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中,“器”字总共出现了六次,字数占比连万分之五都不到,并且仅有五次具有实质意义。然而,这几处“器”字的不同内涵,却彰显出孔子所倡导的君子标准。

“君子不器”,道出了孔子对君子的才具要求,君子应该博学多能,不要局限于一艺一能。为此,孔子在《雍也篇·第六》中对弟子子夏提出:“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在孔子之前,“儒”在社会上作为一种行业,成分非常复杂,但总体来看,都是以一技之长谋求个人生计,这与孔子心中的道义担当、仁者精神相去甚远。在孔子心中,理想的君子应是有德兼有位者,应有超越个人生计的高远追求,以博学多能弘道济世。

“管仲器小”,“子贡是国之重器”,体现的是孔子对君子的德性要求,在《宪问篇·第十四》中,孔子对管仲的事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如果没有管仲的话,可能华夏之地就要改行夷狄之俗,也就是“被发左衽”了。孔子虽然肯定了管仲的相齐之功,并且也没有苛责管仲忘主事仇,但他仍然觉得管仲在器识德行上有所欠缺,识见并非宏大,心中骄做自满,行为有违礼法,在德性上称不上“克己复礼”的彬彬君子。

在孔子看来,事功固然重要,然而如果内心长时间做到“不违仁”、能够安贫乐道,那才是更高的人生境界。因此,孔子对颜回的评价高于众弟子。与之相比,子贡虽然精于辞令、善于经商,并且曾游说四国,使鲁国转危为安,在当时世俗眼中取得了比孔子更大的成功,然而正是由于他对外物有所执,对内心的省察砥砺不够,所以孔子给予子贡的评价为瑚琏,合乎“礼”却限于“器”,并未完全达到孔子理想中的君子境界。

“君子使人必器之”,强调的是孔子心中的合作共事之道。君子与人为善,合作意识强,然而心中有“道”,所思所行必以之为遂循。与小人不同,君子对人不求全责备、注重量才而用,让个体的才具器识在合适的地方发挥作用,从“及其使人也,器之”的上下文看,也可看出君子的正道直行,对于“说之不以道”的人,君子一视同仁,能够宽宥对方以往的过失,不钻道德的牛角尖,注意发挥个体所长,一起把事情做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孔子以工匠做事必先磨砺器具为例,认为为仁必须先到贤能之人中接受熏陶,仍然是谈君子的相处之道,君子应多与贤能之士交往,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从这些日常接触中砥砺德行、增长才干,通过日积月累的熏陶涵养,才能慢慢达到“仁”的境界。

(节选自《儒家思想解读:“器”与君子修养》)

【小题1】下列有关“器与君子修养”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不器”道出了孔子心中理想的君子,这样的君子应是有德兼有位者,孔子认为在他之前的儒都是小人儒。
B.“国之重器”的子贡不能安贫乐道、内心做不到“不违仁”,这不是儒家认为的最高人生境界,因此孔子对子贡的评价并不是最高的。
C.君子正道直行,不钻道德的牛角尖,不求全责备,能够在使用人的时候做到“器之”。
D.君子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犹如工匠“先利其器”,只要做到了这一步,就一定能够达到“仁”的境界。
【小题2】下列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孔子之前的儒与他心中的仁者精神相去甚远,是因为他们用一技之长谋求个人生计。
B.管仲与子贡都有事功,甚至为了事功,与他人竞争,忽略了对内心的省察砥砺。
C.“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区别在于是否博学多能,子贡精于辞令、善于经商,又游说诸侯,使鲁国转危为安,是“君子儒”的典型代表。
D.颜回虽不经事功,但安贫乐道,他才是达到了孔子理想中的“合乎礼”且不限于“器”的君子的标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9 10:56: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片槐树叶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呢。
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小题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节“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B.第一节四句均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C.第三节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既表现槐树叶轻而且薄,也抒写了主人公小心翼翼、备加爱护的心态。
D.结尾一句和首句呼应,从视觉再一次写槐叶,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中心意象的整体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余地。
E. 诗歌最后一个长句分四行来写,既是为了诗的外在形式的需要,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思乡之情的悠远深长。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一节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速度,见出快慢

