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人秀:有意思也要有意义

过去几年,真人秀在中国的发展几乎可以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来描述。这一从西方舶来的节目形态,在体验了超乎寻常繁华的同时,也深藏着隐而未现的危机。本该以“真”为核心元素的真人秀,在不加节制和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开始变得越来越“假”,甚至在公众言谈中成为“过气艺人”夺眼球、搏出位的“孤注一掷”。赫胥黎说“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他所担心的正是文化演变成感官刺激和物质欲望的概念碎片,而真理则被掩盖于日常生活的琐屑狂欢之中。

电视是当代社会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从规律上看,任何一种节目形态发展的过程都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有人看”,即电视节目具备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基本特征,或提供实用的信息,或带来轻松的娱乐;第二个是“有意思”,即在拥有特定的观众群体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节目的制作水准,给观众带来日益精良的审美体验;第三个是“有意义”,也就是令电视履行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责任,令经过验证的主流价值得以彰显,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

目前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已较为顺利地完成前两个阶段的任务,《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节目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对外国模式的完整移植和精细改造,并将自己打造为当代社会最显著的视觉奇观之一。眼下的发展方向,应当是着力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就是“有意义”的问题。

“真人秀”的本质虽是“秀”,但特色在于“真”,亦即,同样是娱乐,也必然有真诚和虚假的区分。这个“真”字,既包含节目形态设计上的真实性考量,即以“记录”而非“虚构”作为叙事和表现的主要手段;也明确要求节目在文化价值上承载一种不造作、不浮夸、不炫耀的本真的生活态度。脱离了返璞归真的文化内涵的真人秀,哪怕拥有再豪华的明星阵容、再盛大的狂欢场面,也只能是伪装在真实外壳下的一种娱乐至死的新形式而已。

当下,中国的真人秀仍高度依赖“明星制”,在价值倾向上也极为倚重商业逻辑和消费主义。“素人”的概念虽很早即被提及,但囿于电视产业的独特结构,真正有影响力的节目罕见。反而是在网络自制领域,一些新潮的生产者更好地捕捉了真人秀在形态和内涵上的发展规律,推出了兼容“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素人实境秀,比如腾讯视频《我们15个》将15个背景迥异的普通人置于平顶的封闭空间,进行全天24小时、一年365天的完全呈现,便在形态上十分符合真正意义上的真人秀文化要求。

中国的素人秀和欧美国家的主流素人秀相比还有一定的区别:风靡全球的《幸存者》和《泽西海岸》等节目更多强调冲突的因素,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与西方文化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我们15个》等素人秀却更强调“社群”的概念,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显然也是中华文明传统的要旨所在。

