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熠熠生辉。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漫长。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曳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做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然后它们站起来,像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咩……咩……”嚷着饥饿。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的,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

“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给它吃奶吧……”老祖母的劝奶歌升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苍穹附以和声,母体般的温暖笼罩草原,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母羊含泪站起身来,羊羔纷纷跪乳。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然后撒开四蹄奔跑,进入季节的深处。

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月或者五月分娩,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

后来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气和热水,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不是家。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

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枕着幽幽的草香,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老祖母,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话———河冰不开,天鹅不来;骏马绕不过暴风雪,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子……冬长夏短,谁也逆不过长生天的规矩……

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洁白细致;萨丽娃姐姐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当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风霜雨雪的时候,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放着现代化的打草机,看到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萨丽娃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滚动在草原上,人们传说着她那些有品质的羊卖出了好价钱。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是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2016年4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草原的春天”贯穿全文,把呼伦贝尔大草原独特的风光和萨丽娃姐姐的故事有机串连,是全文的线索。
B.萨丽娃姐姐是草原新一代牧民的代表,她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把草原的花期提前到二月。
C.作者在记叙萨丽娃姐姐艰苦创业,带领其他牧民走上致富之路的同时,赞美了新时代给草原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新希望。
D.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描摹了大草原上生生不息的物与人;引用民歌民谚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E.呼伦贝尔草原春天短暂,气候寒冷,条件艰苦,因此萨丽娃姐姐去了城里,这说明她对草原的情感与老祖母截然不同。
【小题2】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
【小题3】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12:07: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受益于产业政策的开放,近年来网上书店发展迅速,除经营纸质图书之外,还同时推出以电子阅读器为介质的电子图书,网上书店图书的低价和随时随地的手机便捷阅读都对实体书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外界环境的冲击之外,实体书店自身的营销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多数城市的新华书店,普遍存在购书环境不够时尚、便捷、虽然多数书店都在不同楼层设置有电脑查询,但是由于每一楼层的图书分布不同,即使查到需要的图书信息仍然需要去不同楼层寻找,购物体验不佳,其次,实体书店的采购和销售等供应链不够畅达,导致一些社会热点的图书不能及时上架,错过了图书的最佳销售时机。最后,实体书店自身经营的运管成本过高,导致书的价格相较于网上书店过高,甚至因此而分流不少对于实体书店有着较高依赖和忠诚度的读者。

(摘编自罗婉榕、甘志霞《大数据时代实体书店营销策略研究》,《科技资讯》2017年22期)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报告网《2017年我国实体书店行业发展现状及纸质阅读情况分析》)

材料三

实体书店存在的理由,不仅在于提供书籍与知识,还在于其与城市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逐渐献入了都市生活的新场景,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在阅读方式上,65.9%的受访者倾向于纸质书阅读,20.1%的受访者则喜欢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阅读,还有13.2%的受访者会选择 Kindle等专门的电子阅读器来阅读,这就是说,目前倾向于纸质阅读的人群仍比选择电子阅读的人群多了一半,在这个比例未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纸质阅读的提供者——传统书店就还有生存下去的理由,除了卖书,实体书店还可为人们提供休闲,社交以及知识交流传播等生活乐趣,实体书店的各种签售、讲座和读者交流等活动,哪怕在线上可以进行,但不如面对面交流让人更期待,实际上,读了一本书,进而想见作者,很符合人之常情。

摘编自魏英杰《实体书店不可替代》,《光明日报》2016年07月12日)

材料四

实体书店受到以数字阅读为代表的各个方面的严峻挑战,数量和销量下滑严重,大约2013年到达谷底,2014年有所回暖。实体书店回暖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实体书店提供的不仅是出版物的卖场,还提供了复合式的精神文化体验空间,是城市的文化生活中心,以满足多样化的阅读文化消费,与文化名人相遇,参与文化活动,这种场所感本身就是其他行业尤其是线上无法相比的;二是实体书店具有媒介的属性,线下活动作为传播学上的信息源,向不特定的受众传播丰富的内容。此外,围绕着书店形成了特定的盈利模式,即出版物的销售和各类活动的举办带来人气,实体书店通过转移这些人流给所出租的物业而实现收益,这与传统传媒的二次销售理论相同。

实体书店已经不是简单的媒介,它提供了实体性、体验性、精神性、综合性的消费,以营造的主题场景,提供的现场感等各种复合方式打造了一种现代时尚的新的生活方式,这也和现代人的更高文化需求紧紧相扣。

