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互联网的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但有一些人对网络空间主权存在模糊认识。有人认为,主权具有天然排他性,强调网络空间主权与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精神相冲突,将导致全球互联网碎片化;有人认为,网络空间主权与网络自由相对立,一些国家出于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需要设立防火墙,会阻碍信息的自由流动。这些观点事实上并没有正确把握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的关系,不利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网络空间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从这个角度说,网络空间主权无疑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维护各国网络空间主权,就是尊重和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以及国家核心利益。正因如此,以窃取他国公民甚至国家领导人通讯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棱镜计划”,不仅被视为对他国网络通讯自由的侵犯,而且被视为对他国国家主权的侵犯。因此,认为网络空间不应该存在主权,并不利于全球互联网治理。

主权国家是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要力量。传统的国家主权确实具有天然排他性,它对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对外具有不可侵犯的独立性。与之相反,网络空间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强调信息共享、通讯自由等。这也是一些人排斥网络空间主权的理由。但是,在看到互联网发展无国界、无边界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当今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体仍然是主权国家。如果一味强调网络互联互通与网络自由,忽视甚至不承认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各主权国家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就会丧失话语权、主导权,就无法承担起治理主体的职责和义务。因此,维护全球互联网秩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必须承认和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与此同时,各主权国家在网络空间治理中也应深刻认识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维护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的主体责任,携手应对网络安全问题。

网民承担着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责任和义务。网民都生活在一定的主权国家中,作为主权国家的国民,都承担着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核心利益的义务,因而也承担着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义务。这就要求网民不能一味强调自身的网络通讯自由。实践中,网民要维护网络空间主权,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能任意发布涉密信息或通过网络渠道泄露国家机密。从现实情况看,一些网民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触犯了国家法律,教训十分深刻。广大网民应切实增强保密意识、国家意识,切实维护网络空间主权。

(摘编自洪谊雅、林怀艺《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

【小题1】下列关于“网络空间主权”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民有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责任和义务,但并不否定他们的网络通讯自由权。
B.“棱镜计划”否定了国家网络空间主权的存在,是对他国国家主权的严重侵犯。
C.网络空间主权属于国家主权,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全球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D.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具有排他性,这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不相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本文核心观点的前提条件和最终指向。
B.第二段对“网络空间主权”概念加以阐释,有利于下文进一步展开论述。
C.文章基于一些人存在的模糊认识展开,使说理更具针对性,富有说服力。
D.文章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论述尊重网络空间主权的必要性,主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各国之间彼此尊重网络空间主权,才能携手构建起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B.对网民进行网络安全应对与保密教育,是互联网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C.若听任“棱镜计划”这类事件发生,就谈不上维护健康的国际互联网新秩序。
D.各国进行网络空间治理既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也需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2 06:44: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无名指的哲学

①人的五指,大拇指最粗茁,也最有力,古称巨指,堪称形容得当。说它为五指之领军人物,当无疑问。当其他四指合拢,它单独挑起来的话,那就是无须说出口的“好”之赞美之意。若是大拇指翘起,伴之以伸出来的食指,则是OK的意思,由此可证凡大拇指出动,那就非可等闲视之的了。

②食指也不简单,食指和中指同时竖起,作“V”字状,那形象意味着“胜利”、“成功”。你的食指和他人的食指勾在一起,那就等于信誓旦旦的盟约。而当我们在***诗词中,读到“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之类的词句时,不用说,由谁来指点?由谁来挥斥?想来想去,少不了又是非食指不可的事。因此,五指之中,它的活动频率是最高的,它最忙碌,也最活跃。古人又云:“食指,啑盐指也”,这是见诸《证俗文》的解释。何谓“啑盐”?用老百姓的话,就是尝咸淡,知味道。于是,食指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还代表着口福。所谓“食指动”、“食指大动”,就意味着一顿好吃喝,即将大饱口腹。因此,食指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③中指在五个指头里面,最突出,也最抢眼,总是走在最前面,总是领先别人一步,总是最先接触目标物,或者,总是最早到达目的地。因此,率众先行,势所必然,马首是瞻,众望所归,而生成一定的导向性质,这就是中指的优势所在了。