概而言之,真人秀节目固然是一种获取娱乐的方式,但如果这种娱乐与文化和价值的土壤相脱离,则必然会演变成“为娱乐而娱乐”的虚无态度。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视频行业的崛起,原有的电视文化体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新兴的节目生产主体显然有着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长远的规划设计,逐渐意识到随着明星资源的耗尽和观众审美的疲劳,那种以“外国模式、明星出位、粉丝互掐”为传播特征的真人秀必将走向“真实”的对立面并将其在过去几年中积累的文化资源消耗殆尽。形态上的“素人”和“真实情境”以及文化价值上的回归主流,才是令真人秀焕发青春活力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08月01日09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过去几年真人秀节目发展迅速,但在不加节制和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质量变得参差不齐。
B.当前真人秀节目让人大饱眼福的同时,也潜藏着隐而未现的危机,那就是节目已经变成了“过气艺人”夺眼球、搏出位的“孤注一掷”。
C.电视节目除了要为观众提供审美体验以外,还得履行公共文化空间的责任,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
D.任何一种电视节目首先必须得有人看,或提供实用的信息,或带来轻松的娱乐,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已完成“有人看”“有意思”两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对外国模式的完整移植和精细改造,成为当代社会最显著的视觉奇观之一。
B.中国真人秀节目应该着力解决电视节目“有意义”的问题,这是眼下此类节目的发展方向。
C.高度依赖“明星制”是当下中国真人秀的一大特点,并且在价值倾向上也极为倚重商业逻辑和消费主义。
D.捕捉真人秀在形态和内涵上的发展规律、兼容“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素人实境秀在目前中国有一些探索和尝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人秀不能脱离返璞归真的文化内涵,要求节目在文化价值上应承载一种不造作、不浮夸、不炫耀的本真的生活态度,否则只能成为娱乐至死的新形式。
B.真人秀是人们获取娱乐的一种方式,其本质是“秀”,特色在于“真”,这种娱乐必须与文化和价值的土壤相结合才不至于为“为娱乐而娱乐”。
C.对比中国素人秀与欧美主流素人秀节目,也可以发现中外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D.随着互联网视频行业的崛起,原有的电视文化体系虽然因囿于其独特的结构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新兴的节目生产主体也会将其在过去几年中积累的文化资源消耗殆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21 05:24: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近,“轻小说”的概念频频出现于网络媒体上,有的网站,将一批“80后”甚至“90后”作家主编的杂志,通称为“轻小说”,比如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明晓溪主编的《公主志》、郭妮主编的《火星少女》、江南主编的《幻想1+1》……这些杂志大多开本小,一手便可掌握,翻阅起来极为方便——这样的设计,恐怕还是出于在课堂和上下学路上阅读的考虑。 
国内的“轻小说”和日本的“轻小说”如出一辙,看来,在日本动漫和韩国游戏全面侵入国内青少年文化生活之后,日本文学也通过杂志的方式开始影响中国的孩子了。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5本的系列丛书,取名为“轻阅读书坊”,图书采取的也是文配图的方式,被视为国内最早提出文学“轻阅读”的丛书。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王肖练曾经就“轻阅读”三字给出精彩的定义:轻松的阅读、轻快的阅读、轻灵的阅读;“轻”不是没有分量,“轻阅读”是另一种重质感的阅读。书中的内容“说的都是大白话,话题既时髦又有趣,既温文尔雅又愤世嫉俗”。通过这些定义,即便是“轻阅读书坊”的创意借鉴日本的“轻小说”,也能看出出版者已经将其本土化了。
“轻阅读”的流行,得益于网络普及的推动。据了解,国内著名的商业网站网易和腾讯,均开设有“轻阅读”的频道或专栏。网络使得两种文字阅读上的障碍得到了最快的融通,而站在时尚和流行前沿的年轻作家,在对外来文化的消化上,也表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
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轻阅读”产品的本质是无害的,甚至在丰富人的生活、愉悦人的心灵方面,有着其他读本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些文本中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匮乏,以及价值观的迷失,都有让“轻阅读”变成“飘阅读”的趋势。我们青少年读者追逐和享受“轻阅读”是他们的权利,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轻阅读”中唯美背后的虚无、时尚背后的苍白。无论什么时候,厚重的经典和传统文学的质朴和开阔,都是丰富一个人心灵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小题1】对“轻小说”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轻小说”是一批“80后”甚至“90后”作家主编的如《公主志》一类的杂志。
B.“轻小说”是开本小、易掌握,翻阅起来极为方便,有利于学生随时阅读的一类杂志。
C.“轻小说”是源自日本、受日本文学杂志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类方便阅读的一类杂志。
D.“轻小说”是源自日本、被出版者本土化的便于读者阅读的一类杂志。
【小题2】(小题2)不属于“轻阅读”在我国流行的原因的一项是()
A.日本动漫和韩国游戏全面侵入我们国内青少年文化生活。
B.我国的出版者将源自日本“轻小说”的“轻阅读”本土化。
C.国内著名的商业网站网易和腾讯,均开设有“轻阅读”的频道或专栏。
D.“轻阅读”是一种文化消费品,它的本质是没有危害的。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王肖练就“轻阅读”三字给出的精彩定义,现在流行的“轻小说”属于王肖练所说的“轻阅读”的一种。
B.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5本的系列丛书,取名为“轻阅读书坊”,说明早在九年前“轻小说”就已经开始在我国流行了。
C.“轻阅读”在丰富人的生活、愉悦人的心灵方面,有着其他读本不可代替的作用,表明“轻阅读”在人们的阅读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D.厚重的经典和传统文学的质朴和开阔,是丰富一个人心灵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因此人们不能因为轻阅读而放弃对经典和传统文学的阅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原生态”文化,是指根植于某个地域并且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没有经过商业开发的文化形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其特征是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文化艺术领域的“原生态”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典型的代表如音乐、舞蹈等。原生态的音乐声调古朴原真、嗓音鲜润婉转、高亢雄浑,让人们犹如听到了来自高远的天籁之音;原生态的舞蹈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将古朴轻松、厚重愉悦的乡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出原型化的乡土风貌。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苗寨的山歌闪烁如祖传的银冠,蒙族的乎麦宽广如无垠的草原;一曲十二木卡姆,一书“山药蛋”,一嗓子信天游;那古朴原真的乡间俚语、原汁原味的山歌吆喝、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各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歌舞中独有的形体动作和节奏都构成了各民族原生态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在歌唱领域中,要是没有正确把握各民族的语言,唱得再好,也不是地道的原生态民歌。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不然,就失去了原生态歌唱的意蕴。如: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劳动号子”,在田野山间所产生的“山歌”,其语言韵调都有明显特点。
