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婶

华东联大有一个周婶。 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当地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周婶叫学生,呼之曰先生。但没有一个先生知道周婶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周婶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学生洗了衬衫晾在外面,被风吹跑了,她捡了,等学生回来时交出。除了下雨,她一天都是在屋外劳作。

周婶养了二十来只鸭。联大到处是青草,草里有昆虫蚱蜢种种活食,这些鸭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周婶就挎了半篮鸭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红润好看,卖得很快。

周婶虽然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但是关乎大学的一切,她可一点都不清楚。但是她隐隐约约地知道,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

先生们现在可没有赚大钱,做大事,而且越来越穷,找周婶洗衣服、做被子的越来越少了。大部分先生非到万不得已,不拆被子,一年也不定拆洗一回。学生外貌,更是不修边幅,衣衫褴褛,囚首垢面,跟一个叫花子差不多。周婶看到这些先生,常常跟女儿说:“可怜!”

来找周婶洗衣的少了,她还有鸭,而且她的女儿已经大了。 女儿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除了他学着说云南话:“为哪样”、“咋个整”,其余的话,她听不懂,但她觉得这女婿人很好。他按月给周婶送钱。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周婶胖了。

联大有个叫银昌焕的,学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但银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出让衣鞋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不是顶天立地满满写着字,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银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他还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大概是相当笨的,因此,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他按期买了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周婶的鼎罐,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人们送给他一外号,这外号很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银昌焕倒不在乎。 你们爱调侃,爱当笑话说,说去吧!于银昌焕何有哉!银昌焕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过两天就要离开华东联大,上任去了。

周婶丢了三只鸭,一只白鸭,一只黑母鸭,一只花鸭。这三只鸭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不知怎么丢的。早上开鸭窝放鸭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周婶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鸭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方言“的”)鸭呢?我口乃鸭呢?……”

周婶的女儿回来了。周婶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周婶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还得吃饭,还得每天把鸭放出去,关鸭窝。还得洗衣服,做被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周婶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

这几天周婶常上先生们的宿舍里去。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一件鱼网似的毛衣,一个压扁了的脸盆,几只配不成对的皮鞋——那有洞的鞋底至少掌鞋还有用……这些先生就把周婶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周婶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曲尺形或凹字形的单元打扫一下。

因为洗衣服、拣破烂,周婶还能岔乎岔乎,心里不至太乱。不过她明显地瘦了。

银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周婶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银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凹形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周婶借用的鼎罐。周婶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银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鸭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周婶把三堆鸭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鸭呀!我口乃鸭呀!我口乃黑母鸭,我口乃花鸭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鸭呀!……”“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鸭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鸭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鸭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

