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嬴政。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是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功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遭秦的报复。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四个人的总和。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象高出一筹。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其失败原因。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刺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匕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人们对“荆轲刺秦”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死秦王。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燕国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嬴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
荆轲的英名虽与成败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荆轲敢于越过易水,渡过黄河,来到强大的秦国,进入了它的心脏地带——咸阳宫,去单挑秦王;他遇到的对手比其他所有刺客遇到的对手都要强大,但他敢于向最强者挑战;他去赴死,高歌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那个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一进咸阳宫就被那种威严的气势吓得大惊失色时,他能谈笑自如;当他面对高高在上被文武百官簇拥着的秦王时,他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
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
【小题1】下列不属于荆轲是“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原因的一项是
A.司马迁对荆轲有偏爱,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最详细,篇幅超过了其他四刺客的总和,使人们能对这位刺客有更多了解。
B.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描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对手的地位、分量抬高了刺客的地位与分量,荆轲刺杀的对象后来成为统一中国的第一位帝王,也加重了荆轲的名气。
D.荆轲为了让后人知道,他与其他刺客不同,他不是为了刺杀而刺杀,而是为了表现自己敢于向最强者挑战的精神。
【小题2】对“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在咸阳宫虽然只战斗了几分钟,但因司马迁的精彩描写而流芳千古,影响深远。
B.这场短暂战斗显示了荆轲敢于单独挑战最强者,勇于赴死的勇力、胆略与英雄气概。
C.刺秦行动虽然失败了,但荆轲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影响深远,长久地为中国人所深深敬仰。
D.荆轲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他慷慨赴死,大义凛然,是正义的化身。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是个流传千古,名气很大的刺客。作者开篇却从他的刺杀业绩写起,指出荆轲是刺杀最没成效的一个,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B.作者认为荆轲未在“图穷匕见”的一瞬行刺,是想劫持秦王逼其归还侵略的燕地,这是有可能的,而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是一种误解。
C.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着荆轲刺秦成功,作者认为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从文中看,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
D.文中写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在咸阳宫大惊失色的表现,是为了反衬荆轲的镇定勇敢,从而佐证文中的观点——荆轲虽然失败,却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6 11:27: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楚辞学史上,汉唐以来楚辞学的研究路径,注重对文字、音韵的诠释,而朱熹的《楚辞集注》则把重点放在义理的阐发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楚辞集注》“大旨在以灵均寓放逐宗臣之感,以宋玉《招魂》抒故旧之悲耳,固不必于笺释音叶之间,规规争其得失矣”,这个总结是准确的。朱熹楚辞学在整个楚辞学史上起着转折与推动作用,构建起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体例,完成了楚辞学研究模式的转变。
