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三年不回家的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叠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把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新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这时,在一旁的父亲总是挠了挠头皮。
(选自《小小说月刊》 2018年0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这是全文的总起句,没有这一句,后面的情节便无从谈起。而且这一句用的是叹号,用叹号有强调的意味,还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B.作者主要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同时穿插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塑造了一个视簪子如命,丢了玉簪子就好像丢了魂儿一样的奶奶的形象。
C.“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这是一处生动的细节描写。奶奶思念父亲心切,终于见到父亲了,眼泪便忍不住一下子流了下来,奶奶这是喜极而泣。
D.奶奶带父亲找玉簪子,从扁豆地到菜地,再到老房子。一路上奶奶不着急自己的玉簪子,却叨念着父亲小时候的事情。这从侧面反映,父亲几年不回家,奶奶想他。
【小题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1)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
(2)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
【小题3】小说结尾“奶奶总是笑而不语。这时,在一旁的父亲总是挠了挠头皮”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0 06:10: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20年夏天,在蔡元培先生即将赴欧洲考察之际,北京大学的教授们开会欢送。几位教授都在发言中希望蔡元培此行能推动中国文化走向欧美。独独梁漱溟发问,“大家所谓将中国文化带到西方去是带什么东西呢?”“中国文化究竟何所指?”一时间,众人皆无语。
百年来,梁漱溟的问题被不断细化并敞开了更多讨论空间。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崛起,投射在文化上的命题就是如何“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说明中国”;中国的发展,也始终面临着“实力的增长”和“魅力的提升”两个评价向度。
加强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互动,首先是一个中华文明自我发现、自我重塑的过程。这有赖于我们深入把握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而上解读,凝练对中国历史选择和历史道路的文化表达,推进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成熟,培育中华美学精神和价值导向,背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将“中国智慧”上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层面的概念体系和知识范式。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只有我们从理论建构层面到大众实践层面都把握住“中国文化究竟何所指”,才能冀望与世界文明碰撞的深度和互鉴的广度。
互动,更是一种双向发现的过程。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世界性价值,不但提供了独特的认识框架和思想资源,近代以来更是成为西方现代性批判的重要参照。德国汉学家顾彬这样形容他几十年以来学习古代汉语的感觉:“一个完全新的世界给我开了它的门。李白来了,孟子来了,庄子打个招呼,我就入了中国的梦”。美国儒学学者安乐哲认为:“西方绝大部分伦理学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而儒学中的‘个人’是处于关系中的‘个人’,强调人的关系性、共生性。它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图景”。这些评价,是中国文化不断“被发现”的象征,也提供给我们变被动发现为主动传播的启示。
也许,“李白来了”“孟子来了”正是一些国家掀起汉语热的原因;而展示关系(家庭、乡土、族群)中的个人,正是中英合拍纪录片《孔子》在海外播出受到好评的原因,是BBC《中国春节》纪录片火了的原因。深邃把握中国文化精神,寻找各民族国家人民的同理心、共情心和好奇心,是推进戏曲、民乐、书法、国画、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现实路径,是以文化的方式说明中国的落地方法。
(摘编自刘文嘉《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说明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皆无语”是因为除了梁漱溟,没有人深入思考从而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究竟何所指。
B.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面上的解读,是指从理论建构层面把握中国文化究竟何所指。
C.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双向发现的过程,一方面是自我发现,一方面是我发现别人。
D.只要找到让世界听得懂、乐于听的表达方式,“中国智慧”就可以上升为“世界智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是个引子,以梁漱溟之问,引出“中国文化究竟何所指”,第二段顺势提出”如何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说明中国”这一问题。
B.弄清“中国文化究竟何所指”的问题,是解决“如何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关键,所以作者以此作为全文论述的重点。
C.引用顾彬、安乐哲的话,意在论证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世界性价值,不但提供了独特的认识框架和思想资源,近代以来更是成为西方现代性批判的重要参照。
D.本文采取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开头两段提出问题,中间两段从两个角度分析中华文明如何自我发现、自我重塑,尾段解决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发展,始终面临着“实力的增长”和“魅力的提升”两个评价向度,但“实力的增长”不一定带来“魅力的提升”。
B.中国文化既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又有深厚的世界性价值,能够给现代世界提供重要参照,所以中国的文化自信是有底气的。
