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蓑衣,最初是用草编织而成的挡雨器具。在我国上古时期,人们为了抵挡风雨的侵扰,起初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以遮雨水,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就记录了当时人们穿蓑衣的情况。“蓑笠,备雨服。”说明是充当雨具之用的。春秋战国时代,百姓在下雨天,通常是身着这种草衣来从事劳作的。蓑和笠的关系,如同今日雨衣和雨帽的关系,所不同的是“笠”的制作原料是竹子,而不是草。而且“笠”晴雨两用,既可避风雨,也可防烈日酷暑。

蓑草的表皮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所以用来制雨衣,雨水不易渗透。其为贱物,轻易可得,在很长时期内,不分尊卑,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又发现了多种可用作雨衣的材料,但蓑衣并没有被淘汰,尤以农夫、渔人所用为多,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那首:“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蓑衣进一步的雨衣,是用丝绢一类纺织品涂上油后做成的,称“油衣”、“油帔”。《晋书·桓玄传》:“(刘)裕至蒋山,使赢弱贯油帔登山,分张旗帜,数道并前。”

除蓑革、油绢外,古代雨衣还有用粗麻、棕丝等材料制成的。棕丝是棕榈树皮上的一种纤维,经加工整理,也可编织成雨衣,俗谓“棕衣”。唐韦应物《寄庐山棕衣居士》诗:“兀兀山行无处归,山中猛虎识棕衣。”与此类似的材料,还有油葵叶,也非常适宜制作雨衣。清李调元《南越笔记》中就有详细记载:“油葵生阳江恩平大山中,树如蒲葵,叶稍柔,亦曰柔葵,取以作蓑,御雨耐久。”这种雨衣仍以农夫、渔人所着为多。

明代后,雨衣的制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种。宫廷内臣所穿雨衣,据刘若愚《明宫史》记:“用玉色深蓝官绿杭触或好绢,油为之,先年亦有蚕茧纸为之,今无矣。有斗钵式者,有道袍式加褂者。御前大臣值穿红之日,有红雨衣、彩画蟒龙方补为贴里式者。”贵族男女的雨衣,则用一种柔软而不渗水的高级玉草编织而成,取名为“玉针蓑”。

《红楼梦》中,贵公子贾宝玉就穿这种雨衣。第45回:“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道:‘那里来的这么个渔翁?’……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