田福民

①速度,见出快慢。

②速度,即是快与慢的讲究。

③刹那与永恒,即是速度的极快与极慢。

④大概人所追求的,就是一刹那与永恒。极美极乐的都希望它永恒,而抵达极美极乐又希望它一那。然而,一刹那与永恒叉是矛盾的不可能实现和谐、统一,极美极乐容易消逝且又是不可能一刹那抵达。

⑤一棵庄稼,必须要经过育秧、分、抽、灌浆、结实,前后四个月左右的时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整个过程确是艰辛无比。一朵花,萌芽抽芽、蜂蝶传粉、光合雨润、机开放,其中缘巧合,天时地利,不可或缺。一个人的成长,自十月怀胎,一朝分,至婴儿、幼童,经少年、青年,历中年、壮年,最后才是老年,其中有疾病,有天灾,有时还有战争,世间几十年,“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辗转沉浮。

⑥一切生命都是怀着美而乐的愿望,然而,愿望的实现又是繁复、缓慢的。所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错了,急不得的!自然赋的图景,就是一个慢。时间是一分一秒地过,日子是一天一时地度。地球存活了46亿年,宇宙存活了140亿年,人类文明也有了5千年,太慢了!回头看,天荒地老,时光无言。夜空星辰浩,从颗星到另一颗星,得要多少年啊?

⑦天地之间有大美,是谓慢之美。“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际云卷云舒”,云卷云舒是慢慢地卷慢慢地舒;“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向东是慢慢地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长河落日是慢慢地落;“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依依墟烟是慢慢地升。

⑧假如朝相反的方向走,那就是大灾大祸。云疾速而卷疾速而舒,那是暴风雨要来了;一江春水向东疾速地流,那是江水决堤,要发洪水了;长河落日疾速地落,那是要天翻地了;依依墟烟疾速地升,那是村庄要消亡了。

⑨很显然,快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快是急躁,快是粗暴,快是没有任何美感。假如一棵庄稼,不经过从育秧到结实的过程,一夜之间就可以收割,那是什么场景?假如一朵花,不经过诸多的缘巧合,直接开花,那是什么场景?假如一个人不经过婴儿到老年的人生历程,直接老去,那是什么场景?可以肯定,那必然是收割不完的庄稼,开不完的花,老不完的人;庄稼也是怪异之庄稼,花也是诡之花,人也是畸形之人。

⑩一个声音会说,快也是一种美啊。微观世界里,电子的高速运转,原子的核裂变。宏观世界里,子弹的飞行,天体的运行。我要提醒的,那种快是一种美,但那种快,快得有规律,快得有秩序。那种快快得我们感觉不到。谁能感觉得到电子的高速运转?谁能感觉得到原子的核裂变?谁能感党得到子弹的飞行?谁能感觉得到天体的运行?这与破坏秩序的快和让人恐惧的快有着本质的不同。

⑪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由慢变快了。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变化,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转换,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情况的了解,快多了。可以例举的有,飞机的航行,高铁的穿越,网络的流通。这种快其实是中性的,不能简单地论之以好坏。它一方面提高了人入世的进程,可以让人快速地见到一个人,处理一件事,包括一场谈判的开启,一段感情的终结;另一方面也绊了人出世的身影,因为快,所有的闲适、优雅、安宁将不复存在,于是有了乡愁,有了怀念:

记得 早先少年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从前慢》)

