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古典传统中,海或者四海历来被认为是包围中国的最外部边界,提到它们就意味着“天下”,格外有壮阔之气。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颇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类的名句。

古代中国,水无疑是赖以立国的农业生产中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水的清洁和滋生功能,使水象征了纯洁和生命,直接地渗透到诞生、成年、婚嫁与丧葬等重大人生礼仪中。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述安徽“婴儿三日后,必为之净洗,谓之洗三朝”。“奈河”则是传说中幽冥间的界河。上巳节这天王公平民多踏青水边,杜甫《丽人行》即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吟咏。古中国人常因这种水畔聚会唱和而感发深刻的生命意识。

儒家经典《孟子·告子上》巧妙地用水性的善变喻人性的易为扭曲,言人之善良本性同流水趋下的本性类似;《孟子·尽心上》《孟子·离娄下》认为:流水之有本有源和奔流不息,如同君子之立身行事。

而老子亦褒举流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褒举的实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道家理念。而《庄子·秋水》则以流水入海后的浩渺无垠喻得道后的境界。在唐代以后三教合流的文化氛围中,流水意象呈现出多种文化“涵化”的倾向。

流水意象也藏蕴了无限人生之慨,每每展示了文人作家群体的双重性格与两难处境:其执着进取与悲观幻灭时时胶着一体。

流水无往不在,而且具有运行的持续性,最为贴近和形象地体现了事物递进的特征,因而流水总是被古人用来感叹时光、机缘、情爱、功业以至年华、生命、国力的不可复返性,表达惜时叹逝的情愫。《诗经·大雅》即有“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的警句,用流水的永逝无回,譬喻君臣不勤于政则必失怙于天。李白的《古风》《江上吟》感流水悟富贵功名不可久驻:“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陆游《黄州》“江声不尽英雄恨”等,倾诉了岁月蹉跎带给人难以排解的失落感。流水意象在文学内部中的运动,在后世的叙事文学中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如被毛宗岗父子置于《三国演义》卷首的杨慎《临江仙》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其由浩荡东流的长江缅怀历史上风云人物的短暂人生。而《牡丹亭》中也有杜丽娘的“似水流年”之嗟。上述例子反映了主体无法超越时间规定性与自身有限性的永恒悲剧和痛苦。

流水意象固然强调了文人的感伤与忧患情怀,使之常常悲凉地感发人生苦短的危机感,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便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悲慨”诗风。然而,流水意象并非只有消极意义,它往往也作为人们珍惜光阴年华、不甘庸碌无为的积极象征符号而存在,反映了华夏民族柔韧、沉稳的精神。

