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第四次零售革命”是由信息技术变革催生、由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直接触发的一场新的零售革命,其本质是消费者主权的确立、流通生态的再造和零售模式的颠覆性改变。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零售业的优势观、时空观和经营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一步改变了零售的理念。电商成为这次零售革命的先驱和主力军,推动零售业产生颠覆性改变,消费者也受益颇大。

针对传统零售的弊端和电商的瓶颈与问题,有人提出“新零售”“智慧零售”等概念,这与“智能零售”概念从内涵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均是对“第四次零售革命”当下先进的零售模式的一种概括。

尽管零售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但传统的实体店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正因为如此,众多电商都渴望得到并拼命抢占实体店资源,争做智能零售先锋;传统零售店也在探索或寻找机会触网上线。发展智能零售,首先应是零售理念的彻底变革,即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必须对消费者出于真心。

(摘编自王成荣《第四次零售革命:从电商到智能零售》)

材料二:

1.单渠道阶段

(1990-1999年)巨型实体店连锁时代到来,多品牌化实体店数量减少。是砖头加水泥的实体店铺时代

2.多渠道阶段

(2000-2009年)网上商店时代到来,零售商采取了线上和线下双重渠道。是鼠标加水泥的零售时代

3.跨渠道阶段

(2010-2011年)实体店铺和虚拟店铺交织,虚拟店铺显得重要。是砖头加鼠标加移动网络的零售时代

4,全渠道阶段

(2012年-未来)关注顾客体验,有形店铺地位弱化。是鼠标加砖头加移动网络的零售时代

 

零售渠道变革的路线图

(李飞《全渠道零售的含义、成因及对策》)

材料三:

学者和实践者对于“全渠道零售”的理解,还处于探索和讨论阶段,存在着诸多模糊的问题,特别是营销学者和零售学者的反应,与实践相比,显得迟钝和冷漠。

“全渠道”是指产品从生产端到客户端之间所有形态的流通环节的总称,从形态上包括实体渠道、电子渠道和直销渠道;从归属上分为自有渠道和合作渠道;从级别上包含卖场、批发商、专营店、便利店等;从职能上包括宣传、发展和服务。

从主体看,从事零售行为的可以是专业零售商,也可以是制造商、批发商,甚至消费者个人;从行为看,零售行为和批发行为常常交织在一起;从范围看,一次大规模零售活动可能是全社会多个部门协同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李飞《全渠道零售的含义成因及对策》

材料四:

电子商务服务的本质是满足消费。21世纪以来,商业信息传递突破时空障碍、物流网络逐步实现全通联,制约消费的一系列障碍正在逐渐消失,为此,消费亦得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障碍。基于现代信息互联技术,以无限扩展的云为基础,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现代消费方式就是“云消费”。“云消费”在技术层面具有三大核心特征:“云内容”“云终端”“云支付”。

“云内容”即消费突破传统店铺限制,突破有形与无形的界限,突破商品与服务的界限;“云终端”即凡是消费者接触的任何店铺或智能电子平台都可以作为提供消费的便捷终端;“云支付”指消费者可以利用任何支付工具,无障碍购买商品和服务,支付便捷安全,且资金互通共享。

“云消费”时代,信息成本逐渐成为交易成本中比重最大的成本。“云消费”以消费者为核心。当前随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大量普及、智能移动电子终端的广泛应用,社会主流消费群消费模式表现出三大基本属性:消费的体验化、专属化和社群化。

(摘编自赖阳、韩凝春(论“云消费”时代的零售革命》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零售”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技术变革是“第四次零售革命"的主要推手,而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则直接触发它确立了市场主权,造成了消费模式的颠覆性变革。
B.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传统零售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四次零售革命”中涌现出来的以消费者为主力军的浪潮,推动了零售业的变革。
C.20世纪以来,“零售渠道”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全渠道零售”阶段,其时更关注顾客的亲身体验,实体店铺地位被弱化。
D.电子商务服务的本质是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此,在“云消费”时代,“零售”要满足消费者无障碍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资金互通共享。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零售向智能零售跨越的时代,经营者应集中于理念与技术的创新,彻底变革零售理念,以消费者为中心,必须以真心对待消费者。
B.“全渠道”是指产品从生产端到客户端之间所有形态的流通环节的总称,目前,学界对此研究尚不够深入,与现实的繁荣形成鲜明的对比。
C.本世纪以来,基于现代信息互联技术,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现代消费方式的“云消费”得以突破时空障碍,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D.“云消费"以消费者为核心,随着信息技术的大量普及智能移动电子终端的广泛应用,杜会主流消费群消费模式表现出体验化、专属化和社群化等特征。
【小题3】在“云消费”时代,“智能零售”给消费者带来了怎样的便利?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0 01:40: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尚书》中的“道治政治,泽润生民”多被看作中国“政治”一词的最初。古汉语中的“政”指国家的权力秩序或制度、法令;“治”则指统治、治国等治理活动,或是一种安定祥和的社会状态。由此看来,古汉语中的“政”就是今天“政治”的意思。而“治”则有今天“行政”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政治”译自西方“politics”一词,虽然翻译得很好,但也容易让今天的人们模糊了“政”与“治”的差别。

