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的际遇,颇令人感叹。他的道德学问,为当时人所推重;他经世致用的抱负,却未曾得以放手施展。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孔子似乎也有过对政治生涯的心灰意冷。但是,他对于礼乐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却未曾有过犹豫彷徨。即便当时无法兴起礼乐以济世安民,他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
孔子一生不得志,这其中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孔子对礼乐之治的坚持与当时的政治需求不相符合。春秋末期,周王室权力式微,各国君主聚焦于扩充国家军力以自保或是图霸,根本无暇顾及礼乐。在屡屡碰壁的情势下,孔子自己也抱怨“莫我知也夫”。其实孔子如果愿意改变行事作风,趋附政治家的需求,或许就不必在周游列国的凄惶中被人取笑为“丧家之犬”。但他却不仅未曾放弃过对礼乐文化的坚守,还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周游列国,宣扬礼乐。在这种乐观情绪的感染下,他以一种坚忍的精神坚持着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是他坚忍品格的最好宣言。即使厄于陈、蔡,他依然能够讲颂弦歌不衰,能够用“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话来鼓励大家。
孔子在充分吸收了西周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对日渐僵化的礼仪制度做了一番创造性的转化,适时提出“仁”的概念,希望人们可以从内心的真实情感出发,虔敬地践履礼的每一个仪节。他强调乐的重要性,乐教人听善音而动善情,听美乐而净化心灵,给人以无形的陶冶。在礼彰显皇权、划分等级的功能外,他将礼带出贵族范围,强调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愿意学习礼乐,坚持德性的修养,皆有成为君子的可能。这种升华的礼的精神内涵和普遍意义,给了礼永恒的精神生命,使其不会仅仅只是一种制度,随着时代的更迭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而必然会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不可替代。
对孔子来讲,遵守、提倡礼乐文化,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这些细碎的礼仪细节,更在于其背后重要的意义——为了上下有序、社会安宁。“礼”的学说体系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由礼治而达社会大同,是孔子的理想。孔子的伟大,就在于他改良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维护一家一姓的利益,他是怀着社会大同的情怀的。因此,具有合理性的思想,即便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因为“不合时宜”而遭受冷落甚至是贬抑,但时局一旦发生变革,仍可以“度尽劫波”而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礼乐文化因为失去了宗法制度的社会土壤,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不合时宜”而备受政治家们的冷落,在秦代又经历“焚书坑儒”的严厉打压,但终究“度尽劫波”,在汉以后的政治、社会生活中产生持续影响力,礼乐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圈的标签,生活于其中的人“不学礼,无以立”。
(选自田家溧《孔子对礼乐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之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都无暇顾及礼乐,孔子追求的礼乐之治不合时代的政治需求,这就注定了孔子的悲剧。
B.孔子坚守与传承礼乐文化,但当时礼乐已不可能被用于济世安民,孔子处处碰壁,致使他一度对政治心灰意冷。
C.孔子对礼乐文化的坚持很坚忍,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事作风去迎合政治家的需求,他的这种道德得到后世尊重。
D.孔子礼乐兴邦的政治抱负从来都没得到放手施展,甚至被讥为“丧家之犬”,但他依然乐观地宣讲礼乐,鼓励大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倡仁,并且践行仁,无论是在最紧迫的时刻,还是在最落魄的时候,都不允许自己有一刻背离仁德。
B.孔子对礼乐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在旧的基础上创新,要求人们真情实意,不必拘泥于礼的仪节。
C.孔子认为乐能够引发人的善,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学习了礼乐,坚持修身养德,就有可能成为君子。
D.孔子扩大了践行礼的对象,升华了礼的精神内涵和普遍意义,使礼具有了永恒的生命,不再只是作为一种制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遵守、提倡礼乐文化,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实现社会安定、天下大同,而不仅仅是为了保存细碎的礼仪细节。
B.孔子的理想是天下大同,而非一家一姓的利益,他的这种思想的核心是“礼”的学说体系,由礼治至社会大同。
C.礼乐文化是宗法制度的社会土壤,宗法制度式微后,孔子改良后的礼乐文化虽一再遭冷遇,最终还是得以延续。
D.礼乐文化经过孔子的改良后更具合理性,几经劫难后,在汉以后持续发力,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标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4 12:09: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各题。

思想的空间

①思想需要空间,这是我在多年阅读以后忽然领悟的道理。尽管孔夫子早已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叔本华也教导我们“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但背名言是一回事,明晰其中的道理又是一回事。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真的感到了为信息所驱使、所淹没的苦恼;读也读不完的书,看也看不完的报,使我们整天手不释卷,疲于奔命,依然欠下一屁股书债。望着日渐膨胀的书柜,总有几分莫名的惭愧和惆怅。虽说有些书本来是为了收藏的,但藏而不读的书正如存而不用的钞票,到底是一种资源,还是一种浪费呢?
