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经典的建构

说宋词是经典,今天已经不会有人怀疑。可在宋代,词体刚刚流行的时候,压根儿就算不上是文学。宋词最终能与唐诗媲美争胜,被奉为一代之文学,是经过了千年的淘汰和选择的。所以说,经典,不是生来就是经典,会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认同过程。诗词经典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清以前鲜有评说,直到晚清才引人关注,当时著名学者王闿运评其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到了现代更是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中的顶峰”。而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直到现当代才被确认为经典。

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在清代以前知名度不高,到了现当代,由于词中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与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主流价值观念非常合拍,因而受到关注成为经典。

经典是变化的,在这个时代奉为经典的,另一个时代不一定被视为经典,这说明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又具有变异性。比如南宋人编有一部词选,叫《草堂诗馀》,在当时说不上有多大的影响,可到了明代,就成为十分流行的经典文本,写词的奉为典范,读词的爱不释手,各种注释本、评点本是层出不穷。可由于词学观念的变化,《草堂诗馀》又大受冷落,康熙年间浙西词派的领袖朱彝尊等人不遗余力的贬抑排斥《草堂诗馀》,从此热门的经典《草堂诗馀》就再也无人问津了。朱彝尊的《词综》和张惠言的《词选》代之而为当时流行的经典词选读本。到了二十世纪,《词综》《词选》又风光不再,而被朱祖谋的《宋词三百首》等选本所替代。

经典的时代性和变异性表明,经典是需要不断发现、建构的。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经过名家的阐释或称扬,有可能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而逐渐成为经典名篇。比如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在宋明清三代是不入流的作品,而自从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其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句拈出来阐释为一种做事业、做学问的境界后,这两句词就成了名句,整首词也跟着成了名篇。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更是因为伟大领袖***“反其意”而追和之后,才受到人们的热捧,成为名篇。这些都说明了经典形成中的“名人效应”。选择经典本是纯粹的个体行为、个人爱好,但个体总会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而群体中权威和领袖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的、主导性的意见,被群体成员认同和接受。因而“名人效应”就成为经典形成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此外,“故事效应”也能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促进它的经典化。所谓“故事效应”,即一篇诗词作品,如果有创作传播方面的逸闻趣事,往往更会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推动它的广泛传播和接受。宋词在经典化过程中,“故事效应”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的《醉花阴》,姜夔的《暗香》《疏影》等都有吸引人的故事。

当然,“名人效应”“故事效应”都是作品经典化过程中外在的助推力。一篇作品能否成为经典,还是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含量和艺术质量。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改动)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典不是与生俱来的,像唐代许多诗歌,有的直到现当代才被确认为经典,可见经典的最终确立会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认同过程。
B.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成为历代经典,是因为词中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暗合了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和主流价值观念。
C.明人喜欢《草堂诗馀》,清人推崇《词综》《词选》,二十世纪又盛行《宋词三百首》,体现了经典形成中的变异性。
D.“名人效应”“故事效应”都能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促进作品的经典化。
【小题2】下列关于“名人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界泰斗王国维、政坛领袖***偶然的发现和阐释,使不很知名的两首词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经典。这说明一篇作品要成为经典,“名人效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B.名人的意见常常成为主流的、主导性的意见,被群体成员认同和接受,从而使个体对经典的选择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
C.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最终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而成为经典名篇,一方面取决于“名人效应”,更重要的还要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质量。
D.一篇优秀的作品经过名家的阐释或称扬,更容易成为经典。所以“名人效应”是作品经典化过程中外在的助推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最终能与唐诗媲美争胜,被奉为一代之文学,是经过了千年的淘汰和选择的。所以当代的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想成为经典,还需要经过历史的考量。
B.经典的时代性和变异性表明,经典是需要不断发现、建构的。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有可能成为经典,但经典要想永恒也非易事。
C.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不仅依靠名人的热捧,更在于其作品内涵的丰富性。所以,仅仅依靠名人的炒作,一篇普通的作品不可能成为经典。
D.普通读者常常会对故事感兴趣,因而,作品的经典化过程中,如果有创作传播的逸闻趣事,会更加促进作品的经典化。许多宋词成为经典,“故事效应”功不可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4:34: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松鼠

柯来台

①朋友送给我一只松鼠,它全身呈深绿色,翘起的尾巴顶端和腹部则是红色的。我一开始就觉察到它野性十足,它对人一无所知,竟以为可以肆无忌惮。第一天,它就把猫咪吓得直哆嗦,而京巴狗在它面前竟说不出话来。瞧着这个快活的家伙一本正经地坐在椅子背上,噔着那圆溜溜的眼睛盯着每一样东西,谁不发抖呢?

