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小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小题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B.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C.春秋时期开始有文献记载围棋活动,而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比较、斗争和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D.因为围棋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所以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
B.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C.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概述围棋的价值和地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6 11:44: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着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散文用纯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C.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
D.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小题2】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3】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网络在线学习,因为少了在途时间,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再加上通过前沿技术的使用带来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使教师授课效果更好。但是,由于在线教育具有网络所具有的特点,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有的甚至很令人担忧。在线教育不应仅仅是将线下教育通过录像、录音简单上传至网络,而且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釆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在线教育者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分寸,做到想学生所想,在线教育才会更上一个台阶。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教学,也不要吸收网络隔空对话油腔滑调、想当然的手法,甚至把低俗当有趣。另外,在线教育“名师”掺假注水,技术控制不过关,会误人子弟,影响在线教育的效果。
(摘编自卞广春等《在线教育要多点温度和责任》)
材料二:

材料三:
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而不是商业。教育是非常严肃的一个话题,它关系个体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一种教育模式要行稳致远,其核心要件当然是人才。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好课。好的课程一般都有好的学习体验。有好的学习体验,才会受到学生欢迎。我们希望寓教于乐,可是别忘了,寓教于乐必须重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教应该是内容,乐应该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二者既不可偏废,其地位也不可颠倒。现在,我们有些在线教育机构,商业铜臭味太重,眼睛里只有人民币,没有人民和底线。它们不是在诲人不倦,而是在“毁”人不倦。这一现象尤其值得注意。
(摘编自文峰等《给教育产业戴上质量“紧箍咒”》)
材料四:
除了中国大学慕课、网易公开课等免费通识类教育课程之外,越来越多专业细分的教育平台也涌现出来,如专注于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应对雅思、托福、公务员等专门考试的线上培训等。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时间空间上的突破,更体现在教育的教、学、评、测等多个环节。在互联网模式下,学习不再只是呈现、接收、反馈的过程,而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过程。课程的建设也不再只是师生传授,需要更加关注进度设计、用户感受、社会参与等。比如,当课程后台大数据显示,在课程进行到某一时段时,有超过一半的学员做出了暂停或回放的动作,那么可以就此了解课程难点所在,并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摘编自丁雅诵等《在线教育,打开你的知识空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前沿技术的使用,使在线学习不再是通过看录像的形式进行,具有了更好的教学互动和体验,教师授课效果也更好。
B.在线教育要更上一个台阶,就不能是冰冷的机器人教学,而应处理好教学内容、受教育者特点与需要、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
C.从材料二提供的数据看,2011 年起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17 年突破 2000 亿大关;其 中 2012—2014 年的增长幅度较大。
D.在线教育可以结合课程后台大数据的分析,更准确地确定课程的难点所在,并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二可以看到在线教育市场发展规模逐年扩大,这与其具有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等特点,从而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密切相关。
B.“教”和“乐”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做到寓教于乐,给学生好的学习体验,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C.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一味追求金钱的教育机构,可能会给学生好的体验,但由于教育底线的缺失,也在毁掉学生。
D.互联网教育给教育带来了显著变化。专业细分的教育平台不断涌现,使在线学习实现了时空的突破,并丰富了教学环节。
【小题3】当前网络在线学习还存在着哪些问题?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雪极地追梦人
——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160天
颜维琦
4月15日凌晨两点,归来的“雪龙”号在拖轮的推动下缓缓进港,停靠在位于长江口南岸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这一天,距离去年11月7日“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南极,整整160天。