(选自《中国象征文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水的象征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中国,水有清洁和滋生功能,象征着纯洁和生命,民间为婴儿“洗三朝”就是此象征意象的体现。
B.孟子认为水性与人性相似:流水有趋下的本性,人有善良的本性;流水的有本有源、奔流不息就像君子的立身行事。
C.老子关于水的“柔弱”与“坚强”的讨论体现了道家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理念,而庄子认为水的浩渺无垠象征着得道后的境界。
D.唐代以后,流水的象征意象呈现出多种文化“涵化”的倾向,常被用来感叹时光、机缘、情爱、国力等的不可复返性。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文人作家的作品中,流水有时候象征着执着进取,有时候象征着悲观幻灭,流水意象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都藏蕴了无限人生之慨。
B.流水的特性是奔流不息,无往不在,它常象征着事物的一去不复返,因此文人常借流水意象抒发惜时叹逝之情。
C.陆游的“江声不尽英雄恨”和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反映了古代诗人无法超越时间规定性与自身有限性的永恒悲剧和痛苦。
D.中国文人常常借流水意象表达珍惜光阴年华、不甘庸碌无为的思想,而流水也能反映出华夏民族柔韧、沉稳的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文学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诗句表明,海或者四海历来被认为是包围中国的最外部边界,它们意味着“天下”。
B.水与古中国人的一些生活习俗有关,人们常在上巳节这天在水边踏青,杜甫的《丽人行》就描写了与这一习俗相关的画面。
C.因为流水无往不在,具有持续性运动的特点,所以流水意象在文学内部也是运动的,并随着文学的发展而具有更多的象征意义。
D.中国文人常借流水抒发感伤与忧患情怀,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便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去概括“悲慨”诗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12 05:00: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
王学泰
古人对文化持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自古以来,凡是儒家经籍以及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等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的纽带。世界上大多数地方是把种族或宗教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的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性,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的生动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近百年来我们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动荡之中。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原有的敬畏之心,自然会随之衰减。20世纪从60年代到70年代,极“左”思潮高涨,扫荡文化的社会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的“文化”乃是一个负面词汇,传统文化更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了妖魔。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根本的改变,但并非“复旧”,而是被纳入孔方兄的营垒。因此“读经热”“古董热”“收藏热”,乃至种种弘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的关系不大。看到一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就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是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虽不同,但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有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最没文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作主的缘故。
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道统”才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I0月6日16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作者所说的“敬畏之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儒家经籍等文化著作中含有的敬重之心与尊重之心。
B.指对传统文化中的以“道”化众的文化的制造与传播。
C.指对精致、详密、完美的农业文化的“复旧”与再创造。
D.指文化重建中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尊重、敬畏与传承之心。
【小题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待文化的“文化至上”态度,除了尊重与敬畏之外,甚至将其神圣化。
B.儒家信徒从政立言,以“行道”为目标,就是要使人人得到文化的熏沐。
C.社会转型和革命震荡近百年,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D.文中的“敬畏之心”与朱熹所说的“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有很大差别。
【小题3】根据本文,列举并分析传统文化在中国现当代遭遇的两种不被敬畏的行为。

同类题2

阅读《咬文嚼字》一文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小题1】下列对本段文字的中心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字的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的区别。
B.字的直指的意义比联想的意义更有用。
C.字的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有用。
D.字的难处在联想的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小题2】根据选文内容,下列“烟”字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日照香炉生紫烟
B.烟花三月下扬州
C.依依墟里烟
D.烟笼寒水月笼沙
【小题3】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科学的文字还是文学的文字,都必须做到让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完美结合起来。
B.直指的意义固定、明显、确实,它更适宜于科学的文字,因为它可以使科学的文字更精确。
C.联想的意义难用,但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它,因为它可以使诗文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D.“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之所以妙,就在于它巧妙地使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

