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楚辞学史上,汉唐以来楚辞学的研究路径,注重对文字、音韵的诠释,而朱熹的《楚辞集注》则把重点放在义理的阐发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楚辞集注》“大旨在以灵均寓放逐宗臣之感,以宋玉《招魂》抒故旧之悲耳,固不必于笺释音叶之间,规规争其得失矣”,这个总结是准确的。朱熹楚辞学在整个楚辞学史上起着转折与推动作用,构建起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体例,完成了楚辞学研究模式的转变。
朱熹在批判以往楚辞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点。朱熹认为,以往楚辞研究注解穿凿附会,不符文义而强为之说;注释重复繁琐,只见训诂字义而湮没了文章大义。朱熹批判的就是汉学背景下的研究模式。宋前的楚辞研究受汉代解经习气的影响,在注解时,为注释而注释,正文湮没在繁杂的注疏中,读者难晓文章本义;在意义的阐发上,又喜欢与六经比附,牵强附会,扦格难通。针对这些不足,朱熹在自己的研究中注重对作品义理的揭示,以阐明“大义”为宗旨,注释简洁明了,训诂为义理服务,能宏观把握作家作品,无论是字词注解还是文义阐发都更为通透。朱熹这种摆脱注疏、直寻文义、不以注害义的研究方法是典型的宋学研究法,扭转了自汉以来的楚辞研究模式,解放了长期以来被章句之学束缚的手脚。
朱熹楚辞学在研究体例上也有新的开创。朱熹在注解楚辞时,以章为单位,先解释字词,再通讲全章义理,避免了以半句为断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这样便于串通义理,同时也消除了注解重复繁琐的毛病,使注释变得简洁明了。此外,朱熹在《楚辞集注》之外又创《楚辞辩证》体例,使两者相辅相成,既保证了正文注解时的简洁和大义的明了,又能对重要名物以及论题作深入考辨,使研究既能充分揭示义理,又有扎实的考据支撑。在《楚辞集注》《楚辞辩证》之外,又作《楚辞后语》,对楚辞进行历史的观照。三者三位一体,共同构成朱熹楚辞学的体例“大厦”,保障其研究目的的充分实现。
朱熹对众多楚辞论题的创造性论述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深远影响着后世楚辞研究的走向。比如,关于“摄提”与屈原生辰的问题,朱熹认为,“摄提”为星名,而非岁名,“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只能说明屈原生于寅月寅日,未必是寅年。此论打破了王逸以来屈原生于寅年寅月寅日的主流观点的思维定式,为屈原的生辰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新的可能。而在《九歌》的主旨理解上,朱熹突破了自王逸以来的将《九歌》的比兴手法认作简单的比喻、机械地寻找其本体与喻体的做法,认识到了《九歌》的整体象征手法,将作品分作表里两层来解读,使其对《九歌》主旨的理解更为通透合理。这是朱熹对《九歌》研究的具体推动之功。
(摘自谢君《朱熹楚辞研究的转型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唐至朱熹之前,楚辞学研究的重点是对文字和音韵的诠释,而朱熹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主旨义理的阐发上。
B.朱熹楚辞学并不拘泥于对文字和音韵的注解,在整个楚辞学史上起着转折与推动作用,这一点清朝学者早已得出定论。
C.朱熹指出以往楚辞的研究在注解方面穿凿附会且重复繁琐,并在批判以往楚辞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点。
D.汉代解经习气,往往是为注释而注释,致使读者难以通晓文章本义;在对经典意义的阐发上,又喜欢牵强附会。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熹对楚辞的注解,先从解释字词入手,再对全章义理进行概括串通,使得解释具有整体性,且简洁明了。
B.《楚辞辩证》体例更是朱熹的创造,它保证了正文注解的简明,又为深入探究楚辞义理提供扎实的考据支撑。
C.在朱熹之前,王逸的很多看法成为楚辞学的主流观点,但王逸的某些观点有失偏颇,并没有使问题得到真正解决。
D.在《九歌》主旨的理解上,朱熹对作品进行了表里两层的立体解读,否定了其本体与喻体的联系,通透合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唐以来楚辞经学研究往往注重文字训诂,与义理阐发脱节,甚至以注害义,读者不能从宏观上把握作家和作品。
B.尽管朱熹指出了汉学背景下的研究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但他也没有完全摆脱文字注解而去进行单纯的文义阐发。
C.只有通晓朱熹开创的楚辞学研究的三种体例,才能充分揭示《楚辞》义理,从而保障研究目的的最终实现。
D.朱熹对楚辞论题的很多创造性论述,并没有解决楚辞研究的所有问题,但它们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2 12:09: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

