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刁爷

许福元

刁爷其实不姓刁,只是以其舌头“刁”而出名,他的舌头是如何“刁”的呢?

李乡长家娶儿媳妇,请来了鼎鼎大名的王师傅,号称厨子王,领衔做莱。又请来刁爷,担任厨师水平的评委主任。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厨子王心里直打小鼓,小声问知客:“刁爷有何反应?”知客向厨子王附耳说道:“每道菜,刁爷都尝了,不过还没吱声。”

厨子王还是有点儿不放心,对知客说:“烦你问问刁爷,是不是可以上汤了?”

知客来到刁爷面前说:“刁爷,能上汤了吗?”

刁爷只吐出两个字:“上吧。”

厨子王闻听大喜,忙让“油盘”上汤。

知客手中高举着东家赏的红包,边走边喊:“东家赏厨子汤钱,一千块!”

厨子王手拿红包,来到刁爷的酒桌前致谢:“谢谢,谢谢。”又言辞恳切地对刁爷一桌人说:“刁爷,您务必再点几个菜,我再给您上四个飞碟。”

刁爷见厨子王诚心实意,便点了平平常常的四个菜:拍黄瓜、炒绿豆芽、香椿摊黄菜、熟扒五花离骨肉。

一盘拍黄瓜端上来,积青叠翠。厨子王忙请刁爷:“您老尝尝。”

刁爷只拿眼睛一瞄,说:“拍黄瓜讲究放葱、姜、蒜,你放对了吗?”

“放了放了,都放了,您看——”厨子王忙指着那盘拍黄瓜。刁爷这时沉下脸:“我说的是葱、姜、蒜的形和量,葱要葱花,姜要姜丝,蒜要蒜泥。至于量呢,葱是四成,姜是一成,蒜是五成。你看看你这盘,成何比例?”

厨子王的脸一下子像红布一样,赶紧指着那盘炒绿豆芽:“您老尝尝这盘。”

刁爷这时一笑,一摆手,说:“我不用尝。这个炒绿豆芽,是先放的醋,对不?先放的醋,就先闻到‘醋味,如果后放的醋,只有吃到嘴里才有醋味。再说,炒锅你用的是薄铁锅,应该用厚铁锅。用厚铁锅炒,小灶子火上再泼一勺子油,叫爆炒,这样炒出的绿豆芽没有生豆浆味,还站得住条。”说毕,刁爷又找补一句:“你看,这盘绿豆芽倒针了吧,一吃,准熟腾味儿,不会是脆生生的。”

刁爷的一番话,把大伙儿都说愣了。厨子王也服了,忙说:“您再尝尝这盘香椿摊鸡蛋:”“你呀你呀!”刁爷马上给厨子王纠正,“这是外行话,那叫摊黄菜!”刁爷手一指,“你用的不是香椿,是菜椿,这要是香椿,打鼻儿香,一丈以外就能闻出来。”

最后,刁爷点评那盘熟扒五花离骨肉:“这盘五花肉,是用刀从骨头上剔下来的。这道菜的规矩是用木槌。一点儿一点儿砸下来。”

这回,厨子王真是彻底地心服口服,心里那点儿傲气,一下子荡然无存,才知道自己学的那点儿手艺,不过九牛一毛。试想,刁爷还没用到舌头,已经是入木三分,要是他把那二十四道菜一一点评,自己脸面更要丢尽。人啊,真别小看了他人,世上有高人呀有高人!想到此,厨子王忙从兜里掏出那一千元红包,交到知客手上:“这场酒席,我们确实没有做好,受之有愧,受之有愧。”

刁爷却从知客手中拿过红包,转手按在厨子王手里:“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们辛辛苦苦,烟熏火燎,这是东家一点儿心意。你们的大路菜,做得不错。我只是挑你们飞碟的毛病,也不一定都对。”

