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提起新零售,不少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生鲜超市。盒马鲜生凭借着集“生鲜超市+餐饮体验+线上业务仓储配送”于一体的开创性零售模式,让广大消费者收获了耳目一新的购物体验。

新零售,是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并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只有线上线下和物流结合在一起,才会产生新零售。2016年10月的阿里云栖大会上,马云在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

(文章:金融界网站)

材料二:

从“无人超市”到“半小时送达”,从“三公里内理想生活”再到“新零售之城”,这些曾经新鲜的词汇已经融入不少人的日常。统计显示,2018年新零售消费占比已达到22%。这一年,电商巨头加速布局新零售。阿里打造“新零售之城”,腾讯“智慧零售”以数字化手段助力零售业转型升级,京东生鲜食品超市7FRESH加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开店进程。

这一年,新零售为线下商业企业带来新的想象空间。无论是银泰百货,还是王府井百货、天弘股份,都在发力数字化、体验式、供应链,呈现管收及利润双增长态势。

这一年,也有一些企业在转型失败后陷入利润下滑、财务负担增加的困顿,在亏损中举步维艰……

业内分析师说,2018年是新零售快速扩张和迭代的一年,大家对新零售市场的认识也更趋于理性和成熟。发展热潮中也需要一些冷思考。“无论是叫新零售,还是智慧零售,无论是线上线下融合,还是对传统的改造,不管哪种模式,都无法脱离零售业的本质。”“和风险资本快速变现的逻辑完全不同,零售业本身是个辛苦行业,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赚取差价,这是行业特质,也是失败的企业最值得反思的地方。”

新零售企业在市场中“优胜劣汰”的趋势日益明显,以零售业与制造业等其它行业的融合为代表的“新零售+”将站上新的风口。

(摘编自《“新零售+”站上新风口新零售万亿市场开启新消费时代》,《经济参考报》2018年12月21日)

材料三:

网上零售交易规模统计表

(图表:《中国2018年新零售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材料四:

据央视财经频道调查,各地购物中心给予实体书店的租金价格普遍为商业业态的50%,有的甚至为10%到20%。在新零售业态全面占据传统商业领域形势下,书店和购物中心,都面临新科技、新功能、新业态的巨大挑战。购物中心的商业、金融资本让利于实体书店,是看好实体书店的引流效应,目的是共同抗击新零售业态带来的冲击。

“‘新零售’和‘可持续发展’,真是抓到了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行业的痛点。”北京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李湛军感叹,“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近年来流量稳定在900万人次左右,但买书的人明显减少。过去2/3的顾客来买书,现在2/3的顾客不买书,到书店看完书,比较价格,直接上网买,实体书店日益沦为图书价格体验店。”

面对互联网和传统书业的激烈竞争,一些“老字号”已开始谋变,不少实体书店强化危机感,网上书城、智能书城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出现,书店正在形成前所未有的聚合发展态势。北京新华发行集团尝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所有中小门店实现智能联动一体化,即便是实体店展销品种数量不多的小书店,通过智能化销售平台,也可以实现“小店下单,西单图书大厦配送”。

(摘编自《新零售时代实体书店如何探路未来》,《光明日报》2018年8月2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8年,新零售布局进程加速,电商巨头推动线上线下深度合作,多个城市的新零售快速发展。
B.2018年,线下商业企业获得新空间,着力数字化、体验式、供应链,逐渐实现营收及利润双增长。
C.2018年,在新零售快速扩张的热潮中,业界也开始着眼零售业的行业特质,冷静思考新零售的发展
D.2018年,新零售优胜劣汰趋势明显,以零售业与其它行业融合为代表的“新零售+”将站上新风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线上线下和物流结合在一起,才会产生新零售未来十年、二十年,将不会再有电子商务,只有新零售。
B.一些企业对新零售的发展认识不够理性和成熟,以致面对新零售的快速扩张和迭代,转型失败,举步维艰。
C.2012年以来,我国网上零售交易规模越来越大,但增长率却逐渐放缓,人们对线上消费的兴趣逐渐降低。
D.虽然各地的购物中心给予实体书店的租金价格远低于商业业态,但实体书店行业依然面临重重危机。
【小题3】根据新零售行业发展趋势,传统零售业该如何抗击新零售业态带来的冲击,实现可持续发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0 10:35: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回归戏剧本体

