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音乐产业的低迷,最能体会到切肤之痛的是唱片公司。经营的不景气,已经让很多投资者转行。比如,知名音乐企业广东星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转而投资房地产和餐饮业,当年以制作、营销音像制品而闻名的广东“俏佳人”传媒将主业转为传媒经营,曾以包装歌手、制作音乐制品而享誉业内的中国国际文化艺术总公司将音乐产业变为副业……不仅如此,不少人认为,原创歌曲的匮乏,也折射出音乐产业不景气的困局。
据了解,如今很多音乐人的主要业务是为影视剧、晚会、音乐剧等进行创作,属于委托定制,在使用时本就是以一次性居多,被侵权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若是制作唱片或单曲,尤其是流行音乐,一旦红火,就难逃被盗版的命运。在这样的生态中,音乐人不得不在作品出售时就尽量抬高价格,而不是根据其后的市场反响来取得回报,唱片公司也会因此承担更多的风险。“如果盗版率下降1%,人均正版消费提升10%,中国数字音乐产业规模就可扩大一倍。”有业内人士如是说。特别是网络侵权,极大打击了音乐产业经营者和音乐创作者的热情。虽然他们不断将侵权嫌疑人告上法庭,并经常胜诉,可赔偿最多也不过20万元,少则仅数万元,侵权成本仍然过低。而网络环境下侵权主体的虚拟性、形式的多样、数据的易于篡改等都让责任认定十分困难,使得维权成本过高、得不偿失。不过,在投资商看来,音乐产业的低迷不仅是版权问题。多米音乐的总裁石建平认为,国内音乐人创意不够,音乐风格不如国外丰富多彩,没有优秀作品,音乐产业也无从谈起。 广东星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广源也认为“许多词曲作者写不出好作品是受社会浮躁环境的影响,忙于那些急功近利的创作,无法沉下心来”。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网络渐成音乐传播主流方式,数字音乐正在逐步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途径,传统音乐产业的萎缩也在情理之中。“发烧友毕竟是极少数,听众对音乐接受的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那种要求‘高保真’、精确度和音色音质的时代已经过去。”作曲家张千一表示,“听大概、听感觉、重传播正在成为时尚,走路、开车时粗放型欣赏音乐的方式日渐流行,这就为新型的音乐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传统音乐产业不能不陷入低谷期。”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造成国内传统音乐产业低迷的原因的一项是:
A.音乐公司纷纷转行,原创歌曲匮乏。
B.盗版猖獗限制音乐产业规模,侵权成本过低打击创作热情。
C.音乐人创意不够,心态浮躁,急功近利。
D.音乐传播和受众接受的方式发生了转变。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很多音乐人的主要业务是一次性地给影视剧、晚会、音乐剧等进行创作,致使原创音乐匮乏。
B.流行音乐一旦红火就难逃盗版的命运,尤其是网络侵权的严重,反映了音乐经营者和创作人维权意识的薄弱。
C.听众欣赏音乐“听大概”“听感觉”,粗放型的欣赏方式给音乐制作者在“高保真”、精确度和音色音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D.在现今的音乐生态下,音乐人不能从市场反响得到回报,所以在出售作品时尽量抬高价格,这有他们的无奈。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今网络上很多电影、电视剧、歌曲等必须付费收看,主要原因是盗版现象太严重。
B.如果一位作曲家创作了一首很流行的歌曲而出了名,那他肯定沉不下心来继续创作。
C.音乐作品的质量影响音乐产业的发展,有了高质量的音乐作品,音乐产业就能红火。
D.音乐公司如有政策的强力保障,能够制作出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产品,将前景可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07 11:01: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地方戏与生俱来的特征。不同地区的地方戏,反映的是不同地区的乡土味,体现的是当地的乡土文化与生活风貌。乡村要振兴,文化应先行。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地方戏,理应当好乡土文化的表达者,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从诞生之初便与土地和农民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着其他艺术门类无可比拟的亲民性与生动性。乡村群众之所以喜欢地方戏,是因为地方戏中蕴含着通俗易懂的乡土美。比如,盛行于鲁南苏北地区的柳琴戏,就是当地百姓重要的精神食粮。“为听拉魂腔,多跑十里也不枉”等戏谚,就形象地表达了当地老百姓对柳琴戏的热爱。