厨子王知道刁爷在替他们打圆场,便动情地说:“您看,原来我等只是久闻您的大名,今天算有幸当面领教了。我们虽非亲友。但您是老前辈,请受晚生一拜。”刁爷忙托住了厨子王的手臂:“千万别这样,别这样,咱人不亲,刀把还亲呢!你我都是厨子,同行不能成冤家,要互相抬着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刁爷其实不姓刁,只是以其舌头‘刁’而出名,他的舌头是如何‘刁’的呢”,为叙事设定切入点,还具有设置悬念的作用。
B.小说运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形象,有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也不缺乏鲜活的细节,人物之间相互映衬也使个性更加鲜明。
C.小说中写刁爷在酒席即将结束时,“点了平平常常的四个菜”,其实,刁爷是有预谋的,他想让厨子王难堪,以此显示自己的高明。
D.小说情节简单,人物关系也不复杂,思想意蕴却丰富深刻,它告诉读者,同行之间要相互扶持,对待晚辈要坦诚相见。
【小题2】那个一千块的“红包”,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9 12:53: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文后各题。
西西里柠檬
(意大利)皮兰德娄①
坐了整整一天一夜的火车,米古乔·博纳维诺到了那波里。苔莱西娜和她的母亲马尔塔大婶都还在剧院里没有回家。穿过昏暗的房间,可以看见深处的灯火明亮的餐厅,那里摆着豪华的餐桌。
米古乔想起苔莱西娜和她母亲在遥远的墨西拿住过的那间简陋的小阁楼。五年前,如若没有他帮忙,母女二人也许早就饿死在那远方的阁楼里了。他是市乐队里的长笛手,多亏他发现了苔莱西娜那副珍贵的嗓子。难道能在苔莱西娜的父亲死后忍心看她受苦而不管吗?因为她一无所有就抛弃她吗?何况,还有爱心呢!
啊,那真是上天的启迪,命运的提示!发现她的嗓子是在四月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就在阁楼的窗子前,苔莱西娜唱的是一支热情的西西里抒情歌曲。第二天,他就把当乐队指挥的朋友带到阁楼里来了。连续两年,他为她花掉了自己的全部收入:租钢琴,买乐谱,给指挥一些友好的酬谢。苔莱西娜全身心燃烧着展翅高飞的愿望,同时对他也柔情似火,那些遥远的日子是多么美好!
接着,他连想都没想,就把当神父的叔叔留给他继承的一座田庄变卖了,送苔莱西娜到那波里音乐学院去完成学业。从那以后,他没有再见过她。他们早就有约在先,他等她五六年,让她无牵挂地去闯出一条路来。他们都还年轻,可以等待。
一阵响亮的门铃声把他从回想中拽出来。接着,他听见了马尔塔大婶尖声尖气的说话声。他伸长脖子向里面灯火辉煌的客厅探望,看见许多身穿燕尾服的先生们在喧闹。那一阵长久的刺耳的笑声更在他心里引起强烈的痛楚。是苔莱西娜在笑吗?上帝呀,她为什么笑得如此放肆昵?
一声压低的呼唤使他张开眼睛,他看见马尔塔大婶站在面前。
“怎么,米古乔……是你在这里吗?”老太太慌忙地说下去,“为什么不报个信儿?今晚正好……是苔莱西娜的庆祝会,她的专场演出……啊,上帝,上帝……”
好像只过了几分钟,又好像过了一百年,客厅的门再次打开。他听见丝绸的簌簌声和匆忙的脚步声,看见亮光一闪,仿佛房间里猛然灯火齐明,照得他眼睛看不清东西了。
“苔莱西娜……”
话到嘴边却说不下去了。啁,简直就是女王驾临!
他的脸烧得绯红,瞪着眼,张着嘴,傻里傻气地盯着她看。她怎么会是……这样呢?袒露着前胸、肩膀、手臂……浑身珠光宝气,绫罗绸缎闪闪发光……她对他说了什么?那声音,那眼睛,那笑容,丝毫都认不出是她,而像是梦中的幻影。
苔莱西娜走了,他静默了许久,沉浸在刚才的情景里。在黑暗中,他看见他们之间裂开着一道鸿沟。一切都结束了……早就结束了。他曾自认是这个“女王”的未婚夫,苔莱西娜亲口答应过他的,这是真的;可是,当初他如何能够料到事情会变成这样呢?他为她开辟了这条道路,结果呢,她已经走得很远,很远……
