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武术讲究术道并重
中华武术,又被称为“中国功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既包括实战、搏击的拳法招式以及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锻炼方法,更承载着积极向上、自强不息、以德服人、以和为贵的优秀理念。由此,传统上我们提倡“以德服人”“以武会友”,本质上是为了提升技艺、促进友谊,而不是一味地好勇斗狠。
武术是中华文明长期氤氲滋养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健身方法和文化现象。中国武术由“击”和“舞”两种形式构成,“击”即原始的打斗、搏击,“舞”即套路表演。冷兵器时代,对抗性武术是主流,是军事作战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进步,武术逐渐脱离军事武艺,以技击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形式而独立存在。从春秋越女论剑、秦末项庄舞剑,到唐代公孙大娘舞剑器及唐将军裴旻剑舞,都显示出武术不再是纯粹的“暴力打斗”,而成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百姓娱乐和生活的一部分。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原始本能的抵御外敌、自我保护的武技,诸如泰拳、跆拳道、巴西柔术等也包含各自的“套路”。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显著特点。但不同的是,中国武术受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影响,将人与自然、人体各部分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进而形成技法中“内外三合”“周身一家”“形神兼备”等特色内容,演练风格强调“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练习内容注重“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习武者把“闻道”“求道”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追求人我和谐之道。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武术讲究的是“术道并重”。其中,注重武德,是中华武术区别于中华文化圈以外众多技击术的显著文化特征。
未曾习武先修德,未曾学艺先习礼。我们知道,武德是武术在漫长的实践和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文解字》中说:“武者,止戈也!”它说的是,“武”字造字之初,就是用武力消灭武力、达到和平之义。《左传》提出,武有七德,如禁暴、保大、定功、安民、和众等。武术的基本规范抱拳礼,寓意着崇德尚礼。坚韧不拔、忠义纯笃、谦和恭敬等厂更是对习武者的基本要求。
武术的现代化传承需要扬弃旧武德思想中的糟粕,继承和发展传统武德中的精华,关键是树立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气魄,进而培养民族自豪感与与文化自信心,弘扬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摘选自《传统武术传承要真正面向大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中华武术都是一种健身方法和文化现象,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
B.中华武术注重武德,讲究“术道并重”,而中华文化圈以外众多技击术更多注重“术”。
C.套路练习与对抗练习相辅相成、追求人我和谐之道是中华武术区别于其他武技的显著特点。
D.“武者,止戈也!”《说文解字》中这句话说明在造字之初就是拒绝武力打斗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泰拳、跆拳道等武技同中华武术对举,目的是突出中华武术不一样的境界。
B.文章谈了中华武术的内涵、历史演变以及特点,而武术的现代化传承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
C.文章提及春秋越女论剑和巴西柔术等,运用对比论证是文章主要的论证方法。
D.文章借用《左传》提出的武有七德,是在《说文解字》对“武”字构成意义解说基础上对习武者提出了更髙要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能将实战搏击的拳法招式同积极向上以德为贵精神结合起来,中华武术就不能很好得传承。
B.相对于中华武术所包含的强身健体作用,它所承载的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理念显得更为重要。
C.只有脱离了军事武艺,以技击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形式而独立存在的武术才真正走进了百姓的生活。
D.只要将中华武德的传统思想加以继承和发展,树立高尚品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武术就一定能够发扬光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3 06:03: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鱼 骨
迟子建
他们说这条江在几十年前是用麻绳捕鱼的。他们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陶醉的光辉。
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冬天就谈论起关于这条江的故事。风雪像铠甲一样包围了镇子的时候,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望大地,都给人一种白茫茫的感觉。而逼人的寒冷也像瘟疫一样弥漫了整个小镇。
也记不得是哪一天了,总之是有那么一天,漠那小镇最敏感的女人旗旗大婶忽然向全镇的人宣告了一条重要的消息:镇长成山家门前晃着一堆鱼骨。其中有一根鱼脊骨像大拇指那般粗。它们是鲜鱼的鱼骨,鱼骨上缠着带着红色腥味的血丝。
于是,镇子上男女老少就像去赶着看一场露天电影似的,纷纷走出自家的门院,带着惊喜和疑惑去看那一堆鱼骨。
那真的是一堆鱼骨,旗旗大婶没有说错。它们很生动地躺在一片白雪地上,极北的太阳很冷清地照出它们象牙般的肤色。
“嗬呀,这么漂亮的鱼骨,一定是条二三十斤的大鱼!”旗旗大婶在人群中感慨着,然后把目光投在我的身上说,“外乡人,你没有见过这样的鱼骨吧?”
