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灯光上网Li-Fi实验成功

一直以来,在一个人的头顶上画一个闪亮的灯泡,被用来象征一个发明家的灵光乍现,但是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由灯泡本身“点亮”了奇思妙想:依赖一盏小小的灯,将看不见的网络信号,变成“看得见”的网络信号。哈斯和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团队最新发明了一种专利技术,利用闪烁的灯光来传输数字信息,这个过程被称为可见光通信(VLC),人们常把它亲切地称为“Li-Fi”,以示它可能给目前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这种让人难以想象的网络技术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答案是:很近,它正从复旦大学实验室中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日前,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传出好消息,Li-Fi技术在实验室成功实现。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薛向阳告诉记者,目前的无线电信号传输设备存在很多局限性,它们稀有、昂贵、但效率不高;比如手机,全球数百万个基站帮助其增强信号,但大部分能量却消耗在冷却上,效率只有5%。相比之下,全世界使用的灯泡却取之不尽,尤其在国内LED光源正在大规模取代传统白炽灯。只要在任何不起眼的LED灯泡中增加一个微芯片,便可让灯泡变成无线网络发射器。课题研究人员迟楠教授指出,光和无线电波一样,都属于电磁波的一种,传播网络信号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研究中,给普通的LED灯泡装上微芯片,可以控制它每秒数百万次内烁,亮了表示1,关了代表0。由于频率太快,人眼根本觉察不到,光敏传感器却可以接收到这些变化。就这样,二进制的数据就被快速编码成灯光信号并进行了有效的传输。灯光下的电脑,通过一套特制的接收装置,读懂灯光里的“莫尔斯密码”。“有灯光的地方,就有网络信号。关掉灯,网络全无。”迟楠告诉记者,与现有Wi-Fi相比,未来的可见光通信安全又经济。Wi-Fi依赖看不见的无线电波传输,设备功率越来越大,局部电磁辐射势必增强;无线信号穿墙而过,网络信息不安全。这些安全隐患,在可见光通信中“一扫而光”。而且,光谱比无线电频谱大10000倍,意味着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速度,网络设置又几乎不需要任何新的基础设施。

