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揭开“翻脸不认人”的面纱

不少人在见过别人一面后,下次再见面又不认识了,这种现象尤以知识分子居多。为什么会出现“翻脸不认人”的现象呢?法国研究人员发现,面部识别能力和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关联性,阅读能力强的人往往面部识别能力弱。

为什么知识分子面部识别能力弱?以往大多是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加以研究。直到最近,法国研究人员才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发现一种比较科学的解释。研究人员斯达尼斯拉斯•德哈恩等人通过磁共振扫描仪和电极帽扫描若干志愿者的大脑,结果发现识别面部和阅读都会用到同一脑部区域,而且两者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也就是说,阅读能力强的人面部识别能力相对就弱一些,反之亦然。

为了测试上述假说,研究人员对3组人员的大脑进行扫描,包括10名不识字的人,22名于成人阶段才学习阅读的人,31名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学习阅读的人。

扫描结果表明,脑部与阅读有关的区域位置是视觉字形区,此区域连结声音与书写符号,在阅读时受刺激而变得活跃。在阅读时,阅读能力较佳者此区域更为活跃;当受测者倾听句子时,视觉字形区显示相同的反应。但是,当研究人员对受测者显示面孔照片时,能阅读者的视觉字形区活跃程度低于不识字的人。因此研究人员猜测,至少在脑部视觉字形区,阅读能力与面部识别能力相互竞争。

研究人员德哈恩等人表示,面部识别能力的损失与其阅读能力成正比。其实,这个结论只是个平均值的研究,人类脑区各个部分的功能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人视觉字形区功能特别强大,这导致他们面部识别能力和阅读能力都很强大。

那该如何来弥补面部识别能力的损失呢?“勤能补拙”这句古训在这个方面也能起到作用。如果面部识别能力弱的人要想记住他人,可以在交往时多看一些别人的面部,在与别人交往时精力更集中一些,事后再回忆一下。等到下次和别人交往时,你就能知道谁是谁了。研究表明,中国人的面部识别本领较西方人弱,这是因为中国人在与人交往时往往不会像西方人那样直视别人的面部。

德哈恩等人表示,其实,不只是阅读占用了面部识别所需的脑区,人类在发展音乐、演讲、绘画等文化艺术的时候,不少脑部区域会被征用。人类在发展文明的过程中,会不断征用一部分大脑神经元进行再利用。因此,人类发展文明会使得原有的一些本领变弱。
当然,新发展出来的技能要占用脑部区域,一是要功能相近,比如面部识别和阅读就比较相近;二是要有空子可钻,也就是说原来的脑部区域要“拆迁”一部分后,新型的“文明建筑”才能兴建起来。研究发现,现代人识别面部的能力要比原始人弱。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前,人类的面部识别能力最初发展出来其实主要不是为了社交,而是为了在打猎时更好地追踪猎物。当人类从狩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后,对追踪猎物的要求变弱,人类的面部识别能力也随之减弱。此时,主管面部识别的一部分脑区就自然而然地荒废了,变成了“空地”,阅读能力就趁机在这些“空地”上建立起来。数千年来,人类的大脑区域虽然已经成型,但是功能性单元正在发生变化。我们相信,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大脑的功能划分将变得越来越完善。

(选自《大众科技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有关“翻脸不认人”的现象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知识分子更容易“翻脸不认人”这一现象,以往多是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而最近法国的研究人员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给出了一种比较科学的解释。
B.面部识别和阅读都会用到大脑的视觉字形区,而且二者会有竞争,其结果常会导致此强彼弱,因此擅长阅读的知识分子面部识别能力相对弱一些。
C.因为面部识别和阅读能力互不相容,所以一个人阅读能力越强面部识别能力就越弱;但面部识别能力差的人可以通过平时有意识的训练来提高。
D.人类的面部识别能力发展之初主要是为了识别猎物,随着狩猎时代的结束,人类的面部识别能力也随之减弱,因此现代人较原始人更易“翻脸不认人”。
【小题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更全面,研究人员分别选取了不会阅读、有一定阅读能力和有较强阅读能力的三组人员,对他们进行测试和扫描。
B.阅读能力强的人和文盲同样面对面孔照片,大脑视觉字形区的活跃程度不同,但听朗读时反应却相同,这表明只是阅读能力影响了面部识别能力。
C.人类在发展进程中,会不断征用大脑中的某些区域进行再利用,使得在发展音乐、演讲、绘画等技能时,也只占用了面部识别所需的脑区。
D.人类新发展的技能要占用脑部区域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新技能与旧技能功能相近;二是有隙可乘,即原区域的某个功能减弱。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性格腼腆的、见人易脸红的、与人交往心不在焉的人,可能更易出现“翻脸不认人”的现象。
B.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可能发现类似阅读能力和面部识别能力的其他竞争也许还存在于大脑的其他区域。
C.当今人类阅读能力与面部识别能力此长彼消的现象启示我们,人类脑部各区域的原有功能有的可能会减弱,新的功能会乘机而入。
D.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会发展出很多新的技能,这些新的技能将会使我们的大脑区域和各区域的功能重新划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05 01:02: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经典的建构