(摘编自刘娥《大数据分析报告:实体书店逐步回暖,书店已成一种生活方式》,《深圳商报》2018年01月1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9到2016年,实体书店销售码洋起伏不定,前三年呈增长态势,之后连续两年下滑,2014年出现反弹,2016年又略有下滑。
B.2009到2016年实体书店销售码洋增长率,除2011年、2014年呈正增长外,其余年份均为负增长,2016年增长率为8年最低。
C.2017年阅读形式倾向调查表明,仍有51.6%的人倾向纸质阅读,但随着电子阅读的崛起,阅读形式更加多样,纸质阅读将受到更大影响。
D.实体书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民阅读形式中“在手机上阅读”达33.8%,是实体书店销售码洋增长率下滑的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电子阅读的兴起对实体书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只要习惯于纸质阅读的人群还在,实体书店就还有生存下去的理由。
B.现代时尚的生活方式引领现代人更高的文化需求,要求实体书店必须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都市生活的新场景。
C.实体书店能很好地提供复合式精神文化体验空间,给读者一种现场参与和交流的场所感,而网上书店在这方面却不具有优势。
D.现在的实体书店有特定的盈利模式,除了销售出版物获得收益之外,还可通过举办讲座、读者交流等各类活动销售其他商品实现收益。
【小题3】实体书店如果要持续发展,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⑴明清两代,文人的聚合倾向十分明显,所谓作家往往都是某种共同体名义下的作家,而地域性文学社群丛生是一个尤其突出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有理由将地域社群作为明清诗文研究的重要维度之一,而把大量的作家及其创作放到地域社群的语境中去考察,由此形成对明清诗文发展的某种特殊机制的认识。地域社群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明清两代,以诗文创作为内容的文学社团流派其数甚多,台阁派、茶陵诗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神韵派、性灵派、格调派、肌理派、桐城派等已多为文学史论及。这些社团流派大部分为“泛地性”,领袖人物地位较高,往往通过文学活动创造了主流话语,数量较为有限。综观明清两代诗文创作群体,为数众多的是地域文学社群。
⑵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相比,地域文学社群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其成员往往限于一个地区或郡邑,活动多在地方基层;参与者身份不等,但在文学活动中一般以“自然文化人”出现;召集者多为一地之望重者,其中不乏一时文坛领袖;维系社群存在的除文化精神外,更多的是遵守社约进行的社集活动;人际之间往往同仁相得,相互标榜,竞文才风流,少异同纷争。这样的文学社群分布很广,但以南方集聚较密,尤其江南最为集中。除大型社团如南社、鸿笔文社等外,一般规模在数十人到数人不等,结社频度高,衍生性强,名家参与,群从踊跃,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宏大壮丽的社会基层文学景观。
⑶有两点可以看出明清文人参与社群活动的热情,一是一人参加多个社团,一是  。前者以鄞县钱光绣最为典型,钱氏竟参加了六个地方的八个社团。这种情况在社团活动极为活跃的江南地区绝不是个别现象。其他地区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与明代公安派袁氏兄弟相关的社群就至少有阳春社、南平社、蒲桃社、金粟社等数个。后者如无锡碧山吟社跨越两个朝代、延续数代人的例子并不少见。明末清初的地域性文学社群,往往肇始于晚明而延续至清代顺康,数十年甚至近百年间都有社集活动。其中一部分能够产生“雪球效应”,最终突破地域边际,从郡邑性社群变成多地区的乃至全国性的文学流派。至于像嘉道年间潜园吟社、东轩吟社那样绵延达十年,集会唱和达百次的社群,就更屡屡可见。
⑷地域本身并不能给作家群体带来地位和声誉, 无论何类人士都与政治和现实社会有某种联系。明清时代的士人对社会生活的介入程度相当高,往往在公共事件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汪如洋和管世铭在和珅威权赫奕之时皆不肯相附,甚至公开“倡言欲劾和珅”而朝野惊动。汪氏、管氏,一为秀水人,一为常州人,都属江南地域。可见软水柔山、清赏细玩并没有软化江南士人的心魂,弱化江南士人的骨力。在历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公共事件中,江南一地总有刚毅坚贞人士奋而起之,折肱碎骨,决不辱志。这时候,地域文学社群往往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复社、几社、三千剑气社、南社等皆是证明。
⑸在其各自的文学空间中,明清地域文学社群作家则较多展现的是“士”的传名焦虑和诗酒风流。徐珂《清稗类钞·著述类》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查夏重、姜西溟……在辇下为文酒之会,尝谓吾辈将来人各有集,传不传未可知,惟彼此牵缀姓氏于集中,百年以后,一人传而皆传矣。”这里京师盟会的诸位都是康熙朝翰林高才,一时之选,他们尚有传名焦虑,更何况其他一般文士了。
⑹当然,地域作家的结社活动更多的还是通过创造当下的文学氛围,立言以宣示心志,排遣心情;燕豫以展现风流,赢得闲适。前者多表现于易代之际,或某些重要事件中,后者则属于地域文学群体社集活动的普遍现象。其实即使在风雷激荡的鼎革时期,内在的反抗意识也包裹在诗酒风流和闲适潇洒之中。清初影响甚大的惊隐诗社人“乐志林泉,跌荡文酒,角巾野服,啸歌于五湖三泖之间,亦月泉吟社之流亚也”,可见其遗民社群的性质,而“跌荡文酒”则显示出明清地域文学社群普遍的活动方式。
【小题1】归有光是“唐宋派”中的一位代表人物,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他的散文名篇《  》。
【小题2】请为第⑶段画线处填上一个合适的句子。
【小题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⑷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且B.但C.于是D.因此
【小题4】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一些地域文学社群的“雪球效应”,产生了桐城派等著名泛地性社团。
B.文学社群依靠文化精神遵守社约开展活动,这一文学景观在江南最为集中。
C.明清士人介入社会生活的程度很高,有强烈政治色彩,江南士人尤有骨力。
D.明清文人参与文学社团目的是达成个人传名愿望,展现方式是立言、燕豫。
【小题5】地域社群成为选文的研究对象的原因是
【小题6】文末“内在的反抗意识也包裹在诗酒风流和闲适潇洒之中”的现象在古代文坛较为普遍,就此请举高中语文课文中一例作简要分析和评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炒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幕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妾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而欧洲的古建筑相较而言则显得伟岸华丽。
B.中国古代的寻常起居少用砖石多而用土木材料,并不是我们缺少石材或技术不行,而是我们的先民对土地有深沉的依恋。
C.与对待文字的情感态度不同,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西方人力求把建筑打造成“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使得一切艺术门类都为建筑服务,这显示了建筑在西方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予以明确否定。
B.文章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这一论题,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迫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慢生活,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慢生活”的概念已经逐步和“乐活”“环保”等生活概念一道受人追捧。它自1989年在意大利出现后,便风靡世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慢”,并非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顺应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慢生活家”卡尔·霍诺指出,“慢生活”不是磨蹭,更不是懒惰,而是让速度的指标“撤退”,让生活变得细致。
“慢生活”与个人资产的多少并没有太大关系,也不用担心会助长你的懒惰,影响你的事业,因为慢是对人生的高度自信,是一种高智、随性、细致、从容的应对世界的方式。它只会让你更高效,更优雅,更接近幸福。
材料二:

以上图表为我国某市有关“慢生活”的调查(图一为本市居民对“快生活”的认识、图二为本市居民对慢生活的认识)
材料三:
时下的中国,越是在大城市,“快”就越是一种不容分说的形势,一种躲避不开的潮流。有许多人在紧张的工作背景下,饮食“快餐化”了,娱乐“快餐化”了,阅读“快餐化”了,甚至连感情也在“8分钟聚会”、“闪婚”等概念下被“快餐化”了。每日高速度、快节奏奔波劳碌成为中国人的主旋律。超时、超负荷工作严重地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调查显示,90%的中国大城市白领因忙碌而处于亚健康状态,84%的中国城镇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在“加急时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过劳死、抑郁症是常见现象。正如英国某位专家说的:“我们正处于一个把健康卖给速度和压力的时代。忙,特别是心理上的忙碌感所带来的伤害,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那种不眠不休的工作,是一种自杀式的生活。”
因此,我国心理专家也适时提出了“慢生活”的理念。他们认为,生活要归于简单,工作要抓住重点,在职场忙得焦头烂额、筋疲力尽的人士,不妨梳理一下心理,让生活节奏慢下来。“节奏慢下来,效率提上去,心态平下来,健康升上去”。
材料四:
享受亲情、爱情、友情的美好,享受艺术、旅行、读书等精神上的补给,将身心融入大自然中,慢生活可以轻松实现。例如:
慢慢吃:吃饭狼吞虎咽,看似争分夺秒其实既享受不到食物的美味,对健康也没有益处。细嚼慢咽,充分享受美食带来的乐趣还能缓解人的紧张、焦虑情绪。
多沟通:下班回到家,吃完晚饭后,大多数人都是在看电视、上网、玩手机中度过睡觉前的时间。将电視、电脑、手机关掉,与家人一起到户外散步,加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让心情真正放松平静下来。
慢阅读:挑一本好书,每天利用半小时的时间,慢慢阅读细细品味,既能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也能够给心灵带来更多的愉悦和享受。
规律作息:人们应该保证每天8个小时的睡眠。最晚不超过11点睡觉,做到早睡早起。
舒缓运动:选择太极拳、瑜伽、散步、慢跑等舒缓的运动,舒缓的运动不仅能消除疲劳,还能抚慰疲惫的心灵,缓解心理上的压力,调整身心平衡。等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对“慢生活”的概念进行了详细解释从正面强调了它的价值,特别指出它与“懒惰”的区别。
B.材料二的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居民都能认识“快生活”的弊端,但三分之二的居民还不能够接受“慢生活”。
C.我国心理学家在发现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导致过劳死、心里抑郁等症状之后,提出了“慢生活”的理念.
D.慢生活并不是日常生活中所有行为节奏的缓慢,主要是心理上的放松缓解生活压力调整身心平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慢生活”并不是慢速度的生活,它之所以受人追捧主要是它和“环保”理念一样,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
B.不论是“快生活”,还是“慢生活”都有人坦然接受,但热衷于“快生活”的人应该都是生活中的强者。
C.在时下中国,高速度、快节奏成为人们躲避不开的洪流,物质生活和情感生活都呈现出“快餐化”现象。
D.超时超负荷工作严重地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生活节奏过快过劳死、抑郁症正好验证“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E. 只要充分享受各种物质、情感生活将身心融进大自然中,就能够轻松实现“慢生活”,缓解心理压力。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心理学家提出“慢生活”理念的原因,并谈谈实现“慢生活”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