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周婶丢鸭后,并不泼妇骂街,而是喃喃自语,这主要表现周婶的胆小怕事,通情达理。
B.本文语言简洁自然,幽默轻松诙谐。记叙了两个相同生活轨迹人物的琐碎故事,写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反映出人物最真实的心理和脾性。
C.小说开头写周婶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银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D.周婶尊称学生为先生,大学生并不知道周婶的身世,银昌焕甚至还偷吃周婶的鸭,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的自私自利。
【小题2】周婶这一形象与鲁迅先生笔下祥林嫂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两人命运的根源却实在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小题3】小说是如何塑造银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3 10:48: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要去北京
李全
“我要去北京。” 民工张二狗又一次凑在我前面说这句,但表情与以前没两样。
我对他说,你想去就去吧,又何必在我面前唠唠叨叨呢? 这是张二狗第 N 次对我说这句话。 但他每一次说完后,又唉声叹气。 他说他儿子才刚上小学,实在是走不开。 张二狗说的是实情,早上要送孩子去学校,下午放学还得去接回来。况且,从我这座小城去趟北京十分不易,首先得去省城坐两天两夜的绿皮火车。单不说车费那么高,就是那回来的时间就要四天,四天就是好几百。张二狗在北京又没亲没故,去了也纯粹是玩。 如此算来,去一趟北京,他的几个月工资就没了。 这对于一个一月不足 2000 块工资的民工来说,的确不划算,还有他儿子读书的费用虽不多,却比本地学生多了一份借读费。
但张二狗仍然不死心,待他孩子上中学,又一次对我说,他要去北京。 我有些好奇,问他去北京干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 张二狗只是嘿嘿一笑,没回答我。 这更引起我的好奇,虽然北京是首都,但路太堵。 我每次去北京堵在路上的时间比玩的时间多。所以,我一直喜欢我所在的小城市。 城市虽然不大,但交通不堵,四季还分明。
这一年,张二狗的儿子上高三了,我所在的小城也有了直通北京的高铁。张二狗显得十分兴奋,又在我面前说他要去北京。 我十分怀疑地看了他一眼,自然不相信他会真去北京。 因为他说他要去北京这事,已有好些年头了,却从没有实现过。
北京是你想去就能去的吗?那是首都。我想打消他积极性,说,去北京要花很多钱的。 你儿子正在读高三,马上就要考大学了,你舍得离开他?
我说的是实话。 虽然现在张二狗的工钱涨了,每天出工能挣到 200 多块钱,但也不是天天会有活干的。况且他儿子的成绩不是太理想,他咬紧牙,替儿子请了补课老师。补课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加上他老婆刚从医院里出来,这一年挣的钱已经提前打野水漂冶了。
高铁通北京了。我就想试试高铁到北京是啥滋味。张二狗说这话,情绪特激动,还掏出香烟来猛吸了几口,直到不停地咳嗽起来,才扔下烟蒂,最后见我不说话,很不情愿地走开了。没走几步,他又回过头对我说,我这次说的是真的。
那你就去吧。 我想让张二狗快点离开我的房间。其实,他去不去北京,真的与我无关。 再说我已经去过无数次北京了,没有新鲜感。
三天后,张二狗又一次来到我的房间里,掏出一包好香烟放在桌上,说,这是北京货。 专门给你带回来的。
我问,你去过北京啦?
那还有假? 张二狗说这话时,脸上有些僵硬的笑容。
你就别骗我了。 昨天、前天,我都去过你们工地,与你们那里的老板谈合同的事。 我看到你在那里干活呢。 我说的是实话。
你……你真去了我的工地?张二狗说着,突然站了起来,拿去桌上的那包香烟,头也不回地走出我家。
我苦笑着,这张二狗真逗。 但我一会儿就明白了他撒谎去过北京的原因。
因为我的话,张二狗有好些日子都没来我家里玩。 见了我也躲得远远的。 我才想起伤了一个民工的心,有些过意不去。在他儿子去上大学那天,特地封了个大红包托人送了过去,算是我对他的歉意吧。心想,只要他儿子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他的压力减轻了,那时一定会有时间和精力,或者说有经济去北京了。
四年后的一个早上,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竟然是中断多年联系的张二狗打来的。 他说他正在北京天安门前看升旗。 还说,他拍了刚刚升旗的视频已经传给我。 又说,他下一站是八达岭,
到时候再拍些照片传给我。
我想对他说些什么,可话刚到嘴边,又咽了回去,静静地听他没完没了地说北京的那些事儿,却耽误了我看升旗,只好看他传过来的视频院在天安门前看升旗,确实是一件特惬意的事,特别是夏天的天安门,真美!
看完视频,才发现因自己握手机的时间太长,手冻得有些麻了,赶紧对着手哈了一口热气。
(《微型小说选刊》2018 年第 1 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要去北京“为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点明了主要情节内容和中心事件。
B.“我”去过北京张二狗却迟迟不能去,“我”面对他的撒谎反应不同,运用了对比手法。