④说到无名指,便有点窝囊了。“无名”二字,便足以说明它之无可名之的特点和长处。虽然排行老四,比前不足,那是肯定的了,但是不是比后有余呢?还得两说着呢。别看无名指比小指高出一截,粗出一圈,但它缺乏小指的秀气和俏皮,又不具备小指的灵动和活络。小指虽处在五指之末,但它却具有异常的表现魅力。我们在舞台上看到艺人在做出兰花指的手势时,那画出来简直是勾魂摄魄的优美弧线,宛若惊鸿一瞥,令人遐想万千,那无声胜似有声的场面,古人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真是满台春色,出尽风头。对讲究风度的女性而言,纤纤玉手的“纤”,尤其要格外在意小指,很大程度上,她的气质是通过小指的娟秀和风雅才足以表现出来。

⑤如果我们试着浮想联翩一番,伸出来的这一只手上的五指构成现状,何尝不是当下中国文坛的一个缩影呢!

⑥那么,我们眼前的那些巨匠大腕,前辈重镇,当他们叱咤风云,笔写春秋,扛鼎文坛,领导潮流,不也如大拇指那样起到垂范作用吗?当那些此起彼伏的先锋人士,成功失败的实验作家,拥话语霸权,创新鲜文风,掀一时波澜,辟美学新境,不也如食指那样活跃在文坛之上,开风气之先吗?当那些唱主音调的中坚干将,奏进军曲的骄子,如日中天,势不可当时,不也如中指那样砥柱中流吗?至于那些才情蓬勃的少壮派,异军突起,路人侧目;那些稚莺试啼的80后,小荷尖角,先声夺人,不也如小指那样后来居上,预示着文坛明日之星的气韵吗?

⑦其实,构成文坛最坚实的群众基础,是那些默默耕耘的大多数的文学人,没有他们构筑这片文学天地,高山未必见其高,大海未必显其大,没有这些无名的文学人在努力,在前进,那些有名的文学人也无从而来。固然,从无名到有名,不是一个必然成功的途径,而且,甚至是虚掷光阴的游戏。因此,我要赞扬的是这种无名指的哲学。他们固然期待成功,但他们也能忍受寂寞,而他们最可贵的地方,就是甘于这种无名指式的默默奉献。低头撰写作品,抬头体验生活,埋头阅读书籍,扬头走向未来,这才是中国文学继往开来的生力军。没有无名指,手是不完美的,同样,没有广大的无名的文学从业者,文坛只有那几个人唱独脚戏,后继无人,也是相当冷清的。

⑧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做体检的时候,需要抽指血,做各项血液项目检查,通常都是从无名指刺出一滴血来。因为从无名指提取血液样本,是最安全的。而且无名指最可宝贵的一点,它不像食指那般好动,不像中指那样突兀,也不像小指那样娇气。由此可见,在这个世界上,有所长的同时,必有所短;同样,有所短的同时,必有所长。尤其在文学这个范畴里,长,未必总长,短,不一定总短,今日长,保不准明日会短,现在短,说不定将来会长。

⑨因此,休管他人长和短,只问笔下情和真,这大概就是无名指的哲学真谛了。踏踏实实,像无名指那样贡献出自己的一滴鲜红的血,写出与自己血肉相连的文字,那才是一件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情。

(原载《解放日报》作者李国文,有改动)

【小题1】“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出自***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开头三段行文思路是一致的,都采用了先分述后总括的结构。
B.第④段通过与小指对比,突出了无名指在五指中的尴尬处境。
C.作者借五指的不可或缺告诉我们,文坛中的各类人同样重要。
D.第⑧段谈抽血的体验,用意在于强调无名指具有宝贵的品格。
【小题3】“构成文坛最坚实的群众基础,是那些默默耕耘的大多数的文学人,没有他们构筑这片文学天地,高山未必见其高,大海未必显其大,没有这些无名的文学人在努力,在前进,那些有名的文学人也无从而来。”这个多重复句第一层次的关系是__________。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指名
文坛形象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小指

