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学术界大致有两种界定:广义上,以题材分,指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严格意义上,以作家分,指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不管哪一种界定,少数民族文学最基本的含义应该是以少数民族为创作对象的文学。当然,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以少数民族为写作题材,还在于它能够通过文学的形式传达一个民族的心声、介绍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对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融合起到积极作用。无疑,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对于促进各民族的理解、提振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构建中国边疆的文化软实力、对外产生文化影响,都有重要的意义。

少数民族作家存在着身份认同和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场问题,其优点在于他们成长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对本民族的文化从意识、价值到社会、物质等各个层面都有优先于其他民族的体验,这样使他能够写出深刻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然而,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作家,只要能深入少数民族的生活都能够进行创作,也完全有可能产生好的文艺作品,例如雷振邦创作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音乐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并不完全是由作家的身份决定的。少数民族文学首先应该是少数民族题材文学,其次才是作家身份文学。如果少数民族文学成为一种作家的身份文学,那么,少数民族文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以身份和身份认同作为标志,也可能对作家的视野和思维造成不可避免的局限,从而带来创作的局限性。

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来说,处理好身份认同的平衡点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必须要有自我身份认同,这样才能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立场,深入思考和挖掘文化的精髓,从中吸取创作的养分;另一方面应该淡化少数民族的身份,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去思考人类共同的关注和命运,写出一部民族心灵史的同时也表达出人类共同的兴趣、心灵的共鸣和共同的关注;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去认识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的理解和文化交融。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于固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认同,目的在于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与世界对话,如果丧失了这些资源,一个少数民族作家也就没有了和世界对话的资本。只有立足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同时又形成不同民族相向而行的共同文化、满足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需求,少数民族文学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要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迈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我们必须走出两个误区:一是关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思维误区。事实上,民族的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如果没有走向世界,那么永远都是民族的,而并非世界的。因此并非固守民族的立场就可以成为世界的,这样的结果是会被世人边缘化,走向自我消亡。二是关于主流和非主流问题。少数民族文学常常被看作是非主流,由此产生了长期的关于主流与非主流的争论。产生这种思维误区是因为没有认清主流和非主流的根本考量在于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读面广的文学作品必然成为主流,包括少数民族文学也是一样的。而没有认知度和认同度的文学,必然成为非主流,被边缘化,这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是一样的。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同时具有世界的视野和人类共同的关注,用少数民族文化这只手去拨动人类共同的心弦,用少数民族的声音去震撼人类共有的心灵,才是根本的繁荣之道。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数民族作家成长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因此他能够写出更深刻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
