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金庸武侠小说是一个独特的文学存在

龙其林

日前,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因病不幸逝世,引发社会各界集体缅怀。金庸作为新武侠小说一代宗师,引发了中国文学研究界的强烈关注与重新评价,拥护者认为金庸的武侠小说超越了时代、民族、地区、性别的限制,成为中国文学一个独特的文学存在;批判者则认为他的小说缺乏现代感,是农耕文明时代审美趣味的体现。

金庸武侠小说受众广泛、影响力深远,其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也不断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但是对于这位早已被写入文学史的当代作家,质疑与批评的声音始终不曾消失。在批评者看来金庸的武侠小说乃典型的通俗文学,是市场经济大潮兴起的产物。这种现念看似冠冕堂皇,实则经不起推敲。通俗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支,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四大经典名著除《红楼梦》外,其他几部小说都是当时的通俗小说,但这并不构成对于一些通俗小说经典性的否定。以是否属于通俗小说来评判金庸武侠小说,无异于缘木求鱼。

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农耕文明时代的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更是令人莫名惊诧。作为独立的审美个体,作家基于自身审美趣味,思想立场创作出具有特色的文学作品本是应有的创作自由。倘若依据作家审美趣味趋于传统,崇尚农耕文明,以判断作家思想守旧、观念落后、对于现代文明隔膜,显然是一厢情愿的揣测。且不说作家有选择自己独特创作题材与审美偏好的自由,即便是表现传统农耕文明趣味的作品,也丝毫不影响其作品的优秀。若简单地以作品是否具有农耕文明趣味作为臧否标准,则沈从文、汪曾祺、陈忠实、刘亮程、张联等作家都将被剔除出优秀作家之列。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对于同时代人往往评价谨慎。盖棺定论的思维习惯,使得中国文学研究界在评价在世的、同时代的作家时不免较为保守,甚至极为苛刻。金庸武侠小说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历史检验,“金学”也日趋兴盛,但这并不妨碍同代学者的批评与苛求。而更值得反思的,或许还在于一些学者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味追求。他们以激进的姿态否定传统文化,在文学现代性的憧憬中排斥古典文学,于是具有章回体小说结构、传统趣味、驳杂文化的金庸武侠小说长期摒弃在经典作家之外。

金庸的去世,让中国社会认识到其武侠小说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力,也使中国文学研究界越来越意识到以往对于通俗文学简单评价的缺陷,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全球华人地区甚至英语世界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国家形象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金庸是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他通过武侠小说为读者们奉献了一批富于文化内涵、充满奇异想象和民族大义的优秀作品,赋予了中国当代文学以新的语言魅力和文化自信。

(于2018年11月5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作者在本文第二段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
A.金庸的小说雅俗共赏,曾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的说法。
B.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文学史教材中,有专门章节探讨金庸小说。
C.《三国演义》、《水游传》、《西游记》在情节上都有重复累赘的弊病。
D.中外文学史中都有不少通俗小说属于经典,为读者与研究者所重视。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庸是新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他的小说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独特的文学存在。
B.是否具有农耕文明趣味,并不能作为判断作家是否守旧、作品是否优秀的标准。
C.一味追求现代性有局限性,会导致产生激进的姿态,否定传统文化,排斥古典文学。
D.金庸武侠小说经过了历史检验,“金学”日趋兴盛,这证明金庸的小说不能受到批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文化语境,让人们习惯盖棺定论,不重视还在世的作家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
B.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金庸小说中的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C.作为通俗小说的金庸武侠小说成为文学经典,不代表其他武侠小说也一定都是经典。
D.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有其相通之处,对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也都可进行理性批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3 10:15: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嫦娥四号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其降落地点在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那么这个着陆点是如何选择出的?探月专家们对此做出了详细解答。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在论证嫦娥四号任务时,我们感觉应该给它赋予更强的生命力和功能,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说:“去月球背面比去正面风险增大了很多,崎岖的地形给我们带来必须面对的问题。但从技术发展角度来讲,在月面更高精度的着陆是未来所需要的。比如以后我们要去月球南北极,那里地形也很崎岖,如果在永久光照区着陆,对着陆精度要求都很高。”

“如果我们未来要建设月球科研站,需要多组探测器在一个范围内着陆,联合构成更复杂的系统,这更是需要航天器能高精度着陆。所以解决这次任务面临的挑战,可以为后续的深空探测和小行星探测打下基础。”孙泽洲说,“我们希望未来具备全月球乃至于全太阳系的到达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也能更好地支持深空科学探测。”