C.“我”揭穿张二狗的谎言,他由此记恨“我”,四年后与“我”联系,不过是炫耀他去了北京而已。
D.小说情节波澜起伏,颇具匠心,牢牢抓住读者,不断让人意外的情节引发读者思考。
【小题2】张二狗在不同的时间多次对“我”说要去北京,后来又说已经去了北京,听到这些,“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我”说“伤了一个民工的心,有些过意不去”。 民工张二狗有怎样的“心”? 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新年礼物
侯发山
进入腊月,年的味道便越来越浓了。一街两行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大的,小的,圆的,长的,各种形状的都有。超市,商场门口的大海报,你方唱罢我登场,打折、降价的信息扑面而来。街口巷角的空地也全被小商小贩们占领了。过年了,城管也睁一眼闭一眼的,他们也知道弱势群体的不容易。卖衣服的,卖年货的,还有现杀活羊的……都来了。有商家门口的音响放着“新年好啊新年好”。不时炸响的鞭炮,更是把年味送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李娟走进商场,打算给母亲买件礼物。迎宾小姐穿着大红的旗袍,脸似乎比平时笑得还灿烂:“欢迎光临!”
每到年关,李娟必给老母亲买一件礼物。她自小没了父亲,是母亲屎一把尿一把,既当娘又当爹地把她和弟弟拉扯大的,不容易。记得进城的头一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洗脚盆。还是李娟在雇主家看到洗脚盆后,才决定给母亲买的。李娟是一个家政服务员,说白了,就是保姆。李娟在电话里给母亲说,睡前泡泡脚,胜似吃补药。这话也是雇主给李娟说的。李娟又问了雇主一次,才记住:先前在老家,晚上睡觉前谁洗过脚?即使偶尔洗一次,也是用的洗脸盆,谁用过那种木制的、带按摩的洗脚盆?第二年.给母亲买了一个袖珍音响,里面装了个卡,录满了家乡戏,豫剧、曲剧,还有大鼓戏。弟弟和弟媳在外打工,不常
在家,母亲一个人在家孤独,听听戏也不寂寞。这玩意也是李娟在公园里见到的,不少城里老人都有,腰里挎着,手里拿着,口袋里装着,想听谁的就听谁的,比收音机方便多了。第三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按摩椅,母亲经常腰疼,都是干农活给累的。这也是刘娟看到雇主家里有这个,才想起给母亲买的……
李娟东瞅瞅,西看看,给母亲买什么合适呢?衣服?平时没少给她寄,弟媳也给她买,到老也穿不完。用的?电视机,家里有。冰箱,家里也有,除了过年派上用场外,其他时间都罢着工。洗衣机,在弟弟的屋里锁着。李娟想再给母亲买一个,母亲不要,说村里不少人家都有,使用的却很少,都当成柜子塞满衣服了,说洗衣机老费电。即便是给母亲买了,会不会用还得一说。吃的?母亲饭量不大,也不吃肉,说老了,吃啥都不香甜了。开心果、核桃之类的坚果,她的牙也退化了,咬不动。
李娟在商场转悠了半天,也没想好给老母亲买什么礼物好。她打通家里的电话,问问母亲还缺少什么。
听到是她的声音,母亲在电话那端显得挺激动:“娟,是你吗?你五天都没打电话了。家里啥都不缺……你啥时间回来?”家里装的是座机,母亲却不会拨号,不能主动打电话,只能接受电话。
又是这句话。每次打电话,母亲都问李娟啥时间回去。李娟耐心解释道:“娘,我最近工作忙,回不去。”前不久,李娟刚换了雇主,这一家有一个老太太,她的儿子媳妇都在国外,忙,没时间回来陪老人家,老太太晚上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晚上陪她睡觉。老太太的儿子给的价钱也诱人,李娟就答应了。
母亲在电话那端不说话。
母亲似乎不高兴,李娟忙换了欢快的语气:“娘,我弟弟他们回去了吧?我们几天前通过电话。我有时间就回去。”弟弟他们回去了,这个年也就热闹一点,家里也不至于太冷清。
“娟,给你寄的礼物你收到了吗?”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
给我寄礼物?李娟感到新奇:“娘,您老人家给我寄啥子礼物,真是的。”母亲又说:“我让你弟弟寄的,他说丢不了,你会收到的。你弟弟他们今个儿去镇上赶集了……”
电话挂断后,李娟就给弟弟拨通了手机,闲聊了一会儿,就问到正题:“娘说给我寄的礼物,啥礼物?”
“姐,你别生气啊。娘给我二百块钱,让我买张火车票给你寄去……我今天早上才在网上订购的,让他们直接送票去你那里,估计今天就会给你打电话,是腊月二十六的票。姐,你几年没回来了,你就回来一趟吧。你知道吗?你给娘买的洗脚盆,她一直没拆封,按摩椅一次也没用……姐,你真的很忙吗?娘想让你回来陪她睡一晚上……”
弟弟的话音没落,李娟眼里的泪已悄然滑落下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5年第9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母亲接到李娟的电话,始而激动,继而沉默,再后怯怯地问话,表现了她对女儿由思念、期盼到理解、关心的变化,这是小说的细腻之处。
B.李娟在商场转悠了很久不知道给母亲买什么礼物,就打电话问母亲缺少什么,这样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了下面母亲为李娟寄礼物的事。
C.李娟陪雇主老太太睡觉,而放弃陪母亲睡觉,令人感慨,其中蕴含着作者对现在家庭和社会伦理关系的忧虑和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D.弟弟回到家里过年,而且还帮母亲劝姐姐回家过年,说明弟弟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都超过了姐姐,他是小说着力树立的一个鲜明的孝子形象。
 