“让她陪着那些先生吧,那里才是她待的地方。我……见到过她,心满意足了……我走了。”
“可是我,我已经看管不住她了,我的孩子……”老太太双手哆哆嗦嗦地蒙住脸,但还是控制不住地让泪水扑簌簌地往下流。
米古乔压住心头怒火,尽量轻柔地说:“马尔塔大婶……别哭……”
他从桌子底下拿起手提箱和布袋子。这时,他想起在布袋子里装着他从家乡给苔莱西娜带来的鲜美柠檬。他解开布袋的口,用一只胳臂在桌子上挡着,把那些芳香的鲜果倒在上面。
“如果我把这些柠檬都扔出去,”他又说了一句,“砸到那些先生的脑袋上,怎么样?”
“千万不要这么干。”小老太太涕泪交流地呻吟道。
“不会的,什么也不干。”米古乔接着说,一边苦笑着把空口袋塞进衣兜里。他拿起一个柠檬,举到她的鼻子底下。
“您闻闻,马尔塔大婶,闻一闻咱们家乡的泥土味儿……我本来是带给她的,但是,现在,我只留给您一个人。您记住了,只给您一个人……”
他重新提起小箱子,走出去。门外大雨滂沱。一种痛苦的失落感袭上心头:孤身一人,在黑夜里,被遗弃在一座陌生的大城市里……在宴会快结束时,苔莱西娜再次出现在小房间里,她看见妈妈又在那里独自垂泪。
“他走了?”她问道,感到很意外。
马尔塔大婶不看她,只是肯定地点了点头。苔莱西娜目光茫然地呆想了一会儿,然后叹息道:“可怜的人……”
说完又立刻微笑了。
“你看哪,”母亲对她说,“他给你带来了柠檬……”
“啊,真好看!”苔莱西娜一下子跳了过去。她将一只胳臂紧贴在腰前,另一只手往怀里装柠檬,尽可能多地捧走一些。
“不行,不要拿到那边去!”母亲强烈反对。
可是苔莱西娜耸耸肩,跑向客厅,一路嚷道:
“西西里柠檬!西西里柠檬!”
①皮兰德娄:(1867 -1936),意大利小说家和剧作家,著有300多篇短篇小说、7部长篇小说、40多部剧本和7卷诗集,193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作者于笔端融汇感情,使小说的描写真切而动人。无论是叙乐事还是写悲情,都有很强的感染力。
B.小说对人物心态的刻画非常逼真。比如小说结尾处苔莱西娜听说米古乔走了,始而“意外”,接着“呆想”“叹息”,完了“又立刻微笑”,极富层次感。
C.小说善用对比手法,比如苔莱西娜命运发生转变前后的对比,她的华丽服饰与米古乔寒酸的外表的对比,房间的昏暗与客厅的豪华、辉煌的对比,都十分鲜明。
D.在小说中,苔莱西娜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的,她来自遥远而贫困的乡村,可功成名就后,就无情抛弃了昔日的恋人,投身于名利场中纸醉金迷的生活。
E. 作者在近百年前写下的这个故事,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时有出现,这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所带来的结果,人们不能不面对和思考。
【小题2】请结合全文,对米古乔的性格特点进行概括,并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划线段)的作用。
【小题4】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小说后半部分出现的“西西里柠檬”这一意象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鳜鱼
魏柏林
对你来说,这个夜晚注定难以成眠。明天就是请客的日子,计划中的宴席还有一道主菜未能备齐,确切地说,还差六条鳜鱼。
鳜鱼谐音“桂遇”,含有蟾宫折桂的意思。露水湖也因此有了一个习俗:只要孩子考上大学,请客设宴便少不了鳜鱼这道菜。这个秋天,你儿子不仅考上了头榜,还拿了考区状元。儿子争得了脸面,做父亲的哪能不请客呢?请客又哪能不用鳜鱼?
