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在诗词中既体现为“边塞况味”,也体现为“忧国忧民”。
B.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旨在阐述边塞况味中所体现着的慷慨激昂的家国情怀。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磊磊落落”中都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B.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列举例子,对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进行了层层深入地论述。
C.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不得还乡、悲愁难禁的诗里,卫国戍边的广阔胸怀也未曾缺席。
D.作者以杜甫“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描写的经受战争苦难的老人等形象为例,阐述杜甫爱民之深、忧民之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作者引用诗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来表明先贤们把家国情怀、勇于担当、不媚世俗作为立身于世的清香美德。
C.古典诗词内敛,融达,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4 04:43: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细微之处(有删节)

詹克明

①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与一般演员在演唱同一唱段时,他们唱词、曲牌、节拍、配器方面可以说绝大部分都相同,差别也许不足百分之一,但其艺术成就却是天差地别。

②人与大猩猩的DNA序列98%都相同,恰恰是这百分之一点几的微小差别决定了人类成为高于一切生灵的智慧生命。

③姑苏坊间的著名“苏绣”仕女图,以前的身体部分据说都是由雇佣女工完成,只是精绣眼睛部分必需拿入内府,由绣坊主人的媳妇女儿绣成。这占全像不足百分之一的部分对所绣人物是否传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④一座高标准的办公大楼,也许就因为楼梯上的斑斑痰痕,点点污渍,让人一下子就对它产生不信任感。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也许就因为满街乱丢的纸屑、饮料瓶,或是巴士一到蜂拥争抢上车等现象,让外人对此城市的市民素质看得很低。一位衣着华贵,满身珠光宝气的富婆也许就因为口吐脏言,一下子让人鄙视。

⑤事物最关键的差别常常就存在于这些细微之处。许多最高级的东西也通常会凝聚于此,例如,最高分辨率的分析仪器也无非是在第九位小数点之后再加一位有效数字。400万像素的高密度数码影像比起30万像素的VGA电子邮件影像,也不过是放大到A4尺寸才能在细微之处看出差别。世界级的百米赛跑,运动员也只是在0.01秒之内较量输赢。在事物最敏感的细微之处真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⑥许多内行的有识之士都善于从精微处来把握事物的本质,所谓“见微而知著”,“细微之处见精神”是也。春秋时代的九方皋素以相马闻名于世。然而据《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他为秦穆公相马竟然不辨颜色与雌雄,只注重观察马的内神,“略其玄黄而取其骏逸”,因此得天下良马。伯乐称他是“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罗丹艺术论》中记载了十九世纪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对艺术品细微之处极致美的强烈感受。有一次他领着好友葛赛尔去观察古代雕像。在傍晚的幽暗中,他特意点起了一盏灯,并将灯从侧面逼近维纳斯雕像的腹部。顿时奇迹出现了,罗丹指着雕像说:“照!……照这些从腹部到大腿间的无穷的波纹,与臀部的富有肉感的曲折。还有,那边,腰部的可爱小窝。”他感叹地说:“这是真正的肉呢!……在抚摩这半身像时,竟觉得它的温暖。”面对这样一座冰冷的大理石雕像,他竟然能感受到皮肤的润泽。

⑦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博大精深的,它总是经得起人们层层挖掘,而又永远是不可穷尽的。

⑧当细微处决定一种事物质的差异时,也许人们为着这百分之一的“细微”所付出的努力要远远超出此前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宏观数量。这百分之一才是真正的“点睛”之笔!精微是不朽的,也是艰辛的,而且往往是深层的,不那么显扬于众的,但它却需要人们长久不懈的追求。那些心浮气粗,求胜心切的人,往往耐不住这落寞的清寂与漫长的等待,他们更喜欢那些急功近利的东西。而且快节奏、强竞争的生存环境也更加助长了整个社会的浮躁,一些渴求博取功名之辈更乐意避开艰深的“细微”,专爱在“数量”上做足表面文章,这样既省力又热闹,且有极高的“显示度”,实乃昭彰业绩之最佳捷径。前一阵子,许多地方忙于合校并院,把大学“做大”,难道这样做就能打造世界级名校了吗?千架钢琴广场大合奏,万人太极拳天安门大演练,大则大矣,效果究竟如何?几层楼高的一张大报纸,无非一幅现代化的大字报纸,又有何意义?最近又推出一支“高近三米,重近一吨”的牙膏,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据说它与实际牙膏产品“保持严格的外形比例”。呜呼!要想从数量上创造世界纪录简直是太容易了。不信,你把倒在路边的那根木头电线杆一头削尖,即可申报“巨型牙签”的世界纪录。好事者,胡不为?

