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中国”表述,但“中国”观念并不始于何尊,早期周人也称都城成周为“中国”和“中土”,这源于成周所在的洛阳盆地伊洛河流域曾是“有夏之居”,久有“中国”的成说。《史记·周本纪》记述周公建成周的过程:“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周公强调洛邑为“天下之中”的两点理论根据——“居九鼎”和“四方入贡道里均”都是针对夏王朝而言的。“九鼎”是夏奠定政治正统的象征物,四方诸侯的纳贡则代表天下万邦对此种正统的广泛接受,这就证明至少在三代人眼中,“中国”和“夏”密不可分,无“夏”则无所谓“中国”。成周“中国”说,标志着“中国”是超越族属的政治正统,是夏、商、周三族共同遵守的政治秩序,也是他们作为执政者对自身文明程度的自我标榜。到春秋之世,“中国”已经完全转化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华夏”的异称,是中原华夏诸国与四方戎狄的文化区隔。现在学术界普遍相信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都邑,为“有夏之居”“中国”说提供了关键的考古学证据,这是对成周“中国”说的考古学诠释,意义极其重大。因此,在追溯“最早的中国”时,必须回归到政治和文化层面,围绕中原华夏文明这个核心来探讨。

所谓“最早的中国”,实际上是中原华夏文明的最早突显。夏代以前的历史,《史记五帝本纪》是最重要的文献材料。《太史公自序》中明确指出夏禹画九州的历史功绩是对五帝时代开创的华夏文明的接续与发展,“最早的中国”必然要求之于五帝时代。黄帝乃“五帝”之首,其最显赫的事迹是伐蚩尤而赢得天下诸侯拥戴。与此同时,“天下有不顺者,黃帝从而征之”,这和三代之君征伐不臣诸侯颇相类似。此外,黄帝时代已有初具规模的统治机构,如“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当时黄帝部落无疑就是“万国”之中的“中国”。黄帝,标志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军事盟主的出现;之后帝颛顼和帝喾,则代表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的整合;尧舜时期,“德”治观念形成,国家统治形态进一步完善,华夏文明的人文底蕴基本奠定。在此文明链条中,黄帝及其部落的诞生代表了华夏文明的最初自觉,标志着“中国”观念的萌芽,是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中国”。近年来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大型建筑和墓葬,真切地反映了黃帝时代的文明景象,展示了“最早中国”的瑰丽与繁华。

(摘编自孙庆伟《最早的中国:黄帝部落的文化初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人将都城建于成周,并继承了夏代以来的政治传统,称成周为“中国”和“中土”。
B.“中国”是夏商周三代遵守的政治秩序,后成为区隔华夏诸国与四方戎狄的文化符号。
C.黄帝标志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军事盟主的出现,他伐蚩尤而赢得了天下诸侯的拥戴。
D.黄帝时期国家统治形态初具规模,华夏文明的人文底蕴基本奠定,“中国”观念萌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及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都邑,从考古学层面证明了“有夏之居”“中国”说。
B.文章首段指出追溯“最早的中国”必须回到政治和文化层面,这是第二段论证的前提。
C.文章概述五帝时代的文明演进史,是为了证明当时国家政治形态和文化观念日趋完善。
D.文章追溯“中国”观念的源头,从夏商周三代一直上溯到五帝时期,将探讨推向深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观念并不始于何尊铭文,因此铭文不能够作为追溯“中国”观念的依据。
B.黄帝及其部落的诞生处于五帝时代的开端,所以是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中国”。
C.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建筑和墓葬,证明了《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载真实可信。
D.如果有新的文献资料或考古证据,那么“最早的中国”的年代有可能再往上追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0 10:55: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意境相加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侹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文化随笔•诗学篇——意与境》,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生于象”,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后人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C.“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D.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E. 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小题2】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题材是丰富多样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小题3】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
【小题4】结合本文观点,简要说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中的“境”与“象”的关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评论的“评”与“论”

景俊美

文艺评论的理论缘起是对文学的评论。但是随着人们对文化艺术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越来越丰富和理性,人们开始将对文学、戏剧、影视、书画、舞蹈、曲艺等艺术形式的“评”与“论”归为文艺评论。

