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正义,历来就是一个众说纷纭、各执一端的价值观念。在最早的文字记录中,正义指一般意义上的相当和正当,正义包括全部美德和完好的道德行为模式,后来正义逐渐与平等、慈善区分开来。但正义概念依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同的思想家对其作出不同的界定,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正义就是社会中各个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得其所。亚里士多德相信平等就是正义,但正义又分为“数量相等”和“比值相等”,前者指平均的正义,即在平等的个人之间各人的所得在数目和容量上都相等,后者指分配的正义,即在不平等的个人之间根据各人的价值不等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休谟认为公共福利是正义的唯一源泉。穆勒断定正义是关于人类基本福利的一些道德规则,如此等等。在当代世界,正义依然是人们争论的中心,尤其是在社会发展迅速、矛盾突出和社会大幅度变革的时代。正义问题的争论之所以引起关注,也非源自人们的主观情感,而是因为现代社会存在着大量的不正义现象,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不正义现象并没有因经济的繁荣迎刃而解,反而愈加突出,成为社会冲突层出不穷的一个根源。
罗尔斯正是在这种氛围下致力于正义研究的。他认为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就像真实是思想体系的第一美德一样。一种理论如果是不真实的,那么无论它多么高雅,多么简单扼要,也必然会遭到人们的拒绝或修正:同样,法律和体制如果是不正义的,那么无论它们多么有效,多么有条不紊,也必然会为人们所改革或废除。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建立在正义基础上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福利都不能凌驾其上的。因此,正义否认某个人失去自由会由于别人享有更大的利益而变得理所当然起来。它不承认强加给少数人的牺牲可以由于许多人享有的更大利益而变得无足轻重。使我们默认某种有误的理论的唯一原因,是我们没有一种更好的理论,同样,某种不正义行为之所以能够被容忍,也仅仅是因为我们要避免更大的不正义。作为人类活动的第一美德,真实和正义都是不可调和的。
当然,现存社会很少是井然有序的,因为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这通常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人们对于应由哪些原则来规定他们团体的基本条件,意见也不一致。然而,尽管存在着这种分歧,我们仍然可以说,他们每个人都具有某种正义观。就是说,他们懂得他们需要一系列特定原则,并准备认可这些原则,以便用这些原则来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因此,形形色色的正义观截然不同,是由这些不同的原则、这些不同的观念所共有的作用导致的。
(摘编自罗尔斯《正义论》,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正义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价值观念和人类不断争论的中心问题。
B.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的理论流派对正义有着不同的理解。
C.在早期文字记录中,正义包括美德、道德行为模式,相当于平等和慈善。
D.公共福利是正义的重要之一是休谟和穆勒对正义的认知的相同之处。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运用举例论证阐释了正义内涵的多义性,与此同时也说明正义是个涉及多领域的重要概念。
B.第一段写到:正义问题是当今社会冲突不断的根源之一,这是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研究的现实依据
C.第二段认为正义即公平,公民得到的权利不应受政治交易的支配,也不应受制于社会利益的权衡。
D.第三段论证现存社会很少井然有序的原因,就是每个人的正义观都不相同,也不认同别人的正义。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即平等且分为两种,一种是算数上的平均的正义,一种是比例上的分配的正义。
B.在当今世界,人们对正义问题的研究和争论,可能不再出于纯粹的学术偏好,而是源于社会责任感。
C.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法律和体制若是不道德的,它必然会被人们所改革或废除。
D.正义观是有优劣的,一种正义观如果能让人更合意地分配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那么它则更为可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21 10:36: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州二绝
孙方友
