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文化中的“超越”因素比世界上任何文化都少。中国人没有超越世界之上的上帝观念,也没有来世观念。中国的知识阶层里纵有对世俗采取批判的态度,也只是用一个放在古代的被理想化了的人间关系,来批判眼前的世俗关系。士大夫阶层可以将对一般人来说是外在的人间关系内省化,由“格物致知”出发,经“正心”“诚意”“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士大夫阶层没有真正推翻按等级与层次“做人”的方式,只是透过内省的过程,给予它一个理论基础而已。

②因此,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显然地,这种“由己”而不是“由人”出发的“为仁”,仍然是为了成全“仁”这个“二人”关系的。

③这种情形,与站在“自我”的基地上超越外在的世俗关系的情形是不同的。后者的范例莫如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借娜拉说的:“在我是女儿和妻子之前,我首先是一个人。”易卜生是具有新教文化背景的,因此才会产生个人可以超越世俗及为世俗所负累的旧“自我”的思想。

④中国文化却反其道而行之。个人只有进入世俗关系中,才能成其为“人”。他如果要作自我提升,也必须通过同样的渠道去进行,亦即用由内而外的“致良知”的方式,将这种世俗关系重新肯定一遍,并使之臻于完善。

⑤当然,士大夫阶层的思潮中还有逃遁世俗的倾向,如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这种倾向到了道家的手里就变成了全面性的生活形态。然而,后者亦不能使“个体”在世俗中全面盛开,它只提供了有限的个人天地,其表现方式主要是“独善其身”的超脱飘逸状态以及在艺术方面的灵感。至于道家思想的其他功能,如“退隐终南”的仕宦之术,在不测的世道面前的“明哲保身”之术,在人情磁场中“利吾身”的阴谋术,则基本上是适应这个世界的态度。

(节选自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能说明中国文化少有“超越”因素的一项是
A.中国人没有超越世界之上的上帝观念,也没有来世观念。
B.中国知识阶层只是用古代被理想化的人间关系来批判眼前的世俗关系。
C.中国文化中的个人只有进入世俗关系中才能成其为“人”。
D.道家具有“独善其身”的超脱飘逸状态和在艺术方面的灵感。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士大夫阶层的修身内省不仅没有产生超越世俗的自我,反而提供了个人等级与社会层次同构的理论基础。
B.孔子所谓“为仁由己”中的“己”并非人格独立自足的个体,而是社会关系中的一员,与他人相互依存。
C.娜拉说“我首先是一个人”,意味着她拥有超越世俗关系的纯粹人格,完全脱离了外在的社会角色和人伦关系。
D.中国文化中自我的提升依然以外在的世俗关系为旨归,自我的完善程度与世俗关系的完善程度基本一致。
【小题3】为什么说道家思想中逃遁世俗的倾向“基本上仍是适应这个世界的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3 05:06: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的“礼运”篇中,作者借孔子之口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就是没有私心和阴谋诡计,抢劫偷盗与乱贼暴徒亦已灭绝,即使夜不闭户也安然无事的“大同之世”。
大同之世的基本特点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天下乃天下人共同的天下,从而区别于以世袭制度、“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等为特色的“天下为家”,即某个人及其家族将天下据为已有的时代。公天下代表了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儒家力图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其根本目标就是希望成就一个道德理想国——大同之世。
儒士集团天下为公的取向不仅是早期儒家就已揭明的理想,而且是后世儒者进行社会批判不得不遵循的基本点。黄宗羲正是在与天下为公的理想之世的比较中,对世袭社会中仅仅立足于自己一家一姓之私利的君主予以了无情的鞭笞。朱熹也据此对家天下时代做出了批评性反省,他批评唐太宗“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而且认为相比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时代,世袭社会“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尽管其言论并未直接包含社会批判的内容,但是我们从张载著名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中,依然不难看出一个真正的儒者超越一家一姓的家天下,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气度。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则是“天下为家”,即以维护一家一姓对天下权力、财富乃至民众的独占和维护一家一姓“永久”的世袭为根本目标。这就不能不与儒士集团的理想追求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而由于儒士集团虽以“道”的化身自任,但却无位、无势,在实际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根本不是有位、有势的帝王家族及其所代表的权势集团的对手,其“以道抗势”的行为除了在有限的范围内与程度上纾缓家族专制的暴虐之外,根本不可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儒者所自我期许的影响和作用。这就不仅使得儒家在传统社会中总是处于一种尴尬的存在境遇,而且不能不限制儒家思想作用的发挥。
