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为水乡泽国,有水必有桥以济之,桥就成了江南一道亮丽的风景。16世纪葡萄牙人加里奥特·佩雷拉于1553~1563(明嘉靖年间)在华见到古桥说:“这些石桥工程如此完美,……令我赞叹不已!”湖州自古多桥,据《永乐大典》记载,湖州一府有711座桥,至清同治《湖州府志》记已达1 417座。仅乌镇一地清代就有桥119座,至今尚存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的通济桥。

明清人喜在桥墩、桥门上刻楹联以表达对桥的遐想或赞颂,这样就有了桥文化。所谓桥文化不仅是指桥梁建筑技术层面而言,更多的是通过桥楹联来深化桥的内涵,这才是桥文化的精髓。通过对桥文化的研究,可以诠释明清江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意蕴,反映这一地域历史文化的嬗变和演化。当年的文人骚客就是通过桥联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民俗的描摹,也有对善人善举的颂扬和历史的怀念。桥的修建自然基于交通的需要,桥建成后就能促进四邻的交往和经济发展,而建桥除官府行为外,大多还是地方人士、寺庙、商人等出资作为善举而为之的。由于年代久远,桥圯字毁或字迹模糊,搜辑桥联已属抢救之举。

杭嘉湖多古桥。王江泾的长虹桥建于明万历年间;余杭通济桥建于东汉熹平四年(175),洪武元年(1368)改为三孔石桥;塘栖广济桥,又名通济桥,俗名长桥,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七孔石拱桥。这些都是江南有名古桥。古桥大都有楹联,如乌镇通济桥,又名西高桥,有桥联曰:“寒树烟中尽乌戍,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通霅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题桥主人三千里,北望燕京。”长虹桥联更多,诗情画意甚浓:“淑气风光架岭送登彼岸;洞天云汉横梁稳步长堤。”“福泽长流物阜民安国泰;慈航普渡江平海晏河清。”“虹影卧澄波,登高供远瞻;南浮越水白,北接吴山绿。”“劝世入善,愿天作福。”“千秋永庆,万古长龄。”桥楹联见景生情,传递诗情画意,真是很好的文学作品。

明清时湖州为江南经济社会文化发达地区,尤以蚕桑丝绸著名。王士性说:“浙十一郡惟湖最富……而湖多一蚕,是每年有两秋也。”外国来华人士眼中的湖州更是富庶之地。罗马尼亚人尼·斯·米列斯库:“湖州府位于大(太)湖之滨,是中国富裕的大城市之一。……处于水乡,丝绸产品丰富多彩。……这里丝绸的产量如此之多,以至一个小城镇每年缴纳的丝绸什一税就达五十万两黄金。”繁荣的经济离不开交通的畅达,水乡就离不开桥梁,如双林镇就有万元、化成、万魁三座古桥。这些古桥至今仍在通行着,可惜风雨侵蚀,有些桥联已风化,字迹不清了。

湖州方志办深感桥联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抢救性的辑集,本文中的一些桥楹联采自他们的记录,附此致谢。

(摘自陈学文《历史上湖州的古桥与桥文化》,有删减)

【小题1】什么是桥文化?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指人们在桥墩、桥门上刻的用来表达对桥的遐想或赞颂的楹联。
B.既指桥梁建筑技术,更包括刻于桥上以表达对桥的遐想或赞颂用来深化桥内涵的楹联。
C.可以诠释明清江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意蕴,反映这一地域历史文化的嬗变和演化。
D.通过桥联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民俗的描摹,是对善人善举的颂扬和历史的怀念。
【小题2】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桥的修建是因为交通的需要,主要是由地方人士、寺庙、商人等出资作为善举而建的。
B.古桥都有楹联,桥楹联见景生情,传递诗情画意,是很好的文学作品。
C.明清时湖州为江南经济社会文化发达地区,丝绸的产量多,对桥梁的需求大,因而建成了许多桥梁。
D.湖州的古桥至今仍在通行,但桥联已风化,字迹不清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8 02:16: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诸多报刊减少诗词的版面,诗集出版数量锐降,出于盈利目的的影视节目生怕沾上诗词的边儿,甚至几乎每年高考试卷作文题的题干说明中,都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式的尴尬。诗词的传播渠道被严重地堵塞了。

②新世纪后,诗词创作与传播出现了种种“复兴”的迹象。《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诗歌之王》《中华好诗词》《向上吧!诗词》等节目推波助澜,使全社会的“诗词热”居高不下,这种“盘活”诗词的尝试,强化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也给当下诗歌如何实现有效传播、提升社会的诗意氛围提供了方向上的经验启迪。

