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歌是表达情感、寄托人生情怀最精妙、最灵动的文体。古典诗歌曾经辉煌于诗国的历史,但现在却失落了曾经至高无上的文体权力。探讨古典诗歌在创作与批评方面的处境与未来走势,为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这种古典艺术形式找到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路径,是每一个诗国后人应有的文化责任与历史担当。
现代律诗的创作与批评,存在着“以律绳诗”的单维批评定式。专求格律,忽略诗歌所要传达的情志内涵,并不十分在意诗歌的意境、韵致或是格调。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曾对当时类似的风气进行分析,认为“泥古诗之成声”和在平仄字句方面“摹仿而不敢失”的做派,会导致“无以发人之性情”的结果。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根据新的时代特性和实践期许及时进行创变。“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只有灵活、开放地审视格律要求,不斤斤于格律的形上法则,才能创作出更符合当下人们精神和情感品位的古典诗歌。明代中期的诗风也表现得较为迂执。对此,何景明曾希冀用清通简易的方式予以调适。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中,何景明把那种规行矩步的作诗方式称为“稍离旧本,便自杌陧,如小儿倚物能行,独趋颠仆”。他不否认作诗应遵循古人矩镬,但认为应“泯其拟议之迹,以成神圣之功”,关键是要写出真的自己。而我们今天的律诗创作,却是一种以格律为宗旨和评判法则的单维批评模式,甚至是唯一的评价矩镬,或者可以叫作一种公式化的思维定式和批评行为。这种批评思维和批评逻辑实际上比概念化批评更缺乏艺术精神。
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说:“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以意为主”便是诗歌创作的核心要领。吕本中在《夏均父集序》中指出,“学诗当识活法”,而“活法”,是“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诗人“以意为主”,创作时再以“活法”运之,便可造就鸢飞鱼跃般活泼生动的诗歌境界。
作诗当“以意为主”,当以“活法”运之,古人看得何其透彻!“意”可包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精神活动。“活法”则是诗人贯通自身与前人矩镬并“神而明之”的诗学真髓。只有写出真景、真情,才有真诗。也只有不拘束于形式格律,不计较于尺寸得失,才能“以意为主”,才能不失真率自然之妙。作诗要真,就不能以律绳己,更不能以律绳人。盘活古代诗歌艺术传统,将其发扬光大,不能“参死句”,守“死法”。唯有开放和包容,古典诗歌才有未来。
(选自郭鹏《当前古典诗歌的创作与批评》,2017.11. 6《光明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古典诗歌的创作和批评,以恢复其至高的文体权力,是诗国后人的文化责任。
B.不打破以格律为宗旨的形式主义法则,就无法创作出契合新时代精神的古典诗歌。
C.清通简易的方式,重在写出真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明中期较为迂执的诗风。
D.“活法”摒弃了前人格律规矩的束缚,是“以意为主”创作理念的实践运用原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交待写作目的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
B.文章引用了多则古典文论,在增强论证说服力的同时也揭示了论题的历史延续性。
C.文章从创作和批评两个维度切入,着重论证两者互相影响造成了现代律诗的闲境。
D.文章提出“作诗要真”,是对“以意为主”“活法”这两条作诗原则的概括和深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激活古典诗歌表达感情、寄托人生情怀方面的优势,就能使这种艺术形式重续辉煌。
B.通过李东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以律绳诗”可能给现代律诗发展带来不良后果。
C.格律在严格要求诗歌表现形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诗歌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现代律诗是古典诗歌在新时代的发展,格律上的进一步解放,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4 10:5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囧”之文化考
“囧”从2008年开始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囧”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
