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艺术品中,竹刻是很特别的一路。说它特别,是因为其材质野贱,山前屋后,随处可见,生不择时,长不择地。它不像紫檀黄花梨沉香那么珍贵,也不若象牙犀角那么稀有。与翡翠白玉黄金精铜相比,似乎更不值得一提。但是,明清以后,及至当代,上档次的竹刻艺术品,在收藏界受到的重视,却是令人感到诧异的。这是因为,竹子虽然材料并不名贵,但是,经由艺术家雕刻,便点石成金,脱胎换骨。
中国人利用竹子的历史很悠久,在竹子上刻字,几乎是在文字出现之初,如竹简。但是,真正沾上艺术两字,也就是说,以竹为材,以刀代笔,刻一些文人趣味的诗文图画,还是始于明代。这与古人的写诗作画一样,并非职业,无关生计,只是寄情于竹,为书斋增添雅趣而已。或者就是朋友之间往来唱和,投桃报李。这就决定了竹刻从一开始,便是高雅脱俗之物。它与书画金石诗文简直就是一回事,只是书写刻画的载体不同罢了。同样的一张纸,苏东坡写了字,或者齐白石作了画,跟普通人在上面涂鸦,价值当然相去十万八千里。这样来看,文人竹刻贵过黄金,也就不难理解了。
与书画同理,其实许许多多的竹刻,不管是笔筒还是臂搁,还是香筒、扇骨,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也毕竟少数。即使是在明代晚期,以及清朝康雍乾三代,真正优秀的竹刻艺术品,也只是出于性孤格高、学养深厚、能诗善画,并且对竹子有特别的理解,而用刀又有过人之处的那一小部分文人之手。到了清中以后,坊间工匠开始大量制作竹雕,粗制滥造之风日甚。时至今日,文玩兴盛,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竹刻看似繁荣,其实到处都是心浮气躁品格低下的产品,离竹刻清高雅逸的精神越来越远。
其实,说竹子野贱材料易得,也不尽然。竹子到处都有,确实不假,但真正能够用来制成文房艺术品的,却少之又少。竹人取竹,可是每年的大事。大雪初霁,山道崎岖,尘嚣甚远,竹林静穆。虽满眼修竹,却皆不可用。可用者总是众里寻它千百度。竹龄亦有长幼,甚至枝分雌雄。竹段的长短、圆扁、厚薄,竹节的平整倾斜,竹子生长的阴阳向背,都大有讲究。竹材取回之后,或晒或煮,经过特殊处理,往往要好几个年头后方能正式使用。而在曝晒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竹子都裂了,只能弃之不用。选一百多件这样的材料,最后能够成品的,不过一二,那可是真正的百里挑一。
竹艺术品,不光是在竹子上刻字刻画,还须懂得竹性,得其神,还其魂,将竹子的灵性和竹人的情感与思考融于一物一器。古往今来,有如此赏心悦目之大雅竹器,真好真好!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龄长幼,竹段长短等影响其作为竹材的使用,因此真正能用来制成竹刻艺术品的竹材少之又少。
B.虽然在竹子上刻字的历史久远,但真正以竹为材、以刀代笔而沾上艺术二字,是从明代开始的。
C.从明代晚期到清中叶以后,坊间工匠的许多竹雕作品都因大量制作而粗制滥造。
D.文玩兴盛的今天,承载清高雅逸精神的竹刻却越来越少,心浮气躁品格低下的竹刻随处可见。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传统艺术品中,竹刻材质竹子野贱,生不择时,长不择地,这与大雅竹器之称密切相关。
B.既寄情于竹而增添雅趣,又往来唱和而投桃报李,竹刻从一开始便是高雅脱俗之物。
C.清三代的真正优秀的竹刻艺术品只出自性孤格高、学养深厚、能诗善画,对竹子有独特理解且用刀又有过人之处的少数文人之手。
D.大雅竹器材质真可谓百里挑一,选一百多件竹材,最后能够成品的不过一二。
【小题3】下列分析,不属于大雅竹器艺术价值范畴的一项是( )
A.经由艺术家雕刻,尽管材料并不名贵的竹子也能被点石成金从而脱胎换骨,成为上档次的竹刻艺术品。
B.刻上文人趣味的诗文图画的文人竹刻如书画金石诗文一样,贵过黄金,只是书写刻画的载体不同。
C.要让竹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需要将竹子的灵性和竹人的情感与思考融于一物一器。
D.古人在竹子上刻字,几乎是在文字出现之初,如竹简,可见中国人利用竹子的历史很悠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6 12:02: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上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辨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的自由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审美、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烂灿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则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手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给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小题1】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则指彼此渗透。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洋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小题2】关于战国时期文史哲之间互涵互动关系的表现,下列哪一种说法与文意不符(    )
A.文学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
B.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因素,产生了以形见理的《老子》一书。
C.史著文学化,出现了“史传文学”。
D.哲学诗意化导致了“诗化哲学”的出现。
【小题3】下列对文章论述主旨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互涵互动的关系。
C.庄子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D.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庄骚辉映”这一种文化奇观。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鸟儿远去