当下文艺评论可分三类:一类是传统的“学院派”,以观照文学作品为主,较少兼备观照其他艺术形式的存在状态;另一类是直接观照现实存在的影视、戏剧等具体、动态而鲜活的艺术类型的评论,从业者多是艺术院校、科研机构或文联等系统的工作人员,他们以评论具体而微的艺术作品为主,而与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交叉不甚紧密,可称之为“专业派”;还有一类是文化艺术爱好者的评论,以观后感为主,类似于街谈巷议,其数量最大的,特别是随着新兴媒体、自媒体的大量涌现,其影响力更是不可小觑,可称之为“爱好派”。当然,“学院派”“专业派”“爱好派”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学院派”的学科壁垒拘囿了评论者的评论广度,对艺术规律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文学规律的一重维度,不利于将艺术的理论体系放在“艺术学”大理念下进行研究。因此,越来越学科化的学术框架造就了学科内部互难相通的话语体系,而那些跨学科的研究该怎样定位并获得承认,尚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服众的学理探讨。“专业派”能较好观照现实存在的各种艺术形式,但又因为与具体的艺术作品相交过密,又容易陷入分析具体作品有余而规律性提炼不够的误区。“爱好派”的主要问题首先是良莠不齐,其次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臆断和个人化色彩,且评论者又容易转化评论对象,有时候甚至不去聚焦艺术作品本身而转去评论艺术从业者的道德、修养等问题。

艺术的创作与发展需要评论的引导,那么评论者本身是否也需要一些必备的要求?着眼于当下文艺评论的现实语境,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应该上升到传承发展民族艺术、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去认知。“文艺评论”的规训,至少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评”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理性问题。所谓“评”,着重于价值判断,即“批评”或“评判”,所以“评”重在讲理。在文化艺术界,无论是评论具体的文艺作品,还是文化现象、文化思潮、文化事件,每一位评论者自然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是这见解的高低上下却无从度量,这就涉及到评论本身该如何界定的问题。对于追求以引导文艺创作为旨归的评论者而言,评判的标准比评判本身更重要。这标准包括评论者的立场、对被评论对象的资料掌握情况以及评论者的知识体系、技艺修为和眼界等。

二是“论”从哪里来的问题。所谓“论”,着重于对观点的阐释或说明,即“分析和说明道理”,因此“论”的重点在讲出道理。“论”还不只是从“史”出,还要从“实”、从“智”、从“对比”中出。这里的“实”包括生活的实际和艺术的实际。如果说文艺史是文艺评论的一面镜子,那么鲜活的文艺创作的实际,更是评论者必须参考的一面好镜子。如果一个人只看过七八部甚至一两部歌剧,那么他评价一部歌剧的好坏是需要审慎的,因为他尚未真正步入歌剧的广阔天地。

何谓好的文艺评论?简单、空洞、结论性的评论一定不是理想的文艺评论。如果非要给出一个答案,我们可以做一个比喻,好的文艺评论应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思维、“专业派”的技艺知识和“爱好派”的热度与激情,同时,它还必须在史论结合而非主观臆断的坐标里去挖掘艺术的本质。

(节选自2019年06月26日《中国文化报》)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院派”以观照文学作品为主,“专业派”以评论具体而微的艺术作品为主,“爱好派”则以观后感为主,但三者之间也有交叉。
B.“学院派”的评论广度受到局限,学科内部间存在话语壁垒,实现艺术学大理念下的艺术理论研究存在难度。
C.“专业派”评论视野开阔,但与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交叉不甚紧密,导致分析具体作品有余,而提炼文艺规律不够。
D.“爱好派”水平参差不齐,常显示出主观臆断及个人化色彩,所以易转化评论对象,多聚焦于艺术从业者的道德、修养等问题。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文艺评论的理论缘起于文学评论,但后来文艺评论的艺术形式大大拓宽了。
B.艺术的创作与发展需要评论的引导,否则艺术创作就成了无本之木,失去方向。
C.度量评论者对于文艺作品或文化现象等的见解高低,依赖于评判标准的明确。
D.评论前先大量阅读文艺作品,接触文艺创作实际,体现评论者审慎的写作态度。
【小题3】评论者本身在评论时需要哪些必备的要求?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映射是一种独特的小说艺术,它决定于作家对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整体认识。曹雪芹是一位最注意完整地把握和表现生活的作家,他从不孤立地写一个人、一件事,而总是着眼于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去把握和表现生活。映射就是指作家透过生活的表层,从内在关联中揭示出发人深思的底蕴。他写一个人、一件事,其意义并不只是孤立地表现这个人、这件事本身,而是映射到其他人、其他事上面,在互相关联中从整体上显现出多方面的深刻丰富的含义。