③要提高诗词传播的有效性,应从诗歌文体的优长与局限出发,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大胆地进行跨界。一味地靠口头流传、课堂讲授、选本编辑、配乐朗诵,走传统传播路线,已经提不起受众的兴致。《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即在于找准了新旧媒体之间的融合点,实现传播渠道上多方配合,迅捷及时,反馈便利。再佐以绚丽大气、光影投射的舞美设计,诗画一体的感官氛围,轻松娱乐和传统诗词遇合,流行文化同明星效应共生,使观众在身心放松中品尝了诗词文化盛宴,提升了传播的看点和趣味性。

④与向大众文化扩张并行不悖,诗歌传播向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合理跨界更应提倡。《经典咏流传》收视和口碑俱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请与音乐的跨界结合。其中清代袁枚的诗作《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经过谱曲、添充衍生和传唱,人气爆棚。海子的《九月》,得到了更加完美的诠释,甚受青年喜爱。向音乐跨界,让诗拥有了获得飞翔姿态和美感的可能。

⑤至于诗歌向戏剧跨界,闻一多就有过理论企望,而后不断有人做诗歌戏剧化的实验。1994年北京“戏剧车间”导演年森为诗建“场”,把于坚的长诗《0档案》搬上舞台,积累了以戏剧方式处理诗歌文本的视角和经验。近几年李轻松着力做诗剧实验,她的《向日葵》演出效果良好。她多年探索如何使诗歌大面积、多方位走近读者的途径,最终找到了诗歌与戏剧乃至其他艺术嫁接的“跨界诗歌”对策。

⑥如今诗歌发展境况丰富而复杂,最大限度地保证诗歌无时无地不在传播的状态,就成了一种相对理想的选择。如可以从天时、地利、人和因素考虑,适时地举办各种诗歌节或诗歌大赛。青海湖诗歌节、李白诗歌节等,都对诗词的传播推广做过积极的尝试。“《中国诗词大会》为你度身定制的古诗词”那种新媒体互动方式就因新鲜、个性十足,在第二季的同步答题互动量就达五百多万人次。

⑦微信、微博传播诗歌更自由便捷,覆盖区域十分广阔。如“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等公众号就很好地沟通了读者和诗词,令诗词顺畅地进入了百姓日常生活之中。2008年汶川地震的次日,《汶川,今夜我为你落泪》贴在博客上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了600万的点击率。

⑧诗词传播要从娃娃抓起,让读诗、诵诗、写诗、评诗成为常态化的习惯。相关的教育部门也应该注意培养孩子们从小即喜欢、接近和诵读优秀诗歌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让那些诗歌“润物细无声”,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乃至心智结构。传播还应常态化,切忌忽冷忽热,过分哄抬诗词或贬低诗词的行为,其实都有损于诗词的灵魂与尊严。

(摘编自罗振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式的尴尬正在消除——“盘活”中华诗词的尝试与启迪》)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使中国人重拾曾经的文化自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B.诗词需要与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结合,融入大众文化,以达到跨界的目的
C.利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使诗歌处于传播状态,是当前推动其发展的理想选择。
D.诗词传播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每个人参与,否则就丧失了诗词灵魂和尊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段通过对不同时期诗词传播状况的比较,说明传播渠道对诗词推广的重要性。
B.文章以单纯传统模式不利于诗词传播为前提,论证了跨界传播能提高传播的有效性。
C.文章从诗词传播渠道和传播状态两个方面,阐述了盘活中华诗词的有益尝试与启迪。
D.文章多次举例《中国诗词大会》,是为了突出其在盘活中华诗词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A.如果不能展现诗歌自身魅力、激发受众兴致,即便再大胆的跨界,也不可能有效传播中华诗词。
B.《经典咏流传》之所以能成为诗与音乐跨界结合的典范,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其收视和口碑俱佳。
C.对袁枚诗进行再创作、将《0档案》搬上舞台,说明及时摒弃传统传播路线才能盘活中华诗词。
D.微信、微博传播更加自由便捷,覆盖区域广阔,已经成为担负诗歌传播常态化重任的不二选择。

