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批被誉为“鸟巢一代”的奥运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的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了自己。奥运会服务经历给“鸟巢一代”志愿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发现,奥运志愿服务的实践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素养,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契合。他们积极投身奥运这一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盛典,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展现出这代人的社会担当和国际视野。因此,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可以作为潜在的精神遗产和志愿遗产,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

(摘编自王艳等《“鸟巢一代”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与奥运遗产》)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在冬奥背景下的健全与发展将为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径。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地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构建了以讨论志愿者行为动机为主的解释范式,比如人们可能因表达个人价值、增强自身意义、增长职业技能和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志愿服务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无私奉献的框架内,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自我成长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心中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面对社会、面向人生的个体态度和公民意识,在这种层面上,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オ得以彰显。

(摘编自李佳宝等《论冬奥背景下体育志愿服务与青少年社会参与》)

材料三:

近两年,共享单车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然而,在共享单车发展正盛的同时,违规停车、私自上锁、丢弃及破坏单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为了规范使用,共享单车公司也尝试采取一些措施,除了运营人员加强维护之外,公司官方平台也会以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鼓励使用者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以此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在城市中涌现出一群单车猎人,他们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在业余时间他们也会寻找并拍照举报那些破坏共享单车正常使用秩序的行为,并将违规使用的单车搬到公共区域停放以维护共享秩序,他们将此称为“打猎”。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这一行为也逐渐体现出在消费社会中使用者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作为消费者的单车猎人也逐渐体现出一定的公民意识,他们参与治理并形成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

(摘编自许金凤等《卷入的消费者一一以摩族猎人为例》)

【小题1】下列对“志愿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奥运会,最终成就自己。
B.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经历对“鸟巢一代”志愿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将这段经历内化为一种志愿精神。
C.志愿服务不能单纯理解为志愿者只有奉献,没有获得,其实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提升个人价值、增长职业技能等会有所帮助。
D.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可以满足一些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鸟巢一代”参加奥运志愿服务形成了集体记忆,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较高。
B.共享单车公司除了让运营人员加强维护外,还尝试通过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帮助解决破坏单车等多种问题。
C.为了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寻找并拍照举报违规停放、私自上锁和丢弃单车等不文明的行为。
D.单车猎人的群体性行为有助于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构建在共享单车公司之外的民间力量参与治理的新格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12:07: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人体免疫细胞能发现并杀死被感染的细胞而不伤害健康的细胞,其机理一直困惑着人们。科学家最近初步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被感染的细胞能发出信号向免疫细胞求援。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最近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人体细胞中大都含有肽,它是细胞健康的卫士。细菌或病毒侵入细胞后会破坏该细胞,同时自己也会分解繁殖。这时肽分子就会与细菌或病毒碎片结合。这样,附近的免疫细胞就得到该细胞受感染的新号,然后通知其他免疫细胞一同将受感染的细胞及其中的感染物杀死。
该科研小组是利用X射线晶体分析法发现这一奥秘的。他们选用了能诱发某些白血病的HTLV病毒作为研究对象,并再免疫细胞T细胞中发现了这一病毒的受体。当肽分子与该病毒残片结合后,就会激发附近的T细胞上该病毒的受体,从而使T细胞发挥作用。科学家说,T细胞上含有上百万个不同的受体,利用它可发现大量细菌或病毒并将受其感染的细胞杀死。
【小题1】下列对文段中画线句子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体细胞在健康状态下,其中才会有肽分子存在。
B.肽分子能将入侵的细菌或病毒分解并与其碎片结合。
C.人体在健康状态下,细胞内含有肽相对较多。
D.肽在细菌或病毒入侵后能发出求救信号,维护人体健康。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向免疫细胞发出求救信号的是人体细胞中的肽分子。
B.最终杀死细菌或病毒的是T细胞中的细菌或病毒的受体。
C.肽分子与细菌或病毒的碎片结合后,会激发T细胞内肽的受体。
D.T细胞中的受体,不仅杀死了细菌或病毒,还杀死了受感染的细胞。
【小题3】本文段要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
A.被感染的细胞能发出信号向免疫细胞求救。
B.利用T细胞上的受体可发现大量细菌或病毒,并将受其感染的细胞杀死。
C.人体免疫细胞能发现并杀死被感染的细胞而不伤害健康的细胞。
D.利用X射线晶体分析法发现了肽与T细胞合作的奥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迎面而来的仿佛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一座长方体建筑被一个椭圆形的开口直接穿过。建筑内部,一个巨大的球形报告厅占据了大厅的中央位置,如同“天眼”凝视外界。环视四周,围绕报告厅逐级上升的阶梯与高挑的空间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带来如同海浪起伏般的景观效果……近日,几张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照片在网上迅速“爆红”,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这座图书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它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方法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让读者拥有极大的阅读、交流以及想象的空间。”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宋俊生介绍,“我始终认为,图书馆并非一个简单的陈列空间。它以丰富多样的、多载体形式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长期积累的文缺信息为基础,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地。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