B.为了能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与世界对话,少数民族作家必须固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认同。
C.只有立足本民族文化资源,与其它民族的文化一同前行,少数民族文学才能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D.即使社会的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读面广,少数民族文学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主流文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界定及其文化价值谈起,进而围绕如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展开论述。
B.文章第二段以雷振邦为例,意在论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离不开作家的身份认同和民族文化立场。
C.文章主体从作家身份认同的角度来展开论述,剖析优点和局限,重在论述如何处理好平衡点。
D.文章最后澄清了两个认识误区,指出民族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明确了主流与非主流的考量标准。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
A.汉族作家迟子建创作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人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被媒体称为“最值得期待的书”之一。
B.白族女作家景宜创作的《茶马古道》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茶马古道上的各族儿女在民族存亡生死关头,化解民族恩怨,共同团结抗战的壮丽画卷,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
C.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扛枪戍边的部队作家和地方的其他民族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反映云南边疆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和各民族风土人情味的作品,为当时文坛瞩目。
D.藏族作家阿来1994年创作完成反映藏族地区文化风貌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直到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慧眼识珠,这一优秀作品才得以出版,至今已累计销售达100多万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7 05:49: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和中华民族。要坚信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鲁迅先生虽然批判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他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
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大国学者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光明日报》2018年01月08日15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看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
B.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是正确的国家观,是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C.如今,中国学者和专家参与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极为平常,中国学者正日渐增多。
D.我们正带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走向世界政治舞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内涵方面界定了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也是文化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B.第二段谈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关系,强调统一的国家和民族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C.第三段用鲁迅的话证明近代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统治者的“治绩”。
