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的,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医首先反映的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有人认为,中医的理论是不科学的、模糊的、不可实证的,那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实证观念和思维。实证思维主张分析还原,还原到后来就各个成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整体关联的思维也讲还原,而整体关联所还原的个体是相互关联的个体。从根本上说,中医研究的是人这个有精神的高级生命体。因此,中医才有这样的观念,整体生命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完整地反映整体的面貌,而不只是反映那个部分。比如,肝脏不只反映肝脏,心不只反映心,而是与其他脏器的生理功能密切关联。

中医诊治要周全地考虑不同性别、体质、地域、时间等因素,对药材的采用也非常强调地域性的差异,这是基于中国哲学中“自然合理”的理念。“自然合理”有尊重自然和注重个性两重内涵。中国哲学里的“自然”是本然的意思,任何违背事物本来面貌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因势利导”,要适合、符合这个事物的本来发展的途径、趋势。而现代人所尊奉的“科学合理”的理念,是要去掌控自然,去改变事物的本来面貌。其实,很多现代科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科学并不是按照人的意志去改变自然界的本来关系,而是使自然界和人类能够更加和谐地相处。此外,“自然合理”非常强调符合事物的本性,即个性,这就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强调普遍化、普适性有很大的差异。

中医还体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直觉思维。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中,“望”和“闻”是医生的直觉,中医通过“望”观察病者的气色、舌苔和形态,通过“闻”病者的体气、口气、二便之气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医者“问”,患者通过口述的方式,将自己的直观感受告诉医生。最后是“切”,医生通过脉象来印证医者对患者情况的直觉判断是否准确。许多人认为中医“望闻问切”太主观、不科学,这源于近百年来,我们形成的这样一种观念:只有理性才是可靠的,直觉是不可靠的;理性的东西是清晰的、准确的,直觉的东西是模糊的、不准确的。其实,科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模糊化更接近事物整体的本来面貌,而有时候越清晰越有可能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片面。这也正是现在科学模糊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道理。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中医在模糊中间有着极其精确的一面,这也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色。

我们要继承中医的传统,坚守中医的传统理念。这不仅仅是中医界的责任,同样也是中国哲学界与文化界的责任。

(摘编自楼宇烈《中医的人文内涵及其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基于中国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认为每一个脏器都能反映整体的面貌。
B.中医选用药材强调地域的差异,这与“自然合理”理念中尊重自然的内涵不符。
C.中医通过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种方式诊断疾病,以实现对病情的准确把握。
D.中医被误解与我们未认识到理性思维的局限,未充分理解直觉思维的价值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释注重个性的理念,是建立在对尊重自然的理念做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的。
B.文章引述科学模糊学理论,来论证中医体现了中国哲学强调的直觉思维的观点。
C.文章以中医理论和实践为依据,多方面论证了中医对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体现。
D.文章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优点,包含了为中医正名的动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在对个体事物的分析上,超越了实证观念与思维。
B.与中医尊重自然的理念相反,“科学合理”的理念是要去改变事物的本来面貌。
C.中医崇尚的“自然合理”的理念,也体现在了教育领域“因材施教”的做法中。
D.如果澄清了人们对理性与直觉的错误认识,中医传统理念就能得到继承与坚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0 12:37: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①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②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③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这样。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成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发展出七言诗。

④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

⑤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

⑥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继承和发扬吟诵,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反而适得其反。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正确方式,不出声地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
B.吟诵是吟诵者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达到深微密切交流和感应的途径,不能吟给别人听。
C.如果缺少对作者和诗歌情意的了解,不懂读诵的节奏平仄,所谓的吟诵只能是“自由吟”,不能够深入体会作品的内涵。
D.熟于吟诵,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就能够随着声音写出好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吟诵的作用和特点立论,论述了吟诵在诗歌创作和阅读上的重要作用。
B.文章从吟诵的特点、作用、方式和传承等方面对吟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C.文章论述了吟诵的个性化和多变性特点,且需口耳相传,因而吟诵其实很难被传承。
D.文章从错误和正确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论证了吟诵需要以科学的方式来传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吟诵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根据个人的理解,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
B.作者通过吟诵赋予诗以兴发感动的力量,读者通过吟诵感受到兴发感动的力量,这样的诗就是好诗。
C.中国诗歌的吟诵,声调相同,但又不整齐划一,充满细微的变化,传达不同吟诵者不同的感受。
D.动不动就搞“全民吟诵”一类的活动,可能会引起更多人对吟诵的关注,但也更有可能让人对吟诵产生错误的认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孟之道的当代价值

孔孟之道在绵延发展的2000多年中,从真实的普通人到具有睿智的学者,从一家学派的始祖到整个中国思想界的旗帜,再到东方精神文化的领袖和代表,最终成为标志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明的代表性符号,其时代的价值在一次次变化、丰富和提升。