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之前,正在紧急之际,宝玉盼望有一个人去报信,以免皮肉之苦。这时恰好来了一个聋老婆子。宝玉急切地对她说:“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可因这老婆子耳聋,把“要紧”听成了“跳井”,便以为是说金钏儿跳井的事,立即回答说:“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又说:“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金钏儿的死,在贾府里只算得一件小事,可是曹雪芹写来却颇具匠心。写金钏儿受辱在第三十回,写她悲愤跳井自杀在第三十二回末,此后又在好几处描写相关人物时多次提及这件事。这里,作者特意写这么一个聋老婆子的出现和她说的这番话,就是着眼于生活内在的相互关联,映射出多方面的意义。当然,安排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上场,首先是出于情节发展上的需要,即为下文写王夫人和贾母的出场,写这场轩然大波的收束作铺垫;其次,是在人物描写上的多层映射。

这个聋老婆子,作为贾府中的一个老仆妇,同是奴隶,其身份地位同金钏儿是一样的,却对金钏儿被逼惨死表现得极其冷漠。这就自然映射到贾政身上,体现贾政的虚伪。贾政在刚听说金钏儿跳井自杀时,曾说:“好端端的,谁去跳井?我家从无这样事情,我家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聋老婆子那番话和所表现出的冷漠态度,就暗示读者,在贾府这类事件必然是经常发生,这才使聋老婆子这样的仆人也不以为奇,以至于麻木不仁了。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是映射到薛宝钗和王夫人的身上。薛宝钗听到金钏儿跳井惨死的消息,只冷冰冰地说了一句:“这也奇了。”赶忙到王夫人处“道安慰”去了。接着就写两人一段对话。王夫人有意掩盖她污辱和逼死金钏儿的真相,推脱自己的罪过。而薛宝钗却这样安慰王夫人:“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这些冷冰冰的话,令读者感到透骨的心寒。

第三层,是所有这些又都一齐映射到贾宝玉的身上,使他对金钏儿之死独异的感情和态度,突出地显现了出来。贾宝玉被打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对金钏儿的惨死悲痛到“五内摧伤”,以致“茫然不知何往”。而在遭到一场几至丧命的毒打之后,还对林黛玉说:“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这些人”当中,就包括了金钏儿。艺术上经过这样几层映射,便突现出贾宝玉的心地、感情,是多么善良,多么纯朴!

映射艺术体现了作家对生活认识和把握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对生活有深切的体验而眼光敏锐的作家,才能看到生活的内在联系并在作品中自觉地揭示这种联系。映射能引起读者的联想,触发他们的艺术想像,多角度、多侧面地去体会、品味作品的意蕴。《红楼梦》是运用映射艺术运用得最好的作品,因此,阅读《红楼梦》就需要瞻前顾后,善于联想,在联想中发现和体会作家的艺术匠心。