D.第四段从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交流角度谈文化自信包含了知识分子的自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的载体包括文物和典籍,理解载体中深层内涵和内在精神,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B.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只要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就会中断。
C.文化专业领域知识分子也都能在各个领域以创造性贡献对人民的文化自信起到强化作用。
D.文化自信与文化相关,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完《庄子》,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庄周梦蝶这一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这段文字的译文为: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这是齐物论的最后一则寓言,从这则寓言中我看到了庄子精神修养的三层意境。第一个意境:周是周,蝶是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周与蝶为形躯所限隔,生命互不相通。

而人与外界是否能融和交感?其间是否有必然的关系存着?这是哲学上的老问题。如果以认知的态度来研究,西洋历代有不少哲学家都持相反的见解。然而,这一见解如果掉到不可认知的范畴时,人与外界的隔离便无法克服了。

第二个意境:周不是周,蝶不是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庄子不像西方的哲学家一样,他不从认知的立场去追问,他却以美感的态度去观赏。在观赏的同时,发出广大的同情,将自我的 情意投射进去,和外物相互会通交感,而入于凝神的境界中,物我的境界消解而融合。浑然成一体。这是以美学的感受来体会,绝不能以科学的分析来理解。庄子透过美感的经验,藉化蝶的寓言来泯除物我的隔离,使人与外在自然世界,存在一大和谐的存在体。

在感官经验里,人因形躯物累的限定,生命精神得不到自由,故周只是周,蝶只能是蝶,是突 破不的,也不能相知的。在梦中,形躯物累消解了,纯然是精神生命的活动。在这里生命精神飞扬 奔放,是生命精神自我展现的世界。所以,周可以是周,蝶可以是蝶,不管是周梦蝶还是蝶梦周,彼此都消除了经验感观的形躯物累,顿然升越到精神互摄生命交感的意境中,这就是生命的玄理,有无限性。是故周可以是蝶,蝶可以是周。这是彼此都忘了自己,我忘了我是周,他忘了他是蝶,周与蝶才能一体俱化。此为精神修养的飞越历程。

第三个意境:周更是周,蝶更是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经历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的“物化”修养,在这一层面偏重了“精神”的修养,这时候的山水是精神上的山水,而不是感官 经验所对了物理山水。有了庄周不是庄周的精神提升,此时庄周就可以更是庄周了。因为此时的庄周,不但拥有庄周自身的生命精神,同时也涵盖了蝴蝶的生命精神。 当我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容受他人时,我们的生命气象就不断的超越扩大;我们不再是自己一个人活着,而是和我们感通的人一起活着,我们关怀朋友,我们生命中就有朋友;我们关爱家庭社会,我们生命中就扩及家庭社会。经历了庄周忘了自己是庄周而以为是蝴蝶,蝴蝶忘了自己是蝴蝶而以 为是庄周的精神涵养,就顿然发现庄周仍是庄周,蝴蝶依然是蝴蝶,然而此时的周与蝶是交感互摄的。是故,在成长的过程中,当我们放开自己形躯的局限,忘掉自己的存在,而与万物感通相知,可以使自己更是自己。

——摘自中国论文联盟网《‹庄子›读书心得》

【小题1】对作者在庄周梦蝶中“庄子精神修养的三个意境”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个意境庄周透过美感的经验,藉化蝶的寓言来泯除物我的隔离,使人与外在自然世界存 在一大和谐的存在体,精神可以互摄,生命可以交感。
B.第二个意境庄周与蝴蝶互为障隔,人与外在自然世界不能融和交感。
C.第三个意境此时的庄周就更是庄周,放开了自己形躯的局限,偏重于精神修养。
D.庄周提出它与蝴蝶之间谁梦见谁的问题时, 经历了庄周忘了自己是庄周而以为是蝴蝶,而蝴 蝶忘了自己是蝴蝶而是庄周的精神涵养,就顿然发现庄周仍是庄周,蝴蝶依然是蝴蝶,此时的 庄周无法放开形躯达到精神修养的境界。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庄子不像西方的哲学家以美感的态度去观赏自然外界,而是以认知的立场去追问世界,以科 学的分析来理解世界。
B.庄周梦蝶的哲学意义在于其哲理性可以演变为情感性。人们很自然地将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思乡恋国、恬淡闲适等多种人生感悟和体验以及哲学道德思考融入其中并借以表达。
C.庄周与蝴蝶必定是有区别的,人与外界的隔离是无法克服的。
D.因为庄周经历了庄周不是庄周的提升而更是庄周,所以此时的庄周,不但拥有庄周自身的生 命精神,同时也涵盖了蝴蝶的生命精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诗歌中一种不可忽略的修辞技巧——示现
江 锐
示现这一概念最初于佛学,是说菩萨在度化众生时针对众生不同的情况,变换着显现不同的身形来教化众生以解脱轮回之苦。《说文解字》:示,显示;现,相也。“示现”二字的字面意思也就是显示出现象(景象、人象、物象、事象)使读者能“看到”。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一书解释为:“示现是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辞格……示现可以大别为追述的、预言的、悬想的三类。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偏还在眼前一样;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的事情说得真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示现其实就是一种委婉曲折的反向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以想象、联想、梦境等方式把并不可能看到的事情和场景说得如见如闻。其最根本的特点是反向地通过他地他人对此地自己的思念来更加突出此地自己对他地他人的思念,从而更加强烈地表达诗歌主人公委婉深沉的思想感情。
