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新一代人工智能也将改变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说。当下,人工智能正在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新需求、新产品、新产业,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

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埃森哲发布报告称,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27%,制造业、农林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将成为从人工智能应用中获益最多的三个行业,人工智能将推动这三大行业的年增长率分别提升2%、1.8%和1.7%。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处在了爆发前夜,很多人把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人类生活,硬件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传统制造企业要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摘编自刘坤《如何迎接人工智能热潮》)

材料二

2004—2019年中美AI产业企业增量走势及预测图

(摘编自《2017年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

材料三 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后,有着来自政府、企业、资本的多重推力。

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人工智能被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国际上,英、美、韩、日等国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2013年,百度成立全球首家深度学习研究院;Facebook、谷歌等巨头也不约而同提出了“人工智能优先”的战略转变。互联网数据和咨询公司IT桔子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分析与创业投资盘点》收录了467家AI企业和636起投资事件,其中,人工智能总获投率为67.65%,高于其他行业2~3倍。

但是,商汤科技CEO徐立直言,国内人工智能创业大多扎堆在应用层面,创业者使用开源算法,找到某个垂直领域便套上“人工智能”概念扎进去,但真正从算法层出发做“原创技术”的人并不多。“而这块才是核心,是最需要厚积薄发的。”

就国内而言,人才储备方面还相对薄弱。来自领英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有195万,中国只占2%,排名第七。

(摘编自张意轩、王威《人工智能需要翻越三道坎》)

材料四 人工智能技术注定会改变我们的世界,它注定会重新定义工作的意义以及财富的创造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甚至改变全球的权力格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不可避免地对就业造成冲击。很多岗位和职业会逐步消失,与工业革命及信息革命不同,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并非单纯指向某些特定岗位和职业,如传统制造业中的手工艺者被流水线工人所取代。

人类正面临着很难妥善共存的两个发展前景:一方面我们迎来了仅用少量人力就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发展时代,另一方面,大量人员也将因此下岗和失业。

人工智能是一个“强者更强”的产业:数据越多,产品越好;产品越好,所能获得的数据就更多;数据更多,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产品就会更好。

一言以蔽之,最大限度地缩小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经济失衡和贫富差距,已是当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差距不仅体现在国家内部,也体现在国与国之间。

(摘编自李开复《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威胁》)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美国AI企业增量长期高于中国,但是2015年和2016年中国AI企业增量反超美国,总量差距有所缩小。
B.从2004年至今,中美AI企业数量都在持续增长,但美国增长的爆发期和回落期都早于中国。
C.中国AI企业增量在2011年短暂回落后连续几年上升,在2015年达到峰值,AI企业共计166家。
D.中美两国AI企业数量经过创业持续火爆增长的高峰期,预计将进入休整阶段,只是小幅增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被视为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但要真正“飞”起来,还需要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B.面对人工智能的热潮,不少国家积极应对,中国将其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其他国家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C.当前人工智能总获投率高于其他行业,能吸引其他行业人才的进入,缓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困境。
D.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世界的权力格局。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分别从企业和个人两个角度,提出应对人工智能热潮的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12:08: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把那方山水那座城作为叙事的背景,伴随着剧中人的喜怒哀乐、故事线的起伏缓缓流淌、沁入心灵,未尝不是高明的方法。

②日本是不少游客出境游的首选目的地之一。除了各种旅游资源和服务软环境,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原因,那就是影视作品中对日本特色景观的精心塑造。

③比如,不少人童年时代都看过的动漫作品《灌篮高手》,画面多以日本镰仓为背景。去江之岛电铁停靠的“镰仓高校前”站拍照,“打卡”幕府时代神社和寺院,成了很多动漫迷的必选旅游地。此外,《夏日友人帐》中的熊本,《名侦探柯南》中的京都,也吸引着游客前来探索、游览。据报道,日本动画协会与航空公司合作成立了动漫观光协会,为动漫迷提供定制旅游服务。事实上,将地域风物搬上荧屏并不是日本的专利,从迪士尼动画到宝莱坞电影,其中的城市、乡野,宫殿、民居,都成了影视作品的加分项和扩大地域知名度的助推器。