1990年9月,美国批准了世界上首个基因治疗方案。从此,世界各国掀起了研究基因治疗的热潮。值得提出的是,无论哪一种基因治疗目前都处于初期的临床试验阶段,均没有稳定的疗效和完全的安全性。可以说,在没有完全解开人类基因组的运转机制、充分了解基因机制和疾病的分子机理之前,进行基因治疗是相当危险的

1999年9月,一位18岁的美国青年在接受基因治疗时不幸死亡,成为被报道的首例死于基因治疗的患者。2002年,法国包括一名3岁男孩在内的11名儿童同时接受了基因治疗,4月,这次试验性的基因治疗获得成功,所有患儿状况良好,而且表现出具有正常免疫力的迹象。但没过多久,医疗专家查出这名3岁儿童突然在基因治疗宣告成功后患上了某种类似白血病的癌症,有关专家认为这是由基因治疗引起的。这立刻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在这次医疗试验中,用于治疗疾病的基因被包裹进经修饰的逆转录酶病毒载体,然后再进入患者细胞中与DNA结合。虽这些病毒载体经过处理,可以防止感染,但科学家还无法控制病毒载体在DNA上的插入位置。所以,长久以来就有人担心,病毒载体会破坏重要的基因,导致“插入型突变”。如果被破坏的基因是负责调控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就会产生癌症。但是,也有一些专家认为,用逆转录酶病毒载体的基因治疗都是在近几年进行的,所以并不能排除有些病人今后发生癌症的可能。此前进行的多次基因治疗中,也使用了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所有的患者都没有发生类似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因插入变异会不断带来治疗风险,基因治疗专家必须考虑是否应该放弃现有的逆转录酶病毒载体,而使用其他非插入型载体,如腺病毒、疱疹病毒等。但是,也可以通过改造逆转酶病毒以减少插入变异的风险。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给载体安上“自杀”基因。例如,在载体中加入一种对那些抗病毒药物比较敏感的基因,当医生发现在逆转录酶病毒的作用下正常细胞可能转化为癌细胞时,就使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那些“自杀”基因在这些药物的作用下让病毒“自杀”,这样就可将癌症消灭在萌芽阶段。