说宋词是经典,今天已经不会有人怀疑。可在宋代,词体刚刚流行的时候,压根儿就算不上是文学。宋词最终能与唐诗媲美争胜,被奉为一代之文学,是经过了千年的淘汰和选择的。所以说,经典,不是生来就是经典,会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认同过程。诗词经典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清以前鲜有评说,直到晚清才引人关注,当时著名学者王闿运评其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到了现代更是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中的顶峰”。而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直到现当代才被确认为经典。

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在清代以前知名度不高,到了现当代,由于词中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与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主流价值观念非常合拍,因而受到关注成为经典。

经典是变化的,在这个时代奉为经典的,另一个时代不一定被视为经典,这说明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又具有变异性。比如南宋人编有一部词选,叫《草堂诗馀》,在当时说不上有多大的影响,可到了明代,就成为十分流行的经典文本,写词的奉为典范,读词的爱不释手,各种注释本、评点本是层出不穷。可由于词学观念的变化,《草堂诗馀》又大受冷落,康熙年间浙西词派的领袖朱彝尊等人不遗余力的贬抑排斥《草堂诗馀》,从此热门的经典《草堂诗馀》就再也无人问津了。朱彝尊的《词综》和张惠言的《词选》代之而为当时流行的经典词选读本。到了二十世纪,《词综》《词选》又风光不再,而被朱祖谋的《宋词三百首》等选本所替代。

经典的时代性和变异性表明,经典是需要不断发现、建构的。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经过名家的阐释或称扬,有可能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而逐渐成为经典名篇。比如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在宋明清三代是不入流的作品,而自从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其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句拈出来阐释为一种做事业、做学问的境界后,这两句词就成了名句,整首词也跟着成了名篇。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更是因为伟大领袖***“反其意”而追和之后,才受到人们的热捧,成为名篇。这些都说明了经典形成中的“名人效应”。选择经典本是纯粹的个体行为、个人爱好,但个体总会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而群体中权威和领袖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的、主导性的意见,被群体成员认同和接受。因而“名人效应”就成为经典形成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此外,“故事效应”也能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促进它的经典化。所谓“故事效应”,即一篇诗词作品,如果有创作传播方面的逸闻趣事,往往更会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推动它的广泛传播和接受。宋词在经典化过程中,“故事效应”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的《醉花阴》,姜夔的《暗香》《疏影》等都有吸引人的故事。