(摘编自陈建强、韩寒《用书籍涵养一座城市的品格》,2017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有学者做调研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城镇居民中有接近40%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图书馆,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2013年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只有2.5%,而美国是68%,英国是58%。201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到馆0.36次,美国人均到馆5.1次。

(摘编自柴林红《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书香社会”的对策》,《图书馆工作》2017年第1期)

材料三:

2010—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统计表

年份

省级馆

市级馆

县级馆

合计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2010年

1780.1

300.0

2692.0

641.0

5253.4

453.2

9725.5

1394.2

2011年

2004.1

500.0

3863.7

377.0

5329.4

575.3

11197.2

1452.3

2012年

3102.0

500.0

5646.6

467.0

7433.5

648.2

16182.1

1651.2

2013年

4462.9

700.0

5656.1

544.6

8628.7

803.9

18747.7

2048.5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14年)统计得出。

材料四:

在河南许昌市鹿鸣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莱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

这座玻璃房便是2017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民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

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敞,布置整齐。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阅览案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

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于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

(摘编自史林静《河南许昌:“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2017年11月10日新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其中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及人均到馆次数均低于美国。
B.在政府的支持下,2010—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均逐年增加。
C.2011年到2013年间,江西省加大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县级馆的财政拨款均高于市级馆,也高于省级馆。
D.虽然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大幅度提高,但仍有超半数的居民从来没去过,甚至有人不知道图书馆的位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共图书馆应该以丰富多样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成为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人类文化的传播地。
B.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因为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而在网上迅速“爆红”。
C.许昌、天津的公共图书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虽然面孔不同,但都很受欢迎。
D.滨海新区图书馆、许昌的智慧阅读空间,都实现了阅读的“零门槛”,成为城市的文化标签。
【小题3】你认为,要建设“书香社会”需要做哪些努力?请根据上述材料加以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校早在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王朝不仅把目光投射海洋,而且开始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活动。唐宋时期就有居民在近岸和海岛从事生产,海洋社会开始逐渐形成。汉、唐、宋、元,都曾派海军巡视海洋并为若干海岛命名。到了明朝,海疆国防建设受到重视,沿海地区的军事防卫不断加强,从辽东半岛一直到北部湾的广大海区得到了有效的管辖,海疆作为王朝国家疆班级域的观念得到深化。清代的雍正年间,王朝国家在漫长的海岸线上设置了数道海防线,海疆局势大为改观。鸦片战争后,传统的海疆逐渐定型。在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中,中华民国政府开始了对海洋疆域的主权管辖,还在南海划设了九段线,海洋疆域已成为国家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海洋边疆治理有自己的原因和目标。。

今天海洋边疆及海洋边疆治理受到重视有主客观原因:首先,国家在综合国力增强的基础上,有能力将更多的资源投向海洋边疆的治理,尤其是岛礁建设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次,在大国地位日渐凸显的条件下,中国要维持崛起的态势并最终实现国家崛起,就必须成为海洋大国,既要恢复对自己海洋边疆的有效控制,又要维护和拓展自己的海洋通道,大国之路,始于海洋;最后,国家治理的格局和思维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基本实现小康以后,国家治理的目标不再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而是全面增强国力并最终完成国家的崛起和实现中国梦,海洋边疆自然在重视之列。