专家确定去月球背面后,具体着陆区域的选择还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

孙泽洲说,嫦娥三号的着陆区在北纬45度左右的虹湾地区,探测器是按照这一纬度的光照条件设计的热控系统和太阳翼。而大部分继承了嫦娥三号设计的嫦娥四号首选着陆区纬度也在40至50度之间。

“纬度上划定范围后,再考虑经度,是落在月球背面的正中间还是边缘呢?由于要实现地球和月球背面的通信,中继星‘鹊桥’运行在地月第二拉格朗日点的Halo轨道上。它的全实时覆盖区域集中在月球背面中心点左右几十度的范围。”孙泽洲说,“而且我们不希望探测器与中继星通信的时候仰角太低,那样有可能会受到周围高山的影响。”

这样,嫦娥四号的着陆区从经纬度上就基本限定下来了。

在这个大致范围内,科学家们看中了艾特肯盆地,这个太阳系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坑,这里蕴含着月球最早的信息,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比如是不是有水?对这里的探测将对人类了解月球,地球、太阳系的演化提供第一手数据和线索。

而在艾特肯盆地这个直径大约2500公里,深13公里的巨大撞击坑内,还有一个直径为180公里的冯·卡门撞击坑,其底部地势相对平坦,能较好地保证着陆安全。

恰好与冯·卡门撞击坑经度上相差约13度的地方,还有一个克雷蒂安撞击坑,非常适合作为备选着陆区。假如嫦娥四号第一天在主选着陆区没有成功着陆,第二天还可以着陆在备选着陆区。

除了科学上的意义,对冯·卡门撞击坑的探测还有另一层意义,它是以20世纪匈牙利裔美国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命名的,他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郭永怀都是他的亲传弟子。

五院嫦娥四号巡视器总体主任设计师中振荣说,去月球背面探测是中国为世界做出的贡献。”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嫦娥四号最终能探测到什么,但是这一探测有可能会影响好几代人。”

(摘编自《嫦娥四号为何去了太阳系最大的陨石坑》)

【小题1】下列对选址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着陆因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崎岖的地形给着陆带来风险,但解决这次任务面临的挑战,可以为后续的深空探测和小行星探测打下基础。
B.根据嫦娥三号的设计和中继星“鹊桥”的全实时覆盖区域,确立了嫦娥四号着陆区的经纬度。
C.艾特肯盆地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因为它是太阳系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坑,蕴含着月球最早的信息。
D.在撞击坑经度上相差约13度的地方,还有一个撞击坑,它们正好可以纪念航空时代的中外科学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明嫦娥四号登月的意义和降落点,然后直截了当提出问题。
B.专家介绍着陆点选址原因时,是按照范围逐渐缩小的逻辑顺序讲解的。
C.文章围绕探月专家解答着陆点选择的问题展开,采用了直接引用的方式。
D.文末站在世界和历史的高度评价了此次月球背面探测的意义,照应开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成功探月说明我国具备全月球的到达能力,能更好地支持深空科学探测。
B.从专家的具体解说中,可以肯定地说嫦娥四号软着陆点应该是月球背面的中间地带。
C.专家预测如果嫦娥四号第一天没有成功着陆,它也能在第二天成功地着陆在备选着陆区。
D.对艾特肯盆地的探测意味着能了解月球、地球、太阳系的演化过程,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28日正式公布该校“双一流”建设方案。这份方案提出了北大从现在至2048年的“三步走”建设目标以及未来的学科建设项目布局,旨在全方位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加快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围绕这些建设目标,北大还制定了“30+6+2”的学科建设项目布局:面向2020年,重点建设30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推动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面向2030年,部署理学、信息与工程、人文、社会科学等6个综合交叉学科群,推动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

此外,面向更长远的未来,学校还将布局和建设以临床医学+X、区域与国别研究为代表的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带动学科结构优化与调整,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北大表示,未来几年学校将紧扣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通过在人才培养体系、人事制度体系、治理体系、学术体系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期建成世界一流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形成合理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流动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积极性,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北家大学公布“双一流”建设“三步走”方案》,新华社北京2017年12月29日电,有删改)

材料二:

大学孕育大师,大师成就大学,这一话题自中西方产生成规制的、能称之为大学的机构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在当今中国“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更需呼唤大师。

在“双一流”建设的热潮中,大师成为一流大学建设的标杆、灵魂和旗帜,因此我们更需呼唤大师。一所学校有无大师,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质量和向一流大学的迈进程度。大师的学术与人格双重魅力在学生中具有天然的感召力、亲和力,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专业教育和人格熏陶的不可替代的力量,也是引领和感召青年教师形成师之为师境界的无形力量。

