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传统的独特审美思想,特别是其致思方式和理论探索,是全人类美学理论财富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与西方美学理论共存互补,丰富人类的美学理论宝库。这不仅可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美学理论发展提供思想资源,而且还可以让他们在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上获得启示,并且必将会对世界的美学理论与审美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对审美基本规律的概括,揭示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普遍规律,既可以印证西方美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又可以纠正一些西方理论中的谬误,补充西方审美基本理论所存在的盲点。而有些具有共同规律的审美现象,西方学者尚未归纳而中国古代已经归纳的;或中国古代早已有深刻的思想,而西方近代转向时才开始发现的,也值得全人类珍视。至于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规律和特征,更是中国学者对人类美学理论和审美实践的独特贡献。西方近代学者无论在美学理论还是审美实践中,都有从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汲取精华、获得启示的先例。西方近代的意象派理论,就是一个典型。他们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或如遇知音,或相见恨晚,尽管他们对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中国古代对于审美的看法,既有自上而下的宏观论道,也有自下而上的具体描述。在许多文人笔记和艺人心得中,虽然常常只有只言片语,却包含着对审美问题的精湛见解。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领悟,也只有在中国人的文献和审美实践中才能见到其思想基础和理论概括。它们不仅在古代曾经对人们的审美实践起到过指导作用,而且有许多思想在未来仍然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传统的审美意识处于整个环境中,是我们现实中活生生的东西,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而人们对它们的自觉意识也随之不断在积累和深化,有限的个体只有在继承传统审美思想的前提下,正视审美意识的现实,才能推动其不断丰富发展。
建立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是时代的需要。美学理论须具有当代意识,在当代背景下激活传统,把优秀的美学理论的传统因子融入新的肌体中,使传统审美思想现代化,具有生命活力,顺应时代要求和社会要求,真正地具有国际性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当从当代社会现实出发去审视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价值,使之成为当代美学理论的源头活水,并且使它对现实审美现象具有有效的阐释功能。我们要真正从内在精神上继承民族传统中具有生命活力的审美思想精髓,而非只具有古董价值的“原汁原味”。中国人的那种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中国人通过审美活动铸造灵魂的人生态度,都体现在他们的审美主张中。他们以审美的态度去陶冶性灵、体验人生,与自然保持一种亲和的关系,把有限的人生融入到无限的宇宙之中,从而使人生得以超越和成就。
(摘编自朱志荣《论继承中国传统的美学体系建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与西方美学理论可以形成共存互补,因为它是全人类美学理论财富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B.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可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美学理论发展提供思想资源,是人类的美学理论宝库中的财富。
C.西方美学理论中存在的谬误以及审美中所存在的盲点,是通过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传统审美思想揭示出来的。
D.有些具有共同规律的审美现象,西方学者尚未归纳而中国传统思想中已对这些审美规律进行了归纳概括。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近代的意象派理论曾经从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汲取精华、获得启示,体现了中国学者对人类美学理论和审美实践的贡献。
B.在许多文人笔记和艺人心得中,蕴藏着中国古人对于审美的看法,虽然常常只有只言片语,却包含着对审美问题的精湛见解。
C.传统的审美意识存在于现实之中,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而人们只有正视审美意识的现实,才能推动其不断丰富发展。
D.我们应该从当代社会现实出发去审视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价值,从而使当代美学理论对现实审美现象具有有效的阐释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西方人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如遇知音上看,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已经在西方美学理论和美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领悟,在古代对人们的审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对未来人们的审美活动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C.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须在当代背景下激活传统,使传统审美思想成为顺应时代和社会要求的理论。
D.以审美的态度去陶冶性灵、体验人生,与自然保持一种亲和的关系,这种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精髓是值得我们继承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6 03:24: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小题2】(小题2)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周易》与近代科学
曹树明
《周易》与科学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说其古老,是因为自《易传》开始,中国人就把《周易》与科学联系起来。说其常新,是因为历史上《周易》与科学的牵扯从未中断过。尤其是到了17世纪,乾嘉学派的几位易学大家如方以智、江永和焦循等已经具有了某种“以科学治易学”和“以易学治科学”的意识。20世纪初至30年代,国内开始出版易学与医学、数学以及物理学等方面的专著。80年代以来,随着易学热的升温,加之自然科学的发展,兴起了易学科学热。