原生态艺术同时也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地方色彩浓郁。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蒙古的长调牧歌等;侗族大歌;彝族的阿诗玛;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既有高山大川,又有丘陵平原;既有江南水乡,又有北方草原。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也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音乐我们还是第一次欣赏到,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原生态民歌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加丰富,更加有味道,也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如:本届青歌赛上云南省代表队的原生态唱法选手纳西姐妹组合,以动情感人的《嫁女调》获得青歌赛第五名,很多观众都说,这个剧目唱得非常好,很有地方色彩,非常感人。
当前,民族文化正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许多文化现象正快速消失,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存的土壤也正在发生变化。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虽然目前原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原生态的土壤依旧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避免原生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冲击下变质,在不断发扬中消失,最终沦为一种表演,这是我们值得深思和需要理性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原生态文化的美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尊重!而不要去排斥!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原生态文化中那种纯洁美!
【小题1】下列对“原生态”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植根于某个地域,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且未经商业开发。
B.“原生态”文化具有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的特征,是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
C.“原生态”文化的特质在原生态舞蹈上有充分的体现: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
D.“原生态”文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最典型的代表是音乐和舞蹈,它们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的原生态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如苗寨的山歌、蒙族的乎麦、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等,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
B.在歌唱领域中,原生态唱法只要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不会失去原生态歌唱的意蕴。
C.原生态艺术地方色彩浓郁,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而我国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D.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许会像许多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文化现象一样快速消失。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原生态艺术有着独有的艺术语言和地方特色,其它地方的观众会因为语言不通和民俗不同而很难接受它,更谈不上喜欢它、欣赏它。
B.原生态民歌因为唱法丰富,有味道,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所以,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胜一筹,从而获得观众的喜爱。
C.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离开这块土壤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所以,对民歌手的精心策划、包装完全是不必要的。
D.目前,原生态文化生存的土壤正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果我们不去想办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那么,它最终会变质,沦为一种表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话".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 ——朱光潜《咬文嚼字》
【小题1】以下表述与作者原意相符的是(  )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但是并不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小题2】从修辞格的角度来审视,与例句“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相同的一项是( )
A.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
B.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
C.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D.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小题3】第一段文字在阐述问题过程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举例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引证
④归纳推理
⑤类比论证
A.①②③B.①④⑤
C.②③④D.②③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一门起源于欧洲社会的学科,人类学的诞生已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传入中国也已经超过百年。