同类题3

文学的趣味
朱光潜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见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节选自《谈美·谈文学》)
【小题1】阅读全文,提取整合文段信息,完成下列填空。(2分)
本文第①段从孔子的名言谈起,指出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第②③④段列举
 ,第⑤段提出 ,从第⑥段起,作者就文艺欣赏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论断。
【小题2】“精神上的残废”“精神上的中毒”“精神上的短视”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1)精神上的残废:
(2)精神上的中毒:  
(3)精神上的短视:
【小题3】第⑥段说“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为什么不能欣赏呢?(4分)
【小题4】文中多处引用名言名句,请举一个例子说说它的具体作用。(3分)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知的欠缺,大半会导致文学趣味的欠缺。
B.要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应读尽古今中外作品。
C.文学的趣味,必须靠作者自己去创造。
D.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必须快速征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16分)
艺术是人创造的美
(1)在古汉语中,“艺”是技巧的意思。古希腊文“Texvn”一词既表示艺术,也表示制作和手工。在拉丁文中,“ars”一词同时意味着艺术、手工和技巧。这种和“技巧”同一的艺术概念,现在已经过时了。它的缺点在于太宽泛,不仅适用于艺术,也适用于一切领域。我国先秦和古希腊人的许多著作,都把骑射、烹饪之类,称为艺术。柏拉图甚至把商业称为“赢利的艺术”。在后人的著作中,“军事艺术”一词也常和“军事科学”并用。巧妙的政治手腕有时也被称为“政治艺术”。总之,一切高度技巧的表现和产物,都可以称为艺术。按照这样的艺术概念,艺术和非艺术并没有严格的区别。
(2)艺术固然离不开技巧,但并非一切技巧都是艺术。要把艺术技巧和其他技巧(如武术或权术)、艺术创作和其他创作(如工业设计或科学发明)区别开来,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美。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人的精神现象。它直接诉诸感性而不诉诸理性。所以那些认识到的、理解到的技巧,那些事后通过分析才呈现出来的技巧,如军事技巧或政治技巧,就不属于美的范畴,从而也不属于艺术的范畴。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3)当然,广义的说,美的领域涵盖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无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以及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等等,都有一个美不美的问题。凡是正确的、有效的,都是美的。如诉诸视觉的武术技巧也可以是美的。它的美是与自卫或攻击的有效性相关联的。武术活动是一种追求实效的活动。说这种活动是美的,是说这种活动可以从美学的角度来评价,这不等于说武术就是艺术。
(4)艺术不追求直接的实效,它追求的是美——实效的象征。如果武术活动不是为了打击敌人而是为了表现人的情感——仇恨与意志力,它就是在追求美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它就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舞蹈而进入艺术的领域,从而同其他艺术相通。如同书法和绘画相通。公孙氏的剑器舞,“来如雷霆起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给了张旭以巨大的启发,使他的书法大有长进。剑舞和草书之间有什么共同的东西呢?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抽象的运动形式。如果把那些使它们区别开来的具体的物质元素,如笔墨和纸张、人体和武器等等都抽象出去,那么留下来的唯一的东西,就只是那个表现着人类情感的力的运动形式,力的变幻莫测的动向及其强劲迅疾的运动节奏,和由这个节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许多小节奏所组成的,生气贯注的活的形象。它们是人类的感性动力按照情感的逻辑创造出来,用以探索前进道路的。所以它并不独立存在于我们的感觉之外。它是一种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能力,一种客观化了的人的主观体验。艺术所要表现的,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我们称之为美。
(5)艺术是人所创造的美。假如说一切美都是人类无意识的创造物的话,那么艺术则是人类有意识地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存在物。换言之,它是本质先于存在的存在物。这个本质就是美。任何事物,它必须首先能使人感到美才可能成为艺术。艺术靠技巧来表现和创造美,但如果没有美,技巧也就白费了。能在一根头发上刻一首《满江红》,其手段之高妙固然令人叹服,但除非用显微镜,你就看不到它。即使用显微镜,你从中看到的也不是真正的书法,它就不可能是美的,从而它也就不是艺术,不论它表现出多高的技巧。总之,艺术是一种美。但是,正如并非一切文字都是书法,也并非一切美都是艺术。艺术作品的出现,只是人类通过一定有意识的劳动实践(不仅仅是审美实践),对现实材料进行一定的有意识的提炼和加工,使之成为自己情感和生命力的表现,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所以,艺术还应该是人的创造物。
(摘自《关于艺术的思考》)