⑨细微对质量的关键作用,不仅“积善”如此,“为恶”也同样显著,甚至更为立竿见影。例如饮用水源中一些极毒的重金属含量,其最高允许剂量都是以“微克”(百分之一克)量级来监测的,超出允许含量就不可饮用。没有哪一个敢放言:“有害物质只是极小极小一部分,占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水体本身还是好的。”同样,在“为政清廉”方面也同饮用水质有类似的现象。少数腐败官员对社会的毒害作用足以严重败坏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影响到公众对干部素质的整体评估。甚至歌颂多数人的“先进性”也难以抵偿少数人“腐败性”造成的恶劣影响。有道是,“一粒老鼠屎可坏一锅汤”,此时此地老鼠屎对判定汤的质量恰恰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它微量,尽管它那么不值一提,但比起燕窝鱼翅海参鲍鱼这些名贵的上乘原料,比起精湛的烹调技艺,比起恰到的火候掌握,以及比起食具的精美、服务的周到等诸多因素,鼠屎是所有因素当中更具“质的决定性”的东西。

⑩寄语众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文中能揭示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A.人与大猩猩的DNA序列98%都相同,说明人类的智慧仅仅比大猩猩高一点。
B.姑苏坊间的著名“苏绣”仕女图的制作过程说明制作优秀的工艺品需要更好的合作。
C.九方皋相马的故事证明许多内行的有识之士都善于从精微处把握事物的本质。
D.许多地方忙于合校并院,把大学“做大”,这样做绝不可能打造出世界级名校。
E.细微对质量的关键作用,在“积善”方面与“为恶”方面效果是同样的,只是后者往往反应更快。
【小题3】①~④段都是列举事例,试简要分析这一组事例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全文的作用。
【小题4】第⑧段中,“不信,你把倒在路边的那根木头电线杆一头削尖,即可申报‘巨型牙签’的世界纪录。好事者,胡不为?”试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小题5】第⑩段是全文的结束语。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将该结束语补充完整。(不超过15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种人类文明的共同滋养。其中,敦煌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敦煌在一千年左右的古丝绸之路文明史上成为多种文明形态接触、交流的大都会,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形成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敦煌文化更多的是在与其他文明形态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地域文化。相比较而言,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类型较为封闭,而敦煌文化是在开放的前沿和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波斯文化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世界性,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敦煌文化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承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没有什
么道理的。敦煌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
敦煌文化特殊的形成方式使敦煌文化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敦煌文化既有多种文化形态的汇通融合,又保持了各种文化类型自身的独立性,兼容了不同文化形态各自的合理性。
“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和而不同”意味着承认存在差异和矛盾,追求多样性的统一,反对无差别的同一。“和而不同”提倡多元文化在相互变流和相互融合中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它不仅是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派别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也是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关系的基本精神。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敦煌文化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通而不统”的精神,更深刻、更广泛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胸怀。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精神作为哲学底蕴,我们才造就了敦煌文化,并使敦煌文化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希望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是中国绝不希望用中国这一套把世界统一起来,同时也不相信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文明有这样的能力将有上万年文明史、70多亿人的世界统一起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和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差异性,世界需要的就是“通而不统"的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能够成为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其延续不断的“基因密码”就是“和而不同…而不统’’的精神。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复兴,这一“基因密码”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文化支撑。
(摘编自范鹏《“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文化具有“通而不统”的精神,这使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B.敦煌曾是多种文明形态的交汇之所,这种历史环境形成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
C.“通而不统”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形成,两者都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关键因素。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用中国智慧解决人类问题,但并不能以此统一世界各种文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论证敦:惶文化的精神,更具现实意义。
B.文章通过和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的比较,论证了敦煌文化具有世界性的特点。
C.文章从敦煌文化的形成、传承渊源等多方面论证了敦煌文化具有多元融合的特点。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了“通而不统”“和而不同”两者概念之间的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是因为中国文化是唯一没断裂的世界文明。
B.有世界性特点的敦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认为它不属于中国文化是错误的。
C.如果敦煌文化不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那么它就会被外来文明如佛教文化异化。
D.相比较于其他中华文化如齐鲁文化,敦煌文化的独立性、兼容性无疑是首屈一指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 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有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以及宣扬、美 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的,将依法受到惩处.这一消息大快人心.一段时间以来,一些 英摊不仅逐渐淡出会众的视野,而且还不时遭受个别人的低毁和亵渎.一些污蔑英雄的 不实言论,甚至得到所谓网络名人的追捧和转载.这不仅损害了英雄形象、抹黑了我们 的党史、军史和国史,更是抹黑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虚者,模糊虚构也;无者,否定抹杀也.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违背唯物史观和实事 求是原则,用假设取代审实、用支流取代主流、用主观取代客观、用个体取代整体,歪 曲历史事实,丑化进步人物,以达到某种诉求的思潮和行为.在当下,它常以“反思历 史”和“学术自由”为名,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方式,随意改变对重大历史事件、 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