斗笠则是用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有尖顶和圆顶两种形制。讲究的以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滚边,竹叶夹一层油纸或者荷叶,笠面再涂上桐油。有些地方的斗笠,由上下两层竹编菱形网眼组成,中间夹以竹叶、油纸。“或大或小,皆顶隆而口圆,可芘雨蔽日,以为蓑之配也。”(《国语》)斗笠,又名箬笠,“楚谓竹皮曰箬”。有的斗笠,以葵叶铺陈笠盖,因而称之为葵笠。有的则以笋壳夹于竹篾中。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雨衣有多种,如蓑衣、棕衣、油衣、玉珍蓑等,这些雨衣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其所用材料日趋多样化,其制作亦日益考究。
B.笠是蓑之配,可晴雨两用。斗笠是其中悠久的一种,通过《国语》、《红楼梦》可以看到,从战国到明清都在使用。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绘的就是渔翁穿蓑衣戴斗笠的情形,此中的蓑衣应该是由油葵做成的。
D.古人遇雨,最初不分尊卑,都穿蓑衣;但后来出现分化,宫廷贵族穿的往往是油衣、绢衣、玉针蓑等高级雨衣,普通百姓穿的往往是蓑衣、棕衣。
【小题2】下列对“蓑衣”的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蓑衣的历史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当时人们用蓑草编织成蓑衣,裹住身子,抵挡风雨的侵扰。
B.关于人们穿蓑衣的情况,早在《诗经﹒小雅﹒无羊》就有记录,可见在当时蓑衣就已经被充当雨具之用了。蓑衣既能避雨,也能遮挡烈日。
C.蓑衣的制作材料是蓑草,这种草表皮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雨水不易渗透,所以用来制雨衣非常合适。
D.后来,雨衣的制作材料日益丰富,用蓑草制成的蓑衣就只有农夫和渔人在使用了。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蓑和笠的关系,就像今日雨衣和雨帽的关系,所不同的是“笠”的制作原料是竹篾、箭竹叶等,有尖顶和圆顶两种类型。
B.蓑衣是一种具有平民性的雨具, 因为它的制作材料可以轻易得到,并且无论身份高低贵贱,只要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
C.随着社会的发展,雨衣的制作材料也在不断的发展,由最初的蓑草,到后来的油绢、粗麻、棕丝、油葵叶等。
D.明代后,雨衣的制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种。宫廷內臣所穿雨衣,也有用好绢或蚕茧纸做成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3 06:19: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叙事传统主要指相沿成习的故事讲述方式。讲述方式之所以世代相传,是因为信息在传播时会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一旦按照某种糢式或套路讲述故事成为习惯,一代又一代的故事讲述人便会自动沿袭这种习惯。这种“路径依赖”后面的机制并不复杂,以故事中主要行动的重复次数为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刘备三顾茅庐和刘姥姥三进大观园都是“以三为废”,二打或四打白骨精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对国人来说还是“三”打白骨精更符合预期和习惯。
叙事即叙述事件,而事件又是由行动构成。如果说中国的讲述方式比较强调时间中的行动,那么西方的讲述方式更多关注空间中的行动。中世纪的《十日谈》《堂吉诃德》等离不开四处游侠、上天入地、流浪跋涉;18世纪的鲁滨逊、格列佛等风尘仆仆地到处旅行;19世纪的歌德、雨果等喜欢以闯荡、放逐、游历为主题。讲述方式关乎性格与经历,西方人主要是牧人、猎户、渔夫与海员的后裔,旅途奔波、路上风景及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对他们来说是生活中的常态,因此其叙事更多涉及空间的移动。相比之下,农耕生活导致国人较为留恋土地和家园,出门在外必然造成有违人性的骨肉分离,在安土重迁意识的影响下,离乡背井的出游成为了有违家族伦理的负面行为,远方异域的故事自然也就没有多少讲述价值。《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名义上出国到了西天,沿途的风景人情却与中华故土大同小异。
中国的叙事传统根植于农耕时代,蕴藏着大智慧。中国故事关乎“中国”,不独《三国演义》,古往今来所有的中国故事,只要涉及分合话题,都在讲述“合”是长久“分”为短暂,“合”是正道“分”为歧途,“合”是福祉“分”为祸殃。中华民族用故事把国人紧密地“编织到了同一个社会的网络之中”。家国团圆是最为人喜闻乐见的故事结局。而历史上许多民族一度以自己为主导发展成规模极大的群体,后来却因内部噪音太多而走向分裂。
全球化时代的国人必须学会并追应与更多的陌生人和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打交道。根植于农耕时代的叙事传统亟待改变。以标志性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例,历届获奖的长篇小说甚少涉及国门之外的事物,作家们更多描绘的还是国门之内的“这边风景”。这样的生产状况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温饱无虞的国人已开始向往远方和异域。“诗与远方”成了互联网上的高频词,许多人都在谈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实现“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愿望。在社会变革日益加速的当下,我们的文学不能无视这一现实,摆在当代作家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讲述好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中国故事。
中国文化要想真正“走出去”,一方面要摒弃“外面的世界不是我的世界”的心理,另一方面要更多讲述“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故事。讲好时代变局中的中国故事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使命。
(摘编自傅修延《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叙事——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与变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叙事传统的差异源于“路径依赖”,“路径依赖”一旦形成,就会对故事的讲述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稳定的叙事传统,不再改变。
B.埋头向内的性格和长期的农耕生活导致中国故事不会讲述与陌生人的故事,而西方的叙事正好与中国的相反。
C.古往今来所有的中国故事,都在讲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都在表达渴望统一,反对分裂的和谐之音。
D.每个时代的故事叙述并非一成不变,根植于农耕时代的叙事传统己经无法满足全球化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祌文化需求,需要因时而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篇文学评论,本文的思路清晰,先引入概念,阐明中西讲述方式的不同特点,接着进行原因分析,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B.本文在论证的过程中引述了中西大量的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这些论据有力地支撑了作者的观点,让本文的内容充实。
C.作者以茅盾文学获奖作品为例,是为了阐明中国的当代文学作品整体叙事水平不高,与西方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中方应该学习西方。
D.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对中西方的叙事传统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讨论叙事传统既有回顾又有前瞻,视野开阔,逻辑性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之所以对“三”情有独钟,是因为中国社会对“三”存有“路径依赖”,读者乐意读这样的故事,作者也愿意这样写。
B.《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的故事,沿途的风土人情却与中华故土大同小异,这表明写路上的风景不是作者的目的。
C.历届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作家很少步出国门,对远方和异域关注较少,对陌生人社会缺乏深刻的体验,因而难以写出精彩的异域故事。
D.中国文化要想走出世界,需要我们越过叙事传统的藩篱,摒弃“外面的世界不是我的世界”的狭隘心理,讲好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故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面小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之意。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当然,家庭之中难免会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由孝道形成的浓厚的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像宗教那样通过教堂而主要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教导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里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进取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待另一方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历史上,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宋朝以后比较严重,这当然是需要批判的。但即便在封建社会,也有许多忠于爱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如东汉时期的宋弘,不娶皇族之女,不休患难之妻,“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成为千古佳话。汉代隐士梁鸿与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这些事例对今天的中国人仍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稳定和谐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对传统夫妇之道进行合理扬弃,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郭齐家《家和万事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男尊女卑不是自古有之,而是经过了历史的演变,汉唐时出现,宋朝是最严重的。
B.家庭对一个人很重要,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精神保障,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幸福。
C.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唯有如此家庭才可能成为和谐的整体。
D.传统的孝道强调从孝顺父母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最终达到报效祖国的高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强调了“父慈子孝”是孝道的内容,论证了“孝道”对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B.文章论证传统夫妇之道时注重辩证论证,提出对其合理扬弃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C.文章先总论家庭和睦的重要性,然后列举家庭和睦的表现,从而论证家和万事兴。
D.文章用引用和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华文化是通过家庭来培育“懂得报恩”的品质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家庭充满矛盾,一家人不能同心协力发家致富,家庭就不会幸福。
B.西方通过宗教、中国通过家庭培育熏陶,报恩思想在中西方的获得途径及内涵截然不同。
C.一代代继承祖辈志向、理想、事业、精神和意志是家族、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D.一个家庭只有每个成员间的关系和谐,才能保证家庭关系、家庭模式的稳定,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今,甲骨文手机表情包已经成为斗图圈的“新宠”。意蕴深远的传统文化符号竟与“神马、有木有”等网络流行词产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设计者将几何化的甲骨文字转化成更加直观形象的动物,再配上时尚的网络用语,整组表情就像是一套可爱的甲骨文动态识字卡片,这套表情包的设计者陈楠说:“甲骨文的设计与推广应该是结合当下的,活化的,不希望把它塑造成高深莫测拒人千里的文化符号。”