⑫这首诗是说慢的,历数慢的好处:慢言慢语,慢的早点,慢的日色,慢的车马,慢的邮件,慢的爱情,慢的家居。此处,最珍贵的当数是慢的爱情——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爱情的庄严神圣,都在这慢的爱情里了。这是现代人崇尚的快节奏的情感基调不能比的,也只有这样慢的爱情,才配得上“死生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⑬父亲是个木匠,他的活都是慢制作,伐木、皮、拉锯、刨花、画线、凿、按装,每一个步骤都要求极耐心,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极精细不能有半点马虎。父亲是有点儿工匠精神的,他为人家做家,遵循的就是工匠的心理,工匠的要求。所谓的工匠精神,说到底就是对客户负责,对产品负责,最终是对自己的良心负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能塞户头”。父亲一生作品无数,他以他的好手艺赢得了人家的尊重。

⑭慢是情致,慢是心境,慢是对人生与生命的更高一层的理解。人或许有一段时间是处于快的阶段,但到底还是要慢下来;自然或许有一段时间是处于快的阶段,但到底还是要慢下来;社会或许有一段时间是处于快的阶段,但到底还是要慢下来;文明或许有一段时间是处于快的阶段,但到底还是要慢下来。快只是暂时,慢才是长久。前一阵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好好活着,因为我们要死很久!此言道尽了世间所有的繁华与悲凉——活着之动,死后之静;活着之快,死后之慢。

⑮如果让我选,我也是喜欢慢。我愿意做棵慢慢成熟的庄稼,一朵慢慢开放的花,一个慢慢老去的人;慢言慢语地说话,慢慢吃着早点,看慢慢落下去的太阳,坐慢慢走的车马,写慢慢发出的邮件,享受慢慢的爱情。

如此,得以永恒!

【小题1】文中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shà那 sì机 赋yīn缘巧合
B.抽huì 分miǎn   jī绊 星辰浩fán
C.分niè 诡mì 家jù 天翻地
D.按装ān 凿sǔn    xiāo皮    死生qiè阔
【小题2】作者记叙父亲做木匠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概括“慢”的好处。
【小题4】鉴赏结尾画线的语句。
【小题5】作者说:“如果让我选,我也是喜欢慢。”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殷代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驾驭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难以预知的各种自然灾害是当时人类的最大威胁,“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就是他们艰难生存的历史写照。所以,周初的德治体系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提出了德治的三个原则,即“应时”“应和”“应戒”——从人与天时来看,要“应时”;从人与天命来看,要“应和”;从人与天灾来看,要“应戒”。

“应时”即人的活动应顺应天时节令。因为在人类早期社会,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与对自然的崇拜结合在一起的。“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实践经验,既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又是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安排生产的一个重要规范和原则就是做到应“时”。

《尚书》开篇《尧典》中,尧帝安排羲和按照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制定了历法。在历法的制定中体现了将日月星辰的周期变化与动物的生长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一种整体性思维模式。春分的划定,在天依据的是昼夜的长短和星体的位置,在地表现为动物开始交配繁殖,对应人的活动则是开始播种。夏至的划定,也是依据的昼夜长短和星体的位置,夏至在地面的表现是动物的羽毛稀疏,对应的人类的活动是迁到高处居住。秋分和冬至的划分也是依据的昼夜与星体的变化,秋分在地面的标志是动物开始长出新的羽毛,对于人类而言,可以回到平原居住;冬至在动物身上体现为有密厚的羽毛,人类要居住在室内。 

在对四季的划分中可以看到日月星体的运转—动物的生长—人的活动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高度依赖自然环境的时期,时令是指导和支配人类安排实践活动的准则,是人类得以在自然界生存的保障。舜帝在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之上进行祭祀四方和名山大川。二月东巡,祭祀岱岳;五月南巡,祭祀南岳;八月西巡,祭祀西岳;十一月北巡,祭祀北岳。

《尚书》把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的变化紧密联系,在初步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倡导应时而动。人类在从事各类活动之前都会举行仪式祭祀天地,这就是对自然的敬畏,西周之后更是如此。吸收了商纣失德逆天的教训,周王朝重视礼制,礼制其首即礼天,要求人们敬畏天命,应时而作。 