E.李娟听弟弟在电话里讲述母亲对她的思念和期盼,于是也开始思念母亲,亟不可待地想回家和母亲团聚,感受母女亲情,所以流下了泪水。
(2)小说开头一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内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李娟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新年礼物对李娟和母亲来说,意义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并简要分析新年礼物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那一排钻天杨

肖复兴

四十多年前,从北大荒回到北京不久,我搬家到陶然亭南的地铁宿舍。走出宿舍,有一条大道,大道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

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年轻的那一位售货员,刚来不久。她个子不太高,面容清秀,长得纤弱,人很直爽,快言快语。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

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我鼓励她:对,明年接着考!有这个心劲儿,最重要!每次去那里买东西,她都爱和我说话。我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或者索性送给她。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有一次,她看完我借给她的一本契科夫小说选。还书的时候,我问她读完这本书,最喜欢哪一篇?她笑了:这我说不上来,那篇《跳来跳去的女人》,我没看懂,但觉得特别有意思。

1978年的夏天,我和她相互鼓励着,一起到木樨园中学参加高考。记得考试的第一天,木樨园中学门口的人乌泱乌泱的,黑压压拥挤成一团。高考放榜,我考上了,她没考上。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老老实实在副食店上班。

大学毕业后,我搬家离开了地铁宿舍,发现旧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地好。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我这才注意,她脸色有点黄,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起码有七八个月了。我惊讶地问道:这么快,你都结婚了?

她笑着说:还快呢,我25岁都过了小半年!我们有同学都早有孩子了呢!

那天告别时,地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枝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

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那座宾馆新建没几年,设计和装潢都很考究,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点点头,握了握她的手。她又问我:您还认得出我来吗?起初,我真没有认出她,以为她是会议负责接待的人。她笑着说:我就知道您认不出我来了,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地铁宿舍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

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个子高了些,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我对她说了这些感受,她咯咯笑了起来,说:还年轻呢?明年就整六十了。

她还是那么直爽,言谈笑语的眉眼之间,恢复了以前的样子,仿佛岁月倒流,昔日重现。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用她自己的话说“还不把我变成甜面酱里的大尾巴蛆?”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

她说:中学毕业去副食店工作,到今年整整四十年。您看看这四十年我是怎么过来的!

我说:你过得够好的了!这不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吗?

她略咯地笑了起来:还节节高呢!您忘了您借给我的那本契诃夫小说了吗?您说我像不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

分别的时候,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

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她还告诉我,地铁宿舍二十多年前就都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副食店早被淹没在楼群里了。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

