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汉语文有很多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具有四声。四声(平、上、去、入)归纳成为平声(阴平、阳平)和仄声(上、去、入)两大声类,而这就是构成诗文学的最基本的音调声律的重要因子。
汉语本身具有的“四声平仄”的内在特质,经过文学大师们长期的运用实践,加上了六朝时代佛经翻译工作的盛行,由梵文的声韵之学的启示,汉文的声韵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于是诗人们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安排诗的格律。齐粱至隋唐之间,诗的格律逐步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格律诗臻于完美。这完全是一种学术和艺术的历史发展的结果,把它看成人为的“形式主义”,是一种反科学的错觉。
至唐末期,诗的格律的发展达到最高点,再要发展,若仍在五、七言句法以内寻索新境地,已不可能,于是借助于音乐曲调艺术的繁荣,便生发开扩而产生词这一新体裁。历史上的无数语言音律艺术大师们,从此得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于中可以驰骋他们的才华智慧。这就可以理解,词乃是汉语诗文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后来又有了曲。元曲与宋词,其实都是“曲子词”,不过宋以‘词’为名,元以“曲”为名,本质原是一个;所不同者,元曲发展了衬字法,将原来宋词调中个别的平仄韵合押法普遍化,采用了联套法和代言体,因而趋向“散文化”,铺叙成份加重,将宋之雅词体变为俗典体,俗语俚谚,大量运用;谐笑调谑,亦所包容。但从汉语诗文学格律美的发展上讲,元曲并没有超越宋词的高度,或者说,曲对词并未有像词对诗那样的格律发展。
明确了上述脉络,就会知道要欣赏词,首先要从格律美的角度去领略赏。离开这一点而侈谈词的艺术,很容易流为肤辞泛语。众多词调的格律,千变万化,一字不能随意增减,不能错用四声平仄,因为它是歌唱文学,按谱制词,所以叫做“填词”。 格律的规定十分严格,词人作家第一就要精于审音辨字。这就决定了他每一句每一字的遣词选字的运筹,正是在这种精严的规定下见出了他的驾驭语文音律的真正工夫。正因此故,“青山”“碧蜂”“翠峦”“黛岫”这些变换的词语才被词人们选用。不懂这一道理,见了‘落日”“夕曛”‘晚照”“斜阳”“余晖”,也会觉得奇怪,以为这不过是墨客骚人的“习气”,天生好“玩弄”文字。然后,还要懂得,由音定字,变化组联,又生无穷奇致妙趣。“青霄”“碧落”,意味不同;“征雁”“飞鸿”,神情自异;“落英”缤纷,并非等同于“断红”狼藉。汉字的涵义渊繁,联想丰富,使得诗词极其变化多姿之能事。我们要讲欣赏,应该细心玩味其间的极为精微的分合同异。“含英咀华”与“咬文嚼宇”,虽然造语雅俗有分,却是道着了赏会汉字文学的最为关键的一点。
【小题1】下列关于“诗的格律发展脉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语本身具有的“四声平仄”的内在特质是诗的格律形成的原因之一。
B.齐梁至隋唐之间,诗的格律逐步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至唐后期,诗的格律的发展达到最高点,如不另寻他途,已难突破。
D.由于语言音律艺术大师们的努力,格律发展到词,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平声和仄声是构成诗词文学最基本的音调声律的重要因素。
B.诗具有格律美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学术和艺术的历史发展的结果。
C.和唐诗相比,元曲大量使用俗语俚谚,这是它更具有散文化特点的主要原因。
D.如果不能从格律美的角度欣赏诗词,那就不能真正领略词的精妙。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音乐曲调艺术的繁荣是词这一新体裁能形成发展的重要原因。
B.元曲和宋词虽然本质相同,但元曲在艺术上远远没有达到宋词的高度。
C.词作家要精于审音辨字,是因为词对格律的要求很严格,不能错用四声平仄。
D.“青宵”“碧落”两个词词义相同,但在不同的诗词中,其意味却不相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7-27 08:57: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一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
A.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B.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C.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D.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小题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B.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的发展演变。
C.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D.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小题3】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B.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C.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是可怕的
佳桐
无所畏惧,经常被用来描绘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似乎也需有这样的风范。孔夫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面对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准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
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最典型的是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过去人们眼中的许多神秘现象,都得到了理性的解答。但现代化可去除迷信,却不应去除敬畏;一个人可以不信神,却不能无视神圣的力量。
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相比宇宙和自然的无限,人的理性与能力是那么有限,我们对世界的“未知”要远远大于“已知”。敬畏自然,就是承认我们自身的渺小,正视大自然的神圣。我们还应敬畏生命。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敬畏生命,就是将人的生命摆在首位,而且珍视人的自由选择,维护人的发展机会。对生命的敬畏还应包括和我们一样有心跳、有亲情、有痛感与悲戚的其他生灵。我们同样需要敬畏法律、敬畏规则。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
世间需要敬畏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其心存敬畏,不是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从本质上讲,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信仰之真。当今社会,敬畏已染上浓厚的功利色彩,需不需敬畏,也要先问一声“有没有用”,对自己有用,就烧香拜佛;若不再管用,则立马丢开。因此,最被敬畏的往往是权势与金钱,但这两样东西最易变幻。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普遍无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当本该虔诚以敬的东西,都可用权换、用钱买时,这个社会即使堆砌出再多的眼前财富,也必定与真正的文明渐行渐远。
