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中国很早就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

中国历史上一个鲜明的规律就是,历代官员的数量呈不断扩张趋势。明代刘体健称“历代官数,汉七千八百员,唐万八千员,宋极冗至三万四千员”。到了明代,文武官员共十二万余人。

官僚系统的不断扩张,是皇权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结果。官权是皇权的延伸,君主专制不断完善,注定官僚系统也不断延伸膨胀。秦汉以后,中央集权不断发生强化,官员的权力被不断分割,以期官员相互制衡,弱化他们对皇权的挑战。由此造成一官多职的现象,官僚队伍进一步扩大。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非常单一,传统赋税又主要只有农业税一途,官员数量的不断膨胀,使得俸禄成为财政支出的第一大项。比如西汉末年,国家赋税收入“一岁为四十余万石,吏俸用其半”,官员俸禄支出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所以支付官俸成为财政第一大难题,为了节省开支,薄俸制就成为大多数时候不得已的选择。特别是在皇权专制达于极致的明清两朝,官员薪俸之低也达到惊人的程度。

低俸制的另一个原因是皇权专制的自私短视本性。皇权专制本身是一项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它的设计原理是千方百计保证君主的利益,损害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这其中就包括官僚阶层的利益。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好比一个公司的老总,百官好比员工。压低员工工资,保证自己的利润,对老板来说是一种本能的偏好。从皇帝的视角看来,采取“薄俸制”和“低饷制”,用“教育”来要求百官清廉,既省心省力,又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财政经费。

传统社会的低俸制,到底低到什么程度?以明代的县令收入为例。明代正七品县令月俸只有七石五斗。用七石五斗粮食养活一个大家庭甚至家族,这个县令的生活只能是普通市民水平。而且明代对于官员办公费用不予考虑,师爷、账房、跟随、门房和稿签等手下均需要县令来养活。再比如曾国藩在做翰林院检讨时,年收入为129两左右,年支出为608两左右。赤字480两左右,需要自己想办法弥补。这是当时京官的常态。

低薪薄俸为朝廷节省了大量的财政支出,也有利于培育出一批清官楷模。但与此同时,薄俸制也有着巨大的危害:它容易诱发腐败,并导致腐败的普遍化。权力笼罩一切,权力不受约束。与此同时,官员们却又只能拿到极低的甚至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薪水。这就形成了“渴马守水,饿犬护肉”的局面:让一条饥饿的狗去看着一块肥肉,那么无论你怎么打它,骂它,教育它,它也还是要偷吃,因为不偷吃它就活不下去。在低薪制下,选择做清官的毕竟只是少数,多数官员们不得不想办法搞一些灰色收入,这样贪污就无法根治。对最高统治者来说,这是“占小便宜吃大亏”之举,因为腐败最后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比开足工资要大得多。

(摘编自张宏杰《顽疾: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官员的数量随朝代更迭不断增加,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B.秦汉以后,皇权专制不断细化分割官员权力,目的在于减少官员对皇权的影响。
C.明清两朝,皇权专制达到了极点,官员俸禄也低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程度。
D.中国古代赋税主要只有农业税一项,许多朝代官员俸禄支出就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县令俸禄低,经济压力大:家人和手下办公人员均依靠其养活。
B.低薪薄俸有利于培育出一批奉公守法的清官,却也容易滋生大量的贪污腐败分子。
C.对皇帝来说,低俸制不仅能维护自身利益,更在于有利于管理官吏。
D.给足官员应有的俸禄,产生的财政支出额要比腐败造成的损失小得多。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官僚队伍不断扩张的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权力的不断集中与强化。
B.在低俸制下,包括曾国藩在内的许多官员都不得不想方设法搞一些灰色收入来填补年赤字。
C.采取低俸制从表面上看有两个原因,实质上就一个:维护君主的利益。
D.低俸制使官僚利益受损,以致诱发腐败恶化,最终损害的是国家和老百姓的利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02 01:58: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长期的睡眠不足会加大患心血管病、抑郁症、糖尿病的风险,损害认知功能、记忆力和免疫系统,每年还会引发超过十几万起机动车事故。另外,睡眠不足还会改变身体的新陈代谢节奏,导致食量增大、饮食带来的满足感下降。一些研究显示,睡眠不足会导致学生成绩下降,而且还与内脂素水平上升有关。内脂素是一种由肚子上的脂肪组织分泌的荷尔蒙,而这些脂肪与抗胰岛素有关。
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即使他们躺在床上的时间足够多,也可能没有得到高质量的睡眠,不足以恢复精力。出现梦境的快速眼动睡眠期,对于加强记忆力、学习能力、创造力、解决问题和平衡情绪的能力非常关键。深层睡眠,亦称慢波睡眠,对于身体的生长和肌体恢复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人体分泌出身体生长所需的荷尔蒙。快速眼动睡眠和深层睡眠时间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而且对于从咖啡因、酒精,到焦虑和一系列睡眠障碍的干扰都非常敏感。