“这么粗的我见过,但这么漂亮的没见过。”
“是啊,这条江开了怀了!”有人跟着说。
这条江在几十年前,可以很随意地用麻绳系起一张网,撒在江中,然后鱼就像爬满了篱笆的葫芦似的钻了一网。起网时鱼尾翻卷,鳞光闪烁,那真是让人百思不厌的美好时光。
可是几十年后,江水不似往昔那般喧嚣,它平静而沉稳,就像个行将入土的人。而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漫漫长冬的时刻,就热切地思恋起她的过去。
人们议论了一番,兴致就蓬勃起来了。大家纷纷回家,准备着捕鱼的工具。旗旗大婶很慷慨地把那块最精彩的鱼骨送给我了。
傍晚,天气骤然冷起来。白蒙蒙的江面上弥漫着无边的寒气。旗旗大婶凿好了第一口冰眼,将一张大网甩进江底。
平素寂静的江面霎时活跃起来了。远远近近的都是人影。近处的人影像被风摇摆的黑橡树,而远处的人影则模模糊糊,像夜空中的云彩。
一个小时过去后,旗旗大婶打算起第一片网了。
“这网头很轻,好像是……”旗旗大婶顾自说着,蹲在冰眼前熟练地拽起网来。
银白的渔网从黑沉沉的江水中被提出来了。一出水面,它们就变成了一块大花布。网上有的地方恰恰被火光照着,就成了一片霞光;有的地方隐在夜色中,就变成了灰蓝。 旗旗大婶沉默着,我沉默着,寒风也冷峭地沉默着,只有火盆热烈地响着,那些贪婪的火舌活跃地舔着夜色。
整片网起出来了,没有一条鱼。旗旗大婶一屁股坐在冰上,阴郁地抽起烟来。旗旗大婶抽烟抽得很凶。
我走上江岸,把皮袄裹紧,站在黑沉沉的柳毛丛中。此时的漠那小镇,在风雪中静静地沉睡了。镇子中听不见狗吠,所有的房屋都融在蒙蒙的夜色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这条冰封的大江,却渔火点点,人影绰绰,全然一幅原始村落的平和的生活图画。
旗旗大婶起了三片网,基本都空,她忽然怀疑起那一堆鱼骨来。
后半夜是最难捱的时光。寒冷、饥饿、疲乏同时袭来。我觉得双腿已经冻得麻木不堪。夜空中的繁星好像离我们这般的近,又那般的远。
凌晨四点多钟,旗旗大婶已经起了十二片网了。冰面上扔着几条杂鱼。
天有些灰蒙蒙了,灿烂的群星也显得不那么灿烂。江面上泼墨似的摊着一堆堆火盆燃尽的残渣,而寒气把每个人的脸都弄得又红又粗的,像是松树皮。
旗旗大婶守了一夜,虽然哈欠连天,但精神却很饱满。她说这几条杂鱼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于是她又讲起这条江的过去。她说每次渔汛到时,捕上来的鱼摆满了江面,家家都要套上狗爬犁才能把鱼装回去。
江面上残灭的渔火忽明忽灭。而远方大山的轮廓却渐渐澄澈起来。八点左右,在东边天出现一团毛茸茸的太阳,被寒气包裹着的像堆羽毛的太阳。漠那小镇的上空升起了一缕缕迷茫的炊烟。
这时,镇长成山突然出现在江面上。他像巡逻兵似的从南走到北,又从北走到南,然后把江面上所有捕鱼的人召集在一起,庄重地宣布了一桩秘密。
那堆鱼骨是他故意摆在那的。因为他们接到了一个任务:要把这山林中的一头大黑熊活活捉住。他们已经多年不做这样的事了,他担心他们胜任不了猎熊的工作。所以,就试探着摆出鱼骨,看他们是否还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而有耐力。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外乡人,目睹了人们晚上冒着严寒在江面捕鱼却所获无多的情景,“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B.小说对镇长成山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从他的三言两语中,我们却能看到一位决心带领全镇人们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基层领导人的形象。
C.几十年前人们可以在“这条江”里轻松地捕到很多鱼,如今它却失去了活力,这是人类过度打渔造成的,小说借此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
D.小说故事由主人公旗旗大婶发现一大堆漂亮而罕见的鱼骨而展开,她向人们宣告了她的发现,这激发了小镇人看鱼骨、前去捕鱼的热情。
E. 从鱼骨出现时漠那小镇人们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曾经的传统渔猎生活还是那般热切地憧憬、思恋,这体现了小镇人思想的顽固性。
【小题2】小说中画横线的三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鱼骨”作为题目,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张珏哲
1902年,张珏哲出生在福建一个普通的家庭。1919年,他以优异的分数考取了清华的留美预备班。张珏哲多才多艺,他热爱文学,擅长美术,但他更希望发展祖国的工业。在清华园里,他攻读机械工程,希望有朝一日能为祖国的经济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祖国不再受洋人欺侮。
一天晚上,在同学的宿舍里,他偶然发现了一本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中国天文事业的命运。这是一本普通的天文科普读物,作者在卷首写了这样一段令人心泣的言语:“天文学乃中国古学,在我国启昌独早,其研究规模,千年前即已灿然大备,惜后中落……近百年复受晚清腐败政治之影响和军阀的摧残,天文古学更日就消亡,几成绝响。诸君关心国粹,扶翼文明,想亦深同愤惜也。”读到这里,张钰哲的心微微颤抖了一下,难道中国真的要沉沦下去?难道天文古学在中国从此就要消亡了吗? 
