相对主义。而其所开的药方则是:请君稍安毋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切新秩序、新关系、新伦理都会自然形成,急什么!骑士们指点江山,笑傲众生,讽嘲他人为短视、狭隘、红卫兵心态。他们是站在云端里静观世变的哲士,不食人间烟火。
世上的万事万物,当然也很难判定清一色的绝对的好坏利弊,此所以无可无不可的发源地生哲学也有其市场。对万事不加评价,连称好好的司马徽之类的人物也确实能招人喜欢,八面玲珑,今语称之曰到处摆得平。但是,常人要修炼到宽容骑士那样的道行是很不容易的。我还怀疑,骑士自身是否真能心理气和地宽容大度到底;当别人触犯了他们,对他们“宽容论”表示非议时,是否真能沉得住气。如果也会气急败坏,暴跳如雷,那就证明骑士们不客气对一切要有宽容气度,而他本人却并不对一切都逆来顺受,维持其宽容的矜持;则即使不便说骑士的“宽容论”是虚伪的,至少也说明“宽容论”有点什么破绽。
诚然,事物的是非利弊,其价值判断不宜绝对化,但人们凭常识、凭经验、凭理性的思考,是得以定出应有的标准来的。鸦片烟能镇痛安神,作麻醉剂入药,但它毕竟是毒品,上了瘾是要把人报废的。当然,鸦片烟的例子太极端,太彰明昭著,即使宽容骑士,也不会向禁鸦片烟一事说教。
倘若弊害不那么明显,效验不那么迅疾的事物,例如近年来迅速膨胀的市场大众文化中的庸俗趣味之泛滥,有人如果提点意见,向社会提点警告,宽容骑士就要出来说教了:不要太停泊呀,要尊重不同君族的精神文化的追求呀。其公允宽大之态可掬,而且动辄还以莫非还想回到“文革”时期的文化沙漠相恐吓。似乎要多样化就得让人吞咽一切污泥浊水,容忍一切乌七八糟的垃圾,连人们皱个眉吭个气的权利也应被剥夺。骑士们是提倡宽容的,怎么对别人不合他们心意的言谈就没有宽容的雅量呢?
又如,有一种脏话连篇、耍嘴皮子调侃人生、将严肃的问题化为一笑的所谓“玩个梦”的文化,有人要写,有人要印,有人要读,也只好由它。舞台上有个把小丑,算不得什么,也算是多样化吧。可是有人对这类无聊的嬉皮笑脸表示不满,也该算是多样化的声音之一种吧?宽容骑士却又出来干预了,说这种人生调侃有重大贡献,它摧毁了往昔虚假的神圣、崇高、英雄观念;却丝毫不提它在摧毁虚假的同时,把人生应有的庄严、神圣、崇高也连根摧毁了,它所呼唤的是一种否定一切的着地打滚的人生。
总而言之,骑士们所提倡的是一种泯灭是非、无爱无憎的窗帘。那么,社会文化、社会道德等等的是非利弊靠什么来解决呢?骑士们的回答是,人是无能为力的,正确的途径就是大家躺着,静候社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谜底就是市场规律“万能论”。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有一派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市场规律能使资本主义自动成长为社会主义。排除了人在历史创造中的能动作用,是一种扩大的拜物教。这种将一切都托付给市场经济来自我调节的高论,是否也和商品拜物教的教旨极其相像呢?
【小题1】第一段揭示了“宽容骑士”的哪些特征?
【小题2】文章第四段对“宽容骑士”的批驳是如休展开的?
【小题3】“宽容论”有哪些破绽?结合全文,概括作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教育部近日发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显示,2016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8866亿元,比上年增长7.57%。这是教育部首次以快报形式公布全国年度教育经费初步统计数据。
统计快报显示,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增长率最高,比上年增长15.48%,总投入为2802亿元。同时,各教育领域教育经费总投入均有所增长: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7603亿元,比上年增长9.76%;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155亿元,比上年增长6.75%,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223亿元,比上年增长3.97%。
(摘自2017年5月4日《光明日报》,记者杜冰)
材料二
图1 公共财政教育经费与公共财政支出省际差异变动趋势

注:(1)数据于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2004-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省际差异系数由研究者计算得到;(2)差异系数,又称变异系数,它是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关键统计指标。差异系数越大,代表数据离散程度越高;反之,数据离散程度越低。下同。
图1呈现的数据表明,我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的省际差距变动趋势大致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4—2012年期间,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的省际差距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二阶段是2013—2016年期间,省域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差距略有扩大。总体而言,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省际差异系数在0.53~0.66之间,且各年份均高于公共财政支出省际差异系数。
图2 义务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省际差异