台湾的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专门辨析过“政道”与“治道”、政权与治权的不同。他把人类的政治形态分为三种:封建贵族政治、君主专制政治和立宪的民主政治。前两种政治形态的政权皆在帝王,帝王凭借德行或武力取得政权,依靠世袭延续政权。中国传统政治一直缺乏时政权合法性的反省,由于极少思考“政道”,所以所有的政治学说只一味地在“治道”方面用力。其实,无论是打天下还是世袭,这种“政道”都是不合理的,因而可称之为“无道”。中国传统政治因为一直没有解决政道的问题,所以导致了治道的不足。

牟宗三所说的“政道”与“治道”、政权与治权,很像现代政治对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划分。政治学家孟德斯鸠认为,只有当政府被分成立法和行政两个部分,并能彼此制约和平衡时,自由才能得到保证。立法者通过制定法律而实现社会价值的分配,而行政者则执行立法者通过的法律。虽然牟宗三在书中的论述有些模糊和矛盾之处,但他的这种划分方法很容易让人看到中国传统政治的症结。直到今天,我们还常常把政治与权力混为一谈。很多人认为,一旦夺取了权力。他们就自动拥有了政治的合法性和权威,其实远远没有。政治包含了民众的认同性、合法性和参与性,是一个国家基本目标和政策的结合,而权力不过是达成这些目标或政策所必需的手段和工具。如果把权力当作政治的目的,就有可能导致蛮横与残暴,甚至是自我毁灭。

关于政权与治权的关系。牟宗三认为:“当人之意识不能觉识到政权之本性,不能认识其为一形式的抽象的有,思想家不能进到此思想上去了解,则革命、受命之说亦是必然者。而所以被革命,政权被拿去,则由于政权、治权不分,继体之君不能常有德有能而合乎君之理。”一个国家的立法权永远是属于全体民众的,全体民众的拥有当然也是一种抽象的拥有。在现代社会,它是由一个国家的宪法来代表的。宪法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目标进行了表述,规定一个国家的政府结构,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保障民众的自由和权利而确立了一个政府的合法性。在传统社会则不同,牟宗三说:“君主制,政权在皇帝,治权在士,然而对于君无政治法律的内在形态之回应,则皇帝既代表政权,亦是治权之核心。”

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总是与它的历史和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国家的国民对政治的理解以及对政府应当做什么等方面的认知,总是很难摆脱传统的影子。其实现在很多人在讨论政治问题时,仍然是政道与治道不分。

(摘编自叶匡政《道治政治泽润生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中的“政治”一词含义丰富,而现代汉语中的“政治”指国家的权力秩序或制度、法令。
B.中国传统政治一味地在“治道”方面用力,但治道依然不足,是因为一直没有解决政道的问题。
C.中国传统政治的症结让人们常常将政治与权力混为一谈,而这种混淆可能导致权力的自我毁灭。
D.宪法对国家的目标和政府结构进行了表述与规定,因此它能代表全体民众抽象拥有的立法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政治”一词在古今汉语中的不同含义,目的是引发读者对“政”与“治”差别的思考。
B.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为了突出立宪的民主政治将“政道”与“治道”分得很清楚。
C.文章论及牟宗三所说的“政道”“治道”与现代政治对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划分时,用了类比手法。
D.文章首尾都论及今日中国现实生活中的政道与治道不分,而这种模糊源自中国的历史和传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牟宗三与西方政治学家孟德斯鸠不谋而合,都认为唯有制约和平衡才能保证自由。
B.牟宗三认为,人民因为接受了革命之说。所以就无法抽象拥有国家的立法权。
C.在实行立宪的民主政治形态的现代社会中,宪法应该成为政道和政权的。
D.牟宗三认为,君主制中政权在皇帝。治权在士,政权和治权最终还是能分清楚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人们占卜时把与该次占卜有关的信息刻写在甲骨背面而产生的。由于甲骨上的书写空间极为有限,卜辞不可能长篇大论,因此其“文学性”和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极有限的。但无论如何,甲骨卜辞确实已体现出很高的书写水准。青铜器铭文与甲骨卜辞皆为中国早期特种书写的经典范本,但二者又有不同。青铜器尤其是青铜礼器在当时异常贵重,因此铜器上的书写就需有特殊价值。后世的铭文篇幅很长,而且一些标记性文字,如主人称谓等出现在显眼位置,说明它已具备特殊的功能与价值。