从历史上看,儒家学说面对的每一次危机,都是每一次改革、每一次创新的机遇,也是与其他宗教、思想进一步融合交流的时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二者既有差异,又有交融。汉代儒家虽然获得了正统地位,但由于佛教传入、道教勃兴,相关影响几乎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儒家学说已经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以至在魏晋时期儒学已经变异为“玄学”,杂糅了佛道的许多内容和方法。历经隋唐五代数百年的三教争衡与合一的探索,儒家的正统地位由于韩愈、李翱等人的改造,才在容纳吸收佛道诸家之长的基础上为宋代理学的产生铺平了道路。从宋元开始,经过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努力,儒学才通过数个转机达到了自我完善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境界和目的。可见,儒学本身是有自我调节和不断完善的机制和系统的。

在20世纪初,中国教育界、学术界在“保种强国”的压力下,将中国贫弱挨打的原因归结于孔孟之道的所谓“陈腐与僵化”,于是有了“打倒孔家店”,将素有“人本”和“求实”传统的儒家思想与“民主”和“科学”的所谓进步思想对立起来,而且一对立就是一百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孔子及其儒家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登峰造极的毁坏,面对随之而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儒学的影响和地位每况愈下;而当我们在毫无顾忌地舍弃儒家传统思想的时候,位于传统儒家文化圈内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却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创造了奇迹。一个世纪以来,儒家思想只能伴随贫穷落后的判断受到了颠覆性的质疑。其实,历史上在那些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和机关算尽的军事谋略家的行为宗旨中,儒家思想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多元文化东方思想的主要代表,孔子的思想重新赢得了世人的关注和尊重。

作为非强硬地解决冲突的思想和方法,儒家思想在解决当今世界重重矛盾的现实问题时,有着多方面的经验和理论。通过对话、包容,追求平衡、和谐,减少冲突、战争,孔孟之道充满了中国文化的原创精神和人类永恒追求的伟大理想,是与世界其他伟大的思想源泉并行不悖、并极具特色的系统理论。其最初即建立的开放、创新、宽容、接纳的发展机制,不仅使其数千年不衰,并能得到时时出新、自我完善的理想效果。

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其基本走向和共同目标是“和平共处与共同发展”,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中,儒家思想应该与其他文明共存,共同支撑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数千年,只是人类历史的一瞬,许多当年孔子孟子关注的问题至今还是倍受关注的重大问题。这说明在早熟的中华文明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文化是有高瞻远瞩的远见卓识和“温故知新”的发展思路的。对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展开研究和宣传,真正认识其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其具有原创精神的智慧和资源,为当今的改革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历时2000多年的社会实验,如此不仅能给中国的发展垫厚根基,也将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参照。

