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邸”本指古代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早在战国时就出现了,后来作为地方高官驻京的办事机构,专为传递和沟通消息而设。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此外还有“辕门抄”,即明清总督或巡抚官署中发抄并分寄所属各府、州、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清廷内阁还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叫做抄写房的专门机构,负责朝政新闻的发布。报房每天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除朝廷政事、谕旨和动态的报道全部照登外,奏折因数量较多而适当选用。
明清很多知识分子都有阅读《邸报》的习惯,顾炎武说他的祖父七十几岁了,还每天牵挂着朝廷的事,不间断地阅读《邸报》,甚至抄录成帙。以文人形象风靡于晚明的袁宏道,辞官归隐后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每日一见《邸报》,必令人愤发裂眦,时世如此,将何底止?……万一世界扰扰,山中人岂得高枕?”这些都显示,知识分子在《邸报》的阅读中,感受到朝廷乃至天下国家的具体存在,这就造成了知识分子对朝廷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在《邸报》的传播下,《邸报》光头强别耍赖的读者共同立足在务实层面上,共同思考政府的运作——朝廷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已成为裁断“天下”各种实际事务的权力机构。知识分子透过对这种具体事务的“参观”,进一步理解朝廷与天下的意义。这样,《邸报》就成为了知识分子与朝廷、天下,或者说是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的一个中介。明末东林党的成立与发展,就与《邸报》有著密切的关系。《明史·顾宪成传》中说,顾宪成在“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而朝廷的官员也和他“遥相应和”。这是因为有《邸报》作为中介,他可以及时获得信息、了解朝政,并和朝廷官员互通声气,乃至于形成一股政治势力。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邸报》作为中介,这批立足于江南的知识分子,如何能够持续他们对北京事务的参与,并凝聚成一股跨地域的政治势力。可以说,明代的信息传播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打破了地域和社会阶层的隔阂。
当《邸报》透过行政系统由权力中心向外扩散,以至于构成传播网络时,它也就成为一个天下人共同观看的“舞台”。在空间上各自分散的读者,透过这个共同媒介的阅读,形成了共同的观看交集。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参与共同的事件,在共同事件的参与中,他们置身在一个共同的“参观”情境中,不只是观看,也可以进一步成为参与者。在这个参观的过程中,他们在理性上逐渐对耳目所不能及的社会情况有所认知,而在感情上也开始对“事不关己”的社会事件发生兴趣,因此逐渐培养出关于社会的想象,在想象中他们的社会意识也相随成长。可以说,社会尤其是跨地域的社会,就是因为有传播媒体在中间发挥了它的价值,不断刺激一般民众对社会的想象,使得这个社会成为一个真实可感的存在。
(摘编自《明清的信息传播与公众社会》作者王鸿泰)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邸”作为地方高官朝觐京师的住所,在战国时就已出现,汉代以后,朝廷将“邸”设置成传递朝政信息和政治情报的办事机构。
B.“邸报”是一种专门传递朝政文书、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官员升降调迁等朝政信息的新闻文抄,由各地派驻京城的邸吏负责抄录。
C.清代的“抄写房”代表朝廷对外发布朝政新闻,其发布的内容除朝廷政事、时局动态和谕旨外,还有大量的臣僚奏折。
D.明清时期,《邸报》已经成为许多知识分子了解朝政、关心国事和参与政治的主要媒介,知识分子通过阅读《邸报光头强别耍赖》,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代和唐代,“邸报”的读者主要限于郡国和藩镇的高层官员,而到明清以后,《邸报》的读者范围已经扩大到了一般官员和士人。
B.以《邸报》作为媒介,明清许多知识分子理解了朝廷的权力运作,认识到朝廷在处理社会事务中的意义,从而增强了他们参与政府事务的意愿。
C.明代东林党充分利用《邸报》的信息传播功能和社会影响力,与朝廷官员互通声气,积极参与朝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D.当《邸报》不再受政府权力的控制,发展成一种传播网络的时候,每个置身于该网络的人都有了进一步认识和参与社会政治的机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邸报》类似于今天的报纸,随着明清新闻发布和传播机构的完善,它在构建个人与社会政治关系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B.顾炎武的祖父和袁弘道都是《邸报》的忠实读者,他们非常关心朝政和时局的动向,袁弘道更担心世事动乱会让他的隐居生活不得安宁。
C.《邸报》让跨地域社会中的人获得了共同面对社会事件的可能性,从而在理性和情感方面改变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D.在不断阅读《邸报》及参与社会事件的过程中,民众逐步产生了关于社会的想象,并藉此增强了个人的社会意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8 12:43: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文之美妙在简约