②我们时时为此苦恼着。
③作为思想的载体,信息是无形的财富,是战略的资源。□
④如今的时代号称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即使是在信息不甚发达的中国,每天也有两千多份报纸、上百种图书在印刷机上滚动,单是长篇小说,据说就已达日产两部的速度。不要说读,哪怕翻一翻,恐怕也要加快速度才行。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更是如凶猛的怪兽,时时考验着我们抵御诱惑的能力。更不要说小小寰宇正日益成为地球村,密密麻麻的因特网,打鱼似地将我们一网打尽,使我们只能在既广大又狭小的空间里挣扎。久而久之,我们不再是一株会思想的芦苇,而成为一只地道的网虫。
⑤信息时代造就了批量的信息傻瓜。他们无所不知,又一无所知。在电视机前打瞌睡、在报纸缝里觅趣闻,是这一代“文化人”常见的姿态。他们看起来倒也刻苦,但有点像伊索笔下那只犹豫不决的驴子;从一堆草料跑到另一堆草料,不知究竟先吃哪一堆更好。不同的是,那只可怜的驴子死在选择的不确定上,而我们多半要死在无力消化上。或者说,我们的肉体虽然没有被信息撑死,但精神早已丧失,与死去又有多少差别呢?
⑥英国路透社下属的一家公司,对1300名欧洲各国的企业经理进行调查,有40%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由于每天要处理的信息超过他们分析和处理能力,使他们的决策效率受到影响。调查人员认为,目前收集不少信息所耗费的成本已经超过了信息本身的价值。据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测算,许多企业花费昂贵代价建立起来的数据库,只有7%真正派上了用场。仅在英国由于信息过剩导致的工作效率下降,每年就要浪费3000万个工作日,折算下来,相当于3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使得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水平。据统计,近3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已超过过去5000年的信息生产总和。汹涌而来的信息让人无所适从。信息上瘾与信息过剩现象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在提供机会的同时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一法国信息专家罗斯奈呼吁,要像节制午餐一样进行“信息节食”,使自己真正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它的俘虏。
⑧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想套用一句:未经思考的阅读是没有意义的。美国人从今年4月22日开始发起“一周不看电视”运动,迅速得到31个州的美国医生协会、小学校长协会、教师联盟等团体的广泛声援。我以为,不仅电视可以拒绝,过多的低质量的报纸可以拒绝,甚至大量泛滥的普通书籍也完全可以拒绝。吾生有涯,而学也无涯,怎能让思想和生命在低俗的阅读中消解和浪费?没有思想,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未来。给思想留下空间,就是给创造留下空间,就是给我们的未来留下希望。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惭愧和惆怅”的原因是指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思想的屋宇如果被功名利禄的算计充斥
②但财富的巨大诱惑常常让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过分膨胀的资源有时也会变成过重的负担
③结果大概也只能走到思想的反面
④当然失去了思考的余地
⑤思想的空间如果为各种杂多的信息霸占,使头脑和世事之间没有丝毫的距离
A.⑤④①③②B.①③②⑤④C.②①④⑤③D.②⑤③①④
【小题3】第④段作者分析“中国”的现状的原因
【小题4】下面对第⑤和第⑦段中划线词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傻瓜”指占有大量信息却不知何为有效信息,看似无所不知实际一无所知的人。
B.“文化人”有嘲讽意味,是品位低俗“在电视机前打瞌睡、在报纸缝里觅趣闻”之人。
C.“犹豫不决的驴子”是指在多元信息选择面前无所适从、无力消化,精神沦丧之人。
D.“信息节食”指虽然身处信息爆炸时代,但不为所累,断然拒绝、超然局外的言行。
【小题5】从议论逐层展开的角度,概述本文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研究表明,每天只需要读6分钟的书就能够减少60%的紧张焦虑感。心理学上也在研究一些好的著作对于读者的不同方面的影响。
对于所有的读者来说,不管是喜欢英伦文学的,还是喜欢古罗马风格的,抑或是喜欢爱情诗集甚至于爱看土地测量类图书的……所有的书,都会给读者带来一段无法比拟的旅程。就连现在的科学杂志,都开始注重深入生活,与读者的日常生活接轨,我们称之为“情感传输”,你的身体在沙滩上或者在壁炉前,但是你的心灵却有可能正与莫里哀一起和路易十四商讨国家大事。除此之外,通过书里的描绘,作者能够“触碰”到你,能让你“听见”他的声音,能让你了解他的过去,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也就是你的大脑得到放松的时候。
读书能够加强情感同化。一部吸引人的好小说并不是仅仅在短期内让人着迷,而在于能够长期持久甚至于拥有改变读者人性的力量。鹿特丹大学的一位研究人员进行过一项研究,邀请一些读者在一周内阅读相关书籍,并将这些读者被作者触动时的情感变化记录下来,来研究情感同化的情况。在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情感传输都会进入我们的生活,各种广告,各个决定,各类信息。研究还指出,如果一本科学著作的目的就是影响读者的看法和行为,就像“公共场合禁止吸烟”一样,那么它的影响的持续性并不如充满作者感情的小说和一些真人传记。
为什么?因为这些小说和真人传记于真正的生活,它可以将作者的自身感受通过书本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类书也可以最大自由度地改变读者的看法和人格,而它的持久性,甚至于能够帮助读者处理自己即将遇见的难题。
阅读能将愉悦的感觉带到身体的每一部位。例如,阅读一些类型的小说会给人带来一种难以忘却的感受,因为小说是具有独立性的,每本小说都不一样,但是都会在其中将现实生活和情感放大,人们在阅读时得到了内心的满足感。
根据这一情况,法国作家及体疗医生赫及勒·德谭巴尔创造性地提出了“阅读疗法”,希望通过阅读来对人们的某类疾病进行治疗。就好像童年时的教育一样,有些人从小读了某种书籍影响了其一生的发展,谁又能保证读书对成人就一点用都没有呢?