当然,“名人效应”“故事效应”都是作品经典化过程中外在的助推力。一篇作品能否成为经典,还是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含量和艺术质量。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改动)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典不是与生俱来的,像唐代许多诗歌,有的直到现当代才被确认为经典,可见经典的最终确立会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认同过程。
B.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成为历代经典,是因为词中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暗合了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和主流价值观念。
C.明人喜欢《草堂诗馀》,清人推崇《词综》《词选》,二十世纪又盛行《宋词三百首》,体现了经典形成中的变异性。
D.“名人效应”“故事效应”都能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促进作品的经典化。
【小题2】下列关于“名人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界泰斗王国维、政坛领袖***偶然的发现和阐释,使不很知名的两首词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经典。这说明一篇作品要成为经典,“名人效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B.名人的意见常常成为主流的、主导性的意见,被群体成员认同和接受,从而使个体对经典的选择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
C.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最终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而成为经典名篇,一方面取决于“名人效应”,更重要的还要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质量。
D.一篇优秀的作品经过名家的阐释或称扬,更容易成为经典。所以“名人效应”是作品经典化过程中外在的助推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最终能与唐诗媲美争胜,被奉为一代之文学,是经过了千年的淘汰和选择的。所以当代的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想成为经典,还需要经过历史的考量。
B.经典的时代性和变异性表明,经典是需要不断发现、建构的。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有可能成为经典,但经典要想永恒也非易事。
C.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不仅依靠名人的热捧,更在于其作品内涵的丰富性。所以,仅仅依靠名人的炒作,一篇普通的作品不可能成为经典。
D.普通读者常常会对故事感兴趣,因而,作品的经典化过程中,如果有创作传播的逸闻趣事,会更加促进作品的经典化。许多宋词成为经典,“故事效应”功不可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引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左传》是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所著,全称《春秋左氏传》,被奉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引言相关内容是:公元前549年,晋国执政范宣子向鲁国大夫叔孙豹请教何为“死而不朽”时说:“我先祖从舜、夏、商、周以来,世袭贵族不辍,这就是不朽吧?”叔孙豹回答:“这只不过是世代为官受禄,并非不朽。鲁国贤臣臧文仲去世已久,但他的话还在流传,所谓不朽,当如是!我认为‘人生最高目标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著书立说’,如果能在其中一点有所建树,流芳百世,虽逝犹生。”

②叔孙豹把这种不朽观用立德、立功、立言加以界定(即“三立”或“三不朽”),并对世俗观念予以清晰的价值导向,体现出可贵的文化自觉:唐代孔颖达《左传正义》对“三立”阐释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三立”把人生价值标准精确定位,使古圣先贤超越个体生命融入无限的“大我”而获得精神永生,并成为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对后世影响深远。常有人以“三立”或“立三”为名,即取此意。历代英雄豪杰以不同方式唱响人生成功的这“三部曲”,共同谱写出华夏文明史,如周公、管子、孔子、孟子、张良、诸葛亮、唐太宗、范仲淹、王阳明等等。

③成就冠绝明代的王阳明是其中杰出代表,他融道德、事功和治学为一体,光大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作为军事家,他出奇制胜,屡平叛乱,成为有气-、有担当的保国功臣而功德圆满。作为思想家,他集“心学”之大成,立论认为:“致良知”就是“明明德”,从“格物致知”到“修齐治平”,都是“明明德”的过程。知行合一既是“明德”之本体,又是“明德”之功用。 “明德”是本心的德性,这意味着“明明德”需向内求,发明本心,使自身德行主体建立起来,就会自觉自发地“仁民爱物”,,他开宗立派,桃李遍天下,其《传习录》《大学问》等书皆为传世经典?他开创一代学术新风,并引领明清到近现代的思想解放潮流,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梁漱溟等都颇为受益。诚如后人在王阳明故居用楹联对他一生的总结:“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如明教乃万人师”他终身力行“三立”,实现人生最高价值,其思想远播日、韩、东南亚和欧美等地,至今为人乐道。

④德、功、言三者关系密不可分,立德是立功、立言的基本前提,而立功、立言是立德的自然结果。儒道释虽然各自要旨表述有异,但都以立德作为根本。“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本义是遵循自性本心,顺应自然之道,彰显人伦价值。具体而言,“德”涵括仁义、诚信、温良、恭敬、礼让、谦和等美好品行。周公制礼作乐,确立起以“德”为本的价值观,后被孔孟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王道仁政,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

⑤“三立”是实现人类终极关怀的三种根本途径,体现出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即人生意义在于奉献而非索取,个人不应只为自己活着,而应为群体着想,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为社会作出有益贡献。前人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人要活得有意义,离不开立德、立功、立言的实践。“三立”虽非易事,却是人人宜做之事。能否做到“三立”,并不完全取决于职位高低和能力大小,平凡人也可以做到。“三立”在当代简单地说,即做人、做事、做学问。

⑥“立德”就是树立德行的榜样。这就要求修养身心,尊道贵德,劝善行善,俯仰无愧。作为员工,忠于职守。作为晚辈,孝敬长辈。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铸魂,以德育人,以道化人,以爱成人。“立功”就是建立成功的事业。这不局限于宏图大业,只要用心做事、造福他人,在日常生活和平凡岗位都可以建功立业。“立言”就是创立切实的言论。这要把立德立功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升华,给人启迪和激励。我们当立世界潮头,通古今之变,发时代先声,多出精品力作,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