 
【小题5】第⑧段划线句的意思与俗语□□□□  □□□□相同。
【小题6】文章题为“无名指的哲学”,请概括无名指“哲学”的具体内涵。
【小题7】作者用一半的篇幅详细记写五指的不同,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样构思的好处。(60字以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媒介、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短信、微博、微信为主要载体的传播手段逐渐普及,衍生出了微文学这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微文学已成为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的有机联结点,体现出了古老艺术眼光与崭新媒介载体的完美统一,使文学探寻到了应对繁复技术变迁的有力方式。
微文学的产生从一开始就以技术为约束条件,这些客观的技术约束有效提高了大众获取的便利度,适应了当代人的快餐式阅读的需要,易被公众所接受和广泛传播,使微文学发展具备了庞大的读者基础。同样,基于技术上对“微”的要求,微文学在内容表达上也随之转变适应,改变了普通文学作品文字繁复、结构宏大的写作风格,产生出了迥异于传统的文学特质。微文学特别强调“炼字”,强调言简而意浓。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可成为微文学作品的发布者,这使文学摆脱了传统出版的资金、机制等困扰,进入到了“自媒体”时代。同时,微文学的作者在写作时要考虑自身的格调在过往和未来的延续,大量关注者、转发者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自我检阅,避免肆意、无聊的低层次内容的发布,使光亮的、向上的主题始终占据着微文学叙事的主角。
微文学体量的“微”很容易造成思考的浅薄和言说的局限,不能很好的表达深刻的思想。与此同时,技术上的“微”却又有效的克服了这种“浅言说”的缺陷,作为微文学载体出现的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的便捷、多样,以及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微文学可以通过多样化、炫目化的技术方式实现内容的“深表达”,甚至在表达上还拓展出了微电影、微图文等子类。除此之外,微文学在技术上所具有的随时发布性和内容广泛性,使它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单向叙事,具备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而这种真实的现实一旦呈现,在一定意义上就比刻意创作的小说更深刻、更震撼,从而具备了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在当今单纯的影视、音乐等视听文化充斥的背景下,读者对作品的思维创造、审美想象更受到了进一步的消解,这使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认识鸿沟加大,无法实现作品的自我完善。微文学能很好的克服这种缺点,微博、微信本身群体化或部落化的特征,使其对微文学作品评论、转发十分便利,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的交互性强,这在很大程度上最终改变了微文学作品的初始形态,使其呈现出了新的面貌。甚至这种改变的过程也能成为文学的一部分,通过互动、回应,微文学产生了区别于传统文学的再创作效果,它有利于文学走出传统的疆域,以开放的姿态不断地扩展影响力,提升文学表达的效果。
人类不断追求审美境界提升的要求和媒介技术带来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必将促使微文学自身不断发展完善,而其所具有的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的特质,既能有效的统辖未来层出不穷的技术变迁,又为整个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它的发展壮大将最终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成为文学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节选自2015年10月0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数码技术的飞跃发展,带动了短信、微博、微信等的普遍推广,在本世纪,由此演变出现的微文学是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
B.由于繁复技术变迁在文学上有了应对的有力方式,微文学既是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又是古老艺术眼光与崭新媒介载体的完美统一。
C.虽然从诞生之初起微文学就受到了客观的技术约束,但这些技术约束适应了当代人的快餐式阅读的需要,使微文学有了雄厚的读者基础。
D.在内容的表达上,微文学有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文学特质,它强调“炼字”,言简而意浓。这种对语言的提炼,与普通文学作品文字繁复、结构宏大的特点有很大差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文学的“微”是一把双刃剑。它篇幅的微小容易出现思维浅薄、束缚言说,但通过一些技术方式又可以实现内容的“深表达”。
B.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单向叙事,由于在技术上的随时发布和内容上的广泛,微文学具有强烈的现感和真实感,能够具备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C.微文学能使读者有效的参与创作、修改,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的交互性增强了,这就完全改变了微文学作品的初始形态,使其呈现了新的面貌。
D.微文学是传统文学和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这为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满足了人类追求审美境界提升的要求。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文学包括短信文学、微博文学、微电影文学、微图文文学等众多文学子类,呈现出了快捷、互动、多样的技术特质,容易为广大受众所接受。
B.相对于传统文学,进入到了“自媒体”时代的微文学实现了从“文繁复”、“浅言说”到“字简约”、“深表达”的转变。
C.微文学的受众摆脱了在传统文学中只能阅读、评价的束缚,实现了从“观看者”到“参与者”的转变,增强了与作者联系沟通的交互性。
D.具有再创作效果的微文学为文学走出传统的疆域带来了便利,提升了文学的表达效果,成为文学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学术界大致有两种界定:广义上,以题材分,指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严格意义上,以作家分,指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不管哪一种界定,少数民族文学最基本的含义应该是以少数民族为创作对象的文学。当然,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以少数民族为写作题材,还在于它能够通过文学的形式传达一个民族的心声、介绍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对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融合起到积极作用。无疑,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对于促进各民族的理解、提振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构建中国边疆的文化软实力、对外产生文化影响,都有重要的意义。