⑴杜牧《阿房宫赋》开篇气势磅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将六国败亡,秦皇一统,残民自逞,骄奢淫逸,以寥寥十二字概括,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史诗式简约美。

⑵老子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仅十三字,阐发宇宙万物生发变易之哲理,既通俗易懂又寓意深远。辞简意赅,无出其右。

⑶试问:古今中外还有哪种文字具有如此之简约美?

⑷古人行文惜墨如金,其来有自。简牍容字有限,物质条件限制使古人不得不行文简约。纸代竹简后,条件虽改善,习惯已成自然,惜墨如金成为古文之传统。

⑸简约美与文法有关。较之拉丁语系,中文文法更简约灵活。就名词而言,英文有“单数”和“复数”,俄文和德文还有“格”以及“阴性”和“阳性”之分;中文一概免除,必要时以形容词代之。英文动词也讲究“数”,逢主语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后须加“s”;动词“时”(tense)的变化更复杂,分“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还不够,更细分为“现在进行时”、“过去完成时”等等。繁文琐节,要简也难。中文动词皆原形,免“数”无“时”一身轻!既简约又灵活。李白的《行路难》只用一“行”字,究竟是独行还是结伴行?是“现在行”还是“将要行”?自己体会去吧。体会随心所欲,因人而异,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这就引出了简约美的一个重要内涵--朦胧美。“烟笼寒水月笼沙”,此情此景令人感到,夜泊秦淮之朦胧飘逸;反之,若水明如镜砂粒可数,那不就煞风景了。

⑹古文以最简单文法表达极丰富之内涵,围棋以最简单规则包含千变万化之策略。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此乃根植于东方哲理之美学精义。

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第三场开篇为:“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这是全世界引用最多的名句,妙在一短句中用了两个“be”,既为原形动词,当然也就免“数”无“时”。“be”具多种含义,可解释为‚“是”或“存在”,更具有“生存”的意思,“to be”与“not to be”说的是“生”与“死”。莎翁此名句既简约又含蓄,堪与中国古文媲美,难怪一句风行名扬四海。我在揣摩:假如他知道中文动词均为原形,莎翁会作何感想?

⑻古文之简约不仅在于文法,还与用典有密切关系。我在《用典举例及其他》文中举出一些例子,有兴趣者可参看2008年10月18日《解放日报·朝花》。用典之妙在于以寥寥数语,唤起读者对古籍所载往事的记忆。不仅使文章显得古朴,并可表现出极致的简约美。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百字词中,一口气引了六个典故,上溯西周下续南宋。读来回肠荡气,发思古之幽情。若非用典,谁能及此?

⑼简约美来之不易。古人为文,字斟句酌,务求达意传神。最著名的是推敲:“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一字之斟传为千古美谈。

⑽写长文易,写短文难。长文可恣意铺陈,尽情发挥;短文而达意传神,非功力火候俱臻上乘者不办。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简约之可贵。

⑾语言文字反映人的思想,行文简约说明思想精炼鞭辟入里。文如其人,良有以也。

⑿古文简约美则美矣,难免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易生歧义。科学论文贵在精确无误,简约之古文勉为其难。有人认为,这是我国科学落后的根源。我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因素,将之归为根源言重了。题外之议,另当别论。

⒀先秦诸子、诗经、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⒁这些我国古典文化之宝藏,简约之美尽在其中,够我们欣赏玩味的了。