那么,《易学》与科学有怎样的关系,到底是阻碍还是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本文将以近代科学为例作出解释。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这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做了题为“《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报告,使得《易经》背上了“阻碍近代科学在中国产生”的罪名。杨先生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它只有归纳法而没有推演法;并且《易经》采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这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主要原因。很多学者对杨先生的看法提出质疑,认为《易经》具有演绎法,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流观念而不是《易经》的专利,因而不能把罪责归于《易经》。有些学者试图从经济、政治制度等多个视角分析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比如,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复杂的科技,重文轻理的儒家思想和八股取士制度对知识分子价值取向的影响等等。其实,这些分析不足以说明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只能说明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制度不重视科学,是对大的背景的介绍。再者,他们的论述都是从这个背景阻碍科学发展的角度进行,而忽略了中国古代科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事实。可见,这种解释路径行不通。其实,既然近代科学是自国外引进中国,它也只能是“近代科学在中国”,探究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应该从中国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各自具有的鲜明特征里寻找,这些特征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应该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
近代科学和中国古代科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近代科学是科学实验和数学证明相结合,其中的科学试验属于技术操作层面,而数学证明则是原理阐述的部分;中国古代科学偏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创造,而不注重对事物内在规律的阐述。(二)近代科学把宇宙整体划分为不同的界域,如分为动物界、植物界和矿物界或者分为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等,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而中国古代科学则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息息相关的整体,研究对象是包括人这个主体在内的整个宇宙,不做界域的划分。(三)近代科学强调理性思维,侧重从外部深入研究事物的形态结构、空间位置以及性质、能量等,其特点是非系统的、局部的、静态的;而中国古代科学则是倚重直觉体悟,忽视对事物细节的研究,从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事物的动态功能结构,其特点是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从上可知,中国古代科学具有几乎与近代科学相反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限制了它向近代科学的转变。有学者认为,正是《周易》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的这些特征,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周易》阻碍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其实,中国古代科学的特征不会只是通过《周易》就能形成,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况且,科学和哲学都有各自不同的界域,哲学不会决定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应该是在实践摸索中逐渐进行的。说《周易》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比如说莱布尼茨的二进制的发明是受到先天八卦图的启发、《周易》里已经有了相对论原理等等,也多属于牵强附会,是把后人的理解强加给了《周易》。
学界在探讨《周易》与科学的关系时,倾向于把《周易》中的哲学思想作为二者发生关系的内在机制。而哲学是对事物的究根穷底的研究,它力图揭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基础,以期求得形而上学的满足,它所追求的是一个“为什么”(丹皮尔语)。科学则不然,它限于对经验中的事物和事件进行描述,并对这些事物和事件做出解释和说明,以期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它追求的是一个“怎么样”(丹皮尔语)。由此可以说,《周易》与科学的关系就是“为什么”和“怎么样”的关系。其实,《周易》的“为什么”与“近代科学”的“怎么样”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就像孔子的学说无所谓促进或阻碍克隆技术的产生一样。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两项是()()
A.历史上《周易》与科学的牵扯始自17世纪,当时乾嘉学派的易学大家已经具有了科学和易学相互关联的意识。
B.杨振宁认为,导致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
C.作者说“这种解释路径行不通”,意在指出有些学者仅仅强调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对科学发展的阻碍,但却忽略了中国古代科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事实。
D.既然近代科学是引自国外,只是“近代科学在中国”,那么近代科学模式没在中国出现应从国外科学技术发展模式中去寻找。
E. 说《周易》与科学的关系是“为什么”和“怎么样”的关系,是因为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原,而科学则侧重解释说明世界。
【小题2】关于中国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关系的相关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在相关技术操作层面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原理阐述部分或者说在规律阐释部分。
B.中国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研究的方式是不同的,但都致力于对整个宇宙的探索
C.中国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不相同的,前者强调直觉思维,后者则强调理性思维。
D.中国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有着几乎相反的特征,这是考察近代科学为何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基本依据。
【小题3】(小题3)学界对“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有不同看法,试分条概括。
【小题4】对于“《周易》到底是阻碍还是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这一问题,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简要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①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②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③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优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如何理解“家族”的意义?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小题3】第三段引用了很多古代哲人之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颠覆性技术:在痛苦与快乐间流转