少数民族作家存在着身份认同和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场问题,其优点在于他们成长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对本民族的文化从意识、价值到社会、物质等各个层面都有优先于其他民族的体验,这样使他能够写出深刻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然而,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作家,只要能深入少数民族的生活都能够进行创作,也完全有可能产生好的文艺作品,例如雷振邦创作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音乐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并不完全是由作家的身份决定的。少数民族文学首先应该是少数民族题材文学,其次才是作家身份文学。如果少数民族文学成为一种作家的身份文学,那么,少数民族文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以身份和身份认同作为标志,也可能对作家的视野和思维造成不可避免的局限,从而带来创作的局限性。

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来说,处理好身份认同的平衡点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必须要有自我身份认同,这样才能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立场,深入思考和挖掘文化的精髓,从中吸取创作的养分;另一方面应该淡化少数民族的身份,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去思考人类共同的关注和命运,写出一部民族心灵史的同时也表达出人类共同的兴趣、心灵的共鸣和共同的关注;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去认识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的理解和文化交融。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于固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认同,目的在于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与世界对话,如果丧失了这些资源,一个少数民族作家也就没有了和世界对话的资本。只有立足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同时又形成不同民族相向而行的共同文化、满足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需求,少数民族文学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要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迈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我们必须走出两个误区:一是关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思维误区。事实上,民族的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如果没有走向世界,那么永远都是民族的,而并非世界的。因此并非固守民族的立场就可以成为世界的,这样的结果是会被世人边缘化,走向自我消亡。二是关于主流和非主流问题。少数民族文学常常被看作是非主流,由此产生了长期的关于主流与非主流的争论。产生这种思维误区是因为没有认清主流和非主流的根本考量在于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读面广的文学作品必然成为主流,包括少数民族文学也是一样的。而没有认知度和认同度的文学,必然成为非主流,被边缘化,这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是一样的。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同时具有世界的视野和人类共同的关注,用少数民族文化这只手去拨动人类共同的心弦,用少数民族的声音去震撼人类共有的心灵,才是根本的繁荣之道。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数民族作家成长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因此他能够写出更深刻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
B.为了能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与世界对话,少数民族作家必须固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认同。
C.只有立足本民族文化资源,与其它民族的文化一同前行,少数民族文学才能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D.即使社会的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读面广,少数民族文学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主流文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界定及其文化价值谈起,进而围绕如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展开论述。
B.文章第二段以雷振邦为例,意在论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离不开作家的身份认同和民族文化立场。
C.文章主体从作家身份认同的角度来展开论述,剖析优点和局限,重在论述如何处理好平衡点。
D.文章最后澄清了两个认识误区,指出民族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明确了主流与非主流的考量标准。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
A.汉族作家迟子建创作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人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被媒体称为“最值得期待的书”之一。
B.白族女作家景宜创作的《茶马古道》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茶马古道上的各族儿女在民族存亡生死关头,化解民族恩怨,共同团结抗战的壮丽画卷,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
C.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扛枪戍边的部队作家和地方的其他民族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反映云南边疆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和各民族风土人情味的作品,为当时文坛瞩目。
D.藏族作家阿来1994年创作完成反映藏族地区文化风貌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直到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慧眼识珠,这一优秀作品才得以出版,至今已累计销售达100多万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金庸武侠小说是一个独特的文学存在