铭文的这种功能应与书写者的创作意图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只关注文本层面,会发现商代铭文与甲骨卜辞有很多相似性。例如,它们的典型格式都以干支开头,都有配合某种仪式的叙述模式,内容多具宗教神秘性等。但若深入探讨其创作意图,就会发现二者的本质区别。卜辞的创作实际是不自由的,它必须完全依附于占卜仪式,仪式有什么,卜辞就写什么,只能删减不能增多,也不能变换顺序或进行夸张、虚构,更不能记不相关的内容。铭文最初也依附于铜器,比如要说明铜器的主人、用途等,但从商晚期开始,这类内容所占篇幅减少,有时候还可省略,再后来,铭文重心便完全集中到叙事上。与甲骨卜辞不同,铭文体现出多种创作意图,这些意图可由多种事件引发,比如战功、封赏、嘉奖、宴饮等,甚至还有单纯出于炫耀或追念祖先的目的。西周时期的铭文具有很高的叙事独立性,其内容确已大大丰富。这种变化给铭文书写带来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样式,包括可以融入复杂的书写技巧或丰富的情感。如著名的《史墙盘》,采用双线对比叙事,极具史诗感。

随着铭文的不断发展成熟,创作者开始探索更多书写的美感。在物质层面,他们讲究文字精美、行款整齐,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更追求新变。《虢季子白盘》中倒叙的使用就是对叙事变换之美的追求,其倒叙部分又将原本平淡的散文句转化为句式齐整、气势宏大的颂歌,而西周早中期的《毛公旅方鼎》在这方面表现得更极端,其句式为整齐的七七、四四、四四,且句句押韵,呈现出更明显的诗化倾向。与一般书写不同,铭文的书写可能是多人合作的过程。比如文章可能由铜器的主人授意创作,而它真正的作者或许是某位具备相当学识的史官,但最终将它呈现在铜器上的又是某位工匠。这一过程可能产生许多铭文独有的特征,比如不同家族的铭文呈现出近似的语言风格等。此外,部分铭文可能存在“二次书写”即它并非完全原创,而是以相关典册档案为参考,甚至进行迻录。而之所以要进行二次书写,又与铭文“传遗后世子孙”这一重要功能密切相关。

铭文的发展对于我们研究古代书写来说是十分理想的对象,它所确立的词汇、句法、篇章与修辞体系,已深入人心,并最终被归结为一种经典文体。刘勰《文心雕龙》说:“铭题于器……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这段概括基本准确。

(摘编自姚苏杰《青铜器铭文与“特种书写”)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卜辞作为早期特种书写的范本,具有记录占卜仪式的功能与价值。
B.与卜辞的创作相比,铭文创作是完全自由的,内容是丰富的,书写样式多种。
C.与一般书写不同,铭文是多人合作,并存在二次书写,具有传遗后世子孙的功能。
D.刘勰认为铭文的主要功能是褒赞,这一观点得到本文作者的充分肯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比较了卜辞与铭文的功能与价值、创作意图、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不同。
B.《史墙盘》《虢季子白盘》《毛公旅方鼎》说明铭文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展。
C.本文综合采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D.文章最后一段提出了铭文在今天的意义,说明研究铭文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卜辞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极其有限,是因为其书写空间有限,篇幅较短。
B.甲骨卜辞的创作意图较为单一,完全依附于占卜仪式,因此它只与占卜有关。
C.铭文的创作重心都完全集中在叙事上,创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追求变换之美。
D.铭文是研究古代书写十分理想的对象,它也有助于我们研究上古战争等历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祝福》节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小说的叙述者,同时“我”也是小说中祥林嫂故事的唯一批判者,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正是通过“我”的视角才得以被关注和审视。
B.四婶不让祥林嫂动祭具与祥林嫂捐不捐门槛无关,她仍然认为祥林嫂是再嫁丧夫的女人,败坏了风俗。
C.选文中“我”对祥林嫂何时成为乞丐的猜测,表明“我”对此确不知情且毫不在意。
D.“以形写神”本为画技,是指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形象,通过形来写神,而鲁迅先生的语言隽永洗练,善用白描,亦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
【小题2】画眼睛是本文刻画人物突出的艺术手法,请问选文共有几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睛?体现了祥林嫂内心世界怎样的变化?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选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同类题5

联系课文内容,分析以下句段。
(1)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能不能改成“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为什么?)
(2)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四叔为什么骂祥林嫂是“谬种”?)
(3)“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比较一下,“祥林嫂,你放着罢!”和“你放着罢,祥林嫂!”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4)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特意”“满足”表现了这些老女人怎样的心理?)
(5)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
(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柳妈是“善女人”,“不杀生”,可是为什么认为祥林嫂应该“撞一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