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歌不止于纯粹的艺术,还兼具社会责任,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一文中指出诗歌“在另一种意义上它是无限的”。

诗歌不会直接干预和改变人的现实命运,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尤其在当下,网络、多媒体信息已经紧密而深入地进入社会诸多领域,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诗歌文体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协调公众的注意力,用轻灵的文字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甚至可以改变读者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意识观念等。

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是广义层面的。首先,诗人应该秉持社会责任感。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是时代的先驱者,是担负社会责任的“道义”者。其次,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深而又广,它决不局限于哪一个具体的方面。诗歌可以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可以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还可以起到交流、传承或延续文化的功能。诗歌是社会的缩影,回归社会,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是诗歌的社会使命。

对诗歌而言,社会担当出于自觉——文学意义上与现实意义上的责任,既可以从时代和文化的视野出发,也可以持个人的身份去坚守;它不是强加给诗歌的包袱,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

诗歌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予我们的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无法提供的,它直指人的心灵。诗歌隐藏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是心灵的表现,是窃取灵魂秘密的钥匙,是生命精微的呈现,是灵魂坦诚的剖白。历代好诗都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功能,所以我们常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这个民族的未来必然缺少希望,一个抱持诗性情怀的人,他的精神不会委顿。

诗人仅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从艺术本源来看,诗歌首先是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受时空的阻隔,浓缩了“我”与“你”、“他者”、世界的关系;诗歌是未来时间里最美的存在方式,是逍遥的自在,是灵性之光。那些震烁古今的诗作均浸润着心灵的雨露,蕴藏着丰富的心灵材料。

写作、阅读、朗诵诗歌的过程是心灵受外物感动得以滋养的过程,缺失心灵的书写,不是好的诗作。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题思想等方面,好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豪斯曼曾在题为《诗的名称与实质》的讲演中说:一首好诗能够从它沿着人们的脊椎造成的战栗去判定。好诗,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饱含情感、见得到人性的光和影的诗歌必然会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从诸多世界经典诗篇中,我们会瞬息间读出心灵的悸动,感知到精神的压抑或敞亮、温暖或孤寂,好诗可以给予我们无穷的心力源泉。