(摘编自2019年8月27日《光明日报》2版,作者赵建永)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被奉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它是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春秋》所著,“三立”理论引自《春秋》。
B.叔孙豹把他的不朽观用立德、立功、立言加以概括,他认为世代为官受禄、世袭贵族不辍,并非不朽。
C.王阳明认为,“明德”是本心的德性,只要使自身的德行主体建立起来,就会自觉自发地“仁民爱物”。
D.“三立”是传统文化灵魂所在,三者关系密不可分,互为前提。其中,立功、立言是立德的自然结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内容层层递进,先交代“三立”的由来和代表人物,后论述了“三立”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价值。
B.文章引用唐代孔颖达一段话,是对“三立”理论的创造性解读,这一解读弥补了叔孙豹观点的不足。
C.文章例举王阳明事迹,把他作为终身力行“三立”的典范人物,体现“三立”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影响。
D.文章尾段表明,对于今天的企事业员工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等人来说,“三立”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借范宣子与叔孙豹的问答,体现了当时的文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引出“三立”这一理论。
B.历代英雄豪杰如周公、管子、孔子等,都用他们不同的方式力行“三立”,唱响人生成功的“三部曲”。
C.儒道释各自要旨表述有异,但以立德作为根本,可知“三立”是实现人类终极关怀的三种根本途径。
D.“三立”在当代简单地来说,即做人、做事、做学问,是人人宜做之事,而且平凡人也完全可以做到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草原文化精神无疑是其不断表现和深化的中心。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所以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就格外突出,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成一种对英雄的崇拜观念。活跃在《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和《蒙古秘史》中的札木合就是鲜活的例证,只不过后者还显现着强烈的崇信重义之美。
草原民族生成了一种独特的多维度的人生态度。首先是一种强烈的在依守自然基础上的对自然的追逐占有意识,其次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的进取征服的精神,这一方面源于本身物质生产资料的匮乏,另一方面又是生产方式的游牧特性所致。游牧本身就是草原民族天下观念的宇宙意识所致,即有水草的地方就是游牧所在之处,《敕勒川》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这种意识引发了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发生的游牧民族政权对农业政权的掠夺性战争,其手段的直接、凌厉体现出一种强有力的征服特征。
草原自然环境的险峻、生存的艰难,致使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中更多了一种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忧患意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成长、成熟的标志,就农业社会而言,忧患意识往往侧重于对精神苦闷的自我消解、自我提升。自我肯定、自我壮大是农业社会忧患意识的主体内容。正如盂子所谓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实境遇愈是艰难,,精神世界愈是通达深幽。草原文化景观下的忧患意识,虽然也是在生存困扰下的一种自我拯救、自我飞扬,也充满了焦虑、深痛之感,但并不专力于自我精神领域的别有洞天,特别是上升到哲理探求的境界,而是将原始初民时期产生的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加以发展,别除了其中包含着的精神层面的穷力追逐,专注于外在世界、生存环境对人的生存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催生个体抗拒灾难和挫折的行为力量。当个体身受自然和社会的挤压之时,他并非逆来顺受,自怨自艾,或者在自我精神世界中营造一块属于自我的美好园地,而是勇于冲破一切既成政治体制、社会习俗的辖制,以个体的勇敢、智慧、意志重新建立人生存在的理想格局,使富于实践性和冒险性的英雄主义色彩愈发亮丽、夺目。蒙古民族的英雄群体成长就是典型的例证。
(摘编自温斌《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精神风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草原文化精神一直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学不断表现和深化的中心。
B.引用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为了强调草原生活中具有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C.草原民族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与适应农耕文化的能力都特别突出。
D.作者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政权对农业政权的掠夺性战争的合理性进行了辩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英雄的崇拜是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精神风尚的重要内容,文章论证时用了例证法。
B.作者对草原民族多维度的人生态度从两方面进行了诠释,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
C.文本通过与农业社会中产生的忧患意识的比较,重点阐述了草原文化景观下的忧患意识。
D.文本侧重于从不同的角度展现草原文化精神的特征,体现了草原文化的优越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毋庸置疑,在草原民族文学中没有逆来顺受、自怨自艾、不敢抗争的个体。
B.农耕民族与草原民族,其忧患意识的产生都是在生存困扰下的自我拯救、自我飞扬。
C.古代北方草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对其文学精神风尚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D.《敕勒川》形象地说明了游牧本身是草原民族天下观念的宇宙意识所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中国山水画家所遵循的制作路径。中国山水画的创作,首先注重本体精神的纯粹性,强调文化意味及笔墨法度形式。在写生时,强调以意取象,以心接物,强调心源与造化的契合。中国山水画强调“有意味”的笔墨和精种,强调在笔墨中探求绘画的本体精神。