1923年,张钰哲来到美国求学。结果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毅然放弃了追求已久的机械工程专业,转而投入了芝加哥大学天文系。
1928年,他正在美国的叶凯士天文实习。11月下旬的一个晚上,他像往常一样守候在望远镜旁,在萧瑟的寒风中注视着天上他熟悉的那些星星。在观测时所拍摄的照片上,张珏哲发现了一颗有点异常的星。经过好些天的观测,他终于弄明白了这是一颗过去没人认识、也没有人看到过的小行星。依照国际惯例,小行星的发现者有权为自己所发现的天体命名,而习惯上,多数发现者就以自己的名字来给它命名。这是由我国科学家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为这颗编号为1125的小行星取个什么名字呢?张珏哲想了很多,最终他用炎黄子孙都引以为豪的“中华”这个名字来命名小行星,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1929年夏,张珏哲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他放弃了美方提供的优厚报酬,轻装返回祖国。
1937年8月,张钰哲对一项重要的太阳活动做出预报:1941年9月21日将有日全食带进入我国新疆。后来,经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证实,张钰哲率先测报的在我国出现的日全食,是全球400年来罕见的天文奇观,其观赏价值和学术价值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1941年9月21日,全球瞩目的日全食终于出现了。张钰哲和他的队友们观测和捕捉到珍贵的天文资料170多项,共摄得照片200余张、“五彩”影片20卷,重庆中央广播电台将实况通过无线电波转播到世界各地。在中华民族遭受外国侵略之时, 在中国本土上进行的这次成功的有组织的日食观测,其意义早已超出了“天文”的范畴。
1946年,张钰哲前往美国、加拿大等国考察。当他再次来到让他发现“中华星”的叶凯士天文台时,他在变星照相观测中又发现了一颗新的变星。张钰哲对天文学的贡献令外国人刮目相看,中国人的智慧令外国人惊叹。“张钰哲真了不起!中国人真了不起!”正当外国朋友庆贺张钰哲的考察取得丰硕成果之 际,国内传来了令人失望的消息:国民政府外交部突然中断对他回国路费的承担。美国及加拿大的同行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异常高兴,美国各大天文台向他发来了聘请书,加州大学立克天文台破例以优厚的待遇聘他去当台长,并答应安排好他夫人的工作,但他婉言回绝了美国朋友和同行们的邀请。利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派队到我国观测日食的机会,1948年初他回到了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张钰哲一直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54年他开展了小行星轨道测定、摄动计算 和改进轨道方向的计算研究工作,这些工作当时在国内都具有开创性。
1986年,84岁的张钰哲在南京逝世。遵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深埋在紫金山天文台内的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落,地面上没有任何标记。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41年,他第一次提出通过研究哈雷彗星的回归,来解决“武王伐纣”究竟发生在哪一年的历史悬案。
②1948年6月张钰哲成为美国《科学》杂志封面人物,他一生著作甚多,发表论文101篇,出版专著、译作10本。 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珏哲星”。1986年5月5 曰,《人民日报》为张钰哲发表了专题短评,称他是一颗“永不媳灭的星”。1990年成为“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中的人物之一。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珏哲拥有一腔赤诚的报同心。强烈的爱国情怀促使张枉哲改变人生志向,选择天文专业,并在学成后回国效力。
B.张珏哲提出了从研究哈雷彗星的回归,来解决“武王伐纣”发生在那一年这一历史悬案的新思路。
C.张珏哲拥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品质,他几十年的观测超过和所著的大量论著就是最好的回答。
D.张珏哲1946年再一次来到叶凯士天文台时,有发现了一颗新的变星,然而此时他却听到了国民政府禁止他回国的消息。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钰哲虽然热爱文学,擅长美术,却选择攻读机械工程专业,是希望将来为祖国的工业发展、经济腾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B.张钰哲在美国叶凯士天文台发现了编号为1125的小行星_“中华星”之后,放弃美方提供的优厚报酬,应邀返回祖国。