我们说,儒学不仅不是能够为所谓“封建社会”所完全封限的,而且其终极的价值追求包含了对“家天下”鲜明的批判意识。因而,儒学不仅不应当随着“家天下”的逝去而消失,而且“家天下”的被推翻恰恰是为儒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与中国传统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社会正是一个以“天下为公”为终极理想的社会。共产主义与中国古代的大同之世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同,但归根结底它们在强调人自我做主而不皈依于外在的上帝、主张在人间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而不是把希望寄托于上帝之城、体现天下一家的追求等根本的理论关节点上则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契合性。
(摘编自李翔海《公天下与家天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的作者在“礼运”篇中的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特点的大同之世主张是通过孔子之口描绘出来的。
B.公天下与家天下不同,前者认为天下是天下人共同的天下,后者则主张把天下当作个人或家族的私有财产。
C.虽然朱熹根据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对家天下时代做出了批评性反省,但他的言论却都是间接性的社会批判。
D.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与儒士集团的不一样,两者经常发生冲突,儒士集团虽无权势,但因人数众多,始终不落下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黄宗羲将天下为公的理想之世与世袭社会的家天下进行对比,提出了以天下为公的取向作为社会评判标准的观点。
B.真正的儒者是拥有超越家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气度的,这从张载的“横渠四句”中可以看出。
C.儒士集团“以道抗势”的行为虽然不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所期许的影响,但在一定范围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D.儒学在“封建社会”中是不能被完全封限的,在家天下逝去的当今社会,更有条件为它发挥作用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是实现公天下,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采取的途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B.那些不认同家天下观点的后世儒者,对仅仅立足于白己一家一姓之私利的君主进行社会批判时,都会遵循儒家天下为公的理想。
C.儒士集团无位、无势和以“道”的化身自任相矛盾,这一根本原因使儒家在传统社会中处于尴尬境遇,也限制了儒家思想作用的发挥。
D.共产主义与中国古代的大同之世都主张人自我做主,在人间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这就使得两者之间在某些理论上表现出相当的契合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节日之魂在人心
余荣华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与父亲节相连。一中一洋,两个节日,让小长假分外热闹。
先看端午节。粽子的“甜咸之争”,如同豆腐脑的“甜咸之争”一样,一直是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每至端午,必然兴起。今年端午,又多了一个“能否互祝快乐”的新争议。有文章说,端午本是个祭祀节日,是个悲壮日子,不宜“互祝快乐”。一时网络转发,众人瞩目。
再看父亲节。舶来的节日流行开来,对父爱的颂扬和感恩,在这一天里席卷网络。平素不善对至亲表达情感的国人,找到了一个契机,在微博微信上回忆与父亲相处的细节,秀出父亲最帅的照片,离家远行者则感慨一年难见父母几面。但网络毕竟取代不了现实,有人戏谑地说:“网上孝子多,父亲不上网。”
冷静想想,端午“快乐之议”大可不必。端午节源自祭祀或源自辟邪的说法古已有之,人们至今每到端午总会想起爱国忧民、怀石投江的屈原,褒扬其精神,称颂其才华。但这并不妨碍端午成为一个值得庆贺的节日,热闹的龙舟和美味的粽子,从来就是孩童的最爱,宋代苏轼诗句即称端午为“佳节”,道一声“快乐”又何妨。
至于甜粽子、咸粽子一定要分出高低,辨明正宗的“甜咸之争”,更属无趣。大江南北,各地特色物产、饮食习惯不同,粽子从外包装到馅料品种“各有所爱”,自然正常。有专家介绍,最早人们只用白米包粽子,无所谓甜咸,直到明代之后才出现馅料。
粽子从不咸不甜到有咸有甜,端午从祭祀辟邪到欢乐节日,正说明传统节日在与现实的互动中,实现了源远流长的代代传承,也随岁月流转推陈出新。尽管各地龙舟样式有不同,粽子馅料不一样,但每至端午,粽香飘南北、千江竞龙舟,正是中华文明厚重和丰富之体现。
节日之魂在人心。在端午节这一天,我们无论在哪里,无论是否吃了粽子、赛了龙舟,想到最多的是家人,是祈福的传说,是屈原上下求索的历史,是“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这种共同的情感,决定了我们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属性。
父亲节亦是如此。中国人极重孝顺之道,但向来缺乏对父母直抒胸臆、表达情感的习惯。父亲节、母亲节的流行,正补上了这一缺憾。在这一天里,有回顾、有思索、有表达,人们对于“如何做好儿女”“如何当好父母”,必会有新的感悟。当这种感悟不止于网络、不止于当日,“孝道”也会增添新的内涵。
在这种意义上,将各种“洋节”的流行视为洪水猛兽,大可不必。更需关注的是,怎样让传统节日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我们已经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大传统节日,和春节一起正式列入法定公休节日。但如何将传统节日的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对接民众内心的情感需求,还需更多努力。
(《 人民日报 》(2015年07月02日 )