在海洋边疆受到高度重视的条件下,海洋边疆的治理也在如火如茶地展开:一是在维护国家对海洋边疆的领土主权方面开始了大量的活动,二是全力捍卫和维护根据国际法享有的各种海洋权益;三是抵御美国及其拉拢的其他国家对中国制造的海洋压力和海洋渗造;四是开始岛瞧建设并同时通过灯塔建设等来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五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这些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并由此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海洋边疆治理格局。

海洋边疆的治理并不存在陆地边疆治理中“族际主义”与“区域主义”的价值取向之争,它纯粹就是一个区城性治理的行动和过程。从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的大局来考虑,今天海洋边疆治理可确定为:维护国家的海洋主权以及附着的资源归属及开发利用权利,为国家发展确立新的增长点和增长集道打开和巩固中国走向大洋的通道,进而以此作为博弈条件来维护中国在其他海上通道的安全;全面构建中国的海权,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长期只是陆权国家的状况,把中中国由陆权国家发展成为海陆复合型大国,拓展中国的发展之路,促进国家的崛起。

(选自《海洋边疆治理》,2017年第1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明朝重视海疆的国防建设,海疆作为王朝国家疆城的概念得以提出。
B.中华民国政府在南海划设了九段线,海洋疆域成为我国疆域的组成部分。
C.岛礁建设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力地凸显了中国的海洋大国地位。
D.开始岛礁建设并通过灯塔建设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可有效发展海洋经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列举从秦汉至民国政府的海洋活动来论证中国政府相当关注海洋边疆。
B.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今天海洋边疆治理得到重视的原因,包括实现国家崛起方面。
C.以维护海疆领土主权、捍卫享有海洋权益等论证海洋边疆治理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D.全文通过多方位分析论证中国不存在陆地边疆治理中价值取向之争的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面构建中国海权,把中国发展成海陆复合型大国,促进国家崛起,是海洋边疆治理的目标之一。
B.当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全面增强国力并最终完成国家的崛起和实现中国梦时,自然就重视海洋边疆。
C.如果海洋边疆治理的五个方面不能相辅而行,则前所未有的海洋边疆治理格局就难以构建。
D.倘若王朝国家不曾设置海防线,则海疆局势不会大为改观,广大海区也不会得到有效管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 昏
孙玉秀
李婶弯腰抱起一捆柴火时,两只大红公鸡在院子里对峙,咯咯地叫几声,便伸长了脖子掐架。她侧过身子,将火柴倾斜抱在腋下,吃力地走着。一只大白鹅嘎嘎地叫几声,扇动着翅膀跟在她身后,好像在提醒,饿了,饿了,给点吃的。
几颗雨点砸下来,砸到她的脸上,碰到了嘴角,凉丝丝地裹着一股咸味。李婶抬头见一块灰黑色的幕布正向自己的头顶挪移过来。她加快了脚步,回到院子里。二十几只鸡鸭鹅见了她,唱着将她团团围住,甚至过分地啄起了裤脚。