怀敬畏心,虽不排除外在约束,但主要源于内心的自律。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道底线,这是不应突破的最后屏障,是我们必须敬畏的戒尺。无可否认,这条底线现今对许多人来说已可移动,但只要良知未灭,它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仍然起作用。“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就道德层面,一个人可以不做君子,却不可以做小人;可以不忠言逆耳,却不可以奴颜婢膝;可以不襟怀坦荡,却不可以两面三刀;可以不乐善好施,却不可以为非作歹。心存敬畏,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做人底线的不懈坚守。
一个民族在走向自由、民主、开放的同时,不可没有敬畏。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恰恰是最可畏惧的。假如一切都无禁忌,那么一切都可被毁坏、被打砸、被妖魔化,于是什么房子都敢拆,什么古墓都敢挖,什么数据都敢造假,什么决策都敢拍板,什么官司都敢乱判……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呼唤敬畏,就是呼唤理性,呼唤良知、呼唤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求,但必须有所忌、有所惧,知晓前行又懂得停步,知晓获取又懂得放弃,由这样的公民支撑起的社会才健康、良性而和谐。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敬畏”的一项是( )
A.不管人类多聪明,人的认知和智慧都是有限的,这说明了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B.埃及“二战”盟军阵亡将士墓碑上的话“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家庭,你是整个世界!”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
C.华盛顿将就任美国总统比作“像走向刑场的囚犯”,这说明了总统更应敬畏法律。
D.隋朝时期,吏部侍郎薛道衡游览钟山古寺开善寺时,见寺内各种金刚怒目。小和尚告诉他金刚怒目是为了降妖。这个典故体现了对神灵的敬畏。
【小题2】下列理解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科学的发展, 破除了过去人们眼中的许多神秘现象。现代化在去除迷信的同时,也相应地去除了相当多的敬畏。
B.我们要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领导、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其心存敬畏,不是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C.当今社会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普遍无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需不需敬畏,也要先问一声“有没有用”,对自己有用,就烧香拜佛;若不再管用,则立马丢开。
D.怀敬畏心,需要外在约束,更要个人内心的自律。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道底线,这是不应突破的最后屏障,是我们必须敬畏的戒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这是带有几分敬重的畏惧的。
B.“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短短几字道出人生宁静淡远,睿智豁达的境界。
C.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没有信仰之真,就没有敬畏之心。
D.无所畏惧的社会是可怕的,会导致社会变得肆无忌惮,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唐代中期以前的城市,有着严格的政治等级体系,不同等级的城市有着严格的规定,简单说来就是城市的政治地位决定着经济规模和城市的规模等级。但随着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这一规律逐渐发生了变化,经济的独立推动作用逐渐显露。虽然唐代全国性城市仍以长安、洛阳为首,但是唐中期以后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当时广为流行的“扬一益二”之说就是较好的证明。苏州、杭州也上升为居民十万户的全国性城市,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越来越多的城市因为经济地位扩大了自身的政治影响力,具体表现为区域城市经济等级体系形成与同一层级的城市之间的分工日益深化。
随着城市的经济属性不断增强,唐代中期以前形成的以政治地位高低为主的城市等级体系逐渐弱化,城市等级中的经济性因素不断增强。在一些新兴的经济区域,逐渐形成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并重的城市等级体系。新的城市等级体系核心内容如下:一是政治地位已不是城市规模的唯一决定因素,政治地位高的城市不一定比治下的城市经济水平高;二是城市等级体系跨越了行政区划的限制,城市体系所涵盖的城市数量越来越多,覆盖的区域已突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以长江下游经济区的城市等级体系为例,到唐代中后期,长江下游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扬州为区域中心城市,以苏州、杭州、越州为次级区域中心城市,以一般州府所在地(例如宣州、常州等)为三级区域中心城市,以县城为四级区域中心城市,以新兴的镇市和草市为第五级区域中心城镇的五级城市体系。
除了纵向上的区域城市等级体系逐渐形成,横向上同一层级的城市分工亦日益深化。这些城市往往依托各自的区位优势,在城市的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并最终将特色转化为产业优势,使得同一等级城市之间形成较为常态的分工合作,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城市群。例如苏州以丝织品与盐业闻名天下,《新唐书·地理五》记载苏州土贡有:“丝绵、八蚕丝、绯绫。”《太平广记》卷402《守船者》载:“苏州华亭县,有陆四官庙。元和初,有盐船数十只。”杭州的发展与旅游业兴盛密不可分。长庆初,杭州刺史白居易将《杭州郡楼登望画图》寄给在长安的张籍,张籍即兴赋诗:“画得江城登望处,寄来今日到长安。乍惊物色从诗出,更想工人下手难。将展书堂偏觉好,每来朝客尽求看。”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富商文人居住于此,促进了杭州的经济发展。越州以制瓷业和造纸业著称。
同一层级的城市发展有所侧重,证明了唐代后期城市之间分工的发展。同时,这一分工的发展,使得城市区域分布的合理性大为提高,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大幅增强,这也是这一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城市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所在。分工与专业化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唐代中后期城市受政治影响逐渐减弱后,城市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增强,各个城市开始立足于自身特点,发展特色手工业,并最终形成了具有各自城市特色的交易市场。唐代陶瓷业空前发达,制瓷工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出现邢窑、越窑等著名的瓷窑。陆羽夸赞“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唐代丝织业发展迅猛,长江下游地区的扬州、苏州、杭州等均是重要产地。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品销售的专业化程度也在逐渐提高,较大城市中出现同类商品的集中贸易,中小市镇中形成以某类商品交易为主的专业化贸易。在唐代城市中,市下设行,行为同类商品集中进行贸易活动的场所,行内又置店、肆经营。 此外,还有某些大宗商品的专业化贸易。在著名的茶叶产地形成了销售茶叶的专业市场。此外还有木材市、花市等大型专业化交易市场。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承担的大宗商品的集中交易频率加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中期以前,城市的不同规模往往表示着城市的不同的政治等级,在这个时期,城市等级体系是以政治地位高低为主的。
B.唐代中期以后,一些城市在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将特色转化为产业优势,出现了同一层级的城市分工日益深化的现象。