  (摘编自孙晓娅《诗歌的三个维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社会,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因此诗歌虽然不会改变人的命运,但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
B.诗歌可以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这是由诗歌本身的文体特征性决定的。
C.诗歌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人们以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提供的。
D.诗歌对社会的担当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以及用来交流、传承或者延续文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根据孔子有关《诗》的论述和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中的观点,可以看出诗歌除了具有艺术性之外,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B.诗歌对社会的担当不是谁强加给它的,完全是源于文学意义与现实意义的责任,因此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
C.诗人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担负起社会责任,回归社会,用诗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
D.诗歌从艺术本源来看首先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需要时空概念,却浓缩了“我”与“你”、“他者”、世界之间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直指人的心灵,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作用,因此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必然没有希望,一个民族的未来要考诗歌照亮。
B.诗人既要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如果不用心灵去创作,谁也写不出好的诗歌作品。
C.优秀的诗歌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体思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
D.豪斯曼《诗的名称与实质》演讲词告诉我们,判断一首诗歌的好坏,关键要看这首诗歌是否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3 02:46: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灵龟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小题1】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小题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但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内涵相差很大。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
杨平
①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
②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③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化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现象?
④“千城一面”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一种现象。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这些现象与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伴而生,成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副产品。
⑤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改革,更要关注城市文化在城市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因为说到底,人们聚集于城市是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城市文化,则是一个城市能否赋予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
⑥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迅速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并未随之确立。中国人正在寻找工业化时代适合自身生存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与此同时,新工业文明正悄然袭来,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为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大的挑战。应对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将为我们未来的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⑦如何涵养城市文化?在传统中国,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因此,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政府的规划与行政能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也十分重要。但仅有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城市文化就缺乏生命力。
⑧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最终形成,必然有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及互动的过程,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无法形成城市精神,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也无法建构健康的城市文化。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社会力量在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塑造公民精神的过程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其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协调,是城市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一个新命题。
⑨所谓城市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可以体现为美轮美奂的城市建筑,也可以体现为传统遗存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生长,但归根结底,它体现的应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如此,城市才可宜居,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才可和谐,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才可扎根,经济发展才可能借此获得自己的文化面孔。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大推动了中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引起了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关注和讨论。
B.涵养城市文化,以往是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现在是市场力量为主力军;但将来,社会力量将后来居上,成为主体。
C.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正面临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考验,但只要认真应对,就可能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良好影响和积极作用。
D.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呈多样化,既可以是能看见的美丽建筑,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既可以是传统遗存的物品,也可以是未来创造出的文化产业。
【小题2】(小题2)对“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具体所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城市缺乏有品质的生活。
B.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形成各种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
C.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
D.城市建筑都必须美轮美奂才有文化,才有价值,才可宜居,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才可扎根。
【小题3】(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提出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这一问题。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过去和当今的城镇化建设缺乏历史和文化建设,城市缺乏有品质的生活。
B.城市如果要避免“去历史、去文化”就无法改造,城市就难以发展,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是一对难以解决的矛盾。
C.城市有了文化,才能赋予居民幸福生活。
D.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体现了城市的价值和精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阳刚”与“阴柔”的辩证
①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广泛使用的模糊的概念,“阴阳”即是一例;我们将古人论阴阳的许多话整理编排在一起加以分析,才算勉强把它们讲清楚了。由“阴阳”派生出来的“阳刚”与“阴柔”就更是这样。
②“阳刚”与“阴柔”首先被用来界定人的气质。具有“阳刚”气质的人坚强,勇敢,性格外向,热情奔放,富有进取心和创造性,逻辑思维发达,有正义感和责任心。这是正面表现,其负面表现是粗暴,残忍,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富有掠夺性和破坏性。具有“阴柔”气质的人温柔体贴,谦恭随和,性格内向,注重感情,形象思维发达,善于模仿,富有爱心和同情心。这是正面表现,其负面表现则是胆小怕事,软弱无能,悲天悯人,优柔寡断,因循守旧,自我封闭。可见“阳刚”中又有阴,“阴柔”中又有阳。
③一般来说,“阳刚”指男人的气质,“阴柔”指女人的气质。可是,在现实中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对立统一的。自从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问世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句话就在中国流行开了。我认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在社会上男人永远离不开他的另一半——女人,女人也永远离不开他的另一半——男人;另一层是说在男人身上有一半是女人的生理特征和气质,在女人身上也有一半是男人的生理特征和气质,只不过在各个具体的人身上有多寡和隐显的千差万别罢了。
④西楚霸王项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阳刚气质的人,然而到被汉军围于垓下,与虞姬诀别之时,亦“自为诗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露出儿女情长的阴柔气质。千年之后,宋代婉约派大家女词人李清照感叹国破家亡,怀念西楚霸王,写出了金刚怒目式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阳刚之气令须眉折服。
⑤在个人身上,“阳刚”与“阴柔”主要是内在的精神气质而不是外在的形体表现,例如,真正具有“阳刚”气质的男子,不见得是横眉怒目、膀大腰圆、满脸胡茬的壮汉。大文学家鲁迅,瘦小枯干,中年后体弱多病,然而他无疑是二十世纪中国人中最有阳刚气质的一位。***对他曾做过如是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然而正是他在一首小诗里,以兽中之王老虎为喻,说明男子中真正的英雄应当有属于“阴柔”气质的爱心:“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至于“阴柔”气质,亦未必尽在女人身上。世间也有不少“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的男人。
⑥说到文化的“阳刚”气质或“阴柔”气质,就更复杂了。本来在中医学里“阴阳”就是集合的、模糊的、不可测度的状态变量。中医治病是综合望、闻、问、切四个信息渠道的信息来判断“阴阳”的模糊值以确定人体状态,然后通过调整“阴阳”达到平衡来使人体回到健康状态。我们现在采用的两个派生概念“阳刚”和“阴柔”,也是集合的、模糊的、不可测度的文化气质变量。我们也可以用它们来给某种文化或某种文化现象号脉,判断它的“阳刚”和“阴柔”的模糊值,然后提出指导文化进化的建议以达到二者的平衡,从而创造出更健康的文化。
⑦如果非要我作一说明,可以说具有“阳刚”气质的文化推崇男性气质,崇尚武力,积极入世,征服自然,建功立业,不断创新,主张人性恶和以恶制恶,刚健质朴,内外开放。“阳刚”的文化走向错误的极端就会对自然环境进行掠夺和破坏,招致自身灭亡。相反,具有“阴柔”气质的文化推崇女性气质,崇尚文治,消极出世,顺应自然,循规蹈矩,但求无过,主张人性善和劝善抑恶,柔韧华丽,内外封闭。“阴柔”的文化走向错误的极端就会造成社会进化的停滞,无力抗拒外来侵略和自然灾害。
⑧因此,我们不可片面地赞美和强调具有“阳刚”气质的文化,也不可片面地赞美和强调具有“阴柔”气质的文化,而应当使“阳刚”和“阴柔”达到平衡,那才是理想的境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刚”与“阴柔”是由“阴阳”这一概念派生出来的,其作用首先是被用来界定人的气质,表现在个人身上则是指内在的精神气质。
B.“阳刚”与“阴柔”一般来说分别指男人和女人的气质,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男人就阳刚,女人就阴柔,它们会同时存在于一个男人或女人身上。
C.坚强,勇敢,性格外向,热情奔放,富有进取心和创造性,逻辑思维发达,有正义感和责任心,一般来说都是具有“阳刚”气质的男性所具有的特点。
D.文化的“阳刚”和“阴柔”是两个集合的、模糊的、不可测度的文化气质变量,人们可通过判断二者在某种文化中的模糊值,对文化进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羽一般都被人认为是一个极具阳刚气质的人,但陷入绝境与虞姬诀别时也不免流露出阴柔的气质,这说明“阳刚”与“阴柔”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B.文化的“阳刚”气质和“阴柔”气质较复杂,很难说清楚,作者的观点是:具有“阳刚”气质的文化推崇男性气质,具有“阴柔”气质的文化推崇女性气质。
C.文化的“阳刚”和“阴柔”都不可片面地强调和赞美,因为“阳刚”和“阴柔”中都有负面的表现,一旦它们走向极端,后果将不堪设想。
D.作者在文中引用鲁迅先生的四句诗文,主要是用来证明“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极具阳刚气质。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及思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眉怒目、膀大腰圆、满脸胡茬的壮汉也有可能是一个温柔体贴的人,而身材瘦小、手无缚鸡之力的病弱之人也可能是坚强勇敢的人。
B.作者认为,具有“阳刚”气质的人,有时也会胆小怕事、优柔寡断、自我封闭;同样,具有“阴柔”气质的人偶尔也会表现出粗暴、残忍、有破坏性等特点。
C.②段与③④⑤段形成总分关系,⑥⑦段与②③④⑤段形成递进关系,从人的“阳刚”与“阴柔”气质说到文化的“阳刚”与“阴柔”气质,层层深入地论证了不可片面地赞美和强调具有“阳刚”或“阴柔”气质的文化,而应当使二者达到平衡的观点。
D.中医学里的“阴阳”是一个集合的、模糊的、不可测度的状态变量,医生一般通过调整人体内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幽默的境界