④“影视旅游”“取景地观光”只是彰显地域特色的一个窗口。风土人情等文化精髓,反过来也可以很好地涵养影视作品的文化味。动画片《大鱼海棠》就描绘了在任一方位结构模式、大小面积、通风采光都相同的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体现了中国哲学中与自然为一的思想。电影《邪不压正》中,白墙灰瓦的全景镜头,还原了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将四方四正的规划设计、老北京的民情风貌呈现得干净伶俐。随着电影的热映,天地和谐、师法自然、诗书忠义等传统元素,成为提升文化浓度的增味剂,也随着影像的脉脉流转而播撒。

⑤今年,《国家宝藏》《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优秀电视栏目登陆法国戛纳电视节,为中国原创节目模式走向海外迈出一大步。然而,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少海外受访者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名片,仍然是中医、武术和饮食这“老三样”。另一方面,不少地方文化库存还有待发掘,很多人对本国文化并不“知根知底”。中国文化的“出海”状况与“内生”发展,与当代中国的发展地位仍存在差距。如何改变“文化逆差”,如何开采文化富矿,如何打造文化“代言人”,如何让“中国好声音”传遍四海,仍然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⑥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润物无声的经营。影视利用声音、图像的优势,在传播中可以轻松跨越语言、文化甚至国界的隔阂,可成为增强本国文化认同、促进对外文化传播的利器。正面解读发展道路、解码文化精髓是重要的一方面,同时,把那方山水那座城作为叙事的背景,伴随着剧中人的喜怒哀乐、故事线的起伏缓缓流淌、沁入心灵,未尝不是高明的方法。正如电影《黄土地》之于陕北,《城南旧事》之于北京,多样的水土养育了多样的风物,多元的地域作品展示出文化的影响力。

⑦每一位文化工作者,创造具体的每一部作品时,都应当把接续文脉作为自己的责任。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符号、美学观念乃至国民的生活形态作为汤底和食材,加上鲜活的人物和圆融的故事文火慢炖,方能烹出一桌桌适合世界口味的影像大餐。

(摘编自康岩《文化传播何分荧幕内外》,《人民日报》2018年11月02日09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影视文化作品中,创作者把带有地域特色的一方山水或者城市作为叙事的背景,让观众感受其中的魅力,这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方法。
B.不少游客把日本作为出境游的首选目的地之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影视作品中对日本特色景观的精心塑造。
C.将地域风物搬上荧屏作为日本的专利,使得日本的城市、乡野、宫殿、民居,都成了影视作品的加分项和扩大地域知名度的助推器。
D.动画片《大鱼海棠》描绘了独具特色的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体现了天地和谐、师法自然、诗书忠义等传统元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③段通过列举《灌篮高手》《夏目友人帐》《名侦探柯南》的例子,说明被搬上荧屏的地域风物会成为影视作品的加分项和扩大地域知名度的助推器。
B.文章第④段通过对动画片《大鱼海棠》和电影《邪不压正》的举例分析,认为风土人情等文化精髓可以很好地涵养影视作品的文化味。
C.文章第⑤段介绍了《国家宝藏》《朗读者》等优秀电视栏目登陆法国戛纳电视节,说明随着当代中国的发展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之差距也越来越小。
D.文章第⑥段用电影《黄土地》之于陕北,《城南旧事》之于北京的例子,来说明多样的水土养育了多样的风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不少海外受访者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名片没有太大变化,还是中医、武术和饮食这“老三样”。
B.虽然中国原创节目模式已经走向海外,但还有中国文化如何改变“文化逆差”,如何开采文化富矿,如何打造文化“代言人”,如何让“中国好声音”传遍四海这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C.在传播中,影视利用声音、图像的优势可以轻松跨越语言、文化甚至国界的隔阂,可有力地增强本国文化认同、促进对外文化传播。
D.只要每一位文化工作者正面解读发展道路、解码文化精髓,就能讲好“中国故事”,烹出一桌桌适合世界口味的影像大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但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来保护为一时一地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应将之封闭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要尊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中的自由选择意志。当地民众往往希望摆脱传统的“包袱”,希望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其中的得失和代价也许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清晰认识到的。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价值,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一样,对文化的追求都是多样的。当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而要求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时候,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群体和个人,同样应该有对多样性生存方式的选择自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为了世界保存一种生存方式,而将他们的生活封闭在固定的时空中,使他们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否则,对文化传承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我们的追求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自律的话,客观上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限制了特定群体或个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舍弃了主体,那我们还能面对什么呢?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也纳入到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把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有了对人的关怀。这个人不仅是抽象的全民族、全人类,而且也是具象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只有兼备了这两种“人的关怀”之后,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立场才是完整的。

