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1974年联合国召开“有障碍者生活环境”专家会议,提出“无障碍设计”概念,它是指消除对使用者构成障碍因素的设计。这里所指的“使用者”原来主要是指有生理障碍的人群,后来“有障碍者”概念的含义又有所扩大,还包括孕妇、儿童和老人,以及背负重物或受伤的人员,甚至包括暂时遇到不便的人,即所谓有困难者。
无障碍设计首先在都市建筑、交通、公共环境设施设备以及指示系统中得以体现,例如步行道上为盲人铺设的走道、触觉指示地图,为乘坐轮椅者专设的卫生间、公用电话、兼有视听双重操作向导的银行自助存取款机等,进而扩展到工作、生活、娱乐中使用的各种器具。几十年来,这一设计主张从关爱人类弱势群体的视点出发,以更高层次的理想目标推动着设计的发展与进步,使人类创造的产品更趋于合理、亲切、人性化。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摘编自刘静、李理《产品的无障碍设计思想与研究》)
材料二:
各类型无障碍设施整体普及率明细图
■实地体验 ■大众感知
(注)大众感知调查:指被调查者仅对无障碍设施进行评价,而无实地体验。
(摘编自中消协《2018年百城无障碍设施调查体验报告》)
材料三:
2012年8月,国务院颁布《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明确依法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政府责任和社会义务。《条例》实施7年来,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得到全面推进,无障碍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无障碍建设成为建设小康社会、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内容已由单纯的物质环境建设过渡到全方位的社会环境建设,从有形的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建筑、信息发展到无形的制度、行为习惯、社会心理。但是建设无障碍城市,最大的障碍还是在观念里。当前,还有很多人尚未认识到无障碍设施的通用性,认为只是残障人士需要,是对小众的特殊照顾,使用率不高,但会大大增加城市建设的造价成本。真正的无障碍,首先不是设施的无障碍,而是观念的无障碍。要破除无障碍建设面临的“观念里的障碍”,根本在教育。日前,深圳市正着手开展无障碍启蒙教育,将全面无障碍城市基本知识纳入全市中小学课程教育内容,这可谓抓到了根本。
(摘编自中国财经《我国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全面推进》)
材料四: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日本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无障碍设计规范,涵盖各个产业领域翔实的设计标准,保证了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规范化、合理化,减少了后续不必要的改造工程,日本的无障碍建设及通用城市建设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从1994年开始,日本就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建筑等设施的设计进行约束。无障碍设计离不开市民的参与,自1971年开始,日本一些高龄人士和残障人士自发参与到无障碍设计研讨中来。他们每月召开会议,并将关于无障碍设施使用的感受及意见反馈给设计者。相关研究机构与社会组织也是推动日本无障碍建设的重要力量。日本福祉无障碍和通用设计学会便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组织。它的目标是集中考虑人居、环境、交通、生活等各方面,涉及法律、社会福祉、工学等各方面,对无障碍和通用设计进行研究和开发。
(摘编自半月谈《“无障碍城市”依然有障碍》)
【小题1】下列对“无障碍设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障碍设计最初是针对有生理障碍人群的设计,是为了消除对使用者构成障碍的因素。 |
B.无障碍设计是集中在都市建筑、交通、公共环境设施设备以及指示系统中进行的设计。 |
C.无障碍设计推动着设计的发展与进步,使人类创造的产品更趋于合理、亲切、人性化。 |
D.无障碍设计的标准应力求完备,有利于建设出合理化和科学化的城市无障碍环境。 |
A.我国各类无障碍设施普及率分化严重,设置的盲道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便利。 |
B.每一个人都会对无障碍设施有一定需求,“障碍”并非特例,它具有普遍性。 |
C.无障碍设计可以改善我们的物质环境,但对人文环境、信息环境改善很小。 |
D.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这项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