【小题1】下列各项关于“端午节”以及引发的争议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端午节时粽子的“甜咸之争”一直是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而今新增了“能否互助快乐”的争议,这一争议则让网络跟着热闹起来。
B.有人认为端午本是个祭祀节日,是个悲壮的日子,不宜“互祝快乐”;但也有人认为端午节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道一声“快乐”也无妨。
C.端午节粽子的“甜咸之争”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人们起初只用白米包粽子,无所谓甜咸,明代出现馅料后才出现“各有所爱”的现象。
D.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都是祈福的传说,是“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正是这种共同的情感,决定了我们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属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端午节与父亲节这两个节日一中一洋,都颇受人们青睐,端午节能够增强国人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父亲节则表现出亲情孝顺的特征。
B.父亲节时,不善对至亲表达情感的国人,通过在网络上回忆与父亲相处的细节,表达对父亲的颂扬和感恩,获得了暂时的心理安慰。
C.古有端午节源自祭祀和源自辟邪的说法,因此才华横溢的屈原爱国忧民、怀石投江让人们至今每到端午便以各种形式对其进行褒扬。
D.文中不支持将各种“洋节”的流行视为洪水猛兽的做法,认为大可不必这样,同样认为在新的时代更应该关注传统节日发扬光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对端午的认识很冷静,根据宋代苏轼诗句即端午节为“佳节”,是孩童的最爱这些角度,认为热闹的龙舟和美味的粽子值得“快乐”。
B.作者认为,端午从祭祀辟邪到欢乐节日,表现了传统节日和现实的互动,也表明传统节日能够在源远流长的代代传承中不断推成出新。
C.作者看来,虽然我们已经将端午节作为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列入法定公休节日,但这些节日仍未能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也没有对接民众内心的情感需求。
D.作者认为父亲节、母亲节的流行可以弥补一些缺憾,认为人们对于“如何做好儿女” “如何当好父母”的新感悟会为“孝道”增添新的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传统空间中的文学语境
王雯
在中国文化中,文学语言的发展占主导地位,诗词、绘画中的题字、书法、乐曲的编词都离不开文学语言的支持,而空间意境的营造也可以说一直受到文学的影响。文学语言中,修辞是其创作的基本技巧,其研究如何依据不同的语境运用适当的语言及语言表达方式、技巧或规律。那么,空间中的修辞是什么?在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中,有许多空间组成元素,廊、亭、桥、墙、植物等等,这些组成元素好比文学中的词汇,需要进行修饰、排列、组织与安排,通过恰当的处理手法来表达空间的形态与意境。比如,简单的坡面屋顶,南方有“起翘”的做法,使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产生飞动的美感;皇宫、庙宇中主要的大殿将单檐屋顶改用重檐屋顶来显示其庄重。由此可见,空间中的修辞指的是各空间元素的组织与设计手法。
语境即语言环境,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词语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 在1923 年提出。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语言性语境”,一是“非语言性语境”,也可以说是“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关于空间语境,地域、时间、历史、文化等与空间元素使用有关的都是空间语境因素,而它同样也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空间的情景语境体现的是设计者的设计意图。中国传统空间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与融合,强烈地暗示着人的所思所想,设计者利用各种空间元素的组织安排来营造空间氛围,从而引起人的心理反应。例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亭子位于水池中部的小岛上,四面临水,在夏季,亭子四周被荷花环绕,亭子四周无阻隔,风得以穿过亭子,从而实现设计者“荷风四面”的设计意图。
再如,北京的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的祭天之所,祈年殿是天坛里的主体建筑,祈年殿院落坐落于高台之上,祈年殿本身又立于三层台基之上,登殿四望,已临空于周围柏树林之上,使人产生与天相接之感,这种增高的方法无疑增强了祭天所需要的崇高神圣气氛,实现了天坛的功能目的。正所谓“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当空间氛围能引起人们共鸣时,空间中的各元素早已超出了本身的象征与符号意义。
空间的文化语境则是指空间所依赖的包括地域、地貌、文化、政治、信仰、民俗等主客观因素。表现在权力因素上,有北京的紫禁城,其建筑物分布在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上,气势恢宏,层层环绕的宫墙、前后贯通的城门、重重递升的台阶共同构造了主次分明的空间氛围,表现出隔离、庄严的意象,清晰地传达了皇家的尊严和权威。而在文化因素方面,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例,园主在追求天然野趣的同时也希望表达他们的文学涵养,含蓄地表达他们的某种价值追求。其实,空间的文化语境是一个综合体,并不是权力、文化、地域等某一个词就可以概括的,前面提到的北京紫禁城、江南私家园林,另外还包括出现在我国的各种形态的住宅、宫殿、寺庙等都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语言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诗词、音乐和空间意境的营造等都受到它的影响,修辞是其创作的基本技巧。