图2呈现的数据表明,2004—2016年期间,我国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的省际差距整体呈缩减态势。与生均教育事业费相比,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的省际差距更大。与生均教育事业费的分布特点不同,普通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省际差距整体上高于普通初中,不过自2013年以后,两者之间的差距已显现出下降趋势。
图3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历年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的省际差异

图3呈现的数据表明,与义务教育的变动趋势不同,2004—2016 年期间我国高中阶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的省际差距特定年份呈扩大趋势。与中等职业学校相比,普通高中生均教育事业费的省际差距明显更大,不过自2015年以后,两者之间的差距渐趋缩小。
如何缩小省际差距?首先,推进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均衡分配,完善以公平目标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机制。其次,优化区域内各级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完善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监测与评价体系。再次,进一步厘清各级政府财政投入责任,完善公共财政教育经费长效保障体系。
(摘自2018年2月10日《光明日报》,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晨晖学者陈纯槿)
材料三
从整体看,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短板,体现为整体中的局部短缺。
首先是区域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在一些教育发展指标上,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中西部和农村地区仍有提升空间。教育是解决好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补齐短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新时代,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应继续实行倾斜政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抬高底部、夯实基础。其次是教育层次结构中的不平衡问题。从各层级看,高中阶段教育仍然是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和弱项。教育是提升未来劳动力素养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基础。因此,解决好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平衡与协调问题,是有效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教育结构整体优化、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摘自2018年1月23日《光明日报》,作者: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安雪慧)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光明日报》报道,2017年“五一”前后,教育部公布了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这是教育部首次以快报形式公布全国年度教育经费初步统计数据。
B.教育部发布的统计快报显示,2016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整体上呈较快增长的态势,但各层次之间增长速度不均衡,高中(含中职)教育经费增长相对较慢。
C.学者陈纯槿的研究数据于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2004-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材料二中三个图表中的数字都是政府公布的。
D.《光明日报》作为一家中央级平面媒体,持续深入报道我国有关教育方面的新闻、刊载学者的深度研究文章,充分彰显了它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据统计,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比上年增长近十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的省际差异系数也降到了十三年来的最低水平。
B.观察图1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和图2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省际差异系数变化曲线发现,与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相比,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的省际差距较小。
C.从图2和图3的数据曲线走势看,2004年到2016年间,我国的省际差异系数在义务教育阶段整体上呈缩减趋势,高中阶段某些特定年份则呈扩大状态。
D.材料二中的三个统计图表告诉我们,省际差异系数越大,意味着各省间实际投入的相应财政经费的差别越大,不同地域和不同教育层次结构的不平衡也就越大。
E. 解决教育经费的均衡问题,既要完善以公平目标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机制,又要优化区域内各级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制度,还要厘清各级政府财政投入责任。
【小题3】解决我国当前教育经费分配不均衡问题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知易行难。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我们承认自己所确知的事物有限,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既然,这些物品的制作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那么,我们理应能够解密他们制造这些物品的用意及用途。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对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叙述历史时,文字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
B.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当靠文字和物品的结合来记录,即使是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记录自己的历史时也是如此。
C.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地位的不平等使只凭文字叙述历史变得不客观公正,因此研究历史往往也需要参考物品。
D.相对于人类熟知的通过文字解读历史的方式,借助物品时还必须加入诗意的想象才更能理解它们传达的内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段分别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历史事件双方的文字不对等、战争双方的记录文字不对等方面论述研究历史时所用方法的必然性。
B.文章的第④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难度,因为这要借助想象。
C.文章的后四段反复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时的巨大作用,由“唯一途径”“关键”“全新的认知方式”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轨迹。
D.整篇文章论述的是“通过文物看历史”时必备的认知能力——想象力的问题,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以大量史实支撑观点,极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物品和文字对历史记录同等重要,离开两者中任何一个去还原历史都意味着失真和变形,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扭曲的。
B.除了借助想象去构建物品承载的历史,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了解文化,而这种想象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
C.乾隆研究他喜欢的一枚玉璧,推测其用途并作诗纪念这一过程,方法值得肯定。这一事例可以作为“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的证明。
D.诗意地重建历史依靠的是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建立的基础是物品制造者和研究者同样是人类,而诗意的想象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新诗与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两者相互关联、不可割裂,本应并肩携手,共创中国诗歌的辉煌前程,但可惜两者间似乎一直存在深沟高垒,不由得令人感慨万端。