以***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例,有人仅凭死亡将士的数量就简单 得出“国民党领导抗战”的结论,这显然是以偏概全加主观臆断的结果.从抗日战场分工来看,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领导了正面战场,但并没有领导敌后战场.从抗战的过程来看,在不同阶段,国共两党发挥作用的程度是不同的.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防御阶 段是主战场,发挥了领导作用,推动扰日战争向战略相持阶段过渡。 武汉失守后,国民党在国内抗战中的作用开始递减,***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主战场,抗击了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正是基于上述事实,我们强调中 共在敌后战场中的中流硫柱作用。

其实,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是历史的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他们 虚无的是人民革命的历史和历史的进步人物,却对反动统治者、历史的倒退者以及卖国 者则加以美化以达到“重写历史”的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从国际背景来看,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往往看法迥 异,这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世界社会主义还没有在国际上 掌握话语权,优越性尚未得以全面体现,这就为媚外主义提供了理由。从国内背景来看, 市场经济形成的利益格局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负面影响在逐步显现,经济利益的 矛盾甚至冲突正在向政治层面升级.在思想领域,学术自由和学术无序的界限有所模糊, 思想矛盾通过“互联网+”正呈现“网络暴力”和“多数暴政”的趋势.

英雄和历史凝聚着民族精神.这些精神滋养一代又一代人,帮助人们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一旦被冷落、亵渎或涂黑,我们就将失去继续前行的指针、衡量是非的标准. 没有英雄,是可悲的;不尊重英雄,是可耻的。对于种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我们要 认真对待、深刻分析、防患于未然.