如今,在城市化的大规模推进中,乡村社会逐渐丧失了文化培育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丧失了自己的话语表达权和文化自信。而最能体现乡村文化及农民价值观的地方戏,自然也随着乡村文化的衰弱而渐受冷落。重新扛起地方戏乡土文化表达者的大旗,不仅有助于乡村文化振兴,也关乎地方戏自身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对具有浓郁地域风格的地方戏缺乏必要的梳理、提炼与再创造,地方戏曲在传承上缺乏理论指导。同时,地方戏曲团体普遍缺少作曲等专业人才,很多市县级戏曲院团排新戏时,几乎都是从外地城市请主创人员,于是出现了地方戏的演员听不懂地方方言的奇怪现象,这导致地方戏的乡土味不断缩水,这怎能吸引观众的兴趣?
地方戏重拾乡土昧,应该从基础性的人才培养工作做起。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依靠中国戏曲学院等少数高校,地方戏曲院团应与地方高等院校合作,探索地方戏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比如,山西运城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与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运城学院,就开展了深度合作,开创了院团与院校合作培养地方戏人才的新模式。
地方戏要有乡土味,其主创人员首先要了解、热爱地方戏所在地域的乡土文化。如今,人才流动成为常态,不能指望像以前一样,地方戏的演员、编剧、唱腔设计等都出自本地,所以在排演一部作品时,首先要对主创进行乡土文化教育。除了学习地方戏所在地域的方言,地方戏主创还要全面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习俗、文化等,只有这样,才能让作品透着浓浓的乡情乡味。
今天的中国乡村,正处在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时代。身处变革时代的中国乡村,为地方戏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空间。只有表现好当代中国乡村的面貌,讲述好当代中国乡村的故事,地方戏才能扮演好当代乡土文化表达者的角色,也才能在乡村振兴中实现自身的二次腾飞。
(摘编自王秀庭《地方戏要当好乡土文化表达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重视地方戏的传承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才能实现乡村振兴。
B.地方戏具有其他艺术门类无可比拟的亲民性与生动性,蕴含着通俗易懂的乡土美。
C.地方戏虽然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但因为缺乏理论指导,所以乡土味正不断缩水。
D.当今的中国乡利正在进行着伟大变革,地方戏只要扎根于乡村,就能得到大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点出地方戏的特征,提出“地方戏理应当好乡土文化的表达者”的观点。
B.第二自然段引用关于柳琴戏的戏谚,论述了地方戏蕴含着通俗易懂的乡土美的观点。
C.文章三至六自然段分析了目前地方戏缺乏乡味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D.文章结尾段再次强调论点,分析了地方戏面临的机遇,号召大家学习地方戏,传承地方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方戏的衰弱及受到冷落,造成乡村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话语表达权逐渐丧失。
B.从外地请来的主创人员应当学习当地的乡土文化,才能够避免地方戏的乡土味缩水。
C.以前的地方戏在演员、编剧、唱腔设计等方面大都出自本地,但如今很难做到这点。
D.地方戏曲人才培养要有创新,院团与院校深度合作培养地方戏人才就是一种新模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反映民众心理和***载了北京附近庙会情况。他们指出:“城隍庙市,月朔、望、念五日,东弼教坛,西逮庙墀庑,列肆三里。市之日,族行而观者六,贸迁者三,谒乎庙者一。”这是说,到庙会上看热闹、游玩观光的人占60%,买卖东西的人占30%,而真正谒庙烧香磕头的人只占10%,说明这时庙会是在佛寺道观内或其附近形成集宗教、商贸、游艺于一体的民间聚会。