雨点逐渐变大,空气里裹着一股雨的腥味。李婶转身回屋,很快提着半桶加水的食料出来,分别倒入三个木槽里。李婶望着它们贪婪的吃相,嘴角露出一丝满意的微笑,吃吧,吃饱了好多产蛋,留给他回家吃!
李婶站在院子里再一次看天,那块幕布的颜色更深了,沉沉地压过来,让人透不过气来。她掰开手指头,数了又数,十天了,老头子的病也不知治得咋样了,千万不要扔下俺不管啊!李婶想着,眼角不自觉地湿润了。
一只鹅伸长脖子嘎嘎地叫了几声,她才回过神来,打算再去抱一捆柴,刚一抬脚,被几根散落的柴棍绊了一下,她本能地伸开双手支撑到地面,方稳住了身子。李婶感觉到手掌一阵钻心的疼,起身察看,手掌已被碎小的石子咯出了红色的斑点,正一点一点从皮肤里渗出血迹。这才发现左手食指被刮了一条细长的口子,也跟着汩汩地冒着鲜红的血。
风起,雨噼噼啪啪地下起来。李婶伸出右手拍一拍衣袖和围裙上的尘土,拧开水龙头,冲洗着手掌上的血迹,转身去屋内取出一贴邦迪,小心缠到左手的食指上。
李婶低头搓一搓自己的双手,发出木锉一样的窸窣声。她从衣兜里摸出电话来打,那端却传来电话关机的声音。李婶失落了,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窗外的天色越来越暗,一道闪电钻出来,顿时撕开了黑幕,紧接着传来一阵轰隆隆的雷声,滚石一般翻滚过来。
李婶赶忙将鸡鸭鹅一起赶进圈窝里。再回屋时,衣服已经湿了半截。还没等她站稳脚跟,窗外的雨水哗啦一声,从空中整个倾泻下来,白亮亮的一大片,分不清天和地的界限,只剩下一个雨水的世界。
墙上的时钟响了几声,李婶回过神来,意识到该做晚饭了。她麻利地打开那捆干柴,蹲下身子,将一大把干柴塞进了灶膛,点燃书纸,放到灶膛里。干柴碰到了火星,晃晃悠悠地燃烧起来,火苗越来越旺,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
李婶将锅洗刷干净,添上半锅水,转身去淘米洗菜,熟练而又有序。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李婶赶紧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熟悉的声音从手机那端飘过来,妈,爸的手机没电了,爸在医院挺好的,您照顾好自己就行,千万别担心。
李婶连连点头,眼睛里又满是泪水,嗯嗯,有你们在,妈一百个放心。
她挂了儿子的电话,擦了泪,凝视着窗外。雨小了,院子里浑浊的积水淌成了小河,汇聚在大门口处,一转弯撞进门外的壕沟里,哼着歌溜掉了。
李婶搬来一个小板凳,坐在灶膛前不停地添柴。灶膛里的火越来越旺,没多久,便堆积了一些红彤彤的火炭,厨房暖和了起来,铁锅吱吱啦啦地响,四周冒出白色的热气,很快便飘出了一阵诱人的饭香。
李婶起身去打开饭桌,熟练地摆放上两双筷子,随后又摇了摇头,失落地拿下去一双,心里默念,快好起来吧,别总牵累孩子,俺在家等你健健康康地回来。
雨停了。李婶将目光挪向窗外,两道明亮的霞光射了进来,刺得她睁不开眼,再看时,仿佛老头子笑呵呵地站在大门口。她心里一惊,擦了擦眼睛,方知是自己看花了眼。
李婶推开房门,一片晚霞染红了西边的天空,也染红了她的半边脸。她低头拍了拍衣兜里的手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李婶是一个既有传统美德又有时代风范的劳动妇女,她吃苦耐劳,朴实善良,对丈夫和孩子充满浓浓的爱。
B.小说以天气的变化为线索来展开情节,李婶的心情是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构思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
C.小说中用了很长的篇幅来写黄昏雨势由小到大的变化,而对于雨小后的描写较为简略,这是为了突出强调儿子的来电。
D.小说开头写家禽们在院子里掐架、鸣叫、讨食,一片杂乱,暗示了丈夫住院,她心里惦念丈夫,“一片杂乱”的现象与李婶的心境相映衬。
【小题2】文中划线的段落属于什么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小题3】文中写了李婶三次流泪,分别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粮食