“囧”在网络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念成一个英文单词,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在日文中原本的意义是“失意体前屈”,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的是脚。日本人最初在网络上,例如在电子邮件、IRC聊天室以及即时通讯软件中广泛使用这个符号,来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
中国台湾地区的网民受到Orz的启发,用“囧”替换掉了“O”,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写作“囧rz”。
“囧”字本意是光明,它从字典里复活,被赋予的新意是: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要理解这一点很容易,如果把“囧”字看成是一张人脸,那么“八”就是两道因悲伤和沮丧而下垂的眉毛,“口”则是张口结舌的那个口。当一个人说“我很囧”时,可以想象他的那副表情完全和“囧”一样。而“囧”字的发音和“窘”完全一致,简直再完美不过。
网络代表了新技术和新文化,在这个平台上每天都在催生新事物,也伴随着旧事物的消亡。新潮的网友们把古老的汉字翻出来,赋予新鲜的含义,让人看到古老和现代的巧妙对比。然而,这件事最妙的地方还不止于此。“囧”字的构成在中文造字法里属于象形,它很像是古代的窗户,“八”和“口”构成了雕花的窗棂。有窗就有亮,引申而来就变成了光明的意思。而现代网民在使用“囧”字的时候,居然也是用了和古人一样的方法,也是采取“象形”,不过把窗子变成了人脸。为什么很多人不分代际,都能迅速接受这个字的网络新含义?因为他们接受的不是某种从天而降的新发明新创造,而是欣喜地看到古老的造字法有了新的应用;同时,又因为传统文化自身的力量,迅速接受了这种新鲜的诠释。由此可见汉字的字形只是外壳,它的内核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当汉字出现之后,中国人习惯了文字和形象之间的直接关联。所以,尽管时光流逝,“囧”字已经几乎被人们完全遗忘,但是一旦有机会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又可以恢复鲜活的生命力。想到后人和祖先在用相同的方式造字,一定有什么东西是所有中国人共通的,它不随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而消亡,所有中国人可以凭借它而彼此相认,永不相忘。
汉语之所以始终有鲜活的生命力,是因为人民始终在参与这个游戏,并且在这个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许一段时间之后,《新华字典》里会增加一条新的解释。而我们的后人在一千年后翻出这个字,他们能感受到我们现在的感受。想到那么久以后汉语还依然存在,让人觉得很宽慰;想到自己早已不在,让人觉得非常之囧。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囧”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囧”字是目前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之一
B.“囧”字最初来自日本,在使用的过程中,发展成为一种网络象形文字
C.“囧”字被网民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从这个字可以想象出人的表情
D.“囧”在中文造字法里属于象形,其形状像古代的窗户,有窗就有亮,引申为光明之义
【小题2】下列不属于“囧”被网民迅速接受并使用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代表新技术、新文化的网络催生了新事物
B.古老的象形造字法使“囧”具有了新的含义
C.传统文化自身的力量接受了新义的诠释
D.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心理可以彼此产生文化认同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台湾地区网民把日文“Orz”替换为“囧rz”,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
B.现代网民表达“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时使用的“囧”字,也是采取“象形”,不过把窗子变成了人脸。
C.因为网民参与了“囧”字的造字游戏,并且在这个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使得汉语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D.“囧”在网络中的应用,或许会使《新华字典》增加一条新的解释,后人使用新的含义的时候,也会感受到我们现在的感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三秒钟的小公益
王宇凡 欧阳洁 王发财
⑴ 2011年10月2日,家住甘肃兰州市红古区薛家村的李芬连老人十分高兴。