没有得到足够的恢复性睡眠的一个特征是:早上起不来,白天睡不醒。这意味着你非常困倦。其他睡眠不足的症状表现包括情绪多变、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衰退和长期依赖咖啡因,而这些表现又造成了依赖和干扰的恶性循环。
要想知道自己的睡眠情况,人们通常需要在专业的睡眠实验室呆上一晚上,身上接满各种线路和监视器。人们可以借此跟踪自己夜晚的睡眠状况:比如你是醒着,处在浅睡、深度睡眠还是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实验显示,人们有时夜里醒来过很多很多次,而且可能在夜晚大段大段的时间里都没有睡着,而这些他自己后来不一定记得。
每个人的睡眠状况和影响睡眠的因素都不一样。托德•约翰逊发现,每晚睡觉前看书有助于自己的睡眠,他的睡商值也因此从二十几分提高到了六十几分。蒂姆•圭尔发现,如果自己不在睡觉前锻炼的话,就会得到更多恢复性的睡眠。其它还包括:减少噪音、灯光和其他因素(比如卧室中的宠物)的干扰;在睡觉前有一小时“不插电”的时间,也就是不收发电子邮件、不上网、不用手机;保持一个固定的睡眠时间。
除了喝咖啡和思考之外,还有一些事情也会影响我们的睡眠。布里格姆医院睡眠健康中心发现,有的患者有相当严重的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一种在夜间反复发生的不自觉的肌肉运动。同床者往往比睡眠者更受干扰;不过,如果睡眠者伴随有突然的觉醒,那么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造成的干扰会大得多。有时睡眠者甚至每小时平均觉醒次数是42次。根据哈佛大学睡眠学家大卫•怀特的看法,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有可能是因为体内缺少铁质或者是由药物治疗的副作用所致,这种症状通常还和不宁腿综合症有关。测试还显示,睡眠呼吸暂停,也会影响睡眠质量。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的人呼吸会突然停止,直到缺氧的信号传递到大脑,将你唤醒。这些微觉醒每小时可以出现70次之多,导致患者精疲力竭,还有突发心脏病、中风和患动脉硬化的风险。患病的一个信号是衬衣领口号码大于17英寸,另一个信号是鼾声如雷。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睡眠不足可能会导致学生成绩下降,还影响到青少年身体的生长和肌体恢复。
B.睡眠不足会加大患心血管病、抑郁症、糖尿病的风险,损害认知功能、记忆力和免疫系统。
C.一般,睡眠不足的症状表现有很多,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依赖和干扰的恶性循环。
D.人们若在夜晚大段大段的时间里都没有睡着,就可能会因缺乏深度睡眠或快速眼动睡眠而早上起不来。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可从本文信息得出的结论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应该高度关注自身的睡眠,了解自己的睡眠障碍和睡眠特点,甚至自身可能存在的其他症状。
B.患有严重的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的人,其致病原因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确切的结论。
C.身体肥胖的人相对的更容易有睡眠呼吸暂停的症状,患者易于精疲力竭,还有突发心脏病、中风和患动脉硬化的风险。
D.一个人如果在卧室不养宠物,在睡觉前又不锻炼、不喝咖啡、不上网、不用手机等,睡觉时间固定有规律,就会获得良好的睡眠。
【小题3】(小题3)结合本文有关信息,你觉得青少年改善自己的睡眠质量有哪些积极作用?(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①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②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③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④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⑤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辩派的无情批判。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殷墟甲骨文巨大而深远的学术影响,文章先总起概述,然后逐层分析,论证结构清晰、完整。
B.文章分别引用史学家胡适和王国维的观点,有力阐释了甲骨文的发现的确能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C.文章在论证古史记载的可信性时把《殷本纪》和《夏本纪》进行了对比,意在阐释《史记》所言不是向壁虚构。
D.文章以较多篇幅阐述甲骨文的发现对确认商王朝存在的重大作用,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的巨大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在20世纪20年代,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担心其中一些内容是虚构的。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甲骨文的发现推动了《说文》学的发展,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伊秉绶的空间思考