(选自程方平《孔孟之道及其在当今世界的价值》,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普通人到文化符号,儒家价值一直在支撑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B.儒家学说改革发展面对的每一次创新和机遇几乎都伴随着一次危机。
C.“四小龙”崛起颠覆了上世纪对儒学只能伴随贫穷落后的判断的质疑。
D.儒学自我调节完善机制成就了它在东方文化圈中多元而又正统的地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总分结构,逐层推进,通过分析论证儒学自身的发展特点,来揭示它的现实价值。
B.主体部分按时间推移,从儒学的历史到当下未来,有事实举证有理论分析,层次清晰。
C.第③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将传统儒家思想与民主科学思想对比,具有辩证的味道。
D.段首提出儒学时代价值问题,结尾得出对当今世界进步的重要作用的结论,结构紧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非强硬”思维,切合当今国际关系中“对话、包容,平衡、和谐”理念。
B.墨家“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与孔孟思想的差异与交融。
C.具有人本、求实传统的儒学是超越现实的,它关注的许多问题现在仍倍受关注。
D.作为兵家,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实质表现的还是儒家精神追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越发理性。这种理性不单表现在部分艺术品价格的回落和增幅减缓上,最重要的,还表现为藏家购藏作品的标准逐步回归到对艺术的理解上来了。
艺术品是需要被展示、阅读和研究交流的,其本身给人带来的精神力量才是其真正价值的体现。收藏的关键在于了解艺术、理解艺术和诠释艺术,而并非盲目地购买艺术品。收藏是一个学习研究的过程,只有平衡得了心态,经受得起时间,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艺术品从收藏到再次问世,对于藏家来说,往往不是经年累月坐等升值的过程,而多是喜悦与辛酸纠葛并存的过程。比如有些作品未得善存,在购藏之前已面目全非,痛心于此,他们总会倾尽全力将其修复装潢;有些作品则是让人寻觅良久、魂牵梦萦,即便囊中羞涩,他们也要节衣缩食将其入箧,以免相思之苦。长年的收藏和研习,他们成为艺术真正的知音,在他们看来,再华美的生活不过是一日三餐饭,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收藏并不等于生意。
收藏,是要去发现美好的艺术作品,因为它们承载了人类强大的精神力量,无论愉悦、悲愤还是狂躁。优秀艺术作品的精神力量是能让人感同身受的,但又是因人而异的。艺术家或许想表现焦虑,但观赏者却感到轻松,不同的视角会带来不同的体验。艺术作品引领人们发现真实的自己,也让收藏变得富有趣味。
艺术家在创作中有时会尝试关注新材料,探索新思路;藏家也不妨转而关注新作品,尝试新门类。有一种新的收藏品种——画瓷,就是画家在瓷器上作画,这种创作手法能给瓷器创作带来新的技术和创造性的布局,这种交叉性的艺术门类便值得关注。
收藏,更是要将零散的作品整理成颇具艺术概念的体系,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向世人展现藏家的艺术认知,才能给旁人带来思想的启迪。现在各拍卖机构都很注重“同一收藏”的藏品。这些藏品可能不会有很高的价格,但由于体系完备,能给学术、美评等不同领域带来启发,也能更好地向人们展示作品的价值,而受到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青睐。
前不久拍卖的“小鸥波馆藏札”专题,就是李鸿章、李瀚章兄弟致岑毓英的书信专题。此专题共计40余通信,主要写于“中法战争”中的“宣光之战”时期,其中谈及了边境边防和外交谈判等事宜,是研究当时中法关系、战争胜败的一手材料,这对还原那段历史有很高的佐证价值。此批信札多为李氏幕僚代书,也说明了战时羽檄纷飞,文书信件应接不暇的实际情况。
在信札、题贺等小品的收藏门类中,“人物”和“事件”是考量收藏价值的主要标准,这类藏品是以其学术价值和历史附加值为主要价值体现的。在相对便宜的价格优势下,这两个专题的拍品可以吸引一批学者文人的关注。当然,要将其分门别类收藏完整,也定会耗去收藏者诸多心力。
收藏,最终还是一门日积月累的功课。艺术也好,学术也罢,都是用时间来换取收获的。黄埔军校的门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对于收藏而言,倒也有几分贴切。
(摘编自都宗《收藏的艺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比以前更加理性,这种理性的重要表现是,对作品的艺术理解成为藏家们是否购藏的依据。
B.收藏并不等于生意,单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藏主在收藏过程中有时候会不断投入大量金钱,而结果是否获益也未可知。
C.艺术品给人带来的精神力量才是其真正价值的体现。购买艺术品是盲目的行为,收藏的更大意义在于对艺术品的学习和研究。
D.不同的人从同一件艺术作品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可能是不同的,它可以引领人们发现真实的自己,也让收藏变得富有趣味。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品藏家如果要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艺术认知,给别人以思想的启迪,必须将零散的作品整理成颇具艺术概念的体系。
B.现在各拍卖机构都很青睐“同一收藏”的藏品,因为这些价格不高的藏品体系完备,且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C.购买艺术品,并不能仅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投资手段,以价格上的投资回报率来衡量艺术品的价值和潜力的认识是片面的。
D.收藏应该是一门日积月累的功课,要摒弃获益发财、患得患失的心态。藏主在长年的研习中,可以成为艺术真正的知音。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拍卖的李鸿章、李瀚章兄弟致岑毓英的书信专题“小鸥波馆藏札”的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学术价值和历史附加值方面。这类信札类藏品中的相关人物越有影响力,事件越重大,其收藏价值往往也越高。
B.画家杨春华的作品《执扇仕女》钵,运用类似磁州窑的做法,“先涂满青釉,再用刻刀修刮成型。”画得十分流畅,与器形的搭配也十分协调,是一件别有趣味的作品。这种形式创新的作品值得收藏家们关注。
C.梵高的《星月夜》在画面上展现了时空的变化和延续,那种绚丽辉煌在当时不被很多人理解。前辈藏家们凭借领先时代的艺术感受捕捉到了作品的内在表现力,使作品得以传世。真正的收藏者,需要走进艺术。
D.2015年12月在中国嘉德44期拍卖现场亮相的张大千的《青城金鞭崖》和黄胄的《九驴图》,皆是藏家“割爱”而出。可见,在艺术品价格普遍提高的今天,藏家们的更为在意的还是藏品带来的实际经济利益。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
敖攀琴
海洋文化的地域性构成了国家文化的多样性。沿海地区是海洋文化的孕育地与发源地,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具有特定的地域性,又通过交流形成了具有地域性和多元性的海洋文化。首先,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海洋文化,具体体现在中国有辽宁海洋文化、齐鲁海洋文化、吴越海洋文化、岭南海洋文化、闽粵海洋文化、潮汕海洋文化等。在这些海洋文化地区中,无 论法律制度还是风情民俗,乃至饮食文化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其次,同一个国家的海神信仰也具有地域性。比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渔民崇拜鲸,尊称其为“过龙兵”,在鲸鱼经过时渔民焚香烧纸对其祭拜。
通过海洋传播的外来异质文化影响国家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相对于“文化威胁”或“文化霸权”提出来的,主要指一个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体系没有遭受其他文化的侵蚀与破坏,能够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扩大本国文化的影响力。海洋是流动的资源,连接着五大洲的众多岛屿和陆地。人类借助海水的流动性将一地一域的文化通过航海传递到异域他乡,产生了异域异质文化之间的跨海流动性和互动性。异质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我国有漫长的海洋疆域线,容 易让大量的异质文化介入。这些与我国相邻的国家在国家性质、主流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特征等方面都与我国存在着巨大差异,形成了我国沿海地区较为复杂的政治关系。我国多数地 区濒临海洋,为异域异质文化之间跨国、跨民族、跨地区的辐射与交流提供了便捷通道。
海洋文化产业较为薄弱,影响国家文化传播。我国海洋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开展起来的,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途径。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是繁荣海洋文化的基础,是海洋文明崛起的支撑点之一。我国已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纳入国家 发展战略,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框架下,建设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相适应的海洋文化产业。