只是,露水湖的鳜鱼越来越难打了。这些天,你同老伙计——那只木质发黑的月牙划盆,几乎日夜泡在湖里下网捕捞,虽然也小有斩获,可离目标还是差了一半。你真的有些着急了。拿钱去买吧,村主任家就有卖,他是网箱养殖能手,全村就他会养鳜鱼。村主任说过,等技术成熟后教大家都养,但这至少要等到明年。可现如今你是火烧眉毛,眼前告急,别说一年,一天也等不了。但是,一条鲜活标子鳜至少要花五十来块,六条就得三四百。这些年,你独自供儿子读书,手头本就拮据,别说没这个钱,就算有这钱你也不能去买。你是谁啊?露水湖一等一的捕鱼高手,拿钱买鱼,岂不让人耻笑?
今夜,就剩今夜了。老实说,你心里一点底也没有。对捕鱼者来说,夜幕下的露水湖并没有那么黑暗,虽然这还是个没有星月的晚上,你照样能脚踩月牙划盆,逐浪湖面,将渔网一一下到有效的水域。
以往下完渔网,你会在岸边拴了划盆,倚靠在盆里,或以手枕头,聆听水面鱼儿游动、林岸虫鸣;或遥望苍穹,依着星月移行的方位,估算着昼夜更替的大致时光;再不就想儿子,想他成年后的身高长相,想他毕业后的工作;或抽完三五支劣质香烟,窝在划盆里惬意地眯一会儿……可今夜,你没有在岸边拴划盆,而是依然荡着划盆,游曳在寂寥如梦的湖面……
不知不觉,你已接近村主任家的网箱。这儿囤养着清一色的鳜鱼。你知道,村主任在湖边设了哨棚,也常来哨棚过夜,但有时也难免上演 “空城计”。此刻,你望着黝黑静谧的哨棚,不由耳热心跳起来,兀自疑问:又是空城计吗?这种疑问,与其说是猜测,不如说是希望。而更可笑的是,你却还在心里暗暗祈祷:村主任,你可别给我机会啊!
谁能想到,你的祈祷竟有了神奇的呼应,哨棚里及时地响起了手机彩铃声,当然是村主任的。你先是吓了一跳,继而抚了抚胸口,又轻嘘了一口气,说不清是庆幸还是失望。
村主任接听了电话。从他的话中,你知道了大致内容:是镇长要村主任连夜去镇里,接待一位露水湖的开发商。村主任临走时,打着手电,从网箱里捞了好几条活蹦乱跳的鳜鱼,然后才匆匆离去。嗅着那鲜腥的鳜鱼味儿,你羡慕得直咽口水:多么可爱的家伙,是拿去讨好开发商的吧?
村主任走了,哨棚空了,正所谓天赐良机!可你却坐在划盆里发呆,这太巧合了,巧合得难以置信。你猛掐自己的大腿,当确认不是梦境后,你又抱怨起村主任,看似聪明能干,其实是个没心没肺的家伙,玩什么空城计,这不是给人可乘之机吗……你说村主任给啥机会不行,为啥偏偏给你做贼的机会?你又说这哪是机会,分明是陷阱,陷你于不仁不义!你甚至抱怨村主任为什么不养条狗,如果有条狗守在这里,你也会打消这种念头……你就这样唠唠叨叨,像个怨妇似的,一肚子不情愿地开始了偷盗。
也许太有安全感了,你进行得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先将划盆缓缓贴近网箱,然后轻轻摁亮手电,细心选择大小合适的捕捞对象。
就在这个过程中,你意外地发现网箱里的玄机:这些网箱一头养着鳜鱼,一头养着比鳜鱼小得多的小杂鱼,它们中间,相隔着一道网片,这道网片的网眼比小杂鱼大,比鳜鱼小。小杂鱼可以任意去鳜鱼的区间,鳜鱼却无法进入小杂鱼的领地。正是这样,你看到了非常刺激的一幕:几只小杂鱼刚刚穿越那道间隔的网片,就被守候在侧的鳜鱼一口一只鲸吞。接着,又有几条小杂鱼开始“出格”冒险……你看着这些小鱼,先是唏唏嘘嘘可怜它们,随后竟恼怒起来,骂这些小东西愚昧无知,是一群十足的笨蛋。明知道出格就会死,为啥还要铤而走险呢?你说你打了一辈子鱼,还从没见过这么傻的鱼……
你骂得正起劲,突然听见有人在叫你。你醒了,揉了一下眼睛,发现自己啥也没干,只是下完渔网后窝在划盆里打了个盹。
叫醒你的人是儿子,他特地跑来告诉你:家里请客的鳜鱼齐了,是村主任刚刚送过去的,整整六条标子鳜!
那一刻,你怔怔地站在划盆里,似信非信,眼里却储满了泪水……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全文构思巧妙新颖。全篇运用第二人称营造出一种更真实的现场感,让读者体会着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又用梦境让读者在心有余悸的欣慰之后产生一种思考:人要怎样活?