可以说,“双一流”建设既不能缺“大楼”,也不能缺“大师”,这是全面衡量一流大学或学科的一体两面,是一种完整的追求。但相比较而言,人的因素是更重要的,人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力量,人的潜能一旦迸发出来,是任何物质条件所不能取代的。

(《“双一流”建设更唤大师》,2017年12月28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材料三:

清华大学的“及一流”建设方案强调了“4个学科领域+20个学科群+8个独立学科”。将现有11个学科门类整合为工程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生命科学与医学4个学科领域。工科在持群体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具有突破性、颠覆性的重大技术的创新,在国际上发挥引领作用;理科要进一步提升水平,努力取得原创性、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学术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学科要进一步强化基础,争取整体水平再上一个台阶;生命科学和医学在进一步突出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加强学科的交又融合。此外,还拟从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传承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着力改革。

材料四:

记者: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大学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文化竞争力已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一流的大学文化对"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新百年,清华也提出了“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发展思路。未来,在文化建设上,清华怎样布局?

邱勇:大学本质上是一个文化机构,一流大学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文化传承,没有文化的独特性,很难成为一流大学。形成优秀的大学文化,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大的挑战。100多年来,清华大学与国家和民族共命运,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与传统。“双一流”建设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凝练新时代的清华精神,加大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推进文化研究、文化教育、文化实践、文化环境、文化传播等工作,加快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构建,持续提升学校文化品质和校园文化氛围。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在于培养一流人才》,2017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向未来,北大将布局和建设一系列前治和交叉学科领域,带动学科结构优化与调整,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B. 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的重点是建设30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推动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
C.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题出的建设方案中,都包括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内容。
D. 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清华大学实施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着力学科建设,力求在“双一流”建设中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学科,并注重研究的创新性、突破性等。
B. 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将现有11个学种门类整合为四大学科领域,并着力建设工科领域。
C. 大师的学术与人格双重魅力在学生中具有天然的感召力、亲和力,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专业教育和人格熏陶。
D. 人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力量,在当今中国“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应以大师来衡量一流大学或学科。
A.大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机构,一流大学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文化传承,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民族学视野下的中国书法
罗海东
中国式文人以独特的审美情感和系统的技术技巧用毛笔书写汉字,书写主体的集体人格化、书写工具的强大表现力、书写技法的高度程式化、表现客体的形音义自足与千变万化,使得中国书法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写字”,成为民族特色鲜明的专门艺术。在中国艺术内部,书法也颇有代表性。文字是文明最基本的要素,而汉字的实用与书法的审美一体两用密不可分,所以中国书法地位特殊。历史上,汉字始终是中国的通用文字,故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民族跨度较大,更加广泛地承载着56个民族所共有的中华民族精神,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阴阳调和的辩证法、自强不息的生命观、写意抒怀的艺术观等,在中国书法中均有集中的、综合的反映。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自然依随汉族的文脉而发生、发展,同时也得益于中国少数民族的参与和创造。早在东周时期,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所出“中山三器”与“守丘刻石”,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作。楚汉相承,由南方少数民族参与创造的先秦楚系书法与周-秦文字系统一道,对汉代书法产生重要影响。正是在汉代,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创立完备,从此中国书法以风格史为主线,不断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资源南北分流,由此逐渐形成1700年来中国书法碑、帖两大体系双峰并峙的基本格局。北方少数民族直接确立了北碑体系,也间接促进了南帖体系的发展。元代,朝廷为笼络士人,礼聘宋朝宗室赵孟頫并推赏其书法,赵氏倡导的复古书风,亦使宋末颓微的中国书法重回传统正道。同时,以鲜于枢、康里巎巎、耶律楚材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书法家群体,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和较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书法的保护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代,许多皇帝偏爱书法并身体力行,对中国书法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康熙、乾隆二帝,分别崇尚董其昌和赵孟頫这两位继承型的帖学大家,令清代前期书坛延续了书法正脉。清代中后期,由于文字学和考古学的发展,促成了碑学中兴的局面。
因此,中国书法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中华文化整合中的标志作用。中华文化整合的核心内容,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混融,其关键点在政治军事上表现为秦(代表黄河文化)灭楚(代表长江文化),在文化艺术上则以汉字(书法)之“书同文”为标志;其次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文献功能。书法遗迹即文字遗存,不仅可与其他文献相互印证,甚至在相关文献损毁阙如时成为研究某段历史某些问题仅有的线索,堪称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例如被誉为“篆中之草”的《散氏盘》铭文,本为一篇地契,却是研究西周晚期诸侯国纠纷与土地流转制度的珍贵文献;再次对中国社会的维系调和作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中和简静、含蓄深沉为主要审美取向,具有人文化育功能,关乎科举应试需要并与儒、释、道兼通的中国书法,为统治者治人尤其是治士独特贡献。不仅所有读书人都要学书法、用书法,受到书法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入世不利的文化精英如苏轼、徐渭等,往往也以书法释怀寄情、寻求精神的超逸。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兼实用与审美于一体,融合了写意抒怀、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等中国艺术观,具有很强的民族象征意义。
B.“北碑”即北朝刻石的通称,清朝中后期,人们追捧“北碑”,进而促进了文字学和考古学的发展。
C.元代帖学大家赵孟頫开一代书法古风,鲜于枢、康里巎巎等北方少数民族书法家也身体力行,共同促进了书法的繁荣。
D.中国早期的“先秦楚系书法”与“周-秦文字系统”都融人了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对中国书法影响深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大段文字论述了中国历朝历代少数民族——包括处于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领导阶层——对中国书法的重要影响。
B.文章从中国文人与中国艺术两个角度切人,分析了中国书法的显著特点,点明本文的核心议题:中国书法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统一。
C.文章以《散氏盘》铭文为例,论证了中国书法遗迹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具有文献功能,尤其是在相关的文献缺损难寻或遭到毁坏的时候。
D.文章一方面写中国书法对于多民族中国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写中国少数民族广泛参与创造了中国书法,突出了“民族学视野”论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书法始终是以作为通用文字的汉字为载体,所以其民族跨度极大,广泛地承载着56个民族所共有的民族精神。
B.中国书法不仅追求中和简静、含蓄深沉的审美境界,而且汇聚了儒释道三方的思想精华,为统治者招贤纳士做出贡献。
C.如果董其昌和赵孟頫,不临摹古法,不注重传承,他们就不会成为声名显赫的帖学名家,也不会得到康熙、乾隆皇帝的推崇。
D.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中国书法不仅在文化整合中具有标志性作用,而且维系调和着中国社会,具有人文化育功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文学的社会承担和“底层写作”