尽管科学家在不断尝试更成熟的基因治疗方法,但是目前的基因治疗还必须使用一些不够完善的技术。专家们指出,法国的这个医疗事件只是一个特例。在这次试验治疗中使用的逆转录酶病毒载体已经使用了十几年,只是最近才出现了不良反应。因此医疗专家们指出,不要因为个别的悲剧而排斥基因治疗,其实基因治疗的好处远远大于其弊端,它让那些用传统的医疗手段无法治愈的疾病患者看到了希望。与其远离基因治疗,不如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更加深入地认识风险,从而帮助医生们在未来更好地预测和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小题1】下列对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的基因治疗是在不了解基因内部机制和疾病分子机理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没有令人满意的疗效和安全性。
B.人类目前对自身基因和有关疾病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保证目前的基因治疗能达到人们所预想的疗效和安全性。
C.基因治疗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现有的技术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它目前还停留在临床试验阶段,手术风险相当高。
D.人类对自身基因和相关疾病的研究,目前还没有达到很理想的水平,所进行的基因治疗也就难免存在较高危险。
【小题2】下列对第二自然段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存有争论,但有关的专家还是坚持认为,正是治疗过程中的人为技术操作不当,最终导致了法国基因试验的失败。
B.由于科学家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将用于治疗疾病的基因准确地插入逆转录酶病毒载体中,所以这起试验并未取得成功。
C.虽然还不能确定那位3岁男童的死因,但可以肯定的是,利用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插入DNA的基因治疗办法是行不通的。
D.迄今为止,科学家还没有找到控制经过处理的病毒载体插入DNA的位置的有效方法,现阶段基因治疗的风险是很高的。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基因治疗的研究和试验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尽管其好处远大于其弊端,但近年基因治疗中出现的死亡个案,还是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和反思。
B.一旦插入DNA的逆转录酶病毒载体破坏了负责调控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基因,就很有可能使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导致基因治疗的失败。
C.专家们通过给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植入对抗病毒药物比较敏感的基因,找到了避免因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插入变异而导致癌症的比较可行的方法。
D.目前的基因治疗全都处于临床试验期,还必须使用一些有待完善的技术,若想取得稳定的疗效和完全的安全性,仍需要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至是荒谬的。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懂得些科学技术。《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楼梦》时在逻辑上失误之处。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
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正因为直接表达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炼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
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一个分支即“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始终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特征不变量”。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所谓的“神化”,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就连摄影,如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术”处理,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春秋笔法”下的用字用词,是“杀”?是“弑”?是“诛”?是“戮”?是“斩”?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诗眼、词眼、文眼,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的。
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到定量,才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始第一句中的“环”字,滤去了词句水分,浓缩了语言容量,揭示了滁州为群山环绕特征,一字可敌万语。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在小小空间的红杏枝头,一个在辽阔空间的锦锈江南,都生动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地展开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画面。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0个字,10件事物,6点景色,描绘出了行人秋晨离开荒村野店匆匆上道的有声有色的凄凉景象。要强调指出的是,正因为中华诗词用词用字最为精炼,从而也最能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选自阳叔子《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艺术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不一样,前者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和普遍性;后者则直接追求抽象,追求共性和普遍性的表达。
B.文学艺术能够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让人思考、领悟、追索和开拓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从个别表现一般。
C.要想摆脱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的禁锢,实现思维的飞跃和求异,进而作出重大的创新,就不能执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
D.正确的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之上的,严密的思维逻辑,能避免那些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荒谬错误的结论出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漫画家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美化或丑化艺术形象,却让人并不感到“失真”,是因为他们能够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B.文学艺术家们既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又要借助这些形象传达出像“拓扑学”中始终不变的“特征不变量”的生活规律。
C.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不仅阅历广泛,深入实际,而且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特征。
D.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神化”、摄影艺术对照片的“艺术”处理,都是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区别主次、把握关键的科学表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巨著《红楼梦》,在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方面存在逻辑上的失误,这就要求文学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思维的创造性,更要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B.“杀”“弑”“诛”“戮”“斩”等词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科学性特征。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名句既合乎逻辑又给人想象空间。
D.因为用字精炼,因而展现的画面内涵也就极为丰富,如“环滁皆山也”的“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燃料电池汽车是指以氢气、甲醇等为燃科,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流,依靠电机驱动的汽车。燃料电池车根据燃料类型不同也有细分车型,其中氢燃料电池车越来越受到重视。氢燃科电池动力系统的主要部件包括燃料电池电堆、高压储氢罐、电机、动力控制装置等。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燃料电池电堆,车用燃料电池的电堆由多个单电池组成,其部件主要包括催化层、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和双极板,前三者构成了燃料电池的膜电极组件,它是燃料电池最关键最昂贵的部件。

氢燃料电池汽车因其具有良好的环境相容性、能量转换效率高、噪音小、续航里程长、加注燃料时间短、无需充电等特点,被视为很有前景的清洁能源汽车;且在能源资源获取上,氢气具有多种渠道,如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电解水方式获取,从工业废气中提纯获取,不会受到传统能源资源禀赋的限制。

基于燃料电池汽车的诸多优势,许多发达国家均非常重视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全球各大汽车产业巨头也纷纷积极布局氢燃料电池产业并初具规模。

在我国,《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燃科电池汽车发展规划,更是将氢燃料电池的发展提升到了战略高度。此外,上海、武汉等城市也发布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相关政策。深圳、北京等地相关政策也在制定当中。

(摘编自中商情报网《2018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材料二:

