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节日之魂在人心
余荣华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与父亲节相连。一中一洋,两个节日,让小长假分外热闹。
先看端午节。粽子的“甜咸之争”,如同豆腐脑的“甜咸之争”一样,一直是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每至端午,必然兴起。今年端午,又多了一个“能否互祝快乐”的新争议。有文章说,端午本是个祭祀节日,是个悲壮日子,不宜“互祝快乐”。一时网络转发,众人瞩目。
再看父亲节。舶来的节日流行开来,对父爱的颂扬和感恩,在这一天里席卷网络。平素不善对至亲表达情感的国人,找到了一个契机,在微博微信上回忆与父亲相处的细节,秀出父亲最帅的照片,离家远行者则感慨一年难见父母几面。但网络毕竟取代不了现实,有人戏谑地说:“网上孝子多,父亲不上网。”
冷静想想,端午“快乐之议”大可不必。端午节源自祭祀或源自辟邪的说法古已有之,人们至今每到端午总会想起爱国忧民、怀石投江的屈原,褒扬其精神,称颂其才华。但这并不妨碍端午成为一个值得庆贺的节日,热闹的龙舟和美味的粽子,从来就是孩童的最爱,宋代苏轼诗句即称端午为“佳节”,道一声“快乐”又何妨。
至于甜粽子、咸粽子一定要分出高低,辨明正宗的“甜咸之争”,更属无趣。大江南北,各地特色物产、饮食习惯不同,粽子从外包装到馅料品种“各有所爱”,自然正常。有专家介绍,最早人们只用白米包粽子,无所谓甜咸,直到明代之后才出现馅料。
粽子从不咸不甜到有咸有甜,端午从祭祀辟邪到欢乐节日,正说明传统节日在与现实的互动中,实现了源远流长的代代传承,也随岁月流转推陈出新。尽管各地龙舟样式有不同,粽子馅料不一样,但每至端午,粽香飘南北、千江竞龙舟,正是中华文明厚重和丰富之体现。
节日之魂在人心。在端午节这一天,我们无论在哪里,无论是否吃了粽子、赛了龙舟,想到最多的是家人,是祈福的传说,是屈原上下求索的历史,是“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这种共同的情感,决定了我们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属性。
父亲节亦是如此。中国人极重孝顺之道,但向来缺乏对父母直抒胸臆、表达情感的习惯。父亲节、母亲节的流行,正补上了这一缺憾。在这一天里,有回顾、有思索、有表达,人们对于“如何做好儿女”“如何当好父母”,必会有新的感悟。当这种感悟不止于网络、不止于当日,“孝道”也会增添新的内涵。
在这种意义上,将各种“洋节”的流行视为洪水猛兽,大可不必。更需关注的是,怎样让传统节日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我们已经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大传统节日,和春节一起正式列入法定公休节日。但如何将传统节日的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对接民众内心的情感需求,还需更多努力。
(《 人民日报 》(2015年07月02日 )
【小题1】下列各项关于“端午节”以及引发的争议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端午节时粽子的“甜咸之争”一直是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而今新增了“能否互助快乐”的争议,这一争议则让网络跟着热闹起来。
B.有人认为端午本是个祭祀节日,是个悲壮的日子,不宜“互祝快乐”;但也有人认为端午节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道一声“快乐”也无妨。
C.端午节粽子的“甜咸之争”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人们起初只用白米包粽子,无所谓甜咸,明代出现馅料后才出现“各有所爱”的现象。
D.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都是祈福的传说,是“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正是这种共同的情感,决定了我们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属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端午节与父亲节这两个节日一中一洋,都颇受人们青睐,端午节能够增强国人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父亲节则表现出亲情孝顺的特征。
B.父亲节时,不善对至亲表达情感的国人,通过在网络上回忆与父亲相处的细节,表达对父亲的颂扬和感恩,获得了暂时的心理安慰。
C.古有端午节源自祭祀和源自辟邪的说法,因此才华横溢的屈原爱国忧民、怀石投江让人们至今每到端午便以各种形式对其进行褒扬。
D.文中不支持将各种“洋节”的流行视为洪水猛兽的做法,认为大可不必这样,同样认为在新的时代更应该关注传统节日发扬光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对端午的认识很冷静,根据宋代苏轼诗句即端午节为“佳节”,是孩童的最爱这些角度,认为热闹的龙舟和美味的粽子值得“快乐”。
B.作者认为,端午从祭祀辟邪到欢乐节日,表现了传统节日和现实的互动,也表明传统节日能够在源远流长的代代传承中不断推成出新。
C.作者看来,虽然我们已经将端午节作为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列入法定公休节日,但这些节日仍未能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也没有对接民众内心的情感需求。
D.作者认为父亲节、母亲节的流行可以弥补一些缺憾,认为人们对于“如何做好儿女” “如何当好父母”的新感悟会为“孝道”增添新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20 10:14: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数千年来,中国画历经发端、童稚、成熟、升华的漫长路程,由实用而艺术化,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呈现方式,饱含着静观情思,烛照着成仁之格,深蕴着体悟之道,映射着华夏人文,承载着中国人静观宇宙、发现自然、格物致知的看法,内省自身、立身处世、修辞立诚的态度以及对美与永恒性的追求。

