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们通常以为微波食品是安全的。在美国,90%以上的家庭拥有微波炉。微波炉既快又方便,经济实惠,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的理想烹饪工具,但微波炉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
微波是很短的电磁波,属于大自然能量光谱的一部分。太阳产生微波,但是,太阳产生的微波与微波炉产生的微波有重大区别。这个区别在于,微波炉是用交流电来产生微波的。微波炉用交流电产生的微波,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以每秒钟数亿次的速度旋转,造成分子之间巨大的摩擦,使食物迅速加热。
事实上,质量检测机构只关心微波炉是否存在微波泄漏的情况。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质量检测机构从未质疑微波食品本身是否安全。 1991年,由于一场公众瞩目的官司,人们开始意识到微波食品并非百分之百安全。一位名叫诺尔玛·利沃特的妇女的家人为她的误死起诉。
诺尔玛去医院进行髋部更换手术。手术很成功,诺尔玛却死了。诺尔玛死于一次输血之后,血液是经过微波炉加温的。这是第一次有重大证据表明微波炉对被加热的物品的化学性质造成了破坏。如果仅用微波炉把血液加热到体温,就能使血液包含致人于死命的毒性,那么我们用更高的温度在更长的时间内加热食品,又会有什么情况呢?
食物的分子吸收了大量能量。这些能量足以分解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导致了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的分子异变。结果许多新的奇怪的分子出现了。问题就在这里,食物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人体不能识别的分子。这些奇怪的新分子是人体不能接受的,有些有毒性,还可能致癌。因此,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或动物,体内会发生一定的生理变化。
瑞士皇家科技协会的汉斯·赫尔特博士和博尔纳德博士发现,微波加热破坏了食物的营养成分。他们测量了吃微波食品志愿者血液中的病理变化。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减少了,这意味着血液携带的氧减少,人体组织无法得到所需的氧。相反,白细胞和胆固醇增加了。白细胞增加会引起人体的压力和紧张,通常只有当人体感染急性疾病、细菌感染或细胞受损坏时,白细胞才会上升。
俄罗斯的研究表明,遭受微波辐射不仅有损健康,而且食用微波食品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在美国,俄利根波特兰的科学家也曾发表过俄罗斯的研究发现:无论何种食物一旦经过微波加热都会产生已知的致癌物。吃微波食品的人消化系统紊乱,淋巴系统发生障碍,血液中癌细胞增加。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更容易患胃肠癌,消化系统也会逐渐出现问题。科学家还发现,每台微波炉都会泄漏辐射,微波烹饪的食物会产生有毒和致癌的附加物,微波食品的营养价值减少了60%至90%,长期食用微波食品会导致永久性的脑损伤,造成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波动,智力下降。荷尔蒙也会发生异常情况,特别是男性和女性荷尔蒙的分泌和平衡出现异常。
【小题1】(小题1)下面对“微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波是很短的电磁波,属于大自然能量光谱的一部分。
B.太阳产生的微波与微波炉产生的微波有着重大的区别。
C.微波炉用交流电产生的微波,可以使食物迅速加热,但却破坏了食物的营养成分。
D.瑞士科学家发现,遭受微波辐射有损健康,食用微波食品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美国,90% 以上的家庭拥有微波炉,因为微波炉既快又方便,经济实惠。
B.人们通常以为微波食品是安全的,1991年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微波食品并非百分之百安全。
C.用微波炉加热食品,会使食物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由此产生的奇怪的新分子都有毒性。
D.所有的食物经过微波加热都会产生已知的致癌物,吃微波食品的人血液中的癌细胞会增加。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文意,微波炉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6-19 05:2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绿色是大自然的基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是青春和活力的代表,地球上没有了绿色,没有了绿色植物,也就没有了生命。绿色是一种祥和舒适的色彩,它给人以镇静安宁、凉爽、愉悦的感觉。由绿色植物组成的环境,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产生一种良好的刺激,使人的紧张情绪得到改善。医学专家测试发现,人如果较长一段时间处于绿色环境中,尤其是在茂密的森林地带,其皮肤温度可降低1——2摄氏度,心脏搏动,呼吸都有所减慢,血压也略有降低,从而使人的紧张情绪得到缓和。