当今,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已成为时代潮流。海洋经济发展本身就含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没有海洋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国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国家,国家正逐步实现建设“海上长城”的战略 思想。从现实意义上来看,海洋经济对于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首先,要建设海洋文化强国,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发展。其次,海洋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海洋文化 的自信。海洋经济的发展,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推进海洋文化体制、观念和内容的创新。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洋文化具有地域性与多元性的特点,其孕育地与发源地均是沿海地区。
B.文化威胁是指主流文化受到其他文化的侵蚀或破坏,影响世界文化多样性。
C.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海洋文化的繁荣,更是海洋文明崛起的支撑。
D.中国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国家,已经实现了建设“海上长城”的战略思想。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在对比中给文化安全下定义,重点阐释异质文化利弊。
B.文章论述的目的是国家应该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繁荣海洋经济。
C.文章从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两个角度,对海洋文化作了具体阐述。
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列举典型现象,有力地证明了观点,说服力强。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具有差异,它们具有鲜明的个性及特色。
B.我国具有漫长的海岸线,为与异域异质文化的交流沟通提供有利的条件。
C.海洋文化产业薄弱对国家文化传播有负面影响,我国必须加强海洋战略。
D.经济与文化呈互补关系,海洋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慎终追远   清明永驻
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这种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的呢?
首先,这与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有关。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介子推一段动人的故事。但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和我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火燃久了要熄掉,重取新火。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所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意味着新的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
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清明节也融合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上已节俗称三月三,它形成于春秋末期。时至唐代。上巳节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人们常在此日到水边嬉戏,去郊游踏青。后来,上巳节的踏青饮宴的特点被整合到了清明节的习俗之中。清明节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宋代。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可见,宋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寓嬉乐于哀痛之中。张择端绘制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形象地呈现出宋代清明节的盛况。到了元代,不仅上巳节退出了节日传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节之后的大好春季只剩下了清明节。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传统之间有着
深刻的联系,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随着民族精神的复兴,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发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炎帝的群体性公祭,以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精神,这些都抒发了人们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道德情怀。中华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的仪式,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现在我们过清明节,就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悟和认同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扫墓祭祀等形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与敬慕,全面体现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确保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共同记忆,得以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节选自李荣启《感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明节最初只是一个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我们从“清明谷雨紧相连,浸
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中,可见清明节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联系。
B.寒食节的起源与习俗,与晋文公、介子推的故事有关,也与古人的自然观密切相连。
当代学者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
C.寒食之后重生新火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意味着新的一
年春耕生产的开始,象征着新季节、新循环等的开始。
D.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后来逐渐变为了带有一定社会性质的春游活动,到唐代时已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及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等可见,宋人借祭
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朝民风民俗的盛况。
B.由于寒食和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冷
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寒食节后来基本消亡。
C.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它们前后相继。其中,寒食的主题为怀旧悼亡,清明的主题为
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寒食与清明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D.无论是民间的私祭还是国家的公祭,都是对先人、先祖呈上祭奠与追思,这种神圣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众多的节日中,清明节具有双重身份:节气兼节日。它从最初只是一个节气,
后来逐渐与寒食节、上巳节融为一体,成为我国重大的综合节日。
B.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传统深刻地影响着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
动,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
C.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直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和热情响应,故
清明节具有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广泛深刻的影响力。
D.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承载着神州华夏数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寄托着古往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