⑵镜头前的李芬连穿上了自己最体面的衣服,神情庄重,端坐在家门前,好像在举行仪式。
⑶这是她平生第一次照相。
⑷每给一位老人拍完照片,袁柯都会告知很快就会寄来照片。他是西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22岁,于2011年8月发起了一个叫“快门三秒钟”的公益项目,呼吁爱心人士关注农村,用相机帮助农村老人和孩子,解决农村老人缺少遗照、孩子缺少童年照片的难题,不让他们因没有照片而留下遗憾。袁柯刚和他的团队走出大门,李芬连老人就拿着自己舍不得吃的水果追上来,送给他们。
⑸在路上,袁柯碰见了拉着架子车的薛成基老人。他留着长长的花白胡须,听说这些大学生要给自己拍照,立刻同意了。
⑹薛成基老人希望和妻子苏美英照一张合影。53年前,他们有过一张黑白结婚照。如今,梳洗打扮了一番,他依旧站在她的右边,拘谨而又兴奋地盯着镜头,仿佛回到了青春时代。这一瞬间就此定格。
⑺“好浪漫啊。”有一名队员由衷感慨。
⑻有位老人拿到照片后,次日一早,就提着自家种的桃子,来到袁柯借宿的农民家。
⑼老人感动地说:“我活了70多岁,儿子都没给我照过一张照片,你们真是好人啊……我也有老人照(遗照)了。”袁柯不由心情沉重。辛苦抚养子女,寂寞地守着空家,老人们因此就能满足。
⑽袁柯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外婆。两年前,刚刚考上大学的袁柯去看望84岁的外婆。他提议用新手机给老人照相,下身瘫痪的老人硬撑着爬了起来。
⑾临走时,老人问袁柯能不能把照片洗出来?当时的袁柯不知道手机资料可以传输到电脑,就摇摇头。外婆叹了口气。不久,老人离世。去年春节回家,他把照片洗出来,放到了外婆的坟前。
⑿这个遗憾,也是袁柯创办这个公益项目的初衷。
⒀在大都市,人们很难理解一张照片对于一个农村老人有怎样的意义,自小生活在农村的袁柯对此深有感触。
⒁他们也给乡村的孩子送去温暖。
⒂苏家沟小学的孩子们就因为要拍照,整个教室都沸腾了。孩子们有的拍桌子,有的站在凳子上,高兴得直跳。等确定在小花园前拍照时,孩子们全都围过来了,抢着要站在镜头前面,两个孩子还打起来了……看到这一幕,袁柯心里酸酸的。
⒃苏家沟很贫困,“快门三秒钟”项目组给他们带来了新鲜的喜悦。短短六天时间,他们帮300多名孩子拍了照片,有单照,有小伙伴们的合照,也有全家福。
⒄苏家沟村有个家族,前几年闹了矛盾,两个家庭关系很紧张。项目组积极地调解,并且提议拍张“全家福”,终于让两家人凑在一起拍了照片。过后两家人开始沟通、接触,现在已经和解。双桐村也有两位村民因为田地边界闹了矛盾,在队员和村民的劝说下,两人照了张合影,也就握手言和了。
⒅他们认为,既然都拍了合照,都固定到相纸上了,还闹什么别扭啊?
⒆有人质疑袁柯搞公益是为了出名:“在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拿一张照片有什么用?”袁柯说“除了物质需求,人还有精神需求。谁不想有一张童年照?谁不想在去世后留下一张照片?”
⒇“快门三秒钟”团队从2011年8月至今共进行五次活动,已经拍摄近2000张照片。
(21)22岁的袁柯并非专业摄影师,用的也是1000元左右的尼康相机,还经常把做家教的钱拿来做公益。
(22)“一张照片,虽然看起来很微小,却对我们的目标群体很重要。从小处着眼,解决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星星之火也可燎原,那样我就实现了‘大精彩’”。
(选自《中国青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至3段,以一个特写镜头描写了一位老人平生第一次照相的场景,画面生动温暖。
B.第9段中,将袁柯和老人的儿子来进行对比,以袁柯的富有爱心衬托出老人儿子的不孝。
C.第10至12段,补充交代了袁柯创办这个项目的初衷,进一步明确了这个项目的现实意义。
D.这篇新闻多处使用数字,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说明事实,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特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小公益”和结尾的“大精彩”遥相呼应,最后―段的“从小处着眼”,正是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法则。
B.第15段中,两个孩子因为照相而打了起来,这显然违背了袁柯倡导这项公益活动的初衷,他因此而心里酸酸的。
C.第22段强调袁柯身份的不专业和相机的普通,是在呼吁更多的专业人士来做这项公益活动。
D.这篇报道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关注,对公益事业的独特理解。
【小题3】请简要概括这项公益活动带来了哪些直接的社会效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门在外
夏鲁平
坐在从延边开往长春的动车上,我有些寂寞难耐。两个小时之前,远在北师大读研的女儿打来电话,说房屋中介发来微信要收取房租。我当时无暇顾及,只好让妻子去处理。现在闲下来,很想知道此事办得怎样,这时,他跟我搭话了。
这是位农民兄弟,他的身旁立着一个大大的编织袋。
“我向你打听个事,从长春到公主岭怎么倒车? ”他好像观察我好半天,充满信任地将手里擎着的两张车票伸了过来。我接过车票——一张是延吉到长春,另一张是长春到公主岭。
这位农民兄弟文:“我是不是不用出站台,就可以直接上下一趟车?”