有清以来,书坛名家辈出,高手如林,伊秉绶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古穆的格调构成了清代隶书成就的最高峰,留下了“书如佳酒不宜甜”的书史名言,其艺术底蕴是极其深邃的。
伊秉绶出生于书香门第,喜绘画,工四体,其行楷有颜真卿之神韵,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自抒己意,为时人瞩目。其隶书成就最高,为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少年即喜爱三代两汉文字,朝夕临摹碑碣,曾拜书法大师刘石庵为师,深得其惠。
于隶书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探索,最后在五十岁左右找到了适合自我个性的书路——方正雄伟的风格。所以其书风中以《张迁》《衡方》《裴岑》诸碑的成分为多。他根据上下左右的结构和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随机应变地将字形处理成或扁平、或竖直、或正方,使其寻找到最佳的造型空间,造成意想不到的自然妙趣。
发掘空间架构的奥妙是伊秉绶成功的基点。他善于发现字之本形可变的因素,然后加以大胆的变形。其隶书风格的基本特点是横平竖直、方正宽博、雄伟庄严,但又奇巧灵秀,具有强烈的表现意识和大胆奇特的艺术想象力。他的书法不只在向同时和后世的书家们彰示着书法艺术的构成潜能,而且会唤起今世书家对书法作为现代艺术的表现意识的觉醒。他对唐以来空间构架与节奏同步的成功进行思考后,大胆舍弃了线条的节律(相对于前人),以单一的空间架构作为主攻的目标,对书法艺术构成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在他的书法里线条显得麻木不仁,非常迟钝,没有点画撇捺的变化,是一种绝对的平正的隶书格调,但这一点又有别于金农对线条的全破坏。他有意削弱线条的节奏——顿挫提按的弹性,而准确地捕捉住中锋美的线条本质,加大了线条的立体感和力量感,真正使人感到“古穆雄强”的书法风范。他似乎不在乎别人的献媚与讨好,而是我行我素,天马行空,他像一个忠厚老成但不懦弱的托孤老臣,正襟危坐,不动声色,但一切事态变化都已尽收眼底。正如熊秉明所说:“他写大字雄伟厚重,笔画往往跃出格子,侵入边缘留白,发出一种威临观者,震慑观者的气魄。文字内容和书法形式打锤为一体,是道德令句,是棒喝,仿佛是摩西捧出来的戒律碣,这和过去唐代的醉狂派、宋代的抒情派、明代的宁丑派都是不同的。”
据包世臣《艺舟双楫》记载,伊秉绶的执笔方法是从刘墉处学得,“其法置管于大指、食指、中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即古睛之法也。其以大指斜对食指者,则形成凤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传也。”我们仔细体会伊秉绶独特的书法风格当与其执笔用笔的方法有相当的关系。他以龙晴之法作书,笔杆常常斜向左前方,用笔取逆涩之势,而且写字速度甚缓,因而书作极富金石意趣,耐人寻味。
伊秉绶的书法精彩过人,让人叹为观止,但是他留下的书论却极少,我们只能从片言寸语中去寻找他的创作轨迹,他将自己一生的艺术经验集结为三十二个字:“方正、奇肆、姿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毫端变幻出于腕下,应和凝神造意,莫可意拙。”这是极富见地的。
【小题1】下列关于伊秉绶的空间思考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伊秉绶根据上下左右的结构和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寻找到最佳的造型空间,随心所欲地将字形处理成或扁平,或竖直,或正方。
B.伊秉绶善于发现字之本形可变的因素,加以大胆的变形,发掘空间架构的奥妙,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C.伊秉绶对唐代空间构架与节奏同步的成功进行思考后,对书法艺术构成有了独特的理解,舍弃了线条的节律。
D.伊秉绶的书法有意削弱线条的节奏,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平正的隶书格调,但这一点又有别于金农对线条的全破坏。
【小题2】关于伊秉绶的书法,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清以来,伊秉绶算是书坛中的佼佼者,他的书法艺术底蕴是深邃的,以古穆的格调构成了清代隶书成就的最高峰。
B.他的行楷有颜真卿之神韵,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而且他也是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
C.他喜爱三代两汉文字,曾拜书法大师刘石庵为师,经过长时间对隶书的学习与探索,找到了适合自我个性的书路。
D.他的隶书书法不是在向书家们彰示着书法艺术的构成潜能,而是唤起今世书家对书法表现意识的觉醒。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秉明评价伊秉绶写大字雄伟厚重,有一种震慑观者的气魄,文字内容和书法形式打锤为一体,是道德令句,是棒喝。
B.伊秉绶书法非常精彩,让人叹为观止,但是因为他留下的书论极少,使我们不易寻找他的创作轨迹。
C.伊秉绶执笔时,置管于大指、食指、中指之尖,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其执笔之法和书法风格都是从刘墉处学得。
D.伊秉绶书作极富金石意趣,耐人寻味,是由于他用龙睛之法作书,用笔取逆涩之势,而且写字速度甚缓。

同类题4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为什么有人唱歌不着调?