C.1941年张钰哲和他的队友们拍摄到了日全食照片,重庆中央广播电台把这一消息通过无线电波转播到世界各地,引起了世界天文学界的轰动。
D.张钰哲为中国和世界的天文学呕心沥血,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部奉献给天文学研究,他对天文学的贡献令外国人刮目相看。
E. 张钰哲被《人民日报》誉为一颗“永不熄灭的星”,是因为他是我国第一个发现小行星的科学家,为中国天文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小题3】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供给侧改革”最近成为财经界的热词。这个词在经济学界却不陌生,它背后是一个影响巨大的经济学派——供给学派。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注明的拉弗曲线(见右图)就是来自这个学派。供给学派是1980年代市场化潮流的理论基础,里根经济政策依据的就是拉弗曲线。
②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是供给学派的鼻祖。大名鼎鼎的萨伊定律这么说:供给创造需求。比照今天流行的各色谬论,萨伊定律具备了真理的简洁特点。萨伊定律是19世纪古典经济学的主流思想,真是那时几代人的幸运。
③供给创造需求是指,一项商品生产出来,与人交换,这使生产者具有购买其他商品的需求。人们总是拥有无穷的欲望,欲望却不都是需求。只有提高生产水平,创造和他人交换的价值,才算是具有消费能力。这个道理很简单,穷人消费面包不是宝马,这是由他的支付能力决定;太空旅行无法成为大众消费品,这受限于人类整体的经济水平。
④人类经济活动不是为追求劳动本身的意义,而是为了消费。为提高消费水平,唯一出路是提高生产力。从个人看如此,国家社会的繁荣也循此道。唯有节制当下欲望,努力发展生产,经济才能发展,发展能力才能增强。农民不将粮食挥霍一空,他储存种子,将多余粮食用于交换,换取金钱,购买生产资料;猎人不将猎物一吃而空,最好驯养储存,用它作交易,换取工具改进的资本。持家有道者绝不鼓励挥霍,而是将目光放得长远,蛋孵鸡,鸡换羊,牛羊成群无穷尽也。在此过程消费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生产发展的自然结果,却不说明消费拉动生产发展。这里面的逻辑关系需要理清楚。
⑤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需求理论横空出世。凯恩斯奉行需求决定论,他批评萨伊定律, 他说商品生产出来之后,人们并不总是对它有需求,怎么能叫“生产创造需求”?请注意,凯恩斯歪曲了萨伊定律的含义。他说需求往往不足,很多东西生产出来后,人们并不会购买。但是垃圾产品无人购买,这不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吗?这需要企业家做出调整,否则长期将会破产。
⑥凯恩斯认为,人们不愿意消费,生产势必陷入停滞;生产一旦停滞,就业不保。消费力又是于就业,怎么能让企业破产呢?消费不足是最大祸根,保护就业成了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前者需要时时刺激,以免生产陷入停滞;后者需要刻意保护,以免消费力减弱。政府组织工人挖沟再没意义,凯恩斯也认为也有其价值:工人挖沟可保证就业,刺激消费,让经济运转起来。做无用之功却能拉动经济增长,凯恩斯经济学真是好神奇啊。
⑦凯恩斯经济学流变数十年,最初样子早已面目全非,但他对消费的重视却被继承下来。 这里面很大程度是短视和直觉的后果。支持者认为,消费一开动,大家全部有生意做。如果不消费,生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谁?其实他们错了。人们欲望无穷,消费只是生产的自然结果,根本无须考虑,更不需要刺激。当消费不足,问题出在生产出现错误。要提高生活水平而大肆消费,就像为家族兴旺而挥霍无度,短期光鲜,长期看完全是南辕北辙。
⑧供给学派重视发展生产,消费学派主张刺激消费,由于知识立场的分歧,他们提出的政策主张完全对立。供给学派主张给企业减税,恢复企业活力;消费学派主张众多掏腰包,必要时政府帮忙消费。供给学派反对通货膨胀,认为那样是稀释纸币,不利于储蓄;消费学派则一再鼓励央行放水,恨不能将利息降至负数。中国人素以高储蓄闻名,在前者眼中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在后者眼中却是阻力。很多供给学派的学者主张回归金本位,用黄金锚定政府发钞数量。对此,消费学派深恶痛绝,用通货紧缩理论以作攻击。
⑨经济发展应重视生产还是消费,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很简单。可惜,经济学是一门被罹误太深的学科。各种谬种流传,数理计算和模型构建纷沓选出,宏观经济变成一门水晶球算命似的学问。希望未来的经济学主流回归正常,人们能用朴素正确的道理想问题。
【小题1】概括第①段的段意。
【小题2】第③段和第⑤段的加点词“需求”含有有什么不同?