此类庙会又称多内涵型庙会,庙会上有宗教、娱神、游乐等活动。但也有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谓之迎神赛会。这是没有集市的庙会。如妙峰山庙会就是没有集市的庙会,还有的地方并无庙而也称庙会,如清代厂甸和天桥,这些也统称为庙会。

总之,中国庙会是从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和社祭及民间的信仰中孕育诞生。汉、唐、宋时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娱乐形式,尤其经过明清的进一步完善发展,突出商贸功能,从而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取材于中国网·中国庙会)

材料二

北京的庙会相传起源于辽代(公元907--1125),称为“上巳春游”。元、明两代,定都北京,庙会进一步兴起,到了清代更为发达。

民国以后,北京商业有某种程度的畸形发展,许多新式商场应运而生,如东安市场、新罗天劝业场等相继创建。那里有古色古香的东西,又有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而古老庙会上则大部分还是那些传统的东西。所以庙会生意逐渐衰微,甚至有些庙会停办。但是庙会长期以来就是城乡物资交流的主要形式;庙会上所售的货物,尤其是土特产,便宜实惠,符合当时一般平民的消费水平。庙会上的一些戏曲、杂技完全出于民间艺人的创作,其地方风土情味及生活气息浓厚,仍为大多数平民喜闻乐见,符合当时一般群众的欣赏水平。同时,庙会也为一些贫民(劳动人民)提供了谋生的场地。故此庙会还不能完全为新式的商场所取代。作为节年时令庙会来讲,还有一个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信仰和风俗习惯的问题,远非当时社会条件能改变的,所以一些主要庙会仍沿袭旧制,照常举办,直至解放初期。

北京庙会大体分为三类:

每月定期轮流开放的庙会。这些庙会有的后期香火已绝,逐渐演变成纯商业性、娱乐性的集市。在这种庙会上做生意的(包括戏曲、杂技艺人)有少数是固定的,如隆福寺的书局、花市的绢花局,都是坐商,就开设在庙里或庙门外的街上。在庙会期间,自然生意兴隆,平日可照常营业,不必移动。还有非固定性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赶庙”的,在几大庙会上来回跑,这都是庙里的大货摊。会期,在庙里前后院、旁门、正殿等处搭大布棚摆摊营业,卖绸缎布匹的,卖衣服鞋帽的,卖木器家具的,卖各种风味小吃的……他们都在固定的地点设摊,摆摊的地方都是向庙里租来的,按月交钱。这些货摊、吃食摊以及戏曲、杂技等摊子,都是一年到头按日子赶到各庙会上去做生意。还有一些是肩挑小贩,有的有固定地点,有的没有固定地点,在庙的前后门随意营业。

在传统节年或结合佛道两教祭祀活动循例开放的临时庙会。这种庙会的特点是以宗教活动为主的,在此做生意的摊贩,所售物品均系香烛、贡品以及有关吉祥物。所演戏曲多是“野台子戏”,通常是梨园届“献神”的;各种民间花会也是来朝圣进香的。虽然由于时代的变迁,所售商品,日用百货、儿童玩具逐渐多起来,民间艺人到此演出为了营利的逐渐多起来,但仍然不是纯商业性、娱乐性的庙会。

行业庙会。过去各行各业均有祭祀祖师的定例,每年一次,一般都是结合本行业祖师诞辰之日,举行善会,同行业人员都来拈香致祭,届时,请来香会,表演民间杂戏,谓之献神。例如五月初五安定门外极乐林(瓦木行)和三月二十九日丰台花神庙(花农),都有盛大的善会。

(取材于常人春著《老北京的风俗》)

材料三

中国的传统岁时节日与商业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庙会就是旧时在寺庙里或附近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里举行的集市。中国的传统岁节促进了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社会的商品生产又促使传统节日的内容更丰富,规模更大,从而促使传统节日的稳定发展。传统年节和商业贸易相辅相成,其相互容纳、相互渗透的作用推动传统节日和商贸的共同繁荣。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不很发达。但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商品交换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生产需要。而在节日期间,商品交换尤为突出。即使平时自给自足的小农家庭,到节日时也往往用自己的一些生产物作为商品来交换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从而在整体上扩大了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投放节日市场的商品量较之平时有较大的增加,节日期间需要进行交换的群众又很普遍。因此,节日期间往往是购销两旺,商品成交额远远高于平时。对于中国封建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来说,民间的岁节活动无疑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民间节日期间流行的生产物品来看,时令产品是其主体——为消灾祈福提供了必要的祭祀用品。端午节的艾蒿和菖蒲,这两种具有药用价值的节日物品,是旧时瑞午节不可缺少的东西。茱萸对重阳节也具有重要意义,佩茱萸成为重阳节祈福消灾和亲人间相互祝福的重要手段。同时,一定的时令产品为节日食品提供了原料,而节日食品又往往成为特定节日的重要标志。对于一般人来讲,节日食品是对日常膳食的一种调剂。节日来到时,人们利用时鲜产品精心加工,其制作和进食过程,何尝不是欢度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另一方面,或由于不能自给自足,或出于交换其他生活用品的需要,人们在节日期间都要到集市去交换这些时令商品、节日食品,以及节日中的日常用品,从而进一步促进节日兴盛。

