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忠孝仁义与汉代法制的建构
援孝入律,虽是对周秦以来法律制度的继承,但在法律实践中又一改秦法以弦制手段推行的弊端,在基层社会组织中,设立孝悌、力田、三老等乡官制度,以孝悌伦理劝谕风化,敦厚民风;在官员的选人制度上,以孝廉作为汉代选官的重要科目,促进了孝道伦理的推行;在养老制度上,以多种形式优抚老年,将孝道伦理推广到整个社会,形成敬养老人的良好社会风气。在刑罚制度上,严惩不孝犯罪。这样就构成了教化与惩治相结合、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决狱”,不仅解决了孝道伦理法律化的道德难题,也为法律伦理化提供了理论论证。孝伦理法律化以其极大的强制性使得孝伦理得以积极参与汉代的政治生治,孝伦理的社会化则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方式,使孝伦理观念成为社会全体成员普遍的价值诉求与伦理原则。
忠伦理与汉代法制的结合,一方面体现在“不忠入律”,汉代法律把不忠行为的种种体现,诸如大逆无道罪(包括谋反、降敌、大逆罪等)、不道罪(包括诬罔不道、漏泄省中语不道、匿反者不道、上僭不道、奉使无状不道)、不敬、大不敬等不忠行为纳入法律体系中,体现了“君为臣纲” 在封建法律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东汉时期形成的《忠经》成为固定化的法典,标志着两汉时期忠伦理已经成为一种系统而宋整的政治(法律)伦理学说。《忠经》对忠的概念作了系统阐释,并且赋予忠以神秘化的宗教意蕴,并把忠君作为最高道德准则,看作是最高的政治价值,强调恪守忠德所产生的政治功能。《忠经》由统治者通过教化向社会成员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灌输,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价值现念,使忠君道德得到所有社会成员的认同。而统治者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援忠于律,进一步任化了《忠经》的法律地位,使《忠经》不仅是一种探讨如何忠君事上的理论学说,而且成为了具有封建法典意义的法律制度。在现实的法律实战中,忠孝伦理的矛盾与冲突,造成了人们在忠孝关系的伦理抉择上的两难困境。在忠孝一体的情况下,以孝劝忠、移孝为忠、忠孝两全是人们行为的正当选择;在忠孝发生矛盾与冲突的情况下,则呈现出由汉代前期的孝重于忠到后来忠重于孝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忠孝之间的内在联系,忠孝矛盾一直未能被克服,从而形成了道德佴导的一个重要误区。
汉代伦理与法制的融合内贯着自然一秩序原理、家国同构原理、伦理一政治原理,这三项原理是和谐之道在自然、家庭和国家中的体现。家庭的伦理秩序与国家的政治(法律)秩序是一种等级结构,由家庭伦理关系与国家政治关系构成的等级结构沿着宗法血缘这个原点向外扩展,人的身份等级及其权利义务都会随之递减。但无论如何,维系家庭与国家和谐的人伦规范与秩序原则都没有变,家庭重孝道,国家重忠道。忠孝虽有侧重,但往往又密不可分。忠孝仁义与法律长期纠葛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法系伦理法的鲜明特征。道德渗透于法律之中,使得原本严肃的法条带有一层温情脉脉的伦理亲情;而法律进入伦理之中,使得原本柔性的伦理似乎补足了钙质而具有更为刚性的强制力量,可以有效地维系伦理秩序。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25日)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汉朝对乡官、选人、养老制度的设计,既体现着对援孝人律传统的继承,又体现着对周秦 援孝入律弊端的自觉规避。
B.董仲舒提出“春秋决狱”,解决了孝道伦理化的道德难题,使孝伦理观念成为社会全体成员普遍的伦理原则。
C.《忠经》是成于东汉的一部法典,是忠伦理于东汉发展成为一种系统而完整的政治(法律)伦理学说的重要标志。
D.以孝劝忠,移孝为忠、忠孝两全是在忠孝一体情况下的可能选择,而忠孝一体情况的存在并非任何时候都是如此。
【小题3】【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秦时代就已经援孝人律,而且采取强制措施加以推行,只是结果未必有利于孝伦理在社会的落地生根。
B.汉朝援孝入律,又“不忠人律”,而现实忠孝并非都能一体,所以是忠是孝的选择有时成为“二难选择
C.汉朝的伦理建设和法制建设相融合,其中贯穿着自然、家庭和社会相互和谐的基本精神,即“和谐之道”。
D.“家国同构原理”视家庭的伦理秩序与国家的法律秩序为等级结构,它们都是沿着宗法血缘向外扩展。
【小题5】【小题6】下列对文中的内容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说《忠经》是一种探讨如何忠君事上的理论学说,是因为《忠经》对忠的概念作了系统的阐释,并高度评价忠君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
B.《忠经》本是忠伦理的理论著作,之所以成为具有法典意义的著作,则是因为统治者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援忠于律,强化了《忠经》的法律地位。
C.文本先是从《忠经》本身的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进行阐释,接着从统治者的积极推崇进行论述,从而阐明《忠经》特殊地位形成的缘由。
D.伦理建设和法制建设相融合的特点,让中华法系伦理法具有了鲜明特征,这种特征体现为使严肃的法条带有一层温情脉脉的伦理亲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6 11:01: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有一种思念叫“做客”
左青青坐在山头上的一块大石头上,有一阵微风缓缓吹过来,柔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她的脸。