(选自周先慎《琐碎中有无限烟波》,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映射”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映射”体现了作家对生活认识和把握的深度和广度,它能否成功运用,关键在于作家能否整体认识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B.“映射”是一种独特的小说艺术,它能使生活中本没有关联的人物、事件产生关联,进而从整体上显现多方面的深刻丰富的含义。
C.在运用了“映射”艺术技巧的小说中,作者所写的一个人、一件事往往不是孤立的,如贾宝玉挨打这件事就和金钏儿跳井相关联。
D.“映射”体现了不同的人和事之间的联系,它能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者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地去体会、品味作品的意蕴。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贾府中,聋老婆子虽然身份地位同金钏儿一样,都是被压迫者,但对金钏儿被逼惨死却极其冷漠,认为贾宝玉对金钏儿之死如此关切是小题大做。
B.曹雪芹安排聋老婆子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上场,既是因为情节发展方面的需要,又是因为要通过她映射贾政、薛宝钗、王夫人和贾宝玉的性格。
C.从聋老婆子的语言和态度,读者可联想到金钏儿之死这类事在贾府一定经常发生,也可知贾政之言“我家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之假。
D.对金钏儿之死独异的感情和态度是贾宝玉遭受毒打的原因之一;遭毒打之后,贾宝玉还说情愿为金钏儿这些人而死。由此可见贾宝玉的善良和纯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聋老婆子把贾宝玉的“要紧”听成了“跳井”,这是匠心独运之处。作者由“要紧”而“跳井”,起到了映射作用。
B.读者阅读《红楼梦》要瞻前顾后,善于联想,在联想中发现和体会作家的艺术匠心,因为《红楼梦》是运用映射艺术最为杰出的作品。
C.曹雪芹对生活体验深切,眼光敏锐,看到了生活的内在联系并在《红楼梦》中自觉揭示了这种联系,这使《红楼梦》具有独特魅力。
D.《红楼梦》对日常生活的描写看似琐碎但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如写金钏儿“跳井”就映射出同一阶层人物麻木不仁,令人心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的气息颇为浓烈,在不少学校、商场、超市里,万圣节早就预热了。尤其是一些小学校和幼儿园,家长早早买了南瓜用来做雕刻,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想必接下来的平安夜、圣诞节也是每年学校的重头戏——洋节崇拜成了另一种“时尚”,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真是要仔细掂量掂量轻重了。

节,表面是庆祝或祭祀,实则是以仪式来强调和重复精神特质。因此,节日包含了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的要素,其形成依赖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政治、文化等因素。

从这个角度说,洋节崇拜是有着其自身局限性的。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节日于商业宣传,之后经过层层包装,嫁接成为一个“节日”。这首先就丧失了人的主体性,将自己的生活娱乐交付给了商业行为。更为深层次的局限在于,多数人消费了表面的节日,只复制过来一个“南瓜头”的形式,忽视了、也根本不可能接触到实质层面的文化底蕴。看似是“过节”,实际只是在娱乐罢了。

辩证地看待洋节崇拜,也许结论就不会这么逆耳。首先,过洋节是世界经济破壁发展文化跨区融合的产物,唯有开放的、发达的城市和国家,才有可能不斜视、至少是允许其他文化形式的存在。这一点上,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56个民族能够和谐发展,对全世界来说都是有示范意义的。其次,即便是过洋节,我们也更应该关注其对美德的强调,而不仅仅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吃个苹果,转过身后仍然我行我素。而更为关键的是,在崇拜洋节的同时,我们是否过好了我们自己的节日呢?除了吃吃喝喝,打打麻将,传统节日敲黑板强调的精神特质,我们传承好了吗?可以说,坚守传统节日是一种从容的生活态度,是一个触及精神层面的厚重的仪式,更显露着充分的文化自信,一旦我们舍弃了这沉甸甸的传统文化,而去对洋节洋文化趋之若鹜,才真的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唯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这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上话,写于抗战胜利时期后。今日我们的文化自信,有着更为铿锵有力的理由:除了悠久的历史根基,我们还拥有坚实稳健的发展现实,这提供了成就的根基;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依旧灿烂辉煌,更是说明中国找到了符合自己文化传统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和社会制度,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制度根基。

放着底蕴深厚的传统节日而不顾,只是在商业宣传的鼓动下迷恋洋节,甚至在幼儿园、小学的课堂上崇拜洋节,真真是没掂量好分量,比较对轻重。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于个人生活是如此,于学校教育、社会风气更是如此。