【小题1】第⑴、第⑵段分别引述杜牧作品和老子名言,是为了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第⑺段中引用莎士比亚名言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莎翁名句,进一步证明中国古文具有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美感。
B.引用莎翁名句,证明了行文简约之美普遍存在于中外文学名著之中。
C.莎翁此句因为风行名扬于四海,所以堪与简约而含蓄的中国古文媲美。
D.引用莎翁名句,就是为了证明莎翁戏剧语言具有既简约又含蓄的特点。
【小题3】古文的简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依次写出。
(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
【小题4】有人说:“第⑿段可有可无”,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首领,古文运动不仅是反对陈腐的今体文,更重要的是力图复兴极衰的儒家学说,推翻声势极盛的佛道二教,所以韩愈古文富有战斗精神,不愧为“凌云健笔意纵横”的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宋人诗话说“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耳”。韩诗与古文一样,像长江大河,浩浩瀚瀚,表现笔力雄健才思富瞻的极致,李白杜甫的精华,被韩诗吸收并神而化之,独成一大家,可以说杜文不很工,却不可以说韩诗不工。韩愈在《调张籍》诗里指出自己学李杜的心得“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说明韩诗与李杜诗精神融合成一体,没有刻意经营,却自然合于李杜。韩诗变化怪奇,主要得自李白;法度森严,主要得自杜甫,他在《调张籍》诗中斥责李杜优劣论(当以元稹为此论代表),说,“不知群儿恶,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如果不是学李杜同样有得,对李杜同样深知,那么,对李杜的认知是容易出偏差的。

韩愈是中唐创硬体诗的一大家,有如白居易创通俗诗也是一大家。韩派诗人多有名人,最著者张籍、孟郊、贾岛、樊宗师、卢全、李翱、李贺等人。张籍于唐德宗时登进士第,深得韩愈重视,韩愈《醉赠张秘书诗》云“张籍学古淡,轩鹤避鸡群”。《调张籍诗》云“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韩愈承认张籍学李杜,与自己有同样的成就,可以颉颃同飞。所谓“学古淡”,“古”是指张诗擅长乐府,多用古乐府为题:“淡”是指辞意通显,不作雕饰。张籍与白居易、元稹唱和,诗句通俗,但不同于元稹、白居易末流,所以说“轩鹤避鸡群”。如《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上。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中的这种意境,也是从学杜得来。韩愈给张籍诗评价很高,《病中赠张十八》诗云“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张诗往往语已尽而意有余,扛鼎的笔力当是指此。

中唐时期可与元稹、白居易、韩愈并列的大诗人还有柳宗元。柳宗元诗既不像韩愈诗那样豪放纵横,也不像元稹、白居易诗那样平易通俗,他虽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但受《文选》影响甚深,他的古文含有很多骈句,特别是最著名的山水记,显然从郦道元《水经注》写景文化出。他的诗含有选体气味,谢灵运、陶潜是他学诗的范本,当然不是模拟陶谢的形迹,而是变化为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朱熹说柳子厚“诗学陶者便似陶”。又说“学诗须从陶柳入门庭也”。苏轼称“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这些评价大致是平允的。不过,柳宗元学陶的真正恬淡处却还有一些距离。陶潜绝意仕进,极少流露仕途受阻的不平心情,柳宗元因热衷仕进,横被压抑,怨愤之情处处流露,尽管柳诗学陶功力甚深,在恬淡的气韵上,柳总稍逊陶一步。柳诗与陶诗相比,相当于山水记之与《水经注》写景文相比,各有其不可企及之处,而后起的模拟者总不免比创始者要稍逊一筹。