谭霈生

当前,实验戏剧很“火”,许多作品标榜自己是实验戏剧,但其实是打着实验戏剧的名目远离戏剧。那什么才是真正的戏剧?这就要从戏剧本体出发,对戏剧性这一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重新组织戏剧情境。具体来说,创作者在进行作品构思时,不应该主题先行,给作品先扣上一个概念化的帽子,而应该从人物自身出发,把人物在作品当中产生的行动,所处的具体情境和行动背后的心理动机分析出来,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这才进入了戏剧形式的建构。所以英国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说,现在很多实验戏剧演出的东西是“戏剧故事会”“戏剧小说”之流。这就是对戏剧本体不了解的后果。

戏文系的学生将来从事戏剧创作,势必要面临创作入门这个问题,必须从形体、对话、独白等这些最基本戏剧动作入手进行了解,然后再通过大量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慢慢进入大戏。说到基础训练,许多表演系开设小品训练课,自编自导自演,我觉得这个课程更应该是戏文系的,根据自己经历的事情编创小品来观察生活,演的也是自己。相反,我认为表演系的学生应该一开始就进入成熟片段中扮演角色,通过扮演已经成功塑造的形象来培养演员的实践能力,“演自己”如果长期作为一个训练手段其实不利于表演教学,这也是当下社会上诟病许多年轻演员无论演什么戏,都仿佛是在“演自己”的原因。这些年我们戏文系和导演系合作小品课,戏文系的老师负责小品,在排戏过程中会请导演系老师帮忙,效果很不错。

戏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功:一是艺术鉴赏力,二是对该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现在一些学校对这两个基本功不重视,什么东西能赚钱就学什么、教什么,这是应该纠正的。我给戏文系上课时有两点要求,一是多读经典,二是好好理解什么是戏剧,坚守戏剧本体。戏剧理论、戏剧美学是研究戏剧本体的学科,它需要研究者掌握解读作品的能力,多读经典可以加强这方面能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艺术鉴赏力不是对戏剧学科专业人士的特殊要求,而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据我了解,一些中小学已经开始涉猎戏剧课程了。戏剧功能有很多,以外国流行的“社会戏剧”为例,通过让父亲和儿子变换角色,父亲扮演儿子,儿子扮演父亲,位置调换后浸入式体会关系的调整,能够让双方更好地理解彼此。戏剧进课堂在很多地方都已经开展,这说明现在越来越重视戏剧基础教育,人们越来越了解戏剧的意义,从戏剧工作者到戏剧爱好者也都在积极推动戏剧教育,这非常好。但我希望无论戏剧的受众是否业余,但戏剧的传播者要有一定的专业性,否则就容易把珞子带偏。

近几年来,我们的戏剧创作不断发展,创作题材日益丰富多样,在艺术形式上,也必然会不断开拓新的途径,这是大势所趋。戏剧的研究、教学不应该束缚创作者手脚,而应该和创作者一起夙兴夜寐,不断探索新的途径,以发展戏剧创作百花齐放的局面。

(有删改)

【小题1】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许多年轻演员无论演什么戏,都仿佛是在“演自己”的原因。
【小题2】文章中,作者为戏剧研究和教学提出了哪些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赋税是维持政府正常运转的经济基础,我国历朝历代封建政权对于赋税的征收莫不极力讲求,并制定了种种严密的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初即在丈量土地、清查人口的基础上制定了鱼鳞图册与赋役黄册制度。黄册以人户为中心,册上登载各户人丁及财产状况,鱼鳞图册则以田地为主,两者相互参照、互为经纬,构成国家征派赋役的重要依据。

但无论是依据户籍还是地籍,明代十年一大造的制度规定,都不能适应历年所发生的民户人丁、田地的变化,加上攒造册籍与推收钱粮过程中,户书、粮书、里书、甲书等吏役人等从中舞弊,生者未补入,死者不予勾销,田地买卖、抵押等情形都没有登录在册,黄册制度逐渐陷入紊乱和废弛状态,因此,在很多地方黄册演变为徒具虚名的“伪册”。有鉴于此,地方州县以黄册为基础,为应对编徭征税的实际而编制实用文册,即实征册。实征册可以按照实际需要灵活编制,更适合本地区的情况,很快就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被普遍采用。于是在明代中后期,赋役册籍就出现了两套系统:一种是日益成为具文的黄册,一种是切合地方实况的实征册,时人即云“解部有黄册,则州县有实征(册)”。在徽州地区,万历年间之后乡民买卖田粮后推收税粮,主要在实征册上进行,在黄册上推收已纯属形式。