当然,作为一种尚在实验室的全新网络技术和产品,其未来潜力也不应被过分高估。“因为,从灯光通讯控制到芯片设计制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产品,都是研究人员‘动手做’,要真正像Wi-Fi那样走进千家万户,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产业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迟楠认为,Li-Fi技术本身也有其局限性,例如若灯光被阻挡,网络信号将被切断等等。因此,它并不是Wi-Fi的竞争对手,而是一种相互补充,有助于释放频谱空间。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利用LED灯实现网络通信的技术关键是二进制的数字语言能被快速编码成灯光信号并进行有效的传输。
B.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薛向阳认为,目前的无线电信号传输设备存在很多局限性,效率也不高。
C.Wi-Fi上网依赖看不见的无线电波传输,而Li-Fi上网的媒介是光,光和无线电波都属于电磁波,传播网络信号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D.Li-Fi灯光上网技术的出现,将会给目前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在平常的LED灯泡中增加个微芯片,便可以控制开关,让灯泡变成无线网络发射器。
B.在灯光下的电脑通过安装一套特制的接收装置,能读懂灯光里的“莫尔斯密码”,成功接收网格信号、关掉灯,网络就关闭。
C.Li-Fi灯光上网将比Wi-Fi上网拥有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速度,网络没置也不需要任何新的基础设施。
D.随着Li-Fi灯光上网技术的发展,Wi-Fi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并逐渐被Li-Fi替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4 09:50: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文房展前言
蒋远桥
①到博物馆,我们会看到各式各样的以艺术门类为基本单位的展馆,如陶瓷管、铜器管、雕塑馆、玉器馆等,各个展馆内则陈列着许多单个的“典型器物”,这些器物当然远比照片影像更为真实,但我觉得,这些按门类、按年代或者按质地、按用途陈列的“实物”,还并非“真实”:无数从古代生活中移出然后转入博物馆的瓷器、铜器、雕塑、玉器,都被剥夺了原来所处环境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博物馆里,它们仅用来增加我们专门艺术门类的某些知识。而那些被忽略的原始环境,也应该是甚至更应该是作为器物“真实”的一部分。
②为了理解的连贯,我们可以先从影像说起。
③从柏拉图时代开始,仿佛这一概念就已经在哲学、艺术、文学各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随着机械复制的繁荣,尤其是电子世界的产生,人类现今更无可救赎地停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身边的影像越来越繁多,影像的内容越来越齐备,生活、研究、批判越来越受到影像的帮助的同时离不开影像。
④人们十分愿意相信照片即真实。但是其实我们稍加分析即能知道,即使从未被制作的影像如照片,也远非真实。一位摄影师在拍摄任何一副作品时,往往要同时或者严格地说是连续拍摄数十张,然后从中选择出自认为满意的一副,比如这张照片具有令摄影者满意的表情、光线、角度、结构,而未表现或者未恰当地表现这些东西的照片即被认为是“非真”的。
⑤比如,当我进入敦煌第130窟,通高26米的弥勒佛高耸在眼前,在佛像前面感觉到的只有无能为力和相形之下的渺小:佛低垂双目,似乎在看着我,使我觉得自己似乎将要失去固有的信仰。而面对照片时,我们可以冷静地发掘、细致地思考,一些直面26米大佛本身时无法进行的思考或感受,都变得轻松自然。大佛照片取消了大佛的高度带给参观者的压力、震撼。
⑥基本上每个敦煌石窟都是建筑、绘画、雕塑、书法共同配置的综合体,它还具有礼仪、宗教意义,若非电灯的发明,在数百年前的采光条件下,壁画尤其是顶上的藻井图案基本无法让人看见。况且,部分洞窟作为庄严、肃穆的宗教礼仪场所,本来是藏而不使人见的。若非处于真实的石窟空间里,我们也就失去了古代僧侣在缥缈、昏暗的洞室中的宗教情怀?
⑦影像是这样,其实,被布置成碎片的实物也是这样。面对一件件摆在我们面前分门别类的实物,我们无法真正走进古代文人的生活。
⑧走进建筑、绘画、雕塑、书法等等共同配置的古代文人的生活空间,我们能真正走进古代文人的生活。这个空间,应该让我们感受它,接受它,接近它,走进它、而不是提供影像,也不是提供碎片,让我们欣赏它,分析它,获得了认识,然后离开它。这个空间应该有实和虚也即物质和精神两层。实的层面,从竹树翳深庭户虚寂,到惠风和畅窗明几净,到书桌禅椅,朴素柔美,到纸墨相发笔砚精良,到缩龙成寸,山林古木助案头清气。虚的层面,当然就是这些内容营造出来的氛围,还有面对这些文人生活的物件时,打磨家具时,写字刻印时,伺候盆景时,制作文玩时,具有的礼仪、宗教意义,这和敦煌石窟何其相似。
⑨当然,精神层面的空间也必然与处在这个空间内的人相关。明代高启说: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高启强调了人的重要性。我总觉得,这两层是从来不能分开的。人很重要,居也很重要;依于仁很重要,游于艺也很重要。质很重要,文也很重要: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
(注)①文房展:文房,“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简称,泛指文人书斋文化中的器物。展:展览。
【小题1】第③节加点词“柏拉图的洞穴”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第④⑤段的内容,分析第①段“展馆内的器物比照片更为真实”的原因。
【小题3】填入第⑧段空缺处合适的词语是()
A.如果就B.只有才C.只要就D.除非才
【小题4】对第①段“原始环境”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指石窟中缥缈昏暗的洞室环境。
B.指建筑绘画等共同配置的环境。
C.指含礼仪宗教意义的空间环境。
D.指原生的环境氛围与精神文化。
【小题5】简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语言特点。
【小题6】前言也称为序,作为一次文房展的前言,本文内容是如何体现文体特点的?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马铃薯的文学缘

王干

①似乎,每个地方的马铃薯的味道都是不一样的。它在什么地方生长,就和那个地方的气息融到了一起,然后变异,因而马铃薯的品种之多,让植物学家们为之挠头。

②山东叫地蛋,云贵称洋芋,广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药蛋,安徽又叫地瓜,东北各省多称土豆,广东人叫薯仔。我的家乡在苏北泰州,和上海人一样叫它洋山芋,我们把红薯叫山芋,马铃薯是舶来品,加“洋”前缀,自然。国外怎么称呼它,我现在无力去考证,但按照马铃薯随性生长的适应能力,它在国外也会有其它的叫法。