B.文章写村主任是网箱养殖能手,写他承诺技术成熟后教大家养,写他连夜去镇里接待开发商,写他急人之所难。虽然村主任在文中着墨不是太多,但形象却较鲜明。
C.文章最后写“你”“眼里却储满了泪水”,表达了“你”心中复杂的情感,有对村主任的感激,有对明天的宴席不再缺少主菜的欣喜,也有对自己偷盗行为的愧疚和自责。
D.文章开头写“你”为宴席缺少鳜鱼着急,为后文写“你”缓缓贴近网箱并细心选择偷盗对象埋下了伏笔。“你”对鳜鱼的渴望彻底战胜内心的矛盾,这突显了“你”的不仁不义。
E.文章写“你”接近村主任家的网箱时,哨棚里突然响起了手机彩铃声,这在文章中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正是镇长的电话才使村主任离开哨棚,“你”才有机会贴近网箱。
【小题2】小说中“你”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写村主任家网箱里的玄机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4】小说为什么以“鳜鱼”为题,请结合全文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爱心如同韭菜
余显斌
娘打来电话,问他现在在哪儿。
他轻声说:“在医院。”
娘说:“知道,听你爹说的。”娘接着哽咽着说,“儿啊,你怎么能那样,怎么能捐献骨……髓啊?”显然,娘不理解什么是骨髓,说到这儿,明显地顿了一下。
他忙说:“娘,没啥。”
娘威胁说:“你不听娘的,娘就死去。”
他急了,忙告诉娘,自己不是捐献骨髓,爹听错了,自己是想找人给自己捐献骨髓,自己有病。
娘一听更急了,问清了他所在的医院,和爹当天就打了车,匆匆赶去,在医院看见了他。他坐在病床上,护士在给他量着血压。娘一见吓了一跳,问道:“儿呀,你怎么啦?”
他说:“白血病。”
娘不懂什么是白血病,望着他。
他告诉娘,患白血病很难治的。看娘身子一颤,他忙说,不过,有骨髓配型成功的人愿捐骨髓,自己就有救了。
娘忙说;“配啊,砸锅卖铁也配啊。”
他叹口气,说:“哪有那么容易的?两万多人中才有一对配型成功的。”
娘坐在那儿,眼睛直了。
他忙摇着手道,不过,自己很幸运,和一个女孩配型成功。
娘眼睛一亮:“真的?”
他再次垂下头,告诉娘,可是对方不愿捐献骨髓。娘一脸灰白,许久,点点头道:“是啊,身上的东西,哪一件不是跟眼睛鼻子一样,哪有多余的啊?多余的也不会长啊,谁又愿捐啊?”
爹在旁边嘀咕一声:“听说,捐骨髓没事的啊!”
他沮丧地摇摇头,告诉他们,那个女孩就是不愿捐。
娘试探着问:“真没事吗?”
他说:“可能是吧,不过,这得问问医生。”
正说着,一个医生从旁边匆匆经过,娘忙一把拉住,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可怜巴巴地问:“医生,捐献骨髓对捐献的人有伤害吗?”医生望望娘摇了摇头。看娘有些不懂,医生打比方说:“骨髓就像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农村里,韭菜不少,剪后生得更快更肥更多。娘懂了,娘脸上的灰白颜色没了,她想了想,仍拉着医生的手不放:娘有一个请求,希望医生能帮自己给那个女孩说说。
医生一笑,点头答应了。
四人去了另一间病房,见到了那个女孩。
娘走过去,一把拉住女孩的手。娘说:“娃啊,大婶求你了。”
娘指着他说:“我就这一个儿,请你救救他啊。”
见女孩不说话,娘猛地想起什么似的,指着医生说:“医生说了,对你没损害。如果有损害,这个要求大婶也说不出口啊。”
女孩雪白的脸上流下两行泪,望望她,仍没有说话。
娘急了,说:“娃啊,大婶跪下了。”
娘说着,准备跪下来。女孩忙一把拉住,流着泪说:“大婶,我才是病人,这位大哥是捐献者啊。”说着,女孩指指他,对娘说,“求大婶了,救救我。”
娘站在那儿,愣住了。
不过,娘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去吧,娘不拦你。”