随着清初以万历年间的税赋原额来编纂赋役全书,政府逐步确立了田赋“定额化”的原则,以此来确保国家财政的收入。而清初编纂的赋役全书已成为一种征税标准,于是实征册就成为田赋“定额化”下州县实征的重要册籍。清代前期,一般都是由州县官主持编纂实征册。据黄六鸿于康熙年间撰写的《福惠全书》所记载,实征册由州县官于每年征税前,召集里书攒造而成。其具体办法是,先确定本县一年应征钱米总数,然后按照本县应税田亩数及科则,分配到各都、图、里、甲,最后落实到各甲花户,按照花户登录到册籍上。实征册每页可写八户,每户名下写明田地山荡人丁的税则及花户应纳税额。甲、图、都各造其实征册,然后汇总为州县的实征册。此种编制方法应该反映了大多数州县的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前期由州县官主持编纂的实征册,一般在县衙和乡里册书手里各存放一本。但在由下往上的编制实征册的过程中,乡里册书手里实际保留了实征草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乡里册书掌握的实征底册由于随时推收和更新,更为贴近实情;另一方面,随着州县官的频繁更换,特别是咸同年间遭遇兵燹,保存在县衙的实征册大部分散佚或毁于战火,一些地方官府不得不主要依赖乡里册书所藏之实征底册。如果说明代的赋役黄册与清代的实征册皆为“官册”,那么保存于乡里册书手里的“实征底册”就属于“私册”。从明到清,由于黄册逐渐脱离实际,实征册也开始失控,于是乡村基层赋税征收的依据转以“私册”为凭,由此呈现一种由“官册”到“私册”的嬗变轨迹。

(摘编自杨国安《账簿与权力:清代实征册与乡村基层赋税征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人户为中心的赋役黄册和以田地为中心的鱼鳞图册,两者相互参照、互为经纬,成为明代社会重要的赋税征收依凭。
B.因十年一大造的制度和吏役人员的作弊,明代为征派赋役编造的“黄册”在多地与实际情形严重脱节,从而徒具形式。
C.明清时期的实征册是地方官府为应对编徭征税的实际每年主持编纂的实用手册,由于更切合地方实况,很快得到推广。
D.清代的实征册采用的是由下至上的编制方法,先由甲、图、都等各级基层组织造其实征册,然后汇总为州县的实征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黄册制度的建立与废弛、实征册的出现及其编制方法等方面,介绍了明清基层赋税征收依据的发展演变过程。
B.文章第二段综合运用引用、举例、因果等多种论证方法,说明了在明代中后期,赋役黄册被实征册取代的现实需要。
C.黄六鸿在《福惠全书》中记载了实征册的编制方法,并以点带面,推断该方法反映了大多数州县编制实征册的情形。
D.文章结尾承接上文,从官府、乡里册书两个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清代赋税征收依据由“官册”向“私册”转变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汲取财税资源、维系国家的运转,封建政府往往借助一套由户籍、地籍等综合构成的册籍系统,来实现税源的掌控和赋役的征派。
B.明代中后期的赋役册籍出现了两套系统,使作为赋役基本制度的黄册演变成徒具虚名的“伪册”,某些地区甚至完全被实征册替代。
C.清初编纂的赋役全书虽以万历年间的税赋原额为基础,但清朝遵循的是田赋“定额化”原则,可见,清朝赋税征收制度发生了改变。
D.清代实征册在县衙和乡里册书处各存放一本,如果在县衙的实征册没有被毁或未散佚,地方官府就不需要依赖乡里册书所藏的实征底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脉(mò)    动(zhàn)    凉(chéng) 独(chǔ)的妙(chù)
B.睡(hān) 参(cī) 袅(nuó) 蓊郁郁(wěng)
C.点(zhuì) 影(qiàn) 皱(xié)  婀玲(fán)
D.着(diàn) 羞(sè) 然(wǎn) 着步(dù)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小题3】下面是对阅读文字的一些分析,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特别讲究行文线索,本文就安排了游踪和情感这样两条环形线索,即“出家门—游荷塘一赏月色一进家门”与“不宁静一寻宁静一得宁静一失宁静”,文章就是循着这两条线索展开的。
B.“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句话表明,作者在宁静的月夜荷塘,暂时摆脱了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那种自由。
C.月夜荷塘,零星的花、缕缕的香、微微的风、淡淡的月,一派幽静安宁,“恰是到了好处”,而蝉声、蛙声又让人深感“我什么也没有”,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想逃离现实的却又不可能愁绪,借景抒情,将情与景完全融为一体。
D.《西洲曲》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起《木兰诗》、《敕勒歌》那样粗犷豪放的南朝民歌,它显得更加细腻柔婉。
【小题4】文中写的江南采莲旧事,似乎与“荷塘月色”没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入这些文字呢?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