(1)那些五颜六色的鸟儿,至今,还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乡……

(2)读小学那时,鸟真多。春天,当田边的马兰吐出香气,河边的柳趟子绿成一片,不知打哪儿“呼啦”一下子,飞来那么多鸟。枝头、田垄、河边……落的到处都是。人们给鸟起了好多有趣的名字:黄下颏的叫“黄豆瓣”、绿脑袋的叫“青大头”、长着褐色斑点的叫“花椒籽”、浑身黄白色的叫“麦溜子”、肚皮上红蓝相间的叫“五色蓝颏”……有一种比核桃还小的鸟儿,叫“瞎老叶子”,它仿佛一片绿叶,别看长得小,可飞的速度却极快;个头硕大的,当数“胡霸辣”,其周身青灰,颇似乌鸦,但眼睛又大又红,叫起来粗声大嗓,颇有几分独啸山林的味道。还有一种叫“车伙子”的,来得最晚。谚语说“小满雀来全”,它在“小满”节气之后才出现。它的叫声不会持续几天,随着它的销声匿迹,鸟们就都飞走了。听母亲说,它是上苍派来赶鸟的“伙计”,所以叫它“车伙子”。

(3)真舍不得鸟们飞去,便寻思着,逮几只养着,天天瞧看,那该多惬意!见别人家的孩子用“扣网”扣住一只“五色蓝颏”,心里直痒痒。母亲最懂我的心思,但她的话特严厉:“你逮住了鸟,就要了它的命!”她一边纳着鞋底儿,一边说:“越是好看的鸟,越难侍候,它们都是吃软食儿的,你拿什么喂它?”妈说的软食儿,就是虫子。我说:“我去给它找,秫秸棒里不就有‘酱杆儿虫’吗?”她摇了摇头,嘴里喃喃着:“哪有那么多酱杆虫啊!”

(4)晚上,她指着天上的星星,说:“一颗星星,顶着一条命。大星星,是人的;小星星,是鸟的。鸟,和人一样,一辈子,只有一条命。”说罢,她的话音陡然变得沉沉的:“谁把鸟祸害死了,他顶的那颗星星就灭了,还会让他妈顶的那颗星星,也落下来!”我信以为真,深怕母亲顶的那颗星因我而坠落。于是,在无奈中,决然断了逮鸟的念想。

(5)母亲终归知道我稀罕鸟,想和鸟亲近,就出了个主意:让我把一些胖胖的“酱杆虫儿”摆在一块半干的黄泥上,再用泥箍住它们,只露出脑袋和后半截白胖胖的身子,作为诱饵,把鸟儿们招来。清晨,我着露水,把那沾着“酱杆虫儿”的黄泥放到鸟们爱去的柳趟子边上。然后,嘴里着口哨,到周围去遛鸟。果然,有那么多鸟朝我放泥的地方飞来了,蹦去了。我深惊动它们,急忙在草棵里,观瞧着……哎呀,足有几十只啊!我听到了自己因为激动而加剧的心跳声。近了,近了……蹦在前面的是“麦溜子”,接着,是两只“花椒籽”,紧跟其后的是一群“五色蓝颏”,它们终于发现了我为它们准备的“嚼果”,开始啄食。我定神望着,心里甭提有多高兴!虽然,我没有逮到鸟,但我把鸟最爱吃的东西,送到了它们的嘴边。就这样,母亲让我过了一把瘾。