B.语境这一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 在1923 年提出的,它可以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类。
C.简单的坡面屋顶可以通过具体、恰当的处理手法如“起翘”来表达空间的形态与意境,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D.中国传统空间的设计,常通过各种空间元素的组织安排来营造氛围,使这些元素超过本身的象征与符号意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学和空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可以借助一定的技巧进行修饰、组织以产生特定的艺术效果。
B.将中国传统园林中廊、桥、植物等通过恰当的处理使其表达出不同的形态和意境,就是空间修辞手法的运用。
C.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和祈年殿在建造上都对空间元素进行了修饰、排列、组织与安排,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D.空间的情景语境体现的是设计者的主观意图,而空间的文化语境则更多地受权力、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建筑中,设计者往往利用各种元素的组织安排来传达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与融合的关系。
B.“荃者所以在鱼……”这部分文字的引用是对前面例子的补充阐释,是为了说明空间氛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C.北京的紫禁城、江南的私家园林、中国各种形态的住宅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空间的文化语境是一个综合体。
D.在进行私家园林的设计时,设计者不仅要关注园林本身的自然状况,还要关注园林所能表达的园主的价值追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在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就业市场黯淡、物价不断上涨、购买力持续下降等重重压力面前,法国人的生活已经轻松不起来,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又让许多法国人的生活雪上加霜。
种种数据和迹象显示,除了金融业首当其冲外,法国的房地产、外贸、旅游、汽车、航空、零售业等,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媒体认为,虽然法国政府出台措施积极救市,但暂且不说3600亿欧元的救市计划能否兑现,即便掏得起这笔钱,亦是杯水车薪。
股市的剧烈震荡使许多上市企业市值大大缩水,减产、裁员、倒闭接踵而至。比如,法国房地产建筑许可证发放量比去年同期锐减23.3%,而房地产投建数量减少8.1%;雷诺和标致雪铁龙公司均已决定在本季度减20%;零售业的家乐福和钢铁业的阿赛洛一米塔尔等巨头都宣布将大幅裁员。再加上出口形势严峻、内需扩大乏力等因素,法国经济已连续几个季度出现负增长。
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直接关系到普通法国人最担心的就业问题。目前法国失业率再次超过7%,失业人口达200万之多。虽然近日萨科齐总统推出了扶助10万人的就业计划,但一项调查表明,约85%的人认为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许多人因此对未来心存不安。
【小题1】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金融海啸”影响下普通法国人生活困境的一项是(  )
A.法国的房地产、外贸、航空等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B.法国政府的救市计划,对拯救经济的作用十分有限。
C.股市的剧烈震荡使得许多上市企业市值大大缩水了。
D.法国的失业率超过7%,失业人口达200万之多。
【小题2】下列对“法国经济已连续几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法国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购买力持续下降,还有出口形势严峻、内需扩大乏力等。
B.法国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购买力持续下降,以及多种产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等。
C.法国的金融业和多种产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出口形势严峻、内需扩大乏力等。
D.法国的金融业和多种产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股市的剧烈震荡、失业率上升等。
【小题3】下列对报道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以简明的语言介绍了法国遭遇“金融海啸”的社会现实。
B.第二段强调了法国诸多产业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救市举措完全没有意义。
C.第三段以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钢铁业等现状具体反映了法国的经济形势。
D.第四段指出经济衰退造成失业率高升,并使法国普通民众对未来充满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