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适当到绿树成荫的优美环境里散步、休息,不仅能使心情宽松愉快,而且能很快地消除大脑的疲劳,激发人的灵感和创造力。

当前,国际上提出“绿视率”的理论,认为绿色的分布面积在人的视野中达到25%时,人的精神感觉最舒服,大脑的反应最敏捷,对健康也最有益。

【小题1】绿色能给人带来什么感觉?
A. 愉快凉爽 B. 寒冷舒服 C. 热烈奔放 D. 祥和适宜
【小题2】哪一项不是绿色环境能缓和人的紧张情绪的因素?
A. 能使人呼吸减慢
B. 能使人血压降低
C. 能使人血液循环变慢
D. 能使人心脏搏动次数减少
【小题3】在紧张工作之余,适当地到绿色环境中散步休息有什么好处?
A. 能使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力
B. 能激发人的灵感和创造力
C. 能使人与他人和睦相处
D. 能使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小题4】“绿视率”理论认为绿色达到多大比例对健康最有益?
A. 居室的25平方米是绿色的
B. 绿色植物应占空间的一半
C. 绿色植物应占环境的3/4
D. 眼睛看到的景象1/4是绿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人园林
文人园林与皇家园林一样,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主要类别,它代表了民间住宅花园的精华,在园林史上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历史上文人花园数量最多,有不少主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或书画家,影响很大。文人园一般均较小,容纳不了许多景,没有苑囿那种宏大壮丽、摄人心魄的美景,但它却别有韵味,能令人流连忘返,其关键就是园景中融和了园主的文心和修养。
镇江焦山是一座处于长江中的小岛,环境特别幽静。山半腰有座别峰庵,娟小玲珑,四周绿树翠竹相映。庵中有两间书斋,曾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读书处。门旁挂有画家手书的一副楹联:“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在板桥看来,好的居住环境并不在于大和多,而是要有诗意,唯其如此,才能做到以雅胜大,以少胜多。这“雅”和“小”,便是文人园林的主要特点。
在古代封建社会,文人知识分子最好的出路是入仕做官,但这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只能靠教书或卖字卖画为生,经济状况并不太好,因而他们的园林大多是位于自己傍宅的空地上,占地不大。这从现在的文人古园的题名上也可反映出来,如苏州有壶园,因其小,整个园林空间好似一把茶壶而名。还有残粒园、芥子园、半亩园等名园,皆以小而著称。“小”对建造园林是不利的。古代园林艺术家却能自如地掌握艺术创作的辩证法则,化不利为有利,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创造出无限的景色来。
苏州网师园是江南颇有代表性的小园,园内的书斋庭院“殿春簃”作为我国古典园林之精华,已复建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其雅洁的格调、精巧的制作,深得参观者的好评。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人们常用这楹联来形容中国古典戏曲以少胜多的高超技艺,文人园林亦然。它要在小范围内表现出大千世界的美景,就更要运用“以一当十”的艺术原则。园中各景,无论是假山水池,还是庭院一隅的一树一石,都要经过推敲锤炼,注入文心诗意,以收到笔少气壮、景简意浓的艺术效果。
文人园林的景色,大多比较雅。这里的雅,主要指宁静自然,风韵清新,简洁淡泊,落落大方。这一风格的获得与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琐的艺术原则密切相关。除了山水景致之外,文人园林的建筑装修和小品也十分雅致、朴素。