娘说:“出来了,娘煮鸡蛋给你补补身子。”
他“哎”了一声,笑着望了医生和女孩一眼,忙向手术室走去。他知道,他的方法成功了,善良的娘,一旦知道捐献骨髓是怎么回事,一定不会拦他的。
他猜对了。
六个小时后,他捐献了骨髓,走了出来。
爹娘迎上来,仔细打量着他,见他没事,爹一笑,得意地道:“小子,你答应了爹的,我劝你娘来,你回去可得陪爹喝几盅的。”
他一笑,手指一弹,嗒地一响。
娘这才知道,自己被骗来,是他和老头子商量好的,回头瞪了老伴一眼道:“啥出息?几盅酒,就让儿子收买了。”说完,拍着他的手笑笑,得意地道,“我儿捐了骨髓,救了一条人命,救了一个家,娘受一回骗,值啊!”
他望着爹娘笑了。
他想,有时,爱心也像韭菜,付出越多,播撒越快越广,不但能传及家人,甚至能传及世界,让每一个人心中都一片碧绿、一片阳光。
(摘编自2016年10月24日《石家庄日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写他在医院,说明他是用装病来让母亲理解他的做法,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事由,表明他预感到母亲不会同意他捐献骨髓。
B.文章在写娘和女孩时都写到了脸色,写娘脸色由“灰白”到“灰白颜色没了”是为了表现娘由失望到希望的心理变化,写女孩脸色主要是表现她担心得不到救助。
C.爹在文中是一个次要人物,但他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爹支持儿子捐献骨髓,为了救助女孩,还与儿子一起隐瞒真相,骗了娘一回。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娘身子一颤”,“娘坐那儿,眼睛直了”,“娘眼睛一亮”,就是三处精彩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娘由惊呆到恐惧到看到希望的心理变化。
【小题2】小说中的娘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爱心如同韭菜”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心病
凌鼎年
接到娘的电话我颇感意外,娘说爹病了让我马上回去。今年爹七十岁,除了耳背,身子骨硬朗着呢,怎么突然就病了呢?问爹什么病,娘也不说,只说等你回来就知道了。娘的这种诡秘使我愈加忐忑不安了,已经快三个月没回家了,是该回去看看了。我放下手头的工作立马往回赶,途中我不禁想起上次回家的情景……
上次弟弟订婚,我回家还没进门,就看见娘和姨她们几个站在我家院里笑弯了腰。
“娘,我回来了,咋的啦?你们在笑什么?”
“嘘--你听,聋子聚会了……”娘用手一指屋里,故作神秘地对我说。
“哥,我说话你怎么总打岔啊?”
“什么?我说你们家老大?我没有说你们家老大!”
“我是想问你我侄子的对象是哪个村的?”
“啊?我怎么那么蠢?我怎么蠢了?你怎么一见面就骂人……”
我侧耳一听,立刻就明白她们在笑什么了。
原来是爹和姑姑兄妹俩正在屋里说话,许是遗传,他们俩都有不同程度的耳背。于是,他们每次在一起说话的时候,即使都扯着嗓子喊也还不免互相打岔。听他们说话比看喜剧小品还可笑,难怪让娘她们都笑得直不起腰来。
“爹,我接您到城里住几天?”参加完了弟弟的订婚仪式,临走的时候我大声地对爹说。
“啊?你让我到城里去搬砖?”
“我想让您去看孙子!”
“啥?你还让我系围裙,搬砖还系围裙,真是穷讲究。”
“我想接您去过五一节。”
“啊?还让我带着你大姐,你大姐哪有空?还是我自己帮你搬吧。”
“爹,我给您配个助听器吧。”
“原来就一拖拉机啊,不多,我自己就成。”
见爹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我都急得冒了汗。我忽然灵机一动,找来笔和纸写道:爹,我带您到城里配个助听器吧,您的耳朵这么背多别扭啊!爹看后使劲摇摇头,说:“那玩意儿太贵,我不配,这样挺好的,省得听见别人骂我说我坏话!”