今天放学后,左青青并没有急于像往常一样一上山就砍柴。奶奶说了,今天左青青可以不砍柴。早上起床后,奶奶给她煮了碗荷包蛋,然后绽开核桃壳一样的脸笑着对左青青说,青青啊,今天你就满十岁了。奶奶站起身,一只手扶着腰,另一只手擦拭了一下眼角说,一晃啊,就十年了。十岁的左青青是奶奶一手带大的。连左青青自己也有些怀疑,她也许就是个孤儿。左青青生下来不久,爸爸妈妈就外出打工。除了不断寄回家的汇款单外,几年来左青青只和妈妈通过几次电话。妈妈的声音很圆润,但每次通话都很短暂,妈妈总会在电话那头哭,哽咽的时候,爸爸总会抢过电话,说青青乖,打长途贵,过年的时候我让妈妈回来看你。说完,就挂了电话。但是过了一年又一年,爸爸妈妈谁也没有回来。
说不出为什么,今天左青青特别想爸爸妈妈。整整一天她的脑子里全是照片上爸爸妈妈的笑容。左青青想,要是爸爸妈妈回来陪我过生日多好啊。可是爸爸妈妈为什么都不回来呢?
此刻,左青青坐在山头上,眼前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层层叠叠、高低起伏的山。奶奶说过,山的尽头,就是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如果自己现在用力喊,爸爸妈妈会不会听见呢?左青青站了起来,她把手罩在嘴前,试着喊了一声,爸爸,妈妈!很快左青青就听见,对面的山上传来自己的回音:爸爸,妈妈。左青青有些高兴了,赶紧又喊了一声,山上又传来了一阵回音。
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左青青使出全身力气喊了起来。左青青听见,自己的声音不断在山谷里回荡,一声接着一声,一层连着一层,一直传到看不见的地方。她看到,层层叠叠的山很快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的脸。爸爸妈妈说,青青乖。爸爸妈妈说,我们过年就回来看你。左青青的声音就小了下来,她哭了。
爸爸,妈妈!就在擦眼泪的时候,左青青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了一阵喊声。她扭过头,不知什么时候村里的几个伙伴全都站在了自己身后。这些伙伴人人和左青青一样,都是很多年没见到自己的父母了。他们说,青青,我们一起喊吧。顿时,山谷里“爸爸、妈妈”的呼唤声一片,整齐而又悠长。
孩子们,先停一停好吗?正在大家喊得起劲的时候,应声走出来一个背着包袱、扛着摄影机的叔叔。左青青认识这个戴眼镜的叔叔,今天在学校,左青青看见这个叔叔和老师在说话。后来叔叔还和老师一起到教室做了个调查,大致是问哪些同学的父母不在家,结果全班同学都举了手。
我是电视台的记者。眼镜叔叔自我介绍说,刚才你们的喊声吸引了我。我知道你们都想自己的父母了。我可以帮你们把一些愿望带给他们。
真的吗?怎么帮我们?左青青和伙伴们一起围了上去。
眼镜叔叔指了指摄影机说,我可以用它把你们要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在电视上播放,你们的爸爸妈妈就能在远方看见了。
太好了。我要录,我要录。孩子们马上争先恐后地往镜头前拱。
眼镜叔叔说,你们等等,一个一个的来。接着他将摄像机固定在一个架子上,然后说,你们每个人对着镜头说一句话,说的时候想象着父母就在你面前,说想对他们说的话。
第一个伙伴说,爸爸妈妈,你们回家过年吧。
第二个伙伴说,爸爸妈妈,我数学考了100分。
第三个伙伴说,你们放心挣钱吧,我已经很听话了。
十多分钟过去了,在场的几个伙伴都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只剩下了左青青。眼镜叔叔把镜头对着左青青,示意她说话。左青青看着乌黑的镜头,双手在胸前绞动,嘴唇跳动了几次,却一直没说出来。
小朋友,别怕,你就想着眼前就是你爸爸妈妈,见到他们了,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眼镜叔叔引导说。
说吧,不怕。伙伴们也为她加油。
左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自己的牙,半响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轻轻地对着摄影机问了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
左青青看见,眼镜叔叔的眼睛瞬间就湿润了。   
(改编自《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小说中,十岁的左青青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她爸妈长年在外打工,因为长途话费贵,很少给左青青打电话,而且每次通话都很短暂。
B.关于大山的环境描写虽着墨不多,却是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一大亮点,它既交代了左青青她们生活的自然条件,也巧妙地暗示了当地的交通、经济等社会状况。
C.通过对奶奶“核桃壳一样的脸”“一只手扶着腰,另一只手擦拭了一下眼角”的描写,小说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农村留守家庭老人生活的艰辛。
D.左青青对着山谷喊爸爸妈妈,“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了一阵喊声”,原来是村里的几个小伙伴全站在她身后——这个场面夸张色彩太浓,与真实的生活不太吻合,这是小说构思上的瑕疵。
E. 小说后半部分花大量的笔墨写电视台记者“眼镜叔叔”的活动,表现了眼镜叔叔对左青青和她的伙伴们深切的同情和怜惜。
【小题2】小说结尾主人公左青青说出“做客”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做客”这个构思在表现小说的人物、情节以及主题上产生了哪些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月球背面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这次探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新闻发言人于国斌说。