示现修辞技巧也往往与联想、想象、虚写等修辞技巧结合使用,思乡怀人、爱情闺怨、怀古赋旧主题的诗歌常常使用这种技法。这种技法常以三种方式呈现。
一是想象式示现。屈原《湘夫人》一诗用浪漫主义笔调表现湘君对佳人(湘夫人)思念等待、执着深厚但又相约无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诗人在第二段“沅有芷今澧有兰,思公子今未敢言。荒忽分远望,观流水兮潺湲”,用“望”“观”两个视觉动词以想象的方式反向写湘夫人深深思恋“我”(湘君)却不敢明讲,心神恍惚地遥望远方,凝神谛视着江水慢慢流淌,从而更加曲折含蓄地凸显湘君对湘夫人思恋之深。明确了这段中示现技巧的使用,也就明确了整首诗歌表述主体由一、三、四三段的湘君而突然转换为第二段的湘夫人的原因。行文上也就使第三段的叙写顺理成章:湘君“闻佳人今召子,将腾驾兮偕逝”,“逝”在古代的准确意思是“离开前往而一去不返”,也就是说湘君哪怕是幻想中听到佳人召唤,也驾车飞奔前往而决心一去不复返。于是湘君用荷、桂、辛夷、杜衡等芳香酉草装饰爱巢新房;内容上也就交代了诗人正因为深信“佳人”(楚君)深深思恋自己而自己更加思君忠君。可以说,示现这一技巧的使用几乎带活了整首诗诗意和思结的流动;同时,读者了解了这一修辞技巧的妙用,也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诗人爱国忠君的程度及其内在原因。二是联想式示现。周邦彦《苏幕遮》一词上片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以旅居地长安雨后天睛的生机盍然、盛春时节的空气清新铺垫反衬下片的“故乡遍,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的羁旅愁思及思乡怀人之情。其实这也是思乡怀人诗常用的一种套路。而“词家之冠”周美成却别出一格,在词的结尾却意犹未尽地再写道:“五月渔邱相忆否?小样轻舟,梦入芙蓉浦。”在深沉的羁旅愁思、思乡怀人的情感基础上,又联想起自己身在家乡划乘小楫轻舟漫入芙蓉,一问渔郎是否记得,一念自己他乡入梦,这种似梦非梦、似真实幻的联想式示现将思乡怀人的深沉无奈情感推向高潮。
附带说明,想象式示现和联想式示现的区别在于,前者往往以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或尚未实现的场景作为示现的凭借,后者往往以现实生活中已经过往的场景作为示现的凭借。简单地说,前者以虚拟的未来为凭借,后者以真实的过往为依托。
还有一种是梦境式示现。白居易《长恨歌》本写唐玄宗对杨贵妃死后的相思、苦恋和悔恨,作者不直接正面叙写玄宗对贵妃杨玉环的相思、苦恋和悔恨,却罕见地用大量笔墨(三十句),以玄宗梦境的方式着力写“太真”(玉环)仙子对“汉皇”(玄宗)的相思苦恋,从而反向表达“汉皇"对贵妃的相思悔恨之“长”之“重”之“痛”:“太真”仙子闻听玄宗来使的惊魂,揽衣推枕的徘徊,花冠不整的慵懒,思泪纵横的寂寞无奈,犹如带雨梨花的凄苦面容,含情凝睇的幽怨目光以及临别来使的托物寄词。诗歌中白居易将这一梦境式示现技巧运用得不落痕迹而且十分纯熟。
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示现这种传统的诗歌技法在很多古诗乃至现代诗中都大量而创新地运用。而现今教材和传统教学淡化甚至回避了对这一技巧的解读,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诗歌阅读和教学的一大缺憾和损失。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16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示现”的字面意思就是显示出现象使读者能“看到”,最初于佛学中的菩萨在度化众生时针对众生不同的情况,变换着显现不同的身形来教化众生以解脱轮回之苦。
B.陈望道认为,示现其实就是一种委婉曲折的反向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以想象、联想、梦境等方式把并不可能看到的事情和场景说得如见如闻,可以大别为追述的、预言的、悬想的三类。
C.《湘夫人》第二段写湘君想念等待湘夫人,却以想象的方式反向写湘夫人深深思恋“我”(湘君),从而更加曲折含蓄地凸显湘君对湘夫人的思恋之深,这就是想象式示现的运用。
D.示现往往与联想、想象、虚写等修辞技巧结合使用,在思乡怀人、爱情困怨、怀古赋旧主题的诗歌中常常会出现这种修辞技巧。它一般以想象式、联想式和梦境式三种方式呈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联想式示现、想象式示现、梦境式示现三种方式与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一书中的追述的示现、预言的示现、悬想的示现并非完全对应的关系。
B.想象式示现往往以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或尚未实现的场景即虚拟的未来作为示现的凭借,联想式示现往往以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过往作为示现的依托。
C.玄宗现实中相见相恋贵妃不得,诗歌便赋予玄宗以梦境的方式来表达他对贵妃死后的相思、苦恋和悔恨,这种梦境式示现运用不落痕迹且十分纯熟。