一幅优秀的中国画,常能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点线皴擦、风姿绰约的笔情墨象、“似”与“不似”的意态呈现、冲淡玄远或冲突涌动的静谧视觉,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足令观赏者“衣带渐宽终不悔”地展玩不已的,正是画作中种种对抗而平衡的巨大张力所予人的艺术审美愉悦。 

欣赏中国画,其要在意象、在技法、在韵致、在境界,其法在观物、在游心、在体道、在畅神。须紧扣意象和技法这两大介质,从物我、情景、形神、体道等意象归纳和线条、形态、色彩、构图等技法剖析两途,层层倒逼,以迫近画作的风神和特质;透过画作的物化形态,体悟主导其意象创构和技法表现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内核,即生命、节律、体势、气韵等主体价值,品味出画作的境界涵养之美。然而,就艺术而论,画作赏鉴或品评优劣,首在是否能令观者产生共鸣、打动其心,是否能使其从中捕捉并直通画家所欲传达的观念、思想、情绪,是否能令观者从中获得启迪与教益,而非“似”与“不似”。故赏画之先,观赏者必须知晓浸润、孕育中国画的中国文化的特质。这是欣赏中国画的出发点、落脚点和重大关窍。

若以人物、山水、花鸟画类分而论之,则人物画所重之“传神”,即拟借由描摹直观可视的人物表情、眼神、形体语言、肢体动作、背景布局等,表现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求取以形写神之功;山水画所张目之“诗情画意”,即拟借由描摹山式、云雾的雄壮或秀美、粗犷或冷峻、俊逸或萧散之多元样态,力追景中寓情、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独造,亦即拟以高、平、深“三远”的画面结构之法,与“计白当黑”的虚实处理之法,将大自然的美与文人逸趣紧密糅合;花鸟画所言之“石分三面”,实指阴阳两面与别开生面等的“道”和“理”,其中深蕴着“三生万物”的生命哲理。

中国人历来善于以己度物、将心比心,并以为万物都是生生不息的生灵。所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草木有情,万物趋灵”,正是以“人”的文化去体验“物”的生与化;所谓“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则是将“物”化为“人”的文化载体。为此,中国人常以“情”“趣”“势”“韵”“神”“气”等生命姿态的语汇来探讨艺术,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始终融汇于生命运动之中。

由是观之,欣赏中国画,可循着中国历史文化背景、文学艺术特质以及中国画色彩魅力等途径,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逐步展开、深入。要完成这一欣赏过程,需要敏锐的直觉,需要情感与想象,需要观赏者的主观态度,亦需要理性、确切的知识,需要中肯的判断。惟其如此,方能领略中国画的文化背景和气韵风神,陶冶情怀。