落月后,通过“鹊桥”中继星的“牵线搭桥”,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项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实现了月背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目标”。

15时7分,科技人员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22时22分,巡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踏上月球表面。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表示:“飞几十万公里,关键是着陆,要不翻车,月球车要安全走下来。苏联连续失败16次,主要是下去的瞬间翻车了。”

(摘编自《半月谈》 2019年1月3日)

材料二:

嫦娥四号登月是一个重要时刻,因为它不只涉及技术,嫦娥四号的成功就像伴随登月向世界分发的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张名片。只有坚定地自上而下制定目标和指挥实施项目和推进进程,才可能成功。

中国人隐忍而系统地为这次成功做了准备。他们先发射了绕月运行的探测卫星。成功后,又于5年前将嫦娥三号探测器送上了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嫦娥三号甚至还携带了名为玉兔的月球车。

航天业迄今的重要参与者美国、俄罗斯和欧洲正是这种持之以恒行动的反面教材。它们费力地说服政府提供太空任务所需的预算,因此,美国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航空航天署只能惊讶地旁观中国人的太空行动。虽然单纯从技术角度看,他们也能做到。

(摘编自德国《明镜》周刊网站 2019年1月3日)

材料三:

欧阳自远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曾成功推动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升空。此后,“嫦娥计划”从一号到五号探测卫星,全都离不开他的参与和推动。

中国的探月准备工作做了35年,其中仅是论证,就整整10年,但对于欧阳自远来说,更难的是如何赢得国人的理解和支持。他最初面临的质疑很多,近20年来没有其他国家提过探测月球,为什么中国要去搞探月?尤其令欧阳自远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一个接一个地成功,无法想象一旦出现失败会是怎样。“开汽车有时都会遇到发动机发动不起来的状况,对于如此复杂的探月工程,问题怎么可能没有?所以我们的压力很大,要出去就必须成功!”