③1978年我开始接触现代文学史,知道两个著名的文学流派,一个是山药蛋派,一个是荷花淀派,荷花淀派以 为代表,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他们的出现改变了现代文学史的农民形象,尤其是赵树理的一系列小说给我们塑造了一些欢乐的喜剧农民形象,比如小二黑,和鲁迅笔下的闰土、祥林嫂、阿Q是不一样的。赵树理的出现改变了现代文学的生态,原先在启蒙者笔下被启蒙的农民,有了喜悦的表情,有了正面的时刻。很喜欢山药蛋派的质朴和诙谐,但不知山药蛋是什么样的植物,满以为山药蛋也与荷花一样招人怜爱,等有人告诉我山药蛋就是土里土气的土豆,就是长相笨笨的马铃薯,还是有些失望的,但现在想来,当年为山药蛋派命名的人真是有才,山药蛋的质朴、深厚、皮实、实用,和赵树理的小说太吻合了。

④后来又在汪曾祺的文章里读到了马铃薯,他在一篇题为《马铃薯》的散文里,写到他与马铃薯的故事,老先生被打成右派后下放到张家口的沙岭子农科所,居然画成了一本《中国马铃薯图谱》。汪先生对马铃薯充满感情,他说:“我对马铃薯的科研工作有过一点很小的贡献:马铃薯的花都是没有香味的。我发现有一种马铃薯,‘麻土豆’的花,却是香的。我告诉研究站的研究人员,他们都很惊奇:‘是吗?——真的!我们搞了那么多年马铃薯,还没有发现。’”这就是汪曾祺,对生活的爱意不放过一个角落。

⑤我对马铃薯的好感和关注也由此产生,一个物产影响一个地方的人,一个人影响一个地方的名声,是常有的事情。我后来有机会吃到各个地方的马铃薯,有意识地品出各个地方马铃薯味道的差异,也知道好几处都说自己是马铃薯之乡。我印象是这样的,山东的宜做成土豆丝,东北的适合乱炖,西北的烤着吃,香。评论家阎晶明带我到大同吃过那里的山药蛋,烤炒炖煮,都有嚼头,让我对山药蛋派增加了更直观的认识

⑥这一次来到西吉,作家季栋梁告诉我们:西吉有三宝,我好奇问:哪三宝?他说,洋芋、土豆、马铃薯。大家哄堂大笑,我没有笑,我觉得这貌似笑话的民谣里,混杂着西吉人的自豪和苦涩。西吉就是张承志笔下西海固的“西”(海是海原,“固”是固原),张承志笔下的西海固贫瘠而强悍,血性而坚韧。西吉县甚至曾经被联合国列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马铃薯成为西吉县的特产,让我对马铃薯这个普通植物肃然起敬。有学者研究证明,马铃薯从南美引入中国,对中国西部人口尤其是西北高寒地带人口的繁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明代以前,西海固这里的人口是非常稀少的,因为没有食物,不能种植农作物,人难以果腹,生存和繁衍自然是困难的。而马铃薯的出现,让西北部山区寒带的人们有了生存的可能。西北被称为“苦甲天下”,是中国西部最贫穷的地区,马铃薯成为西吉人的三宝,可见对他们生存的重要之重要。

⑦让人想不到的是,西吉还是全国第一个被授予文学之乡称号的县,这里的文学创作异常活跃,形成了颇有气候的作家群,西吉籍的作家获过鲁迅文学奖、骏马奖、春天文学奖、冰心文学奖。

这马铃薯之乡居然是文学之乡!为什么?只是贫穷吗?贫穷不是出作家的理由,很多贫穷的地方没有文学,很多富庶的城市作家辈出。

⑨我隐隐地想起了那个山药蛋派,西吉的作家是马铃薯派吗?记得2004年评春天文学奖时,王蒙听说青年作家了一容是东乡族,来自西海固,他顿生敬意,他说,在那样的环境写小说,难得。了一容肯定是吃土豆长大的,果然,我在一篇文章看到他对马铃薯心存感恩。

