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

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8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者应用程序。例如,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当然了,这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手机或者ipad上,任何图标再不会摸起来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装满东西的筐总比没装东西时提起来更加费劲些。可是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比起真实世界来还缺少一样元素:力感。

美国科学家伊德·科格特正致力于改进虚拟键盘,使它用起来感觉更像真实的键盘:当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的手指会感到有一股轻微的抵挡力。科格特的设计也用到了电振动的原理。他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所以,最后的效果是两个方向上的振动之合力。我们只要事先把两个振动调整到合适的“步调”(在物理学上称为相位),这股合力就可以把手指一瞬间推向左边,一瞬间推向右边。由于振动频率非常高,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经测量,这个力大约70毫牛顿,大致相当于按下一个真实的键时所受的抵抗力。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就可以在虚拟键盘上获得真实的按键体验。

总而言之,未来触屏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跟数字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对于信息,我们将不仅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触摸。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13年第l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触幻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借助触幻觉,在触摸屏上,你手指下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看、听,还是摸、闻,都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
B.在指尖大小的地方,要达到对虚拟事物的操作与操作真实物体差不多的效果,唯有借助触幻觉。
C.灯亮时插座表面好像变粗糙了,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移动时会感受到轻微的震动,都可以表明正是交流电导致触幻觉的产生。
D.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味觉和嗅觉还完全没有,而对触觉的模拟已经开始。
B.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C.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设计者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应用程序。
D.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让人产生力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在即将到来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手机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触觉体验,使人们对虚拟事物的操作跟真实物体毫无差别。
B.科格特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而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水平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
C.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因此,未来的世界将不会再有虚拟与真实的区别。
D.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它的虚拟质地感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5 10:15: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富春山居图》中的渔樵意象

胡晓明

①《富川山居图》中有8个人物,分别为士人、渔父、樵子。其实在中国画中,此种分别是不重要的,这都是士人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化身”。

②富春江文学传统中核心的人物,即严光,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钓者;而富春江上的钓台,也是历代文本化山水中最重要的钓台。写到富春江的诗歌,几乎没有不写到严子陵和钓台。这不等于说,《富春山居图》中的渔樵,画的就一定是严子陵。中国山水画有渔父樵子,则是极其常见普通的事情;而且,画家写意,绝不可能将山水画中的人物,指实为某某人。因此,不能简单认为,《富春山居图》出现了“渔樵”就是写严子陵的故事。

③但是,有趣的是,黄公望的《画山水诀》,很奇怪地解释了一个有关水的名词:濑。《画山水诀》“画水”云:山下有水潭,谓之濑,画此甚有生意。

    

⑤因此,换一个角度想,由于富春江严子陵故事的文学影响力太强,黄公望心目中如果反而没有这个文学传统的影响,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们不妨认为,《山居图》中的渔樵,与“文本化山水”富春江中的“渔樵”,是二而一,即易于相互指涉、相互联想的关系;“渔樵”,正是他们共同享有的重要文化符号。因此,很自然,后人在有关《富春山居图》的题跋中,不约而同地,仿佛解读一样,常常提到严子陵及其相关的辞语。先来看有关《富春大岭图》的题跋,譬如:

黄公手比愚公强,富春移来咫尺长。子陵之居在何处,千载烟云长渺茫。((明)祝允明《题富春大岭图》)

泖塘卜筑严陵客,富春正筑南楼墨。((清)翁方纲《题富春大岭图》)

⑥再如有关《富春山居图》仿本和黄公望其他作品的题跋:

粉本大痴山,高风子陵里。玉圃积琼葩,不数孤山美。((清)叶绍本《富春梅隐》,《白鹤山房诗钞》卷十七,清道光七年本)

我们看乾隆在子明卷《富春山居图》上的题跋,也有这样的联想:自富阳至桐庐,胜甲浙右。子陵高风,与山水同远。丙戊(1766)癸卯(1783)冬初,自盛京谒陵,回跸至夷齐庙,俯仰山川,清风斯在。悠然有会于子陵桐江之间。因书此卷。以志一时。

⑦由此可见,将《富春山居图》与富春文学传统相联系,不是我们今天的新发明,古人正是这样鉴画的。伟大的艺术家、普通的诗人、收藏家甚至身为异族统治者的皇帝,都与此一大文化心灵相通。然而现代艺术史家与收藏界的主流解读却完全撇开了此一传统。

⑧再联想到黄公望的名字,不妨另下一解。一般人都过于相信志书与画史上所说他的父亲“九十得子”,“黄公望子久矣”,以得名。然而,班固《汉书》颜师古注云:师古曰:望,谓太公望,即吕尚也。钓于渭水。文王将出猎,卜之,曰:所得非龙、非螭、非豹、非羆,乃帝王之辅。果遇吕尚于渭阳,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曰太公望。(班固《汉书》卷一百上)