从相关的历史记载看,我国历史上的商品交换大都是通过庙会、集市、赶圩等社群集会来进行的。中国的传统岁节,不仅为社群成员提供了聚会的场所和时间,也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由于传统节日都是一年一循环,日期也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节日期间的商品贸易具有稳定性和周期性,有些节日的内容可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变,相关的商贸活动也就保持着特殊的稳定性,尽管商品的花色、品种总是不断变化的。每当节日过去后,那些与节日相关的商贸活动也随之中止。

【小题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百姓二十五家为里”中“里”是古代居民组织。杜甫《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中的“里正”就是“里”的管理者。
B.古汉语的数字表达没有现在的符号及读法,而是一种描述性表达。文中“族行而观者六”的数字表示十分之六。
C.“城隍庙市,月朔、望、念五日”中 ,“朔”指农历每月十五,“望”指农历每月初一,“念”通“廿(niàn)”,意为二十。
D.社祭时的舞乐,后来演化为民间娱乐活动。鲁迅的小说《社戏》叙述的就是孩子们在当地祭祀土地神时看戏前后的故事。
【小题2】下列对“庙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庙会由古老的社稷演变而来,是在传统节日期间举行的游艺娱乐活动。
B.庙会是古代中国百姓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生产需要的商业贸易性活动。
C.庙会是旧时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里由寺庙作为举办方举行的宗教集会。
D.庙会是年岁时节在寺庙或附近举行的宗教、商贸、娱乐的民间聚会。
【小题3】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线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运而生:“应”和“应届”中的“应”读音一致。
B.琳琅满目:“琳琅”读音是lín láng,指美玉。
C.便宜实惠:“便宜”读作“pián yi”,也读“biàn yí”。
D.拈香致祭:“拈”的读音为niān;“祭”共11画。
【小题4】下列有关民国后“庙会还不能完全被新式商场取代”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会上所售的货物便宜实惠,利于当时一般平民消费。
B.新式商场的商品琳琅满目,庙会商品则是传统产品。
C.庙会上民间艺人的演出,地方特色及生活气息浓厚。
D.当时社会条件不能改变群众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
【小题5】下列对“北京庙会分类”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A.定期开放的庙会演变成商业娱乐性集市,这里的商户都是坐商。
B.行业庙会是结合本行业祖师诞辰之日举行的每年一次的善会。
C.庙会上的“赶庙”商户,在庙里租固定的地点设摊,按月交钱。
D.以宗教活动为主的临时庙会,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
【小题6】下列表述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和商贸活动之间关系的一项是
A.中国的传统岁节,为商品交换和商品繁荣提供了机遇。
B.古代中国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
C.节日期间的商品交换进一步促进了节日丰富和经济发展。
D.中国的传统年节和商业贸易是相辅相成、相互容纳的。
【小题7】根据材料三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商品经济不很发达,导致年岁时节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可有可无。
B.节日期间人们到集市去交换食品,节日食品往往成为特定节日的重要标志。
C.我国历史上的商品交换都是通过庙会、集市、赶圩等社群集会来进行的。
D.传统节日和商业贸易相互促进,每当节日过后,商贸活动也随之中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真的猛士钱玄同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

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抄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 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 坏这铁屋的希望。”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 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称“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他在报上与保守派论战,竟愤言道:“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 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 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年,钱玄同年届四十,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相互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吊唁。

钱玄同一生狂放不羁。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 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的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做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相关链接:

钱玄同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原名夏,字中季,少号德潜,后更为掇献,又号疑古、逸谷,笔名浑然。常效古法将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五四运动以前改名玄同。

1933年,日寇侵入华北,他曾把眷属送到上海去住,自己也想离开华北到南方去。当年他写信给黎锦熙、罗常培说,自己“既无执干戈以卫社稷之能力”,只能以教书“骗钱糊口,无聊极矣!可耻极矣!”。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开始,北平沦陷,北平师范大学西迁陕西。钱玄同因病未能随校赴陕,也未能南下,只得留在北平。