同类题2

汉语文有很多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具有四声。四声(平、上、去、入)归纳成为平声(阴平、阳平)和仄声(上、去、入)两大声类,而这就是构成诗文学的最基本的音调声律的重要因子。
汉语本身具有的“四声平仄”的内在特质,经过文学大师们长期的运用实践,加上了六朝时代佛经翻译工作的盛行,由梵文的声韵之学的启示,汉文的声韵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于是诗人们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安排诗的格律。齐粱至隋唐之间,诗的格律逐步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格律诗臻于完美。这完全是一种学术和艺术的历史发展的结果,把它看成人为的“形式主义”,是一种反科学的错觉。
至唐末期,诗的格律的发展达到最高点,再要发展,若仍在五、七言句法以内寻索新境地,已不可能,于是借助于音乐曲调艺术的繁荣,便生发开扩而产生词这一新体裁。历史上的无数语言音律艺术大师们,从此得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于中可以驰骋他们的才华智慧。这就可以理解,词乃是汉语诗文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后来又有了曲。元曲与宋词,其实都是“曲子词”,不过宋以‘词’为名,元以“曲”为名,本质原是一个;所不同者,元曲发展了衬字法,将原来宋词调中个别的平仄韵合押法普遍化,采用了联套法和代言体,因而趋向“散文化”,铺叙成份加重,将宋之雅词体变为俗典体,俗语俚谚,大量运用;谐笑调谑,亦所包容。但从汉语诗文学格律美的发展上讲,元曲并没有超越宋词的高度,或者说,曲对词并未有像词对诗那样的格律发展。
明确了上述脉络,就会知道要欣赏词,首先要从格律美的角度去领略赏。离开这一点而侈谈词的艺术,很容易流为肤辞泛语。众多词调的格律,千变万化,一字不能随意增减,不能错用四声平仄,因为它是歌唱文学,按谱制词,所以叫做“填词”。 格律的规定十分严格,词人作家第一就要精于审音辨字。这就决定了他每一句每一字的遣词选字的运筹,正是在这种精严的规定下见出了他的驾驭语文音律的真正工夫。正因此故,“青山”“碧蜂”“翠峦”“黛岫”这些变换的词语才被词人们选用。不懂这一道理,见了‘落日”“夕曛”‘晚照”“斜阳”“余晖”,也会觉得奇怪,以为这不过是墨客骚人的“习气”,天生好“玩弄”文字。然后,还要懂得,由音定字,变化组联,又生无穷奇致妙趣。“青霄”“碧落”,意味不同;“征雁”“飞鸿”,神情自异;“落英”缤纷,并非等同于“断红”狼藉。汉字的涵义渊繁,联想丰富,使得诗词极其变化多姿之能事。我们要讲欣赏,应该细心玩味其间的极为精微的分合同异。“含英咀华”与“咬文嚼宇”,虽然造语雅俗有分,却是道着了赏会汉字文学的最为关键的一点。
【小题1】下列关于“诗的格律发展脉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语本身具有的“四声平仄”的内在特质是诗的格律形成的原因之一。
B.齐梁至隋唐之间,诗的格律逐步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至唐后期,诗的格律的发展达到最高点,如不另寻他途,已难突破。
D.由于语言音律艺术大师们的努力,格律发展到词,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平声和仄声是构成诗词文学最基本的音调声律的重要因素。
B.诗具有格律美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学术和艺术的历史发展的结果。
C.和唐诗相比,元曲大量使用俗语俚谚,这是它更具有散文化特点的主要原因。
D.如果不能从格律美的角度欣赏诗词,那就不能真正领略词的精妙。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音乐曲调艺术的繁荣是词这一新体裁能形成发展的重要原因。
B.元曲和宋词虽然本质相同,但元曲在艺术上远远没有达到宋词的高度。
C.词作家要精于审音辨字,是因为词对格律的要求很严格,不能错用四声平仄。
D.“青宵”“碧落”两个词词义相同,但在不同的诗词中,其意味却不相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白居易的美学思想
①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诗歌”,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②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的抒情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③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④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别的诗人了。 
⑤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白居易认为“诗言志”是诗歌的本质,这种本质决定诗歌能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
B.李白、杜甫的诗与白居易的诗主旨完全不同。
C.白居易认为没有政教美刺寄托的诗歌都不是现实主义的诗歌。
D.白居易的诗歌美学思想有许多合理因素,但是也有偏激之处。
E.白居易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诗歌理论尤其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
【小题2】“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中的“核心”指什么?