陈州县志上,写有“城西五里傅家豆腐”,言称为“陈州一绝”。这傅家住在傅地楼,专制薄豆腐。那豆腐薄如张纸,白而发亮,吃起来香味儿溢口,筋道而又缠绵。早年间,陈州城里的诸君曾为吃上“傅家豆腐卷儿范氏麻花儿”而引为荣耀。不知不觉中,两家名声愈见大了。
范家麻花儿虽未著书立作,但也为“陈州一绝”。那麻花儿两头一般亭,中间不鼓肚儿。酥焦,看上去硬邦邦,掉在地上捡不起,可谓老少皆宜。别家麻花儿均为四股儿,范家麻花为六股儿。那时节,傅家专在城内设了场,主卖豆腐,兼卖豆浆。赶集上店的庄户人,城里的小商小贩儿,早点均爱吃这种小吃。味儿鲜不说,主要是便当:两张豆腐,四根麻花,一碗豆浆,不多会儿便可下肚。饱嗝一打,三味儿齐出,真是美极了!
傅家是乡下人,范家是城里人。两家搭档,四间筒子房足能独当一面。范家在后,傅家在前,只用半间,余下的空处全摆了矮饭桌、小竹椅,显得宽敞。顾客一到,便有人吆喝:“豆浆一碗豆腐两张麻花儿四根——”随着拖音,范家便扭身递过来麻花儿,轻轻放在豆腐上;傅家人顺势一卷,交给了手端豆浆的顾客……
范师傅叫范家三,名家三却排行为二,因而人称范老二。范老二五十多岁,腰板还硬朗,站街面一天不停闲,倒也不觉累。傅师傅叫傅传书,名字虽雅,却不识文墨。他比范老二小几岁,身材高大,三四百斤的担子一下能挑十多里。
这一天早晨刚出门,一个夜间巡防的鬼子兵前来喝豆浆吃麻花儿。日本鬼子吃喝历来不掏钱,又要尽他们吃。范师傅胆小,格外害怕日本人,每每盛豆浆,那手就禁不住地抖。当他胆怯地递给那鬼子豆浆的时候,不小心溅了出来,烫了那鬼子的手。那鬼子面目凶恶,夺过碗就朝范师傅砸去。范师傅躲闪不及,落了个满身豆浆。吃饭的人都吓得惊叫一声,跑出了饭铺。傅师傅看不过,上去劝阻,不料那鬼子又一拳打来,一下子把傅师傅打个满脸是血。傅师傅怒不可遏,抓起一条凳子就要与鬼子拼命,范师傅急忙拦住了他。那鬼子骂骂咧咧,抡起了“三八”大盖,把小店砸了个稀里哗啦,然后余怒未消地走了。
望着傲横的小鬼子,傅师傅愤愤地说:“这口气一定要出!”
“算了算了!没出人命就是万幸!”范师傅边收拾残局边劝傅师傅说。
“你能忍我不能忍!”傅师傅擦着脸上的血迹说,“这仇我一定要报!”
“可别胡乱想!”范师傅吓得变了脸色,劝道:“这年头,保命都保不住,你岂能再去拼命?”
傅师傅望了范师傅一眼,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再也没说话。
当天夜里,傅师傅就出走了。
从此,陈州城里的日本鬼子就经常失踪,最后尸首总是从城湖里浮上来,又肿又烂,很是令人解气。范师傅知道,这是傅师傅干的。他禁不住为傅师傅担心,每天总要烧一炉香,求上神保佑傅师傅。可是,傅师傅还是被日寇抓住了。原来,傅师傅白天睡觉,夜间蒙面而去,悄悄贴近鬼子哨兵,用绳索朝脖子里一套,背起来就走。鬼子连连失踪,便布下了圈套,用草人化装成哨兵,人躲在暗处,傅师傅没防,便落到了鬼子手中。
日寇恨死了这个“冷面杀手”,决心杀一儆百,先让傅师傅游街,然后带到淮师的大操场,挖一个坑,活埋到胸部,再让人骑战马在操场里飞奔……
傅师傅死后,范师傅三天没吃没喝。三天以后,他也失踪了。不久,陈州抗日支队里多了一个做饭的老头儿。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对傅家豆腐薄、白、香、筋道的特点,以及范氏麻花形状独特、通体酥焦的特点的描绘,使读者对“陈州二绝”有了深刻的印象。
B.小说用语言和细节描写来表现范师傅和傅师傅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画线句子表现了傅师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理。
C.小说写日本鬼子吃喝从来不给钱,还打了傅师傅,砸了豆腐店,既表现了日寇的蛮横嚣张,又推动了后文的故事情节的发展。
D.傅师傅惨烈的牺牲,深深地刺激和打动了范师傅,他在悲痛了三天以后,毅然走上了抗日的道路,体现了一个小人物的觉醒。
【小题2】文章开头用了大量笔墨描写傅氏豆腐和范氏麻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中范师傅和傅师傅两个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又有相似之处,请分析这两个形象的异同之处。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②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要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末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是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③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我们不妨借三个人的话来表明这种差别.“反古曰复,不滞曰变.若惟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其状如驽骥同厩,非造父不能辨……复忌太过……变若造微,不忌太过……若乏天机,强效复古,反令思扰神沮”一一这是唐人的话,认为“通变”比“复古”来得重要而且比校稳当。“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一一这是宋人的话,已经让古人作了主去,然而还努力要“合”中求“异”。“规矩者方圆之自也,即欲舍之,乌乎舍?……乃其为之也,鲜不中方圆也:何也?有必同者也”,“曹、刘、阮、陆、李、杜能用之而不能异,能异之而不能不同”一一这是鄙薄宋诗的明人的话,只知道拘守成规,跟古人相“同”,而不注重立“异”标新了。