【小题1】荷花淀派以__________为代表。(横线处填入作家名)
【小题2】概括第②段的大意。
【小题3】作者引用汪曾祺的话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⑤段中“更直观的认识”是指 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关于马铃薯与西吉关系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马铃薯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西吉的主要特产。
B.马铃薯对西吉人口的生存与繁衍具有决定作用。
C.马铃薯铸就了西吉人强悍、血性而坚韧的品质。
D.马铃薯与西吉的文学创作及作家群有密切关系。
【小题6】依据文意推断,“马铃薯之乡居然是文学之乡”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⒒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⒓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⒔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⒕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奶奶和1953年的诺贝尔奖
董玉洁
1930年,20出头的奶奶养了一群鸡鸭。那年,一窝鸡蛋孵到只剩两天出壳,母鸡却意外死亡。奶奶只好把鸡蛋移至灶头人工孵化,同时赶紧物色新的母鸡续任。在奶奶将新母鸡物色好之前,有4只性急的鸡仔先期出壳了。这4只第一眼看错了妈妈的小鸡仔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跟在奶奶的身前脚后打转,而对“继母”感情淡薄。后来,这4只小鸡仔因为缺少母鸡的庇护先后夭折。
在此之前,奶奶及奶奶的前辈们就明白一个理儿:小鸡小鸭总是把它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在眼前晃动的物体当作妈妈,而且以后很难改变。所以小鸡仔一出世就要和它妈妈呆在一起。
在奶奶孵鸡的同时,万里之遥的奥地利,一位名叫洛伦兹的小伙子正在观察一群小动物。1935年春天,洛伦兹偶然发现一只刚出世的小鹅总是追随自己,几经分析,他推测这是因为这只小鹅出世后第一眼看见的是人,所以把人当作了它的母亲。进一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推测。继而,洛伦兹总结出“铭记(impriting)现象”,又称“认母现象”,并提出动物行为模式理论。认为大多数动物在生命的开始阶段,都会无需强化而本能地形成一种行为模式,且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极难改变。洛伦兹借此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并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奶奶在洛伦兹之前就知道鸡、鹅有这种被称为“认母行为”的现象,但奶奶不能将此推广至所有的动物,更不能提出一套理论,建立一门学科,所以她与诺贝尔奖无缘,她一生也从未听说过诺贝尔和他的那个奖。奶奶与1953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如此地近,又是如此地远。
洛伦兹出生于医学世家,毕业于医学高等学府,一生著述200余万字。奶奶出生于农民家庭,没上过一天学,一字不识。在我父亲中学毕业以前,奶奶爷爷前后三代人中没有一人算得上知识分子。
洛伦兹后来曾在维也纳大学及科尼斯堡阿尔贝图斯大学出任教授,成为当时的动物行为学权威,周游欧洲诸国,一路鲜花铺道。奶奶的生活半径不出15公里,去的最远的是家乡小县城,共有3次,第4次是到城郊的火葬场。
洛伦兹一生拥有诸多头衔:医生、大学教授、科学杂志的创办者和主编、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创始人、诺贝尔奖得主。奶奶终其一生都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年轻的时候,人们呼她张小姑,出嫁后喊张婶,再后称张大妈,最终成了张婆婆。
1942年,洛伦兹被德国军队强征为战地医生。1944年德军溃败,苏军把他视作德军俘虏投入集中营,饱经拷问折磨。1948年,获释回奥地利。不久,重操旧业,一边行医,一边从事动物行为学研究,思路仍是那只认他为母的小鹅。奶奶身经民国年间的军阀混战、日本入侵、解放战争、剿匪、历次政治运动,但都没对她构成太大的影响,包括“文革”及三年饥荒。奶奶出旱田下水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稀的干的一般都能捞个饱。
洛伦兹膝下三子,长子死于战难,二子死于疾病,幺子过着常人的生活。尽管殊荣在身,但洛伦兹晚境不佳,孑然一身,落落寡欢,终年75岁。奶奶生有六子一女。子女中最得意的是我父亲,一名高级教师,学生远及欧美,包括洛伦兹的故乡。家庭事件中常被人谈起的是我二伯60多岁时用进城回乡的两元车费摸奖,竟中了一辆桑塔纳轿车。奶奶在世时子孙后代已达30余户,整整一大湾人家都尊奶奶为活祖宗。奶奶是突然老故的,享年84岁。