氢气的储藏方法很多。但没有一种是理想的,目前还是靠高压来解决,目前成熟的商用的技术在日本人手里,中国缺乏超高强碳纤维制造技术,所以储氢罐的核心材料要看日本三井、东丽的眼色。高压需要阀门,而氢气有氢脆(氢脆是溶于钢中的氢,聚合为氢分子,造成应力集中,超过钢的强度极限,在钢内部形成细小的裂纹),普通材料根本不能用。制造气阀的日本Fujikin拥有世界第一的高压氢气阀市场份额。燃料电池的核心是质子交换膜,日本日清纺控股公司掌握核心技术。燃料电池的膜电极技术在加拿大清洁能源企业巴拉德动力系统公司手里,它的子公司美国AvCarb公司还掌握核心的气体扩散层技术。燃料电池还有一个核心的东西是催化剂、核心是铂,价值不菲,而且经营稀有金属的日本田中贵金属工业供应的铂拥有全球6成的份额。

目前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都是造车容易,造氢燃料电池、造储存运输氢气的配套装置难,整个氢燃料产业链就是给日本企业、加拿大企业、美国企业,瑞典企业(做燃科电池和质子交换膜)送钱。

(摘编自搜狐网《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有发展前途吗?》)

材料三:

材料四: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副董事长、总裁王凤英就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和中国企业发展等问题提出了五项议案建议。

王凤英代表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新能源汽车重要发展方向,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王凤英代表呼吁,我国急需加强氢能源基础设施尤其是加氢站的建设发展,理顺整个氢燃科电池汽车产业生态链,以此推动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王凤英代表还建议,国家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相关制度,降低审批难度;加强顶层设计,整合优质资源。