龙其林

日前,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因病不幸逝世,引发社会各界集体缅怀。金庸作为新武侠小说一代宗师,引发了中国文学研究界的强烈关注与重新评价,拥护者认为金庸的武侠小说超越了时代、民族、地区、性别的限制,成为中国文学一个独特的文学存在;批判者则认为他的小说缺乏现代感,是农耕文明时代审美趣味的体现。

金庸武侠小说受众广泛、影响力深远,其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也不断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但是对于这位早已被写入文学史的当代作家,质疑与批评的声音始终不曾消失。在批评者看来金庸的武侠小说乃典型的通俗文学,是市场经济大潮兴起的产物。这种现念看似冠冕堂皇,实则经不起推敲。通俗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支,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四大经典名著除《红楼梦》外,其他几部小说都是当时的通俗小说,但这并不构成对于一些通俗小说经典性的否定。以是否属于通俗小说来评判金庸武侠小说,无异于缘木求鱼。

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农耕文明时代的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更是令人莫名惊诧。作为独立的审美个体,作家基于自身审美趣味,思想立场创作出具有特色的文学作品本是应有的创作自由。倘若依据作家审美趣味趋于传统,崇尚农耕文明,以判断作家思想守旧、观念落后、对于现代文明隔膜,显然是一厢情愿的揣测。且不说作家有选择自己独特创作题材与审美偏好的自由,即便是表现传统农耕文明趣味的作品,也丝毫不影响其作品的优秀。若简单地以作品是否具有农耕文明趣味作为臧否标准,则沈从文、汪曾祺、陈忠实、刘亮程、张联等作家都将被剔除出优秀作家之列。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对于同时代人往往评价谨慎。盖棺定论的思维习惯,使得中国文学研究界在评价在世的、同时代的作家时不免较为保守,甚至极为苛刻。金庸武侠小说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历史检验,“金学”也日趋兴盛,但这并不妨碍同代学者的批评与苛求。而更值得反思的,或许还在于一些学者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味追求。他们以激进的姿态否定传统文化,在文学现代性的憧憬中排斥古典文学,于是具有章回体小说结构、传统趣味、驳杂文化的金庸武侠小说长期摒弃在经典作家之外。

金庸的去世,让中国社会认识到其武侠小说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力,也使中国文学研究界越来越意识到以往对于通俗文学简单评价的缺陷,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全球华人地区甚至英语世界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国家形象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金庸是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他通过武侠小说为读者们奉献了一批富于文化内涵、充满奇异想象和民族大义的优秀作品,赋予了中国当代文学以新的语言魅力和文化自信。