近几年,关于文学已死的说法一直不绝于耳,这当然不是指文学作品数量的稀少,而强调的是在市场经济时代文学逐步从时代的中心位置滑落到社会的边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公众的漠视。由于现代化的推进,产生了某种急功近利、浮躁、焦虑的情绪,使得文学本应珍视的东西逐步丧失了。

文学创作是作者根据心灵世界的需要将语言符号按照某种顺序联系起来,从而构建一个虚构的世界的过程,由于这个心灵世界所选用的材料来自现实世界,因此,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具有重要的关联。心灵世界必会被不可避免地涂抹上现实的色彩,更重要的,这个心灵世界的产品如何在现实的社会语境及具体的社会政治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其实就是文学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注与承担。

20世纪后期,随着社会的转型,物质利益的追求和获取被极大程度地凸显出来,知识分子的勇于社会承担的热情开始消退,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精神也逐步被淡化。在这样背景下,以底层民众为表达核心的“底层写作”就出现了,作家们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少见的批判激情,显现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本应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底层写作”将处于社会底层的“沉默者”集体推向前台,表达他们集体性的诉求,对实现社会和谐和公正发出苦苦的询唤,从而体现出文学可贵的社会承担。这样,“底层写作”对只拘囿于形式与“内心”,强调“物”和“欲”的迷恋以及炫耀的文学流弊产生了强有力的反拨,是对彰显白领趣味和生活等级的小资话语、中产阶级文学想象以及新贵文学的反动。 

必须要强调的是,文学的社会承担并不意味着要以文学审美特性的丧失为代价。“底层写作”的创作要想走得更远,就必须要协调好社会承担与文学审美二者的关系。

当进行“底层写作”的作家们凭借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竭力传达底层群众的声音,毅然选择了文学的社会承担时,如果他们能同时保持一种文学审美的创造与实践,那么,应该相信,“底层写作”的创作潮流将可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创作就是作者根据心灵世界的需要而创建一个虚构的文学世界的过程,这个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重要的关联。
B.文学作品在现实的社会语境及具体的社会政治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其实就是文学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注与承担。
C.作家们如果能保持文学审美的创造与实践,那么,“底层写作”的创作潮流必然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D.进行“底层写作”的作家们要有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才能竭力传达社会底层“沉默者”集体性的诉求。
【小题2】(小题2)根据文意,概括“文学已死”的原因。
答: ▲    
【小题3】“底层文学”的“社会承担”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