(摘编自《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提出五项议案建议》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氢燃料电池汽车是燃料电池汽车中的一种,是以氢气为燃料,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反应产生电流,而不经过燃烧,靠电机驱动的汽车。
B.目前氢气的储藏还是靠高压,高压储氢罐是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主要部件之一,它对材料、技术要求很高,中国还没有成熟的商用技术。
C.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最核心的部分是燃料电池电堆,其中由催化层、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构成的膜电极组件是燃料电池最关键的部件。
D.目前我国没必要研究、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因为在整个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上,只有日本、加拿大、美国、瑞典的企业才能挣到钱。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加注燃料时间短、原料渠道多等优点,因此,全球各大汽车产业巨头纷纷布局氢燃料电池产业。
B.2018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销量还不足2000辆,同比增长20%,远低于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增长速度,显示了巨大的潜力和增长后劲。
C.目前成熟商用的氢气高压储气罐技术、高压氢气阀技术、燃料电池的质子交换膜技术、膜电极技术、催化剂生产技术都掌握在日本人手里。
D.《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将氢燃料电池的发展提升到了战略高度,氨燃料电池汽车一定会成为未来汽车的主流。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窗的猫
王伟锋
林老太这次住院,是因为对窗的两只猫。
两只小猫,通体雪白,相互依偎,趴卧在对面六楼的窗沿上。林老太揉揉眼睛,没错儿,是两只小猫,猫耳朵支棱着,像是在傾听楼下的什么动静。会是什么动静呢?以至于它们那么认真专注,又有耐心。几个小时过去,它们依然趴在窗沿上,一动不动。
这让林老太感到妤奇。她賣劲儿打开纱窗,两只手支撑住身子,试探着,努力往楼下张望。楼下除了散乱的进进出出的人和车,什么也没有。
林老太是在客厅里看电视的时候,偶然望見这两只小猫的。电视是儿子孝敬的,说是在看,其实跟听电视也不差多少。林老太守寡多年,将儿子拉扯大,自是吃了不少苦。长年累月地操劳,加上走投无路时深夜里的悲泣,林老太的眼睛,早就沤“瞎”了,看东西总像隔了层什么。
隔了层什么呢?林老太想想,幽自己一默说:“我与这个世界,只是隔着一层毛玻璃的距离。”幽默归幽默,去拌虚幻的毛玻璃,世界依然是坚硬的现实。
对林老太来说,现实的问题就是,儿子还没女朋友呢。儿子不是没谈过,有次还把女孩子带回家里来,林老太一激动,就包了一個大大的红包给地。但那女孩子与她似乎只有一个红包的缘分,之后彼此再未谋面。
中午,外面起风了。风很大,在楼宇间往来穿梭,发出低沉或尖利的呜声。林老太一惊,赶紧去阳台收拾衣物,又一个接一个把窗子关严实。
这么大的风,两只小猫怎么样了?林老太不时朝对窗张望。两只小猫仍然待在窗沿上,几乎半个身子探出来。万一风把猫刮下楼—一虽说猫有九命,林老太心里还是不由得打了个寒战。
她甚至听到了猫的叫声,凄然迷离,又无助,一声一声,如百爪挠心,挠得林老太站起来又坐下去。她终于忍不住了,决定给儿子打个电话。儿子中午一般不回家吃饭。儿子孝顺,早餐做好后顺便把中餐也准备了林老太只需热一热就行。
电话接通,儿子警觉地问她什么事。她不能让儿子担心,就装作很随意的样子,说起了对窗的两只猫。几番对话下来,儿子终于释然,说什么猫啊狗的,我一上午忙得够呛,资料还没整理完呢。
儿子再三追问,老妈,除了猫的事——还有没有什么人的事?
林老太默然无语,边在心里嗔怪儿子,边挂断了电话。她暗自埋怨,这是瞎操的什么心。但她偏是个藏不住事儿的人,越是想放下,心里越是放不下。林老太打开防盗门,得想办法提醒一下对窗。
就在下楼时,林老太不慎滑倒,顺着楼梯滚落下去……
好在伤得不重,右腿和左臂轻度骨折,需要住院治疗。儿子赶到医阬,林老太已经打上了厚厚的石膏,躺在病床上轻声呻吟。
护士打针的动作很娴熟,林老太却疼在心里。不过,发现年轻护士姣好的身材,虽然隔层口罩看不清容顔,但林老太还是为之一振,让儿子请假来陪护,说不定和哪个小护士就谈上了。林老太心头的阴云消散了许多。
林老太也没高兴糊涂,她坚持要儿子回去一趟,提醒对窗人家。
儿子拗不过,只好照办。先是打车回家,取了母亲住院所需的衣物,然后气喘吁吁爬上对面的六楼,敲响了厚重的防盗门。
很长时间,不见开门。对门儿倒是有人睡眼惺忪地出来,狐疑地打量他良久。搞清事情原委;那人慢慢回忆说,里面好像住着一位老人,有些日子了吧,没见老人出来过。
几经周折,老人的电话始终打不通,亲友又都在外地,虽万分焦急,但确实一时难以赶来。那就报警。警察找来了开锁公司的人。
打开门进去,众人这才发現,老人赤身裸体,倒在卫生间里。他的身子半弓,如一只趴卧的大猫。白瓷砖上,是一摊暗红的血迹。人已经昏迷,所幸尚有呼吸。众人七手八脚,齐心协力将老人抬上救护车。之后,儿子忧然记起两只猫的事,赶紧再次飞身冲上六楼阳台看。
哪里是两只猫,分明是一双雪白的鞋子。包着卫生纸的鞋帮高高竖起,可不就像猫的两只耳朵嘛!
已是夜半时分,林老太正闭着眼睛假寐,儿子轻手轻脚走过来,替她掖了下被角。林老太忽地睁开眼睛,盯着儿子。儿子将手机伸到林老太跟前,打开按键,给她看。屏幕上,是两只雪猫在沙发上嬉戏,亲密无间,一个赛一个漂亮。林老太满意地笑了。她眨了眨眼睛,顿觉困意袭来,遂暂时忘却身上的疼痛,打了个大哈欠,接着很快便响起了均匀的鼾声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年6期,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这世界隔着一层毛玻璃的距离”,这句话表现了林老太因守寡后生活艰难而痛苦悲伤地患了眼疾,也表现了林老太和这现实世界的隔阂。
B.“在楼字间往来穿梭,发出低沉或尖利的呜呜声”,这句话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一场大风,既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林老太晚年时的心病是儿子的婚事,她在医院里“心头阴云消散了许多”,就是因为她想到儿子来医院就会和护士谈恋爱,可见她爱子至深。
D.结尾处揭示了两只小猫是一双雪白的鞋子,这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文章前面有多处伏笔,比如小猫儿几个小时不动,就是一处。
【小题2】这篇小说有两条叙事主线,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3】“对窗的猫”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爱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近日终于得偿,其欢欣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结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阁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蒙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D.本文即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2.作者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6分)
3.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4.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