的确,甲骨文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但现代人理解和接受甲骨文有点困难,甚至根本无法识别。一方面是丰富灿烂的文化资源,一方面是古老文化和现代阅读方式之间存在的隔膜,如何打通这个文化隔膜,是传统文化复兴传承的关键。

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要善于将古老的文化精神、文化精髓,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紧密结合,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读古老文化,用现代化的手段诠释传统经典,激活人们对传统价值的认同感、文化发展的使命感。在网络时代,本来高冷的甲骨文有了萌萌的表情包,深受网友们的欢迎,已然给我们带来一种启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老的“甲骨文”不仅可以带来经济红利,也可以带来文化红利。

语言是一种资源,这是新时代人们对语言传播和发展规律探究的新认识。比如,在传统观点看来,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文字,甲骨文离普通大众的生活似乎很远,但是,借由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和运作方式,这种古老的语言文字也可以被重新开发和利用,进而转化为一种沟通和交流的网络资源。事实上,通过对语言资源加工处理,已经在诸多领域创造出了丰厚的经济红利,如:词典编纂、语言翻译、语言信息检索、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语言广告设计、命名、书法……当然,推广传统文化需要借助新型技术手段,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实现完美的现代“穿越”。不仅“甲骨文表情包”,从“萌萌哒”的故宫文创,到文化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再到文化综艺《国家宝藏》……近年来,传统文化不断与年轻人的接受方式实现“嫁接”,原本躺在博物馆中高冷的“小众文化”,也有了一定的温度和热度,真正走进了大众的生活和视野,为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带来了附加值。

“甲骨文表情包”的走红说明,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普通大众,重新焕发出活力,只是缺一个契机,需要借助新的传播方式,让其重新绽放出生机。当然,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并非易事,既需要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扎扎实实的研究基础之上,也需要对大众文化的传播规律、方式和媒介有深入的了解。现代科技是传统文化创新的催化剂,让传统文化具备生命力,就需要努力寻找到文化科技创新的“痛点”,力求达到最有效的融合方式。唯有这样,古老的语言文字、文化的创新才会拥有更加精彩的未来。

(摘编自董晓波、胡波《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何化的甲骨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动物,再配上网络用语,就不显得高深莫测。
B.复兴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就是要打通古老文化和现代阅读方式之间存在的隔膜。
C.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厚的经济红利大于文化红利。
D.推广传统文化要借助新技术手段,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实现完美的现代“穿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甲骨文表情包走红引出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命活力的问题。
B.文章从古老的文化精髓和现代化科技运用两方面阐释了如何创新发展传统文化。
C.文章用甲骨文可被重新开发利用的事实论证了“语言是一种资源”这一观点。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结合社会现实,说明传统文化创新可借助现代科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表情包”成斗图新宠,得益于传统文化符号与网络流行词结合的化学反应。
B.只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读古老文化,就会激活人们对传统价值的认同感。
C.《经典咏流传》《诗词大会》等“小众文化”为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承带来了附加值。
D.人们抓住了文化科技创新的“痛点”,使古老文字文化的创新迎来了更精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