(6)到了冬天,北方的雪特大。一群群的“粟雀儿”伴着雪花飞来了。“粟雀儿”长得很美,雄鸟的额头,染着猩红;雌鸟更是把那猩红的斑点撒满全身,那猩红色的羽毛,在皑皑的白雪映照下。显得十分炫目。“粟雀儿”有些憨,所以,总是容易上逮鸟人的当。逮鸟人把“滚笼子”挂在树上,它们闻到笼子里粟籽儿的香气,就会傻头傻脑地蹦到那一踩就翻、只能进不能出的笼门上,被“滚”进笼子。逮鸟人会把那“滚”到的满满一大笼子鸟卖给炸鸟人,变成串在铁丝上炸得焦黄的“铁鸟肉串”。

(7)母亲牵着我的手上街赶集时,每每看到那叫卖“铁鸟肉串”的,都会带我匆匆离开,不让我多瞧一眼。那一刻,她的脸上,透出愠色和无奈。

(8)一天早晨,我见母亲将一双新棉鞋用包袱皮裹好,递给了父亲。我知道,这双鞋,是母亲整整熬了两宿才做成的。父亲望了望母亲,啥也没说,拿上鞋,赶集去了。傍晚,只见他拎着一“滚笼子”的“粟雀儿”回来了。原来他用卖鞋的钱,买回了笼子里的三十多只鸟。我很奇怪:母亲为啥让父亲买回一笼子鸟呢?她笑着对我说:“快去抓把粟籽儿,喂喂这些雀儿吧,等它们吃饱了,好放生。”我这才明白,母亲让爹买鸟,是为了救它们的命!

(9)母亲叮嘱父亲带着我到远离镇子的阜丰山上去放鸟。到了山下的林子,父亲让我打开笼子,见一只只鸟“突突”地飞走了,我竟有几分舍不得,可当我想到,是父亲和母亲将它们从逮鸟人的手中解救出来,逃过了被炸成“铁鸟肉串”的厄运,不舍的空落,瞬间,便被庆幸和自豪所取代。

(10)——这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可依稀就在眼前。

(11)去年春天,我回故乡,想再寻那些鸟儿们的踪迹,可上哪儿去寻呢?阜丰山和山下的林子,已被夷为平地,建起了巍峨的发电厂。镇外的树趟子、小河,都已荡然无存,变成了民居。“黄豆瓣”、“青大头”、“麦溜子”、“五色蓝颏”……都已绝迹,它们只能成为我梦中的精灵了!

【小题1】第(2)段以________结合的句式,形象描述了鸟儿的_________与_________。
【小题2】第(5)段加点的动词用得好的理由是_________,下文与之呼应的一句话是_______。
【小题3】第(7)段“母亲脸上透出愠色与无奈”的原因是
【小题4】对文意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
A.母亲替儿子出主意去亲近鸟儿主要体现了一种纯朴的母爱。
B.写“粟雀儿的憨”与逮鸟人叫卖铁鸟肉串形成鲜明对比。
C.文中前后两处“我舍不得”鸟儿飞去的心理活动是相同的。
D.上文笔调细腻,叙述条理清晰,情感饱满丰富,读来委婉动人。
E.收尾一段看似平铺直叙,实为意蕴深刻,让人感慨思考不止。
F.通篇内容富于生活气息,语言平淡无奇,不加雕琢修饰。
【小题5】第(10)段划线句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小题6】文中“鸟和人一样,一辈子,只有一条命”,它的深层含义是____
【小题7】有人说,本文的标题出彩,你以为怎样?请简述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4月18日,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在京发表,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5年的79.6%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已连续8年上升;图书阅读率为58.8%,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个百分点。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5年增加了0.02本。这7.86本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
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如下图:

(摘编自2017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材料二: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在上海联合举办的“实体书店发展推进会”上表示,进一步加大对实体书店扶持力度。
门店租金的上涨、网络营销方式的兴起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是近年来全世界实体书店都面临的问题。不仅传统的中大型连锁书店规模不断缩减,一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书店也陆续关张,在一片惋惜声中黯然退场。
实体书店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很多传统行业在互联网大潮中面临的共同困境。
但书店毕竟与普通店铺不一样,它在购买商品的价值之外,承载了关于一些文化、知识和品位的社会价值,也承载了一些关于故事、人生和回忆的情感价值。一个人可能没有在手机上读过书,却大多会有一个难忘的书店,有一本最喜爱的书。那种“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时的喜悦和敞亮,也是许多爱书人的情感共鸣。
有些人将实体书店的困境归结为阅读习惯的改变,认为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让纸质图书越来越失去市场。阅读方式、图书载体的变化是时代进步的规律,如果数字阅读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推动知识的普及和文化传播,那么这对整个社会和时代都是善莫大焉。但问题是:数字阅读真的让我们养成新的阅读习惯了吗?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数量和阅读率却持续偏低,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不足5本,远低于发达国家。排在各大书店畅销榜单上的书单,除了考试辅导类书籍,就是各类成功学和养生学书籍,阅读的功利性可见一斑。再看看各大读书网站排名前列的,也无外乎是些言情、玄幻和惊悚小说。
开卷有益、读书有用。在数字阅读尚未完全发挥功用的今天,扶持实体书店,让其更好发挥培养阅读的功能,是一种现实选择。
前段时间,北京的三联书店开始尝试24小时运营,吸引挑灯夜读重开卷的爱书人。实体书店在困境中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是必经之路,但在运营模式的创新外,培养全民的阅读习惯显得更加重要;在提供现代化的阅读体验之外,促进全民阅读的配套建设,增加公共阅读资源,弥合地区间阅读资源的不平衡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丧失了阅读的习惯,我们哀悼的将不仅是实体书店的消亡,而是一个崇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失去精神家园后的迷惘。
(摘编自吕洪《网络营销改变阅读习惯?》2014年5月《人民日报》)
材料三:
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和雕刻时光咖啡店同步运营,联手互动。书店以经营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图书为主,兼及音像制品、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每年经常性、有选择地举办诸如讲座、新书发布、研讨、展览等各类营销活动百余场。
(摘编自三联书店官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较2015年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比图书阅读率增长速度快。
B.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但图书阅读率却增长缓慢。
C.自2008年以来,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稳步增长,手机阅读接触率持续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
D.自2008年以来,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稳步增长,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连续八年上升。
【小题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才能使实体书店逐渐走出困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麻脸铁匠

彬彬

城东头的一片竹林里,有个茅棚,里面立着一个铁匠炉。麻脸铁匠五短身村,结实得像个石子。因得过天花,落下一脸麻子,加上常年的烟熏火燎,大家反忘了他的名姓,就只叫他麻脸铁匠。

麻脸从哪里来的,人们都不如道,只知道他最擅长的活计是打钉,准确地说是打棺材钉。他打的棺材钉形如耙齿,长而锋利,带着倒口剌,钉进去便再也拔不出来。每颗棺材钉,他都能錾上一个寿字。

铁匠无妻无子,家里挂满了打好的棺材钉,看着有些恐怖。他脾气也怪,自从1937年以后,他从不给别人打犁、锄、菜刀这些寻常铁器,因此村里除了老了人口去他那买几颗棺材钉,平时大家很少去他那里,他也乐得自在。

山村的黄昏格外热闹,除了麻脸铁匠,夕阳下大家都爱聚在乌桕树下乘凉聊天,还是和往常一样,鸭子李最先打开话匣子:“不知道造的什么孽,和那麻脸做邻居,天天晚上敲打个不停,能有多少人死、哪里要那么多棺村钉?”鸭子李这么一说,大家也跟着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列举麻脸铁匠最近的诡异之处。

人群里,只有诸葛半没说话。他是牛贩子,常去城里,见多识广。见他不讲话,大家都觉得心痒痒。想鼓捣他说说,诸葛半微微一笑:“你们不知道麻脸的精明,小日本都打到府城了,说不定哈时侯到咱这儿,到时候怕是这些棺材钉都不够用的……”他这么一说,村里人既觉得茅塞顿开,又觉得悚然,对麻脸铁匠这种发国难财的人又气又恨。但大家也没证据,只能作罢。