④***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早就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节所讲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的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变为普通的空气压力,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我们只要看六朝钟嵘的批评:“殆同书抄,”看唐代皎然的要求:“虽欲经史,而离书生”,看清代袁枚的嘲笑:“天涯有客太冷痴,误把抄书当作诗”,就明白宋诗里那种习气有多么古老的来头和多么久长的后裔。

-----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小题1】文章第②段开头引述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小题2】第②段说明诗博得了“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你觉得这些绰号恰当吗?请任选一个加以分析。
【小题3】第②段中说,“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从上下文来看,这句话的具体涵义是
【小题4】第④段中的“真理”具体指(1)   ;(2)   。
【小题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其成就较为有限。
B.宋诗超过明诗的地方,正是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地方。
C.不少明代作者鄙薄宋诗,因为宋诗没有继承唐诗的优秀传统。
D.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是从宋朝开始大规模发展的。
【小题6】从全文的字里行间推断,作者进行文学评论有自己的原则和方法,
如:文艺评论应客观公正,既不过分苛求,也不夸大其辞。
又如:(1)(2)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茅以升:桥梁·栋梁·脊梁
宁滨
茅以升建桥的志向起于儿时的一次塌桥经历。青年时期,他的桥梁梦又有了升华,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以詹天佑为楷模,出洋留学深造,掌握尖端技术,立志为国建造新型大桥。”应该说,对于桥的追寻贯穿了茅以升的一生。在他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能看到他在不断寻找架桥的起点和支点。
为了实现自己的桥梁梦,大学期间,茅以升学习极为勤奋,仅整理的笔记就多达200本,近千万字。正是这种超越常人的勤奋,使得他成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成绩历史最高纪录的保持者。茅以升被保送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他用超凡实力打破了教授的质疑,仅用一年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为了尽快掌握造桥的实际本领,他白天在桥梁公司实习,晚上去夜校攻读博士学位,星期天则去图书馆埋头苦读。最终,依靠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争分夺秒的勤奋,茅以升成为卡内基理工学院第一个工科博士。
茅以升生前曾说:人生一征途尔……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这正是他一生奋斗不息的真实写照。
20世纪初,茅以升经历过中国革命热潮的洗礼,对于“***后,“科普”“科协”成为他一生的事业和日常工作。
“科学绝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只有让广大群众懂得科学,才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科学水平。”茅以升亲自动笔,写下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如《五桥颂》《中国的古桥和新桥》《中国的石拱桥》等。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填补了中国桥梁史的空白;他主持撰写的《从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一书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多种文字版本。
茅以升一生为祖国江河架桥,也致力于为科技与人民架桥。晚年的他依然致力于为祖国统一“搭桥”,他提出可以通过联系中国科协,把国外先进的学术、科技成果引进祖国,为侨居海外的科技界的华人报效祖国努力架起一座通畅之桥。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先生在北京逝世。茅以升先生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相关链接】
1933年至1937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茅以升攻克无数技术难题,建成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并经历了建桥、炸桥和复桥的过程,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集中体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彰显了中华民族刚强不屈的民族之魂。
(《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茅以升的造桥梦起于儿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梦想不断得到升华,为国建桥成为青年茅以升勤学奋斗的动力。
B.面对国外著名大学和几家公司的争相邀请,茅以升不为所动,选择回到祖国,并从此投身祖国的桥梁事业,奉献一生。
C.钱塘江大桥工地是培养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从中成长出了一批新中国杰出桥梁工程师,钱塘江大桥也因此成为茅以升爱国报国的象征。
D.本文以“桥梁·栋梁·脊梁”为题,简练贴切,既概括了茅以升献身科技、报效祖国的伟大一生,又体现其堪为知识分子表率的高尚情操。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经历过中国革命热潮的洗礼,茅以升对“国家”二字有了更深的领悟。在国内求学期间,让茅以升引以为耻的是国内仅有的几座大桥都是外国人修的。
B.“习而学”的教育理念是茅以升在工程教育领域的重大贡献,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先理论后实践,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C.为了普及科学,茅以升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填补了桥梁史的空白,他撰写的《从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版本。
D.茅以升一生热爱架桥,为祖国的江河架桥,为科技与人民架桥,晚年的他还致力于为侨居海外的科技界的华人报效祖国架起一座通畅之桥。
E. 茅以升志存高远、自强不息,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不愧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
【小题3】周培源在《桥梁专家茅以升》一书中指出:“茅以升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茅以升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5G?让我们重温一下工信部颁发5G商用牌照的原文:工信部经履行法定程序,于2019年6月6日向4家企业颁发了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批准4家企业经营“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其中,“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即5G,“G”是“ Generation(代)”之意。