“应和”即为崇德。在《尚书》中,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人与物关系是否和谐是判定一个人(君主)是否有良好道德的重要标准。例如,尧之德表现为通过“亲九族”而“协和万邦”;舜以“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文王之德在于“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以求“咸和万邦”;周公“师保万民,民怀其德”。“安民”“恤民”是《尚书》评价君王德行的又一重要标准。例如,尧帝“克明俊德”,并通过“敬授民时”而使九族、百姓、万邦乃至“黎民于变时雍”。“安民”“恤民”是在因“天命靡常”意识产生后而忧位、忧君推演出来的道德命题。

对于君主而言,道德还具有更深层的重大意义,即君主是否有德更进一步关系到天命的变更。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君主如果失德就会失天命,只有良好的道德才能守天命。“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尚书·泰誓》中记载了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原因在于商纣失德被天命所抛弃。周武王将商纣王沉溺酒色、残暴虐杀、昏庸、奢侈等失德行为看作是对上天的不敬,而他自己是根据天命来判断商纣是有罪的,“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商纣失德,是天命要诛杀他。如果不顺应天命将其诛杀,那么罪与商纣同等。

通过圣王治理社会的历史可以看出道德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殷人在把权力看作是祖先神恩赐的背景下提出了道义的正当性,以自己“明德”的途径与天命相关联,把德行看作是天的本意。“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受到上天的佑助,只有仁爱的君主才能获得民心的归附。君主道德的一个中心内容就是惠民。而在德治中,君主与民众关系的和谐、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真正做到万物和顺,才是民得以生、王之为王的前提条件。

“应戒”即强调有德之人应顺应天道,不做失德之事。《尚书》通过道德与天命的关联追求万物和顺,失德不仅会引起天命的更换,还会招致天灾。“天”在元典时代人的心目中居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天命”一度曾被人们视为是不可抗拒的,“顺天道”“明祖道”成了君王是否有德的评判标准,“天命”成了天道运行的法则,尊“天命”就必须要顺“天道”。需要指出的是,《尚书》中的“天”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属性和发展变化规律的高度概括。《尚书》中的“天命不僭”“格知天命”“祈天永命”,殷商诸王的“率民以奉天”都很清楚地体现了商周时期对“天命”敬畏。

君主之德贯通天地,关系到鬼神及万物的存在状态。君主之德与天灾和万物的生存状态相关联,在有德的君主的管理下,鬼神及万物都得以安宁,不会出现天灾。如果君主“肃”,雨则适时;君主“乂”,晴则有时;君主“晢”,暖得时;君主“谋”,寒得时;君主“圣”,风顺时。相反,君主失德则会出现天灾。君主、卿士和百官对社会的治理与自然环境有规律地孕育万物一样需要一定的规范。

在古代社会,非常重视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据《尚书·胤征》记载,掌管天文历法的羲氏、和氏失德,沉湎于酒,扰乱历法,于是就出现了天体运行失常的情况。在当时看来,掌管天文历法的人失德,其危害比烈火还要严重。这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天时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古人认为人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意义都与天地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相关。