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其鲜明的特点,都能体现时代精神。五代时期画家荆浩居于太行山中,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在洪谷深处对景加察,画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别浩之“真”是他常年隐居体味到的太行山水之精神,是五代画家对自然是“物象之源”的深刻认知。近代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善于对景创作,他说:“画是用有限的方法去表现无限的客观世界,我们只能画极有限的东西。”所谓“有限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画家之主观与出水之客观之间的“共识与共美”,是画家精思在融入之后精心提炼出的东西,是李可染在面对山水时,自然即时结合而形成的结果。

在新时代探讨中国画的时代精神,首先是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深入研究与体悟。中国山水画强调自然山川对人性灵的洗涤,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在我看来,畅神对于山水画而言,既是方法论也是目的论。“畅神论”要求画家融入山水,在山水中体会“天人合一”的精神,达到“心与境合”的境界,最终从山川胜景中得到美的享受与心灵的升华,创作出追求自我性情的抒发与感悟的真正“畅神”之作。当代中国山水画需要深入传统,理解传统,才能真正了解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博大,才能坚定艺术创作中的文化自信,才能最终通过借物写心的途径,以实现在艺术中与传统相融,与时代相融的境界。

时代在变,观念在变,审美也在变。中国山水画与自然之间的依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是不会变的;审美的时代导向是不会变的;坚持扎根生活,反映时代大美的宗旨是不会变的。因此,当代山水画家要融入自然,面对祖国的壮美河山,面对自然界的千变万化,要沉潜下来,“风动幡动而心不动”,写生与创作的关键是要坚持中国画的独有观照方式和观照角度。只有辩证地把握好山水化机的内在,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好中国画的本体精神。

当代山水画家是幸运的,首先体现在绘画资源的极大丰富,无论是传统经典还是自然资源,都是如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画家几乎需要穷其一生,而当代画家在网络与现代交通工具的帮助下,几乎触手而及;其次,身处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伟大复兴之际,如何坚持传承传统文脉,体现时代精神,创作出具有当代审美意境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当代山水画家要多读书、多游历、多思考,既不能离开传统,又不能脱离生活;要有情怀有担当,要有真正的家国情怀,要真正体会山水的四时清音与时代气象,要敢于突破自己,发出真正的时代之声。