(摘编自杨明刚的《中国画的赏画之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中国画以灵动的点线皴擦、绰约的笔情墨象、似是而非的意态呈现、多元的静谧视觉形成情感张力。
B.欣赏国画作品的方法,重在通过意象归纳和技法剖析两个途径,层层倒逼,来不断贴近作品的风格与特点。
C.山水画的审美特点,是借由描摹山式、云雾的多元样态,遵循阴阳两面与别开生面的规律,力求情景交融。
D.欣赏者只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就可以领略中国画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待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在对国画发展历程的概述中突出其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呈现方式,为后文阐述赏画之法介绍了背景。
B.第三段先总说欣赏中国画的其要其法,再从意象和技法两途分述,最后总说观赏者必须具备的特质。
C.文章引用“草木有情,万物趋灵”和“石不能言最可人”论证中国人历来善于以己度物、将心比心的观点。
D.文章基于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层层论述,循着文化背景、艺术特质及色彩魅力等途径来谈欣赏中国画之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赏者如果对浸润、孕育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的中国文化的特质缺乏了解,那么也就不能领略中国画的气韵风神。
B.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词来形容国画的点线皴擦,正是中国人对美的认识融汇于生命运动之中的体现。
C.国画中的人物画若能描摹直观可视的人物外貌、动作、背景等,又能表现人物的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便可以称得上“传神”。
D.如果一幅国画作品因令观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画家传达的观念并受到启迪,即便它并非形似,也是优秀的作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谈起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学创作所对接的文学传统,似乎关注不多。事实上,网络文学传承中华文学传统,网络创作秉持中华文化立场,网络作品蕴含传统文化精神,不仅是对网络文学,而且也是许多优秀网络作品的一种内在品质。

网络文学是伴随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兴文学形态。网络技术可以“无中生有”,网络文学却需要“技术联姻”和“精神传承”。有网络作家曾说过:“网络文学的父亲是网络,母亲是文学。”网络是当代高科技的代表,文学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科技与人文在网络文学旗帜下达成统一。网络文学创作同人类任何一种精神生产一样,不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也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

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另类”,但网络文学毕竟还是文学,它仍然需要赓续文学传统,在继承中创造,始于返本而得以开新。不仅网络写作的语言表达古已有之,许多网络作品的情节设置等也都能找到传统文学的影子,受益于传统文学千百年的艺术积淀。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文学的思想蕴含、价值营造等观念层面的东西也无不渊源有之,可以从传统文学的文化母题中找到它们的历史基因。比如,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西游记》写神魔、《三国演义》写历史、《水浒传》写侠义、《红楼梦》写才子佳人,可以说是类型化的长篇小说。网络上数量最大的幻想类作品如玄幻、仙侠等,与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不能说没有渊源关系。

《择天记》等众多热门小说展现的玄幻世界,均可在传统神话中找到源头。文学是变化的,正所谓“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特别是在急剧变化的时代就更是这样。不过,不管怎么变,网络文学终归还应该是文学,大凡是文学就该有一些属于文学的不变的东西。这个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多年前就有作家提出,网络改变的只是文学载体、阅读习惯和表现方式,不能改变文学本身,如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网络文学要往前走、向上走,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优质源头,离不开文化立场的主体定位,从而接续优秀文络文学成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建设性的积极力量。从古代神话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到现当代优秀文学传统,这一中国文脉对于网络文学创作不仅有用,而且有效,不仅不能终止于网络,而且应该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传承和弘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网络文学只有从传统文学中吸取养分,才能促使自己从“高原”走向“高峰”,创造出新境界。