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

(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资,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了外貌描写的手法展现主人公形象,文章选取了小冯同学“刚参加工作、要当母亲、做宾馆管理者”三个人生阶段的外费特征来表现她的变此。
B.小冯同学说她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这和前文“我”和她交流契诃夫小说的感受相相呼应,也表明了“我”及“我”的书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
C.“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这句话运用了夸张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副食店的渺小;也正是其渺小等原因,所以很快被时代的浪潮淹没。
D.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时间跨度大,作者采用顺叙的手法描写了四十年的人和生活的变化,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展现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风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牛
刘国芳
一大早,老人就出门了。有人见老人出门,问着说:“去哪里?”
“牵牛。”老人说。
“牵牛做什么?”人家问。
“耕地。”老人说。
问的人听了,一脸诧异,跟老人说:“还用牛耕地做什么,村里有的是耕机,你那一亩多地,几分钟就耕好了。”
老人笑笑说:“可我还是喜欢用牛耕。”
老人说着,走开了。但没走多远,儿子追了上来,儿子说:“去哪里?”
“牵牛。”老人说。
儿子说:“还牵牛做什么,几分钟我就会把你那一点地耕好。”
老人说:“我自己用牛耕,不要你耕。”
说着,老人固执地走了,但这一路走着,老人都生着儿子的气。几个月前,老人还有耕牛,但有一天老人去赶集,儿子竟把老人的牛卖了。儿子说家里买了耕机,牛没用了,又说养一头牛很脏。老人把儿子骂了一顿,赌气住到女儿家去了。
女儿家有牛,这牛,其实也是老人买给女儿的。那还是一两年前,老人买了一头小牛犊给女儿。把牛牵到女儿家时,老人说:“乡下人家,没有一头牛,怎么像个人家。”儿子把老人的牛卖了后,老人有两个月都住在女儿家。老人天天出去放牛,老人走在牛后面,老人总跟牛说:“我们都快没用了。”牛好像听懂了,哞地叫一声。
现在,老人就是要去女儿家里把这头牛牵来。
一路上,老人还碰到一些熟人,他们也问:“去哪里?”
“牵牛。”
“牵牛做什么?”
“耕地。”
又有人笑老人说:“你儿子有耕机,你还用牛耕什么地?”
老人只当没听到,走他的路。
吃早饭的时候,老人到女儿家了。女儿不在,大概下地或者到河边洗衣服去了。老人不是来找她,是来牵牛,老人牵了牛就走。
女儿村里也有人认得老人,也问道:“牵牛去哪里?”
“耕地。”
“你那里还用牛耕地?”
“我喜欢用牛耕地。”   
从自己村里到女儿村有二十多里,老人去的时候花了两个小时,回来花的时间更长些,因为牛走得慢。等老人回到村里,已经快中午了。老人的田就在村口,老人还没进村,就看见自己那一亩地被耕好了。耕得平平坦坦,像镜子样。老人就牵着牛站在地边发呆。呆了一会儿,老人把牛绑在树上。然后,老人回去取耙。
老人还要把地耙一遍。但在家里老人找不到耙,儿子把犁呀耙呀全处理了。老人找不到耙,只得怏怏地走回到牛身边,又呆着。
牛也呆着。
呆着时老人说:“我们真没用了。”
牛又哞地叫一声。
在牛叫着时,老人牵着牛走起来,往来的路上走。儿子见老人又走,追出来,儿子说:“爸,你还没吃饭呀?”
“不吃。”老人说。
儿子看着老人,老人牵着牛慢慢走着。开始,老人和牛在儿子眼里还清清楚楚,但随着他们渐行渐远,老人和牛便变成了一个点。再后,消失不见了。
(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月亮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老人一生勤俭节约,可生的儿女却不懂得过日子,儿子买了耕机就卖了耕牛和犁耙,女儿家一头牛也没有,不像一个家。
B.老人明知耕机耕地又快又好,可还是喜欢用牛耕地,用耙耙地,坚守农民的本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C.小说选取了当下农村生活的一个剪影,生动地表现了如今农村的生活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新旧耕作形式的更替变化,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
D.小说善于使用白描、反复与对比的创作手法,叙述、描写简洁明快,语言运用朴实自然,如话家常,如品清茗。
【小题2】小说中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以“老人与牛渐行渐远……消失不见”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远 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刚去逝,连着下了几天的雨,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阳光明媚,山谷间升起薄薄的雾ǎi,有一处山头上还挂着几道炫炫的彩虹。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早已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因为一切都有父亲在。
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牛车不住地颠bǒ。悬崖上各色的花都挂出来了,路边的花也在怯怯地摇曳。他的心境也渐渐开朗起来。
山路弯弯,转一个弯,就换一种风景,换一片不一样的树,换一群不一样的鸟,换一壁不一样的花。他不觉得这些弯有什么不好。
这时牛车一阵抖动,随之有些倾斜,他下意识地说,爹,转弯了。一直都是这样,他耪着牛,父亲坐在车上,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这次他没有听到父亲说:知道。他回过头,只看见一车硬邦邦的柴,没有父亲。他的眼睛愣怔怔地望着前方。