(摘自《别让历史虚无主义“重写历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文中所论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一项是
A.某记者根据自己对医生的采访,认为被火灼烧是最高级疼痛,非常人所能忍受, 邱少云在烈火中坚持不喊不叫的事迹不符合生理学,是根本不可能的。
B.某节目主持人在一段私下聚会的视频中发出感慨,认为不该“一边倒”,跟美国 对抗,不该抗美援朝,让中国错过了统一祖国的大好时机。
C.由某电影公司出品的古装武侠爱情剧(戏说乾隆),虽然尊重乾隆微服私访的基本 史实,但内容有大量的"戏说”成分,这让部分观众难辨真伪«
D.某大学教师在课下跟他的学生们说.***的敌后抗战是“游而不击”,借 机发展自己的队伍,准备和国民党打内战,夺取胜利果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 雄烈士保护法》说起,指出立法背景是出现了损害英雄形象,抹黑党史、军史和国史的 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和行为。
B.文章第三段从概念人手,深刻揭露了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原 则,用多种手段歪曲历史和丑化进步人物,以达到某种诉求的本质。
C.文章以***在敌后战场中的中流砒柱作用为例,通过对抗日战场的分工和 抗日战争的过程的分析,用列数字、对比论证等方法,剖析了 “国民党领导抗战”这一 观点的片面之处。
D.文章是按照“摆社会现象” “揭问题实质” “挖问题根源” “说问题危害”的 思路,层层推进,有序展开议论。目的在于提醒人们防患于未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在不断发展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重建制度自信, 才能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清除“媚外主义”的土壤,进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
B.如果出现用假设取代事实,用支流取代主流,用主观取代客观,用个体取代整 体,歪曲历史事实的言论和行为,我们就可以把这种现象看做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C.如果任由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以及宜扬、美化侵略 战争的思潮和行为泛滥,人们将失去继续前行的指针和衡量是非的标准,思想就会出现 混乱。
D.历史虚无主义是以“反思历史”和“学术自由”为名,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 物和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进行模糊虚构、否定抹杀,以达到某种诉求的思潮和行为。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语文教材的经典性与当代性
汪政
任何一种母语的语文教材都是以自己母语中的经典作品和一定比例的其他语种的经典翻译作品来构成,因为传统经典代表了我们无法逾越的历史和必须接受的传统。经典是经过几代人 的淘洗筛选得来的,面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其阅读与鉴赏的对象不管从时间、空间、抑或是从 文化、心理、审美上与我们都相距甚远,但我们依然必须了解它,因为它是我们的过去、我们 的历史。传统经典组成了人类的精神史,它是我们认识自身无法绕过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为什 么教材历来重视经典的重要原因。教育的本质首先是面对历史,是接受,是传承,是将受教育 者变成有历史感、有深度的人,理想的教育结果是每一个人都是人类历史的载体。其次,从学 者对经典的定义来看,经典于人们对经典标准运用的结果。经典从来不只是它们自身,它 同时体现着复杂的价值、立场、趣味甚至权力,当某一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典具有 普适性时,它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对经典的阅读,既是对作品自身信息的接受, 更是在了解和熟悉人类经典的标准,学习和验证这些标准。
虽然如此,语文教材是否纯然由传统经典构成还是有争议的,这自然涉及到语文教育的性 质,语文教育的属性很多,但当代性显然是其重要的品格,语文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让学生去 读史讲典,而是学会语文生活,要让学生毫无阻隔地融入到当下的语文生活之中,但语文是变 化的,古人与我们拥有不一样的语文生活,如何衔接彼此的经典与当下的语文生活显然是一个 难题,而最便捷的方式无过于将当代作品引入教材,它意味着将当代人的生活、精神与价值引 入课堂,将当代的文体、文风、语言状况与表达方式引入课堂。不过,当代作品与读者共处于 一个时态,文化氛围和价值系统之中,这种近距离的关系实际上是极不利于对作品本身的价值 或可能具有的价值予以认识和定位的,即当代作品无暇从容地从历时性的普适性的角度来确认 它的经典。
不过语文教材在教育功能之外另有职责,那就是参与语文经典的寻找与建构,语文教材一 直是作品经典文化及其传播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当代作品的阅读与欣赏,不仅可以打通传 统经典与当代作品的血脉,而且可以看到它是如何转化,又是如何被“革命”的,体会到经典 标准的运用,更可以远距离地体验到当代文化精神,建立起对自我语文生活的主体性,树立当 下语文生活的信心,从面对经典的生活在别处获得现实生活的此岸性。
(节选自《名作欣赏》,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面对文章中“传统经典”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传统经典经过了历史的选择和时代的考验,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传统文化。
B.没有传统经典,我们就难以认识人类自身,人类的精神史可能就会断裂。
C.作品能否成为传统经典,取决于它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验是否具有普适性。
D.阅读传统经典,能够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加深我们对经典标准的理解。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代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品格,引入当代作品已成为当下人们的共识。
B.引入当代作品是当代人语文生活进入课堂教学最便捷而且最可靠的方式。
C.当代作品能打通传统与当代的血脉,让学生体会到当代作品的“革命”性。
D.我们有可能在当代作品中寻找到新的经典,并远距离地体验到当代文化精神。