回忆往昔,欧阳自远仍然心情激动:“当卫星上轨道,我从来没那么激动过,抱着孙家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我们两个七老八十的人说不出话来,眼泪一直在往下流。”

(摘编自《环球人物》2019年1月4日)

材料四: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功实现月表“越野”,令无数中国人激动不已,而 “嫦娥登月”背后的航天人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与过去不同,与国外不同,中国飞控中心坐着的几乎全是年轻人:一群80后、90后,筑就了这条长达38万公里的奔月路。

航天队伍的年轻化,已然成为中国航天的独特优势。今天,中国航天15万研究员中,10万人属于 “80后”,平均年龄为 31~33岁。这样的年龄优势,让国外同行感到“恐怖”。美国宇航局研究员平均年龄是42岁,欧洲和日本科研人员年龄更大,俄罗斯还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

更值得称赞的是,这群献身航天事业的年轻人的意志品格丝毫不输老一辈。他们既有初生牛犊的闯劲,又有拓荒牛的冷静,还有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摘编自《长安观察》2019年1月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表软着陆,其意义重大,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嫦娥四号
B.“嫦娥奔月”背后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航天人,这是其他国家不能相比的巨大年龄优势,其他航天强国研究人员大多年龄偏大,甚至青黄不接。
C.对科学家欧阳自远来说,探月工程一直在诸多质疑中进行,尤其让他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发射成功,无法容忍出现失败。
D.在嫦娥四号登月之前,我国为登月成功已做了充分准备,先是发射绕月探测的卫星,后又将携带玉兔月球车的嫦娥三号探测器送上了月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量登月探测器成功的关键是着陆,还要保证月球车不能翻车,前苏联进行过多次登月探测,但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车在探测中最终出现翻车。
B.由于月球背面能够屏蔽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所以要通过中继星“鹊桥”来中转月背和地面信号,实现对探测器发送指令和传输数据等功能。
C.技术上看,美国、俄罗斯等也能实现月球背面着陆,但他们的政府不愿提供太空任务所需预算,他们的科研人员只能成为中国太空行动的旁观者。
D.在复杂的探月工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国人应该理性看待,不要苛责。而对于科学家来说,国人的苛责也可以转化成必须成功的坚定信心。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中国在探月工程中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空巢老人”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据了解,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2007年,全国第一家虚拟养老院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在苏州市姑苏区诞生,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上门居家生活照料服务。该项目不仅获评“民政部科研创新成果三等奖”,还被列为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居家乐提供的6大类53项服务,基本能够满足养老需求。老人们对虚拟养老院的服务非常欢迎,目前在全区内实现了80周岁以上有需求老人全覆盖,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苏州模式”。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路忠书记介绍说,作为民间非企业社会组织,居家乐服务中心主要运营模式是政府采购服务、即他们向符合政府救助条件的老人提供服务,由政府统一结算费用。经过9年探索,这个以社会化形式服务居家养老的服务中心,创造出介于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的“虚拟养老模式”,服务对象覆盖2万多名高龄老人,赢得一片叫好声,如今这个模式正在其他地方复制推广。
(摘编自梁捷《养老不离家——访苏州模式的虚拟养老院》)
材料二:

材料三:
如何让老年人群体也享受“互联网+”时代的红利,近年来青岛市市南区政府一直在深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整合、联动共建”的养老服务机制。老年人除了使用”智能手环”,以及微信订餐,还享受根据准确定位的电子地图而得到的探视服务、家政服务等。此外,市南区还成立了山东省首家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40多类、200多项社区服务内容。
(摘编自《“互联网+”助力探索青岛养老新模式》)
材料四:
关于养老问题的破解方向,各地、各部门都在深入探索。其中,近年提出的“9073”养老格局,即90%老年人居家养老,7%老年人在社区养老,3%老年人在机构养老,已被业内人士广泛认同。在这方面,沈阳市人大代表潘利固的观点或许能给予启示。他说,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围绕加强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养老标准化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提高低保、优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标准”“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这样的表述。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养老保险、医疗康复、家政服务等方方面面。
日前,全国超过90%以上的老年人都选择居家养老方式。但居家养老服务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养老服务设施短缺、服务项目单一等。此外,资金投入不足、市场化水平不高、社会力量参与少、志愿者服务氛围尚未形成、养老服务人才匮乏等问题也给居家养老带来一定的困难。
(摘编自《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破解居家养老难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三、四则材料的内容都是围绕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所呈现的内容则各有侧重。
B.材料一虚拟养老院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诞生的社会背景是“空巢老人”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C.材料二以图表的方式指出我国养老院现有床位只占总需求的三成,意在提醒政府当前养老形势非常严峻。
D.材料三市南区政府深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为了让老年人群体也能够享受到“互联网+”时代的红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姑苏区的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获评“民政部科研创新成果三等奖”,是因为它是全国第一家虚拟养老院。
B.材料二中,由于北京是首都,养老机构拥有的床位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不过和国际标准比起来,还相差很多。
C.材料三中,青岛市市南区养老服务的特色在于它有完善的养老服务机制,使老年人的生活有保障,幸福感增强。
D.材料四中提出的“9073"养老格局,肯定了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合理性,由于符合老年人的需求而得到业内认同。
E. 从新闻写作的角度来看,材料一有新闻背景、主体和结语,新闻要素基本齐全,而且突出了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就如何解决老年人养老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诗歌传统中,和谐世界是诗人们历来追求的境界,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诗歌创作中重要的题材,又是诗歌美学中重要的理论支柱。

在中华文化的思想宝库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诗人从事诗歌创作重要的理论源头。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万物具体形态的原始物质是“气”,万物都是禀赋了“道”而成自然本性“德”,又禀赋了“气”而成了形态和形体之“形”。《老子·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以自然为法的精神影响了历代的中国诗人,而《庄子·齐物论》中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则在许多优秀诗人的笔下,成为他们表现人生和世界最高的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这种境界的追求和创作实践,在中华优秀的诗歌长河中,形成了山水诗、边塞诗和田园诗的流派和传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范成大的“信步随芳草,迷途问小童”、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歌佳句,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基因,渗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变成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人文理想和生命追求。

这种创作实践经过历代诗歌理论家和美学家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中国诗歌传统的重要理论主流。唐代王昌龄首提“意境”一词,并称“理入景体”“景物兼意入兴”;宋代范希文提出“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明代谢榛提出“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晚清王国维则在《人间词话》中完成了意境之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有名句。”“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也。”“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些为我们熟知又为许多人淡忘的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诗歌理论重要的内核——意境说。这种美学理想表现的是意与境、情与景、神与形、交相融洽,高度统一,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而其反映和表现的人类理想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世界和谐共处的境界。

作为中华诗歌传统中重要的财富,当代中国诗人十分重视在创作中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创造出更美、更加富于艺术魅力的诗篇。当代著名的青海诗人昌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范例。昌耀创作的大量诗篇,表现了青藏高原神奇的高山火川和人文精神,展示了高原大自然的天地精神和在这种精神熏陶下的人性魅力。昌耀在《答记者张晓颖问》一文中写道:“青海的大自然,青海壮美的山河,也给我的诗注入了一种阳刚之气,这对我的诗的风格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青藏高原养育了昌耀这位诗人,诗人昌耀又用笔创造了一座新的高原。