②第一天,它喝牛奶,在我的头发上蹭干净两只手,然后在空中蹦跳。不一会又回到我的肩上,梳理我的头发,把冰冷而友好的小鼻子、肉乎乎的舌头在我耳朵下方蹭。

③“抓住它,它抓了一团毛线!”一条在它童年时就箍在它腰上的锁链磨坏了它的毛皮,它那如羽毛般轻盈、如火焰般闪烁、翘在空中的尾巴在跳来跳去时便发出一种如苦役犯戴的镣铐的声音。“抓住它,把它控住,它把糖果盒拿走啦!”它被抓住之后就把长长的手指,塞进钢制腰带间,陷入沉思。我带它到乡间度假时,才忧然大悟,原来它一直过的是沉闷的城市生活。它没有立刻走出敞开的笼门,而是把一双手紧贴在胸前,出神地凝视着无边的绿色草地,身体则有规律地战栗。我只能把这种战栗比作生命垂危的蝴蝶的抖动,它的美丽的、如一颗泪珠般凸起的眼睛里映出一片绿色。

④我牵住链子的另一端,它便随我一起在草坪上行走。在草地上,它干净利落地小便,采摘一粒粒黑色的种籽。然后,它用前肢抓住一棵鲜花盛开的小树底部的枝桠,发疯似的摇晃它,仿佛要看看这树枝是不是活的。这时,它瞧见空中飞过的鸟儿,便伸长脖子向鸟儿致意,这一举动几乎使它离开了地面。

⑤它遇见一条蜥蜴,前额上便立即堆起皱纹,竖起了脖子和尾巴上的毛。在我起来调解之前,它已经翻了个空心筋斗,像只好斗的公鸡在空中打了个旋,那可怜的小蜥蜴已成了两截。但是,对癞蛤蟆,它只是表现出强烈的厌恶,不过,有时候,它向肥肥的长满疙瘩的癞蛤蟆伸出爪子,很友好地搔它的脑袋。癞蛤蟆鼓起了肚子,表示抗拒,发出刺耳的声音。

⑥在乡间,它胖了。除了我给它的榛子、核桃外,它还咬了窗帘、镜框的一角,还整天把一根葡萄枝搂在怀里走来走去,用嘴唇舔着。它轻盈地在我肩上蹿来蹿去,往我耳朵里吹气。小园子里开满了白洋槐花、杜鹃花。小松鼠关在笼子里,把它的可爱的鼻子挤在两条栏杆之间……我知道它在想什么,我终于打开笼子,解开它的锁链……我知道,我会想它的。

⑦我给它自由的时候,正是六月,温煦的微风轻拂,自由的松鼠却一动也不动,它两只手交叉,久久地、全神贯注地坐在窗台上。它开始做它习惯的动作,把手塞进膜部和链子之间,但它没找到链子。它笨拙而轻轻地跳了一下,估量那根原先拴它的链带的长度,然后,又试着跳了一下,那时,它只是联着我。然后,它不安地咳嗽,急急地奔跑起来,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⑧暮霭降临时,我呼唤它的名字,但没有用。可是,夜色深沉时,窗台上面响起了松鼠那轻轻的、朴实的干咳声,它呼唤着我,它像主人似的回到房间。它步履蹒跚,园户外的空气、树木、鲜花和海拔高度而心醉。它就着小盆的水嘴畅饮,用一双手梳洗一番,准备床铺——那个它每天晚上打开裹在身上的毛线团。第二天,我又见到它自由自在地坐在窗边,等待着折断那条其实已不再存在的链子……那天,它没有离开花园。在桂鹃花、洋槐花丛中,重又开始像人间天堂一般的生活。一群飞来飞去的燕子和麻雀围着它,对它鸣叫,它又开始蹦蹦跳跳,欣喜若狂,忘乎所以,追逐猫咪,把猫从洋槐树那儿撵走,它得意洋洋,蹲在洋槐树上,一脸满不在乎的神态:“现在该轮到谁了?”