(摘编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创作并非“从零开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不太关注网络创作与文学传统的关系,事实上网络文学蕴含着中华文学的传统和立场。
B.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先进,网络文学也会随之快速发展,网络文学也会走向进一步繁荣。
C.网络文学虽有些另类,但其中的思想蕴含、价值营造等则与传统文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D.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凝聚着中国力量的网络文学正为我国文艺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便直入论题,点明网络文学与文学传统的内在联系,奠定了全文论述的基础。
B.文章列举四大名著,与《择天记》等形成对比,论证了网络作品应从传统中汲取营养。
C.第二段引用某网络作家的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网络文学赖以存在的两个重要的基础。
D.文章从多个角度对想要表达的观点进行论证,既有说理,又列举实例,易于读者接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其语言表达、情节设置等在传统文学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原型。
B.与人类其他精神生产一样,网络文学创作不存在从零开始和随心所欲,而是在继承之上的创造。
C.文学的发展是求变的,但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本身的要素却不会因时代发展而变化。
D.网络文学想从“高原”达到“高峰”,创造新境界,就需从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学中汲取营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任何地点都有看微信的人。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披露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四周,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看微信,这几乎成了一道普遍的风景。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成了常态行为。如果飞机上允许开手机,估计绝大多数乘客会看微信。
B.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C.“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D.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即使身处一室也互相转发,互相点赞评论,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和必然行为。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纸质媒介占主流的时代,我们的阅读量低;而在以手机等媒介为主流的今天,我们阅读微信的量已经不低了。
B.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C.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D.大学生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繁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博取阅读者的眼球,结果却是只图叫座不顾事实,迎合了病态阅读的胃口。
D.根据内容,这篇文章的题目可以名为《阅读微信,谨防病态》,或《微信过度,误人误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握住智慧的“苹果”
王庆节
苹果产品在全世界大行其道的时候,有人编出了“三只苹果”的故事:“有三只苹果改变了世界,一只诱惑了夏娃,一只砸醒了牛顿,还有一只握在乔布斯手中。”
照此说法,诱惑了夏娃的苹果让人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砸醒了牛顿的苹果让人类成为机械时代的人;而乔布斯的苹果呢?有人说,它帮我们走进IT数码时代。
这个评价是否公允?很难断言。在我看来,史蒂夫•乔布斯对于世界的意义,也许不在于那个魔器般的“苹果”,而在于他对着“智慧之果”“咬”下的那一口。他“咬”得如何与众不同?他为什么要这样去“咬”?正是这种对“智慧之果”的与众不同的态度,以及这一“咬”中蕴含的不畏挫折、屡败屡战的精神,使得他成为乔布斯,成为哲学精神在当今时代的化身。
可以说:引领乔布斯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与心灵密码,正是哲学。
乔布斯曾说过,“我愿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一个下午的相处”。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开山之人,乔布斯人生偶像名单上的第一名。乔布斯将苏格拉底、达·芬奇、哥白尼等称为“人类灵感的灯塔”,他鼓励人们“把苏格拉底的原则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上”。在他看来,这不只是关系到苏格拉底,更关系到你自己,关系到你如何创造更多的真、善、美。
苏格拉底所理解的哲学智慧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爱”。这种“爱”就是一种哲学的精神和态度,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身中发掘的智慧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苏格拉底并没有任何严格意义上的著作传世,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全部哲学的开山,因为他的人生就是他的“哲学著作”。所以,当我们说乔布斯是哲学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化身”,意思就是: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苏格拉底哲学所代表的那种批判、创新、理性、反思的人生态度与精神。
乔布斯的成长充满苦涩艰辛。小乔布斯一出生就被送给了养父母——一对没有大学学历的蓝领工人。养父母含辛茹苦、耗尽家财,将乔布斯送进了花费不菲的名牌大学。但乔布斯对这种按一定程式送到嘴迎的“知识苹果”不感兴趣,6个月后,他选择了退学。
可是,失学后的乔布斯到处游荡蹭课,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他找到了“咬”“智慧苹果”的方法,这才有了乔布斯与“苹果”后来的一段佳话。
在人生路上,往往会有一些关键性的路口,而在这些路口的抉择与决断,就决定了我们一生的命运。乔布斯的故事告诉我们:当这些抉择时刻来临时,不盲从旧规,不取媚大众,而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走自己的路,做真实的自己。这种人生态度所折射出的“Know thyself”(知道你自己)“Be thyself”(成为你自己)精神正是铭刻在希腊神殿上的哲学箴言给我们的启示。与众不同,成为你自己,这正是乔布斯后来成功的秘密所在。
哲学家说,人生的本质无非就是不断学习和领悟死亡的过程,唯有对死的大限的真体悟才会揭示出人生大化之真谛。这也是乔布斯给我们带来的另一哲学启示。
乔布斯短暂的一生大起大落。他在回忆一生中最大的失败时说,“在三十岁的时候,我被炒了鱿鱼,我生命的全部支柱离自己远去,这真是毁灭性的打击。我当时没有觉察,但是事后证明,被苹果公司炒鱿鱼是我这辈子发生的最棒的事情。”