尊重传承文化遗产的特定群体或个人,要遵循历史发展的要求,当然亦应很好地协调自由选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矛盾。而处理这种矛盾,并不能单纯靠行政命令法律裁决解决,它需要传承者同行政部门、学术界、实业界等多方的平等对话,甚至可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道义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从局部的和短暂的利益来看,或许可能出现做出某种牺牲的一方;而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来看,所有参与者乃至全人类世世代代都是受益者。

(摘编自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产保护》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谋求本地区现代化发展,当事人抛弃传统文化遗产的作法是无可非议的。
B.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C.文化传承者可以自由选择生存方式,不应该成为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
D.从全局、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解决自由选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冲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述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时,充分表达了对文化传承者利益的关注。
B.文章从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两个方面分析了保护多样性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C.文章分析问题全面,指出保护文化遗产时要兼备两种“人的关怀”的立场。
D.文章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文明史的宏观视角来看,保持一时一地的文化成就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B.大胆舍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我们才能够获得改进方法和理论的机会。
C.不关注文化继承者的境遇和要求,我们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认识就存在缺陷。
D.传承者与多方平等对话,加上政府和社会鼓励支持,就能消除已有的矛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个目标

周国华

电话响起,霍克医生拿起话筒接听,目光钉子般钉在桌上的笔记本上。

挂了电话后,医生左手握了握拳,右手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用力写下了“293”三个数字,眯起眼看了很久,才点了点头:好,全了,刚好,感谢上帝。

手术室内,护士们忙碌地准备着。医生消了毒,把大家叫到一起,鞠了个躬:今天的手术对我很重要,拜托各位了。众人愣了愣后,齐声道:一定。

十多分钟后,遇车祸的年轻人被送了进来。大家看了看,都低下了头。——瞳孔放大,呼吸停止……很明显,病人已经死亡!

有人想为年轻人盖上白布,霍克医生摆摆手,手持两块电极板,为他做电击除颤,几次下来,毫无起色。助手劝道:没用了。霍克医生一瞪眼:谁说的?!

助手一惊。印象中,医生话不多,尽管刻板了点,但从不冲人发火。

医生放下工具,用双手为病人胸外按压。十几分钟过去,医生额头的汗水被擦拭了好几次,可年轻人依然没有血压。

看着老人手术帽外露出的白发,所有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医生在小镇的这家医院工作几十年了,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曾经有大医院想高薪聘他,他没去,说等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后再说。至于是什么心愿,他从未对人提起过。

助手抢过医生手里的活,大家轮流为年轻人除颤按压。半个多小时后,医生无奈地摆摆手:都尽力了,谢谢。

医生解下口罩,眼眸中满是无奈和哀伤。

上帝啊,医生明天就要退休,为什么要对他如此残酷?众人默默叹息。

医生走出手术室,步履沉重而迟缓。回到办公室,他取出笔记本,沉思良久,找来红笔将刚才写的那三个数字圈住,随后缓缓写下几个字。

窗外,一只苍鹰无精打采地飞向不远处的丛林,头也不回。

那片丛林,医生再熟悉不过。那儿,埋葬着小镇的英雄弗兰克上校。

战争刚开始时,弗兰克的未婚妻死于入侵者的炮弹下。弗兰克医生放下手术刀,扛起了钢枪。历经数百场大小战役后,他成了令敌军胆寒的将领。侵略者一宣布投降,上校就捧着鲜花去告慰心上人,却被敌军卑鄙的狙击手夺走了生命。

弗兰克情侣安葬在小溪边,溪水清澈,长流不息。医生很喜欢去那边散散步,拔拔坟头的杂草,或静静地坐上一会儿。

退休后的第三年,医生躺在养老院里,再也无法下地。得知消息后,小镇几乎所有的人都赶来探望他,并劝他用药。医生淡淡地说:我的病,自己清楚,没必要浪费,这是上帝的安排。