⑨小松鼠没有失去爱交际的性情,不久,邻居小姑娘告诉我,“松鼠坐在我家钢琴上,听我学唱歌”;隔壁的大爷向告诉我,“我留在盘子里的核桃和葡高干被它吃了。

⑩它每天早出晚归,精力充沛,皮毛光亮,因为获得自由的缘故,甚至因为感恩的缘故,它是得神采奕奕,它从不忘记回家,从不忘记向滥施松鼠式的爱抚。这重新开始的世界,这一平衡状态,这野生动物和我们之间的纯洁关系,持续了再三个星期。一个晚上,它没有回来,后来的晚上也没者再回来,我确信,人类的双手又重新抓住了它,抓住了它那伸出脑袋让人抚摸的耳朵。

【小题1】第③段面线句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开头两段写松鼠对小动物乱撒威风,对人无所顾忌,但很快与“我”建立起亲密的感情。
B.第③段描写小松鼠火焰般闪烁的尾巴,与它腰上的锁链形成对比,暗含作者强烈的爱情。
C.第⑤段小松鼠滥伤无辜的蜥蜴又骚扰癞蛤蟆,可见大自然也充满风险和争斗,并不平静。
D.作者文笔生动活泼,亲切谈谐:情节一被三折,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收到峰回路转之效。
E.小松鼠被放生后重回主人家园,作者这一虚构情节带有神话色彩,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F.文章在“人类”重新抓住“那让人抚摸的耳朵”处戛然而止,含蓄表达了对人类的谴责。

同类题2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

富平柿树赞

在果树王国里,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往往是桃李橘柚,还有北方的苹果、南方的荔枝。而我,却特别钟情于柿树。前不久,到陕西富平走了一圈,更提升了我对柿树精神的认识,由钟爱上升到敬爱、景仰。

古老的富平,早在春秋时期就被称作“频阳”,即“接近太阳”的地方。唐代被称为“赤县”。

从盛唐时的中宗李显起,前后有五位皇帝的陵墓都在这里,分别是定陵(中宗)、元陵(代宗)、丰陵(顺宗)、章陵(文宗)、简陵(懿宗)。如果加上汉高祖刘邦老父的“万年陵”和西魏文帝的“永陵”,那里便有7座皇陵。这当然是令人艳羡的风水宝地了。

只是,引起我敬慕之情的,却不是什么帝陵,而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柿树。

据载,早在汉代,这里就开始种植柿树。星移斗转,柿树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千载不绝,富平竟被称为“柿子之乡”。连日本的吉野市博物馆都有记载:全世界柿子最大的产地是中国,而优生区在富平。好家伙!富平的柿子,世界闻名呵!

春夏时节,富平的柿树林是一道特别靓丽的风景线。山野之间,到处可以看见浓绿的柿树林。古朴农家的房前屋后,一团团青翠欲滴、绿雾缭绕的,全是柿子树。

这是一个堪称具有高尚气派的物种。不管是膏腴之地,还是贫脊山坡,它都能生长得葳葳蕤蕤,不怕酷热苦寒,不惧霜神旱魃,黙黙地生长,然后再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它非常低调,低调得在人们尽情享受着夏日瓜果香甜的时候,却将自己累累的果实,藏在绿叶之中,和那些赞美、颂扬离得远远的。

它也懂得保护自己。不到成熟的时候,你几乎找不到它的果实。即使你找得到它,你也不会动它。不知是猴年马月,有个熊孩子偷摘了一个青柿子,咬了一口。妈呀!呸呸呸,涩死了!熊孩子到处叫唤,满世界都知道了,生柿子是吃不得的!从此,不但再没有人敢动青柿子一指头,连馋嘴的小鸟都不会来亲它一口。岂不知,青柿子的苦涩却正在孕育着甘甜。君子之风呵!