失歌症从先天因素来讲,遗传(基因)等方面的原因会导致“音乐脑”产生对于音高的识别障碍,且这种识别障碍在现实音乐环境下会被放大,进而出现音乐相关的记忆障碍。从后天发育来说,当大脑产生病变后,易致使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本有的认知音符、歌唱节奏以及欣赏乐曲的能力。
唱歌不着调,又称为“失歌症”,是一种对音调把握不准,有乐感缺陷的异常表现,常伴随着对音乐记忆和识别上的问题。
有统计表明,有10%的人先天五音不全,唱歌跑调。其中的4%是先天性对音调精细识别的失敏。2002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科研人员对失歌症者的脑部进行了全面的扫描,发现有大约一半的失歌症者在韵律认识方面有问题,且找到了一个与辨别音高和记忆旋律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脑白质与普通人的细微不同。他们推测,人脑中应该是存在有一个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当此部分发育不全就易导致失歌症症状。
人为什么会患上失歌症呢?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研究结果。不过从理论上来讲,它应该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先天因素来讲,人类大脑的右半球主管着人的想象、颜色、音乐、节奏等,遗传(基因)等方面的原因会导致“音乐脑”产生对于音高的识别障碍,且这种识别障碍在现实音乐情境下会被放大,进而出现音乐相关的记忆障碍。就像色弱者无法分清波长相近的颜色一样,失歌者无法区别出音高相近的音符。当然,也有研究表明,失歌症与大脑左侧额叶的发育有关。左半脑额叶区的运动性语言中枢,管理语言、性格、判断力、注意力、书写等功能,与情感的清晰表达,声音的精准模仿等都密切相关。当大脑左半球颞叶前部产生病变后,易致使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本有的认知音符、歌唱演奏以及欣赏乐曲的能力,进而表现出其唱歌跑调。
2009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科研人员对53例脑卒中患者的左或右半球大脑中动脉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失歌症组的左、右半球与正常人群并无太大差异,只是失歌症组常有着较多的额叶和听觉皮层病变。试验结果表明,后天失歌症的产生与一系列的认知功能、注意集中力、大脑运行功能,以及记忆能力相关。
当然,许多关于失歌症的研究也同样支持诸如初级听觉皮层、次级听觉皮层,以及边缘系统等多个皮层区域在音乐的处理中的重要性。研究者认为,其它皮层区域的病变,以及皮质厚度的异常,神经连接及大脑可塑性的缺陷等,也都与失歌症的发生有关。
另有一些研究表明,音调的处理一般是由大脑右颞区控制的(此区域有区分旋律、音调及间隔信息的功能),正常的次级听觉皮层会处理音调的变化并操控正确的语音语调。而最近的节奏分辨的试验提示,双颞区和神经运动区的互联动缺乏极可能是致使先天或后天失歌症产生的重要原因。
此外,记忆是有关识别和记录曲调的内部呈现,有助于识别熟悉的歌曲和将演唱歌曲的能力进入到脑中,故记忆的损伤也会很大程度造就失歌症的产生。
(《人民日报》2014年9月1日20版)
【小题1】下列选项对“失歌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后天发育来说,失歌症者的大脑产生病变,使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本有的认知音符、歌唱节奏以及欣赏乐曲的能力。
B.失歌症是一种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对音调把握不准,有乐感缺陷的异常表现,并常伴随着对音乐记忆和识别上的问题的现象。
C.有少部分人先天五音不全,唱歌跑调,对音调精细识别的失敏,这些是失歌症症状的表现。
D.失歌症的发生也与其它皮层区域的病变,以及皮质厚度的异常,神经连接及大脑可塑性的缺陷等有关。
【小题2】下列有关“失歌症”产生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理论上讲,失歌症应该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占主导作用。
B.蒙特利尔大学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大约一半失歌症者在韵律认识方面有问题,且大脑区域的脑白质与普通人不同。
C.失歌症者大脑的右半球会出现音乐相关的记忆障碍,就像色弱者无法分清波长的颜色一样,失歌者无法区别出音符。
D.双颞区和神经运动区的互联动缺乏极可能是致使先天或后天失歌症产生的重要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遗传等方面的原因会导致“音乐脑”产生对于音高的识别障碍,且这种识别障碍在现实音乐情境下会被放大,因而音乐相关的记忆障碍就出现了。
B.人脑中应该存在有一个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当此部分发育不全就易导致失歌症症状,失歌症者的大脑的左右半球与正常人截然不同。
C.左右大脑在人体中各司其职,比如想象、颜色的判断、音调的处理等是由右脑主管,而语言、注意力、书写等由左脑主管。
D.认知能力、注意集中力、大脑运行功能及记忆能力与唱歌水平息息相关,只要这些能力欠佳,就必定会导致失歌症的产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的际遇,颇令人感叹。他的道德学问,为当时人所推重;他经世致用的抱负,却未曾得以放手施展。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孔子似乎也有过对政治生涯的心灰意冷。但是,他对于礼乐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却未曾有过犹豫彷徨。即便当时无法兴起礼乐以济世安民,他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