C.中国在西方国家开办孔子学院,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春节》,中英合拍的纪录片《孔子》,都是中国文化主动面向世界的举措。
D.只有阐释清楚中国文化的内涵所指,深入了解民族文化要面对的外部语境,“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说明中国”才能落到实处。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人们把爱别人的概念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也是能够接受的,但却普遍地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而 爱自己却是一桩罪恶。人们认为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因此自爱就是利己,在西方的思想中这个观 点是由来已久的了。加尔文把自爱看作是一种“瘟疫”,尽管弗洛伊德用精神病学词汇来谈自爱,但他的 观点同加尔文是相通的。对他来说自爱就是自恋,自恋是人发展的早期阶段,那些又倒退到这一阶段的人 就不会有爱的能力,这些人发展到顶点就会疯狂。弗洛伊德认为,爱是里比多的显现,每个人的里比多有 限,不是用在别人身上,就是作为自爱用在自己身上,因此爱别人和自爱是相互排斥的,这方多了那方就 少了。如果说自爱是一种恶习,那么由此就可以得出忘我就是一种美德的结论了。
②这里就产生了下列问题:心理观察是否证实了在自爱和爱别人之间存在着一个基本矛盾的观点?自 爱和利己是一码事,还是互为对立?此外,现代人的利己难道确实是一种对具有一切理性和感情可能性的 自我的爱,还是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利己同自爱完全一样还是利己恰恰是缺少自爱的结果呢?
③在我们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利己和自爱以前,我们必须分析一下自爱和爱别人是相互排斥的这一错 误的逻辑结论。如果把他人当作人来爱是美德,而不是罪恶的话,那么爱自己也应该是美德,因为我也是 一个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因此上述原则本身就是矛盾的。圣经中“爱他人如同爱己”的说 法说明了对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的尊重,爱自己、理解自己,同尊重、爱和谅解别人是不可分割的。爱 我同爱另一个生命是紧密相连的。
④这里我们就触及到了使我们得出这些结论的一些心理学上的先决条件。概括如下:我们的感情和态 度的对象不仅是其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同对我们自己的态度互不矛盾,而是平行存在。 从这一点出发来解答我们的问题就意味着爱别人和爱我们自己不是两者择一,恰恰相反:一切有能力爱别 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 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 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⑤爱另外一个人这一事实就是爱的力量的具体体现。在爱中包含的心理学基本原则就是对所爱之人将 这个人作为人类基本品质的化身来爱。爱一个人,也就包含了对所有这一类人的爱。有一种爱的形式,威 廉·詹姆斯称为“分工”的爱:爱自己的家庭却不爱他人,是缺乏爱的能力的表现。对人类的爱是对一个 特定的人的爱的先决条件,尽管对人类的爱是通过对某些特定的人的爱获得的。
⑥可以得出结论,即我自己也是我的爱的对象,同他人没有区别。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 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即存在于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当中。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 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弗罗姆《自爱》选自《爱的艺术》)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弗洛伊德认为自恋状态存在于人发展的早期阶段。正是因为自爱和自恋没有区别,才导致自爱和爱他人 此消彼长。
B.作者认为自己和他人一样都是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所以如果爱他人是美德,那么爱自己 也应该是美德。
C.爱人类是爱特定的人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所爱之人拥有人类的基本品质,按照心理学原则,对此人 的爱中也包含对这类人的爱。
D.爱的能力是追求被爱人幸福的基础,这种能力有高有低,一个人爱自己的家庭却不爱他人就是缺乏爱的 能力的表现。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尔文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反映出在西方人们常常有把爱别人看作一种美德,却把爱自己和利己、自恋等 罪恶联系起来的观念。
B.一个人对别人的态度和对自己态度是可以同时存在,这个心理学上的先决条件意味着爱别人和爱自己不
是必须二选其一。
C.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等,只要拥有这些因素,就能肯定自己的生活、 幸福、成长以及自由。
D.拥有爱的能力的人可以体现为爱另一个人,但如果他只有对别人的爱,而没有对自己的爱,那就是没有 能够真正拥有爱的能力。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先破后立的写法。文章第一段提出了弗洛伊德的“互斥观”,第三段采用归谬法推论出这种观 点的不合理性,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B.第二段承上启下,针对第一段提出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都围绕“自爱”和“利己”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展 开,引出下文对这对概念关系的论述。
C.在第三段中作者引用《圣经》中的说法,是为了证明爱自己和爱他人是紧密相连的,从而进一步反驳爱 他人和爱自己相排斥的结论。
D.文章思维缜密,逻辑严谨。在论证过程中,作者根据需要补充了一些在心理学中已经取得共识的结论或 原则,作为继续推理的前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阅读或观赏过《威尼斯商人》的都知道,莎士比亚在剧中通过各种方法塑造了安东尼奥与夏洛克这一正一反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安东尼奥为了促成一对有情人成为眷属,以自己的一磅肉为担保,向夏洛克借款,与这种高尚的利他主义动机相对,夏洛克则是出于除掉安东尼奥这个妨碍其高利贷营生的商业对手的险恶用心而借款。 二者相比,善恶分明。对夏洛克这个“铁板钉钉”的恶棍,大名鼎鼎的德国法学家鲁道夫•冯•耶林却在《为权利而斗争》一书中,为其做了强有力的辩护,并且对夏洛克在诉讼中的失败,表达了深厚的同情。