其实,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发生的规律。不到时机,是乱动不得的。这就是柿树给我们讲述的哲理。

到了深秋,您瞧吧!浓绿的柿叶褪去翠色,开始飘落。地上一片金黄。柿树呢,它褪尽铅华,身子长了一围,成熟了一些,风霜雨露,在它的身上留下了痕迹。树干上的老皮,裂成长长的块状,细细的沟纹,记下的是岁月的沧桑。上面的枝枝桠桠,像人海中伸出的手臂,屈屈伸伸,招呼着希望,呼唤着收获。

瞧!枝桠间挂着的,是一个个由绿变黄、由黄转赤的果实。“牛心柿”像一团团小小的火球,玲珑剔透;“玉带缠腰”则宛如高雅的宫灯,散发出诱人的红光。一串串晶莹的红宝石,一只只忽闪的大眼睛,逗得你口角流涎、心里痒痒的。

深秋的富平,满树是丰收的喜悦,漫山遍野都是柿树回报社会的温馨。好一幅大自然绘就的《万山红遍图》。有一位佚名的诗人写道:“一枝红玉向亭台,未惧霜寒入眼来。满院繁华皆散尽,倩姿独秀嫩香腮。”

富平的金秋,如诗如画,真是美不胜收!

富平的柿树,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过许多印记。曹村马坡唐顺宗李诵的丰陵前,有一棵柿树,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了。据说它曾经被那个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封为“凌霜侯”。好家伙,柿树封侯,何等荣耀呵!怪不得它现在还能年产红彤彤的鲜柿1000多斤。“凌霜侯”是富平柿树的标志,是富平柿树的骄傲。它无愧于皇上的恩宠,更无愧于富平人民的养育之恩。

富平柿树给予人们的,远不止满口甘甜。历史的长河中,在水旱蝗灾的荒年,在战乱频仍的关头,田土颗粒无收,作为唯一可充饥果腹的食品,柿子曾经帮助饥饿的百姓度过艰难岁月。灾民把摔破的柿子和削下的柿子皮,捣和捣和,再加上一点谷糠,叫作“柿糠”,那就是灾荒年活命的“口粮”呵!

不要说灾年,就是革命战争最艰苦的时候,赴汤蹈火的前辈,都拿这东西当作粮食的。有一位叫齐心的老前辈,在晋察冀最困难的时刻,就曾经是靠这渡过难关的。

还有,当年老百姓把柿霜刮下来,积在瓶子里,又是糖,又当药。搁在稀粥里,甜甜的,那是孩子们的最爱;碰上口舌生疮,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抹上一点,立马见效。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这正是对富平柿子最好的赞美。

富平人聪明,他们把柿子这一独特的资源,利用到极致。那巧手做出来的“合儿柿饼”,己经享誉中外了。上世纪80年代,富平的“合儿柿饼”,就曾经渡过海峡,给台湾同胞带去乡亲们的一片深情,让旅台多年的三秦游子心旌摇荡、赞不绝口。

一位在中央担任领导职务的老革命,在蒙受冤屈的年头,被下放到一家工厂改造。老百姓爱他,总想送点东西表示慰问,可他什么也不接受,唯一接受的就是几个柿饼。他将它放在案头,看着就想起了陕甘宁边区的烽火岁月,更坚定了对党的信赖以及对老百姓的尊敬之情。如今,“合儿柿饼”已经是上了县志的名产,是富平的一面金字招牌了。

柿树还留下过一些佳话。唐代有郑虔,幼习书法,却因为家贫,无钱买纸。他听说长安慈恩寺柿树如林,便到那里租了一间破屋住下,收存了一屋子柿树叶,闭门习字,后来竟成为了著名的书法家,被唐玄宗称为“郑虔三绝”。

传说有一年,富平一座寺庙前的柿树结出了一蒂四果的奇柿,被认为是祥瑞,进贡给皇上。皇上一高兴,便向天下征集题咏。有位名叫广宣的青年才俊赋诗道:“珍木生奇亩,低枝拂梵宫。因开四分界,本自百花中。当夏阴涵绿,临秋色变红。君看药草喻,何减太阳功。”一下子就被点了翰林。瞧瞧!柿子和文化的情缘深着呢!