(摘编自《范文澜评韩愈、柳宗元诗文的特点和成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首领,他的古文富有战斗精神,他被认为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B.韩愈认为,张籍学习李杜,张籍的成就与李杜相同,他们可以并驾齐驱,不分伯仲。
C.朱熹认为,柳宗元的诗歌学陶渊明像陶渊明;苏轼则认为,柳诗的成就不及陶诗。
D.柳宗元的诗歌学习谢、陶,但不是模拟谢、陶的形迹,而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韩愈《调张籍》中的诗句,论证唐代有些文人所持的李杜优劣论错误。
B.文章第二段多处引用韩愈的言论,同时引用张籍的有关诗歌内容进行论证,论据丰富。
C.文章第三段将柳宗元的诗和韩愈、陶渊明等人的诗进行对比,论述他们的诗歌的异同。
D.文章首先阐述了韩诗的继承性,接着阐述其诗的独创性,最后论述柳诗的特点和成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韩诗变化怪奇,主要得自杜甫;法度森严,主要得自李白。韩诗与李杜诗精神融合成一体,他不刻意经营,却合于李杜。
B.张籍擅长写作乐府诗,多用古乐府为题。他的诗辞意通显,不做雕饰,诗句通俗,但不同于元稹、白居易这种末流。
C.柳宗元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创始人,所以受《文选》影响很深,他的古文特别是最著名的山水记含有很多骈句。
D.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相比,相当于山水记与《水经注》的写景文章相比,各自有优点,但是后面的模仿者都不如他们两个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中国北方的整片土地无法割裂,中国的发展,是从边陲整合于核心,并不呈现欧洲区域内的地区性差别。
商代文化的高度发展,包括文字系统、组织力量和工艺水平,都足够使商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对各地地方性的文化发挥出相当程度的同化力量。周代的封建制度, 基本上是以贵族间的婚姻和合作,借着祖先崇拜和“天命”的观念,编织出的一个统治 阶层的庞大网络。这个过程继续进行了数百年,终于形成了周代中国上层文化同构性。 所谓“天下”,并不是真正的“普天之下”,只是不同封国城邑的居民,却还是认同于同 一个文化大系统。
相对而言,虽然希腊霸权已经不在了,欧洲的泛希腊文化,也凌驾于各地的城市, 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同构性。不过,泛希腊文化的天下,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崩溃而瓦解, 并没有机会继续加强一个大地区的政治统一。而中国虽然有过春秋战国的列国形态,但 由于中国文化同构性,中国自然而然会走向秦汉大一统的帝国。
西周的封建网络,经过春秋战国,逐渐转变成列国体制。到了战国时代,那一个个 国家本身的组织形态,已经非常接近欧洲近代史上的主权国家。中国在这个阶段的发展和欧洲类似形态的出现,有将近两千年的落差。中国列国体制,最后终于发展为秦汉帝 国。我们必须注意,到战国时代,虽然列国纷争,却隐隐中有一个“天下定于一”的观 念,标志着中国地区会走向大一统的天下国家的发展方向。
相对而言,欧洲也有过罗马时代的统一。不过,罗马帝国容许各地区的个别文化特色,它只是用武力凌驾各地的霸主。欧洲真正的文化统一,还有待于基督教成立的公教 秩序出现。这一个公教秩序,使教权代替了帝国的皇权,也因此保存了欧洲族群林立的封建制度。因此,在宗教改革以后,公教秩序崩溃,那些封君才得以发展出他们的主权国家。
欧洲内部长期的族群林立,却保留了欧洲文化的多样性。不至于像中国一样,形成 一个过度同构的单一文化。中国的模式,可能相对减轻了内部的冲突,老百姓一一般会有比较长期的和平日子。但是,同构性过高的社会,缺少许多可能的选择,面临变局时, 缺乏弹性的调节。欧洲内部的多姿多彩,使得欧洲的历史发展出“隔舱”的保护功能。在有内外挑战的时候,各种异质性的特色,使他们可以从许多选项中找出恰当的适应方
(选自许悼云《中西文明的对照》,个别字词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商代文化髙度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并具有了同化地方性文化的力量。
B.周代依托统治阶层的庞大网络,经过数百年,最后形成了中国文化同构性。
C.周代的所谓“天下”的范围,指的是有着共同文化认同的不同的封国和城邑。
D.早期欧洲的泛希腊文化,也凌驾于欧洲各地的城市之上,造成了文化同构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中国北方整片土地无法割裂的地理特点,有利于形成中国文化同构性。
B.文章认为如果亚历山大帝国不崩溃,泛希腊文化将会导致欧洲大地区的政治统一。
C.文章认为有过列国形态的中国,由于文化同构性,走向秦汉大一统是历史必然。
D.文章认为中国文化同构性,既使得中国的政治比较稳定,又使得其缺乏弹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隐中有一个“天下定于一”观念的列国,虽然纷争不断,却都想着统一中国。
B.历史上的欧洲,有过泛希腊文化、基督教公教秩序、罗马帝国三个统一的时代。
C.中国“天下”“分久必合”,最终形成统一的大中国,重要原因在于其文化同构性。
D.中国过度同构的单一文化和欧洲保留了族群林立的多样性文化,可以相互借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所谓家国天下,就是由这种宗法分封制联为一体的卿大夫、诸侯与天子。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