(选自《智慧》,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表明,一个人每天只需要读6分钟的书就能够消除所有的紧张焦虑感。
B.读者只有阅读英伦文学和古罗马风格的爱情诗集,才会拥有一段无法比拟的旅程。
C.科学杂志与读者的日常生活接轨,使读者能够穿越时空直接和路易十四商讨国家大事。
D.通过书里的描绘,作者能够让读者了解作者的过去,使读者的大脑得到放松。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鹿特丹大学的研究人员邀请读者在一周内阅读相关书籍,并记录下读者被作者触动时的情感变化,研究情感同化的情况。
B.在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广告、决定、信息等各种各样的情感传输都会进入我们的生活。
C.小说和真人传记于真正的生活,它可以将作者的感受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D.作家及体疗医生赫及勒·德谭巴尔创造性地提出了“阅读疗法”,通过阅读治愈了人们的某类疾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能够加强情感同化。一部吸引人的小说不是在短期内让人着迷,而是能够拥有改变读者人性的力量。
B.小说和真人传记可以最大自由度地改变读者的看法和人格,甚至于能够帮助读者处理自己即将遇见的难题。
C.如果一本科学著作的目的就是影响读者的看法和行为,那么它的影响的持续性并不如充满作者感情的小说和一些真人传记。
D.阅读能将愉悦的感觉带到身体的每一部位。每本小说都会将现实生活和情感进行放大,使人们在阅读时获得内心的满足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谢冕
①从根本上说,诗歌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想像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②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诗的特点在抒情。读诗并试图达到正确欣赏,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而是为了感动。读者总是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希望这种欣赏的结果,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还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
③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段“工序”。
④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了直说。由于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像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欣赏诗歌,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韵味。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的意思并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这在中国旧诗词的欣赏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⑤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惘、失落的情怀的寄托。
⑥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这在别的文体可能说明意义的含混,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当然,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这里所谓的“猜”,其实就是欣赏过程中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
⑦我们读诗时会感觉到,诗的语言是断断续续的,跳动性很大,欣赏时需要对这种不连贯进行“加工”——即把不连贯的地方加以填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写诗时旅居巴蜀,这是寄怀妻子的诗篇。这首短诗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前一个“巴山夜雨”,是此时此地的;后一个“巴山夜雨”,跳到了想像中的未来,夫妻团聚后的彼时彼地。那时节,西窗闪着烛光,他们一起回想如今这个令人情思绵绵的雨夜。当诗中跳跃的奥妙被我们所理解时,当跳跃之间的关联为我们所连缀时,我们因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
(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第③段中以“泡”字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根据文中与“泡”字相关的内容加以解说。
【小题2】诗歌欣赏活动为什么以想像活动为主要方式?请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答。
【小题3】作者认为诗的语言“跳动性很大”,要创造性地欣赏。请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参照第⑦段的例证,说明作者的观点。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同类题4

材料一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 ① (biàn)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②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小题1】根据①处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给②处的汉字注音。
_________(biàn)证法   匪________夷所思
【小题2】以下不属于文学作品“荒诞性与梦幻生应运而生”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
B.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的人生体验。
C.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需要。
D.失去现实针对性而获得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小题3】以下根据文章内容的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写实的小说和写梦幻小说各有长短,最好是把写梦幻结合起来。
B.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干预现实生活,但只要穿插一些梦幻内容,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就不至于失之偏颇。
C.《红楼梦》“一方面强调了不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曹雪芹可谓达到了真小说家的境界。
D.增添了一些荒诞和幻化内容的作品比纯写实的作品更具有文学性,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