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定义了5G技求的三大业务场景:eMBB(增强移动宽带),面向3D/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面向大规模物联网业务,主要包括エ业互联网、医疗等应用;uRLLC(高可靠低时延通信),主要应用代表是无人驾驶等。

(摘编自贺诗《5G五问:它到底有多牛?商业市场有多大?》)

材料二:

5G与4G关键技术指标对比

技术指标

4G参考值

5G目标值

提升倍数

用户体验速率

10Mbps

0.1~1Gbps

10~100倍

峰值速率

1Gbps

20Gbps

20倍

流量密度

0.1Tbps/km²

10Tbps/km²

100倍

连接数密度

105/km²

106/km²

10倍

空口时延

10ms

1ms

10倍

移动性

350km/h

500km/h

1.43倍

能效

1倍

100倍提升

100倍

频谱效率

1倍

3~5倍提升

3~5倍

 

(注)与4G、3G、2G不同的是,5G不是独立的、全新的无线接入技术,而是现有无线接入技术(包括2G、3G、4G和Wi-Fi)的演进,以及对一些新增的补充性无线接入技术进行集成后形成的解决方案的总称。

(摘编自凤凰网《2019年中国5G产业全景图谱》)

材料三:

从5G人才需求在各大行业的分布来看,互联网、电子通信、机械制造排名最高,占比分别为41.57%、36.96%、14.56%。5G的应用落地依托网络的部署,由于5G整合了移动互联、智能感应、大数据等与互联网相关的新兴领城,因而互联网行业对于5G人才的需求最为旺盛。

5G是目前电子通信技术的升级,目前引领最新5G技术的公司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领域,如华为、中兴及国内三大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副总经理在今年2月举办的2019工业互联网峰会上表示,5G的通信交互将承载各种各样的控制信息,通过控制实现工业自动化、远程手术、远程施工、远程驾驶,控制为通信带来了新的价值和新的趋势。

机械制造行业正面临产业升级和转型,智能制造代表其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而5G可以加速机械制造行业的智能化水平。例如,5G所拥有的高速率、高稳定性和低时延特性将大大提高无人驾驶的安全性能;为制造业赋能,促进其产业升级和数字转型。所以,机械制造行业对于5G人才也有不小的需求。