朱熹在批判以往楚辞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点。朱熹认为,以往楚辞研究注解穿凿附会,不符文义而强为之说;注释重复繁琐,只见训诂字义而湮没了文章大义。朱熹批判的就是汉学背景下的研究模式。宋前的楚辞研究受汉代解经习气的影响,在注解时,为注释而注释,正文湮没在繁杂的注疏中,读者难晓文章本义;在意义的阐发上,又喜欢与六经比附,牵强附会,扦格难通。针对这些不足,朱熹在自己的研究中注重对作品义理的揭示,以阐明“大义”为宗旨,注释简洁明了,训诂为义理服务,能宏观把握作家作品,无论是字词注解还是文义阐发都更为通透。朱熹这种摆脱注疏、直寻文义、不以注害义的研究方法是典型的宋学研究法,扭转了自汉以来的楚辞研究模式,解放了长期以来被章句之学束缚的手脚。
朱熹楚辞学在研究体例上也有新的开创。朱熹在注解楚辞时,以章为单位,先解释字词,再通讲全章义理,避免了以半句为断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这样便于串通义理,同时也消除了注解重复繁琐的毛病,使注释变得简洁明了。此外,朱熹在《楚辞集注》之外又创《楚辞辩证》体例,使两者相辅相成,既保证了正文注解时的简洁和大义的明了,又能对重要名物以及论题作深入考辨,使研究既能充分揭示义理,又有扎实的考据支撑。在《楚辞集注》《楚辞辩证》之外,又作《楚辞后语》,对楚辞进行历史的观照。三者三位一体,共同构成朱熹楚辞学的体例“大厦”,保障其研究目的的充分实现。
朱熹对众多楚辞论题的创造性论述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深远影响着后世楚辞研究的走向。比如,关于“摄提”与屈原生辰的问题,朱熹认为,“摄提”为星名,而非岁名,“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只能说明屈原生于寅月寅日,未必是寅年。此论打破了王逸以来屈原生于寅年寅月寅日的主流观点的思维定式,为屈原的生辰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新的可能。而在《九歌》的主旨理解上,朱熹突破了自王逸以来的将《九歌》的比兴手法认作简单的比喻、机械地寻找其本体与喻体的做法,认识到了《九歌》的整体象征手法,将作品分作表里两层来解读,使其对《九歌》主旨的理解更为通透合理。这是朱熹对《九歌》研究的具体推动之功。
(摘自谢君《朱熹楚辞研究的转型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唐至朱熹之前,楚辞学研究的重点是对文字和音韵的诠释,而朱熹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主旨义理的阐发上。
B.朱熹楚辞学并不拘泥于对文字和音韵的注解,在整个楚辞学史上起着转折与推动作用,这一点清朝学者早已得出定论。
C.朱熹指出以往楚辞的研究在注解方面穿凿附会且重复繁琐,并在批判以往楚辞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点。
D.汉代解经习气,往往是为注释而注释,致使读者难以通晓文章本义;在对经典意义的阐发上,又喜欢牵强附会。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熹对楚辞的注解,先从解释字词入手,再对全章义理进行概括串通,使得解释具有整体性,且简洁明了。
B.《楚辞辩证》体例更是朱熹的创造,它保证了正文注解的简明,又为深入探究楚辞义理提供扎实的考据支撑。
C.在朱熹之前,王逸的很多看法成为楚辞学的主流观点,但王逸的某些观点有失偏颇,并没有使问题得到真正解决。
D.在《九歌》主旨的理解上,朱熹对作品进行了表里两层的立体解读,否定了其本体与喻体的联系,通透合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唐以来楚辞经学研究往往注重文字训诂,与义理阐发脱节,甚至以注害义,读者不能从宏观上把握作家和作品。
B.尽管朱熹指出了汉学背景下的研究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但他也没有完全摆脱文字注解而去进行单纯的文义阐发。
C.只有通晓朱熹开创的楚辞学研究的三种体例,才能充分揭示《楚辞》义理,从而保障研究目的的最终实现。
D.朱熹对楚辞论题的很多创造性论述,并没有解决楚辞研究的所有问题,但它们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迄今为止,对“美”字的起源和原意价廉物美并无明确的解说。一般根据后汉许慎《说文解字》,采用“羊大则美”的说法。“羊大”之所以为美,是由于其好吃。不过,《说文》紧接着便说,“美与善同意”。从甲骨文、金文的字形看,“美”原来含义或许是冠戴羊形或羊头装饰的大人(祭司或首长),他执掌巫术仪式,把羊头或羊角戴在头上显示神秘和权威。美就是这种动物扮演或图腾巫术在文字上的表现。这种解释具有很大的猜测性。
哲学美学感兴趣的在于:由个体身心直接参与、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动物本能如何与社会性文化意识、观念相互交融渗透?也就是个人身心的感性形式与社会文化的理性内涵如何交融渗透?