熊立功

一个冷得打寒战的深夜,叶子爹爹又回了,还带着两个人,破衣烂衫的,腰间缠着树藤。相同的是,都戴着八角帽,帽子上都绣了用布做的红五星。

回来了。娘说。

嗯,叶子睡着了?爹爹问。

嗯,我给你们做着吃一点,看把你们冻的。

他们低沉的声音,还是吵醒了稻草中睡着的叶子。几年来,爹爹总是深更半夜回家,多半是拿粮食。

娘揭开锅盖,上了几瓢水,在灶下把着了火。再扳开地窖,舀出一碗米。

一个长个子走过去,拿过娘刚要下锅的米碗,从屁股后面摘下一个袋子,倒进去。回头冲娘笑笑:嫂子,谢你了,这粮食,还是存下吧,随便给我们吃点东西,就行了。说完,长个子把灶台上的一把野菜倒进了锅里,那野菜是娘白天带叶子去挖的。

一会,香香的野菜味道弥漫了整个草棚,叶子听到父亲他们滋滋响地吃,馋得吐口水。这几年,家里产的粮食都被爹爹拿走了,就是野菜叶子也没有饱餐过。

趁爹爹他们吃的空隙里,娘拿出针线帮他们缝补起破衣来。娘像怕人看到光亮一样,把豆油灯放在灶门口,借着微光做。

爹爹他们出门的时候,拿走了地窖里的所有可以吃的东西。长个子临出门时,又折回来,走向叶子,她连忙闭上眼。长个子用粗糙的手摸了摸叶子的脸,带着愧意说:孩子,苦了你啊。说着,就解开了袋口,也不听爹爹还有娘的劝阻,硬是从中捧出了几捧粮食。并说:不能让孩子饿着啊,以后解放了,还得靠他们建设新中国哩。

叶子不晓得爹爹他们在外干啥,也不晓得爹爹他们为什么连吃的也没有,她只知道爹爹他们,总是三更回,半夜走。每一次回,爹爹总是都要带走家里好多东西,或者是粮食,或者是衣物。但,叶子通过爹爹他们和娘的对话,偷偷地听到,村子里的大恶霸地主是他们打死的。活该,报应。大恶霸霸占了好多人的田地,还逼死了村子里的几个穷人……能够打死穷人恨的人的人,能够打死没人敢惹的人的人,就是好人!

第二天,娘把长个子留下的几捧稻谷,研成米粉,想单独为叶子打一个糊糊汤,叶子硬是把米粉存下了,她想,就是饿死,也要把粮食留给爹爹他们吃,吃饱了,好打穷人恨的人。并坚持和娘吃着野菜,在娘面前,她还吃得格外香。

吃完野菜,叶子就有劲,就天天陪同娘存粮食。白日,陪娘走村串巷,四处讨米讨饭。夜里,娘俩再把讨来的饭啊菜啊,放在锅里炒,放在锅里烘,一直到干,再倒进袋子里,藏起来。

一天半夜,睡在稻草里的叶子,被吼叫声吵醒。几个拿枪的兵,闯进来,在草棚里到处翻,逼着娘拿出藏的粮食,他们嘴里骂着:你个赤匪婆,快把粮食交出来,不然,捂死你……娘不动,也不开腔。那些兵就对她拳打脚踢。

末了,没搜出粮食的几个兵,就用绳子把娘绑了,带出了门。上前抱扯娘的叶子,被一个兵一脚踢昏过去……

那之后,娘再也没回,巴望了几天几夜的叶子,哭着叫着娘,泪哭干了,喉咙喊哑了。慢慢地,叶子不哭不叫了,她开始一个人做着和娘一起做的事。白日,走村串巷,四处讨米讨饭;夜里,再把讨来的饭啊菜啊,放在锅里炒,放在锅里烘,一直到干,再倒进袋子里,藏起来。

一天又一天,叶子重复着自己做的事。

又是一个半夜,长个子带着几个人来了,他们依然戴着八角帽,叶子看到他们,就扑上去,哭不出声。

孩子,苦了你啊!长个子紧紧地抱着叶子说。

我爹呢?

长个子低下头,看着长高的叶子,说:孩子,两天前,你爹爹和我们送粮食到前线,遇到了敌人。为保全粮食,你爹爹把敌人引开了,也把子弹引到了自己身上……你,和我们走吧?

叶子嘴唇咬出了血,老半天,她摇摇头,很坚决地摇摇头。然后,默默地把藏的粮食,拿出来,交给长个子他们,说:以后,你们来拿粮食,就找我吧。

第二天,荒野上飘动着像一片叶子一样的叶子。那一天,叶子穿着一件绿色的衣服,叶子就成了绿色的叶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段运用了肖像描写,“破衣烂衫”“都戴着八角帽,帽子上都绣了用布做的红五星”分别暗示了他们革命斗争生活的艰苦及身份。
B.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如“叶子嘴唇咬出了血,老半天,她摇摇头,很坚决地摇摇头”,寥寥数语,叶子内心的痛苦及坚强就显露出来了。
C.小说从孩子的视角来写,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红军战士的斗争生活,同时孩子的形象和其爹娘的形象相互映衬,写了两代人的革命,构思巧妙。
D.故事发生的时间都是夜里,“夜”象征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叶子悲伤的心情、深化主题等诸多方面的作用。
【小题2】小说以荒野上的“叶子”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粮食”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