C.唐代中期以后,经济地位决定了城市等级体系,城市体系涵盖的城市数量越来越多,覆盖的区域已突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
D.到了唐代后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分工进一步发展,城市区域分布越来越合理,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地区城市快速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唐中期以后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削弱了长安、洛阳这两个全国性城市的政治地位。
B.区域城市经济等级体系的形成,同一层级的城市之间的分工日益深化,意味着因为经济地位的变化,城市政治影响力也随之变化。
C.长江下游经济区的城市群有不同的等级体系,决定这个体系里每个城市地位的因素很多,但不断加强的经济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D.较为稳定的城市群是同一等级城市凭借自己产业优势分工合作而形成的,如苏州丝织品与盐业闻名天下,杭州则旅游业兴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唐代城市发展历史看,城市的产生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也是社会分工导致的必然结果。
B.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商品的集中交易频率加快,使得唐代较大城市出现了商品的集中贸易和专业化贸易。
C.唐代后期城市之间分工的发展,专业化程度的加强,使城市之间的合作成为客观需要,并成为常态。
D.唐代中后期,城市面貌发生新变化,探讨导致其变化的因素,给现在和以后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借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澍
回顾近二十多年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很多“闪光点”,但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 
城市之魅力,不是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中国从唐朝就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
B.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超越现代建筑技术。
C.文中所说的“城市记忆”是指城市里曾经出现过的人与事。
D.城市的文化价值应是“文化之差异”,因此城市的竞争力就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小题2】(小题2)在作者看来,中国有哪些优秀的城市化传统?(3分)
答:  
【小题3】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3分)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

古人对文化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而且他还洋洋洒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它也就是“道”。刘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文化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自古以来,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如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之类。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纽带。世界大多数地方依靠种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所谓“《春秋》之法,中国而夷礼则夷之;夷而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按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按国人对待;如果你是“中国”人,用了“夷礼”。则按照“夷人”对待。可见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在儒家看来,“礼”是文化的核心。

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然而,近百年来我们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振荡之中。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原有的敬畏心,自然会随之衰减。上个世纪从60到70年代,极“左”思潮高涨,扫荡文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文化”乃是一个负面词汇了,传统文化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为妖魔。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根本改变,但并非“复旧”,而是被纳入孔方兄的营垒。因此“渎经热”、“古董热”、“收藏热”,乃至种种弘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关系不大。看到一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都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是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虽不同,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事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最没文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作主的缘故。

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是上面所说永恒不变、天人合一的道或文化,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道统”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小题1】下列说法不属于“文化至上”的一项是
A.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
B.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
C.司马迁、曹丕等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D.儒家的信徒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
【小题2】下列说法或行为,不属于文化自觉行为的是
A.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
B.曹丕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C.朱熹认为对文化要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的态度。
D.李白写文章追求的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刘勰把人文、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三者合而为一,突出了人文的重要性。
B.当下,我们应该学习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质朴精神和敬畏态度,进行文化重建。
C.上个世纪将文化妖魔化和庸俗化都是对文化的蔑视,谈不上对文化的敬畏。
D.“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判别人群归属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