真就把握问住了。我把票递还给他说:“我也说不清楚,下车后,等乘务员过来打听一下。”
我说:“你下了这趟车,离那趟车开车时间还有而是分钟,时间够用,先不用着急。”
我拿起电话打给妻子,想知道我女儿的房租付了没有,那个接受房款的卡号早已发到她的手机上,我本不该操心。电话响了十次她因为没有接听。
这位农民兄弟毫无避讳地说:“我这次去延边帮一个亲戚干粗木工活儿。那亲戚说,只要我来,干一天活儿,给我—百五十块,不干活儿,一天也给一百块。这样我就去了,结果呢,我有两天没舌儿,那亲戚也没钱。也许那一百块被当作饭钱和住宿费扣掉了,我想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小舅子不让我问,他在那亲戚家已经干半年了,他怕我说不好听的,让我回来。回来就回来吧,我也不想干了。我小舅子看当天帮我买了车票。”
我问:“你以前出来打过工吗?”
他迟疑了一下,想了想,皱起眉头说:“三十岁那年出来过一次,在建筑工地上干力工,半年,-分钱也没挣到,腰还被砸伤了,以后再就没出来,心寒了!想不到这次出来又被骗了。”
动车停下了,车门打开,他抓起编织袋就往肩上扛,也许是体力不支,编织袋在他的手里晃悠了一下,我伸手帮了一把,编织袋扛在了他肩上。他在前,我在后,一点点走出车厢。
这时,一位身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向这边走来,我赶紧冲上去问:“往公主岭倒车在几站台?”
那位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停下脚步,看着我,又看看他,不紧不慢拧动着手里对讲机的键钮,然后用嘴吹了一下,再次拧动,面无表情。我的这位农民兄弟赶紧递上他手里的两张车票。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翻着两张车票,攥在手里,又开始拧动对讲机键钮。
我极力控制着情绪问:“你能告诉我们,他在哪个站台倒车?”
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对我的问话没有回应,就像我这个人压根不存在。
我应该走了。
我顺着通道台阶一步步往下走。那位农民兄弟气喘吁吁地跑过来了。我停下脚步问:“搞明白了?在哪个站台?”
“第五!”
我看看表,离那趟车开车时间还有十三分钟,那位农民兄弟不顾一切往前跑。我像受传染,也跟着小跑起来。面对着长长的通道,他左看一眼,右看一眼,又不知往哪走,然后回头看向我。这时我正好跑下最后一级台阶,帮他查看通道口的数字:“三、四、五……”我话音未落,身后响起了一声呐喊:“你想干什么!”
是喊我吗?我转回头,看见那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站在我们刚走下来的那个通道口,怒目圆睁,竟然也开始顺着台阶跑下来。我想干什么?
这位农民兄弟在空旷的地下通道奔跑起来,我看着远处最后一拨即将消失的人群,也赶紧追了过去。追着追着,我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那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居然还站在通道里,身子一动不动。
我沮丧地走出车站,乘上公交车回家,一路上我对自己说,没关系,我被人误解了,事情过去就好。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妻子说:“我刚把房租转入对方银行卡里,要是再晚一点儿,今天这款就转不成了”。
我问:“为什么把时间搞得这么紧张?”