⑨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典故,黄公望的父亲为他取名,不可能不知。为什么志书与画史皆不提?细思之,太公望著《六韬》,“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史记》);又,太公望不是一般的帝王师,而是助文武夺取天下的人物,此种身份,恐怕完全不合于蒙元统治时期的一般汉族读书士子之人生规划,或因此而易于遭忌受害,故一般人缄口不提,或代以九十老夫之说,就合理自然了。然而,黄公望之得名,其父必知《汉书》此典,因而赋此名也必有重大期望,则是可能肯定的。而公望一生,亦从辅佐帝王之钓者,转而为崇尚离心之钓者,决然在《山居图》中,借渔人开头与结尾都循环而行,自成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这或不是偶然。

(有删减)

(注)①严光,字子陵。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帮助刘秀起兵,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②黄公望,元代画家,代表作为《富春山居图》。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的“化身”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对第②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光是富春江文学的代表人物。
B.“钓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贤者渴望被赏识的心理。
C.“文本化山水”是指诗意的山水。
D.富春江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严光的故事。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横线上,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1)毕竟,这个水名太有名了。
(2)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严陵濑、子陵濑、七里濑。
(3)江南的水名,有很丰富的名词,但黄公望其他什么都没有说。
(4)而且,“画水”一共只有两条,这句话就占了一条。
A.(2)(1)(3)(4)B.(1)(2)(4)(3)
C.(3)(4)(2)(1)D.(4)(1)(2)(3)
【小题4】简析第⑤⑥段引用题跋的作用。
【小题5】下列说法与文意相一致的一项是( )。
A.中国山水画中“渔樵”意象必不可少。
B.中国山水画中的“渔樵”与“文本化山水”中的“渔樵”是“二而一”的关系。
C.现代艺术史家与收藏界对《富春山居图》的主流解读忽视了富春江文学传统这一视角。
D.志书与画史都不提“黄公望”名字与“太公望”典故的关系,是因为作者怕遭忌受害。
【小题6】根据文意,概括《富春山居图》中“渔樵”意象的象征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 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使用棍子、“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 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北极熊的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选自《动物游戏之谜》,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自娱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戏行为并不仅限于幼小动物,而且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
B.游戏是动物的天性,并随进化程度和智力的提升而加强。
C.动物游戏能调剂和补偿紧张的生活,起到一定安抚和保护作用。
D.游戏可使动物在生理、心理上保持平衡,有利于适应未来生活。
【小题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翰·贝叶和保尔·赖特并不排斥“学习说”,他们认为,动物游戏不仅是学习,还能起到“锻炼”的作用。
B.“学习说”也认为游戏是-种锻炼,比如能锻炼动物的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 用环境的能力等等。
C.西伯利亚羱羊和北极熊通过似乎带有“实战”特性的游戏,来锻炼它们逃避敌害能力或提高它们的生存能力。
D.“学习说”和“锻炼说”都是对动物游戏行为提出的假说,从实际上看,“锻炼说”似乎表述更全面更确切。
【小题3】下列对文中关于动物游戏的四种假说,表述正确的一项是以
A.“演习说”认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排演或演习以后可能出现的生活,使动物从小就能熟悉将来要掌握的“技能”和未来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
B.“自娱说”认为,因为动物需要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 上容易保持平衡,所以会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某种调剂和补偿。
C.汉斯·特贝等认为,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游戏对动物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D.保尔·赖特等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如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和冬季捕食的能力,所以说锻炼在动物游戏中的意义是最主要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基本前提。但人类社会的活动由于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而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甚至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因而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这种不公正性,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在物种数量上比自然生态系统中要少得多;其次表现为不同物种受到的待遇也互有区别,而且无视其原生特性;再次表现为相互间的关系得按照人类的意志加以调控。这些特征体现了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这样的偏离积累扩大后,最终都会影响到地球生命体系的生物多样性。

不同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完全屈从于相关民族文化稳态运行的需要,而这样的需要又具有多重性,因而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的价值定位并不具有通约性。比较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其间也无规律可言。目前愈演愈烈的农田化进程和作物种植、牲畜饲养的单一化,恰好是全球范围内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自然结果。要消除这些威胁,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的食品结构必须尽可能多样化,尽可能从更多的生物物种中获取食物。而做到这一点的根本保证,也只能是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

在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背景下,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也会日趋单一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为通行的作物保护措施就是化学农药的使用。但任何化学农药都会不加区别地消灭一切除作物和家养动物以外的物种,这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然而,随着文化的辐合趋同,人类无法找到一种更好的化学农药的替代品,以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了一纸空文。

生物多样性维护的另一个重要的威胁是化肥的滥用。人类在使用化肥时关注的仅是作物本身,对使用化肥的负面效应即使了解,也往往是不加理会。化肥的使用对于土壤微生物的存活是一个重大威胁,而这又会导致其他众多生物的生存压力。加上过量化肥对水体的污染,还会威胁到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然而,在文化辐合趋同的背景下,这些对生物多样性的明显威胁却无法得到缓解与消除。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在这一背景下,被不加区别地大范围推广,这同样会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