“既然选择了,就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赵炎平说。这也是记者采访第30次南极考察队时,队员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平淡的话语,是与风雪同行之后的从容,也正是这个信念,让这支队伍书写了中国极地事业史上的一段精彩传奇。
搏冰踏浪,关键时刻展英雄本色
这或许是“雪龙”号最波折的一次航程——原本就承担着繁重的科考和后勤保障任务,又两度参加突发救援。最终,历时160天、总航程3.2万海里,成功建设中国南极泰山站,成功救援俄罗斯遇险船,完成首次环南极考察航行,抵达中国船舶迄今所到最南纬度,参与搜寻马航飞机,圆满完成所有科考任务……
这样的传奇,是不惧艰险的257名考察队员共同创造的。南极,这片地球上最纯净的陆地,也是世界的寒极、旱极、风极。常年冰雪覆盖的白色“沙漠”,危险随时随地都会发生。
在“雪龙”号救援俄罗斯船只被困人员过程中,有一支由12名队员组成的、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任务的海冰先遣队。负责指挥现场救援的考察队副领队徐挺告诉记者,当时,遇险船舶周围冰情严重,“雪龙”号无法靠近,只能选择直升机救援。勘察地形后,考察队决定在船边的一块浮冰上起降。
“冰上是厚厚的雪,一脚踩下去,雪没过大腿。”徐挺说,“在这种情况下,飞机的平衡稍把握不好,雪就会被吹起来,很影响视线,要是螺旋桨打到冰面,整个飞机都会被毁掉。”危险是已知的,但没有一人临阵退缩。今年1月2日,遇险船舶海区迎来一个难得的好天气。队员们迅速搬运木板,几分钟内搭好了冰面停机坪。紧接着,9个架次近5个小时的飞行,成功将俄罗斯船52名被困人员援救到澳大利亚船上。整个救援过程堪称完美。
风雪同行,“团结就是力量”
“所有成绩的取得都依靠团队力量,我最感谢的是各位考察队员。经过风雪南极跌宕起伏的考验,充分证明了我们是一支团结奉献的和谐团队。”在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总结大会上,领队刘顺林向全体考察队员深深地鞠躬。
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见到刘顺林时,这位面庞晒得黝黑的苏北汉子说得最多的还是“团队”。
此次考察中,卡—32直升机共飞行245架次,海豚直升机共飞行136架次,没有发生一起不安全事件;在维多利亚地考察时,原计划8天的工作任务10名队员风餐露宿、夜以继日,仅用86个小时就圆满完成;在长城站卸货时,仅用50多个小时就顺利卸运1100多吨物资和油料,打破了纪录……靠的是什么?“团结就是力量。”刘顺林说。
在茫茫南极内陆冰盖,28名队员仅用了45天时间,就成功建设了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这座雄伟的“中国红灯笼”,建设过程一波三折,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令刘顺林欣慰的是,160个日夜,尽管任务繁重、压力巨大,但每个关键节点,考察队的临时党委都发挥了重要的决策作用。对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做到充分讨论、集体决策、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确保了组织指挥体系的有序高效运转。有危险,领导先上,党员先上,务实拼搏的作风在传递,铸就了考察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使用小标题,从多个方面和不同角度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能吸引读者,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B.第一段是新闻报道的导语部分,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概括地介绍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以唤起读者的注意。
C.第二段在写法上是述叙和评论相结合。文章引用考察队员们的话语并对其作了点评,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D.文章通过直接引语、列数字、举例子等方法,增强报道的真实性、现场感和感染力。
E.这篇报道详细叙述了“雪龙”号科考队整整160天的科考经过,并且还着重描写了作者自己的感受,使事件更真实、更感人。
(2)新闻的标题被喻为新闻的“眼睛”,标题是否精彩,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试简要分析“风雪极地追梦人”这一标题的精彩之处。
(3)“雪龙”号南极科考队主要任务是科学考察,而文中却写了成功救援俄罗斯遇险船一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 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 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 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的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强力输出物质商品、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 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 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 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摘编自刘焕明《人民日报》2018年3月14日07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 这是 “文化全球化” 产生的背景。
B.“文化全球化”将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C.通过交流互动强力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 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
D.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 “文化全球化” ,以攫取更多利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 “文化全球化” 这一伪命题做了细致的分析。
B.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这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 “文化全球化” 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
C.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的深度思考。
D.文章阐述了在西方 “文化全球化” 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 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
B.西方国家极力宣扬 “文化全球化” 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
C.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会消融其他文化, 那将是灾难性的。
D.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