妻子无奈地说:“这不能全怪我,我在银行往对方卡里转款的时候,窗口人员让我反复确认信息,拖延了一段儿时间,他们怀疑我被骗子盯上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编织袋”在小说中前后出现了多次,他突出了那位农民兄弟的身份,也是那位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疑心“我”的原因。
B.小说中那位农民兄弟虽然出门做工受过两次骗,但他对“我”却一点也不疑心,甚至一直非常信任“我”,接受“我”的帮助。
C.小说对那位农民兄弟的小舅子描写不多,但也深刻的表现了他的个性,是一位怕影响自己的利益,而不敢坚持公道的人。
D.文章画波浪线部分对“我”走出车站,乘上公交车回家的描写,主要运用了神态和心理描写,“沮丧地”写出了“我”无精打采的状态。
【小题2】小说中身穿铁路制服的男子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设置两条线索在表现主题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玉米在人间

李思维

茂盛的玉米地,散落在村庄的周围,一片连着一片,把村庄包围在万绿丛中,带着乡亲们的体温,聚着他们的心血,成为乡村最朴实,最优美的风景,在我的眼睛里,这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波涛起伏,涌动蓬勃的生命。

身居城市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闭上眼睛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家乡的那些景物,尤其是那些庄稼,那碧波如浪的玉米林,我仿佛听到风儿吹过来的沙沙声响,嗅到阵阵夹杂着甜味的清香,每当这个时候,我好像又找回了那些丢失了的东西,找到了我的乡村记忆和童年的快乐时光。

闲暇时翻阅史料,得知玉米的渊源来自墨西哥的古印第安人,墨西哥因此被誉为“玉米的故乡”。历史风云,世事沧桑,我想,当年墨西哥那些土著居民,做梦也想不到他们培育的这种黄金般的玉米竟漂洋过海,养活了无数中国人。在漫长的岁月里,玉米用一代一代的生命轮回精心地呵护着村庄民众,与村庄一起经历风雨洗礼,一起接受阳光的爱抚。

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每逢春风吹醒冻裂的泥土,父亲总在这个时候左手持鞭右手执犁,跟在那头老牛后面,用一把锋利的犁铧划开春天的序幕,农事是一波接一波的,耕好了地,接着就要把玉米种子播进地里,乡间的路上,随处可见推着种子化肥,肩扛锄头的人们,偶尔还能看见施拉机“突突”地驶过,整个田野像一锅煮沸了的开水欢腾起来。

一场春雨过后,玉米就开始疯长,放眼望去,一片葱茏,一片苍翠,漫山遍野的绿像大海一样铺天盖地卷来,淹没了村庄。闭上眼睛,整个田野里都是玉米拔节的声音,这时节的天空是明朗干净的,土地是妩媚舒展的,玉米生长着,长到一筷子高的时候,又要追一次肥,追过肥的玉米像发育期的少年,在土地的滋养和阳光的照耀下,使劲地蹿个儿,似乎不几天,田野成了青纱,一片浩瀚壮观的风景。

玉米快要成熟的季节,大自然的芬芳犹如久违的甘露沁人心脾,我们孩子们难以控制焦急等待的心情,迫不及待地往玉米地里钻,童年里玉米杆的美味是无与伦比的,它的汁水甜得黏牙,是我们最喜欢的免费零食,孩子们像挨了饿的小兽,迫不及待啃生棒子,甜甜的有种牛奶的香味,还有煮玉米,水是村中甘甜清澈的井水,把嫩乎乎的小玉米丢进煮饭的开水锅里一起煮,煮熟的嫩玉米水灵灵的,热气氤氲,握住玉米的两头,用牙齿轻轻地啃食,满嘴都是清香。

秋天,到了收获的季节,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地里的玉米成熟了,经过阳光照耀的玉米,籽粒饱满,色泽光亮,一个个大棒子看上去就像兵马俑的方阵,威武而庄严,轻轻抽动鼻翼,满口满鼻都是甜蜜的气息,那年月收获玉米没有机械化,一家一户的几亩地,全是人工收获。人们拉上车子,提着袋子,挎着篮子,来到地头,掰玉米的人一手握紧秆子与玉米蒂。一手握紧玉米棒一折,一个玉米棒子就掰下来了。

玉米秆砍下来后,捆成直径一尺的草捆子,再一簇簇地把十来个这样的草捆子聚拢,让它们彼此依靠着,站立起来,玉米秸秆要在收获后的玉米地晾里一段时间,等到水分全干了,再运回家仔细地垛起来,到了冬天,或铡成草料喂牲口,或用来搭建菜窖的顶棚,或烧火做饭,或沤制农家肥……到了春天还可以扎成菜园子的篱笆,人们一点儿也舍不得丢掉。