【小题3】第④段用农民储存种子、猎人驯养储存猎物的例子,意在表明什么?
【小题4】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用拉弗曲线图像生动直观地描述税率和税收的关系。
B.第③段“穷人消费面包而不是宝马”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C.第⑧段比较了供给学派和消费学派的差异,褒贬十分鲜明。
D.第⑨段划线句比喻经济学已成为重在预测经济趋势的学问。
【小题5】根据文章推断,作者可能反对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和产业优化重组。
B.出台“高福利广覆盖”的社会保障政策。
C.降低企业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
D.防范金融风险,防止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小题6】根据文章,概括西方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的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审美活动的本质在于养成生命主体纯粹而积极的情趣、奋发而有为的精神和高雅而致远的气度,所谓“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完成的正是这样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美育任务。然而,在社会转型和持续开放的过程中,美育观念则暴露出某些偏颇和消极倾向,一些美育实践表现出技术化、狭隘化或表面化等问题。
对于美育而言,应以其滋养主体生命崇高的人生理想。这里涉及人的基本审美价值判断小而言之,是对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高尚、优雅的审美判断;大而言之,是对超越现实功利的长远的审美理想、对创造幸福、和谐、刚健有为的生活境界的一种美丽梦想的审美认知。后者尤其需要培育国民卓越的审美理想,激发其对中国未来美好愿景的创造激情,否则,何谈一个民族精神生活应当具有的高贵、卓越品质?回望20世纪,历史的残酷和惨烈与袅袅升腾的崇高美,巧妙地融合在民族理想之中;今天,以“崇高感”为核心的审美理想,依然应当是置身于和平与现代化建设中的人们发奋进取、积极建树的精神世界的亮丽灵魂,改革征途中跋山涉水的突破与创新很大程度源自崇高灵魂对理想境界的前瞻。
想象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吝,而通过美育练就审美主体的诗性想象力,则是美育的重要目标。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需要超越安然生活形态的诗性想象力。这种诗性想象力,对国民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与各种人生价值的达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孵化作用。尤其在当前,我们亟待摆脱学科教学中将求知与求美割裂开来的“唯知”主义倾向和技术主义的刻板训练对诗性想象力的束缚。将求知与求美机械割裂开来的“唯知”主义倾向,抽空了教育本应具备的审美内涵,降低了人文学科本应具有的促进生命全面、圆融、和谐发展的积极能量,无助于审美主体想象力的健康生长。实然的知识及其体系固然重要,但是比对单一知识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审美主体对意象的“玩味”和“浸润”。超越文本景象的诗性想象力,才是审美价值提升的精神源泉。
美育之境界,是要通过“体验”和“觉悟”将人的情感世界过滤洁净。高尚的审美情感,应该具有超越卑微的高贵、超越渺小的真纯,从而成为主体人格精神的情意内核和卓越生命的诗意写照。正是基于情感所具有的如此重要的作用,王国维才直接视美育为“情育”。当前,我们正置身于为实现美好梦想而不懈奋斗的艰辛征程,需要培植那种浩气冲天,志在创新的高尚民族精神,需要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乃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的人文主义情怀——这正是以“崇高”为内核的大时代美育的深远目标。