纵观人类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人类学自其发轫阶段便打上了浓浓的海外印记,从一开始人类学者便将其目光投向了远方,在异域之中寻找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与他者的对话之中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远方、异域、他者已然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代名词。

追溯到人类学刚创立之初,人类学的鼻祖泰勒通过海外探险家、传教士、船员等人的日记、传记、游记等开展人类学研究,力图探讨人类的进化过程,解释人类的文化现象,去解答西方社会对“他者”异文化的疑惑。将民族志奠定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得人类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的马林诺斯基,便是受到殖民地官员邀请前往海外做田野调查,并完成了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到海外去”成为欧洲人类学初学者的成年礼,作为人类学家的必修课,欧洲人类学的海外研究并不新鲜,它是作为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基石。

美国人类学与欧洲人类学有所不同。一开始,美国人类学家主要是研究本土的印第安人,因而建立起体质、语言、考古、文化四大分支体系的人类学学科。美国随着经济的强大并取代大英帝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人类学家开始走向海外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海外研究到达高潮。至今,海外研究仍然是美国人类学的主流。

走向海外是中国人类学独有的一个概念,因为西方国家的人类学研究对象本身就是异文化,他们的研究本身就是海外研究,因此他们不必强调海外这一层含义。而中国的人类学,自从国外引进后,便一直致力于本土化的研究。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与尊重,也在国际人类学界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加上中国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后,对外战略也逐渐转变,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全球社会文化的研究也摆上重要的地位,因此海外民族志研究便基于这种历史传统与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快速发展起来。中国的人类学海外研究,与西方人类学的海外研究传统也不尽相同。西方人类学的海外研究传统,与西方海外殖民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服务于西方的殖民统治。而中国近些年所倡导的海外研究,则是顺应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发展体系,与全球各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发展趋势,其目的是为各国互相理解、和谐相处奠定文化基础,是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学研究。中国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同时也是中国人类学突破自身社会与民族文化的界限走到全球社会中反观自身的有效形式,是面对全球文化转型的文化自觉表现。