文人园林的另一个特点是园林的游赏功能与居住功能的密切结合,即所谓“游”和“居”的统一。古人常将优游山水,耽乐林泉称之为“游”,而称在风景环境中读书、习艺、清谈和宴饮为“居”,唯有达此两个境界,艺术才算完善。留园,是苏州一座著名的文人私园。它大致可分为中、东两部分。虽然这两部分主要景色不同,但均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游”与“居”的结合。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文人园林”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人园林的景色,大多比较雅。这里的雅,主要指宁静自然,风韵清新,简洁淡泊,落落大方。
B.园林的游赏功能与居住功能能够密切结合,即所谓“游”和“居”的统一。
C.大部分文人只能靠教书或卖字卖画为生,经济状况并不太好,所以唯有“雅”和“小”能成为文人园林的特点。
D.“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充分概括了文人园林的特点。
【小题2】下列选项不能证明“文人园林”空间小的的一项是(  )(3分)
A.文人园林大多是位于自己傍宅的空地上,占地不大。
B.苏州有壶园,因其小,整个园林空间好似一把茶壶。
C.残粒园、芥子园、半亩园等名园,从现在的文人古园的题名上可反映出皆以小而著称。
D.“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可见文人园林空间小,容纳人少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文人花园在历史上数量最多,其主人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或书画家,影响很大。
B.文人园林要做到以雅胜大,以少胜多,必须要有诗意。
C.已复建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苏州网师园,其雅洁的格调、精巧的制作,深得参观者的好评。
D.文人园林与皇家园林一样,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主要类别,能令人流连忘返,其关键就是园景中融和了园主的文心和修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早在大约公元前1550年,人们就已经知道柳树的叶子可以止痛。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过用柳叶汁来镇痛和退热。1763年4月25日,英国牛津郡的牧师爱德华•斯通给伦敦皇家学会主席写了一封信,报告了他应用柳树皮治疗热病的情形。信中说,他5年里总共给大约50例病人服用这种树皮的粉末,几乎从未失败过……1874年,苏格兰医生麦克拉根用柳树皮提取物成功地降低了风湿病患者的体温,并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和浮肿。两年后,他的实验报告发表在了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后来,其他科学家从柳树皮中分离出水杨苷,并制备出水杨酸钠,也证明了它的退热、止痛和消炎作用。
从此,水杨酸钠就一直用于热病、风湿病和痛风的治疗。不过水杨酸钠味道比较苦,而且服后人会感到胃十分不舒服。1897年,在拜耳公司工作的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为他患有严重风湿病的父亲改造水杨酸钠。很快,他找到了制成纯净乙酰水杨酸的方法。随后,拜耳公司工业药品实验室主任、药物学先驱之一赫尔曼•德赖泽对水杨酸进行了缜密的研究,肯定了水杨酸的药理功效。于是,拜耳公司在1899年2月以“阿司匹林”的名字给此药注了册。
阿司匹林最初的使用和推广,没有做很多广告。拜耳公司起初只是免费将它提供给医生使用。由于它效果好,立刻获得患者的欢迎。医生们对此药也十分欣赏,仅仅两年时间里,各出版物上有关它的文章就达到了160篇,使它在全球的影响迅速扩大。
20世纪初著名的意大利歌唱家恩里克•卡鲁索一度因为头痛烦恼不已。但在服用阿司匹林之后,卡鲁索称,阿司匹林是“唯一能够减轻他病痛的药品”。捷克作家弗朗茨•卡夫卡把阿司匹林看得更加神奇。他认为,这是“少有的几种能减轻人生痛苦的药品之一”。