D.示现这种传统的诗歌技法在很多古诗乃至现代诗中都大量而创新地运用,我们的诗歌阅读和诗歌教学很有必要对这一传统技法作出基本的解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歌中的诗句全都运用了示现修辞技巧的一组是(   )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②及至春来还怨春。自怜多病身,为他千里人。(徐再思《(越调)凭栏人·春怨》)
③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张孝祥《念奴娇·风帆更起》)
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⑤我思念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歌唱的水磨。(晓光《那就是我》)
⑥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④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翻阅我国传统的典籍可以发现,“法治”一词很早就出现了。从这些古代典籍对“法”的论断中,可以看出,我国从法产生的初始阶段,提到法,即与“刑”“罚”相关,注重的就是法的约束和惩治作用,而并非侧重于它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历史上的法家,基于对这样的“法”的认识,基于对人性恶的认识,提出的“法治”的一整套国家治理方式,终究是君王统治约束臣民的工具。这样的“法治”,虽也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同功者,同赏;同罪者,同罚”(管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商鞅)的公平与正义,但仍不入人心。
一向推崇忠恕与仁爱的中华民族,对法治是心存避讳的。百姓在内心深处仍然寄希望于“青天大老爷”主持公道,而不是依赖于统治阶层所颁布的法律。“青天大老爷”折射出的传统文化心理,也正是贤人政治的典型体现。也正因如此,我国的“法治”常被“人治”所代替,也因此多受诟病。
中国当前守法现状,仍处在源于功利主义和恐惧惩戒的阶段,还远未达到更高层级的法治信仰。提到“法”,多的是内心的畏惧,少的是信仰上的遵从。很多人面对规则制度首先想到的不是去遵守而是去突破。在中国这样一个由“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等级社会一步步走来的国度,能够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还有漫长的路。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这是直接从中国民众思想最深处切入,是对中国传统法治思想进行精准号脉之后开出的药方。让法治成为信仰,这是从最根本上推行法治的途径。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固然需要国家机器的体系化运行,更需要每个公民思想深处对法治进行深度思索。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社会主义法治化的实现,将是一个“换了人间”的新气象。
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曾有过这样的论断:“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其本意就是,一个国家的强弱富贫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奉行法治,国家就会富强;如果背弃法治,国家就会贫弱。坚持法治,是我们实现强国之梦的重要保障。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历史上的法家很早就提出了“法治”的主张,但却一直难入人心。
B.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法的作用应该是对种种恶行进行约束和惩治。
C.中华文化讲究忠恕与仁爱,相比“法治”,中国人更崇尚贤人政治。
D.中国古代的法治并非为保证公平和正义,百姓也不相信它能替自己主持公道。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律的权威不是体现在让民众感到畏惧上,更不应让民众总想去突破它。
B.要想改变中国传统法治思想的弊病,必须使“法”成为人民真诚的信仰。
C.中国当前正处于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中,这需要所有公民的参与。
D.中国现阶段法律的制定仍源于功利主义,法律的作用仍重在震慑和惩戒。
【小题3】下列表述,能反映对“法治”追求的一项是
A.中国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在上访的道路上奔波,希望能够为自己陈述冤屈或求得帮助。
B.儒家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提倡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C.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把法律条文铸到鼎上,公布于众,令国民周知这是国家常用的法律。
D.《窦娥冤》中窦娥被杀前发下三桩誓愿,以抗议判决的不公,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清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海外购物,买的是啥?
我国居民消费特别是高端消费流向海外,是近年消费市场的一个显著新特点。我国游客海外消费不仅连续几年位居全球第一,跨境电商、海外代购等消费增速同样引人注目。
买质量:生活用品“扫”个遍
海外购物,这个曾经“高大上”的事,已经走进了越来越多普通人的生活。近年来,面膜、牙膏等日用品也成为中国游客瞄准的对象。在一些国家主要供当地人消费的连锁超市,常常会看到中国游客扫货的情景。