孔子一生不得志,这其中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孔子对礼乐之治的坚持与当时的政治需求不相符合。春秋末期,周王室权力式微,各国君主聚焦于扩充国家军力以自保或是图霸,根本无暇顾及礼乐。在屡屡碰壁的情势下,孔子自己也抱怨“莫我知也夫”。其实孔子如果愿意改变行事作风,趋附政治家的需求,或许就不必在周游列国的凄惶中被人取笑为“丧家之犬”。但他却不仅未曾放弃过对礼乐文化的坚守,还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周游列国,宣扬礼乐。在这种乐观情绪的感染下,他以一种坚忍的精神坚持着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是他坚忍品格的最好宣言。即使厄于陈、蔡,他依然能够讲颂弦歌不衰,能够用“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话来鼓励大家。
孔子在充分吸收了西周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对日渐僵化的礼仪制度做了一番创造性的转化,适时提出“仁”的概念,希望人们可以从内心的真实情感出发,虔敬地践履礼的每一个仪节。他强调乐的重要性,乐教人听善音而动善情,听美乐而净化心灵,给人以无形的陶冶。在礼彰显皇权、划分等级的功能外,他将礼带出贵族范围,强调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愿意学习礼乐,坚持德性的修养,皆有成为君子的可能。这种升华的礼的精神内涵和普遍意义,给了礼永恒的精神生命,使其不会仅仅只是一种制度,随着时代的更迭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而必然会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不可替代。
对孔子来讲,遵守、提倡礼乐文化,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这些细碎的礼仪细节,更在于其背后重要的意义——为了上下有序、社会安宁。“礼”的学说体系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由礼治而达社会大同,是孔子的理想。孔子的伟大,就在于他改良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维护一家一姓的利益,他是怀着社会大同的情怀的。因此,具有合理性的思想,即便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因为“不合时宜”而遭受冷落甚至是贬抑,但时局一旦发生变革,仍可以“度尽劫波”而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礼乐文化因为失去了宗法制度的社会土壤,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不合时宜”而备受政治家们的冷落,在秦代又经历“焚书坑儒”的严厉打压,但终究“度尽劫波”,在汉以后的政治、社会生活中产生持续影响力,礼乐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圈的标签,生活于其中的人“不学礼,无以立”。
(选自田家溧《孔子对礼乐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之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都无暇顾及礼乐,孔子追求的礼乐之治不合时代的政治需求,这就注定了孔子的悲剧。
B.孔子坚守与传承礼乐文化,但当时礼乐已不可能被用于济世安民,孔子处处碰壁,致使他一度对政治心灰意冷。
C.孔子对礼乐文化的坚持很坚忍,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事作风去迎合政治家的需求,他的这种道德得到后世尊重。
D.孔子礼乐兴邦的政治抱负从来都没得到放手施展,甚至被讥为“丧家之犬”,但他依然乐观地宣讲礼乐,鼓励大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倡仁,并且践行仁,无论是在最紧迫的时刻,还是在最落魄的时候,都不允许自己有一刻背离仁德。
B.孔子对礼乐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在旧的基础上创新,要求人们真情实意,不必拘泥于礼的仪节。
C.孔子认为乐能够引发人的善,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学习了礼乐,坚持修身养德,就有可能成为君子。
D.孔子扩大了践行礼的对象,升华了礼的精神内涵和普遍意义,使礼具有了永恒的生命,不再只是作为一种制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遵守、提倡礼乐文化,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实现社会安定、天下大同,而不仅仅是为了保存细碎的礼仪细节。
B.孔子的理想是天下大同,而非一家一姓的利益,他的这种思想的核心是“礼”的学说体系,由礼治至社会大同。
C.礼乐文化是宗法制度的社会土壤,宗法制度式微后,孔子改良后的礼乐文化虽一再遭冷遇,最终还是得以延续。
D.礼乐文化经过孔子的改良后更具合理性,几经劫难后,在汉以后持续发力,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