在5G领城的十大核心职能的人才需求占比排名中,软件工程师位居第一,占比为12.46%,遥遥领先于其他职能。由于5G应用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社会需求旺盛,需要技术、研发力量的大力支持,因而对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最大。5G技术日臻成熟对于运营商服务垂直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网络云化发展趋势的推进,传统以通信领域人才需求为主的运营商正面临巨大挑战,他们也需要软件工程师的加入,增强自身的研发力量。在这十个职能中,大多都具有互联网行业属性和电子通信行业的属性,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5G人才需求在互联网行业和电子通信行业分布较高的现象。

不同性质的企业对5G人才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其中私企人才需求最多,达52.67%;其次是国内上市企业,为21.87%;外企为13.59%;国企只占到了3.66%,私企作战灵活,对于市场动向嗅觉灵敏,敢于迎接风口,敢于创新,对于5G的人才需求较大。国内ICT的龙头企业华为就是私企,无论是其技术实力还是创新实力、对人才的吸引力,在业内都有较好的口碑。国内上市企业的人才需求占比位居第二,上市企业具备较强的资源调配能力和市场影响力来布局新业务、组建新团队,用新型人才来助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摘编自猎聘网《2019年中国5G人才需求大数据报告》)

【小题1】依据材料,下列不属于5G技术三大业务场景具体应用的一项是
A.某工厂使用5G技术管理员工与日常生产。
B.运营商在多种场合向人们展示5G手机。
C.医生运用5G技术在北京为远在海南的患者实施手术。
D.2019年央视春晚通过5G网络实时高清直播。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4G技术相比,5G技术具有速度快、流量密度大、时延长、能效高,支持海量大连接,增强移动带宽等诸多优势。
B.互联网行业和机械制造行业对于5G人才需求的行业占比大小不一,前者远大于后者,二者人才需求大的原因也不相同。
C.运营商以往以通信领域人才需求为主,但网络云化发展趋势的推进给他们带来压力,迫使他们需要软件工程人才的加入。
D.私企敢于迎接风口,敢于创新,需要较多的5G人才;上市企业要布局新业务、组建新团队,需要5G人才来助力。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5G人才需求方面呈现出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晦暗时代下的真勇士——钱玄同
1887年,钱玄同出身于一个举人家庭。当其他幼童还在玩着泥巴追逐打闹时,钱玄同被关在家中勤奋苦读。3岁随父背诵《尔雅》,5岁上私塾读经书,老来得子的父亲将下一代中举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有一次偷看《桃花扇》被老师发现,一戒尺打来,眉心便永远留下了疤痕。稍长些,他被很多人称为“神童”,但他终究不快乐,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后来参与《新青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决定。
11岁时父亲去世,身为妾的母亲生性善良,难免受到欺负,他当时的理想是考举人走仕途之路。15岁时母亲病逝,过去的人生逐渐关闭,未来的门窗逐渐打开,他渴望接受新的事物,改变陈旧滞重的生活状态。16岁那年冬天,朋友送他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邹容的《革命军》,读后思想受了大刺激,以前的尊清见解为之动摇了。17岁那年,他把辫子剪了,以表示反对清朝的决心。
1906年9月,钱玄同以优异的成绩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期间随章太炎学习声韵训诂之学,思想上深受章太炎提倡复古的影响。辛亥革命之前,他主张革命以后应复古礼,曾写了《深衣冠服说》,并做了一套复古的礼服穿戴,这在朋友中传为笑柄。辛亥革命后的洪宪帝制和1917年的复辟运动两件事,对钱玄同产生巨大轰击,他的复古思想全然消灭,转向了反对复古。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以及政府中旧文人打着“保存国粹”旗号来抵制科学和新知识,使他决定踏上两条路:一是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二是思想革命,主张反对礼教。
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中,钱玄同自诩“小卒”,却是一名比任何人都勇猛的“急先锋”,他不是革命运动的发起者,但当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后,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新青年》,与陈、胡二人并肩作战。1917年,他开始积极投稿,用通信的方式发表了很多文章,其中寄给陈独秀、胡适、刘半农的最多,讨论的内容是怎样建立新的文学,主要贡献是从文学发展的趋势和语言文字的学理上说明新文学建立的必要和可能,同时,他积极参加国语运动,加入了国语研究会,主张文化教育改革。