(于2018年11月5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作者在本文第二段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
A.金庸的小说雅俗共赏,曾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的说法。
B.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文学史教材中,有专门章节探讨金庸小说。
C.《三国演义》、《水游传》、《西游记》在情节上都有重复累赘的弊病。
D.中外文学史中都有不少通俗小说属于经典,为读者与研究者所重视。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庸是新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他的小说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独特的文学存在。
B.是否具有农耕文明趣味,并不能作为判断作家是否守旧、作品是否优秀的标准。
C.一味追求现代性有局限性,会导致产生激进的姿态,否定传统文化,排斥古典文学。
D.金庸武侠小说经过了历史检验,“金学”日趋兴盛,这证明金庸的小说不能受到批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文化语境,让人们习惯盖棺定论,不重视还在世的作家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
B.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金庸小说中的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C.作为通俗小说的金庸武侠小说成为文学经典,不代表其他武侠小说也一定都是经典。
D.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有其相通之处,对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也都可进行理性批判。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各类真人秀综艺栏目的发展呈现出井喷状态。然而,由于栏目扎堆,同质化现象严重,风格雷同,一部分作品缺乏质感、灵性和情怀,格调低下,大有走向“愚乐”之途的不良趋势。有的栏目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这种创作观念上的误区严重制约了栏目文化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发挥,使其日渐成为粗制滥造、营养匮乏的快餐文化,消耗着观众的收视热情。此外,不少栏目大量购买国外版权,“拿来主义”盛行,由于国内外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国外栏目模式在国内市场遭遇“滑铁卢”例子不少。在这种“泛娱乐化”的背景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栏目异军突起,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
针对键盘输入代替手写给现代人带来的“失写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栏目组做到了先觉、先行、先倡,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栏目定位,引发了“全民焐热冰封汉字的行动”,从而唤起国人的汉字情结,传播汉字文化,促进全民参与。《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使得阳春白雪的诗词文化由小众走向大众,让观众邂逅更多的“诗”与“远方”。《朗读者》以访谈与朗读结合为形式,以文化与情感融合为基础,赓续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重新点燃国人的文化需求。黑龙江卫视推出的《见字如面》用“极简主义”压倒了大制作、大场景和大舞台,在信息爆炸时代,重温那些尺素寸心的诗意和暖意,彰显了情感之美、文字之美、哲思之美。有网友盛赞文化类栏目为“综艺栏目中的一股清流”。这类淳朴淡雅栏目的走红,看似出人意料,实则情理之中。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所言:“当下以‘快节奏’和‘浅思考’为特点的综艺栏目盛行,‘缓慢’和‘深度’极其缺失。”
文化类栏目的出现正好迎合了时下“文化修复”的需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文化焦虑”,唤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电视媒体人遵循“极致思维+匠人精神”的创作态度,打破僵化思路,创新模式,精耕内容,开发原创,打造出有筋骨、有温度、有力量的精品栏目。这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一次深情关怀与回望,也是纠偏“娱乐至上”的社会现状的一次有效探索,更是文化供给侧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彰显了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为综艺栏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方向。
(摘编自缪玲《文化类栏目应当追求“慢”与“深”》,《光明日报》2017年6月26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的综艺栏目已成为营养匮乏的快餐文化。
B.各种“泛娱乐化”栏目的出现,促使《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栏目异军突起。
C.“快节奏”“浅思考”的综艺栏目的盛行是社会“文化焦虑”的表现内容之一。
D.《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栏目的“缓慢”是指创作过程缓慢,便于充分准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遵从了从某一文化现象到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继而提出对这类文化栏目的深度思考的思路。
B.文章是从当下部分真人秀综艺栏目缺乏营养、没有深度、粗制滥造、只求经济效益的不良倾向切入的。
C.文章第二段具体就四个代表性栏目进行评述,是为提出文化类栏目应当追求“缓慢”与“深度”的观点蓄势。
D.文章以网友的盛赞和清华大学教授的观点论证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深情关怀与回望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人秀综艺栏目扎堆,同质化现象严重,风格雷同,格调低下,所以大有走向“愚乐”之途的不良倾向。
B.如果能考虑到国内外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引进的综艺栏目就有可能免遭“滑铁卢”。
C.阳春白雪的诗词文化借助《中华诗词大会》这一文化栏目,由小众化走向了大众化。
D.未来综艺节目发展的方向将是能彰显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的有筋骨、有温度、有力量的精品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