我已经明白了爹的意思,看来他还是心疼钱啊。也是,为了弟弟的亲事家里已经欠了不少账,现在他是绝对不肯花那份闲钱的。
无奈我又拿起笔在纸上迅速写道:不用您花钱,我给您配。北京马上就要阅兵了,您不想看哪?您的耳朵这么背,能看好吗?我知道爹爱看新闻,每天必看。
爹看完我写的字,略一迟疑,随即摆手说:“你弟弟订亲你拿了不少的钱,我可再也不能花你的钱了,看阅兵时我把电视的声音放大点儿就行。”
“您这样不影响大家吗?”
“什么?这会影响你大妈?净胡说八道,我怎么会影响到她啊?”我一不用笔说话,爹又开始打岔了。
“唉!不和您说了,真急人。”
“啊?你说,啥,我太混?臭小子,你敢骂人!”爹说着说着竟冲我瞪起了眼睛,额头上的青筋条条蹦出来,吓得我不知如何是好。
“建华,你快别跟你爹磨叨了,快走吧,别误了车。”幸好娘及时来解围。
“娘,我想带爹到城里配个助听器,省得和他说话这么急人。”
“我早就和他说过了,可他说配那玩意要花不少的钱。你弟弟要结婚了,他哪舍得花那份闲钱!”
“我给他配,不用他花钱。”
“唉!你还是先走吧,以后再说……”就这样,在娘的一再坚持下,我无可奈何地离开了家……
我风尘仆仆地赶回了家,老远就见爹摇着扇子,好端端地坐在院子里的那棵枣树下,只是人略显清瘦了些。娘见我回来,赶紧迎出来;爹看到我,嘴也笑得咧到了耳根。
“娘,您不是说爹病了吗?这不……”
“呵呵……你爹这回得的是心病。”娘笑着说。
“心病?”我疑惑不解地望着娘。
“是他让我叫你回来带他去配助听器的,有一天晚上他为了看新闻把电视的声音开得太大,影响了邻里休息,人家向他提意见了……唉!说到底他是既不好意思让你花钱,又怕耽误了收看北京阅兵。他说先借你的钱配,等冬天卖了猪再把钱还你。”
“哦,原来是这样!娘,看您说的!那我欠你们的恩情什么时候才能还清啊……好,我明天就带他去!”
我爽快地答应着,那一刻,我仿佛已经看见了爹看阅兵时那眉开眼笑的样子。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娘来电话说爹病了让“我”马上回去,又不说明爹的具体病情,这使“我”更加不安。这就布下了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了伏笔,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
B.小说中写爹打岔的语言符合当时人物对话的语境,非常生活化,表现出爹机智、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为作品增加了很多趣味,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C.“爹看到我,嘴也笑得咧到了耳根。”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爹看到“我”回来时的喜悦心情。
D.“那一刻,我仿佛已经看见了爹看阅兵时那眉开眼笑的样子。”这句话写的是“我”的想象,表现出“我”能够为爹消除心病、使爹快乐、从而实现孝子心愿的欣慰之情。
【小题2】小说用大量的篇幅插叙“我”上次回家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爹”这个人物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作品中的“爹”先是不同意“我”给他配助听器,后又主动要求“我”给他配助听器,“爹”的态度为什么前后截然不同?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致爱丽丝
裘山山
秋天的时候,素梅终于给爱丽丝报了钢琴班。
去少年宫的路上,九香问素梅,妹妹为什么叫爱丽丝啊,你不姓爱,叔叔也不姓爱。素梅说,爱丽丝是小名。