余光中

①据说秦始皇有一次想把他的苑囿扩大,大得东到函谷关,西到今天的凤翔和宝鸡。宫中的弄臣优旃说:“妙极了!多放些动物在里面吧。要是敌人从东边打过来,只要教麋鹿用角去抵抗,就够了。”秦始皇听了,就把这计划搁了下来。

②这么看来,幽默实在是荒谬的解药。委婉的幽默,往往顺着荒谬的逻辑夸张下去,使人领悟荒谬的后果。凡事过分不合情理,或是过分违背自然,都构成荒谬。荒谬的解药有二:第一是坦白指摘,第二是委婉讽喻,幽默属于后者。用幽默感来评人的等级,有三等。第一等有幽默的天赋,能在荒谬里覷见幽默。第二等虽不能创造幽默,却多少能领略别人的幽默。第三等连领略也无能力。秦始皇还勉强可以归入第二等,至少他领略了优旃的幽默感。

③幽默并不等于尖刻,因为幽默针对的不是荒谬的人,而是荒谬本身。高度的幽默往往源自高度的严肃,不能和杀气、怨气混为一谈。不少人误认尖酸刻薄为幽默,事实上,刀光血影中只有恨,并无幽默。幽默是一个心热手冷的开刀医生,他要杀的是病,不是病人。

④把英文humour译成幽默,是神来之笔。幽默而太露骨太嚣张,就失去了“幽”和“默”。高度的幽默是一种讲究含蓄的艺术,暗示性愈强,艺术性也就愈高。不过暗示性强了,对于听者或读者的悟性,要求也自然增高。幽默也是一种天才,说幽默的人灵光一闪,绣口一开,听幽默的人反应也要敏捷,才能接个正着。这种场合,听者的悟性接近禅的“顿悟”;高度的幽默里面,应该隐隐含有禅机一类的东西。如果说者语妙天下,听者一脸茫然,竟要说者加以解释或者再说一遍,岂不是天下最扫兴的事情?所以说,“解释是幽默的致命伤”。