“麻险,帮我打个镰刀吧,等着用。”王大旺急得屁股冒烟,硬着头皮央求。铁匠正往墙上挂棺材钉,说:“不打,没铁”王大旺顿时火冒三丈:“小日本都打到家门口了,你一个轶匠,不打点儿大刀片、矛子头,天天打棺材钉,留给你自己用怎的?”麻脸只自顾自地干活,并不理会。王大旺越说越气,扭头就走了。

1942年初秋的一个早晨,村子里突然鸡飞狗跳,保长挨家挨户地叫人起来,到乌柏树下集合。大家看到,一队穿着呢子大衣的鬼子也在树下,他们还押着一个被打得血肉模糊的人——是王大旺。

太君是为保护大家来的,他却带人去谋害皇军,还死不改悔……”翻译官大声吼着。砰砰两枪,乌桕树也震颤两下,落下许多血红的叶子……

王大旺的棺材停在祠堂里。他儿子说,他离家前曾留下遗言,不打走鬼子,不下葬,不许用麻脸的棺材钉……

这以后,村子里的人不光恨日本鬼子,也恨起了麻脸铁匠,但鬼子住在府城里,太远了,所以他们打算先对付麻脸铁匠。为了这,村里人常去请教诸葛半,在他的精心谋划下,铁匠铺周围的竹林被砍光了,成了村里的放猪场;溪流被堵上,改道了;铁匠家田里的庄稼和屋后的果树,经常莫名其妙地被毁坏。

没过多久,大家发现麻脸走了,听说是推着架子车,在黄昏时候走的。

铁匠一走,村子里顿时欢呼雀跃起来,像给王大旺报了仇一样。但是没过多久大家就发现,没了麻脸铁匠,村子空虚了不少,都有些无所事事,连聊天也没那么精彩了。

半月后一个冬夜,尖厉的叫声划破了村里的宁静——是诸葛半的声音。大家纷纷跑到诸葛半家中,只见诸葛半直挺挺躺在床上,双眼像铃铛一样瞪着,手里拿着两个带血的棺材钉,钉上赫然錾着“寿”字。

诸葛半老婆说:“今年早上他去城里贩牛,回来就这样了。”

“肯定是麻脸,他躲在村子周围害咱们。”鸭子李急吼吼地说。

一层恐怖的阴影弥漫开来,仿佛麻脸就在窗外窥伺一样,好一会儿,诸葛半缓过气来。

“今天我贩牛回来,路过十丈坡,看见铁道铆钉被拔了,鬼子的一辆运兵车翻了,死了不少鬼子。那坡下面插满了棺村钉……”说着,诸葛半老泪纵横起来。

这以后,村里人四处找过麻脸,可再也没找到。有人说他参了军,也有人说他为了不连累村子,远走他乡了,但到底没了音信。后来,大家将铁匠铺周围的竹子又种起来,小溪也重新疏通了,铺子前后的果园、农田也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抗战胜利之后,诸葛半拿出捡回来的那两颗带血的棺材钉,钉在了王大旺的棺材上,全村老少尽着丧服,将王大旺葬在了铁匠铺后面的竹园里。那里,有麻脸铁匠的衣冠冢。

(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没人知道麻脸铁匠的真实名字和来历,使人物开始就蒙上了一层神秘感。而鸭子李、诸葛半等乡邻的刻画,使文章充满了乡土气息。
B.文章在有关麻脸铁匠的情节设计上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给人造成铁匠是个“坏人”的假象,到结尾剧情颠倒,造成比较强烈的戏剧效果。
C.文章多处运用语言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突出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D.铁匠开始被乡亲们误会成奸商,人们还把王大旺的死迁怒到他身上并排挤走了他。之后写乡亲们空虚无聊,是对他们误会英雄的愚笨的嘲讽。
【小题2】有人说文章尾段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小题3】“草蛇灰线法”是古典小说中常用的结构技法之一,在文中贯穿一条若隐若现、时断时续的线索,前伏后应。请在文章中找出两处,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同类题5