(摘自石峰《新时代再探中国画的本体精神》,《中国艺术报》2018年8月8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出文化意味及笔墨法度形式,注重本体精神的纯粹性,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特点。
B.李可染说的“有限的东西”,是指画家情思在融入山水之后精心提炼出的“共识与共美”。
C.当代中国山水画要实现与传统相融、与时代相融的境界,就需要扎根传统,感悟传统。
D.随着时代、观念与审美的变化,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审美的时代导向也要随之变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艺术要体现时代精神,并分析了荆浩与李可染创作的不同。
B.文章指出中国山水画强调自然山川对人性灵的洗涤,并引用了宗炳《画山水序》进行论证。
C.文章指出当代山水画家是幸运的,并从绘画资源、时代对画家的要求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D.文章在论述真正理解并把握中国画的本体精神时,指出画家要辩证地把握好山水化机的内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山水画强调的本体精神即“有意味”的笔墨,只能从自然的方面入手去探求。
B.中国山水画家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路径,写生时强调心源与造化的契合。
C.在作者看来,畅神仅是山水画的方法,强调画家从山川胜景中得到美的享受与心灵的升华。
D.当代山水画家要多读书、多游历、多思考,只要不离开传统,就能突破自己,发出时代之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悲剧的诞生》一书最独特之处是对古希腊酒神现象的极端重视。这种现象基本上靠民间口头秘传,缺乏文字资料,一向为正宗的古典学术所不屑。尼采却立足于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现象,把它当作理解高雅的希腊艺术的钥匙,甚至从中提升出了一种哲学来。正是在理解这种史料无征的神秘现象时,他的内在经验起了重要作用。这种内在经验主要有二,即他自幼形成的对人生的忧思和对音乐的热爱,而在他的青年时代,这二者又分别因为他对叔本华哲学的接受和瓦格纳的亲密友谊而得到了加强。从前者出发,他在酒神秘仪中人的纵欲自弃状态中看出了希腊人的悲观主义。但是,和叔本华不同,在他的内在经验中不但有悲观主义,更有对悲观主义的反抗,因而他又在希腊艺术尤其是希腊悲剧中发现了战胜悲观主义的力量。从后者出发,他相信音乐是世界意志的直接表达并具有唤起形象的能力,据此对悲剧起源于萨提儿歌队和酒神颂音乐的过程做出了解释。
这本书显然存在着两个层次,表层是关于希腊艺术的美学讨论,深层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形而上学思考,后者构成了前者的动机和谜底。因此,把这本书看作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也许是最恰当的。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也不同于一般的哲学著作,不是用概念推演出一个体系,而是用象征叙说自己的一种深层体验。其实,尼采自己对此是有自觉的认识的。他知道自己在创立一种诗性的哲学。后来他也始终认为,他在《悲剧的诞生》中创立了一种新的哲学学说,据此自称是“哲学家狄俄尼索斯的最后一个弟子”和“第一个悲剧哲学家”。
作为一个哲学家,尼采当时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生命意义的解释,二是现代文化的批判。在《悲剧的诞生》中,这两个问题贯穿全书,前者体现为由酒神现象而理解希腊艺术,进而提出为世界和人生作审美辩护的艺术形而上学这一条线索,后者体现为对苏格拉底科学乐观主义的批判这一条线索。当然,这两个问题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根本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如何为本无意义的世界和人生创造出一种最有说服力的意义来。尼采的结论是,由酒神现象和希腊艺术所启示的那种悲剧世界观为我们树立了这一创造的楷模,而希腊悲剧灭亡于苏格拉底主义则表明理性主义世界观是与这一创造背道而驰的。
纵观尼采后来的全部思想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他早期所关注的这两个主要问题始终占据着中心位置,演化出了他的所有最重要的哲学观点。一方面,从热情肯定生命意志的酒神哲学中发展出了权力意志理论和超人学说。另一方面,对苏格拉底主义的批判扩展和深化成了对两千年来以柏拉图的世界二分模式为范型的欧洲整个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以及对一切价值的重估。我们确实应该把他的这第一部著作看作他一生的主要哲学思想的本源,从中来发现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解读他的后期哲学的密码。
(摘编自周国平《<悲剧的诞生>译者导言:艺术拯救人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本依靠民间口头秘传、缺乏文字资料的古希腊酒神现象,被正宗古典学术忽略,却受到尼采重视,当作理解希腊艺术的门径。
B.尼采自幼形成的对人生的忧思和对音乐的热爱,在他的青年时代得到了加强。这两种内在经验在理解古希腊酒神现象时起了重要作用。
C.尼采在希腊艺术中发现了战胜悲观主义的力量,因为他接受了叔本华哲学却和叔本华不同,他的内在经验中更有对悲观主义的反抗。
D.对音乐的热爱让尼采相信,音乐能直接表达世界意志,具有唤起形象的能力,以此为依据,尼采对悲剧起源的过程做出了解释。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特殊的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具有两个层次,表层关于希腊艺术的美学讨论推动了深层关于生命意义的形而上学思考。
B.尼采认识到,《悲剧的诞生》是用象征叙说自己的一种深层体验,而不是用概念推演一个体系,自己是在创立一种诗性的哲学。
C.生命意义的解释和现代文化的批判,是尼采所关注的有着内在联系的两个问题,贯穿在《悲剧的诞生》中,并体现为两条线索。
D.《悲剧的诞生》的结论与理性主义世界观不同,尼采的悲剧世界观为本无意义的世界和人生创造出一种最有说服力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叔本华哲学的接受强化了尼采对人生忧思的内在经验,由此出发,他从希腊人在酒神秘仪中人的纵欲自弃看出了他们的悲观主义。
B.现代文化的批判是贯穿《悲剧的诞生》全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本书中体现为尼采对苏格拉底科学乐观主义的批判。
C.权力意志理论和超人学说,对欧洲整个传统形而上学、基督教道德的批判以及对一切价值的重估,都源于尼采早期所关注的问题。
D.《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他一生最主要的哲学观点的诞生地,它能够为我们正确解读他的后期哲学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