医生的固执惊动了镇长。镇长亲自上门了解情况。在战后缺医少药的年代,医生主动来到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几十年来,医治病人就好像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可当小镇想回报他时,他却拒绝了。人们突然间想起,甚至于他来自何方,也没一个人知道。医生对镇长说了很多,语调平静。走时,镇长心事重重。

没过几天,医生去世了。

医生的墓地选在一片树林里,和弗兰克情侣相距三百余米。在他标记的地方,人们挖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狙击枪。镇长派人把枪送到弗兰克上校纪念馆里。

医生的胸前.放着一张发黄的旧报纸,还有一本笔记本。旧报纸上,详细记述了弗兰克上校的牺牲经过。笔记本上,则记录着一长串数字和名字,那些都是医生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重病患者,总共有292个。而第293个,竟赫然写着一个人的名字。

哈斯勒!当年打冷枪的,正是敌军王牌狙击手、号称“丛林之鹰”的哈斯勒!战争中,有293人死在他枪下,其中大多数是指挥官、反坦克手和机枪手。

这“幽灵”谁也没见过,也没有他的照片,战后不知所踪。

墓碑上,刻着“霍克医生之墓”几个大字,这是全镇人的意见。唯有这一点,他们没有遵从医生的遗愿。

(选自《2018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给医生生涯划上圆满句号,霍克医生非常重视对受伤年轻人的救治,从而呈现出让人意外的反常举动。
B.全镇人没遵从霍克医生遗嘱而在墓碑上刻上“霍克医生之墓”,是因为人们已经从心底认可了他医生的身份。
C.文中后半部分交代霍克医生主动到小镇医院工作,无人知他从何而来等情况,暗示了他过去不寻常的经历。
D.小说以“最后一个目标”为标题,设置悬念,把不同的情节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使小说内容显得丰富而集中。
【小题2】请从情节构造和主题表达两个方面,分析本文如何体现了小小说“尺水兴波,文短意长”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学素质一般指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方面的素质,主要包括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20世纪90年代,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低,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

《科学素质纲要》颁布以来,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对中小学阶段科学课程课标进行修订,开展科学教师培训,开发科学课程,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快速发展,科普图书、科普报刊、科普影视、科普网站等不断出新,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普日、科技周等活动持续开展。10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显著提高。上述工作有力推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显著提升。据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2%,比2005年的1.6%提高近四倍。

科学素质是决定公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大推进力度。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研究表明,201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

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现代公民科学素质服务体系,并实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的目标。

(摘编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

材料二:

自2006年《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大幅提升,年平均增长由2005-2010年的0.33百分点发展到2010-2015年的0.59百分点,再提升到2015-2018年的0.76百分点,逐步缩小了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将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与公务员作为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点人群。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水平由2007年的10.38%增长到2018年的20.84%,在重点人群中居首位,保持了领先并快速增长的势头;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水平由2007年的2.97%增长到2018年的10.14%;农民科学素质水平由2007年的0.97%增长到2018年的2.62%。

(摘编自《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

材料三:

受教育程度是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是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产生的基础,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明显提升。2018年与2015年相比,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有所下降,在历次调查中首次出现文化程度较高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下降的状况。这一方面反映出随着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如何保证具备科学素质的人数也能同比例增长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高文化程度人群的科学素养已进入高位增长和缓慢提升阶段。