1938年春,他恢复了旧名“钱夏”,表示“夏”而非“夷”,不做敌伪的顺民。他常间接寄语随北平师大迁至城固的好友黎锦熙等,说“玄同绝不污伪命”。平津沦陷以后,北方文化界处于暴日的铁蹄之下,居境非常悲惨;但他保持着高洁的节操,虽和钱稻孙有叔侄之亲,和周作人等有友好之谊,仍然不受包围,不被污辱。壮年以斗士领导青年,中年以学者努力学术,晚年以义士保持名节,算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国家民族的一位完人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钱玄同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对人严苛,对己更甚无不体现着他性格的刚猛。北平沦陷后,他恢复旧名,后来他在文化界暴日铁蹄之下仍保持着高洁的节操且使与众人的友谊不受包围。
B.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不考试,从不批改考卷,随意批定成绩,不遵守学校的制度,表现了他恃才傲物的一面。
C.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辞藻华丽,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D.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刘半农站在旧文化的立场上,钱玄同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最终改革派取胜。
E.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还自己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小题2】钱玄同在有生之年做了哪些对他影响一生的事?请简要概括。
【小题3】钱玄同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让其被誉为“真的猛士”?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5.6亿部,未来几年每年更新量可能达到4亿至5亿部,而此前已经沉积了约10亿部废旧手机,但目前却只有2%左右的回收率。
手机属于电子产品,在蕴含多种贵金属的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处理不当,这些资源反而会成为环境污染的“帮凶”。即使手机闲置在家,也终将会老化,面临被丢弃的结果。随意丢弃这类电子产品很容易将其中的汞、铅、水银、镉、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以及其他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水、土壤和大气中。
再者,由于我国垃圾分类制度推行刚刚起步,废旧手机被随意丢弃之后,难免混入其他生活垃圾之中,进入填埋场或者是垃圾焚烧厂。无论是手机塑料外壳,还是锂电池,燃烧所释放的有毒气体将直接造成污染甚至致癌。
(摘编自中国环保在线网《废旧手机回收之路遇阻沉默的千亿市场何时爆发》)
材料二:
有业内人士透露,以5—10年前的废旧手机为例,每吨可以提炼出200—300g黄金,1000—3000g白银,100kg左右铜,以及几克到十几克不等的钯、铂金。而传统的承包矿山做金矿开采,一吨金矿石的含金量大概也就只有15—20g。相比之下,一吨废旧手机的黄金含量要远高于一吨金矿石的黄金含量。
废旧手机拆解,这是“暴富”的生意。但同时,在“洗金”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拆解后废弃的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如何培育消费者的回收习惯,也是个难题。一来,消费者缺乏对回收商的信任,担心信息安全隐私问题;另一方面,对回收手机的价格,消费者也会经常和回收商产生分岐。
(摘编自《天津日报》《废旧手机都去哪儿了》)
材料三:
手机厂商回收旧手机,即便定价偏低,用户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无需消耗用户讨价还价的时间成本以及交易过程中的沟通成本,还避免了交易过程中的欺诈现象,关键是渠道正规、用户对其信任度高。
在当前来看,苹果公司的做法值得其他厂商借鉴。今年3月,在推出iPhone7半年后,苹果再一次上线以旧换新服务,这一次苹果甚至将旧手机的类别扩展到了Android手机。
(摘编自中国通信网《废旧手机回收会不会是手机厂商未来的一个大生意?》)
材料四:
完善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体系,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与合理利用。
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只有进行高效的无害化处置,才能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拆解、处理废旧手机需要走规范化、产业化的道路,坚决取缔、严格查办非法手工拆解翻新作坊。
谁生产谁收购,构建环保回收产业链。鼓励手机生产商完善回收体系,在运营商的营业网点和手机专营商店设置回收箱,筹建网上旧手机回收站等,增加废旧手机的回收途径。
规范管理回收市场,让用户维权时有法可依。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废旧手机回收企业的监督管理,在保证企业获取利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回收价格,保障用户权益。还要加大对手机信息彻底清除的研究应用,消除用户对信息安全的顾虑。
打造全程可追溯的管理体系。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手机生产商可通过一定方式,实现手机生产、销售、使用、回收整个使用周期的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知晓回收手机的价值、流向和处理方式;同时,明确手机生产商的回收责任,将生产、回收数量作为企业测评的重要指标,鼓励企业把回收业务做大做强。
(摘编自《光明日报》《废旧手机回收须完善体系》)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废旧手机存量很大,但回收率并不高,对这些废旧手机进行有效回收处理,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问题。
B.废旧手机蕴含众多的贵金属,黄金、白银、铜、钯、铂金的含量远高于这些金属矿石的含量,这是较有开发价值的项目。
C.鼓励手机生产商回收旧手机,构建环保回收产业链,是一种正规渠道,能够更便利地服务用户,也较容易获得用户信任。
D.要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和合理利用,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必须走规范化和产业化的道路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了列数据的方法,显示了我国手机产量、更新量、废旧手机存量和手机中贵金属的含量等,揭示了废旧手机回收市场之大。
B.废旧手机闲置在家、随意丢弃、非法手工拆解,都会将有毒和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水、土壤和大气中,造成污染甚至致癌。
C.材料三以苹果公司推出的以旧换新服务为例,倡导手机生产商回收旧手机,构建废旧手机回收正规渠道,明确了手机生产商的回收责任。
D.废旧手机的回收途径很多,可设实体店回收,也可网上回收:如设置实体的回收箱、回收点、回收站以及在网上搭建旧手机回收服务平台等。
E. 回收旧手机必须保证用户的安全,要彻底清除旧手机内的信息,确保手机数据不可恢复,消除用户对信息安全、财产安全、隐私等问题的担心。
【小题3】废旧手机回收难,难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对色彩的研究,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过程的研究。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前,人对色彩的认识更多于对自然界的感官认知,这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提炼积累色彩经验的初级阶段。形成人类社会以后,人对色彩的认知也逐渐融入了特定社会阶段的文化内涵,成为辅助指导和规范社会生活的文化理念。。