原始图腾舞蹈清楚的显示了这两者交叉汇合的最初形式。原始图腾舞蹈把各个本来分散的个体的感性存在和感性活动,有意识的紧密连成一片,溶为一体,它唤起、培育、训练了集体性、秩序性在行为中和观念中的建立,同时也是对个体性的情感、观念等等的规范化。其中既包含智力活动的萌芽,又是本能情感的抒发和宣泄。因为巫术图腾活动把现实生产和生活中各种分散的、零碎的、个别的事例、过程、因素集中地组织、构造起来了,所以,在培育、发展人的心理功能方面更为重要和直接。这当然不只是审美,但它有审美的因素和方面,那就是感知愉快和情感宣泄的人化,也就是动物性愉快的社会化、文化化。这里便与“羊大则美”的含义相联系起来了。
如果说“羊人为美”是社会性的建立规范和它向自然感性的沉积,那么“羊大则美”便是自然性的塑造陶冶和它向人的生成。前者是理性存积在感性中;后者是感性中有理性。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逐渐形成。
这一结构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行程。春秋时代大量的关于“五味”、“五色”、“五声”的论述,可以看做是这种历史行程成果的理论记录。因为把味、声、色区别为五类,并与各种社会性的内容、因素相联系相包容,实际是在理论上去建立和论证感性与理性、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结构,这具有很重要的哲学意义。到春秋时,五味、五色、五声、五则、五星、五神等等已经普遍流行。人们已开始以五为数,把各种天文、地理、历算、气候、生死、等级、官制等所能接触、观察、经验到并扩大到不能接触、观察、经验到的对象,以及社会、政治、生活、个体生命的理想与现实,统统纳入到一个齐整的五行宇宙系统中。从美学上,这种系统的意义就在于,它强调了自然感官的享受愉快与社会文化的功能作用的交融统一,即“羊大则美”与“羊人为美”的统一。
从一开始,中国传统关于美和审美的意识便不是禁欲主义的,它不但不排斥而且还包容、肯定这种感性的快乐。但是,这种肯定又不是酒神型的狂放,它也不是纵欲主义的。它要求用社会的制度、礼仪去引导、规范、塑造、建构。它强调节制狂暴的感性,强调感性中的理性,自然性中的社会性。儒家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就于这一远古传统。
(节选自李泽厚《华夏美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美”字起源和原意依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明确的解说,一般都采用《说文解字》中“羊大则美”的说法。
B.美字其实就是部落祭司或酋长头戴羊头或羊形装饰进行歌舞或巫术表演的浓缩性符号化表现。这一说法只是人们从文字象形角度进行的想象和推理。
C.对于“美”的解释,一般只采用“羊大则美”的说法,而不探究紧随其后的“美与善同意”的含义,这反映了古人求学上的某些简单和片面。
D.“羊大则美”和“羊人为美”的统一,恰恰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中感性与理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统一的中庸传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始图腾舞蹈清楚的显示了动物本能与文化意识观念、个人身心的感性形式与社会文化的理性内涵之间的相互交融和渗透。
B.原始图腾舞蹈既有利于集体性、秩序性在行为中和观念中的建立,也有利于对个体性的情感观念的规范化,其中包含着智力活动的萌芽。
C.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羊大则美”强调了“美”的本能性和个人性,“羊人为美”则强调了“美”的文化性和社会性。
D.相比较于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原始图腾舞蹈具有更大的美学意义,这是因为它更集中更强烈更震撼,所以在培育、发展人的心理功能方面更为重要和直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图腾舞蹈和“羊大则美”的联系就是,二者都是感知愉快和情感宣泄的人化,也就是动物性愉快的社会化、文化化。
B.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春秋时代“五味”、“五色”、“五声”等概念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完全形成。
C.“羊大则美”是自然性的塑造陶冶和它向人的生成,是感性中有理性;“羊人为美”则是社会性的建立规范和它向自然感性的沉积,是理性存积在感性中。
D.春秋时期,一个整齐而统一的五行宇宙系统产生了,它的美学意义就是“羊大则美”与“羊人为美”的整合与统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先秦人爱带剑,汉代人则喜佩刀。汉初,承先秦馀绪,带剑习俗仍盛。《史记·项羽本纪》载鸿门宴上,项庄、项伯拔剑而舞,项羽按剑而跽,樊哙执剑切生肉,范增拔剑击玉斗,刘邦逃脱,“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可见,当时宴会上的将领,都随身佩剑。《汉书˙陆贾传》曰:“贾常乘安车驷马,从歌鼓瑟侍者十人,宝剑直百金。”则汉初儒生亦佩剑。西汉中期以后,形势开始发生变化,刀逐渐取代了剑,成了人们身边常带的武器。考诸典籍及出土文物可知,汉代文人、武将、僚吏、游侠,甚至童子皆有带刀习惯。