(摘编自潘涌《美育要以“崇高”为价值取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某些美育实践呈现技术化、狭隘化或表面化等问题,未能使生命主体更好地养成应有的情趣、精神、气度。
B.美育是通过审美活动促进生命主体培养纯粹而积极的情趣、奋发而有为的精神和高雅而致远的气度的富有生命力的过程。
C.在社会转型和持续开放过程中,需要培养国民卓越的审美理想,培养精神生活所应具有的高贵卓越品质。
D.不具备基本审美价值判断,改革征途中的突破与创新会遇到阻碍,很难实现崇高灵魂对理想境界的前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想象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而当前的学科教学中将求知与求美割裂的倾向和技术主义的刻板训练束缚了诗性想象能力的培养。
B.人文学科本应具有的促进生命全面、圆融、和谐发展的积极能量降低,于审美主体想象力的健康生长无益。
C.伟大的民旅必然需要超越实然生活形态的诗性想象力,审美主体对意象的“玩味”和“浸润”比单个的知识的接受更为重要。
D.高尚的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人格精神的情意内核和卓越生命的诗意写照,正是基于此,王国维才直接视美育为“情育”。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历史的残酷和惨烈与崇高美融合在民族理想之中,置身于和平与现代化建设中,也应树立以“崇高感”为核心的审美理想。
B.以美育滋养人崇高的人生理想,完全是培养人们对超越现实功利的长远的审美理想以及对这种美丽梦想的审美认知的需要。
C.以美育催生人诗性想象力,促进生命全面、圆融、和谐发展的积极能最,是提升国民的精神文明程度与达成其各种人生价值的需要。
D.以美育陶冶主体生命高尚纯粹的情感,超越卑微、渺小,是置身于为美好梦想而打拼的艰辛征程的需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馅饼记俗

①在北方,馅饼是一种家常小吃。那年我从南方初到北方,是馅饼留给我关于北方最初的印象。腊月凝冰,冷冽的风无孔不入,夜间街边行走,不免惶乱。恰好路旁一家小馆,灯火依稀,掀开沉重的棉布帘,扑面而来的是冒着烟的一股热气。但见平底锅里满是热腾腾的冒着油星的馅饼。牛肉大葱,韭菜鸡蛋,皮薄多汁,厚如门钉。外面是天寒地冻,屋里却是春风暖意。刚出锅的馅饼几乎飞溅着油星被端上小桌,就着吃的,可能是一碗炒肝或是一小碗二锅头,呼噜呼噜地几口下去,满身冒汗,寒意顿消,一身暖洋洋。这经历,是我在南方所不曾有的——平易,寻常,有点儿粗放,却展示着一种随意和散淡,充盈着人情味。

②我在京城定居数十年,一个地道的南方人满满地适应了北方的饮食习惯。北京人津津乐道的那些名小吃,灌肠、炒肝、卤煮、大烧饼,以及茄丁打卤面,乃至砂锅居的招牌菜砂锅白肉等等,总带着一股大大咧咧的“做派”。至于许多人引为“经典”的艾窝窝、驴打滚等,也无不带着胡同深处的民间土气。在北方市井,吃食是和劳作后的恢复体能相关的,几乎与所谓的优雅无关。我这里说到的馅饼,是京城引车卖浆者流的日常,是一道充满世俗情调的民间风景。

③开头我说了馅饼给我热腾腾的民间暖意,是寒冷的北方留给我的美好记忆。记得也是好久以前,一位来自天津的朋友来看我,我俩一时高兴,决心从北大骑车去十三陵,午后出发,来到昌平城,天黑下来,找不到路,又累又饿,也是路边的一家馅饼店“救”了我们。类似的记忆还有卤煮。那年在天桥看演出,也是夜晚,从西郊乘有轨电车赶到剧场,还早,肚子饿了,昏黄的电石灯下,厚达一尺有余的墩板,摊主从冒着热气的汤锅里捞出大肠和肺头,咔嚓几刀下去,加汤汁,垫底的是几块浸润的火烧。寒风中囫囵吞下,那飘忽的火苗,那冒着热气的汤碗,竟有一种难言的温暖。

④时过境迁,京城一天天地变高变大,变得越来越时尚了。它甚至让初到的美国人惊呼:这不就是纽约吗?北京周边不断“摊大饼”,连我这样的老北京也找不到北了。别说是我馋的想吃一盘北京地道的焦溜肉片无处可寻,就连当年夜间路边摊子上冒着油星的馅饼,也是茫然不见!