巨大的成功与失败所带来的反差让乔布斯很早就品尝到“出生入死”的滋味。他意识到,我们人生历程中的每一次抉择、行为的每一次完成,都是一种一定意义上的“死亡”。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箴言。它帮乔布斯指明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所有事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留下的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创新的可能性无处不在,乔布斯正是这种精神的绝佳代言人。敏感的艺术家有发现的那双眼睛,天才的科学家有实现的那双手,沉思的哲学家则有着指挥眼和手的睿智大脑。而乔布斯既有敏感的双眼,魔术般的双手,也不乏思考的大脑,他将创新精神发挥到极致,他号召人们跳出框框去思考,因为“只要敢想,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乔布斯曾以一句充满苏格拉底智慧的话语和大众共勉:让我们永远“Stay humgry!Stay foolish!”(存一分渴望!保一分愚痴!)这正是乔布斯追求自我、永不言弃、不断创新的哲学人生的真实写照。
(原文有删改)
【小题1】文章从“三只苹果”的故事写起,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乔布斯是“哲学精神在当今时代的化身”?(4分)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概括本文标题“握住智慧的‘苹果’”的意蕴。(4分)
【小题4】乔布斯的一生可以给我们哪些有关人生的哲学启示?请结合文意,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唐代统治者将西域视为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战略侧翼,采取了意义深远的战略规划,特别是实行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对立局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畅通东西,大唐文明辐射欧亚,成就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一段经典时期。
张骞通西域后,随着大批汉人进入西域,汉文化也随之在西域传播开来,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深深影响了统一后的西域。儒学文化日渐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许多吐鲁番文书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正是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的广泛传播,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虽为一介武夫,亦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步嵌入到西域各宗教之间。唐代是西域宗教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萨满教、佛教、袄教、景教、道教等宗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格局。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植入到各个教派之中。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而回鹘文摩尼教经典中亦有《释迦四门观》和《阿难达法问》的佛经内容。在西域,孝也成为儒、释、道等文化内涵中的根本内容。
唐代文化认同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以高昌为代表的西域诸国仰慕中原文化,使汉文化在少数民族中广为传播,在西域社会中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基础,加之唐代民族政策的包容和开放,使唐代的文化实边政策被唐代西域社会普遍接受。在这种民族融合和天下一家的氛围中,民族平等与文化融合成为唐朝重要的治边之策。这种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成为唐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华夷一家”的思想在玄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程度。各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中华一统的局面由此达到新的高度,影响深远。
文化认同与唐朝治理西藏的正确策略,共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同存共生的良好局面。大量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到达西域,与西域民族杂居相处,在语言、习俗、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不仅在战略上使“西北边患,荡然一清”,而且西域由汉代以来单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社会相对稳定的区域,成为大唐文化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认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一直是其主流观念。
B.唐代统治者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视与对西藏的正确治理,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使西域成为大唐文明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C.张骞通西域后,儒家文化迅即深深植根于西域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之中。
D.随着汉文化在西域传播开来,大批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随之进入西域,把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
B.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西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统一后的西域各民族普遍接受了儒学经典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
C.“华夷一家”的思想在唐太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民族尊奉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
D.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等表明不同宗教用语在西域同存共处,相互夹杂的现象,体现了多元宗教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宗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文化,在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B.唐代,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有着极大的向心力,这充分反映了唐王朝治理西域的文化认同政策的有效性。
C.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因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得以广泛传播。
D.借鉴唐代治理西域的经验,建立在对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多元一体”格局,有助于多民族文化的同存共生,从而促进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