近年,除了解热镇痛消炎等药效,阿司匹林还被发现具有抗血小板过度凝集作用,1982年英国药理学家约翰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1988年美国2万多名男性医师参与的一项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使首次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44%,掀开了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冠心病、脑梗死的新篇章。由于其确切的疗效和低廉的价格,1985年,时任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长的玛格丽特•赫克勒向媒体宣布“一天一片阿司匹林,可以提高美国人民的素质”。2007年,美国预防学会将阿司匹林、儿童免疫接种和戒烟并列为目前最有效的三种预防医学措施。因此,在新药不断涌现、老药渐被淘汰的今天,它仍然是世界上被用得最多的药物。1994年,全世界消耗阿司匹林的药片、胶囊丸、栓剂等数量多达362.5亿颗,总重量高达1.16万吨。1997年,全世界产量增加到5万吨,如果做成500毫克的片剂排列起来至少有100万公里,可以在地球和月球间走一个来回。
阿司匹林的神奇还不止于此,1988年澳大利亚的G .Kune教授根据研究结果第一次提出阿司匹林可以预防癌症。2007年,一项针对近8万名美国注册女护士、随访长达24年的研究再次证实阿司匹林可以显著降低癌症死亡风险。
正如西班牙著名哲学家何塞•奥尔特加•加塞特在他的专著《阿司匹林的时代》中所说,阿司匹林是“文明带给人类的恩惠”。
(摘自《意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阿司匹林”药效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能降低风湿病患者的体温,缓解患者的疼痛和浮肿。
B.具有退热、止痛和消炎作用,还能抗血小板过度凝集。
C.能使首次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预防冠心病、脑梗死等。
D.是治疗癌症的特效药,可预防癌症,显著降低癌症死亡率。
【小题2】作者借用西班牙著名哲学家何塞•奥尔特加•加塞特的话,说“阿司匹林是‘文明带给人类的恩惠’”,对作者这样说的理由,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阿司匹林是人类通过搜集治疗病例,实验研究等科研活动才逐步认识并最终生产出来的。
B.阿司匹林深得专家学者的好评,英国药理学家约翰还因研究其疗效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C.在人类认识、生产阿司匹林的过程中,有大量专家学者参与,集中体现了人类的科学智慧。
D.阿司匹林用途广泛、疗效显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用得最多的药物,有效维护了人类的健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阿司匹林的最初发现源于民间,人们用柳树叶汁或柳树皮来镇痛和退热是其最原始的疗效体现。
B.当科学家们从柳树皮中制备出水杨酸钠后,人们才初步认识了柳树中具有药物疗效的化学物质。
C.由于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在美国阿司匹林受到高度重视,被置于“提高美国人民的素质”的高度。
D.在一项涉及人员多、随访时间漫长的研究中,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癌症死亡风险的疗效得到证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惟一的一个人了。他是在飞船越过冥王星时知道的,从这里看去,太阳是一个暗淡的星星……”6月7日上午,2018四川高考语文考试结束,阅读题中有一部分材料节选自刘慈欣的小说《微纪元》。对于自己的科幻小说进入高考试卷,凭借《三体》获得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的作者刘慈欣首先感到很意外,“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是挺吃惊的。我没想到,科幻小说竟然能进入高考试卷阅读题。毕竟,科幻文学在我国尚属于冷门,边缘文学地带。当然我很高兴,科幻小说能进入高考试卷的材料阅读分析题,对引发更多人关注科幻小说,对科幻文学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刘慈欣耐心给记者分析,“细想也不是很意外。因为当下我们的社会发展变化迅速,科技日新月异,未来感十足。这也必然会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比如之前科幻小说已经进入了高中教材,现在又有科幻小说进入了高考语文试题,这都是一些生动的体现。”