(摘编自周大鸣、龚霓《海外研究:中国人类学发展新趋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学虽诞生于欧洲,但在一百年前传入中国后,便打上了深深的海外印记。
B.欧洲人类学者在异域中寻找研究对象,并将海外研究作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C.人类学鼻祖泰勒或许没有海外经历,他借助他人的海外经历来开展人类学研究。
D.早期的美国人类学家主要研究本土的印第安人,后来他们将海外研究作为主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国人类学与欧美人类学的差异。
B.文章从源头入手阐述欧洲人类学的发展,指出贯穿其始终的是海外研究。
C.文章以发展的眼光来介绍中国的人类学研究,肯定了中国人类学的价值。
D.文章聚焦于人类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按照总分总的思路阐述其研究情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人类学鼻祖泰勒的研究来看,人类学从其诞生起便将研究视线投向海外民族志。
B.因受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影响,欧洲人类学初学者通过“到海外去”成为人类学家。
C.中国人类学研究与国家发展趋势同步,其研究成果现在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定的地位。
D.我国人类学海外研究是为各国互相理解、和谐相处,与当前西方此项研究的目的不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邸”本指古代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早在战国时就出现了,后来作为地方高官驻京的办事机构,专为传递和沟通消息而设。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此外还有“辕门抄”,即明清总督或巡抚官署中发抄并分寄所属各府、州、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清廷内阁还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叫做抄写房的专门机构,负责朝政新闻的发布。报房每天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除朝廷政事、谕旨和动态的报道全部照登外,奏折因数量较多而适当选用。
明清很多知识分子都有阅读《邸报》的习惯,顾炎武说他的祖父七十几岁了,还每天牵挂着朝廷的事,不间断地阅读《邸报》,甚至抄录成帙。以文人形象风靡于晚明的袁宏道,辞官归隐后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每日一见《邸报》,必令人愤发裂眦,时世如此,将何底止?……万一世界扰扰,山中人岂得高枕?”这些都显示,知识分子在《邸报》的阅读中,感受到朝廷乃至天下国家的具体存在,这就造成了知识分子对朝廷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在《邸报》的传播下,《邸报》光头强别耍赖的读者共同立足在务实层面上,共同思考政府的运作——朝廷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已成为裁断“天下”各种实际事务的权力机构。知识分子透过对这种具体事务的“参观”,进一步理解朝廷与天下的意义。这样,《邸报》就成为了知识分子与朝廷、天下,或者说是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的一个中介。明末东林党的成立与发展,就与《邸报》有著密切的关系。《明史·顾宪成传》中说,顾宪成在“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而朝廷的官员也和他“遥相应和”。这是因为有《邸报》作为中介,他可以及时获得信息、了解朝政,并和朝廷官员互通声气,乃至于形成一股政治势力。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邸报》作为中介,这批立足于江南的知识分子,如何能够持续他们对北京事务的参与,并凝聚成一股跨地域的政治势力。可以说,明代的信息传播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打破了地域和社会阶层的隔阂。
当《邸报》透过行政系统由权力中心向外扩散,以至于构成传播网络时,它也就成为一个天下人共同观看的“舞台”。在空间上各自分散的读者,透过这个共同媒介的阅读,形成了共同的观看交集。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参与共同的事件,在共同事件的参与中,他们置身在一个共同的“参观”情境中,不只是观看,也可以进一步成为参与者。在这个参观的过程中,他们在理性上逐渐对耳目所不能及的社会情况有所认知,而在感情上也开始对“事不关己”的社会事件发生兴趣,因此逐渐培养出关于社会的想象,在想象中他们的社会意识也相随成长。可以说,社会尤其是跨地域的社会,就是因为有传播媒体在中间发挥了它的价值,不断刺激一般民众对社会的想象,使得这个社会成为一个真实可感的存在。
(摘编自《明清的信息传播与公众社会》作者王鸿泰)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邸”作为地方高官朝觐京师的住所,在战国时就已出现,汉代以后,朝廷将“邸”设置成传递朝政信息和政治情报的办事机构。
B.“邸报”是一种专门传递朝政文书、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官员升降调迁等朝政信息的新闻文抄,由各地派驻京城的邸吏负责抄录。
C.清代的“抄写房”代表朝廷对外发布朝政新闻,其发布的内容除朝廷政事、时局动态和谕旨外,还有大量的臣僚奏折。
D.明清时期,《邸报》已经成为许多知识分子了解朝政、关心国事和参与政治的主要媒介,知识分子通过阅读《邸报光头强别耍赖》,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代和唐代,“邸报”的读者主要限于郡国和藩镇的高层官员,而到明清以后,《邸报》的读者范围已经扩大到了一般官员和士人。
B.以《邸报》作为媒介,明清许多知识分子理解了朝廷的权力运作,认识到朝廷在处理社会事务中的意义,从而增强了他们参与政府事务的意愿。
C.明代东林党充分利用《邸报》的信息传播功能和社会影响力,与朝廷官员互通声气,积极参与朝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D.当《邸报》不再受政府权力的控制,发展成一种传播网络的时候,每个置身于该网络的人都有了进一步认识和参与社会政治的机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邸报》类似于今天的报纸,随着明清新闻发布和传播机构的完善,它在构建个人与社会政治关系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B.顾炎武的祖父和袁弘道都是《邸报》的忠实读者,他们非常关心朝政和时局的动向,袁弘道更担心世事动乱会让他的隐居生活不得安宁。
C.《邸报》让跨地域社会中的人获得了共同面对社会事件的可能性,从而在理性和情感方面改变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D.在不断阅读《邸报》及参与社会事件的过程中,民众逐步产生了关于社会的想象,并藉此增强了个人的社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