到了少年宫,看到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孩子,她恨不能爱丽丝成为他们中最出色的一个。
可是,爱丽丝真不像素梅的女儿,她不喜欢钢琴,一点儿都不喜欢。每次爱丽丝去学琴都哭闹不休。幸好有九香哄着劝着。
一年过去了,爱丽丝长进不大,连最简单的曲子都弹不成调。素梅忍不住就发火,用痒痒挠打爱丽丝的手背,九香就去挡,误中了好几下。有一次九香没挡住,爱丽丝的手背被素梅打出两道血印。这下丈夫不依了,声称再这样就把钢琴给砸了。
素梅气得一个人躲在卧室掉眼泪,哭过以后,终于气馁了。虽然还是要求爱丽丝继续学琴,但声称不再管了,爱丽丝弹琴的时候她就跑出去,或者躲到卧室去看书,总之眼不见心不烦。奇怪的是,爱丽丝反而有了些进步,素梅偶尔竖起耳朵听一下,感觉那调子比原来像样多了。但只要素梅让她弹,她就结结巴巴,错误百出。也许是太紧张了?
其实素梅也明白,爱丽丝不是弹琴的料,老师说爱丽丝的指头没有力道,乐感也一般。但素梅不愿意放弃。
爱丽丝读三年级了,素梅不得不降低对爱丽丝学琴的期望,把少年宫的钢琴课停了。只是在假期找家庭教师,每周去两次,每次费用一百。爱丽丝上四年级时,钢琴考过了三级,五年级时考过了四级。但从此止步不前,再考还是四级。钢琴慢慢成了爱丽丝身上的牛皮癣,治不好,难看,但也没大碍。
转眼爱丽丝上初中了。九香也23岁了,成大姑娘了。素梅问九香对今后有什么想法?九香摇头。
素梅就说,这样吧,要不就去我们系里打字室做打字员,工资不会很高,但轻松稳定。九香不吭声。这让素梅很意外,她以为九香听到这话会感激零涕呢。
素梅说,那你到底怎么想的?九香支吾了半天说,我有个老乡,已经帮我找了个工作了。素梅问在哪儿?九香说,少年宫。
九香走了好久都没再回来。
有一天收拾房间,素梅偶然间读到了爱丽丝的作文《我最佩服的人》,主人公就是九香。从作文里素梅第一次知道,九香一直在学琴!
开始她是为了爱丽丝不挨打,帮她弹,让她在旁边玩儿,后来她就迷上了。每次去上课都趴在窗户上认真听,在窗台上练指法;每次去上家教她都问东问西的,超有耐心;再后来,每次做完家务,她就在家弹琴,哪儿也不去玩儿……原来自己这么多年的希望和付出,造就的不是爱丽丝,而是九香。
一晃一年,又是春天了。
一日,素梅匆匆赶回家,走进院子,忽然,她听到了琴声,如高山流水般的优美琴声从她们家窗口里飘出来的。她凝神听着,甚至在恍惚间回到了少女时代,她穿着白裙子,提着垃圾,站在巷口……
打开门,眼前出现的画面让素梅目瞪口呆:九香坐在钢琴前,正起劲儿地弹着,爱丽丝在她的琴声中舞蹈,舞姿优美到让素梅陌生。两个女孩子都没有发现她进来,很投入地在表演,在享受。素梅仿佛又回到了少女时代,看到姐姐的同学坐在钢琴前,高傲地弹奏着……
还是爱丽丝先发现了她,叫了起来,九香吓一跳,突然停下演奏,回头看到素梅,脸霎时通红,站起身叫了声梅姨。素梅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九香脸红着,掰着手指头笑,还是跟走之前一样那么腼腆。爱丽丝说,妈,九香姐姐上个月钢琴考过了十级了,她被少年宫聘为钢琴课老师了!
素梅没来由地心动过速,腿软。她也算是个性格沉稳的人了,但眼下的情形还是让她有些失态。
许久,九香在她身后说,梅姨,你生气了?
素梅忽然鼻子发酸。九香说,梅姨,我想跟你商量一件事。
九香说,我想教你学琴,免费的。
素梅忽地转过身来,眼睛瞪大了。九香急急地说,你那么喜欢钢琴,你完全可以自己学啊?其实你现在学琴一点儿也不晚。
后来的故事,素梅院子里的人都知道,那就是每天黄昏,只要三楼传来《致爱丽丝》的琴声,就是女主人下班了,而且心情不错。
(节选自《小说月报》有改编)
【小题1】小说为什么以“致爱丽丝”为题,分析其作用。
【小题2】分析小说中①②两处画横线句子分别表现了素梅怎样的心理?
【小题3】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作用。
【小题4】请探究小说蕴含的深刻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