②耶林认为,夏洛克在诉讼中所依据的是“权利就是权利”这一不可辩驳的原则。只要拥有权利,就应该得到法庭支持,至于说当事人主张权利背后的动机善恶问题,与此无关。虽然“为割下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而驱使夏洛克走上法庭的是憎恶和复仇心”,但法律并不关注行为人的动机,“从诗人让夏洛克说出的台词中看,不管是从他口中道出,还是从别人的口中道出,无疑同样是真理”。夏洛克在法庭上的陈词,“我问他要的这镑肉是我花大价钱买的,它属于我,快给我,如若不然,我要诉诸国法!威尼斯城邦的法律等于一纸空文吗”?这些话,在一般人看来,完全是恶徒的叫嚣,但耶林认为这是权利者主张权利的呐喊之声:“自这数语道出的瞬间,案件从夏洛克主张个人权利急转为涉及威尼斯的法律,将这数语道出之时,这个男子汉表现出多么力量强大,威风凛凜”!

③对于冒名顶替的法律博士鲍西娅通过解释技巧(诸如割肉不能流血、必须割一磅肉等等)使夏洛克的权利主张落空,耶林进行了严厉指责,认为这是一种“卑劣的机智”。对于夏洛克的失败,耶林给予了深深的同情:“狼狈地败下阵来的不是犹太人夏洛克,而是无望地谋求法律庇护的、处于最下层的中世纪的犹太人典型形象。”不仅如此,他还指出,“夏洛克命运的无可逆转的悲剧并不在于法排斥了他,而在于作为中世纪犹太人的他怀有对法的信仰。”这种信仰表现为,他相信法官不会屈从于主流社会中流行的道德偏见,他相信白纸黑字的法律会得到平等适用。但法庭审判的最终结局却完全相反,“败局如晴天霹雳降临到他头上,迷惘被驱散,赋予自己的权利又被骗走,他终于领悟犹太人被置于法律的保护之外。”

④《为权利而斗争》一书反复强调这样一种观念:法的实现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个体为实现和捍卫其权利而进行的斗争,为权利而斗争是权利人不可推卸的道义上的责任。在耶林看来,那些在自己的权利遭到侵害时,沉默无语、忍气呑声的人,形同战场上的逃兵,是懦弱自私、不负责任的表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反派人物夏洛克,被耶林转化为“为权利而斗争”的正面形象,一个遭受了法官不公正对待的悲剧人物。

⑤虽然耶林的辩护与大多数人的道德直觉相冲突,但这并不影响他基于这一辩护阐发一个深刻的法律理念: 。法律应该平等适用于每一个人,不允许法官根据其好恶“选择性执法”,如果那样,法律的确定性将荡然无存。耶林认为,夏洛克个人的权利与威尼斯的法律密切联系在一起,当夏洛克(一个遭受社会主流道德歧视的犹太人)的权利因为法官的偏见而丧失时,威尼斯的法治其实也崩溃了。

(选自薛军《为夏洛克辩护的法学家》,有删改)

【小题1】第③段加点词“迷惘”在文中指的是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权利就是权利
②他的权利仍然应该得到尊重
③即使很不凑巧
④权利的拥有者
⑤依据我们的道德判断是一个坏人
A.①③⑤④②
B.①③④⑤②
C.③④⑤②①
D.③⑤②④①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中耶林观点的一项是
A.“权利就是权利”的原则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权利人道德上的善恶与此无关。
B.鲍西娅在法庭上的解释技巧破坏了威尼斯的法治,因此是一种“卑劣的机智”。
C.夏洛克值得深深的同情,主要因为犹太人在中世纪受到了太多的不公平对待。
D.在自己的权利遭受侵害时选择忍气吞声的人,对法治的破坏负有一定的责任。
【小题4】耶林为夏洛克辩护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小题5】根据耶林的观点,举例说明“为权利而斗争”的重要性。

