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③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谁许多画家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述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第④段作简要概括。
【小题3】从全文看,当代创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中国山水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06 02:19: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由金宋文学交流构成的流动空间因其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所处地位与发挥作用差异较大而具有不平衡性。赵宋文学是积淀了汉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文学成就而形成的成熟发达的一方。金朝受制于本身民族文化欠发达、生存环境恶劣、社会生产力低下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深裘大马”式的粗犷、落后的文化氛围,根本无法与拥有锦绣文章的赵宋文学相提并论。故而双方在碰面之处的地位悬殊就决定了赵宋文学在这个流动空间中始终处于文化、文学的输出地位,而实力偏弱的金朝更多表现为文化上的被同化与文学上的强制影响。
②金人伐宋将半壁河山与文明尽入囊中,其成功处在于通过“收图籍”和“纳降人”直接承继赵宋文化与文学。宋儒文人不论是使金被留、主动降金还是战乱被俘者在进入金之后或仕或隐,对金文化氛围的建立以及金源文学的成长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对金源文坛的创立上,分别从诗、词、散文等重要方面给予极大贡献。首先是诗歌方面,入金宋士以陶渊明为精神导师,开启金代诗坛崇“陶”风气。仕金宋儒如宇文虚中、蔡松年等借陶诗排遣两难处境的尴尬与痛苦;入金不仕的文人如姚孝锡更是闭门遁世,躬自践行元亮的田园生活,为金代文人所重。其次,入金宋儒学“苏词”,将文人士大夫词带入金源,拓展了金词的境界与题材,影响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最后,“苏学行于北”还表现在其对金代散文创作的影响上。清代阮元为《金文最》作序,对金源散文有精彩的评论:“金之奄有中原,条教诏令,肃然不振。故当大定以后,其文章雄健,直继北宋诸贤。”此段论述不只指出金代散文气骨兼具,更肯定了其得益于学习北宋诸贤的事实。
③金初文坛由宋儒奠定,亦由宋儒主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金代文学,直至金源第二代文人成长起来,才诞生了元好问等人标举的“国朝文派”,至此,金源文学终于走过了承继北宋文学的阶段,具有了相对独立性。而此时,金源文学方有了与南宋文学相互交流的资格。事实上,金源文学的总体成就仍无法与南宋文学相较,因此金宋文学交流的性质便呈现出金弱宋强的特殊性,在双方交流过程中,南宋文学以压倒式的实力居于主体地位,金源更多地表现为对南宋文学的借鉴、吸收与研究探讨。而金源文学作品因其成就不高,加之兵灾火劫,鲜有传入南宋者。即便零星篇目偶有传入,亦不被南宋文人所重视。宋人对金源文学作品更多表现为一种猎奇心理,如南宋岳珂《桯史》收录完颜亮作品时以“逆亮辞怪”加以标注。且金于南宋有华夷之防的蒂固思想,亦使宋人不能对金源文学加以重视。相反,金却呈现出一种兼收并蓄的开放宽容姿态,似乎丝毫不受对立政权的影响,以公允客观的态度研究评价南宋文学,对南宋文学之精华,亦学习借鉴。是以,金宋不平等的文学交流方式与金宋国力、外交的强弱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乃金宋文学交流的特殊性所在。
(摘编自延保全、王琳《试论文学“流动空间”的建构:以金宋文学为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宋对峙时,文学是有交流的,但所处地位与发挥作用不同,故它们交流构成的流动空间是不平衡的。
B.金朝文化氛围和文学成果与有着几千年积淀的宋文学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既有社会文化的又有政治经济的。
C.通过战争,金朝不仅占得宋人大片国土,而且借助宋人读物和文人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和文学的水平。
D.金源文坛创立之初,留金宋士很多学习陶渊明诗风,有的甚至效仿其生活方式,金诗被打上了陶渊明的烙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元好问为代表的“国朝文派”虽然有宋文学的影子,但它有更多的自身独立成分,所以它开创了真正意义的金代文学。
B.金第二代文人成长起来后,宋金文学交流依然是不对等的,文学成就和实力制约了交流方式和双方的地位。
C.有一定成就的金代文学由于传入南宋的作品太少,所以不能转变宋人的防金思想,无法消除宋人对金代文学的轻视。
D.岳珂《桯史》中“逆亮辞怪”的标注,说明了宋儒文人对金文学有心理偏见,无法客观公允评价金代文学作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秀赵宋文学的产生有社会生活诸多因素,继承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学成就,则是它产生的重要基础。
B.宋代文人入金方式多种,入金后对金人的态度也不一致,有的为金服务,并继续创作,有的则避世隐居。
C.学“苏词”的入金宋儒使金词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变化,而金的散文也因师承北宋诸贤,得以气骨兼具。
D.在与宋文学特别交流的过程中,金或被动或主动,总体是虚心接纳学习,汲取精华,不断丰富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每题2分)
林黛玉与人参养荣丸
《林黛玉进贾府》中提到:林黛玉初进贾府,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贾母问她吃什么药,黛玉回答道:“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查“人参养荣丸”,即“人参营养丸”,是由《合剂局方》里的“人参营养汤”改制而成。其药物组成为:人参、当归、黄芪、白术、茯苓、肉桂、熟地、五味子、远志、陈皮、杭芍、甘草等。有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效。林黛玉的“不足之症”从以后的症状来看,属中医的“肺痨”,即西医的“肺结核”范畴。那时没有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用人参养荣丸之类的补药尚属对症,是符合中医辨证论证的原则的。人参养荣丸主治心脾气血两虚症,临床常出现气短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状。正如宝玉所见的“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参养荣丸虽然是林黛玉“请了多少名医,总未见效”后所试过的药物中最适合的,却也是后来促使林黛玉“魂归离恨天”的因素之一。从中医发病学的观点来看,人体任何疾病发生的过程,都是“正”与“邪”斗争的过程。“正”也叫正气,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邪”即“邪气”,是致人体疾病的一切因素。因此,治疗疾病无非是“扶正祛邪”,即恢复人体的健康。
中医按其功效、性质及使用方法来分,可用八个字概括,中医术语称之为“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补法所用药物就是补药,其主要作用是增强和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从而达到恢复正气、战胜疾病的目的,是专门治疗虚症的。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补药都不是万能的,不能治疗百病。它对人体正气的恢复及健康保证是有一定条件的,超越或不适合这个条件,非但不能扶助正气,恢复健康,反而会戕伐正气,危害健康。林黛玉服用人参养荣丸,错在“常服”。当贾母问她吃什么药,黛玉回答说:“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说:“这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因此,林黛玉之死,“爱情悲剧”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服用补药过量,损伤正气,迫血妄行,吐血不止,致使“苦绛株魂归离恨天”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正如《内经》所说:“夫五味入胃,成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艺术典型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确有人妄服补药而招致吐血的,这一点应引起人们尤其是护理专业的学生的足够重视。