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当然有新旧之别。但新旧之分仅是从时间、内容与形式上做出的区分,并不代表质量、成就的高低之别。新的作品好,旧的作品未必不佳,有许多艺术形式与艺术品,所历年代越久,价值反倒越高。艺术不是时装,不能以追新逐奇来掩饰内中的空虚。简单的线性进化思想并不足以概括艺术的发展。艺术作用于人类的灵魂,因此,触动心弦、深入人心才是它的价值所在。唯有将人类的体验深化、升华,清晰准确地予以美的表达,给人以无穷启迪的艺术,才永远是新的、伟大的、不朽的艺术。

新诗、旧诗皆是诗。旧诗中有不少宣扬封建落后思想的作品,这是需要我们加以摒弃的。但另一方面,它又有许多风清骨峻、思精韵美的流芳之作,有许多感时忧国、魂牵中华的灿烂篇章,怎么能将其一笔勾销而全盘否定呢?如果以相同的标准来衡量新诗,同样不也是精品稀少,而多为应时应景、歌功颂德、肤浅跟风之作吗?

若说诗歌是人类文化的无价珍宝,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么这珍宝和明珠是由旧诗、新诗共同组成的。倘若说中国曾是诗的国度,那么这诗指的主要是旧诗而非新诗。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近百年来,旧诗被放逐得太久,被不加分析地排斥得太厉害,已到了该重新认识它的时候。

新诗与旧诗须要结盟。新诗、旧诗相互以自己的意趣与标准去评价不同的东西,不是致力于求同存异、互相学习,而是希望以己驭人,让别人来归顺自己,这都是不可取的。诗歌的天地大得很,与其独演独舞,何如联手共舞?新诗、旧诗联盟,绝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大于三。

从实际来说,只须将现今散落在民间的旧诗词组织、刊物吸引、纳入文联、作协或诗歌学会,给予他们同等的政治待遇、经济资助,帮助他们更好地存活成长,就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创作力量。同时,积极开展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和深度对话,在交流中不断消除分歧,增进融通。总之,对新诗、旧诗要一视同仁,不能怀抱歧视与偏见而区别对待。

新诗、旧诗要互相学习。具体来说,新诗可以向旧诗学习其严谨、简洁、精练,学习其重音韵、重意境、音调铿锵、朗朗上口、易记易流传。旧诗可以向新诗学习其自由无拘、求新求变、永不满足、永远探索的精神。新诗、旧诗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只要能打消人为芥蒂,相互学习,博采众长,一定能接续《诗经》传统,彰显汉语音、形、义的内部特质和精妙关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诗歌审美言志、表情达意的深刻内涵,推动中国诗歌进一步发展。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想要让旧体诗词重新振兴,与新诗一道发展,除了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外,每个写诗爱诗和关注诗歌命运的人都应尽己之力,献计献策,去接续文脉,创造佳构。最根本的是要写出音韵铿锵、神足意满、打动人心、能传之久远的诗来,“让金子般的诗句出现”,就一定能迎来诗歌繁荣昌盛的美好明天。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新诗与旧诗的关系及现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诗与旧诗本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两者相互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B.新诗与旧诗有着本质的联系,但近百年来我国注重发展新诗,对旧诗不加分析地排斥。
C.新诗、旧诗同属诗歌艺术,二者只有内容、形式的新旧区别,没有质量、成就的高低。
D.新诗、旧诗在当今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彼此想以己驭人,衡量标准不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诗、旧诗本应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但二者之间似乎一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B.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它的价值就在于能触动人的灵魂、深入人心。所以新诗不必注重形式和内容,发扬其自由无拘、求新求变、永远探索的精神即可。
C.旧体诗要想在新时代有所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写出有思想内涵、能触动心弦、符合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作品。
D.新诗、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可惜二者现在没有一道发展,令人感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旧体诗中有部分作品思想内容不健康,宣扬封建落后思想,这些都需要摒弃。但新诗也须学习旧体诗的严谨、简洁、精练等特点。
B.作者认为旧诗才是人类文化的珍宝、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因此在写作新诗时勿忘继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重视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取向。
C.诗歌的发展天地大得很,新诗与旧诗应该“共舞”,对此作者满怀期待,希望彼此之间能求同存异,互相学习。
D.对于新诗与旧诗的结盟,目前具体的措施是把民间旧诗词组织等纳入正式机构内,提高他们的待遇,积极开展沟通交流、深度对话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