我要衷心地赞美柿树的精神。

它生长在土地上,不需刻意栽培,不求特别护养,就能长成参天大木。它不争荣宠,不慕虚名,一生都在默默地奉献。它奉献给社会的,不只是一份甘甜,还有许多许多,却不一定为人所知道……

我想,富平的柿树,是一个伟大的物种,更是人类社会精神的楷模。它应该在大自然的历史中,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只是,引起我敬慕之情的,却不是什么帝陵,而是生长在这片土地的柿树。”此句承接上文富平是风水宝地,有诸多陵墓之说,转入对富平柿树的描述。
B.第11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富平柿树在深秋结满果实的喜人景象。
C.文章开头写富平的帝陵意在为下文写富平柿树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过许多印记作铺垫,表达柿树是人类社会精神的楷模这一主题。
D.从盛唐时的中宗始,前后有五位皇帝陵墓在此,加上“万年陵”和“永陵”,便有七座,使富平成为了令人艳羡的风水宝地。
(2)为何富平柿树的精神值得赞美?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文中说:“其实,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发生的规律。”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张照片
李全
三合村的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李老头死活都不肯出售。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再也坐不住了。因为那一张照片是我拍的,而且差点因为它连工作都没有了。
三年前,三合村遇上了百年难遇的洪水。我是市里某报的名记者,第一现场当然离不开我的身影。那天,又一次洪峰即将到来,抗洪子弟兵刚把村里的老百姓转移走,正准备撤离时,就见洪水里有一个人影,我和几个子弟兵什么都没有说,就跳下水去救那个人。等子弟兵把那个人救起来一看,大家都吃了一惊,这人却是本县的县委刘书记。刘书记指了指远处说:“里面还有一个老人,赶紧营救他。”几个子弟兵一听村里还有人,马上让另外两个子弟兵把刘书记送走,他们去救人,可刘书记死活不肯走,说:“我也去。”几个子弟兵有些为难了,怎么能让刘书记再次冒险呢?刘书记有些不快,又说:“快,不能再等了,如果洪峰到来之前,我们不能把他救出来,我们怎么对得起我们的农民兄弟?再说,我对那里的路熟悉,我带路,会事半功倍。”刘书记这样一说,大家再没办法阻止他,只好让他随着大家的船开往村里。我凭着职业的敏感,知道这才是新闻,赶紧把相机紧紧拿在手里,随时把最好的镜头拍下来。
被困在村里的人就是李老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见我们来让他撤走,他就破口大骂起来:“你们这些混蛋,大水快来了,还回来干什么?”
李老头的这句话,让我非常地反感。我们可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他,他却这样对待我们。刘书记没理睬李老头的骂声,跳下水一把抓住李老头,几个子弟兵见状也跟着跳下水,一起把李老头拉上了船,我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个镜头。
等船只到安全地方,李老头居然问我刚才的照片拍得怎么样。我正在气头,淡淡地告诉他要相信我的技艺,可李老头不相信,非要看看照片。我只好把相机取下来,把刚刚拍的那些一张张地给他看了。他似乎还有些不满意,问道:“这是什么照片?我要的是纸质照片。”我解释说:“这是数码相机,根本用不着去洗。”李老头还是不相信,问道:“这么宝贵的照片怎么不洗出来?”
傍晚,我要回城里把照片和稿子交给报社,刚上车,李老头跑了过来,非要缠着我一起进城,我有些不情愿,可他说:“李记者,如果你不让我跟着你去,那说明你拍的照片是假的。”