在此期间,他提出了“选学妖孽,桐城谬种”的口号,明确了新文学革命的对象,再次奋力呼出推翻复古派的口号。作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得意门生又身为古文大家的钱玄同,毅然从旧文化的营垒中突围出来支持文学革命,其影响力巨大。最初的文学革命,只是在《新青年》上说说而已,没有产生号召性力量。“其后钱玄同、刘半农参加进去,‘文学运动’‘白话运动’等旗帜口号才明显地提出来,这时形成的力量才有凝聚力。”(周作人语)
当《新青年》提倡文学革命时,中国思想界一片沉闷,新旧思想没有交锋,不利于把新文化运动推向前。于是钱玄同化名王敬轩,装扮成反对新文化的顽固派,写信攻击《新青年》,刘半农则针锋相对加以驳斥,故意在社会上造成论战,以引顽固派出洞,这就是新文学史上有名的“双簧戏”,它成功地推动了新文学、新文化运动。
除了自己写文章,钱玄同还甘当“求稿”小卒。最著名的例子是他向鲁迅求稿,其中最经典的对话如下:(鲁迅)“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钱玄同)“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谈话的结果是鲁迅从消沉中醒来,开始为《新青年》写文章,第一篇就是《狂人日记》。
五四高潮后,《新青年》团体解散,钱玄同退回书斋,致力于学术研究和国语运动。不过在1925年女师大事件中,他同鲁迅等人一起,发表了同情学生、反对杨荫榆的宣言。一二•九运动期间,儿子钱三强参加游行,也得到他的关心和赞许。日本占领北平后,他改名为“夏”,与“夷”相对,表示绝不做敌伪顺民。晚年的钱玄同因国事蜩螗,外寇侵凌,常满腔孤愤,抑郁难语。1939年1月17日,因突发脑溢血猝然离世,终年52岁。北平师大的祭文,可算是对他一生的最为精确的评价:
呜呼先生,一代宗师;学出余杭,不囿藩篱。文字音韵,博采群规;金石甲骨,剖难析疑。不惟阐古,抑且开今;编《新青年》,满纸瑶林,作狮子吼,发海潮音;鼓吹学子,一扫阴沉;五四运动,赖有指针,文艺复兴,匪异人任。
(摘编自甘徐梅《晦暗时代下的真勇士——钱玄同》)
相关链接
①钱玄同,浙江吴兴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语文改革家、文字音韵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启蒙思想家。在新文化运动、国语运动、古史辨运动和音韵学诸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据国整理)
②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用崭新的文学表现手法蕴载了崭新的反封建的内容,而钱玄同鼓励鲁迅起来加入推倒铁屋子的行列,表现了强烈的启蒙意识。事实上,他一生都在身体力行,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吴锐《钱玄同评传》)
③“别忘记,你是属牛的,要拿出一股牛劲来。”这是钱玄同鼓励钱三强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正是这一句话,给了钱三强极大的勇气和动力,让他一次又一次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从而不断地攀登科学高峰,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父亲的榜样——名家教子书》)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玄同幼年就被迫学习中国传统经书,但那时落后的教育方式剥夺了他童年的快乐,私塾中的体罚经历埋下了他日后坚决革命的种子。
B.母亲的艰难身世促使少年钱玄同立志参加科举考试,走仕途来改变处境,但后来母亲病逝,导致了钱玄同的人生发生转折,他剪辫反清。
C.钱玄同学术上得益于章太炎,思想上也深受其影响,提倡复古,但晦暗的社会现实教育了他,他开始高举文化革命与思想革命的大旗。
D.身为旧文化大家的钱玄同曾写信攻击《新青年》,与刘半农激烈论战,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终于使文学革命具有了号召力和凝聚力。
E. 日伪时期,钱玄同虽然已经退居了书斋,致力于学术和教育,但新文化运动先驱者的光辉并未退去,他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了“勇士”的本色。
【小题2】纵观钱玄同一生,思想和人生态度多有巨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北平师大祭文中的“五四运动,赖有指针,文艺复兴,匪异人任”从哪些方面评价了钱玄同的贡献?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
【小题4】材料以钱玄同为核心,涉及上下三代,试探究钱氏家风嬗变的过程,并谈谈对你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