在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葛非说,“除了价格便宜,安全性也是选择海外购物的重要原因”。
“海外购物热是国内消费品行业发展的一面‘镜子’。”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荆林波认为,客观地讲,国内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服务离国际先进水平确实有一定差距。近年来,中国制造加快升级,但优质消费品供给仍落后于居民消费需求,供需两端不适应、不匹配。
买新鲜:个性商品抢断货
调查显示,我国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化妆品市场。但由于境外价格水平、商品类型等方面的优势,化妆品总是中国游客出国购物的重点。总体而言,我国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足,但就产品的创新能力、换代速度看,在化妆品、家居、医护等许多细分行业,供给能力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
“中国不缺乏消费需求,而是缺乏拴住消费者的功力。”荆林波说,国内企业应该及时关注消费潮流、消费需求的变化,加快产品创新、升级换代,使产品更加人性化、功效更加多元化,从而更加适应千姿百态的百姓生活。
买品牌:文化内涵被看好
北京某银行职员王洋认为,中国游客在欧美市场购买“大品牌”商品,不仅是因为价格相对便宜,更看重这些品牌背后的文化底蕴,“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国内企业无法相比的”。她坦言,无论是品种、数量还是价格,国内专柜没法跟国外相比,“这也是游客出国盯着一线品牌‘狂扫’的原因”。
“海外消费热,消费者买的是商品质量,也是品牌文化。”荆林波认为,市场需求决定社会生产,社会生产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开始追求更有品位格调的生活。
(摘自2016年1月15日《人民日报》 记者杜海涛)
材料二:
我国境外消费连续三年居全球第一
近年来,我国的境外消费增长趋势明显。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4年我国境外消费平均每年增长25.2%,是同期国内社会消费总额增速的2倍。2014 年境外消费规模高达1648亿美元,占全球境外消费市场份额的10%以上,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2015 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8%。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达6.5万亿元人民币。
不仅如此,随着跨境电商、海外代购等新型贸易方式的发展,“旅游购物”正由一次性消费向长期性代购转变,且群体效仿、消费粘性明显。许多中国游客在通过旅游接触过海外商品后,再通过互联网代购、导游代购、朋友代购等途径,逐步将“境外购物”转变为长期行为。
(摘自《人民日报》,尚文整理)
材料三:
海外代购渐受青睐专家提醒注意权衡海淘利弊
中广网北京消息 随着国内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提升,不少人开始青睐直接通过海外网站的网购成为海淘族。大家为什么要到海外网站购物?这里有很麻烦的一套程序,包括海关政策、跨国运输、折扣点位、款式等。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包华、北京潮阳律师事务所胡钢进行点评。
包华:外很多产品,尤其是奢侈品,价格跟中国大陆地区销售价格差异比较大。其次,有一些产品国外在销售,国内没有的。
胡钢:所谓海淘就是国际代购。有网友在海淘过程中遇到比如黑网站、信用卡盗刷、产品损坏以及退换货困难等问题。
包华:海淘族要客观分析自己的利弊,才能做明确抉择。
胡钢:网站有实际的运营主体,可能是一个组织或个人,你要知道他是谁;要维权找不到人,就很可怕。
胡钢:我研究过海外网购特别是打折网站的用户群,比如美国比较有名的用户群,销售对象主要就是美国本土和欧洲的某些国家。他们说,我在境内有消费保障,通过代购的美国消费者买,然后再转送给你,或加收一点服务费。美国运营商提供的消费者保护制度不能延及到中国境内消费者,代购网站也不可能提供额外保障,这种情况下风险就比较大。
(摘自中国广播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近年消费市场的新特点就是高端消费流向海外,海外消费连续几年位居全球第一。
B.海外代购的弊端是遇到黑网站、信用卡盗刷、产品损坏。
C.境外消费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旅游购物,跨境电商,海外代购,导游代购,朋友代购。
D.消费者看重欧美市场“大品牌”商品的文化底蕴、文化积淀,是国内企业无法相比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海外购物已经走进越来越多普通人的生活,中国游客在一些国家主要供当地人消费的连锁超市,专门对面膜、牙膏等日用品进行扫货。
B.中国国内企业应紧密关注消费潮流变化,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加快产品创新、升级换代,适应当前千变万化的百姓消费市场。
C.国内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服务离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国外很多产品价廉物美,有细分的市场、丰富的商品和强大的创新力。
D.外国运营商提供的消费者保护制度不能延及到中国境内消费者,代购网站也不能提供额外保障,这种情况下风险就比较大。
【小题3】阅读以上三则材料,认真审视海外消费热背后传递的市场信息,简要谈谈你获得了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