这个李老头真难缠,我哭笑不得,就随他吧。
一到城里,李老头非要我带他去洗照片的地方把那张照片洗出来,给他一张。我想,反正顺路,又花不了几块钱,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洗好照片后,李老头拿着照片看得跳了起来,说了谢谢,转身便不见了踪影。我正想如何摆脱他,这正是一个机会。
待我回到报社里发照片时,才发现那张照片找不到了,便回到洗照片的地方,那个洗照片的小伙红着脸告诉我,李老头叫他把这张照片从我的相机里删除,我才想起,在我把相机给那个洗照片的小伙子时,报社领导打电话来,我到外面接电话去了。
结果,县委书记勇救农民的事,只是文字报道,不见照片。报社领导很是生气,不相信一个名记者会做出这样的事,马上把调到校对室做校对工到现在。因此,我对李老头也耿耿于怀。如今,刘书记刚调到省里任职,他却趁机把这张照片炒高价出售。
第二天,我就驱车来到了三合村,在村长的带领下,好不容易在村东头找到李老头。他老多了,却一眼就认出了我,大声喊道:“哎呀,李记者,多年不见了,你是越来越年轻了。”李老头的话,让我非常生气,马上质问他:“你为什么让洗照片的小伙子把我照片删了?现在又要炒这张照片?”
李老头叹了一口气,说:“李记者,其实……其实,你在报纸上把照片登出来,大家看后都会忘掉,时间一久,大家都会忘记那件事,我把照片保存到现在炒作,只是让大家都记住他们,因为……因为他们都是我的恩人。”
我想说点儿什么,可感觉到语言竟是那么苍白无力。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他死活都不肯出售,这样写为读者留下了悬念,使小说更有吸引力。
B.县委刘书记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小说通过他的言行,将一个心系百姓、不顾个人安危的基层干部形象表现得非常到位。
C.文中写到在又一次洪峰来临之际,李老头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这样安排情节是为了突出李老头的自私自利。
D.“我”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线索人物,小说的所有情节都和“我”有关,“我”是主要事件的亲历者。
【小题2】(小题2)小说中的李老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小说以“一张照片”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香椿木四方凳
宋以柱
我和张里从一个村里出来,在这个弹丸大的小县城鬼混,已经三年了。我给一个供水点打工,负责几个小区的纯净水供应,天天扛着桶装水上楼上楼,然后是下楼下楼,再上楼再下楼。上午,从翡翠山居117号楼下来,因为只顾着回头看一个女人的背影,一脚踩空,自己一屁股坐在台阶上,手中的水桶应声而出,摔了一道裂缝,回到供水点,被扣罚二十元桶费。晚上,泡了一碗方便面,喝了半斤白酒,正昏睡着,给张里这货叫醒了。
张里脑子活泛,去年买了一辆二手昌河小货车,往人烟稀少的深山里跑,专收旧家具。有时候,他也能走个狗屎运,收到一件两件值钱的旧东西,赚个千儿八百。此时,面前的张里双手卡着腰,两眼通红,瞪着面前一对方木凳发呆。
“怎么了?瞎钱了?”我问他。每次他看走了眼,花了冤枉钱,都是跺脚大喊瞎钱了瞎钱了。
“没有,这对方木凳,是香椿木的,我只花了三十元,怎么着也能卖个千儿八百的。”我一听张里这话,更来气了,这不有病吗?大半夜的,把我折腾来,是故意给我显摆?
“这对方木凳至少也得有五十年了,但是,你看,严丝合缝,没有一点儿损伤,四只脚一点儿也不松动。”张里不再两手卡腰。他环抱着胳膊,一只手捏着下巴,像是自己和自己说话,又像是说给我听。
“这两只凳子,看着做工很简单,实际上相当讲究。”的确是,表面有点儿掉漆,有点儿发黑,倒显得其他部位的红漆那么鲜艳。凳子略显笨拙,却瓷实,大方,四平八稳,是很适宜乡下农家使用的家具。
“而且,是用香椿木做的,从古至今,用香椿木做凳子的很少。香椿木太硬,做家具太费时,工费要超过木头钱好几倍。”张里干了这一段时间,懂得了不少。