汉代的刀一般用铁制成,直脊直刃。刀鞘一般由两片木材合制而成,用丝线或丝织物缠紧,外面涂上漆。东汉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奢靡之风的兴起,佩刀的装饰亦渐趋华美。河北定县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刀可算是典型代表。该刀长105 厘米,刀身上饰有线条流畅的错金涡纹和流云图案,精美异常。这或许就是典籍中常提到的“金错刀”吧。同时,作为汉人重要饰物的刀随着礼制的稳定、强化也呈现出等级性。汉代的帝王、诸侯、百官,乃至童子,皆带刀,且不同等级之人,佩刀及刀鞘之质料、形状、色彩和纹饰亦有别。
汉代,随着佩刀习俗的盛行,出现了以刀为礼物赠赐人的现象。从《应奉传》:“赐奉钱十万……金错刀、剑、革带各一。奉其勉之。”等史传资料中可知,汉代皇帝、侯王常把佩刀作为贵重之物赏赐给功臣、宠臣或嘉宾。
汉代带刀习俗之兴盛已如上述,那么,汉人为何一改先秦旧制,舍剑取刀呢?笔者认为,这与刀的自身构造及其在骑战中的优势有关,而这种优势又显明地呈现在汉人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汉一统天下后,战争主要发生在中国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其中又以匈奴为最。而北方民族的军队主要是骑兵,惯用刀。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说:“纵横驰骋在战场上的大队骑兵,手执长剑向敌军冲击时,由于马的速度过快,要想毙伤敌人,主要靠挥臂劈砍,而不是用剑向前推刺。”如此,以刺杀为主的剑在战场上的作用就不大了,且在击刺、劈砍时,剑还容易折断。因此,为了适应实战的需要,刀成了战场上的主角。
可以说,为了对付北方的少数民族,汉人抛弃了剑而选择了刀。甚或可以说,汉人带刀习俗的兴起,亦源于此。因为,早在战国及楚汉战争时期,骑兵战在中国业已兴起,然从典籍记载看,彼时所用武器仍然是剑,少见刀的身影。汉武帝时,在大规模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作战中,汉人才真正发现刀在骑兵战中的作用,于是弃剑用刀,由此,刀在中国流行了起来。这也正是汉初人仍佩剑而至武帝后佩刀之俗才逐渐兴盛的原因所在。    
——摘编自《汉代人怎样佩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考证西汉中期的典籍和出土文物,可知当时文人、武将甚至童子都有带刀习惯。
B.河北定县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刀可以体现当时科技的发展及奢靡之风的兴起。
C.东汉时,作为汉人重要饰物的刀呈现出等级性,与汉朝的礼制逐渐稳定和强化有关。
D.在汉人与北方少数民族的骑战中,因为马的速度过快,所以剑的弱点就暴露出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列举刀取代剑进而兴盛的现象,然后分析刀盛行的原因。
B.文章主要依照时间顺序,来论述刀的起源、发展与流播。
C.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刀在骑兵作战时的优势。
D.文章通过引述大量历史典籍、出土文物证明本文观点的合理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在汉初,无论是将领还是儒生都有佩剑的习惯。
B.到了汉代,皇帝侯王常把刀作为贵重的礼物赏赐给臣子或嘉宾,这促使了刀的盛行。
C.刀的兴盛与战争密切关联,若无与少数民族的战争驱使,刀在汉代未必会如此兴盛。
D.在战国及楚汉战争时,骑兵战在中国已兴起,但是当时骑兵战规模较小因而刀未兴盛。

同类题4

材料一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 ① (biàn)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②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小题1】根据①处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给②处的汉字注音。
_________(biàn)证法   匪________夷所思
【小题2】以下不属于文学作品“荒诞性与梦幻生应运而生”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
B.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的人生体验。
C.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需要。
D.失去现实针对性而获得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小题3】以下根据文章内容的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写实的小说和写梦幻小说各有长短,最好是把写梦幻结合起来。
B.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干预现实生活,但只要穿插一些梦幻内容,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就不至于失之偏颇。