服务于最有利可图的顾客,聚焦边际利润最诱人的产品项目,这些曾是很多大公司一直采取的经营策略。而正是这一策略,为颠覆性技术埋葬他们敞开了大门。
颠覆性技术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人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提出。他将颠覆性技术定义为一种另辟蹊径、会对已有传统或主流技术产生颠覆性效果的技术。根据克里斯滕森的定义,颠覆性技术能够打破现状,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重新配置价值体系,并引领全新的产品和服务。颠覆性技术能够给经济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创造巨大的价值,但常常通过一个非常具有破坏性的过程,它将摧毁旧的产业,让新的产业有崛起的空间。
颠覆性技术的概念一经提出,很快被众多专家和学者接受。它打破了传统技术思维和技术发展路线,既有可能是完全创新的技术,也有可能是基于现有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型应用。颠覆性技术一般发端于非主流的低端市场或新市场,经过不断发展,最终削弱主流市场产品竞争力。它必须要么能够开辟一片新的市场——也就是所谓的新市场颠覆;要么能给现有产品,提供一个更简单、低价或更方便的替代品——也就是低端颠覆。
一般性的改进性创新、维持现有市场地位的创新,不足以让创新者应付市场上的创新之争以及所引发的变革;只有实施颠覆性创新的策略,创新者才有可能在新兴市场上争得主动。从事颠覆性创新的企业往往会把新特色、新效用、新价值带给用户和消费者,从而定义了一个局部市场或新产品。从2002年在手机中添加拍摄功能的那一刻开始,柯达公司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它曾占据全球2/3的摄影产业市场份额。但20世纪90年代,多家日本公司开发出了廉价的数码产品,因其小巧简便、价格低等优点而被消费者接受,10年内就占领了相机消费市场。柯达公司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时已晚,只得于2012年1月申请破产保护。
因此,一个企业不仅要通过渐进性创新保持在传统市场上的领先地位,而且还要通过不断地否定自己,来适应市场的颠覆性变化,甚至主动面向新市场实施颠覆性创新,不断将竞争对手抛在后面。这也正是颠覆性技术的魅力所在:你想快乐吗,那就先痛苦吧!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颠覆性技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颠覆性技术是一种对已有传统或主流技术另辟蹊径并使之产生颠覆性变化的效果的技术。
B.颠覆性技术能够改变现状,使得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发生转变,在重新配置价值体系的同时引领全新的产品和服务。
C.一个企业要想保持在传统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可以通过不断地否定自己,来适应市场的颠覆性变化,或者主动面向新市场实施颠覆性创新,不断将竞争对手抛在后面。
D.颠覆性技术打破了传统技术思维和技术发展路线,既是完全创新的技术,也是基于现有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型应用。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企业只有关注非主流市场和低端产品才有可能自我颠覆而创新。
B.功能更为强大的智能手机会取代数码相机成为摄影市场的主流。
C.一项技术走向衰落的标志是它能够满足众多消费者的基本需求。
D.颠覆性技术可以利用最新的技术生产出带给人们新体验的产品。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颠覆性技术的概念一经提出,之所以很快被众多专家和学者接受;是因为它是很多大公司一直采取的经营策略即:服务于最有利可图的顾客,聚焦边际利润最诱人的产品项目。
B.创新者如果要应付市场上的创新之争以及所引发的变革必须实施颠覆性创新的策略,才有可能在新兴市场上争得主动。
C.柯达公司陷入破产困境的事实是“低端颠覆”比较典型的例证。
D.本文的三个关键词是“克莱顿·克里斯滕森”“颠覆性技术”“低端颠覆”。

同类题5

阅读托马斯•刘易斯的《这个世界的音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随着我们生活在一起越来越拥挤,我们的通讯系统越来越复杂,我们彼此发出的声音变得更像噪声,是偶然的或无关紧要的,我们很难从这噪声里选择出有意义的信号来。当然,原因之一,是我们似乎不能把通讯仅限于携带信息的、切题的信号。假如有任何新的技术来传播信息,我们好像一定会用它来进行大量的闲聊。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使人聊以慰藉的是,听说较新的学科生物声学须得研究别的动物相互发出的声音中存在的类似问题。不管它们有什么样的发声装置,大多数动物都要发出大量含糊不清的嘟哝声。需要长期的耐心观察,才能把那些缺乏句法和意义的部分加以剔除。为保持聚会进行而设计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社交谈话占了主导地位,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
然而总有一种持续不断的音乐潜在于所有其他信号之下。白蚁在蚁穴中黑暗的、发着回响的走廊里用头部敲击地面,彼此发出一种打击乐式的声音。据描述,这声音在人的耳朵听起来,像是沙粒落在纸上,但最近对这种声音的录音进行的摄谱学分析显示,在这敲打声中,有着高度的组织规律。这敲击声以有规律的、有节奏的、长度不同的短句出现,就像定音鼓部的谱号。
某些白蚁有时用上鄂的颤动来发出一种很响的、高音的咔嗒声,10米之外都能听见。费这么大的力气来制造这样一个音符,其中一定有紧急的意义,至少对发音者是这样。发出这样的大声,它必顺猛力扭动身体,以至于让反冲力把它弹到两三厘米的空中。
蝙蝠必须几乎连续不停地发出声音,以便借助声纳来察知周围所有的物体。它们可以在飞行时准确地发现小昆虫,并像有导向装置一样准确无误地向喜欢的目标快速前进。有这种高超的系统来代替眼睛的扫视,它们必定是生活在一个常伴有工业声、机器声的蝙蝠的超声世界里。然而,它们也彼此交流,也发出咔嗒声和高调的问候。另外,有人还听见,它们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还发出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
【小题1】对“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中“面临的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通讯系统的复杂,我们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嘈杂。
B.由于“声音”的嘈杂,一些有意义的信号我们很难从中选择出来。
C.我们在通讯中所传递的信号并非全部是携带信息的、切题的。
D.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
【小题2】(小题2)对“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一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中短暂的沉寂是可以的,但长时间的沉寂就会令人恐惧。
B.自然界中需要对生物改进发声装置,过滤那些含糊不清的嘟哝声。这时就要有短暂的“沉寂过程”。
C.大自然中虽然存在着令人厌烦的“嘈杂”声,但生物的发声是必须的,有些还非常可爱,所以完全摒弃“声音”是绝对不行的。
D.因为自然界中的生物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还发出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所以我们不能禁止生物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