我点上一支烟,慢条斯理地吐烟圈,等张里自己说。
张里把目光挪到我手中,抢过烟去,抽了几口,又给我塞回来。
“我这次去的村子叫柴甘村。那个村子离这里八十公里,离他们的镇子三十多公里,十几户人家,却见不到几个人,只有几位老人,和咱们村差不多。”张里从床头摸出一盒烟,点上一支,咳嗽了一声。
“我准备走的时候,胡同里拐出一位老头儿,瘦弱,牙齿几乎掉没了,有近七十岁的样子。他一手提着一只方木凳问我要不要。我正因为没见到东西沮丧呢,看到那对方木凳,我眼前一亮,虽不是老货,却是旧货,花很少钱就能到手,转手就赚千儿八百。
“这时,我听到了隔墙传来的哭声,是一个女人的哭声。其间,还夹杂着骂声,听不清她哭骂什么。那哭声很愤怒,像是失去了至爱亲人一样。我对他说只能卖二十块钱,老人犹豫了半晌,提起凳子往回走。我赶忙拉住他的手说,要给他加十元钱。果然,他放下凳子,接过三十元钱走了。我没再停留,往墙上贴了一张收旧家具的广告,就开车回来了。
“但是,我心里一直不安,就是因为那没有见面的女人的哭声,我觉得与这两个凳子有关。”张里的眉头拧着疙瘩。
第二天中午,张里约我在他租住屋隔壁的“乡下菜”喝辣酒,我知道他还没放下那件事,就一个劲地吃喝,不说话。
这时,有人给张里打电话。不长时间,一个年轻人站在我们桌子前。他和张里握了握手,说:“卖给你凳子的老人是我叔。我婶子让我找到你,让我求你把凳子还给她。”
年轻人说着,从钱夹里拿出三百元,说:“来回油钱我也给你出了。我婶子一辈子不容易,这凳子是她出嫁时的嫁妆。娘家那边没人了,这对凳子是她唯一的念想了。”
我和张里都愣住了。张里先反应过来,把钱推回去。小伙子一下子攥住了张里的手腕,有点儿急了:“这位大哥,你还有啥要求,我全答应,但凳子我一定带走。”
张里看了看我说:“钱不要了,凳子你带走。”小伙子再三推让,张里一直不松口,坚决不收小伙子的钱。
张里自己和自己说:“幸亏在村里墙上留了电话。”
“钱瞎了。”我端着酒杯碰了碰他的杯子。
“这次不是瞎了。”他很快碰了一下我的杯子,一口喝下去。
隔一天,还是半夜,又响起张里兴奋的声音:“柱哥,我又去了一趟柴甘村,我见到凳子的主人了,是一位很慈祥的老太太,我给她买了蛋糕,还有衣服。过几天,我还会去。”
这家伙!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称张里“这货”以及骂张里大半夜“和我显摆”纯属“有病”等,可以看出“我”对张里的为人不认可。
B.在与张里一同欣赏香椿木四方凳的过程中,“我”几乎一言不发,但实际上“我”很钦佩张里的经济眼光。
C.在张里的叙述中,“我听到了隔壁传来的哭声”这一细节,为下文有人找到张里要回香椿木四方凳做了必要的铺垫。
D.小说虽短,但是主题明确,主要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生活哲理:有果必有因,看似随意的一个举动都有它发生的原因。
【小题2】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请分点作答)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张里这一人物形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题。
残弹
吴作望
①帕西警官破获过很多棘手的案子,这次,又一个黑社会团伙栽倒在他手上。
②没想到提审一个绰号叫“毒蝎”的嫌犯时,这家伙气焰十分嚣张,用挑衅的口气说:“帕西警官,你对待我最好客气点儿„„因为只有我知道你这个所谓的警界铁腕人物的虚伪和无耻。”
③“还记得奎多斯吗?”毒蝎斜睨着帕西说,“他还活着,但留在他大脑里的那份‘证据’,足以让你声败名裂了。”
④帕西警官浑身一震,脸色也倏然变了,“你„„你是他的什么人?”
⑤“我是他唯一的儿子。”毒蝎得意地晃了下脑袋,“我想你应该知道如何办我的案子了。” ⑥晚上,帕西警官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妻子吃惊地看着脸色苍白的丈夫一一丈夫可是出了名的硬汉,20多年来出生入死,从没见他皱眉哼一声。但此刻,她听到丈夫梦魇般的呻吟声,他嘴里反复念着一个叫奎多斯的名字。