【小题3】从第一自然段看,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有哪些?请概括出两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借 脸
曾颖
凤明在茶馆里喝茶,远远看见一个年轻人笑呵呵地向他走来,很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并自作主张地拉张椅子在他对面坐下,和他从天气开始寒暄起来,其亲切微笑着的表情,仿佛是饥饿者面对丰盛的饭菜。
这表情凤明是熟悉的,近年来,常有类似的场面,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遇到一个或几个陌生人向他微笑甚至跑过来和他握手问好,让他既感到惊奇,又觉得惶恐。因为他确信面前那张可掬的笑脸,确实是没见过的,他可不是贵人,记忆也没衰退到见过谁没见过谁都不记得的地步,他惟一的解释便是对方认错了——他可能恰好与某个人缘极好的人长得很像,对方误把他当成别人了。
今天可能也是这种状况。
堂倌给年轻人泡上茶。年轻人用茶杯盖轻刮了几下茶水,把茶叶搅匀,轻吹了一口气,然后浅尝了一口说:我终于找到你了。
凤明说:你可能认错人了吧?我好像不认识你。
年轻人说:是啊,你不认识我,但我早就知道你了。
我?我一个中年下岗工人,又没什么长处,你……怎么知道我?
年轻人笑笑说:反正我知道嘛。
年轻人的笑让凤明有一种心发虚的感觉。他自问自己没做什么亏心事,而且身上和家中也没什么值得让别人惦记的东西。于是很坦然地笑笑说:我有什么值得让人知道的?
年轻人说:不瞒大叔说,我知道您,是因为您长得很像我的一个长辈……
他死了?
不,不,他挺好!不,不,他现在……他需要您的帮助。
帮助?我能帮他什么?
他……他老人家最近出了点事……不不不,是他老人家最近遇到点事,需要您帮忙。
什么事?
他……他有个女儿在国外读书,最近生病了,他想去看看孩子,可是……
可是什么?
可是他……他是国家公务人员,出国手续比较繁琐。
国家公务人员?出国怎么会繁琐,应该更方便,简单才是!
他……他不是任了点职吗?现在干部出国,不是那么方便了,而且,他不想让大伙知道他女儿的病,因此,他需要你帮忙。
帮忙?我能帮什么忙?
咱们就真人面前不说假话了,请你帮忙,把护照借出来用用,你放心,不白用,一定重重感谢!
护照?我一个下岗工人,哪有那玩意儿?
可以办啊!我们帮你,钱我们出,你只需要借出你这张脸就行了,护照到手,就付你一万元租借费。
一万元?
凤明听了之后,脚趾禁不住抓了一下鞋底。半年来遭遇的各种没来由的热情,终于找到答案。但小伙子的提议,还是让他有些震惊。
他说: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我是认真的,不信我们马上去拍照办手续付定金。
别急别急。我还得想想,至少要知道需要我帮助的人是谁吧?
这个嘛……你放心,不是坏人。
我没说他是不是坏人,我只想知道那个长得像我的人是谁?没准是我认识的亲戚呢!
这话让年轻人很为难,迟疑了半晌,他拿出手机到远处一阵嘀嘀咕咕之后回来,说:好吧,我告诉你,你要帮的是县国土局陈局长,你和他长得很像,只要理理发换件衣服,就一模一样了。现在情况也说明了,你快确定吧,我待会就开车送你去取户口和身份证,今晚就去市里办护照。
凤明说:等等,容我想想。
大叔,你是不是嫌钱少,可以再加点的,一万五,不!两万吧!我想你也是有儿女的人,就帮帮他吧!
凤明说:这事,容我想想,好好想想。
年轻人叹口气,说:好吧,你再想想,这是我的名片,想好尽快打电话给我!
凤明接过名片一看,名片上写着“翔龙房产公司董事长陈翔龙”,这名字好像在电视广告上听到过,据说是本县首富。按平时,凤明要走近他身旁5米都很难。
这天夜里,凤明失眠了,他把白天的奇遇给妻子讲了。妻想了想说:兴许不是看女儿吧?
那是?
出逃!如果是那样,你可就是帮凶。不过也没啥,谁没有受骗上当的时候啊?一个护照, 就当是被偷了,卖两万元,够咱家吃三年了。兴许人家真是去看女儿呢?我听说他老婆女儿都在国外呢!
老婆的话,让他原本就悬着的心拎得更紧了。他眼前闪过2万元人民币、手铐、以及几年前被强拆了的老宅,忍不住长长叹了口气。
这夜的床板如烧烤架之于鱼一般,令他难受。
天刚亮的时候,他跑出门,找了一部离家很远的公用电话对半梦半醒的陈董事长说:对不起,我不能帮你!
是不是钱的问题?我们再商量!
不,不是!咱这一辈子,穷得只剩这张脸了,我借给你,就没法出门见人了。
……
两周后,电视上报道,国土局陈局长因贪污和收受贿赂被捕,他是在用假护照登机时被扣下的。
凤明看着屏幕上局长那张垂头丧气的脸,觉得和自己一点都不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既承接上文,为年轻人向凤明打招呼提供了合理性,又为后文年轻人向他提出“借脸”的要求作了铺垫。
B.凤明在年轻人提出请他帮忙的要求之后,心理上多次变化,先后经历了疑惑——震惊——矛盾——拒绝的过程。
C.小说中出现的主动握手问好的人和年轻人都从侧面反映出了官商勾结、攫取利益的社会丑恶现象,隐含着深刻的理性批判。
D.小说成功塑造了凤明这一家境贫寒、小心谨慎,虽在利益面前有所动摇但却最终坚守做人原则的形象,让读者看到了社会的光明面。
【小题2】陈局长因贪污受贿受到调查,年轻人为他出逃做准备。请在文中找出三处能表现他们心理的内容,并结合词句进行分析。
【小题3】分析小说以“借脸”为标题的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传统的独特审美思想,特别是其致思方式和理论探索,是全人类美学理论财富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与西方美学理论共存互补,丰富人类的美学理论宝库。这不仅可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美学理论发展提供思想资源,而且还可以让他们在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上获得启示,并且必将会对世界的美学理论与审美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对审美基本规律的概括,揭示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普遍规律,既可以印证西方美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又可以纠正一些西方理论中的谬误,补充西方审美基本理论所存在的盲点。