(选自《光明日报》,作者李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圣节的浓烈气氛,为接下来的平安夜、圣诞节等西方传统节日进行了充分的预热。
B.我们过西方传统节日时,既要关注其形式,更要关注其内涵,否则容易失去自我的独立性。
C.吃个苹果,打打麻将,就是过节,我们的节日往往源于商业宣传,又经历了层层包装。
D.艰难岁月中,我们未失去文化自信;今天我们更应努力寻找符合自己文化传统的发展道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从时下社会,尤其是学校的热衷过洋节的现象,自然引出了“洋节崇拜”的论题。
B.文章从人的主体性丧失和忽略文化底蕴两方面深刻揭示了“洋节崇拜”很多只是娱乐的本质。
C.文章引《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的话,我们的文化自信有制度根基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后,详细分析了“洋节崇拜”的实质,论证了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洋节充斥校园,成为每年学校的重头戏,我们还未觉察到洋节崇拜问题的严重性。
B.洋节崇拜有自身局限性,所以过洋节,还要深入了解其特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因素。
C.要辩证地看待洋节崇拜,就是要求我们对于洋节有正确的认识,过洋节也有其积极的意义。
D.置我们传统节日于不顾,只在商业驱动下迷恋洋节,这中间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谈趣味(节选) 朱光潜
一个人不能同时走两条路,出发时只有一条路可走。从事文艺的人入手不能不偏,不能不依傍门户,不能不先培养一种偏狭的趣味。初喝酒的人对于白酒红酒种种酒都同样地爱喝,他一定不识酒味。到了识酒味时他的嗜好一定偏狭,非是某一家某一年的酒不能喝得畅快。学文艺也是如此,没有尝过某一种门户某一派别的训练和滋味的人总不免有些江湖气。我不知道会喝酒的人是否可以从非某一家某一年的酒不喝,进到只要是好酒都可以识出味道;但是我相信学文艺者应该能从非某家某派诗不读,做到只要是好诗都可领略到滋味的地步。这就是说,学文艺的人入手虽不能不偏,后来却要能不偏,能凭高俯视一切门户派别,看出偏的弊病。
文学本来一国有一国的特殊趣味,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就西方诗说,拉丁民族的诗有为日耳曼民族所不能欣赏的境界,日耳曼民族的诗也有为非拉丁民族所不能欣赏的境界。寝馈于古典派作品既久者对于浪漫派作品往往格格不入;寝馈于象征派既久者亦觉得其他作品都索然无味。中国诗的风尚也是随时代变迁。汉魏六朝唐宋各有各的派别,各有各的信徒。明人尊唐,清人尊宋,好高古者祖汉魏,喜艳妍者推重六朝和西昆。门户之见也往往很严。
但是门户之见可以范围初学者而不足以羁縻大雅。读诗较广泛者,常觉得自己的趣味时时在变迁中,久而久之,有如江湖游客,寻幽览胜,风雨晦明,川原海岳,各有妙境,吾人正不必以此所长,量彼所短,各派都有长短,取长弃短,才无偏蔽。古今的优劣实在不易下定评,古有古的趣味,今也有今的趣味,我们不必强其同。
文艺上一时的风尚向来是靠不住的。在法国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盛行时,十六世纪的诗被人指摘,体无完肤;到浪漫主义时代,大家又觉得“七星派诗人”亦自有独到境界。在英国浪漫主义盛行时,学者都鄙视十七、十八两个世纪的诗;现在浪漫的潮流平息了,大家又觉得从前被人鄙视的作品,亦自有不可磨灭处。个人的趣味演进亦往往如此。涉猎愈广博,偏见愈减少,趣味亦愈纯正。从浪漫派脱胎者到能见出古典派的妙处时,专在唐宋做功夫者到能欣赏六朝人作品时,笃爱苏辛词者能领略温李的情韵时,才算打通了诗的一关。好浪漫派而止于浪漫者,或是好苏辛而止于苏辛者,终不免坐井观天,诬天渺小。
【小题1】下面对“趣味”的看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阅读趣味偏狭,对于初学文艺者的入门是有利的。
B.文艺上没有入门的人,他们的趣味往往比较广泛。
C.文艺入门趣味不能不偏,入门后则不能偏执一派。
D.趣味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应该符合时代基本精神。
【小题2】下列各项不能证明“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的一项是
A.拉丁民族的诗歌不为日耳曼民族所能够欣赏
B.明代推崇唐代的风尚,清代推崇宋代的风尚
C.好高古者祖汉魏,喜艳妍者推重六朝和西昆
D.法国新古典主义盛行时“七星派”诗遭指摘
【小题3】对原文主旨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文艺上的门派,可以让初学者有所效法,又会使人囿于偏狭。
B.学文艺的人入门后,可凭高俯视一切门户派别。
C.门户之见往往可以限制初学者,但不足以限制阅读兴趣广泛的人。
D.广泛涉猎,减少偏见,纯正趣味,才能免于“坐井观天,诬天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