吃过晚饭,碗一推,剥玉米又要开始了,干这种活,不用点灯,白白的玉米皮已经映得院里发亮,或搬个小凳子,或席地而坐,大家围着玉米堆,去除玉米的外套,只留下几片薄薄的内叶,成对成对地栓在一起,待绑好了,一下子搭在事先栽好的木桩上,挂在一个个树杈上,炫耀着一个家庭,一个村庄的丰收……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那些丢失了的东西”,指作者身居城市后闭上眼睛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的家乡的一草一木,指作者的乡村记忆和童年的快乐时光。
B.作者翻阅史料,交代玉米的渊源,是为了说明玉米的历史悠久;作者对墨西哥古印第安人的猜想,则是为了歌颂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业绩。
C.写孩子们像挨了饿的小兽,迫不及待啃生棒子,表现了那时农村生活的艰苦。
D.本文辞藻华丽,多用比喻,对场景的描摹准确生动,带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小题2】作者描写玉米的成长历程,却从对父亲的回忆开始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文章为什么要详细的描写从播种到秋收的全过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传播中医药知识必须遵循科学精神
给母亲针灸,就能给孩子治病?最近,一篇题为《试论“量子纠缠”与针灸》的论文在网上备受争议。9月16日,该论文作者所在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发表声明,表示该论文并非最终临床研究报告,对临床医疗尚不具备指导性。这篇论文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争议,不仅在于作者治学态度不够严谨,研究方法和过程经不起推敲,更在于它暴露了中医学的某种普遍问题。正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在声明中提到的,“反对任何不负责任、不严谨和夸大中医药疗效的言论和观点”,发表违背科学精神、夸大中医药疗效言论者并不少见。
近代以来,不少中医界人士一直努力让中医纳入现代科学体系。然而,一些中医研究者过度沉浸于为中医科学性正名的焦虑,动辄移花接木、穿凿附会,用不相干的科学理论来解释中医,实则违背了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的规律。这样的研究思维和方法,不仅无助于中医在科学上受到更高程度的认可,还会使公众对中医产生误解。
当前,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但一些机构和个人利用普通人对前沿科学领域的陌生,随意套用科学概念,打着“中医疗法”的幌子,以谋取利益。中科院院士、我国量子科技领军人物潘建伟教授就曾公开“吐槽”:民间有一些厂家利用量子的概念来推荐保健品,连自己的亲属都曾上当受骗。面对个别违背科学精神的“中医疗法”,公众尤其是广大患者应保持清醒,不要被伪科学的言论所迷惑。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现代科学的眼光看,一些中医理论至今无法用科学理论加以解释,但这无损中医继续为医疗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现代中医学应当有这份自信,中医不是玄学,也不能和“民科”同流合污。就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在声明中所说的,用严谨和科学的精神传播中医药知识,才是现代中医学人应有的社会担当。
(摘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概述使公众对“中医”产生误解的原因。
【小题2】根据材料,说说在传播中医药知识时如何遵循科学精神。
【小题3】让中医纳入现代科学体系,你是否赞同?请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