【小题3】(小题3)假设你是语文教材编者,依据本文意思,你会如何对待当代作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哲学不等于政治,哲学家也不是政治家,有的哲学家甚至想方设法远离政治,但哲学不可能脱离政治。哲学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背景,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蕴涵着政治,总是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政治效应。马克思之所以重视否定性的辩证法,是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就是说,马克思之所以重视辩证法,背后有现实问题,有政治内涵,这就是批判、否定资本主义,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如果我们只是看到辩证法的学理性,而没有看到它背后的现实问题和政治内涵,就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就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为什么强调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往前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法国启蒙哲学登上历史舞台,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摇旗呐喊。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之前,德国古典哲学登上历史舞台,为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道。往后看,海德格尔哲学“从头到尾都是政治的”。即使解构主义哲学也不是所谓“纯粹哲学”,与政治无关。用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话来说,解构主义是通过解构既定的话语结构来挑战既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的政治结构。
同时,政治需要哲学。如果说“哲学家不时地以其哲学名义,投身于政治研究乃至政治进程中”,那么,“政治家或有时利用哲学概念使其政治企图合理化,或有时寻求哲学的忠告”(汉斯·斯鲁格语)。的确如此。没有经过哲学论证其合理性的政治缺乏理性和逻辑力量,缺乏理念和精神支柱,很难获得人民大众的拥护。***之所以重视哲学,提出实事求是,就是为了批判教条主义,从而正确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邓小平之所以重视哲学,重申实事求是,就是为了批判“两个凡是”,从而正确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离开了这一政治背景,仅仅从学理的角度去理解实事求是,把实事求是还原为一般唯物论和认识论原理,就索然无味。当然,哲学命题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效应并非等值,但哲学具有这种或那种政治效应却是无疑的,而且同一个哲学命题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政治效应。
哲学不应成为某种政治的传声筒或辩护词,因为哲学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即科学性、反思性、批判性;哲学也不应远离或脱离政治,因为哲学和时代的统一性首先是通过其政治效应来实现的。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以抽象的概念体系来反映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社会运动,体现特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明快泼辣的法国启蒙哲学是这样,艰涩隐晦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如此,高深莫测的解构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学哲学,就是要培养自己具有自觉的哲学意识,同时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并使二者达到高度统一,从而真正理解现实,把握历史趋势。
(摘编自杨耕《哲学的位置在哪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全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背景,全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蕴涵着政治,全都具有一定的政治效应。
B.因为马克思重视否定性的辩证法,所以马克思批判、否定资本主义,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而斗争。
C.解构主义哲学与政治有关,表现在通过解构既定的话语结构来挑战既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的政治结构。
D.政治家为了使政治企图合理化,有时需利用哲学概念,有时寻求哲学的忠告,这是政治需要哲学的表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政治经过哲学论证其合理性,具有理性和逻辑力量,具有理念和精神支柱,可以获得人民大众的拥护。
B.哲学具有政治效应是一定的,但哲学命题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效应完全等值,不同的历史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政治效应。
C.哲学和时代的统一性首先是通过其政治效应来实现的,所以哲学不应远离或者脱离现实政治。
D.哲学学派有着共同的特点,但它们也有各自的特点,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精深,解构主义哲学高深莫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与政治相辅相成,哲学家想脱离现实政治去研究哲学是不可能的,因为哲学与政治是密切联系的。
B.在马克思的辩证法产生之前,法国和德国的哲学都为各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摇旗呐喊或者鸣锣开道。
C.邓小平重申实事求是,是为了批判错误思想,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
D.天生的哲学意识与敏锐的政治眼光达到高度统一,才能真正理解现实,把握历史趋势,这就需学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