(摘编自李青唐《从〈尚书〉观周初德治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荡析离居,罔有定极”的生存状况,促使周初的德治体系提出了德治“应时”“应和”“应戒”的三个原则。
B.“天”在元典时代人的心目中居于至高无上的位置,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属性和发展变化规律的高度概括。
C.惠民是君主道德的一个中心内容,认为使民得以生才能使君主与民众的关系和谐、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真正做到万物和顺。
D.《尚书·胤征》羲氏、和氏失德导致天体运行失常的记载,反映出古人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意义与天地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相关的思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舜帝基于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认识,择月出巡山川,祭祀四方,可见在人类早期社会,“应时”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
B.商纣失德失民心,是天命要诛杀他。所以,周武王君臣同德度义,应天顺民讨伐商纣,将其诛杀,就不会被天命所抛弃。
C.《尚书·泰誓》中记载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历史,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证明了君主是否有德关系到天命的变更的道德的深层意义。
D.《尧典》中尧帝安排羲和制定历法,证明舜帝在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之上进行祭祀四方和名山大川是“应时”之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时”既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又是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规范和引导,与今天人们对“时”的认识异同互见。
B.《尚书》中记载尧帝安排羲和按照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制定了历法,可见“天命不僭”的思想在古人观念中的重要性。
C.古人认为,君主通过道德与天命的关联追求万物和顺,对社会的治理符合一定的规范,不失德,就不会招致天灾。
D.在古代社会,非常重视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与早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驾驭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有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汉字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中国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正是借助汉字,才可以把中央政令贯彻到全国各地。罗马帝国灭亡后,民族独立,分裂成许多分散割据的邦国,迄今为止,还是多种文字并存。他们的生产能力的总和已超过美国,他们深感分散给发展带来的弊端,却一时无法改变。我们的汉字,早在秦以前各大国如齐、楚、秦时,已基本趋同,秦统一中国后,将文字进行了统一和规范。我们的二十四史就是用汉字记录下的。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文化普及,国家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改革的原则是一个字不超过十划。由于时间仓促,考虑不周,把原几个不同的字,简化为一个字。有时发生歧义,影响字义的准确性。但总的说,这次改革是成功的,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而且影响到海外,像新加坡早已使用了简化汉字。因为书写方便,合理的简化字是受欢迎的。
但由于有些简化后的汉字,与古汉字发生歧义,给汉字的使用带来新的问题,甚至因此闹出一些误解和笑话。现在电脑软件有汉字繁简转换的功能。由于繁、简汉字存在的歧义,电脑识别也常发生错误。而且我们现在提倡国学,想教孩子从小读点古诗词、古文,由于青年人没有机会接触繁体字,阅读古人著作时发生隔阂,看不下去。2005年高考试卷有古文今译的考题。广州考区的一道古文翻译题,交白卷的达万人之多。
我曾提议过“用简识繁”的补救办法。在编写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遇到简体与繁体发生歧义的字时,简化字旁用括弧注出该繁体字。例如吉庆有余(餘)、史湘云(雲)。老师不必专门讲,也不列入学生考核内容。经过十二年的熏陶,不知不觉中认识了不少繁体字。这等于在全国做了一项国学普及工作,中国的古文、古诗词、古小说,人人可以方便阅读。
这样做,有些文字改革专家们担心违反文字改革政策。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语文课照常进行,不增师生的负担,毫不费力地多认一批繁体字,并没有冲击文字改革,有什么不好?
(编摘自任继愈《光明日报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项表述的相关内容,不属于“汉字的功勋”依据的一项是( )
A.中国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B.把中央政令贯彻到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的全国各地。
C.罗马帝国分裂成的许多邦国,多种文字并存,分散给发展带来弊端。
D.我们的二十四史及古诗词古小说等,就是用汉字记录下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文化普及,国家进行的文字改革的原则是一个字不超过10划。
B.国家进行的文字改革,总的说是成功的,因为书写方便,简化字是受全国人民欢迎的。
C.有些简化字,与古汉字发生歧义,给汉字使用带来新的问题,电脑识别也常发生错误。
D.2005年高考广州考区古文翻译,交白卷达万人,是由青年人没机会接触繁体字导致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的统一、发展和强大,需要文字的统一,还需要文字合理的改革和发展;我们中国如此,世界各国也都如此。
B.由于时间仓促,考虑不周,把原几个不同的字,简化为一个字,造成了一些不合理的简化字,给汉字的使用带了一些不便。
C.“用简识繁”,是在简化字旁用括弧注出该繁体字。如“史湘云(雲)”,说明简化字“云”对应的古汉字就是“雲”这一个字。
D.对简化字与古汉字发生歧义问题的补救,首先不能违反国家文字改革的大方向,其次也不能增加师生教学过程中的负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1 月 3 日晚上,两位 90 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 也能赚大钱开跑车。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 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 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 年 1 月 4 日)

材料二: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 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 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 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1 月 18 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园村、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 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 年 3 月 1 日)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20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三则材料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