据考古研究证实,人类在冰河世纪之前就本能地使用颜色了。如在洞窟岩壁上涂绘猜物和狩猎场面; 以赭土或鲜血涂抹身体以祈求力量; 在陶器上彩绘动物或困腾标志等。但那时的原始初民所使用的颜色只局限在从自然界直按得来的简单色彩,如从赤铁矿粉、血液里得来的红色,由碳化物得来的黑色和从大地土壤得来的黄色,再加上兽骨、贝壳等具有的天然白色,通共四色。此后由于地理环境和宗教传统等的不同,同时古代原始部落又有各自热衷的颜色追求,色彩民俗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中国传统的“五色观”也正是在此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五色观”最早源于周王朝,《周礼》有载:“画绩之事杂五色。”这是我国最早关于“五色”的记载,自此我国传统的美学色彩观形成了。这比源于西方古代哲学四元素说的“四色理论”要至少早一个世纪。

在“五色体系”的观念上,又产生了“正色”与“间色”的概念。五色观最早源于人类的朴案色彩认识,被赋以中国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体系之后而具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文化内涵。自此开始,传统的色彩观真正融入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色彩的内涵不断扩展,使色彩文化不仅具有感官认识的作用,更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也成为商周以后统治阶级有效的政治文化统治手段。《白虎通》曰:“圣人所以制衣服何? 以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到了春秋时期,“正色”与“间色”的色彩观念进一步强化和扩散。《礼记·玉藻》记载道:“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入公门。”自此,五行、五色的观念和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政治、军事、天文等各领域,并不断在华夏历史的沉淀中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使色彩的发展融入中国文化的精髓,塑造和形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民族色彩审美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人类提炼积累色彩经验的初级阶段,人对色彩的认识都来自于对自然界的感官认知。
B. 冰河时期之前的人类已能本能使用颜色,这些颜色全都是从自然界直接得来的简单色彩。
C. 色彩的内涵在五色观出现时进一步扩展,成为了一种社会分辨阶级的工具和政治文化统治的手段。
D. 五色观融合并发展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体系,因而具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文化内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原始初民对色彩的使用写到五色观的形成及内涵的扩展,展现了中国民族色影观的发展过程。
B. 文章第二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指出了冰河世纪前的人类就能使用来自自然界的色彩。
C. 文章引用《周礼》的记载,是为了说明五色观比西方的“四色理论”至少早一个世纪。
D. 文章引用《礼记·玉藻》,证明了“正色”与“间色”的观念在春秋时期进一步强化扩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原始初民在洞窟岩壁徐绘狩猎场面、用鲜血徐抹身体时,只有红、黑、黄、白四色可选择。
B. 周朝之前的传统色彩观并未真正融入社会文明发展,五色观产生后色彩文化才逐步渗入政治文化领域。
C. 我们在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探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
D. 地理环境和宗教传统等方面影响了人们对色彩的审美追求,使得色彩民俗的内涵不断发展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