为了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社会应当拥有尽可能多的食物渠道和食物生产办法,以便分散对不同生物物种的生存压力。要使食物生产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同样需要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因此,文化的辐合趋同本身就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负面效应,维护生物多样性永远只能是一个理想,而无法落到实处。

【小题1】下列对体现“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的特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调节控制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B.在物种数量上,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远远少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C.人类社会对待不同物种或厌恶、或漠视、或偏爱,且无视其原生特性。
D.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物种不公正是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文化辐合趋同造成的结果,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食物集中于较少的生物物种,食品结构相对单一。
B.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
C.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日趋单一化,如作物保护措施单一。
D.农田化进程愈演愈烈,作物种植、牲畜饲养单一化。
【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
A.文化辐合趋同对人类生态安全的威胁。
B.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C.文化辐合趋同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D.生物多样性与合理利用地球资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
“厚徳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是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道徳状况是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没有道徳,哪来和谐?儒家“厚徳载物”思想的当下价值毋席置疑。
“厚徳载物”,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徳载物。”通俗地说,厚德载物,就是地的本性是顺天而动的,人应效法地,以厚德宽容待人。所谓“厚徳”即“大德”“高徳”,即最高尚的道德。所谓“载物”之“物”,不仅专指万物,而且首先指一切人。“厚徳载物”,即以深厚的徳泽育人利物。厚德載物强调容人,容物。做人要有深厚的道徳修养,要胸怀宽广,气度宏大,既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
“厚德載物”有利于培养现代道德人格,保证人生价值的实现。儒家追求“厚德”的君子人格,儒家君子人格所具备的道德品质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模式。现代理想人格依然寄托着人们的期待和追求,它要求人们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道德操守,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要有承担责任与苦难的勇气,等等。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智カ因素,而且还取决于非智カ因素,特别別是人的道德品行。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无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进取心、自信心等品质。
“厚徳載物”督促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促进个人幸福。儒家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理性重视人的现实生活的精神维度,主张向内寻求生命的根据和快乐的泉源。儒家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徳,如正义、诚实、信任、宽厚等等,已构成人们恒久的道徳情怀,使人有尊严地生活。现实社会中,物质生活提高后,人的幸福感并不一定増加,人们领悟到生活不只是为满足物质享乐而忙碌,还应有精神追求的乐趣。“厚徳载物”思想能够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使人克制人欲、减轻自私自利之心,爱他人、爱社会、爱人类、爱万物。道德高尚、胸怀博大的人才能得到最快的发展和感受人生的幸福。
“厚徳载物”的人文特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厚徳載物”作为一种博大的精神素养,它是播种和谐的种子。“厚德”强调个人内在道徳修养,对构建和诺社会有其独特的意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现实中,如果我们注重自我修养,在人际互动中约束个人行为,减少人陈摩擦,化解人际中的紧张与冲突,自然有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当今多元化、多样性的社会中“求同存异、包容共济”,对于调节各种关系和矛盾,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商品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但这并不排除道德领城中的宽容、宽厚。儒家“厚德载物”思想,对于培养现代公民的良好品行,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9日)
【小题1】关于“厚德载物”,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厚德载物”作为最高道徳境界,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有着深远的影响。
B.“厚德载物”,是说人是顺天而动的,应效法大地,用“大德”“高德”宽容待人。
C.“厚德载物”,就是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不仅德泽万物,而且首先要德泽一切人。
D.“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做人既要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
【小题2】关于“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德载物”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模式,有利于现代道德人格的培养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B.“厚德载物”作为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智力因素方面的重要内容,要求现代人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道德操守等。
C.“厚德载物”能培养现代人的仁爱之心,促使他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使他们道德高尚、胸怀博大,得到发展和感受人生的幸福。
D.“厚德载物”有利于引导现代人加强自我修养,规范个人行为,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其独特的意义。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厚德裁物”中的“物”,应该包括“人”和“物”两方面的内容,而且应该首先包括社会的“人”。
B.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必定是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因为人的道德品行決定了一个人的发展高度。
C.儒家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构成了人们恒久的道德情怀,他们的精神境界是后人无法企及的。
D.在当今社会中,“求同存异、包容共济”,是调节各种关系和矛盾、强化人们竞争意识的重要因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里关键在“木”这一字。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摘编自《说“木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诗歌中遇见“树叶”的时候会简称之为“叶”,可能是因为诗人追求文字洗炼的缘故。
B.要解释为什么“木”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就必须要涉及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的问题。
C.“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它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秋天的树叶。
D.“木”与“树”在概念上的差别不很大,但在艺术形象领域“木”的价值比“树”要更大。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诗人们受诗句“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影响,都选择用“木叶”来创造出关于秋天的名句。
B.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只有用心体会,才能发现隐藏在文字概念背后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C.古诗中“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出现的,因此“树”的概念一直左右“木叶”的形象。
D.诗人如果想要表现夏天树木枝繁叶茂,浓阴密密层层的景象,就不会选用“木”或“木叶”。
【小题3】结合文本具体分析选文的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