⑤前些年牛汉先生住进了小汤山的太阳城公寓,朋友们去拜望他。老爷子请大家到老年食堂用餐,点的是城里难得一见的馅饼。馅饼端上桌时,大家都齐声叫好。在如今的北京,这道普通的小吃已是罕见之物,众人不免有如对故人之感。再则,这里的馅饼的确做得好。五花肉馅,肥瘦适当;大葱粗如萝卜,来自山东寿光;大馅薄皮,外焦里润,足有近寸厚度。牛汉先生的饭局,只是简单的几样菜,主食就是一盘刚出锅的馅饼,外加一道北京传统的酸辣汤,均是价廉物美之物。

⑥这里的馅饼引诱了我们,我们有点沉迷。我带领几位博士生开始频繁地光顾。更多的时候不是为看老诗人,而是专访这里的馅饼。久而久之,到太阳城吃馅饼成了一种不定期的师生聚会缘由,我们谑称之为“太阳城馅饼会”。

⑦面对着京城里的滔滔红尘,遍地风雅,人们的餐桌从胡同深处纷纷转移到摩天高楼,转移的结果是北京原先的风味顿然消失在时尚之中。那些豪华的食肆,标榜的是什么满汉全席,“红楼宴”,“三国宴”。商家们竞相炫奇出招,一会儿是香辣蟹,一会儿是红焖羊肉,变着花样招引食客。中关村一带白领们的味蕾,被这些追逐时髦的商家弄坏了,他们逐渐远离了来自乡土的本色吃食。面对如此世风,我们突发奇想,决定把事情做大——举行定期的“馅饼大赛”,以正“颓风”!

⑧当然,大赛的参与者都是我们这个小小的圈子中人,他们大都与北大或中关村有关,属于学界中人,教授或者博士等等,亦即大体属于“中关村白领”阶层的人。大赛是一件盛事,女士们此日都是盛装出席,一人一件长款旗袍,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男士为了参赛,也都敬畏规矩,嗜酒者不敢再沾点滴。

⑨一年一场的赛事,接连举行了七八届,声名远播,闻风报名者不乏北大前校长之类的学界俊彦。燕园、中关村一带,大学及研究院所林立,也是所谓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端去所,好奇者未免疑惑,如此大雅之地,怎容得俗人俗事这般撒野!为了“正风俗,知得失”,为了让味觉回到民间的正常,这岂非大雅之举?

⑩写作此文,胸间不时浮现《论语》侍坐章的情景,忆及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不觉神往。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学人志趣心事,有事关天下兴亡的,也有这样浪漫潇洒的,他的赞辞建立于人生的彻悟中,是深不可究的。写成此文,沉吟甚久,篇名拟为“馅饼记雅”,询之“杂家”高远东。远东不假思索,决然曰:还是“俗”好,更切本意。文遂成。

(取材于谢冕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带着一股大大咧咧的“做派”  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不精致
B.北京周边不断“摊大饼” 摊大饼:比喻围绕核心向周边扩展
C.那些豪华的食肆,标榜的是什么满汉全席  标榜:自我吹嘘,夸耀,宣扬
D.如此大雅之地,怎容得俗人俗事这般撒野  撒野:粗野,放肆,蛮横胡闹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着馅饼吃的食物通常是炒肝、二锅头、酸辣汤等,表明了馅饼平民化的“身份”。
B.初到北方时和旅途劳累中的两次“吃馅饼”的经历都给作者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
C.京城越来越时尚,商家在菜品上花样频出,一些人逐渐远离了来自乡土的本色吃食。
D.“馅饼大赛”声名远播,报名者络绎不绝,已实现“让味觉回到民间正常”的目标。
【小题3】文学创作有“闲笔不闲”之说。“闲笔”即主题或情节之外,看似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一笔。文章第②段中哪些内容属于闲笔?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文章第⑩段作者忆及孔子对曾皙之志的赞叹,认为“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
①请将《论语》侍坐章中的曾皙之志补充完整。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②作者说“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请具体说说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小题5】作者一开始为什么把本文拟名为“馅饼记雅”?后来又为什么听从建议改为“馅饼记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