【小题1】下列各项,不符合作者的观点的两项是(5分)
A.艺术和非艺术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一切高度技巧的表现和产物,都可以称为艺术。
B.艺术离不开技巧,艺术靠技巧来表现和创造美。
C.任何事物,如果它不属于美的范畴,那么它就不会属于艺术的范畴。
D.凡是正确的、追求实效的,都是美的,因而也是艺术的。
E. 艺术所要表现的美,是一种客观化了的人的主观体验,它直接诉诸感性而不诉诸理性。
【小题2】根据文中对“艺术”的阐释,下列各项中,属于“艺术”的一项是(3分)
A.普通的供人居住的房屋B.丛林中百灵鸟的鸣叫声
C.窗户玻璃上因结冰形成的图案D.杨丽萍表演的孔雀舞
【小题3】一般的武术活动成为武术艺术,需要实现怎样的转变?请简要回答。(4分)
【小题4】过去人们常常把艺术和技巧等同起来,请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艺术源于生活 艺术合乎科学
欧阳中石
艺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世间天然的“美”,是“造物者”所为,是朴素的。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人类摸索到可以“自为”的办法,由此,“艺术”诞生了。在人们的生活中,对美的追求无处不在。追求者愈盛,得之者愈夥(huǒ“多”义),“风借火,火借风”,自然而然,艺术便进入了人们生活之中。固然,艺术不比吃饭、喝水是生命的必需,然而人生毕竟不止于吃饭喝水。所以在人们的生活中,艺术必然地成了不可稍离的生活“必需”。那么,什么是艺术呢?它是以富有创造性的方法和方式来设想、寄托和表达人类对美的向往的一种手段。艺术带给人们极大的生活情趣,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人们在和外界在接触中得到满足的一种构建。
艺术使人通过精神途径触摸到外部世界,加以理解,加以欣赏。因此,艺术是人生离不开的一种自己安慰自己的重要手段。光凭想象,是一种自我安慰,但是无法体现出想象的程度。艺术把它们具体出来,展示出来,画出来可以看得见,变成声音就能听得见,艺术把它落实了。艺术活动具有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这一点展示出“艺”的功力。甚至说,艺术是人类生活走在前头的东西,引领着人们不断向前。
艺术就是艺术,本身不是科学,但离不开科学。艺术要有灵感。灵感是人们特有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受”,二是“放光”。人们唯有能感受世界,才有可能认识世界。“灵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体现出艺术的科学性;所以,我们对灵感可以期望,人力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只要尽人所能作出充分的储入准备,随着人们对客观外在规律性的认识与理解对不断加深,灵感“放光”的契机也会随之增多,这就是艺术与科学交融之处。人类历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美的期望不断地被提出,不断地被实现。
人们常说“艺海无涯”,既说艺术形式之多,又说艺术魅力之强,也说艺术理论之深。所谓的巧夺天工、神来之笔、神乎其神之类的说法,并不过分。“艺术”之所以能够“夺天”,比“神”更“神”,就是因为人类有“艺”之“术”,已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行之有效、可以夺“天”的方法,而且也有了一套有体系、有序列的理论。这就是艺术的科学性。
艺术人才的培养也要有一整套系统的科学设计,来认识、分析、培养、完成、达到。运用科学理论来培养,可以让人们不必大费周章走弯路。以书法为例,东汉赵壹写过一篇《非草书》,批评“效颦者之增丑,学步者之失节”。它说明不掌握科学的方法乱写乱画,会导致莫名其妙的错误。儿童学习书法,要通过写字来理解人的思维,理解人的生活,如果我们只让他把字写得好看,而没有其他要求,就会偏离教育的本来目的,我们强调的是素质的培养,科学的培养。虽然方法应不断地提高,理念应不断地充实,但从初步的、现有的为基础,才有可能向更高的艺术方法和理论发展。换言之,艺术怎样才能升华呢?这就需要借助于其他学科的支持,就需要更高的理论来启发、指引,需要哲学、美学原则的指引,科学方法的指导,具体科学成就和物质条件的支持,才有可能和其他学科同步地一道向前发展。一句话,对于艺术,我们要用科学的方式来对待。(节选《魅力中国》2009第22期,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有误的两项是( )(5分)
A.“风借火,火借风”,艺术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艺术。
B.由于人生不止于吃饭、喝水,所以艺术必然地成了不可稍离的生命“必需”。
C.“艺”的功力体现在艺术活动具有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D.运用科学理论来培养艺术人才可以让人们不必大费周折走弯路。
E.儿童学习书法,是要通过写字来理解人的思维,理解人的生活,不必要求他们把字写好。
【小题2】下列说法,属于对“艺术”的含义的正确理解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是人类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摸索到了可以“自为”的办法而诞生的。
B.艺术是以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和方法来设想、寄托和表达人类对美的向往的一种构建。
C.艺术使人通过精神途径触摸到外部世界,是人们离不开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手段。
D.学习艺术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否则会导致莫名其妙的错误。
【小题3】 结合全文回答,艺术有哪些作用?(4分)
【小题4】为什么说艺术离不开科学?请根据文意分点回答。(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