⑤幽默,可以说是一个敏锐的心灵,在精神饱满生趣洋溢时的自然流露。这种境界好像行云流水,不能做假,也不能苦心经营,事先筹备。诙谐天成的心灵,自然左右逢源,取用不尽。幽默最忌的便是公式化,譬如说到丈夫便怕太太,说到教授便缺乏常识,提起官吏,就一定要刮地皮。公式化的幽默很容易流入低级趣味,就像公式化的小说中那些人物一样,全是欠缺想象力和观察力的产品。

⑥一个真正幽默的心灵,必定是富足、宽厚、开放,而且圆通的。反过来说,一个真正幽默的心灵,绝对不会固执成见,一味钻牛角尖,或是强词夺理、厉色疾言。“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和幽默是绝缘的。真正幽默的心灵,绝不抱定一个角度去看人或看自己,他不但会幽默人,也会幽默自己;不但嘲笑人,也会释然自嘲,泰然自贬,葚至会在人我不分、物我交融的忘我境界中,欣然独笑。真具幽默感的高士,往往能损己娱人、反躬自笑。创造幽默的人,竟能自备荒谬,岂不可爱?

⑦其他的东西往往有竞争性,至少幽默是“水流心不竞”的。幽默而要竞争,岂不令人啼笑皆非?幽默不能力学,只可自通,所以“幽默专家”或“幽默博士”是荒谬的。文坛常有论争,唯“谐坛”不可论争,如果有“幽默协会”的会员为了竞选“幽默理事”而打起架来,那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荒唐,不,最大的幽默。

(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第③段中说“不少人误认尖酸刻薄为幽默”,请说说“幽默”与“尖酸刻薄”有哪些区别。
【小题2】请简要阐释文中两个画线句的含意。
(1)幽默实在是荒谬的解药。
(2)解释是幽默的致命伤。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在生活中如何做一个幽默的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在义与利之外

周国平

“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在义利之外,还有别样的人生态度。在君子小人之外,还有别样的人格。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说:“至人喻以情。”

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无论义师讨伐叛臣,还是利欲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的。

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实“自我”。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它不同于奉献,奉献只是完成外在的责任,创造却是实现真实的“自我”。至于创造和占有,其差别更是一目了然。譬如写作,占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带来的名利地位,创造注重的只是创作本身的快乐。有真性情的人,与人相处唯求情感的沟通,与物相触独钟情趣的品味。更为可贵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他待人接物有一种闲适之情。我不是指中国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也不是指小农式的知足保守,而是指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怀。仍以写作为例,我想不通,一个人何必要著作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诗足矣。倘无此奢求,则只要活得自在即可,写作也不过是这活得自在的一种方式罢了。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当然,人生总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轻利的人所体味到的辛酸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梦想不到。但是,摆脱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许多琐屑的烦恼和渺小的痛苦,活得有气度些。我无意以审美之情为救世良策,而只是表达了一个信念:在义与利之外,还有一种更值得一过的人生。这个信念将支撑我度过未来吉凶难卜的岁月。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真性情的人,能彰显自我,回归本心,率性而行,可以不被世俗的评价标准所牵绊。
B.对重情轻利的人而言,人生的真价值既不在于义务,也不在于权利,而在于获得闲适之情。
C.重情轻利的人便可以免除许多的琐屑和渺小的痛苦,便不会体味到人生的辛酸悲哀。
D.作者否定义利评价标准,提出“至人喻以情”的观点,并把这种审美之情作为救世良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在否定把“义”和“利”作为两种人生追求的基础上,倡导一种以“情”作为审美追求的人生态度,先破后立。
B.作者从对“义”与“利”的对比分析中得出,二者其实是相通的,都脱不开计较,使人与人关系紧张,表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
C.文章以“著作等身”和“不朽的小诗”两类追求为例,论证了写作是一种活得自在的方式的观点。
D.作者引用萧伯纳的话,指出其所说的人生两大悲剧是立足于占有而言的,如果立足于创造,则可以成为人生的两大快乐。
【小题3】结合文章,谈谈如何获得作者所说的“情”所代表的审美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