论述类文本阅读
“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
  《全唐诗》中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但是对诗中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却一直争论不已,我以为应是“黄沙直上”。原诗是: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981年出版的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这可能就是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吧。只是这富于美感的“黄河远上”是否是王之涣的原词呢?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一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玉门关位于甘肃西部沙漠中的疏勒河谷,距黄河最近处(青海共和曲沟)的直线距离有770公里,距凉州(甘肃省武威市)的黄河达1000公里。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大相径庭的。这首《凉州词》又称《出塞》,被《全唐诗》收在第17卷“乐府杂曲”中,是供乐工制曲演唱的歌词,是在当地唱给出塞入塞的政吏、商贾和游客听的,有劝人思归之意。采用“黄河远上白云间”这种虚幻的曲词亦与当时演唱的氛围不符。王之涣出生晋阳(今太原),又是当时熟知和善写边塞风光的著名诗人。正因为他有耳闻目睹家乡沙尘天气和西北边关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经历,才能写出“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样生动形象的新颖绝句,使整首曲词沁人肺腑,确能使听者感到出塞之悲凉而动容怀乡。
  我国地质学家王嘉荫在1963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地质史料》中,已经注意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型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史书记载里称这种天气为雨土,如北魏“景明四年(504年)八月辛巳,凉州雨土复地,亦如雾”。在王之涣所处年代及其前后50年间,《旧唐书》上记载的雨土天气有:“德宗贞元十年(794年)三月己亥,黄雾四塞,日无光”……这是一些发生在京师(也可能包括当时比较繁华的北方地区)的雨土记载,由此可以毫不怀疑地推论,当时在沙漠环绕的玉门关地区确有可能发生与“雨土复地,亦如雾”和“黄雾四塞,日无光”相同的“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天气现象。
  40年来,一些文学家和科学家曾多次指出“黄河远上”之误。1963年,我国气象学创始人竺可桢指出:“现行唐诗集第一句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古本唐诗原为‘黄沙直上白云间’。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后者是合理的。”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刘永济在1981年出版的遗著《唐人绝句精华》中指出:“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有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1983年10月26日,我国地质学家尹赞勋在《科学报》上撰文指出:“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背离原意,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在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横排简体字《全唐诗》中,《凉州词》的第一句是“黄砂直上白云间”(集作“黄河远上白云间”)。这里的“集”指的是清宫廷内所藏《全唐诗集》,为清初季振宜所编,这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全唐诗》同时刊出“黄沙(在表述微小石粒时砂、沙二字相通)直上”和“黄河远上”两种版本,而且主次分明,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它让人们看到了王之涣身后流传一千二百多年的“黄沙直上”,也看到了近三百年来从出现到取代“黄沙直上”的“黄河远上”。孰实孰误,不言自明。
  研究古代诗文,有时从美感角度提出取舍,似无不可。但是,那种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未必是恰当的。只有当我们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变异,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真相的时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选自《中国图书评论》,(有删改)
【小题1】本文不取“黄河远上”而用“黄沙直上”,下列各项中不支持这种观点的一句是(    )
A.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B.赞同“黄沙直上”的主张实际上是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只是从富于美感的角度阐述。
C.“黄沙直上白云间”流传了1200多年,“黄河远上白云间”自清代开始流传,不到300年。
D.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寓意于物,寓情于景”的风格大相径庭的。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初季振宜编写的《全唐诗集》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
B.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是因为他们在研读诗作时,更多甚至完全考虑审美感受,即将自己主观的东西强加到诗作中,有违作者初衷。
C.沈祖棻认为,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可能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
D.人们对《凉州词》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一直争论不休,原因之一是评赏的角度不同。
【小题3】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古代诗文,应该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状态,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真相。
B.王之涣写出《凉州词》这样脍炙人口的诗作,是个人创作风格、生活环境和演唱氛围共同作用的结果。
C.竺可桢、刘永济、尹赞勋对“黄河远上”作正误辨析的具体角度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分析、研究诗歌要尊重历史实际的思想。
D.《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原因之一就是“黄河远上”富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