⑦原来,15年前的一个晚上,帕西警官追捕一名行凶抢劫的歹徒,随着他发出的“乒乓”两声枪响,黑暗中发出一声惨叫。等他冲过去,不禁倒吸一口冷气——躺在地下的不是凶犯,却是一个受伤的无辜者,正抱着头部痛苦呻吟。他赶紧将这人送往医院,经检查,这个叫奎多斯的人脑内嵌入一小块残弹片,无法动手术取出„„
⑧帕西警官本该如实向警局禀报这一误伤事件的,但他隐瞒了下来。
⑨“你为什么不向上司禀报呢?”妻子问道。
⑩“因为当时我涉入警界不久,”帕西的眼光黯淡下来,喃喃地道,“我害怕上司的处分影响我的前途,还害怕受到同事的嘲笑„„”
(11)“那奎多斯为什么一直没有告发你?”妻子又问。
(12)“子弹不是直接打进去的,而是从某处猛地反弹回来,有一小块嵌入他脑内的。我想,奎多斯并没有看到我开枪,也有可能会认为是歹徒开的枪。可是,事实是无法否定的,这是我人生中难以洗清的‘污点’。”帕西警官的声音变得嘶哑起来,“事后,我曾经多次找借口给奎多斯先生钱,作为对他的一种补偿,但都被他拒绝了。这么多年来,每次看到他,我心里总有一种负罪感„„”
(13)担心的事情很快就来了。两天后,帕西警官接到奎多斯打来的电话,说想跟他谈一谈。
(14)帕西警官早早来到约定见面的酒吧,不一会儿,奎多斯来了,他比以前更瘦弱也更苍老了。帕西警官心里难过起来——奎多斯以前是个壮汉子,自从脑内嵌入那块该死的残弹片后,他的头痛病每天都要发作几次,忍受着生不如死的痛苦折磨。而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
(15)此刻,帕西很希望奎多斯主动开口提到他儿子的事,但对方始终沉默着。
(16)帕西终于忍不住了,轻咳了一声:“奎多斯先生,你是为你儿子的事来的吧,他的问题真的很严重,不过,我会尽最大的努力,设法减轻一些。”
(17)“帕西先生,”奎多斯愣了一下,马上冷冷地开口了,“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减轻我儿子的罪行,真的对你就这么重要吗?”
(18)“就算你这次能保他无事,下一次呢,你还能保他走出监狱吗?”
(19)帕西警官的脸像被人重重扇了一记耳光,涨得通红,“那么请问,你今天找我究竟是——”
(20)“我想我应该告诉你实情了。”
(21)“什么实情?”
(22)“l5年前的那个晚上,知道我为什么蹲在那个黑暗地方吗?”奎多斯露出很痛苦的神色,“因为我起了歹心,想潜入我们老板家中行窃,刚翻上院墙,突然枪声响了,吓得我赶紧跳下来,谁知还没站稳,后脑勺就像被钢锥狠刺了一下„„”
(23)说到这里,奎多斯又深深叹出一口气,“由于做贼心虚,所以这么多年来,除了拒收你送的钱外,从来就没有想到要去告发,心里还对你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你和所有的人一样,从没有怀疑过我并都认为我是个好人。”
(24)“我脑袋里内嵌入这么一块残弹,折磨并让我痛苦了15年。但是今天,我才知道帕○
西先生这些年活得也很痛苦,脑内也嵌入一颗‘残弹’。这是十分可怕的,因为它开始扭曲你的灵魂,影响你的执法天平,而这,将会带给社会更严重的危害!”
(25)“帕西先生,法律在任何一个国家,对待任何一个人它都是神圣的、无情的,更不会怜悯和宽恕曾经亵渎过它的人!”
(26)奎多斯吃力地站了起来,看了呆住的帕西警官一眼,缓缓地走了。
【小题1】小说第⑥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2】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帕西警官的形象特点。
【小题3】结合文意,赏析文中两处画线部分。
(1)帕西警官浑身一震,脸色也倏然变了。
(2)奎多斯吃力地站了起来,看了呆住的帕西警官一眼,缓缓地走了。
【小题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残弹”为题目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