家国与天下,是肉身与灵魂的关系。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通过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肉身,这些制度是由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组成,由此,天下价值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离开了家国的肉身,天道将沦为无所依傍的孤魂。另一方面,宗法秩序的正当性、国家秩序的合法性,无法自证其身,只能从超越的天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家国对于中国人来说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具有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乃是因为它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

在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家国不过是中介物,最重要的乃是自我和天下这两极。天下在古代中国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含义:一个是普遍的宇宙价值秩序,类似于西方的上帝意志,与天命、天道、天理等同,是宇宙与自然最高之价值,也是人类社会和自我的至善所在;另一个含义是从小康到大同的礼治,是人类社会符合天道的普遍秩序。前一个天下,因为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自我便可以与其沟通,孟子有“天民”之说,此说以后为宋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发扬光大。一个人的内心因为先天拥有良知,可以直接与天理打通,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不必经过家国的转手。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因而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而与出世的佛教、向往天国的基督教不同,儒家的个人良知之实现,必须通过在家族与王朝的公共事务之中从事道德实践。所谓致良知中的“致”,不仅是对天理的领悟,更是对天理的践行。

(节选自许纪霖 《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天下推崇自我至上,并且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中获得同一性。
B.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于西周的分封制度,在后世的历史中已经不复存在。
C.天下代表的最高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依托于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
D.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人们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就能达致“平天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揭示了家国天下的内涵,接着阐明了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之间的关系。
B.文章借助于具体的历史事实,论述了家国天下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C.文章通过“天下”两种含义的辨析,论证了家国天下连续体中天下和自我的重要。
D.文章开头和尾段都引用孟子的言论,突出了“孟子推重家国天下”这一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仅仅重视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一贯无视以契约为核心的法律制度。
B.中国人认为家国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觉得它具有神圣而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
C.董仲舒“三纲思想”提出后就成了中国封建帝国意识形态核心,政治伦理化更明显。
D.儒家“致良知”是在从事家国事务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不只是对天理的领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对外表达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形象和声誉。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就将会“被别人表达”。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作为一股风潮席卷世界,“中国符号”成为世界的“商业利器”。比如迪斯尼电影《花木兰》,全球总票房高达3. 043亿美元,《功夫熊猫》更以5.771亿美元的票房,创造了好莱坞动画电影史上的票房奇迹。
为什么同样的故事我们很难讲到国外去,别人来讲却可以风靡全球?区别在于我们讲花木兰的故事只突出了忠孝,而迪斯尼塑造的花木兰,则是一个追求实现自我和男女平等、具有丰富情感的女人。
要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先要清楚应向世界传递怎样的价值观,悉心研究和调整讲故事的策略,提高再创作故事的能力,采用能引起世界共鸣的方式讲述。
2016年G20峰会上,《最忆是杭州》就是对中国故事的一次成功讲述。
《最忆是杭州》共有九个节目,其中《采茶舞曲》是由300名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舞蹈演员集体演绎的,“采茶姑娘们”用优美的身姿尽情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和美丽。在《美好爱情故事》中,导演择取“伟大的爱情”这一视角来赞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坚贞爱情,通过戏、曲、舞、歌等多种艺术形式,形象表达了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茉莉花》作为最负盛名的中国民歌,其经典旋律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是极具代表性和辨识度的东方音乐符号。此次晚会上的《难忘茉莉花》是基于《茉莉花》的一次再创作。这些表演,都恰当地使用了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并提取能与世界人民互通、互感的部分,用情感引起国外观众的共振,这就是“情感共振的故事讲述”。
《最忆是杭州》中来自外国艺术原型的节目也巧妙融入了中国符号。在世界知名的芭蕾舞《天鹅湖》中,导演将西湖的断桥融入其中;《月光》是法国钢琴家德彪西的传世之作,当承载着钢琴和演奏家的平台缓慢地在水面上移动时,背景仍然是断桥。整台晚会采用中西合璧的叙事视角将中国文化进行讲述、传播,向世界传递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力量,传达着融合共处的美好愿景和中国文化的自信。
【小题1】下列对迪斯尼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风靡全球原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
B.能够引起世界的共鸣
C.拥有独特的文化符号
D.取得优秀的票房成绩
【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最忆是杭州》表演成功原因的一项是(  )
A.情感共振的故事讲述
B.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C.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D.中西合壁的叙事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