同类题4

阅读文段,完成各题。

上帝的花园

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随便的一棵树,都是那么自然地站在那里,无论在山野、广场、路边,永远那么潇洒大方。人类的姿势要挑拣环境,不信你去舞台上走一圈,会发现自己竟然不会走路!就算那些整天呆在台上的时装模特儿,我看还是矫揉造作,远不如一棵树优雅。一棵树并不把自己的一切呈现出来,而是谦虚地隐藏一半在地下,变成根系,从而形成了树的深度。只有最智慧的人才明白这个道理,不去夸耀自己的全部。树的枝条向所有方向延伸,树叶密密麻麻敞开,只要能接收阳光,并没有特别的忌讳。有多少人能珍惜来自宇宙的每一点营养呢?我们不是担心食物有毒,就是担心消化不良,深怀戒心,结果戒心影响了吸收。一棵树全身没有累赘的东西,每一棵树形态上都有不同,却同样简洁、完美,这正是许多思想家理想中的人类,一种保持了个性的完美。

现在,我看着自己停在键盘上的两只手,可以自如地伸展、弯曲、合拢,十个指头都能灵活地打击键盘。最大的奇迹是,手能从地上捡起一根针,能挤牛奶,能写字画画,能举杯、握剑、摘花,能接住一个远远扔来的球,它还能表达意见和感情:同意或拒绝,依依不舍,无限温柔地抱起一个婴儿,拭去对方的眼泪……

有一次,看到小孩在搭积木,我对朋友说:“不要把这双手看成只有几年的历史,它是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人类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远不止火、铁器、文字和婚姻制度。孩子没有创造自己的手,他只是在复习,发现一双现成的手的各种意义。”

古人每恨海棠无香,鲫鱼多骨,觉得天地间有许多憾事。我的儿子也说:“鱼为什么长这么多刺!兔子为什么有皮,我不爱吃!”我瞪着眼睛说:“它们不是生来给你吃的!”

万物有它们自己生存的理由。鱼的生理结构对鱼来说是合适的,它的生活目的不是为人类提供食物。我们觉得世界有缺陷,是因为它不尽如我意。上帝的目的和人类的目的原本不同,所以你看到园丁修剪树枝,遗传学家随心所欲地篡改生物基因。上帝的花园对人来说既然有缺陷,那么人类自己去创造一个自己的花园好了,于是某国就有科学团建立人工生物学圈。尽管里头借用了不少旧世界的材料,试验者们还是呆了两年就赶紧逃出来。

有时,我们能从没有目的的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从前我常去野外,只是胡乱走走。见到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池心水平如镜,手痒痒的,就捡块石子打“水漂”,石子仿佛蜻蜓点水,在水面上激起一串涟漪。树林子空荡荡的,没有野生动物,地上铺满了厚厚的松针和腐叶,踩在脚下,充满弹性。偶尔能见到一两朵明艳的小花,像幽静的美人,自开自落。透过浓荫的一缕阳光打在一丛什么厥类植物上,逆光看去,叶脉绿得透明,仿佛在流动。我就这样在林子里逗留了几个小时,把攥紧的骨骼和灵魂摊开,仿佛一朵花、一棵草,被宏伟的自然环绕并轻盈地托起,矫健、灵敏而单纯。除了上帝的花园,我们还可在哪里这么自由地徘徊,充满惊喜和依赖?在哪里还能如此深切的体会生命中的美感,像宇宙一样深沉?

 

(选自《散文天地》,有改动)
【小题1】阅读第一段,作者如此迷恋一棵树,是因为什么?请分条准确、完整地列出。
【小题2】“上帝的目的和人类的目的原本不同”一句中,“上帝的目的”是什么?“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3】“上帝的花园”指什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①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②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③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④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⑤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都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袀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⑥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时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表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你、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凡人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⑦第三,美的东西 是漫无边际的, 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⑧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等同于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⑨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小题1】在第⑦段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小题2】第③段中提到苏格拉底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小题4】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
【小题5】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