(摘编自叶延滨《人与世界和谐共处是中华诗歌中的传统精神宝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和谐既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的题材,又是诗歌美学中重要的理论支柱。
B.我国诗歌创作的主要理论于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庄子的“天人合一”。
C.“意境说”这一中国传统诗歌理论直到晚清王国维时才在《人间词话》中完成。
D.在中华优秀诗歌长河中,各大流派均有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歌佳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老子》所体现的道家思想为依据,来论证诗歌的创作要坚持以自然为法。
B.文章采用大量的举例论证,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诗歌创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C.第⑤段分析并举例阐述了当代中国诗人应重视在创作中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歌传统。
D.文章从源头入手,把创作实践和理论举要结合起来,揭示了中华诗歌创作的传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自然一旦失去和谐,中国诗歌美学中重要的理论也会跟着失去其作用。
B.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催生了山水、边塞和田园等中国诗歌诗派。
C.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承载着我们民族性的基因。
D.青藏高原神奇的高山大川和人文精神孕育出了当代著名的青海诗人昌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包括网络文学、网络动漫、网络直播等不同形态的网络文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当代文艺建设的主力军。然而,飞速发展的网络文艺仍存在低俗、庸俗、批量生产、原创匮乏等问题,其整体的艺术追求和美学要素仍无法完全做到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当前网络文艺的紧迫使命就是要深耕时代沃土,回答时代课题,创作出与时代主流价值观共鸣共振的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描摹时代现实画卷。我国正处于飞速变革的新时代,网络文艺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文化语境去表达和传达数字空间的虚幻想象,而必须立足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描摹时代画卷。近年来网络文艺的现实题材逐渐增多,体现出网络文艺创作的观念调整和美学转向。根据阿耐同名网络小说《欢乐颂》改编的电视剧至今已播出两季,引起很大反响:齐橙的网络小说《大国重工》连载于起点中文网,聚焦我国重型装备领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是网络文学现实主义题材的重要代表作。可以看出,这类现实题材的网络文艺皆因关注时代现实生活及人物命运起伏而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成为全民热烈讨论的文艺形式。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绘写时代精神图谱。盛唐诗歌有磅礴浑厚之气,晚明戏曲小说追求思想解放之风,“五四”新文学吹响启蒙与救国的号角,当代文学与文艺讴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那么,网络文艺又将如何绘写新时代精神图谱呢?首先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向往和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要在注重流量和粉丝经济的同时,脚踏实地去感受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和气象万千的现实生活,为人民创作有温度、有筋骨、有情怀、有道德的文艺作品。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引领时代文化风向。网络文艺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以文化自信为文艺培根铸魂,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近年来,中国网络游戏、网剧、网络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剧等,纷纷走出国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以网络小说为例,阅文集团为代表的网络文学平台不断加大出海布局,通过翻译平台、数字出版和实体书出版等形式将中国网络文学传播至海外市场,并逐渐掀起中国网文对外传播的热潮。

但客观而言,与席卷全球的好莱坞电影、韩剧、日本动漫等文化产品成功的文化输出相比,中国网络文学扬帆出海的历程和经验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对外传播的文化影响力也还不够。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网络文艺若要持续引领文化风向,除了不断加强原创品质的提升,还应更加敏锐、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反映时代精神,才能以多姿多彩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旋律在世界文化版图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

(摘编自刘桂茹《网络文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艺存在诸多问题,其艺术追求和美学要素做不到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B.时代正在飞速变革,网络文艺创作不可能脱离时代文化语境去运用想象进行写作。
C.网络文艺关注现实生活及人物命运起伏便可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D.网络小说通过不同形式传播至海外市场,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网络文艺发展的现状为前提展开论述,思路清晰,显示了很强的逻辑性。
B.第二段中作者以网络小说为例,阐释了网络文艺创作正在进行观念调整和美学转向。
C.文章第三段把不同时代的文艺精神面貌进行对比,论证网络文艺要绘写时代精神。
D.文章末段指出中外文化输出产品及影响等方面的差距,提出今后网络文艺的发展措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出与时代主流价值观一致的作品,推动国家文艺繁荣发展,这是当前网络文艺的紧迫使命。
B.绘写新时代精神图谱,需要创作者在吸取传统文艺精神的基础上,先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上的需求。
C.未来网络文学要提升原创品质,反映时代精神,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彰显文化影响力。
D.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和本文的理念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