同类题5

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不久前,一些媒体出现的关于健康养生的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追捧,致使一些人甚至不顾医生的劝阻,扔掉药瓶子,拿起菜篮子,力图证实靠中医的养生理论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有人甚至认为如果不懂得食物颜色搭配,不知道足三里、关元穴,没听过阴阳五行和任督二脉,那就是“OUT一族”。许多苦于药费之重、药物副作用之大的病人,到处搜寻各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饮食资讯,把饮食吃饭当成“功课”来做,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包括祖国医学在内。因为这些养生知识多是在医学极不发达的历史年代产生的,必然有它的无奈和局限性。正如中医学界公认的那样,祖国医学的核心是“辨证施治”,没有一个药方是对所有人都管用的。
祖国医学尚且如此,说吃日常的粮食和果蔬有神奇”的预防、治疗作用,那就更是谬说了。
客观上讲,食物含有的某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或矿物质对人体的发育生长都是有益的。例如,豆腐里的植物蛋白和钙质。但如果说患了软骨病等严重缺钙的疾病,还不服用钙质剂而靠“食补”,就会延误病情。因为要达到治疗的目的,单靠吃豆腐或豆制品,那每天要吃的量需要禁食其他所有食物才能达到。而豆腐或豆制品所含的嘌呤较多,那就会因短时间里进食大量蛋白质而加重肾脏负担致使尿酸增高而有“痛风”的危险。再如说西红柿能防癌。的确,西红柿中所含的番茄素,被世界上许多医学专家公认能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但科学证实,这是要每天食入数公斤的量才可以达到的效果。
“吃长条茄子能减肥、降压、降血脂”及“喝绿豆汤能治疗肿瘤”更是捕风捉影的论点。事实上,凡是患有上述疾病的人不会是从来不吃茄子与喝绿豆汤的。大量的以治疗为目的地进食茄子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一个正常人如果每天食用超过200-300克茄子的话,那茄子中所含的“茄碱”就会伤害人的消化系统。
至于食用各种颜色蔬菜达到健康并治疗某些疾病的说法,虽非谬说,也没什么可神奇的。其实就是中国营养协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一条说的“食物多样”的翻版。各色蔬菜所含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或矿物质的比例不同,“什么都吃,适可而止”才是真理。
(取材自杨军《痴迷健康绝不是健康》,有改动)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一些人轻信某些健康养生节目的宣传,由痴迷健康而“误入歧途”。
B.传统中医养生知识必然有它的局限性,并不能包治百病,包治百人。
C.“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没什么可神奇的,它主张的其实是“食物多样”。
D.“什么都吃,适可而止”的观点才是对中医饮食养生理论的正确理解。
 
(小题2)文中第3段“说吃日常的粮食和果蔬有‘神奇’的预防、治疗作用,那就更是谬说了”,请分条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每条不超过20个字)(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