我保存着两张照片,一张是洛伦兹获得诺贝尔奖后的笑,一张是奶奶找到了走失的小鸡。问他们谁笑得更幸福?有人说是洛伦兹,有人说是奶奶,至今尚无定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描写了一件有关奶奶养鸡的平常小事,写出了小鸡仔对奶奶的依恋,同时也为下文对“认母现象”的描述打下基础,语言平实中不乏幽默。
B.在标题中,作者把奶奶和诺贝尔奖这貌似毫不相干的人和事物放在一起,看似突兀,却用意明显,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也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
C.本文写洛伦兹借“偶然”发现的一个现象推导出“认母现象”,从而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揭示了做事要深入思考,方能有所建树的道理。
D.奶奶与洛伦兹有着同样的发现,可囿于知识的局限,没能提出一套理论乃至一门学科,作者对此虽有些许遗憾,但并没有否定奶奶看似普通的一生。
【小题2】本文在写作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的结尾说“问他们谁笑得更幸福?有人说是洛伦兹,有人说是奶奶,至今尚无定论”,你认为他们谁笑得更幸福?请结合文章,淡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成帝建始元年夏四月,出现了异常的天象。《汉书·成帝纪》记载:“夏四月,黄雾四塞。”皇帝为之心惊,慌忙召见各行政部门的高级长官,征询对于国家政策的批评,要求他们无所讳言。有的朝臣果然大胆直言,发表了批评外戚当权的政见。太后的兄长,大司马大将军王凤惶恐不安,竟然上书谢罪辞职。虽然汉成帝予以挽留,王凤集团专权跋扈的地位已经动摇。
对于所谓“黄雾四塞”,颜师古解释说:“塞,满也。言四方皆满。”现在看来,这其实是指强风夹带大量沙尘、使能见度极度恶化的灾难性的沙尘暴天气。通过对近年沙尘暴的过程纪实的分析,可以知道沙尘暴发生季节的特征是春季3~5月最为频繁,尤以5月为多,而发生时间,则多在下午。汉成帝建始元年四月辛丑发生的这次沙尘暴,也体现了同样的特征。
对于沙尘暴起因的分析,《五行志》归结于外戚专权的政治因素,而京房从政治神学的视角出发,以为“有黄浊气四塞天下”是严重的灾异,其原因在于政坛的“蔽贤绝道”。汉成帝建始元年夏季的“黄雾四塞”,在历史上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100年之后,汉章帝建初元年,有封爵外戚的动议,遭到太后的拒绝。次年夏季,大旱,有人以为是不封外戚的缘故。太后诏书中再次申明不允许封爵诸舅的原则立场,同时又说到汉成帝时“黄雾四塞”事,以为历史鉴诫。
如果进行不同历史阶段的比较,从现有的资料看,两汉400年间,沙尘暴的记录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这可能存在沙尘暴虽然发生然而却未曾在史书上留下记载的情形。但是在神秘主义观念弥漫社会上下的文化背景下,严重的灾异是受到特别的重视的,执政集团因此承受沉重的压力,甚至往往因此引起政治争斗,因而这种异象在记载中遗漏的可能性非常小。应当说,沙尘暴在当时确实是较为罕见的天气现象,这也是这一天象一旦发生则往往受到当政者重视的原因之一。
两汉时期沙尘暴发生的密度较小,有多种因素,当时生态条件与今不同,植被状况比较完好,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农耕的规模,都可能影响自然环境。而当时人们的自然观和生态观的某些积极内容,也可以对生态保护产生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中都有关于限制砍伐山林的规定,秦简《日书》中也记录了有关伐木的时日禁忌。这些适应生态条件、爱护生态条件的礼俗,在汉代民间依然发生着显著的影响。
(节选自王子今《两汉的沙尘暴记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出现严重的灾异天象,皇帝或大臣都会惶恐不安,担心是上天对国家政治的惩罚。
B.用近年沙尘暴发生的季节和特征推断当年的“黄雾”即为沙尘,是较为合理的推断方法。
C.对于沙尘暴天气起因的分析,京房与《五行志》的认识角度一致,都认为与政治有关。
D.两汉时期沙尘暴现象被当政者高度重视,虽属罕见,但每次发生都会被记录在史籍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历史事件开头,既增添趣味,也很自然地引出对灾异天气与政治关系的论述。
B.文章引用太后拒封外戚的事件说明古人把灾异天气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不是个别行为。
C.文章根据当时神秘主义观念弥漫的文化背景推出沙尘暴记载遗漏的可能性很小的结论。
D.文章详细分析两汉沙尘暴发生密度小的各种因素,最终明确指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师古对“黄雾四塞”的解释,使我们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汉代的沙尘暴天气现象。
B.古人适应生态条件、爱护生态条件的礼俗,说明古人已具有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
C.如果执政集团不重视严重的灾异天气,有可能引发政局动荡,进而动摇执政根基。
D.人口数量增加和农耕规模扩大有可能造成植被破坏,影响环境,形成灾异性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