而有些具有共同规律的审美现象,西方学者尚未归纳而中国古代已经归纳的;或中国古代早已有深刻的思想,而西方近代转向时才开始发现的,也值得全人类珍视。至于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规律和特征,更是中国学者对人类美学理论和审美实践的独特贡献。西方近代学者无论在美学理论还是审美实践中,都有从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汲取精华、获得启示的先例。西方近代的意象派理论,就是一个典型。他们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或如遇知音,或相见恨晚,尽管他们对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中国古代对于审美的看法,既有自上而下的宏观论道,也有自下而上的具体描述。在许多文人笔记和艺人心得中,虽然常常只有只言片语,却包含着对审美问题的精湛见解。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领悟,也只有在中国人的文献和审美实践中才能见到其思想基础和理论概括。它们不仅在古代曾经对人们的审美实践起到过指导作用,而且有许多思想在未来仍然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传统的审美意识处于整个环境中,是我们现实中活生生的东西,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而人们对它们的自觉意识也随之不断在积累和深化,有限的个体只有在继承传统审美思想的前提下,正视审美意识的现实,才能推动其不断丰富发展。
建立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是时代的需要。美学理论须具有当代意识,在当代背景下激活传统,把优秀的美学理论的传统因子融入新的肌体中,使传统审美思想现代化,具有生命活力,顺应时代要求和社会要求,真正地具有国际性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当从当代社会现实出发去审视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价值,使之成为当代美学理论的源头活水,并且使它对现实审美现象具有有效的阐释功能。我们要真正从内在精神上继承民族传统中具有生命活力的审美思想精髓,而非只具有古董价值的“原汁原味”。中国人的那种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中国人通过审美活动铸造灵魂的人生态度,都体现在他们的审美主张中。他们以审美的态度去陶冶性灵、体验人生,与自然保持一种亲和的关系,把有限的人生融入到无限的宇宙之中,从而使人生得以超越和成就。
(摘编自朱志荣《论继承中国传统的美学体系建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与西方美学理论可以形成共存互补,因为它是全人类美学理论财富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B.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可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美学理论发展提供思想资源,是人类的美学理论宝库中的财富。
C.西方美学理论中存在的谬误以及审美中所存在的盲点,是通过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传统审美思想揭示出来的。
D.有些具有共同规律的审美现象,西方学者尚未归纳而中国传统思想中已对这些审美规律进行了归纳概括。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近代的意象派理论曾经从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汲取精华、获得启示,体现了中国学者对人类美学理论和审美实践的贡献。
B.在许多文人笔记和艺人心得中,蕴藏着中国古人对于审美的看法,虽然常常只有只言片语,却包含着对审美问题的精湛见解。
C.传统的审美意识存在于现实之中,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而人们只有正视审美意识的现实,才能推动其不断丰富发展。
D.我们应该从当代社会现实出发去审视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价值,从而使当代美学理论对现实审美现象具有有效的阐释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西方人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如遇知音上看,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已经在西方美学理论和美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领悟,在古代对人们的审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对未来人们的审美活动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C.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须在当代背景下激活传统,使传统审美思想成为顺应时代和社会要求的理论。
D.以审美的态度去陶冶性灵、体验人生,与自然保持一种亲和的关系,这种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精髓是值得我们继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