(摘编自《2018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主要调查结果》)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数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虽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发达国
家有差距,但已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支撑。
B.2006年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大幅提升,年均增长百分点明显提高,按这样的增长速度,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在2020年有望超过10%。
C.2007-2018年,从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等不同人群科学素质水平的比较来看,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的增长率最低,城镇劳动者的增长率最高。
D.对于中国不同文化程度公民科学素质2018年与2015年发展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都有所下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均有所增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06年《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促进了我国中小学课程课标的修订、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的开展,大大推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B.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我国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之间的公民科学素质差距却越来越大。
C.科学素质是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一种素养,科学素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一个重要指标,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
D.随着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再加上高文化程度人群科学素养提升缓慢,文化程度较高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会自然下降。
【小题3】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想起苏州
胡跃先
想起苏州就想起江南的烟雨红颜,江南的杏花春雨,江南的小花伞。苏州的婉约细腻大抵就在那一城一水,一花一叶了,是的,苏州的城是梦幻迷离的,天下园林在江南,江南园林在苏州,可见她的风姿绰约。拙政园的大气,留园的小巧玲珑都好似一幅幅醉人的写意画,那画上有桃红柳绿,有燕子来时月满西楼,也有吴山点点愁。那一扇扇古老的门楼里都是一个个散发着幽香的故事,那故事里有动人的歌谣和图画。
想起苏州就想起唐伯虎,想起唐伯虎就想起他的桃花庵,想起桃花庵就想起他的《桃花庵歌》和《落花诗》。在月夜孤凄的夜晚,在红消香断的白天,吴门四才子和吴中四杰的唐伯虎踏歌而来——“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这是唐伯虎的潇洒。
“别人笑我忒风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唐伯虎又是痴迷的——“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再看他的《落花诗》,我们就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衰老形骸无昔日,凋零草木有荣时。和诗三十愁千万,肠断春风谁得知?”这是不是与曹雪芹的《葬花吟》有些相似呢?是的,简直与林黛玉一个口吻,一样的哀怜。再看林黛玉也是出生在苏州,也许就是拙政园或留园的大家闺秀,10岁以前她就在那里吟诗绘画做女红。那青砖黛瓦,绿树红墙,还有那一溪的桃花,成就了她一生的聪明,也注定了她的冰肌玉骨。她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女子,可惜寿年不终,早早地夭折了,带走的是红楼的遗恨,带不走的是苏州的雨,苏州的风,苏州的春花秋月,苏州的小桥流水。我们在记住黛玉的同时,也记住了苏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是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难道不认为林黛玉的冰雪聪明和她的兰香蕙质不就是这座城市的代名词吗?
黛玉姑娘手中的那把小花伞又传过了百年,那三月的雨仍是那样多情和柔软。我是二十年前去的,在苏州我看到了最美的风景,最美的女人。就在虎丘山下,我邂逅了秋香,她和唐伯虎款款而来,他们在雨中相遇,共用一把小花伞,深情一顾,情动千年。他们习字作诗,绘画绣花,不染尘埃,不求闻达,心无旁鹜,只在山林。虽然在我是梦的幻影,然而,我思故我在。我见到的游人,以及那一个个红男绿女难道不是秋香和唐伯虎吗?你看他们多么相爱,多么风流袅娜。
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
两千多年前兵学大师孙武在这里操练兵马,威震三军。吴王的美人不听招呼,他挥刀砍下他们的头颅,从而一呼百应,苏州从此寒光无比。天幕血红,孙武带领吴国的军队南征北战,攻齐攻楚攻越,一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而成就了千秋兵学宝典《孙子兵法》。但是后来孙武还是归入五湖明月,和他的爱人一起在夕阳牧歌中静静地长眠。所以世界上的东西绚丽总是暂时的,唯有平淡才是永恒的。天心月满,人有几何?
如今已是六月,雨水渐多,江南的雨更是下个不停,想必苏州的雨也分外撩人,那拙政园的荷塘,那枫桥的绿水,以及那满街满巷的俏丽女子和他们手中的小花伞都牵动着我的情思。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开头概写苏州城的梦幻迷离,风姿绰约,并以拙政园和留园的特点引出散发着幽香的故事,以及那故事里的动人歌谣和图画。
B.我们看到唐伯虎既是潇酒的也是哀怜的两面,我们可以肯定人性都有两面性;苏州城也具有两面性,如拙政园大气,留园小巧玲珑。
C.散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起苏州,说明所写之景、之人,乃是回忆,此为虚;如今已是六月,雨水渐多,江南的雨更是下个不停,写现在,此为实。
D.“归入五湖明月,和他的爱人一起在夕阳牧歌中静静地长眠”一句意味深长,“静静”是“平淡之意,“长眠”是“永恒”之意,“五湖明月”既寓意平淡,又寓意永恒。
【小题2】文中“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3】这篇散文以“想起苏州”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