【小题1】下面对“人参养荣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参养荣丸”是由《合剂局方》里的“人参营养汤”改制而成的,有益气补血、养心安神的功效。
B.“人参养荣丸”药物成分有人参、当归、黄芪、白术、茯苓、肉桂、熟地、五味子、远志、陈皮、杭芍、甘草等。
C.“人参养荣丸”属于补药,主要用于治疗心脾气血两虚、气短乏力、心悸失眠等病症。
D.“人参养荣丸”不是万能的,不能治疗百病,它会戕伐正气,危害健康,所以,要尽量避免服用。
【小题2】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林黛玉之死,会给医学界敲响警钟,使人们在关注药物疗效的同时,也会关注药物的使用方法。
B.对于中医所谓的“肺痨”,无论是服用“人参营养丸”,还是服用“人参营养汤”,都不可过量,否则就会吐血而亡。
C.中医一定会继续坚持辩证论证的原则,既要对症下药,又要在用药上采取谨慎的态度。
D.护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多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用药知识,才能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不出现闪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5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⑴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り”,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几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是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是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⑵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⑶传统节日,历来就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⑷江苏省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⑸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小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意味着:韩国申遗成功触发我们想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现在已到了危险的时候。
B.“所谓国家意识,绝不是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
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
C.“‘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形象地将过节的“节”解释成竹节的“节”,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
D.“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睛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
事背后的意义。
【小题2】阅读文章,你认为作者提出“过传统节日”主要意义有哪些?(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这些年,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值得社会关注。这种“戾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为一种“怨气”,将诸多抱怨加以发泄,把个人的一切不幸和困扰都变成对他人和社会的怨气,一股子幽怨,一肚皮牢骚;二是表现为一股“火气”,对于社会问题和现实挑战不是深入探究,用文艺的方式加以思考和表现,而是宣泄火气,表现怒气,渲染对立而非理解,鼓励对抗而非沟通,醉心于“放炮”,沉溺于“出气”和“过瘾”,而无心寻求解决;三是表现为一种“贫气”,用油腔滑调、声嘶力竭的谩骂和嘲笑来表达一种消极的情绪和虚无的态度,犬儒虚无的态度和对于现实的哈哈镜般的理解,使得文艺作品流于类似手机短信和段子的水准。
“怨气”“火气”和“贫气”造成了一种“戾气”蔓延的文化心态。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戾气之作的出现往往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
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
它们的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实际上,仅仅宣泄情绪、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晚清的谴责小说,就是类似这种“戾气”的文化,被鲁迅先生评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而当时出现的“文明戏”也由于这种状态在流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消失了。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这样的作品喧嚣一时,但如过眼烟云,很快就会被遗忘。
感情是文艺创作的基础,但情绪的泛滥和宣泄并非文艺的正道。放任情绪的过度展现,往往会流于滥情和矫情,失掉了文艺的动人力量。滥情就会偏执,让情绪支配了自己的整个创作,放任放纵放肆,失掉了文艺的真实的力量。而矫情会虚假地迎合公众的情绪和社会的热点,变成“无情装有情”“作者无真情”。今天大家所警觉的所谓“装”,其实正是这种宣泄情绪的表现,看起来气势压人,其实既缺节制,也少深度,情绪泛滥矫揉造作的同时也没有艺术的平衡和真实的感受。“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
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进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 (摘编自张颐武《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
【小题1】下列关于“文艺作品的‘戾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艺作品中的“戾气”主要表现为“怨气”“火气”和“贫气”。
B.文艺作品中的“戾气”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
C.文艺作品中的“戾气”往往是对某种社会负面情绪的“迎合”与渲染。
D.文艺作品中的“戾气”是公众情绪的宣泄,是社会问题的客观表现。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绪的泛滥和宣泄,导致滥情和矫情,失掉了文艺的动人的与真实的力量。
B.情绪泛滥矫揉造作,既缺节制,也少深度,缺失艺术的平衡和真实的感受。
C.宣泄情绪、渲染“戾气”,扭曲了社会现实,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
D.作品放任情绪过度展现,刻意迎合公众的情绪与社会热点,追求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戾气”蔓延的文艺作品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消极影响。
B.晚清的谴责小说,是类似“戾气”的文化,被鲁迅批评,这类作品很快就会被遗忘。
C.文艺作品中的“怨气”表现为对于社会问题或现实矛盾的挑战与对抗。
D.宣泄“戾气”的文艺作品让社会问题成为它唯一的表现,极端化社会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