C.《红楼梦》“一方面强调了不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曹雪芹可谓达到了真小说家的境界。
D.增添了一些荒诞和幻化内容的作品比纯写实的作品更具有文学性,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一般定义上,反智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于智性、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并非人生价值的全部,还有其它的因素(如品性、勇气、见识、德行)在影响人的成败;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其极端表现就是中国“文革”期间、苏联李森科主义时期,以及美国麦卡锡主义时期对于知识分子的打击与迫害。前一类反智,我们可以称之为理性的反智,后一类则只能说是片面甚至病态的反智。
美国社会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研究发现,美国早在18世纪后期就已存在反智运动,杰斐逊和约翰·昆西·亚当斯这两位总统在竞选时,也曾深受反智主义的困扰。而在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抢先于美国上天后,美国社会的反智浪潮就开始退落,知识和科学成了时代的强音。可是,冷战结束后,美国社会又出现一波反智浪潮,其宗旨就如电影《阿甘正传》、《雨人》所昭示的,每个人都应该提升内在的天赋自信感,而不是迷信那些所谓的精英;按照非世俗的标准,就连有些傻傻的阿甘、雨人其实都是有无限智慧的。
美国这一波反智浪潮,因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勃兴而一度归于沉寂,但在新经济泡沫破灭和美国遭到恐怖袭击的背景下,在政治领域又开始抬头,除了把智商一般的小布什两次送入了白宫外,还在2008年借麦凯恩之手挑选了学业不佳、知识贫乏,却富有情感魅力的阿拉斯加州女州长莎拉·佩林担任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如今方兴未艾的“茶党”运动,也有这股反智潮流的影子。因其政治效应发生在美国从电视辩论民主走向网络民主的时代,旅美学者薛涌甚至认为,美国社会的“反智主义”传统,与启蒙主义共同构成美国政治生活的两极。薛涌指出,反智主义是一个充分民主社会的必然产物,“一个大字不识的人,无论从政治权利还是政治人格上,和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平起平坐,这种传统如果运用得当,就能够挑战、制衡精英主义,突破知识阶层的既得利益所制造的文化霸权,保持社会的原创力和民主的草根性”。
与美国新一波反智浪潮富于文化和政治理性色彩不同,当下中国网络上颇为典型的暴民心态则体现了“病态反智”只负责恶搞与讥讽,不负责创造与建设的弊端。它表现在,见任何精英及其言论,都是条件反射地先说“不”、“我不相信”、“扯淡”,到最后教授干脆成了“叫兽”、专家成了“砖家”,商人富人统统“为富不仁”,官员则“天下乌鸦一般黑”,总之,理智与客观被各种偏见掩盖,主观的情感性冲动(体现为嘲讽、谩骂与攻击)却往往能得到喝彩与附和。由是观之,在反智的庞大公众队伍里,很明显地存在简单的二元逻辑思维,非此即彼,不能理性地宽容与共存。就在这样的“群体的狂欢”与“个体的迷失”之间,来去无踪的群体被一步步驱动着向“群氓”靠近,成了乌合之众。
这样的社会情绪与形态,很大程度上是源自精英对大众的背离乃至背叛——文化精英权奴化与商业化,政治精英利益集团化,商业精英权贵化——从而导致中国社会信任关系破裂。信任关系一旦破裂,就很难重建,而缺乏信任,病态反智就只会愈演愈烈。它不仅难以塑造出人格健全的个体,还瓦解和破坏了精英治理的平衡的可能性。当下中国的社会形态就是:神倒下了,人却没有站起来,诸神纷争,乱象丛生。而这种纷争越久,中国离真正现代文明国家就越远。
(选自《南风窗》2010年第22期,作者张天潘)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分别属于理性反智和病态反智的两项是(5分)
A.电影《阿甘正传》、《雨人》对阿甘、雨人的正面表现/笼统地把教授叫成“叫兽”、把专家叫成“砖家”
B.把智商一般的小布什两次送入白宫/(认可)大字不识的人在政治上与诺贝尔奖得主平起平坐
C.杰斐逊和约翰·昆西·亚当斯参加总统竞选/见任何精英及其言论,都是条件反射地先说“不”
D.阿拉斯加州女州长莎拉·佩林被挑选为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美国麦卡锡主义时期对于知识分子的打击与迫害
E. 苏联人造卫星抢先于美国上天后,美国社会对于知识和科学的尊崇/中国网络对主观的情感性冲动的喝彩与附和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理性反智认为,影响人的成败的不是智性或知识,而是品性、勇气等因素。
B.片面的或者病态的反智指的就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打击与迫害。
C.美国的反智富于文化和政治理性色彩。
D.中国目前的“病态反智”的原因与“个体迷失”有关。
【小题3】(小题3)文中说美国新一波反智浪潮“富于文化和政治理性色彩”,请分别从“文化理性”和“政治理性”的角度简述这一波反智浪潮的基本主张。(4分)
【小题4】中国目前典型的“病态反智”的根源是什么?请作简述。(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