(摘编自中国数字科技馆百家号2018年6月8日消息)

材料二:

国内科幻小说与国外的相比主要差距体现在

(表格中的百分数是参与调查的人数百分比。表格于《科幻小说读者认知度调查》)

材料三:

2011年11月,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办的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评选在成都揭晓,刘慈欣的《三体》获最佳长篇小说金奖。调查显示,有29.4%的读者是因为《三体》获奖,才认识了该书作者刘慈欣。科幻小说奖项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科幻作品的一种宣传和推广,曾获得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天意》,便卖出了15万册。在阅读情况方面,读者获取科幻读物的途径最多的是下载电子书阅读,比例占到样本总量的39%,而从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购买的读者比例分别为21%和20%。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科幻小说的出版前景不够理想,很少有出版社会出版科幻小说,出版科幻小说的出版社主要是重庆出版社和四川科技出版社。关于科幻小说的信息了解渠道,科幻杂志是一个良好的宣传平台,由于科幻作品能单独出版的屈指可数,出版后印量偏低,因此杂志成为首选的科幻新作发表平台,包括《科幻世界》《科幻大王》《九州幻想》等杂志颇受读者欢迎。目前国内科幻文学领域的作者群体仍然狭小,长期坚持科幻创作的只有几十人而已,有影响力的更是屈指可数。刘慈欣连续8年荣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王晋康的获奖次数更是高达10次,这一方面是实力所致,一方面也证明在科幻小说领域竞争对手不多。从调查中可以看到,香港科幻小说作家倪匡和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的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最受读者青睐,且支持率超过其他作者一倍以上,可见近年来科幻小说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作品或创作者仍未能够超越经典。《三体》的成功虽然带动了科幻文学的关注度和出版,但“后三体时代”能否有和《三体》一样高品质的新作出现至关重要。

(摘编自2012年2月《“后三体时代”科幻小说何去何从——科幻小说读者认知度调查》)

材料四:

如果从文学形式的完整程度来划分,科幻小说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点子阶段、故事阶段和文学阶段。文学是人学,根本要旨是把人写好。在前两个阶段中,人物只是传声筒,把男的换成女的,老的换成年轻的,中国人换成外国人,作品照样成立。一直有作者问,写科幻时人文元素该占多少,科学元素该占多少,这个问题本身就错误。既然是科幻,就必须有科学元素;既然是文学,就必须有人文精神。在科幻创作中,它们不是对立关系,人文是主题,科学是题材,前者通过后者来展现。如果一部科幻作品的人文主题,你不用科学构思也能够展现,它就不是好科幻。反过来,科学题材也一定要展现人文精神,作品才能达到一定境界。总之,今后科幻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从科幻点子、科幻故事进化到科幻文学,在科学构思上生长出人文精神。

(摘编自《科普创作》2017年第3期郑军《科幻小说的三个发展阶段》)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幻小说进入高考题,这对科幻小说来说是一个有益的帮助,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关注科幻小说。
B.虽然阅读电子版和纸质版科幻的读者占比相当,但仍反映出目前科幻小说的出版前景不够理想。
C.刘慈欣、王晋康多次获奖及读者青睐倪匡、凡尔纳等作家,说明中国科幻小说经典作品偏少。
D.科幻小说本真上属于文学,文学是人学,所以把人物塑造好也是科幻创作的根本要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少读者因《三体》获奖才认识了作者刘慈欣,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读者对奖项的关注甚于作品本身。
B.材料二表现了我国科幻小说在题材、思路等方面与外国存在巨大的差距,特别是数量与作者水平。
C.《三体》获奖代表了中国科幻的新高度,"后三体时代"中国科幻期待有同样高品质的新作出现。
D.在科幻小说中,科学与人文一为题材一为主题,二者是科幻小说的两翼,相辅相成,并不对立。
【小题3】刘慈欣认为目前科幻文学在我国尚属于冷门,处于边缘文学地带,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科幻文学?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 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 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 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的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强力输出物质商品、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 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 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 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摘编自刘焕明《人民日报》2018年3月14日07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 这是 “文化全球化” 产生的背景。
B.“文化全球化”将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C.通过交流互动强力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 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
D.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 “文化全球化” ,以攫取更多利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 “文化全球化” 这一伪命题做了细致的分析。
B.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这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 “文化全球化” 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
C.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的深度思考。
D.文章阐述了在西方 “文化全球化” 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 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
B.西方国家极力宣扬 “文化全球化” 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
C.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会消融其他文化, 那将是灾难性的。
D.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