不知什么时候,牛车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未有过,牛同他一样,熟悉这条山路,不用跟着,牛也会自己沿着这条山路悠悠地走出去。他跟牛说,怎么了,走啊!可牛一动不动。车停在悬崖的转弯处,旁边的山谷里是一潭静静的湖水,像大山的一只眼睛。
他用一根绵软的枝条轻轻抽在牛身上,牛还是未动。他抚着牛,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看来牛对父亲也有了感情,父亲不在了,它也沉痛和悲伤。他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哎,爹,转弯了。
没想到,牛突然又迈开了步子,轻松地走起来,很熟练地转过弯去,然后走上了那条长长的缓坡。走完缓坡,又要转弯了,牛却又停了下来。他心里想,没有了父亲,就是不顺。这样想着,他又叹气道:爹,转弯了。他这一说,牛竟然又熟练地转过了弯儿。
他终于明白,数年来,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每到转弯处的提醒,不单是提醒了父亲,也提醒了牛。现在到了转弯,他一言不发,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他想,在父亲不在的日子里,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
接下来,每到转弯处,他就像往常一样说一声:爹,转弯了。路也就变的顺畅多了。
可父亲毕竟不在了,他这么喊,是在喊谁呢?望着寡言少语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成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
过了些日子,他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空荡荡,上面坐着一个年轻女人。年轻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两眼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抹鲜艳的红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出山,他都要带上一点山货,常带的是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既有点甜,又有点酸。这些小红山果都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带着不为卖钱,而是摊在木柴一边,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
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在摊子前盯着红红的山果,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年轻的女人就纤纤地拿起一个,迎着阳光看了看。说真漂亮,然后放到嘴里。鲜鲜嫩嫩的红山果,吃一个不但不解馋,反倒勾起了食欲。
第二天,他刚摆下摊,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这个不稀罕,山里有的是,不值钱。她拿起一颗朝太阳举着,说真的是很漂亮。他看着她,大方地抓起一把,塞到了她手里。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山里好吗?他说,很好,什么好吃的都有,红山果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鸟、山鸡、野兔,山溪里还有小鱼小虾小螃蟹,山树上有樱桃、葡萄、山楂、石榴……什么都有。年轻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女人说,我叫红苗。
红苗就像个馋嘴猫一样,把青树招徕人的红山果吃完了。穿着红红上衣的红苗站在青树身边,年轻的面庞露着迷人的微笑,就像一颗大个的红山果。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花香鸟语包围着她,山涧清溪映照着她,蓝天白云追逐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看着驾牛的青树,背影挺拔而又敦实。红苗柔柔地说,青树,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
面对群山,红苗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来到山里后,红苗不再让青树去打柴。青树不解,红苗说咱们可以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那可不是,过去我和爹每年都要种下不少树呢!红苗说那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红苗让他到山外的小镇上采买各种种子:树种,瓜果种,蔬菜种。红苗清亮亮的眼睛看着他,他愿意按红苗说的去做,也许红苗说的是对的。
一年后,他们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青树出山的牛车上满载瓜果梨枣,色彩缤纷。走在熟悉的山路上,看着每个转弯处不一样的树,不一样的鸟,不一样的花,青树心情格外舒畅。他对着群山喊道:爹,我转弯了。前面的老牛便“哞”一声,似乎有些得意地得得地走着。
(取材于张世勤的同名小说)
【小题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的注音。
(1)雾ǎi(_______) (2)颠bǒ(_______) 
(3)愣怔怔(_______)   (4)裹挟(_______)
【小题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青树父亲的去世让老牛很伤心,每到转弯处它就停下不走,使出山的路很不顺利。
B.二十多年的深山生活使青树和市场经济产生了隔阂,守着满山的果实却不懂得出售。
C.受青树描述的山间丰富的禽兽、鱼虾、山果等的吸引,红苗决定跟着青树进山生活。
D.红苗和青树在山里种上了果树、蔬菜等,由卖柴改为卖山果,转变的同时也有继承。
【小题3】简要分析小说塑造“牛”这一形象有哪些作用。
【小题4】请分析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小题5】有人认为,小说以“转弯”为题更合适,你认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